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经络按摩治疗之外科

经络按摩治疗之外科

2017-09-20 33页 doc 60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经络按摩治疗之外科经络按摩治疗之外科 第二节骨伤科常见病症的治疗 一、肩关节周围炎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部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炎 症性的退行性的疾病,多见于五十岁左右的年龄,与肩周软组织的退行性变、 劳损、外伤及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有关。以肩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临床 特征。 肩周炎初期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中医称为“漏肩风”;若迁延日久, 肌肉萎缩、粘连、关节活动受限,则称为“肩凝症”。因其发病多在五十岁 左右,故有人称本病为“五十肩”。 [病因病机] 发病初期多因年长气虚,营卫不固,或劳碌过度,汗出当...
经络按摩治疗之外科
经络按摩治疗之外科 第二节骨伤科常见病症的治疗 一、肩关节周围炎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部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炎 症性的退行性的疾病,多见于五十岁左右的年龄,与肩周软组织的退行性变、 劳损、外伤及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有关。以肩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临床 特征。 肩周炎初期主要现为肩关节疼痛,中医称为“漏肩风”;若迁延日久, 肌肉萎缩、粘连、关节活动受限,则称为“肩凝症”。因其发病多在五十岁 左右,故有人称本病为“五十肩”。 [病因病机] 发病初期多因年长气虚,营卫不固,或劳碌过度,汗出当风,致风寒湿 邪闭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外邪凝滞筋脉关节而致,此时肩部周围组织 疼痛较剧,类似中医的痹证;若肩痛日久,失治或误治,则气血运行不畅, 筋脉失于濡养,又致关节屈伸不利,萎废不用,此时肩部肌肉萎缩,举臂无 力,类似中医的痿证。 [临床表现] 1.漏肩风:单侧或双侧肩关节疼痛,常突然起病,逐渐加重,向上臂、 肩胛及前脑部放射,昼夜均痛,入夜尤甚,继则关节活动受限,不能上举、 外展及后伸,常从一侧开始,再游走至另一侧,或双侧同时发病,个别始终 只见一侧病变。 2.肩凝症:肩痛日渐减轻,肩关节周围肌肉组织萎缩下陷,肌肉松软无 力,骨髂突出,若不及时治疗,关节进一步凝固,粘连,活动明显受限。 [诊断要点] 1.早期肩部及周围软组织广泛性疼痛,尤其是肩峰、肩前、肩后、肩胛 部,甚至整个上臂均出现广泛性压痛,夜间经常痛醒,一般仍可坚持日常工 作。 2.后期肩痛症状可以减轻,出现肩周肌肉萎缩,如三角肌、斜方肌、胸 大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见萎缩。关节活动受限,上 肢上举、外展、后伸均感困难。 3.肩关节x线平片检查一般无异常。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解痉通络、散瘀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常用穴位:合谷、曲池、缺盆、肩髃、肩贞、肩井、天宗等穴。 常用手法: 、一指禅推、点、按、拿、扳、拔伸、摇、抖、搓等。操作方法:(1)患者仰卧或坐位,医者站于患侧,用 法或一指禅推法施术于患侧肩前部及上臂内侧,往返数次,配合患肢被动的外展、外旋活 动。(2)健侧卧位,医者一手握住患肢的肘部,另一手在肩外侧和腋后部用 法,配合按拿肩 肩贞,并作患肢上举、内收等被动活动。(3)患者坐位,点按上述穴位。(4)医者站在患者患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肩,一手握住 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轴心作环转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然后医者一 手托起前臂,使患者屈肘,患臂内收,患侧之手搭在健侧肩上,再由健肩绕 过头顶到患肩,反复环绕5~7次,同时拿捏患肩。(5)医者站在患者前方, 一手握处患侧腕部,并以肩部顶住病人患侧肩前部。握腕之手将患臂向背后 扳动,使之后伸,重复2~3次。(6)医者站在患者后方,用一手扶健侧肩, 防止患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患侧腕部,从背后将患肢向健侧牵拉,并逐渐 加大活动范围,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7)医者站在患肩外侧,用双手握住 患肢腕部,将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向斜上牵拉。牵拉时要求患者先沉肩 屈肘,医者缓缓向斜上方牵抖患肢。活动幅度逐渐增加,手法力量由小到大, 用力不能过猛。(8)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反复搓动,结束手法。 [注意事项] 1.注意肩部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2.治疗同时必须配合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原则上要求持之以恒,循序 渐进。 217 二、颈椎病 [概述] 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 出症的总称。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 致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病症。 本病属中医“筋痹”、“骨痹”范畴。 [病因病机] 致病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 内因皆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兼之长期劳累过度,致肝肾亏虚,肝虚 不能濡筋,肾虚则不能养骨,使筋脉、骨节疼痛,活动不利,迁延日久,精 血暗耗,血脉痹阻,蕴积成疾。 外因感受时邪,风寒湿气,痹阻关节、流入筋会,久而不去,使筋脉拘 急,骨节疼痛。 [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病变在颈5以上者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及枕部感觉障碍 等;在颈5以下者可见颈僵,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 并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 2.