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师职称考试

教师职称考试

2017-09-20 50页 doc 91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职称考试教师职称考试 (教师职称考试)最全的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题 2009-10-27 09:30:56| 分类: 职称考试(教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育学部分大纲 1、 了解与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2、 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 具有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部分 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事实。 2、 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情绪、动机、人格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 3、 运用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分...
教师职称考试
教师职称考试 (教师职称考试)最全的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009-10-27 09:30:56| 分类: 职称考试(教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育学部分大纲 1、 了解与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2、 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 具有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部分 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事实。 2、 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情绪、动机、人格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 3、 运用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 考试内容 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 [要求] 1、 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为开端,出现了一系统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马特的《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边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心灵献给孩子》。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要求] 1(识记教育、遗传、环境等概念以及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有关的教育内容、目的。 2(掌握和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以及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3(运用上述教育基本原理解释和说明有关教育现象。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基本概念 (1)广义的概念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概念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3)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2(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3(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1)教育的起源 历来存在的两种错误的教育起源理论:以法国的利托尔诺为代表的教育生物起源论;以美国孟禄为代表的教育心理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痒、序、校等,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前者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教育内容内科完全是军事体操教育,后者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许多方面。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前者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等),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各科都贯穿神学;后者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 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概况及出现的新的改革;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制约);?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的概念,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的概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育目的 [要求] 1( 识记教育目的、体育、美育等概念以及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2( 理解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 明确体育、美育的意义、任务,体育的组织形式和美育的实施途径。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 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 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5)体育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使学生具在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四、教育制度 [要求] 1( 识记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建立学制的依据。 2( 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概况,主要指现代学制颁布的年代及学制名称。 (一)教育制度的概述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概念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2)狭义的概念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1) 1902年颁布 “壬寅学制”(未实行) (2) 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 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4) 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领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4)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五、教师与学生 [要求] 1( 了解教师的作用。 2( 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 3( 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 1(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依据?表现。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依据;?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岁五岁;?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3)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的意义 2(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3(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六、教学理论与实践 [要求] 1(识记教学、课程、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 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1) 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2) 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 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 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意义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的意义 2(课程内容 (1)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何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学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象带、磁盘、光盘等);?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同意;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4(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5(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 (2)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住。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一些新的要求。 (三) 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四) 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教学原 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3(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基本涵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涵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直观性原则 ?基本涵义;?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 ?基本涵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循序渐进原则 ?基本涵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巩固性原则 ?基本涵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涵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教学方法的意义 (3)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启发式和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其中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 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2)“导学式”教学法 (3)快乐教学法 (4)合作教学法 (5)掌握学习教学法 (6)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 4(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概念 (2)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3)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 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6. 教学手段及其现代化 (1)教学手段的概念 (2)教学手段的演变阶段 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工具;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 综合化和网络化;?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建设的突破;?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师生关系的突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 效率;?扩大了教学规模。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2)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2(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指按课的任务将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大致分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2)课的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包括: ?组织教学;?复习过度;?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3)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 (4)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的概念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备课的意义 (2)备课的要求 ?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校法;?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的形式 ?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及时批改作业。 4(课外辅导 (1)辅导内容 ?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给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作个别辅导。?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辅导要求 ?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5( 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平时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试等;?考试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编制测验蓝图。 (4)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 ?百分制记分法;?等级制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5)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客观公正;?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八)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概括地说,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意义 3(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 4(常用的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5(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发展性评价 七、德育理论与实践 [要求] 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 3(能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德育的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 等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 德育的内容 1(道德教育 2(自觉纪律教育 3(劳动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爱国主义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理想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 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需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八、班主任工作 [要求] 1(识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方法。 