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

2017-12-19 28页 doc 55KB 38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014

暂无简介

举报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 论 一、定义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找出原因-分析性,提供措施-实验性),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基本原理 ?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疾病的发病过...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 论 一、定义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找出原因-分析性,提供措施-实验性),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基本原理 ?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疾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病因论;?病因推断的原则;?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预防的效果。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流行病学观察 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 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又称数学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对比的特征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心理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疾病分布的概念(distribution of disease):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即疾病的人群现象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指标 1(发病率(incidence)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罹患率(attack rate) 疾病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也是人群新发病例数的指标。 3(患病率(prevalence) 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4(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 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 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病残率(prevalence of disability) 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 (二)死亡指标 1(死亡率(death rate,mortality rate)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2(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3(生存率(survival rate) 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二、疾病流行强度 1 1(散发(sporadic) 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2(暴发(outbreak)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3(流行(epidemic) 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4(大流行(pandemic) 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的水平。 三、疾病分布的形式 (一)人群分布特征 1(年龄 一般可分为儿童多发、青壮年多发、老年人多发以及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四种情况。年龄分布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宿主免疫力;感染机会;疾病潜伏期;预防措施。 2(性别 一般分为男性多见、女性多见、二者无明显差别三种。与其分布有关的因素主要为男女性本身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及接触病因的机会。 3(职业 主要与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多少有关,反映了劳动条件、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以及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 4(民族 反映了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社会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 (二)时间分布特征 1(短期波动 含义与爆发相似,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短期波动多是因为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 2(季节性 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可分为三种情况:严格季节性、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导致季节性升高的原因可从几个方面讨论:病原体情况、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人类易感性、劳动、生活情况,接触病原因子的机会。 3(周期性 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常见原因:存在传染源和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的大中城市;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病后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长期变动)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长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病因发生变化;抗原变异;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人口资料的变化;登记报告改变。 (三)地区分布特征 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 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或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各有特点。 2(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分布 疾病在国内的分布也有差别,主要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地理特征,以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3(疾病的城乡分布 城市多见:呼吸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农村多见:肠道传染病、地方病、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4(地方性疾病 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均高;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者症状减轻或自愈; ?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定义: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包括?历史常规资料的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和?随访研究。其中现况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现况研究的概念和目的 1(概念 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对一定人群或人群样本在某一短时间内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调查 2(目的: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确定高危人群,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3(类型 ?普查(census):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 2 调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二、设计与实施 1. 明确调查目的与类型。2. 确定研究对象3. 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4. 资料的收集5(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抽样方法 1. 单纯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均为/)。 nN 2.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3. 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4. 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5(多阶段抽样: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 第四章 队列研究 一、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二、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收集资料 ?历史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已有的历史资料 ?双向性队列研究:继续前瞻性收集资料 三(常用术语 ?结局:研究者预期的结果事件,包括发病、死亡和各种化验指标。 ?观察终点:观察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观察终止时间:整个研究工作可以得出结论的时间。 四、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基本原则:暴露组有较高的暴露率;具有可比性;研究人群稳定,能够满足需要。 ?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4(确定样本量 (1)考虑问题:抽样方法;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 (2)影响样本量的因素: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要求的显著 性水平;效力。 5.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6.