脊髓型:脊髓受压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 无力、甚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 路不稳,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出现 病理反射等。 3.推动脉型:表现为颈肩痛或颈枕痛,头晕、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 猝倒、持物落地、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上述症状常因头部转动或侧 弯到某一位置而诱发或加重。 4.交感神经型: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枕部痛、头沉、头晕或偏头 痛、心慌、胸闷、肢凉、肤温低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症状。个别病人可 出现听、视觉异常。 5.混合型: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颈椎病。 [诊断要点] 1.起病缓慢,中年以上发病,常有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 2.神经根受压时,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及椎旁有压痛,上肢出现麻 木,从颈部、肩部及手臂出现放射性疼痛,咳嗽、喷嚏时加剧,上肢可见肌 肉萎缩,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及压头试验阳性。 3.颈椎脊髓受压时,如病变在上颈段,四肢呈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病 变在下颈段,则上肢呈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病 变相应节段有感觉障碍,可有踝阵挛和髌阵挛,严重者大小便功能障碍。 4.椎动脉受压时,可出现头痛、眩晕、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 复视、面部麻木等。 5.颈椎x光照片可见颈椎病变的有关x线征。 6.脑脊液检查,当颈椎脊髓受压时,奎克氏阻塞试验阳性,对脊髓压迫 综合征有诊断意义。 7.颈椎“CT”断层摄影对本病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必要时可考虑使用。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疏筋活血,理筋整复。 常用穴位:风池、风府、肩井、肩外俞、天宗、曲池、小海、合谷、心 俞、内关、外关、神门等穴。 常用手法: 、按、揉、拿、拔伸(或牵引)、拔伸旋转、拿搓、擦等手法。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医者先分别按揉风池、风府、缺盆、肩井、肩外 俞、天宗、曲池、小海、合谷、内关、外关、神门等穴。然后,医者站于患 者背后,用 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约5~10分钟,再用拿法,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 推肩臂部。随后作颈项部拔伸法。临床常用的拔 伸法有两种,一种是医者站在患者背后,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部向下 用力,双手大拇指顶在风池穴上方切勿用力过猛,以免引起患者头晕。其余 四指及手掌托起下颌部,并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颈 椎牵开,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向左右旋转。另一种拔伸法是医者 站于患侧,右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手扶健侧颞枕部,向上缓缓用力 拔伸,并做颈部左右旋转活动;另一手拇指置于患处相应椎旁,随颈部的活 动在压痛点上施按揉法。最后,提拿两侧肩井并搓患肩至前臂反复几次结束 手法。 [注意事项] 1.对颈椎病的推拿治疗,动作应缓慢,切忌暴力、蛮力和动作过大,以 免发生意外。 2.避免头顶、手持重物;避免不正常的工作体位。并注意颈部保暖。 3.睡枕不宜过高、过低、过硬。最好另用一只小枕头,垫放在颈项部。 4.本病可以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重量约3~5Kg,每次20~30分钟。 5.对脊髓型颈椎病,推拿治疗效果不佳,或有进行性加重趋势,应考虑 手术治疗。 219 三、落枕 [概述] 落枕又称失枕,或称颈肌痉挛,是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肌肉僵硬,颈 部转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多见于成年人,少年儿童极少罹患。轻者可以自愈, 但易反复发作。颈肌风湿,颈肌劳损,颈椎病变等,均可引起颈肌疼痛与痉 挛。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颈部肌肉过度疲劳,或感受风寒,或夜间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 高低不适,使颈部肌肉遭受较长时间的牵拉而发生痉挛,部分由于颈部扭挫 伤所致。老年患者多与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变性有关。由于感受风寒,或 筋脉挫伤,或夜卧过于熟睡,姿势不当,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挛而成 本病。 [临床表现] 1.感受风寒型:有劳累汗泄,贪凉吹风,或冒寒宿野,感受风寒的病史, 症见头项强痛,畏寒背痛,不敢转侧,无汗出,遇寒加剧,得热则舒,汗出 痛减,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浮弦。 2.筋脉损伤型:有会势不当,用力不慎,或跌仆损伤史,症见颈项肌肉 强痛,转动不灵,动则加剧,静则痛减,舌紫暗,脉弦。 [诊断要点] 1. 了解病史,多有劳累、吹风、受寒、过于熟睡,或姿势不当,或颈肌 扭挫损伤史。 2.颈项部肌肉疼痛,僵硬,不能俯仰转侧,疼痛可向背部或上臂放射, 局部压痛明显,无红肿或发热。 3.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一般正常。 4.X线照片一般多无异常,年老患者常见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变性 等。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常用穴位:风池、肩井、风府、风门、天宗、肩外俞等穴。 常用手法:一指禅推、 、按、揉、拿、弹拔、擦、热敷等法,并配合颈备方向的被动运动。 