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念: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017-10-20 31页 doc 56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0251

暂无简介

举报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念: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念: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念: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作用与适应证 1、作用:化痰,止咳平喘 2、适应证:肺经病变所致的痰多咳嗽、喘息。以及与痰有关的病证,如瘿瘤、瘰疠、癫痫惊厥、阴疽流注、中风痰迷等证。 三.配伍规律: 1.外感所致者:配解表药 2.火热所致者:清热药 3.里寒者:温里药 4.虚劳咳嗽:补益药 5.癫痫痉厥: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 6...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念: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念: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念: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作用与适应证 1、作用:化痰,止咳平喘 2、适应证:肺经病变所致的痰多咳嗽、喘息。以及与痰有关的病证,如瘿瘤、瘰疠、癫痫惊厥、阴疽流注、中风痰迷等证。 三.配伍规律: 1.外感所致者:配解药 2.火热所致者:清热药 3.里寒者:温里药 4.虚劳咳嗽:补益药 5.癫痫痉厥: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 6.瘰疠、瘿瘤:软坚散结药 7.阴疽流注:散寒通滞药 8.常配行气药(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利) 四.分类: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3.止咳平喘药 五.使用注意 1、咳嗽兼咯血者,不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否则有促进出血之弊。 2、麻疹初期的咳嗽,忌用温燥而带有收涩作用的止咳药,以免影响麻疹的透发。 六.现代研究 药理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多有祛痰、镇咳、平喘、抗菌、消炎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补碘、抗癌、及强心、利尿、降低血中胆固醇和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一、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苦温,性偏于温燥。 二、作用与适应证 1、作用:温肺祛寒,燥湿化痰。 2、适应证:寒痰、湿痰咳嗽痰多。寒痰、湿痰犯肺之咳嗽气喘、吐痰清稀,痰多色白,量多易咯出;及痰浊蒙蔽清窍之癫痫惊厥,中风痰迷,或痰阻经络所致的瘿瘤、瘰疠、癫痫惊厥、阴疽流注等病证。 ※ 半 夏 首载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我省主要产于集安一带,野生与栽培均有。 炮制:炮制后用或生用。 生半夏多作外用,内服一般宜炮制后应用,炮制后的半夏称制半夏。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制半夏主要有以下几种: 清半夏:经白矾制者,称清半夏。长于消痞和胃。 姜半夏:经生姜、白矾制者,称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 法半夏:经石灰、甘草制者,称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 药材:呈圆球形、类球形或偏斜不等,去净外皮,直径1,1.5cm、高0.5,1cm。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上端多圆平,中心状的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或略不平。质坚实。断面富粉质,细腻洁白;纵剖面呈肾形。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饮片:饮片打碎为不规则小块,以个大、色白、颗粒均匀圆整、质坚实、粉性足为佳。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 1.燥湿化痰: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 (1)湿痰、寒痰咳嗽。尤善于治疗湿痰之咳嗽气喘,气逆痰多之症。配伍陈皮、茯苓、甘草,(二陈汤) (2)湿痰眩晕。配天麻、白术等。(半夏白术天麻汤) 近年来用本品配化痰通窍药治疗耳源性眩晕,有一定疗效。 2.降逆止呕: 多种呕吐。 痰饮呕吐、胃寒呕吐、胃热呕吐、胃阴虚之呕吐、胃气虚之呕吐、妊娠呕吐等。尤适用于痰饮及胃寒呕吐。为止呕要药。 3.消痞散结: (1)心下痞满。配伍干姜、黄连等,(半夏泻心汤) (2)结胸。 瓜蒌、黄连等,(小陷胸汤) (3)梅核气。 厚朴、茯苓、紫苏等,(半夏厚朴汤)。 (4)瘿瘤、痰核。 4.外用消肿止痛: 痈疽肿毒、毒蛇咬伤。(外用) ※半夏是一味临床应用极广,争议最多的妊娠禁忌药,1963年版《中国药典》,曾规定孕妇内服宜慎。但由于大量临床应用半夏治疗孕期疾病无害的报道,故1977、85、90、95版《中国药典》都不再有此规定。经进一步研究报道,腹腔给药,姜半夏、法半夏煎剂均能使胎鼠畸形,生半夏、姜半夏均能使胎鼠发育障碍。 【用量用法】 3,10克,内服一般宜制用。 【使用注意】 1.反乌头 2.阴亏燥咳、咳血、热痰、燥痰者忌用。 【药理作用】 1.镇咳、祛痰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对猫具有明显的镇咳作用,药效能维持5小时以上。有报告认为,半夏的镇咳作用优于浙贝母。 2.镇吐和催吐作用:半夏加热炮制或加明矾、姜汁炮制的各种剂型,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镇吐作用。