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简析三国吴主孙仲谋

2017-09-02 8页 doc 22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137

暂无简介

举报
简析三国吴主孙仲谋简析三国吴主孙仲谋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人才辈出的风云时期,这篇文章便简单谈谈对时任吴国主公的孙权孙仲谋的认识。 为何当时吴国会在孙权继位后定都南京,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孙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南京市)。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
简析三国吴主孙仲谋
简析三国吴主孙仲谋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人才辈出的风云时期,这篇文章便简单谈谈对时任吴国主公的孙权孙仲谋的认识。 为何当时吴国会在孙权继位后定都南京,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孙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南京市)。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 南京称金陵。金陵者,金之陵也。“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由此成为六朝之都。孙权是在听了诸葛亮的劝说之后迁都南京的吗,现在有人持不同说法。理由是,诸葛亮当年在出使东吴途中,并没有停留南京。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刘备随时可能被灭,身负重任的诸葛亮怎么会有闲情逸致逗留南京,其实,孙权选择南京定都,主要是考虑到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水深江阔,向西、向东分别可直达武昌、京口(均为东吴极为重要的军事重镇),东有连绵起伏、势若盘龙的紫金山,西有清凉山、狮子山呈虎踞之势依江而立,南有雨花台、牛首山拱卫,北有峭壁如屏的幕府山。长江自城西北滚滚向东,形成一道开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形势险要。 再来谈谈仲谋气人,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西元229,252年在位。据说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孙仲谋此人,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对他提出过赞扬,同一时期的有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后来的有像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和《南乡子》都对其提出过赞扬。孙权在定都建安(南京)后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也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大约在建安七八年个即开始推行屯田。孙权同意扩大屯田面积,并将驾车的牛改作耕牛,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垦。孙权同时也注意兴修水利,他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又于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作堂邑涂塘(即今江苏六合县互梁堰),此外,还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既是内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还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孙权为扩大势力,曾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各国商船往返两地,可以说是东吴航海获利最大之处。 孙权对辽东的经略,使当时东吴政权蒙受到一些损失,付出了代价,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时也曾蒙受损失一样,但是,它对于历史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是开辟了江左直通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在孙吴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线已经分段开通,先秦秦汉时期已先后开通了由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航道,由江浙沿海至山东半岛的航道。但是,由于东汉时期江左地区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会,因此这条航道的来往并不频繁,而且还没有开通从江左直达辽东半岛的航路。孙吴立国江左后,这里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以建业为代的大都 1 会,因此有了进一步开通北部航海运输的需求。孙权频繁通使辽东,使江左与辽东地区的直通航线得以开通。这条海道的开通,大大便利了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此后,历东晋南朝,这条航道便日益繁忙起来,成为六朝时期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交通的重要线路。出现了“乘舶泛海,使驿常通”(《南齐书?东夷高句丽传》)的情景。