操作方法:(1)患者坐位,用轻柔的扳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 部治疗,配合轻缓的头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丙用拿法提拿颈项及 肩部或弹拔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改松。(2)患吉坐位,主动放松颈项部肌 肉。用摇法治疗,使颈项作轻缓的旋转,摇动数次后,在颈部微向前屈位时, 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作扳法,手法要稳而快速,旋转幅度要在病员能忍 受的限度内。(3)患者坐位,按、拿风他、风府、风门、肩井、天宗、肩外 俞等穴,手法由轻至稍重。再拿颈椎棘突两侧肌肉。最后可在患部加用擦法 和热敷,以活血止痛。 [注意事项] 1. 头颈部扳法,不可强求有弹响声。 2.疼痛甚者(颈项不敢转动者),可先按揉患侧天宗穴2~3分钟,并嘱 患者轻缓转动颈项,当痛稍减后,再用以上方法治疗。 3.颈项部保暖,不宜睡高枕。 221 四、胸胁屏伤 [概述] 胸胁屏伤是指胸部屏岔气伤。是由于外伤而引起胸胁部气机壅滞,出现 以胸部板紧掣痛,胸闷不舒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临床上多见于因举重抬 扛,用力不匀或动作不协调损伤胸廓关节或软组织而引起的胸痛。俗称“岔 气”,属内伤范畴。 [病因病机] 多因急性外伤,如提拉举重,姿势不良,用力不当,旋转扭错而寻致胸 壁固有肌肉的撕裂、痉挛或椎肋关节半脱位,滑膜嵌顿等,使胸胁部气机壅 滞不畅,久之胸部呈板紧掣痛。 [临床表现] 典型扭伤史,伤后即出现一侧胸胁部疼痛,咳嗽或呼吸时疼痛加重,并 牵扯背部,疼痛部位逐渐扩大,由于范围较广泛而无定处,患者保护性地减 小呼吸幅度,形成浅促的呼吸,伴有胸闷不适。舌暗红、脉弦涩。 [诊断要点] 1.有搬举重物史,受伤后患者即感胸闷不适,气短气急,胸 痛隐隐,攻串不定,范围广泛模糊,深呼吸及咳嗽时疼痛加重。 2.某些患者可有痰中带血或咳出鲜血。 3.呼吸浅表,胸壁无明显压痛点。 4.胸部X线片检查,一般无特殊异常发现。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宽胸顺气肃肺,行气活血。常用穴位:章门、期门、大包、 膻中、日月、内关、肺俞等穴。 常用手法:点、按、摩、揉、击、拔伸、擦等手法。操作方法:患者卧 位,医者先用拇指点按章门、期门、大包、膻中、日月、内关、肺俞以及相 应背部的膀胱经俞穴,以行气上痛。然后掌揉,摩或擦胸胁部及肩背部患处。 以解除肌肉痉挛;患者正坐,患侧在右,医者以右前臂自前向后插于腋下, 以右前臂向上提拉(即拔伸)肩部,将移位的关节和痉挛的肌肉理顺。随后 瞩患者用力大口吸气,医者以左手掌根部叩击右胸背侧患处一次。再令患者 作深呼吸。则疼痛即可消失。 [注意事项] 1,病未愈期间,应避免重体力劳动。2.若遇感冒、咳嗽,需角镇咳药。 222 五、肋软骨炎 [概述] 肋软骨炎为肋软骨非化脓性炎性疼痛、肿胀。多见于青壮年,以第2至 第7胸肋软骨交接处多见。本病虽无致残可能,临床上能自愈,但往往导致 病人精神上的负担,影响工作、学习、生活。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胸肋骨痹 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原因尚未明确。内科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骨伤科 则重视损伤与应力因素。胸大肌与胸小肌起始于肋骨前段,如突然用力或长 期用力,可使胸肌附着处产生损伤,引起充血、渗出、粘连、增厚等无菌性 炎症变化而疼痛、肿胀,或由于胸肋软骨间关节发生微小错移而导致炎症变 比。中医则多认为因碰、撞、跌、打以及风寒湿邪侵袭而致局部气血运行不 畅,发为胸肋骨痹。 [临床表现] 起病突然,于胸前肋软骨处发生肿胀疼痛,疼痛缠绵。时隐时现,时轻 时重,但肿胀不消;深呼吸、咳嗽、打喷嚏时局部疼痛加重,偶可放射至整 个胸部乃至腰背部。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涩或结代 [诊断要点] 1. 患行胸前方感觉闷胀、酸痛、喜深呼气,胸前闷胀可在叹气,打呵欠 后有所减轻,但咳嗽时胸痛反而加重。 2.胸骨一侧或两侧肋软骨明显隆起,触之坚硬,压痛明显,局部温度可 增高,但皮肤不红。关节错移者,关节两侧软骨何高低不平感。 3.患侧上肢抗阻力内收时,疼痛加剧。 4.化验室检查:血细胞以及血沉、血磷、血钙均正常。 5.X 线检查无骨质改变。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活血通痹,宽胸理气。 常用穴位:膻中、内关、肺俞、心俞、膈俞。 常用手法:按、揉、拿、 、一指禅推、扳法等。操作方法:(1)患者坐位,医者先以拇指按揉患侧内关穴2分钟;再用 拿法于患侧的上肢、腋前壁, 胸大肌、胸小肌,并配合上肢的外展、内收的被动动作,约3分钟,以疏经活血;(2)接上势,医者以一指禅推法在胸 骨正中任脉路线上治疗,自天突至中庭,往返3~5遍。以膻中穴为重点治疗, 以宽胸理气;(3)在肋软骨炎症处的局部及周围用拇指予以按揉,以中等酸 痛为度约3分钟;(4)按揉患侧的肺俞、心俞、隔俞,每穴1分钟。(5) 怀疑有胸肋软骨间关节错位者,可予以手法复位。患者正坐,双手分别上举 搭在同侧肩峰处,此时尽量挺胸展肩,医生立其后,两前臂分别从患者的侧 腋下穿过,两手合拢于患者颈后,先做上提,后拉动作数次,然后嘱患者有 节律地鼓力咳嗽,在某一鼓咳即将达到高潮的瞬间,突然做一次上提、后拉 动作,随即放松。在提拉过程中,常可听到夏位声。复位成功后,胸肋软骨 间关节两侧高低不平的迹象消失。 [注意事项] 1.本病无致残之可能,须向病人说明情况,以解除病人不必要的精神负 担。 2.寒冷季节做自我保健时,切忌着凉受寒而感冒,因感冒、咳嗽会加剧 症状。 224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指腰椎间盘的变性、破坏,髓核从损伤的纤维环处膨 出、脱出,其突出的部分和变性的纤维环引起脊髓、马尾、腰神经根的压迫 刺激症状,或者是因髓核的变性,软骨板也相继变性,以致髓核突向椎体内。 本病又称“腰惟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髓核脱出症”、“腰椎间盘综 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牵涉痛。本症在推拿临床中十 分常见,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第四和第五腰椎,第五腰椎 和第一骶椎之间的椎间盘突出为多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腰病”、“腰 腿痛”范畴。 [病因病机] 多因外伤或受寒所致,根据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分为左突、右突、前突(滑 脱)、后突(中央)型。 1.外伤:积累劳损是引起纤维环破裂的最重要原因。当人们向前弯腰时 髓核向后方移动,由于受到体重、肌肉和韧带等张力影响,髓核产生强大的 反抗性弹力,加之体位的改变及纤维环本身生理缺陷,造成髓核冲破纤维环, 而向后方(膨出)突出,造成神经根、马尾或脊髓压迫症状。 2.受寒:由于椎间盘有发育上的缺陷,受寒后使腰背肌肉痉挛和小血管 收缩,影响局部的血循环,进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同时肌肉的紧张痉挛, 可增加对椎间盘的压力,特别对于已有变性的椎间盘,可造成更进一步的损 害,致使髓核突出。 [临床表现] 腰部疼痛,有反复腰痛发作史,休息后症状减轻。咳嗽、喷嚏、或大便 用力时均可诱发疼痛加重。下肢放射性疼痛,循足太阳及足少阳经筋向下放 射性疼痛,严重者可影响站立或行走。突出部位如在中央,则有马尾神经症 状,脊椎侧弯;突出位于神经根的腋部,即神经根与马尾成角处,脊柱为了 使神经根躲开突出物,乃凸向健侧;若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肩部,则脊柱凸 向患侧,以避开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病程较久者,常出现主观麻木感, 多局限于足太阳、足少阳经筋之下段。中央型髓核突出可发生马鞍区麻痹, 患侧温度下降,由于经筋失其濡养,气血闭阻,而发生肢体温度下降。 [诊断要点] 1.常有急慢性腰部损伤史。反复发作腰臀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一般为 单侧,咳嗽、喷嚏及弯腰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可能减轻。 2.腰部僵硬,弯腰活动受限,生理弧度减少或消失,脊柱侧弯,腰椎棘 突旁开常有放射性深压痛点,叩击放射痛阳性。 3.神经根受压时,可有相应节段水平以下感觉减退,胜反射减弱或消失, 日久肌肉萎缩。或有主观麻木感及患肢温度下降。 4.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时能牵扯坐骨神经疼痛和扭转骶髂关 节,故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骶髂、腰骶关节的病变均可出现阳性。为了鉴别其 阳性是否坐骨神经牵扯所引起,可于抬腿到即将发生疼痛的角度,再将足踝 背屈,如放射性加重,称为附加试验阳性。此外,屈颈试验阳性;仰卧挺腹 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5.腰椎正侧位片:有时正位片可显示腰椎侧凸,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 凸消失,病变的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骨质增生。X线检查时对本 病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6.脊髓造影可帮助确诊和 定位。其典型X线征象为突出部位的充盈缺损或梗阻。 7.腰骶椎CT、肌电图、核磁共振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1)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回纳, 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2)改变突出物的位置,松解粘连,解除 或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3)加强局部气血循环,促使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 正常功能。 常用穴位:肾俞、大肠俞、秩边、居髎、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 阿是等穴。 常用手法: 、按、揉、推、扳、摩、点等法。操作方法:(1)患者俯卧,先在腰部及患肢行揉、按、推、 摩、 等理筋手法,使患者肌肉放松,时间5~10分钟。然后用拇指指腹或肘部按压 腰痛点及腰眼、肾俞、秩边、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每穴约1分钟。 (2)患者俯卧,医者站在患侧,而后在患者的胸部和髋部各垫一枕头,使患 者腰部腾空,然后医者双手掌交叉按压其突出部位,力量由轻到重,时间约 5~10分钟。(3)患者俯卧,双手拔住床头,医者双手分别握住患者的双足 踝部进行缓慢持续牵引2分钟,然后进行上下抖动2~3次。(4)患者侧卧, 患肢在上,医者一手握膝,一手握踝,被动直腿抬高患肢约2分钟,以患者 能忍受为度。(5)患者侧卧,卧侧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在对侧小腿上 部。医者扶住患者髋骨,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同时拉肩向后,推髋骨向前, 使腰部扭转,一般可听到或感觉到“咔嗒”响声。(6)患者端坐方凳上,两 足分开与肩同宽。以右侧痛为例,术者立于患者右后侧,右手经患者右腋下 至颈后,用手掌压住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夹持左颈部,同时患者双足踏 地,术者左拇指按住需扳动的脊柱棘突。一助手帮助固定患肢及骨盆。而后 术者右手压患者颈部,使上半身前屈60~90度,再继续向右侧弯至最大时向 患侧旋转,此时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有“嗒嗒”响声。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病人要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2.腰椎间 盘突出中央型,不宜进行推拿治疗。3.推拿治疗前要排除腰椎骨质病变。 226 七、退行性脊柱炎 [概述]退行性脊柱炎亦称脊椎骨性关节炎,肥大性脊椎炎,增生性脊椎 炎等,是中年以后发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出现强直、腰背疼痛板滞等。 一般以负重和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常累及,临床上的颈椎和腰椎发病较多。 退行性变发生于椎体、椎间盘和小关节。椎体边缘的唇形变或骨刺形成,是 诊断名称的由来,也是诊断本病的标志和依据。[病因病机]多因人过中年, 肾气渐亏,复感风寒外邪,邪气留滞经络;或因伤力,气血阻滞,血脉凝涩, 不得宜通所致,现代医学应用X光片可见脊柱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改变。 肾主骨,肾气不足则骨失荣养,骨枯髓减,脆弱无力,成为骨痿。由于正常 骨关节弹性减低,而发生退行性变化,以负担较重和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受 累,颈椎以4、5、6节,腰椎以4、5节较为多见。[临床表现]早期症状,腰 部僵硬酸痛,不能久坐,久坐时必须频频 更换体位。晨起症状较重,稍活动则症减。但活动稍久,尤其是在疲劳 后,症状又增加。凡风寒、劳累及扭伤均可诱发腰腿疼痛加重。 [诊断要点] 1.本病男性多于女性,以40岁以上患者多见。 2.腰颈部僵硬酸痛,不能久坐,晨起症状较重。疲劳、受寒等因素可使 疼痛症状加重。 3.局部有压痛和肌肉痉挛。 4.腰椎生理前凸曲线弧度减小或消失,弯腰受限。 5.下肢后伸试验常可见阳性;直腿抬高一般接近正常。 6.X线检查可见到脊椎增生及背柱正常生理弧度的改变,同时亦可排除 其他骨质病变。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常用穴位:命门、阳关、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夹脊、委中、阳陵 泉、承山等穴。 