2(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三)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 调查法、访问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2(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 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别教育同集体教育的关系 (2)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 4(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作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班主任工作的计划 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2)班主任工作的总结 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九、课外校外教育 [要求] 1(识记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内容。 2(理解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主要特点。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文娱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活动 (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1.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心理学部分 一、心理学概述 [要求]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与主要研究领域。 2. 理解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 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探讨人类情绪、动机、人格、社会态度等非认知活动的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 养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影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 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 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 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 (四)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1)神经元与突触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3(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识 二、感知与注意 [要求] 1(了解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 2. 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原则、注意的特点与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种类 (二)知觉及其特点 1(什么是知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 ?什么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3)有意后注意 ?什么是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 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三、记忆 [要求] 1(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 2(理解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 3(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3)记忆表象的特点 ?直观形象性;?形象概括性;?模糊片断性;?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瞬时记忆的特点 (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特点 (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特点 (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 2(遗忘的种类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4(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意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思维 [要求] 1(了解思维的特点、类型、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 2(理解问题解决的特点、阶段、策略,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其培养措施。 3(能联系实际,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性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的特征与分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与词语。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及其特点 (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2(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启发式方法与算法式方法 (2)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 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述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式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五、技能 [要求] 1(了解技能、操作技能、智力技能、高原现象等概念。 2(理解技能、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特点,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全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2)有效练习的条件 六、能力 [要求] 1(了解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 2(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 3(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 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 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序,通过广泛迁移,才 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二)智力及其测量 1(什么是智力 2(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多因素论) (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 (3)智力形态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论) (4)智力多元论(加德纳) (5)三元智力论(斯坦伯格) 3(智力测验 (1)智力测验的产生与智商的计算 (2)常用的几种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4)智力测验的使用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四)能力的发展变化 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与特点(稳定性与可变性) 2(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七、动机 [要求] 1(了解需要和动机的含义与类型。 2(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论。 3(依据有关学习动机理论,提出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什么是需要 (2)需要的种类 ?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1)什么是动机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 ?启动机能;?维持功能;?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内部 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1)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的含义 (2)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3)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1)问题情景创设的理论基础:成就动机理论 (2)问题情景创设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穿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 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高深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八、情绪 [要求] 1(了解情绪的含义、分类,情绪的产生与表述。 2(理解情绪的性质、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情绪的主要理论。 3(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一)情绪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情绪 2(情绪的分类 (1)基本的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的性质 (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4)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2)情绪与动机的区别 ?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认知活动随意 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1)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2)情绪的表达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与手势;?言语表情。 (二)压力、情绪与健康 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1)压力的性质 (2)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压力与身心健康 (1)压力与生理的应激 警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2)压力与心理的反应 抑郁、焦虑、恐惧、情感淡漠、躁狂。 (3)压力与心身疾病 3(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九、人格 [要求] 1(了解人格的含义、特点与结构,人格测验的主要形式。 2(理解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系统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人格的主要理论解释。 3(联系实际,分析促进人格形成的措施;根据人格特点,科学选拔与合理使用人才。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的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1)气质 ?什么是气质;?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汁、抑郁质;?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 型的关系。 (2)性格 ?什么是性格;?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互影响, 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 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 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二)人格测验 1(人格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2(自陈式人格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3(投射式人格测验 (1)罗夏克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 (3)句子完成测验 (三)人格的形成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因素 5(自然环境因素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专科起点升本科) 教育理论备考试题库 教育学部分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60小题) 1. “教学相长”一语出自___________。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道德经》 2. 卢梭的人性观是___________。 A. 性善论 B. 性恶论 C. 性不善不恶论 D. 善恶兼有论 3. 《教育漫话》一书是___________的著作。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斯宾塞 D. 裴斯泰洛齐 4. ___________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 A. 教育评价 B. 教育目的 C. 教育体制 D. 教育方法 5. 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___________。 A. 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社会学 D.教育方法 6. 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是:___________ A. 个人本位目的论 B. 社会本位目的论 C. 神学目的论 D. 教育无目的论 7.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教学法是___________。 A. 快乐教学法 B. “纲要信号教学法” C. “掌握学习”教学法 D. 导学式教学法 8. 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___________。 A. 小班教学 B. 复式教学 C. 班级授课 D. 分组教学 9. 1902年清政府仿照日本的学制颁布了___________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新学制 D. 壬子癸卯学制 10. 根据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和实施教育目的的需要而建立的整个教育组织系统叫做___________ A.教育体制 B. 教育目的 C. 教育规划 D. 教育制度 11. 美国学者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____________。 A. 心理模仿 B. 生物本能 C. 人的理性 D. 生产劳动 12. 中国施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____________。 A. 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13.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与____________。 A. 幼儿园阶段 B. 小学阶段 C. 初中阶段 D. 高中阶段 14. 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____________。 A. 学科课程论 B. 活动课程论 C. 实质教育论 D. 现代课程论 15. 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A. 巩固性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16. 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法属于____________。 A. 说服教育方 B. 品德评价法 C. 榜样示范法 D. 陶冶教育法 17. 欧洲封建社会中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是____________。 A. 六艺 B. 七艺 C. 七技 D. 四学 18. 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存在差异,这说明教育具有______。 A. 永恒性 B. 继承性 C. 阶级性 D. 历史性 19. 在我国首次把美育列入教育组成部分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A. 鲁迅 B. 蔡元培 C. 陶行知 D. 杨贤江 20.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家____________的信条。 A. 鲁迅 B. 蔡元培 C. 陶行知 D. 杨贤江 21. 我国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A.《学记》 B.《中庸》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论语》 22. 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____________。 A. 《理想国》 B. 《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 《教育论》 23. 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________。 A.1951年 B.1949年 C.1950年 D.1952年 24. 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________。 A. 演示法 B. 讲授法 C. 谈话法 D. 陶冶法 25. 