质量控制 五、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检验病因 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可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局限性: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 访偏倚;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一(基本原理 3 (case control studies)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 为对照,调查他们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以研究该疾病与某个(些)因素的关系。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 到因的研究方法。 二(类型 ?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病例与对照匹配 匹配的作用:?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 三(常用术语 ?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比值(odds):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比。 ?OR:比值比,是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疾病率小于0.5%时,OR与RR近似。 四(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来源 ?基本原则:有代表性;有可比性。 ?基本来源:医院的现患病人;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医院为基础的);社区、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为基础的)。 ?病例的选择要求:诊断可靠;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尽量选择新确诊的病例。 选择情况:新发病例(首选),现患病例(常选)与死亡病例 ?对照的选择要求: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不患有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共同已知病因的疾病。 2.样本含量 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包括: ?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 ?估计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R; ?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α); ?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 (POWER)。 3.调查表的设计 一般可分为一般情况、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三部分;注意调查的项目要全而精,每 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含义,注意调查时的艺术。 五、数据的分析 1.描述性统计:均衡性检验;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22.统计性推断:计算 χ值、OR、OR的可信区间、病因分值。 六(偏倚及其控制 1.常见偏倚 ?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等。 ?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混杂偏倚:混杂所带来的偏倚。 2.偏倚控制 ?按照随机、多中心、新等原则选择病例;诊断方法统一、;收集病例时间可适当延长。 ?注意指标选择,提高调查员技能,采用盲法调查。 ?限制、配比、分层、多因素分析。 七、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样本较小;一次调查可 同时研究某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2.局限性: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容易出现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 一、概念 以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人为地给予或控制某种研究因素,对照组 4 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判断实验效应。 二、基本特点 1(属于前瞻性研究 2(随机分组 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 4(有干预措施 三、主要类型 1(临床试验 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 2(现场试验 在实地环境下进行、以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3(社区试验 以社区人群整体作为干预单位的实验研究。 四、设计与实施 1(基本原则 随机、对照、盲法、重复。 2(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按下列原则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发病率较高;依从性好;能将实验坚持到 底;干预对其无害。 3(数据的分析 均衡性检验;率的计算;显著性检验;偏倚的估计与分析。 五、注意问题 1(医德问题 实验前必须先做毒性试验、三致实验和人体安全试验。 2(可行性 先做预实验,评价与论证该研究的可行性。 3(控制偏倚 整个实验过程都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各种偏倚的发生。 六、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 与队列研究比较论证强度大。 2(局限性 应用范围受限制;较难实施;有时涉及医德问题。 第七章 筛检 (一)筛检: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 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二)筛检试验评价基本方法 诊断试验的评价是把待评价的诊断试验与金标准诊断相比较,然后评价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 (三)评价指标 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 (三)提高诊断效能的方法 平行试验、系列试验 第九章 偏倚及其控制 1(研究结果的变异性:研究结果包括描述性和分析性数据(指标)的变动或波动 2(研究的真实性: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 内部真实性:指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 外部真实性:指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 3(偏倚: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 选择偏倚: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系统差异。 信息偏倚(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混杂偏倚: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第十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1(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的推理形式;因果 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统计关联;虚假关联、因果关联;整个因果关联的判断进程;关联的分类 5 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 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一、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一)制定策略的依据 1(基线研究 2(应对分析 (二)全球卫生策略 1(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基本治疗、社区康复。 二、措施 (一)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个方面。 2(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3(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又称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二)针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的措施 1(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杀虫、灭鼠 3(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药物预防 三、疾病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传染病监测: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监测疾病:流感、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 我国规定国际监测疾病:上述5种,加登革热;国内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7种。 ?非传染病监测 ?症状监测 (4)事件监测 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病原携带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应用:1)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进一步追查传染源并确定传播途径。 2)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平均潜伏期增加1-2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或检疫。 3)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4)根据潜伏期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如果发病数下降则认为该预防措施可能有效。 5)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较短的传染病流行常呈暴发型,如流行性感冒;而潜伏期长的传染病的流行时间较长 2(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1)类型:经空气传播(经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经水传播(饮用水和接触疫水)、经食物传播、经 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接触)、经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 传播(经胎盘、上行性、分娩时传播)。 (2)各传播途径的流行病学特征 6 3(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1234<升高:?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 12<降低:?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 (二)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所能波及的地区。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称为疫区。 1(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存在。 122(消灭疫源地的必备条件:?传染源被移走或不再排出病原体;?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环 3境中的病原体;?