常用手法: 按、扳、擦等法。操作方法:(1)患者俯卧。医者站于患者一旁,用 法施于腰部病变处及腰椎两侧。配合指按命门、阳关、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或掌根按 脊椎两旁夹脊,接着用 法从腰部到臀部治疗。有下肢牵痛时,法沿股后面向下至小腿,同时配合下肢后抬腿活动。 时间约5~10分钟。 (2)患者侧卧,医者站于前方用斜扳法活动腰椎,左右各一次。(3) 患者仰卧,医者站于患者一旁,如下肢牵痛者,可用 法施于大腿前侧和外侧至小腿外侧,上下往返治疗约5分钟,随后用拿法拿委中、承山,按 阳陵 泉。(4)患者坐姿,上身略向前俯,两手撑在大腿上,医者站于一旁,用擦 法施于腰椎及两侧结束手法。也可配合热敷治疗。 [注意事项] 注意腰部保暖;卧硬板床;进行适当的腰部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227 八、腰肌劳损 [概述] 腰肌劳损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与韧带等软组织慢性损伤。在慢性 腰痛中,本症占有相当的比重。本病属中医“腰痛”、“腰腿痛”范畴。 [病因病机] 1.在日常劳动中,长期维持某种不平衡的体位,如常用同一侧肩部扛抬 重物,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等。或由于习惯性的姿势不良,常可导致软组织的 疲劳而引起腰脊酸痛。 2.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后,未作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因反复多次损 伤,局部出血渗液,产生纤维性变或疤痕组织,压迫或刺激神经而形成慢性 腰痛。 3.由于先天性畸形,如单侧性腰椎骶化或椎间小关节两侧不对称等,使 腰骶部两侧活动度不一致而诱发腰痛。 [临床表现] 长期腰痛,反复发作,腰骶一侧或两侧酸痛不舒,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根据劳损的不同部位,可有较广泛的压痛,压痛一般不甚明显。酸痛在劳累 后加剧,休息后减轻,与气候有关。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活动时有 牵制不适感。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显著加重,并可有肌痉挛,腰脊柱侧 弯,下肢牵制作痛等症状出现。兼受风湿者,患部喜热怕冷,局部皮肤粗糙 或感觉较迟钝。 [诊断要点] 1.有急性腰肌劳损伤未及时治疗或反复腰肌损伤史。 2.腰痛在休息或经常变换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劳累、弯腰过久加重。 3.棘突两旁骶棘肌、髂嵴后部、骶骨后面腰肌止点处有压痛点。 4.疑有腰椎及其关节疾患时,应摄腰椎正侧位片。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常用穴位:肾俞、大肠俞、八髎、秩边。 常用手法: 按、揉、拍、擦等法。操作方法:病员俯卧。医生站于一侧,沿病员腰部两侧膀胱经用较重 刺 激的 法上下往返治疗5~6遍。然后用较重刺激按、揉肾俞、大肠俞、八髎、秩边等穴。再直擦腰 背部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均以透热为度。最 后拍击腰背部两侧骶棘肌,以皮肤微红为度。酸痛较重者可再在患部加热敷。 [注意事项] 1.在劳动中尽可能变换姿势,注意纠正习惯性姿势不良。 2.用宽皮带束腰,宜睡硬板床。 3.加强腰部肌肉缎炼。 228 九、梨状肌综合征 [概述] 梨状肌为臀部的深层肌肉,起自骶骨前面的外侧面,由坐骨大孔穿出, 将坐骨大孔分为梨状肌上孔与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此肌主要是协同其他 肌肉完成大腿的外旋动作,坐骨神经紧贴梨状肌下缘自坐骨大孔穿出骨盆。 由于梨状肌解剖位置特殊,故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如受到风寒侵袭或过度牵 拉,均可引起该肌充血、痉挛、水肿、肥厚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刺激或 压迫该部位的坐骨神经,产生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称为梨状 肌综合征。本病属中医“腰腿痛”范畴。 [病因病机] 髋部扭伤时,髋关节急剧外旋,梨状肌猛烈收缩,或髋关节突然内收、 内旋,使梨状肌受到牵拉,均可使梨状肌遭受损伤。损伤后的梨状肌充血、 水肿、痉孪、肥厚、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臀部疼痛。或因风寒闭阻 经筋,发生不规则的臀腿痛。 [临床表现] 多因外伤或风寒湿邪而诱发加重臀腿疼痛,严重者自觉循足太阳、足少 阳经筋分布区放射性疼痛,甚则臀部有“刀割样”或“灼烧样”疼痛,不能 入睡,影响日常生活,甚则走路跛行。 [诊断要点] 1.大部分患者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部分患者有夜间受凉史。 2.臀部酸胀、疼痛、麻木,并遂渐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放射至足背、 足趾,患肢乏力。患者自觉患肢变短,走路跛行。 3.咳嗽、打喷嚏、大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剧。 4.患者做直腿抬高试验,抬高幅度在60?以下时,坐骨神经痛加重,而 超过60?时,坐骨神经痛却减轻。 5.降低直腿抬高幅度至疼痛减轻后,突然将踝关节极度变屈,坐骨神经 痛不见加剧。 6.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7.梨状肌体表投影区(相当于环跳穴及其周围)有明显压痛,并可摸到 紧张呈条束状的梨状肌肌腹。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舒筋解痉,分离粘连,通络止痛。 常用穴位:次髎、环跳、居髎、殷门、委中、阳陵泉等穴。 常用手法: 按、揉、弹拔法及被动运动。操作方法:(1)患者俯卧,医者站于患侧,先在腰骶部、患侧 臀部、下 肢后侧用 法进行治疗。治疗重点在梨状肌部位,约10分钟;顺序按揉次髎、环跳、居髎、殷门、委中、 阳陵泉诸穴,每穴30秒钟。(2)继上势, 医者一手在患侧环跳穴处施以 法,另一手握住患侧踝部并使其膝屈曲90?后,做关节的内、外旋的被动活动;再用肘尖按 压环跳穴1分钟和两手拇 指重叠,自骶骨外缘至股骨大转子顺序弹拔梨状肌1~2分钟。(3)同上势, 在患侧臀部用擦法和热敷法。 [注意事项] 1.患者要保暖,多卧床休息,少负重劳累。 2.临床中,对某些疼痛特别严重的患者,可结合封闭治疗。 230 十、骶髂关节炎 [概述] 骶髂关节炎是指骶髂关节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后,造成该关节的扭伤和劳 损,以致局部出现充血、水肿、粘连等无菌性炎症,它以骶髂部疼痛或持续 性钝痛为主要症状。临床中,以女性为多。 [病因病机] 骶髂关节是人体最坚固、最稳定的关节,位于骶骨的侧面与髂骨之间, 四周有强大的韧带保护。