在教学中,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是贯彻________原则的要求。 A. 循序渐进 B. 因材施教 C. 启发性 D. 巩固性 26. 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___________。 A. 文化知识教育 B. 艺术教育 C. 读写算教育 D. 军事体操教育 27.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育家是________。 A. 皮亚杰 B. 赞科夫 C. 维果茨基 D. 苏霍姆林斯基 28. 下列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表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有重要影响 B. 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C.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D. 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29. “泛智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________。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洛克 30. 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政策和总方向指的是________。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育目标 D. 培养目标 31. 夸美纽斯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________。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32. 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______。 A. 起决定作用 B. 不起决定作用 C. 不起作用 D. 起加速作用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________, A. 1993年 B. 1986年 C. 1996年 D. 1995年 3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在人的发展中________具有重要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35. 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 A.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 D. 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 36.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指教学原则中的________。 A. 直观性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7. 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________。 A. 赫尔巴特 B. 瓦?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38.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案的国家是________。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39. “双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和________。 A. 基本技术 B. 基本智力 C. 基本素养 D. 基本技能 40.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________。 A. 后勤工作 B. 管理工作 C. 教学工作 D. 科研工作 41. 在近代,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42. 在封建社会时期,欧洲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 A.“四艺” B.“五艺” C.“六艺” D.“七艺” 43.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生理前提因素是 。 A. 遗传 B. 身体素质 C.生理成熟度 D. 个体活动 44. 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在________三门课程中。 A. 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 B. 教育学、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 C. 教育学、管理学和分科教学法 D.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行政学 45.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________特点。 A. 主体性 B. 创造性 C. 间接性 D. 示范性 46. 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称为 。 A. 教学 B. 教学过程 C.上课 D. 课堂讨论 47. 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称为 。 A.教学原理 B. 教学规律 C. 教学原则 D. 教学要求 48.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试图解决问题或得出某种结论的教学方法是 。 A. 谈话法 B. 讨论法 C. 提问法 D. 访问法 49.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 。 A. 编写教案 B. 设计板书 C. 分配教学时间 D. 设计教法 50. 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 。 A.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 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C.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 D.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51. 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________。 A.《爱弥儿》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人的教育》 52. 教学是:___________ A. 教师教的活动 B. 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53. 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 A.“四艺” B.“五艺” C.“六艺” D.“七艺” 54.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 A. 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 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55. 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 A.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 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 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 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56.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 成立了班委会 B. 开展了班级工作 C. 形成了正确舆论 D. 确定了班级 57.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是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于1930年出版的______。 A. 《普通教育学》 B. 《新教育大纲》 C. 《教育学》 D. 《教育原理》 58.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 A. 社会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上层建筑 D. 科学技术 59. 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应以能力发展为主而相对忽视掌握知识的理论主张称为 。 A. 现代教育论 B. 传统教育论 C. 实质教育论 D. 形式教育论 60. 根据评价的性质和作用,旨在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上的证明的评价类型是 。 A. 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 诊断性评价 D. 标准性评价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50小题) 1.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____________现象。 2. 在欧洲封建社会,曾出现过____________教育和骑士教育两种教育系统。 3.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 4.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____。 5.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德育过程是由相互制约的四个因素构成的,这四个因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 和德育方法。 7. 教学评价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总结性评价和____________评价。 8. 中外教育家曾提出了很多德育原则,其中赫尔巴特提出____________原则。 9. 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____________。 10. 两种对立的教育方法思想是指____________和注入式。 11.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12. 针对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应做到_____________。 13. 我国唐朝,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两馆”,其中两馆是弘文馆和________。 14.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____________。 15. 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_____________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6. 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______________。 17.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错误理论,一是心理模仿论,二是________论。 18.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此观点是教育家_______提出的。 19.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课的类型有两种,____________和综合课。 21. 备课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是:钻研教材、________和________。 22.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________和________。 23. 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_______、________和法纪教育。 24. 课的类型有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双基”教学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 26. 我国中等教育承担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和________。 27.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 28.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心理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国)的________。 29. 在教育史上,围绕着教育目的的确定,曾经出现过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理论的争论。 30.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________和________。 31. 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称为 。 32. 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33. 一般来说,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称为 。 34. 教师的素养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它们是职业道德素养、 和能力素养。 35. 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工作方式,称为 。 36. 将学生按照年龄和学业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 。 37. 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自愿、灵活和 。 38. 教育者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39. 1957年,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_______的劳动者。 40. 在评定学业成绩时,除了百分制记分法,还有一种基本方法是 。 41. 凡是有目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活动,称为 。 42. 在我国首次把美育列入教育组成部分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43.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___________,时间是1912年。 44. 在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 。 45.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 。 46. 青年初期又称 期,相当与高中阶段。 47. 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___________。 48. 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观点,学习者自身去探讨和发现问题,直至得到确认为止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 49.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 。 50.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线式,二是 。 三( 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小题) 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2.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3.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 简述教学评价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5. 简述现代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6. 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哪些原则, 7. 简述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 8.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9.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0. 教育应如何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11. 简述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12.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3. 简述教育学和教育科学的关系, 14.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具有哪些方面的能力素养, 15. 简述中小学开展课外校外活动的要求。 16. 广义的教育是指什么,狭义的教育是指什么, 17. 什么是教育目的,什么是培养目标, 18.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哪几大类别, 四( 论述题(每题12分,,共6小题) 1. 请结合教育实践,论述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德育原则。 2. 试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分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涵和积极意义。 3. 结合实际试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规律。 4. 为什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6. 试述对一个合格人民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
/
本文档为【教师职称考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