有了这条海道,东晋南朝时期,得以越过北方的胡族政权,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和朝鲜半岛诸国建立了交往,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其次,孙权对辽东的经略,加速了江左与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交往,对于两地的物产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这对于加快两地人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孙权对辽东的经略,与其浮海求夷洲一样,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其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再看看我国史上名人们对孙权的看法,这里主要选取同时代的一代枭雄曹操和后来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看法进行一点浅显的。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且说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旧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生子当如孙仲谋”出自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它前面还有一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仔细一品,辛老夫子话中有话,曹刘孙三位次序的排列也还真有些讲究。初看来,三位都是一代枭雄,彼此似乎不逊谁。然而,何以曹刘乃天下英雄敌手,而偏偏孙权就弄了个儿子辈的顶尖人物呢,依辛词而论,曹刘孙三位之中,孙权的分量比之曹刘又如何,妙就妙在“生子”二字上。想一想,曹刘二人再能耐,皆创业者也~以刘备的人品、德性,创业也许还行,如守业是定然要砸锅的。事实上,诸葛亮辛辛苦苦为他谋来的一片大好形势,还不是硬生生毁在他和他的拜把兄弟关张二人手上了,~孙权是守业者,曹刘孙三人之中,唯孙权才是守业者。对于孙权最权威评价,来自他最大的敌人曹操。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曹操占有江夏,收降刘表水军后,虎视江东,然而与孙权水军战于濡须坞却大败而归。当他目睹孙权水军之整齐、战守之精练后,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论战场上的功夫,观孙权一生,为人所知的是他亲统大军围攻张辽却被杀得狼狈不堪;但若论守成基业,任人唯贤,甚至包括接纳刘备阵营一众人物,以及将妹妹嫁给刘备,实现孙刘联姻等诸多决策,可以说完全具备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应有的卓识与胆魄。 遥想当年,就在东南这块土地上,19岁的青年孙权勇当大任,统帅数量远远少于曹军的东吴将士,以弱击强,大战赤壁,一举击碎了老谋深算的曹孟德吞并东吴的美梦,其气势英姿,谁人可敌,而当辛弃疾登临北固楼,眺望神州,环顾江东之时,他看到什么,他所见所闻只有西湖歌舞,只有靡靡之音。统治者苟安一隅,而有心抗敌、志在复兴的忠臣志士却一个个被闲置弃用,如此以往,国家兴亡,民族命运,怎能不使人忧虑和悲伤,孙仲谋故去千年,然英魂尽在。这英魂正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那么,如何才能唤醒这英雄之魂,如何才能使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里能够诞生一个“孙仲谋”呢,辛弃疾无可奈何,他只能忘情地呼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后南宋大文豪辛弃疾热情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无比的崇敬。他的词大气豪放,清代陈廷焯赞曰:“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千古并称,而稼轩更胜。”他 2 的词以用典著称于世,“三国人物”之典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三国时代的孙权尤为引人注目,虽然有关孙权的词为数不多,但却充满着词人深厚的感情和至真至诚的赞誉。得到后人很高评价的《永遇乐》和《南乡子》两首词不仅写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而且同时出现了孙权,明代杨慎《升庵词话》认为:“辛词当以京口北固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清代陈廷焯,赞《南乡子》时说:“魄力雄大,虎视千古”在这两首质地绝佳,感情挚真,让后人极为称道的词中,作者都鲜明的给予了孙权很高的评价,由此可推知,辛弃疾从心底在追寻着孙权的足迹,孙权的胆识与气魄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中词人的理想、事业,这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作者个性气质的驱使。辛弃疾对孙权的感情有特殊的意义。 从《永遇乐》和《南乡子》中可看出作者与孙权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首词作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抒发的情感却有同有异。被后人称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任知府。在中国历史上,镇江乃军事重镇,下临天险长江,一旦此地告破,江南危矣。作者登临北固山,面对滚滚长江,望北方丧失的大片国土,开篇即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对三国风流人物孙权的追忆中,率先升腾起一股苍凉沉郁的气氛,同时突显出他豪迈、狂放的主导词风。仅一句,却蕴含着作者一生积淀的深挚感慨。