如遇下列原因,可致本病发生:(1)急性损伤,如 “闪腰”或臀部着地的跌跤后,或行走过快、跨步过大等。(2)慢性损伤, 如舞蹈演员,妊娠过程中至分娩后,分离的骶髂关节未能及时回复。(3)其 他,如卧床日久,全麻、腰麻等,导致骶髂关节韧带松弛而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急性外伤史,或慢性下腰部劳损史。伤后患侧骶髂关节疼痛, 疼痛常可放射到股后侧或小腿外侧。躯干向患侧倾斜,患侧下肢不敢负重, 走路跛行。 [诊断要点] 1.下腰痛,或痛较甚,或呈持续性钝痛,受凉或转动腰部可使疼痛加重。 少数患者有同侧的臀及下肢痛。2.患者步履蹒跚,行动缓慢;卧床休息时, 翻身不便;患侧怕负重。急性损伤或急性发作者,患侧下肢怕活动。 3.患侧髂部有明显压痛。 4.骶髂关节分离试验阳性:?“4”字试验阳性;?病人仰卧位,双膝关 节同时屈曲90?并拢,医者双手扶住患者双膝关节做双髋关节外展,若骶髂 疼痛,则为阳性;?患者俯卧位,医者一手压在骶髂部,另一手做髋关节后 伸并外展,若骶髂部疼痛,则为阳性。 5.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或呈假阳性。 6.X线片检查,可发现有骶骼关节面的模糊或退行性改变的表现。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1)急性期:活血、化瘀、止痛。(2)非急性期:舒经通 络,解除粘连。 常用穴位:八髎、秩边、居髎、环跳、委中、阿是等穴。 常用手法: 按、揉、擦、热敷及被动运动法等。操作方法:(1)急性期:患者俯卧位,医者立其患侧。 先在患侧压痛的 骶髂部用掌根按揉法(手法宜轻柔)10分钟;将压痛的骶髂部擦热后,在该 部用湿热敷法治疗。(2)非急性期:A、患者俯卧位,医者立其患侧,先用 掖法施治于骶髂部及周围和患侧臀部10分钟;分别按揉八髎、秩边、居髎、 环跳、委中等穴,每穴30秒;医者一手按压在患侧骶髂部,一手做髋关节的 后伸并外展持续15秒后放下,再做髋后伸和外展,如此反复5遍;将患处擦 热,或再加以湿热敷法;B、患者仰卧位,利用“4”字试验检查法,做分离 骶髂关节动作8~10遍;用 法治疗髂腰肌和股内收肌(均为患侧);再搓患侧大腿30秒,结束治疗。 [注意事项] 1.本病早期须与强直性脊柱炎做鉴别,避免漏诊或误诊。 2.患处须注意保暖,卧硬板床。 231 十一、肩峰下滑囊炎 [概述] 肩峰下滑囊又称肩峰下结构,因它在三角肌下面,又称三角肌下滑囊与 结构。具有滑利肩肱关节,减少肱骨大结节与肩峰面的摩擦,不易劳损的作 用。又由于此滑囊夹于活动频繁运动范围大的肩关节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往 往因长期磨损而引起劳损,产生滑囊水肿、组织增厚或滑囊壁内互相粘连, 导致无菌性炎症,妨碍关节的正常功能。 [病因病机] 多因滑囊组织夹于活动频繁、活动范围又大的肩关节肩峰与肱骨头之 间,而该间隙忽大忽小,变化无常致使滑囊组织反复摩擦受损;急性炎症性 渗出肿胀,有疼痛滞动感;日久慢性炎症残存,不断刺激,组织肥厚,相互 粘连,以囊内为著,成为失其正常的缓冲功能,从而影响关节的展举、旋转, 活动痛、压痛,与邻近关节软组织慢性炎症并存,互为因果渗透转变。 [临床表现] 肩外侧面疼痛,常引向三角肌止端,上臂外展外旋运动时,疼痛加剧。 肩峰下压痛明显。急性期因滑囊膨胀三角肌前缘呈园形肿胀。 初期肩部活动受限较轻,日久与腱袖粘连,而使肩部活动障碍。肌肉萎 缩以冈上肌和冈下肌出现较早,晚期可出现三角肌萎缩。 [诊断要点] 1.有局部撞伤或过度摩擦史。 2. 肩部疼痛为本病主要特征。患肩外展、内旋活动受限,在活动时能加 重疼痛。 3.急性发作期其压痛位于肩关节前方,慢性发病期则在肩峰外方,相当 于肱骨大结节处。如果在肩外展位,肱骨大结节进入肩峰,则压痛不明显。 4.在急性发作期,由于滑囊下的充血、水肿,则可在肩关节前方常能触 到肿胀的滑囊。 5.晚期可有肩胛带肌肉的萎缩,X 光片可见冈上肌的钙化影。 6.穿刺可得清晰滑囊液,如为急性期,可有血性粘液。 7.并发感染时,局部有急性炎症体征。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1)急性期:活血化瘀止痛。(2)非急性期:舒筋通络。 常用穴位:肩井、肩髃、臑俞、曲池、合谷、尺泽。 常用手法:掖、按、揉、拿、擦、摇、搓、抖及热敷。 操作方法:(1)急性期:患者正坐,患肩自然下垂,医者在患侧,面对 患者,用轻柔的揉、擦法施于患肩三角肌部位,揉擦时可配用冬青膏、红花 油等,以加强消瘀止痛的作用,同时配合局部热敷。治疗后宜使上臂外展位 置制动休息。(2)非急性期:A、患者正坐,医者随操作而不时改变体位。 先用 法在冈上肌部位,再拿肩井,按揉肩髃穴。然后,医者以提拿法自三角肌至曲池穴,并按揉 曲池穴;B、对前屈疼痛者,按揉尺泽和云门穴,对后 伸疼痛者,按揉臑俞穴;C、做患肩摇法;D、做患肩自肩至腕的搓揉法,接 着做患侧上肢抖法。对有粘连而致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者,在治疗时要加强肩 关节各方向的被动运动,逐渐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治后可配合热敷,并嘱 作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注意事项] 1.本病在临床上除了采用按摩疗法外,尚可进行药物,小针刀,针灸及 理疗等疗法。 2.对长期疼痛顽固性的肩峰下滑囊炎,而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 治疗。 234 十二、肱骨外上髁炎 [概述]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时,肱桡关节外侧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综合征, 时外侧疼痛综合征等。为一种影响前臂旋转和伸腕功能的慢性、劳损性疾病。 与职业从事长期肘部单一工作劳动有关。 肱骨外髁是桡侧伸肌共同附着的地方,因年龄增长,前臂伸肌,肌腱有 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以及长期局部反复劳动,产生劳损所致。本病属中医 所指的“筋痹”、“伤筋”、“肘痹”范畴。 [病因病机] 多因长期肘关节反复旋前用力,臂伸肌总腱在肱骨外上髁附着点,出现 小的撕裂,及桡侧伸腕肌由于累积性损伤所致,微血管神经囊较窄,导致桡 神经关节支的神经炎。中医认为本病系因外伤劳损,筋脉失养所致,或因风 寒乘袭、寒凝筋脉,瘀阻经筋,流注关节而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由于用力不当,突然诱发。多属起病缓慢,逐渐出现方向性疼痛,凡端 茶倒水,打扫卫生,拧衣服均可出现疼痛加重,剧痛。轻者逐渐自愈,重者 反复发作,持续性疼痛,无力,甚则持物掉落。在前臂旋前屈肘时也常因疼 痛而活动受限,有时疼痛循手少阳经筋上行放射,特别是内旋抗阻试验疼痛 加重。 [诊断要点] 1.肘外侧酸楚、疼痛。疼痛时向前臂或手指(除拇指外)放射。疼痛剧 烈时可影响吃饭、穿衣、睡眠。 2.腕关节的屈伸、前臂的旋转、手握物等动作可使疼痛加重。 3,肱骨外上髁有敏感压痛,压痛点位于肱骨外上髁、环状韧带或肱桡关 节间隙处;局部多不红肿,但病程长者偶有肌萎缩。 4.密耳氏试验(伸肌腱牵伸试验)阳性。检查方法:患侧肘关节稍屈曲, 腕关节强掌屈,前臂完全旋前,随后肘关节再伸直,在伸直时可引起肱骨外 上髁处的疼痛。 