所有的易感者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和地理因素。 2(社会因素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 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 (一)策略 1(预防为主 2(加强传染病的监测 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二)措施 一(传染病报告 1、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疫情报告的原则 3(网络直报: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病原体检测2,3次阴性后。 ?对接触者的措施: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 (4)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视感染动物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和野生动物予以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 三(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1.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 2(杀虫 三、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年(月)龄 接种疫苗(针次) 出生24小时内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 (1) 1月龄 乙型肝炎疫苗(2) 2月龄 脊髓灰质炎疫苗(1) 3月龄 脊髓灰质炎疫苗(2)、百白破(1) 4月龄 脊髓灰质炎疫苗(3)、百白破(2) 5月龄 百白破(3) 6月龄 乙型肝炎疫苗(3) 8月龄 麻疹疫苗 7 1(疫苗:是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理化因素处1.5-2岁 百白破(加强) 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所制备的生物制品。 4岁 脊髓灰质炎疫苗(复服) 7岁 卡介苗(复种),麻疹疫苗、乙型肝(1) 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 炎疫苗、白破二联(加强) 制成的疫苗。如麻疹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2) 灭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后所制成的疫苗,如霍乱、百日咳、伤寒等疫苗。 (3) 类毒素:是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制成的疫苗。如破伤风类毒、白喉类毒素等。 2(计划免疫 (四苗防六病”,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疫苗,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乙肝疫苗,乙型肝炎) 3(冷链:就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级冷藏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到进行接种,全程都按疫苗保存要求妥善冷藏,以保持疫苗的效价不受损害。 第十三章 伤害流行病学 伤害: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 伤害的测量指标:伤害发生率、伤害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等 伤害发生的原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伤害预防的四项干预措施(四项“E”干预):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和教育干预 第十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特征:突发性、时间分布各异、地点分布各异、群体性、社会危害严重、应急处理的综合性 2. 分期:间期、前期、打击期、处理期、恢复期 第十九章 恶性肿瘤 一、危险因素 121.环境理化因素:?物理因素:以电离辐射(X线、γ射线)最为主要 ?化学因素:吸烟、膳食、药物因 素、被污染的饮用水和含酒精饮料、空气污染物、职业因素。 2.生物学危险因素:病毒、霉菌、寄生虫 3.社会心理因素 4.遗传易感性因素 二、预防措施:一级预防(针对危险因素),二级预防(着重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三级预防(主要是改善肿瘤病人的生民质量和预后等) 第二十章 心血管疾病 一、高血压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饮酒、膳食高盐和低钾、遗传因素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疾病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症);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缺乏运动、高脂和高胆固醇饮食、过量饮酒);社会心理因素(抑郁、焦虑和人格类型);遗传因素。 第二十二章 流行性感冒 一、病原学特点 抗原漂移: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 抗原转变:指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亚型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与前次流行株不同,是抗原 8 的质变。 二、流行环节: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和间接接触传播。婴幼儿和老年人易感性较高。 三、分布特点:呈世界性分布、具有季节性、周期性,易发生爆发、流行和大流行。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温度和湿度、自然灾害) 2(社会因素(人口密度、居住环境) 五、预防措施 1(疫情监测 包括疫情监测和病原学监测两部分。 2(预防接种 常用疫苗有灭活疫苗、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流感病毒变异快,疫苗一般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 3(药物预防 常用金刚烷胺,200mg/天,对甲型流行有效,对乙型无效。 4(疫情控制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对接触者进行检疫,加强消毒措施,防止传染源的输入。 第二十三章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一、病原学: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等 二、流行环节: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病人、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病人、慢性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肠道外(血液、体液、母婴)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三、分布特点:呈世界性分布,但不同型别的肝炎有明显的地区分布差别。甲型和戊型肝炎有明显的季节性。 四、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有明确的预防效果,甲型肝炎疫苗对预防甲型肝炎也有一定的效果。 2(切断传播途径 3(管理传染源 比较项目 甲肝 乙肝 丙肝 丁肝 戊肝 单股负链RNA,病毒核酸 单股正链RNA 双股环状DNA 单股正链RNA 单股正链RNA 为缺陷病毒 病原学 较一般肠道病毒抵抗力 强 较强 弱 弱 强 急性期病人和病人和病毒携病人和病毒携病人和病毒携急性期病人和传染源 亚临床感染者 带者 带者 带者 亚临床感染者 经血传播、母婴经血传播、性接主要传播经血传播,与流行过粪-口途径 传播、性接触传触传播、母婴传粪-口途径 途径 乙肝同 程 播等 播等 普遍易感,部分人群易感普遍易感,免普遍易感,无免疫普遍易感,无免普遍易感,免疫人群免疫力持力 疫力 性 疫力持久 力持续时间短 久 地区性 高流行区 高流行区 高流行区 低流行区 高流行区 农村明显高于城乡差异 农村高于城市 无差别 城市高于农村 农村高于城市 城市 季节性 明显 无 无 无 有 我国 以婴幼儿为流行特青少年和30,>15岁人群,青15,35岁人群,高发年龄 多,5,14岁发无差异 征 40岁的成人 壮年高发 孕产妇 病率高 性别 无显著差异 男高于女 女略高于男 无显著差异 无显著差异 家庭聚集存在 明显 存在 无 存在 性 9 免疫预防为主、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通过防制乙肝防治兼顾的综原则 为主的综合措为主的综合措为主的综合措预防策实现 合措施 施 施 施 略 主动免疫 甲肝疫苗 乙肝疫苗 无 乙肝疫苗 无 与措施 人血免疫球蛋被动免疫 HBIG 无 无 无 白 第二十五章 感染性腹泻 一、概念:是由病原生物(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腹泻。 二、流行环节: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方式是粪-口-粪,主要传播途径为经 水、经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 三、分布特点:为世界性分布,以卫生状况差的地区高发。有发病的季节高峰。婴幼儿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四、防制措施 1231(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理水源、粪便、饮食,消灭苍蝇),?注重个人卫生,?改善饮食。 1232(对传染源的措施:?建立防治门诊;?开展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疾病监测和报告制度“五早一就”(早 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地卫生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疫苗预防和药物预防。 第二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 性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性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其他传播途径如母婴、日常生活接触也 较常见。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呈世界性分布,但有明显地区差异。发病以中青年为主。发病人数逐年上升。 流行因素主要与社会因素、行为因素、生物因素有关。 预防措施强调社会、医疗单位和个人的综合作用。健康教育是重要预防措施。 第二十七章 结核病 一、肺结核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痰涂片镜检和/或胸部X线摄片显示肺结核征象。 1. 涂阳肺结核病人(凡符合以下三项之一者): (1) 初诊肺结核病人,直接痰涂片镜检2次痰菌阳性; (2) 1次涂片阳性加1次培养阳性; (3) 虽一次涂片阳性,但经病案讨论会或主管专业医师确认,胸片显示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变阴影。 2. 涂阴肺结核病人 (1) 初诊肺结核病人,直接痰涂片镜检3次痰菌阴性; (2) X线胸片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病相符的病变; (3) 具有咳嗽、咳痰、血痰或咯血、胸痛、胸闷气短、低烧等症状; (4) 5个单位结核菌素(PPD)试验阳性; (5) 肺部病理标本(手术、纤维支气管镜检、肺穿刺等)经病理诊断为肺结核性病变。 诊断涂阴肺结核病以(1),(2)为主要指征,(3),(5)为参考指征。 二、结核病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三、导致全球结核病疫情严重恶化的原因: (1)HIV和AIDS的蔓延和流行; (2)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加速流动; (3)耐多药结核病的产生; (4)控制结核病在全球公共卫生政策中被忽视。 