《南乡子》中,作者同样立于江边,情感因神州之命运率先喷发:“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随后,作者用词的下片描绘了他心目中的英雄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此,三国两大枭雄:曹刘,并不是主角,而是仲谋的陪衬。在辛弃疾的笔下和心中,孙权的地位上升到了极点,作者的感情是赞誉、羡慕、振奋的混合体。 作者作这两首词时已66岁高龄,他的令人惋惜也令自己黯然心伤的一生行将结束,而孙权19岁统帅东吴,27岁时赤壁之战大破曹操,与之相比,辛弃疾是无法坦然的。年轻时代的他也曾有过“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的壮举,那是他一生值得骄傲的事,所以他多曾在了自己的词中:“壮岁旌旗拥万夫。”但是那是他生命里仅有的一段施展理想的岁月,归宋之后的他再没有一次走上抗金的战场,直至生命终结。遂“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痛充遍周身。与此同时,作者面对江河日下的大宋江山,和风烛残年的自身,想必在寻觅着新一辈的像孙权一样的英雄,希望天下人“生子当如孙仲谋”,雄姿英发,精神抖擞,撑起大宋的天空,完成自己一生的事业。 深究还可以发现,《南乡子》隐含着深厚的讽刺意味。今南宋占有和吴国一样的东南半壁,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却没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如今的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实在愧对古人。作者引用曹操之“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得不让人想到后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的用意,刘景升的儿子刘琮白白把大片疆土让给敌人,屈膝乞和,奴颜事敌,这不正是当今南宋政府的无耻行径,史载,,,,年,宋金“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年,“隆兴和议”,宋向金称侄,真乃创中国历史之屈辱的顶端,让人顿足痛骂。辛弃疾把讽刺运用于无形之中。另外,牵连到孙权的典故也见诸于辛弃疾其他词中,如《满江红》中写道:“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再者,《六州歌头》,“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前者是辛弃疾赴湖北途中所作,实际上也是触地生情,由当年在此地的吴主孙权,联想到当时堪与孙权争天下的唯有曹操和刘备,与《南乡子》实同一喻意。后者,则把孙权运筹帷幄,气定神闲的大智大勇鲜明的表现出来。 这些词无一例外的都是辛弃疾把国家命运同自身命运结合之下的产物,孙权受到辛弃疾的崇拜关键在于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但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辛弃疾出生时,金人已占领中原十三年,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所辖地界与三国时吴国大致相同(巴蜀地区为蜀国占有),辛弃疾南归之后全部生活都是在曾经的吴国,并且他在建康、镇江等当初吴国的军事重镇多有任职,如1168年,在建康通判任上,历时两年;1204年,知镇江府。期间,都写下了大量的作品。辛弃疾南归后,国家命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人随时都会挥 3 师南下。而三国时期的吴国也面临着魏国的侵扰,稍有怠慢都有亡国之危,可见两个国家的命运十分相似。同则相惜,辛弃疾身在吴地,触景生情,又同有丧国之忧,念及吴主孙权亦在自然情理之中;还有便是孙权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年方十九便继父兄业为江东主,但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还在不停的出战争雄。《三国志》这样评价他:“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当时一代枭雄曹操对他都赞叹不已,并且在赤壁之战大败于孙权,另外,刘备也曾受挫于他。自古英雄惜英雄,与孙权为敌的曹操尚且如此,更何况充满英雄之气的辛弃疾呢~在孙权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在吸引着辛弃疾,同时这种精神也是辛弃疾具有的,却又无法释怀或施展,辛弃疾只得叹命运不济,以孙权的气魄鼓舞自身,或释放集艳羡、感伤、失落于一身的情怀。而辛弃疾在词中对孙权不吝佳言,实取其虽势不如人却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的精神和气概。虽然南宋不乏像辛弃疾、陈亮、陆游等一批为复国奔走的仁人志士,但这种精神、气概是南宋高层统治者所没有的,而且朝中主和派独占朝纲多年,有“南北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败战论思想,对主战派也不断的迫害打压,那些志士虽有心杀贼,却没有舞台。同时,南宋偏安江南多年,屡有战争都以议和,宋向金称臣为结局,南宋民众在“东南妩媚,雌了男儿”(陈人杰《沁园春》词序引友人词语)的时代氛围中,也贪图安逸,渐失复国之志,在如此上下衰糜不振的境况下,辛弃疾多用孙权,实有借孙权的胆识、气魄鼓舞民众,焕发华夏精神和自我精神的目的。南宋朝廷急需一种抗争精神的洗礼,辛弃疾推崇孙权正是在此目的之上。总之,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是需要英雄又不能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这就注定他追求英雄事业上的失败,但他却开拓了在文学的世界寻找英雄的路途,孙权仅是他追寻中的一个,却被他托的很高很高。同时,作为一代英豪,孙权也给予了作者许多精神上的振奋,甚至成为辛弃疾一生追求的目标。两者相互关联,而契合之处就是他们都有“补天裂”、“整顿乾坤”的气度。 4
/
本文档为【简析三国吴主孙仲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