5.“网球时”试验阳性。检查方法:检查者一手固定患侧前臂,并嘱其 握拳并腕背伸,此时检查者的另一手在病手拳背施加压力试图使其腕掌屈, 可引起肱骨外上髁处的疼痛。 6.X 线检查多属阴性,偶见肱骨外上髁处骨质密度增高的钙化阴影。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曲他、曲泽、小海、少海、手三里。 常用手法:按、揉、 、弹拔、擦、热敷及适当的被动动作。操作方法:先沿肱骨外侧髁向前臂用 法治疗5分钟,配合按揉曲池、曲泽、小海、少海、手三里等穴位,每穴约30秒。然后用弹拔法治疗。患者 正坐,医者坐于思考病侧,右乎持腕使患者右前臂旋后位,左手用屈曲的拇 指端压于肱骨外上髁前方,其它四指放于肘关节内侧。医者以有手逐渐屈曲 患者肘关节至最大限度。左手拇指用力按压患青肱骨外上髁的前方,然后再 伸直其肘关节,同时医者左手拇指推至患肢桡骨头之前上面,沿桡骨头前外 缘向后弹拔伸腕肌起点。施术后患者有桡侧三指麻木感及疼痛减轻的现象。 亦可将患肢前臂旋后、曲肘,按置桌上,在时下垫以软物。医者以双手食, 中指拿住肱桡肌与伸腕肌紫向外扳,然唇嘱病员患肢前臂旋前,医者用拇指 向外方紧推邻近桡侧伸腕长短肌。反复数次,弹拔范围可向上、下移动。最 后,医者用擦法(大鱼际擦、掌擦均可),在上臂下1/3直至前臂中段的桡 侧部位施行,使该部位发热,并有热至深层之感。手法结束后可配合热敷法 治疗。 [注意事项] 1.对病程短的患者可作局部封闭疗法。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作手术治疗。 2. 本病的发生,其中有一部分是肱骨外上髁上伸肌腱附着点发生撕裂所 致。因此,推拿治疗中不宜有过强的刺激,以免产生新的损伤。 3.从事腕力劳动较多的病人,可根据情况改变原有的劳动姿势,以利于 本病的康复。 4.患者须坚持自我保健,对本病的治疗,康复是一种积极的。 236 十三、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概述] 在桡骨茎突部,有一呈窄而欠平整的腱沟,有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的共 同腱鞘穿行其中。沟面约束以腕背韧带。由于拇指与腕关节的频繁活动,长 期磨损,使肌腱与腱鞘发生炎症性改变,造成本病的发生。祖国医学把本病 归入“伤筋”范畴。 [病因病机] 多因手腕部过度劳累导致发病。由于各种操作使外展拇长肌及伸拇短肌 的肌腱在共同腱鞘中过多的来回磨动,日久劳损,即可使腱鞘内膜发生炎性 增厚,造成纤维管的充血、水肿、肥厚,管腔变窄,肌腱在管内滑动,发生 恶性循环式的损伤,而产生疼痛及功能障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 虚弱,气血不足,局部筋泳失于濡养,或感受风寒,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 畅,或局部长时间劳动伤及经脉,以致筋脉拘挛,活动不利所致。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缓慢,患者自觉腕部桡侧疼痛,提物乏力,患侧桡骨茎突处轻 度隆起,或有结节,桡骨茎突及第一掌骨茎突部之间有压痛,部分患者局部 有微红、微肿、微热,疼痛可放射至手或肩,臂部,腕部及拇指活动时疼痛 加剧。拇指无力,伸拇活动受限。 [诊断要点] 1.桡骨茎突部的疼痛,进行性加重。疼痛时有向肩、时或手放射。痛甚 者常夜眠不安。 2.拇指显著无力,以致失去正常功能。 3.腕及拇指向尺侧方向运动受到明显限制,若向尺侧方向运动侧疼痛加 重。 4,桡骨茎突部有压痛,有时在压痛处可触及质地坚硬的结节,压痛明显。 5.久病者可有大鱼际肌的轻度萎缩。 6.芬克斯坦氏试验阳性。即让患者将患侧拇指内收屈于掌心,其余四指 握处拇指,再将腕关节向尺侧倾斜,桡骨茎突处可产生剧痛。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急性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非急性期以舒筋通络, 滑利关节为主。 常用穴位:手三里、曲池、列缺、合谷、阿是穴等。 常用手法:按、揉、 、擦、弹拔、热敷法及适当的被动运动。操作方法:病人取坐位,将患侧上肢放置在平脐高 的操作台上,下垫软 物,医者坐或立位。先于前臂伸肌群桡侧施 法约5分钟,再点按手三里、曲池、列缺、合谷、阳溪等穴。每穴约30秒。然后医者用拇指重点揉按挠骨 茎突部及其上下方,达到舒筋活血的目的。医者再以一手握住患腕,另一手 握其手指进行对抗牵引,并使患腕掌屈、背屈,同时缓缓旋转。然后以拔筋 手法拔动肌腱数下,以解除粘连,再以右手拇、食指夹住拇指,抖动腕关节 数下,作用力达桡侧。再推按阳溪穴(相当于桡骨茎突局部)。以右手为例, 术者左手拇指置于桡骨茎突部,右手食指及中指夹持患音拇指,拇指及食指 等握住患者其他四指向下牵引,同时向尺侧极度屈曲。然后,医者用左拇指 捏紧桡骨茎突部,用力向掌侧推压挤按,同时右手用力将患者腕部掌屈,以 后再伸展,反复3~4次。最后,以桡骨茎突部为中心用擦法,擦时可配合药 物,使之局部发热。亦可配合热敷及外敷膏药。一般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注意事项] 1.本病宜早期治疗,否则因筋脉失养,日久出现肌萎、肌挛则难以医治。 2.手法治疗以消除水肿,松解粘连及局部之炎性反应为主,故用力不应 过大,须防止因手法不当而产生不良反应和后果。 238 十四、髋关节扭伤 [概述] 髋关节扭伤常见于4~10岁儿童,髋关节的前、后、内、外各个部位的 软组织均可有扭伤,由于它们的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而对其病理变化的认 识又尚未清楚,因而对本病有不同的名称记载有“髋掉环”、“骨盆歪斜症”、 “髋骨里缝伤筋”等。中医通称为“髋部伤筋”,西医有“外伤性髋关节滑 囊炎”、“幼年性髓关节半脱位”等论述 [病因病机] 髋关节扭伤乡见于小儿,常因相互打闹,跌仆或急跑摔倒猛力扭转髋关 节,或自高处跳下,单足落地扭伤髋部而致伤。如伤肢过度后伸易伤及前侧: 弯腰搬重物斜扭易伤及后侧;过度内收,或局部撞击易伤及外侧;下肢过度 外展,外旋易伤及内侧。而幼儿股骨头骨髓发育不良,关节囊亦比较松弛, 由于髋关节遭受牵拉外展性损伤,将股骨头自髋臼内拉出致使关节内侧的关 节囊嵌入于关节间隙,则髋关节呈外展、外旋的半屈曲位,造成髋关节半脱 位。 [临床表现] 患侧髋部疼痛、肿胀,下肢不能着地,走路时明显跛行,仰卧时患肢髋 关节屈曲、伸直受限。髋部疼痛沿大腿内侧向膝部放射,患儿髋关节常处于 外展外旋的屈曲位,走路跛行常以足尖触地。休息时不显任何症状,如走路 或强屈其髋关节时则疼痛明显。 [诊断要点] 1.多有外伤史,或者有过度劳累,感受风寒等情况。 2.患侧髋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3.患肢不敢着地负重行走,呈保护性姿势,如跛行、拖拉步态、骨盆倾 斜等,偶有患肢外观变长(自观)。4.髋关节前方,腹股沟或臀部外侧压痛 明显,髋关节内收、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受限。托马氏征阳性。 5.X 线检查多无异常变化。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环跳、居髎、环中、阿是穴等穴。 常用手法:按、揉、弹拔、拔伸等法及配合髋关节被动活动。