第二十八章 地方病 10 1(地方病的判断依据 (1) 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 (2)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3) 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4) 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5) 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2(我国纳入重点防治的地方病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鼠疫、 布鲁氏杆菌病和血吸虫病等8种。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 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观察性研究:是一种非试验性研究,检查结局与危险性之间的联系,包括描述性研究,描述疾病的频率和模式,以及分析性研究,研究疾病的决定因素和危险性,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生态学研究:又叫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在收集疾病和健康状态以及某因素的资料时,不是以个体为观察、分析的单位而是以群体为单位的(如国家、城市、学校等),这是其最基本特征。 4 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研究,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实验的条件,主动给与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 5 理论流行病学:也叫数学流行病学,是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活用电子计算机仿真进行理论研究. 6 描述性研究:根据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不同的人群,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的规律,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依据. 11 疾病的分布:是指通过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的表现,描述疾病在什么时间发病多、发病少,在什么地区发病多、发病少及在哪些人群中发病多或发病少的现象,即疾病的人群现象。 12 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K,(K= 100%, 1000/千,或 10000/万)。观察时间多以年表示。 13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 14 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15 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16 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17 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如3,10倍时,称流行。 18 地方性:由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种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只在某一地区的人群中发生,不需要由外地输出 19 短期波动:是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的汇总,含义与爆发相近,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20 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季节性 22 横断面分析:描述某年或若干年不同组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特别适用于分析潜伏期短和病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年龄分析. 24 现况调查:只在某一任群众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手机特定是安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25 普查: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这个特定时点应该较短。特定范围指某个地区或某种特征的人群。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和寻找某病的全部病例 26 抽样调查: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11 27 队列研究:是选定过去或目前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不同组别人群,随访其各自的发病或死亡结局,比较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31 病例对照研究:是通过对一组患有某种疾病人群(病例组)和一组或几组未患该病的对照人群(对照组)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能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频率的比较,来考察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联系及联系的程度。是一种常用于探索病因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32 优势比(or):又称比值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非暴露着高的程度 33 混杂偏倚:当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34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和策略,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科学。 35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36 传染病流行过程:即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即流行过程.三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7 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受到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态的影响。 38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39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其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 40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41 暴露时间:指易感者接触导致疾病暴发的时间即病因的时间 42 疾病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43 被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 44 主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 45 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做出诊断。 46 领先时间:指从筛检发现疾病到该疾病出现整个症状而被常规方法诊断的这段时间 47 真实性,亦称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故又称准确性。 用于评价筛检试验真实性的指标有: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正确指数、似然比和符合率。 48 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 它反映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49 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或第?类错误。指实际有病,但根据筛检试验被定为无病的百分比。 它反映的是筛检试验漏诊病人的情况。 50 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 它反映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 51 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或第?类错误。即实际无病,但根据筛检被判为有病的百分比。 52 似然比: 是反映真实性的一种指标,属于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即有病者中得出某一筛检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该指标全面反映筛检试验的诊断价值,且非常稳定。 53 可靠性(reliability):也称信度、精确度或可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某测量工具(如筛检试验)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影响筛检试验可靠性的因素有:?受试对象生物学变异?观察者?实验室原因 54 预测值:就是应用筛检的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根据筛检的阳性与阴性结果分别称为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试验阳性者不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 阴性预测值:是指筛检试验阴性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 55 平行试验:多个实验同时进行,只要有一项结果阳性就判为阳性 56 系列试验:用一系列的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者才盼为阳性 57 循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建三者完美的结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 58 Meta分析:是将许多目的相同、相互独立的研究结果,进行质量评估、定量综合后得出比较精确的结论。 12 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北京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军医进修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 华北煤炭医学院 河北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吉林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浙江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潍坊医学院 青岛大学 郑州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南华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广州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第三军医大学 四川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昆明医学院 第四军医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13
/
本文档为【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