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医者站在患侧,面对病人施用按、揉法舒筋,重 点按揉环跳、环中、居髎等穴,每穴30秒。然后嘱患者仰卧,再在病人阿是 区行按、揉法舒筋,病情减轻后再用弹拔手法拔理紧张之筋,以解除痉挛。 如病者是幼童。则患儿仰卧,助手用两手分别插入患儿两腋下,术者用双手 呈前后位持握患侧下肢,左手在大腿前侧,右手在小腿后侧为助手做对抗牵 引。继而强屈患侧髋关节至最大限度。最后将骸放于90?屈曲位,向上提拉 牵引,在牵引下外旋外展并伸直其髓关节。 [注意事项] 1.髋关节扭伤急性期以及行手法治疗后宜卧床休息。 2.在按摩治疗的同时,可适当选择药物、封闭等疗法治疗。 239 十五、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 概述]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指膝关节内的半月板因遭受挤压、磨损等发生撕裂 而出现的膝关节疼痛、交锁等症状。半月板为位于股骨髁与胫骨平台之间的 纤维软骨,附着于胫骨内、外髁的边缘。半月板可为内侧半月板与外侧半月 板两部分,内侧较大,呈“C’形,外侧半月板较小,近拟“D”型。外侧半 月板常有先天性盘状畸形,称为先天性盘状半月板。由于半月板血供较差, 除部分边缘性损伤可愈合外一般预后欠佳。青年发病居多,中医属“膝部伤 筋”范畴。 [病因病机] 半月板是膝关节的一个部分,具有一定的弹性而具有缓冲作用和稳定膝 关节的功能。当膝关节遇到下列情况时,可发生半月板损伤:(1)膝关节处 于半屈位,小腿处于内或外旋位时,猛烈伸膝或进一步旋转小腿,可致本病 发生;(2)长期蹲位或跪位劳动者,半月板易受到牵拉,挤压而发生损伤; (3)长期膝关节内病变,对半月板不断挤压、磨损,引起半月板的退变,以 致半月板损伤;(4)肥胖者体重过重,半月板本身松动或关节韧带损伤后膝 关节不稳定等都是半用板损伤的因素。 [临床表现] 1.因膝关节扭伤以致半月板损伤者,伤后可见膝关节逐渐肿胀,伤侧较 为明显。 2.膝关节在某一体位时发生疼痛,当改变体位后,疼痛即可消失。 3.运动中,可突然出现膝关节的屈伸障碍,尤其伸直受阻。若放松肌肉、 改变体位、自动或被动旋转、伸屈膝关节,则膝伸屈功能可恢复。此一现象 即所谓的膝关节交锁症状。 [诊断要点] 1.多有膝关节外伤史。 2.伤后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 3.出现膝关节交锁症状。多在膝关节伸直至130~140度时发生。 4.失力症状:尤其阵旧性损伤时多见,多发生在患者上、下楼梯,跳跃 或其他相似的运动时大力。 5.膝关节肿胀和积液。 6.病程久者,可出现股四头肌萎缩。 7.关节前部、侧方及后部句明显的压痛。 8.病人仰卧并屈曲病膝,检查者一手扶膝,另一手握庄小腿下端,然后 两手配合完成小腿的外旋、外展,并使膝关节伸直,若有清脆响声和诱发疼 痛,则为外侧半月板损伤;若两手配合完成小腿的内旋、内翻,并使膝关节 伸直,若有清脆响声和诱发疼痛,则为内侧半月板损伤。 9.患者俯卧屈膝9O?,检查者在足跟加压并旋转小腿而诱发膝关节疼 痛,则为半月板损伤。 10.膝关节空气造影、碘水造影、CT及MRI片有助于诊断。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 常用穴位:伏兔、梁丘、膝眼、委中、委阳、阳陵泉、阴陵泉、阿是穴。 常用手法: 、揉、一指禅推、按、擦、热敷及适当的被动活动。操作方法:损伤初期可在膝关节周围和 大腿前部施以滚、揉等法以促进 血液循环加速血肿消散,术后内服活血利湿之剂,外敷消肿化瘀膏,或用关 节穿刺抽吸积血或积液,并加压包扎、制动等方法。急性期过后的治疗,瞩 病人仰卧,医者坐或立其患侧,以掌揉法于膝之内恻、外侧、膑骨下缘约5 分钟;再施一指禅推法于大腿前侧约3分钟,以指揉法按揉伏兔、梁丘、膝 眼、阳陵泉、阴陵泉等穴,每穴约30秒,再在大腿后侧施 法治疗3分钟,按揉委中、委阳等穴,每穴30秒。对膝关节交锁的患者,可用膝关节屈伸手 法解除交锁。即患者仰卧,屈膝屈髓90?,一助手握持股骨下端,医者握持 踝部,二人相对牵引,医者内外旋转小腿几次,然后使小腿尽量屈曲,再伸 直下肢,交锁即可解除。如内侧半月板交锁时可先使膝关节屈曲外展,然后 把小腿内外旋转几次,随即使小腿尽量内旋、伸直。最后,在膝关节周围以 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擦法毕,用热敷法于膝周。 [注意事项] 1,避免膝关节过屈、过伸活动。 2.患膝不可过于负重。 3.可配戴护膝以保暖,并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241 十六、踝关节扭伤 [概述] 踝关节扭伤临床上分为内翻型和外翻型两种,以前者多见,可发生于任 何年龄,青壮年居多。由于步履急促,道路不平,上、下楼梯时不慎跌倒, 使其平衡重心一时性改变而发生扭伤。中医属“踝部伤筋”范畴。 [病因病机] 多因身体失其平衡,踝部重心一时发生改变,踝关节处于跖屈时,距骨 两侧轻微活动而使躁关节不稳定而引起损伤。多见于跖内翻,亦有跖外翻及 反复损伤者。 [临床表现] 踝部出现明显肿胀疼痛,不能着地,内、外踝前下方均有压痛,皮肤呈 紫色。外踝扭伤者,将其踝关节内翻则外踝疼痛加剧。外侧关节囊及腓前韧 带损伤时,肿胀主要在关节外侧和外踝前下方。内踝扭伤时,可能伴有外踝 骨折。 [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踝关节扭伤史。 2.足内翻扭伤时,患者有时可听到韧带断裂的响声。伤后外踝前下方迅 速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足背皮下瘀血明显。患者走路跛行,伤足不敢用 力着地,踝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 3.外踝前下方压痛明显,但外踝骨无压痛,可与骨折鉴别。韧带牵拉试 验阳性。 4.X 线检查有助于排除撕脱性骨折和局部关节的脱位。 [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常用穴位:足三里、太溪、昆仑、丘墟、绝骨、解溪、太冲等穴。 常用手法:按、揉、摩、擦、拔伸、摇等法。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医者用点按法选点足三里、太溪、昆仑、丘墟、 绝骨、解溪、太冲等穴,以通经络之气。再以揉、摩等法由上而下在小腿及 局部周围施术3分钟。急性期手法要轻柔灵巧,以免加重损伤性出血;恢复 期手法宜稍重,特别是对血肿机化,产生粘连,踝关节功能受损的患者,应 以较重手法剥离粘连,以恢复其功能。配合被动活动踝关节的手法:医者以 右手紧握患者足趾并向上牵引,先外翻以扩大踝关节内侧间隙,同时以左手 食指压入间隙内,然后仍在牵引下内翻足部,扩大踝关节外侧间隙,以拇指 压入关节间隙内。使拇、食指夹持踝关节,右手在牵引下将患足左右轻轻摇 摆,内翻、外翻1~2次。然后背屈跖屈,同时夹持踝关节的食、拇指下推上 提两踝,背屈时下推,跖屈时上提。对伴有肌痉挛,关节粘连的患者,在上 述手法的基础上,医者以一手握跟腱,一手握前足,并嘱患者放松踝部先于 拔伸,跖屈,然后作突然的背屈动作(手法用力勿太猛),最后外翻或内翻 足背,以解除肌肉痉孪。再于局部行轻柔的摩法、擦法,以透热为度。 [注意事项] 1.对于反复发生踝关节扭伤的患者可佩带护踝,以免重心过度移动而伤 及骨关节。 2.按摩治疗同时,可酌情配合采用针灸、药物、理疗等疗法治疗。 242
/
本文档为【经络按摩治疗之外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