上述三种催吐剂的作用机制不同,而半夏都可显示镇吐作用,说明其对呕吐中枢有抑制作用。其镇吐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植物固醇,甲硫氨酸,甘氨酸、葡萄糖醛酸等。 生半夏研末口服,反有催吐作用。生半夏经高温处理,可除去其催吐成分,而其镇吐作用并不受影响。说明半夏的催吐成分不耐高温,难熔或不溶于水,而镇吐成分对热稳定。 3.抗肿瘤作用: 4.抗早孕作用:半夏蛋白有抗早孕活性,子宫内注射500,其抗兔胚泡着床率达100%;。 【临床应用】 1.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法半夏18,30克,泽泻60,120克,白 术、钩藤各10克,日1剂,水煎2次约400ml,分3次服。治疗28例,痊愈23例,好转4例,无效1例。 半夏、白术、川芎、茯苓、泽泻、钩藤各10克,陈皮、甘草各6克。有热象者加黄芩10克,头痛加白芷、菊花各10克。日1剂,水煎服。治疗28例,均于服药1剂后症状明显减轻,服药2,6剂痊愈。随访1,3年,26例未见复发。 2.治疗梅核气:半夏、川朴、桔梗、陈皮、射干、郁金各10克,麦冬、生地、白芍各30克,瓜蒌15克、生甘草6克,随症加减,日1剂,水煎服,9剂为1疗程。治疗237例,痊愈144例,显效65例,进步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93%。 【中毒机理及症状】 生半夏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生半夏及漂、姜浸和蒸半夏喂饲豚鼠,均可使声音嘶哑以至失音,如不接触咽部粘膜直接灌胃,则不引起失音。生半夏刺激消化道粘膜则引起呕吐或腹泻,说明是直接的刺激作用。有实验证明,半夏的刺激物质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不易为加热所破坏。生半夏中毒多在服药30分钟至2小时出现。中毒症状为:口内苦涩、流涎、不能发音、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并有水样腹泻、心悸、乏力、严重者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牙关紧闭、血压下降、全身痉挛,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半夏中毒主要是服用生品所致。故内服应选制半夏,而且要控制剂量。 处理:应迅速洗胃,饮服蛋清、面糊或少量稀醋以阻止吸收。痉挛者可给解痉剂;有呼吸麻痹者,应予与吸氧,给予中枢兴奋剂。 中医疗法:用白矾末10克,生姜汁5ml,调匀,一次服下,或生姜、绿豆各30克,防风60克,甘草15克,水煎300ml,先含漱一半,后内服一半。皮肤沾染者可用甘草水泡洗或用稀醋洗涤。 ? 天 南 星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 炮制:外用用生,内服宜制(用生姜、白矾炮制)。 药材:药材呈扁球形块状,高1~2cm、直径2~5.5c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顶端较平,中心有凹入的茎根,,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块茎周边具球状侧芽,质坚硬。 饮片:饮片多为切片或方粒,断面不平坦,白色,粉性,有的可见黄色筋脉。无臭,味麻辣。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应用】 1.燥湿化痰: 湿痰、寒痰。本品的温燥之性较半夏为胜,祛痰较强。 2.祛风解痉: 风痰眩晕、癫痫、中风及破伤风。 3.外用消肿止痛: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等。 【用量用法】3,10克 ,多制用。 【使用注意】阴虚燥咳及孕妇忌用。 【药理作用】 1.镇静、镇痛作用。 2.抗惊厥作用。 3.抗肿瘤作用。 【中毒机理及症状】 天南星的毒性主要表现为麻辣性,即对粘膜的刺激性,并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本品鲜品毒性剧烈,误食常致中毒反应。成人食生天南星15克,儿童生食10克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皮肤接触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初为瘙痒,而后麻木肿胀。 ※ 白 附 子 首载于《中药志》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别名:禹白附 炮制:制用。 饮片:药材块茎呈椭圆形,似小芋头而色黄白,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或黄白色,中部有环纹及根痕,顶端茎痕突出。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无臭,味淡,嚼之麻辣刺舌。以身干、个均、壮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效应用】 1.燥湿化痰,祛风解痉: 中风口眼歪斜,惊风癫痫、破伤风。 2.解毒散结: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使用注意】 1.孕妇忌用 2.生品不作内服。 ? 白 芥 子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生用或炒用。 饮片:呈圆球形,直径1~2.5mm。外皮灰白色或黄白色。用放大镜观察,表面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有暗色点种脐。破开种子,可见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富油性。无臭,味辛辣。以粒大均匀、饱满、色白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温肺化痰: 寒痰喘咳。配伍莱菔子、苏子。(三子养亲汤) 2.利气散结: (1)痰湿阻滞经络的肢体关节种痛。 (2)阴疽。(阳和汤)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散,易耗气伤阴,故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2.外敷用发泡作用,皮肤过敏者忌用。 3.用量不宜过大。 ? 皂 荚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不育果实。 别名:皂角 炮制:生用。 饮片:呈圆柱形,略扁而弯曲,长5~11cm、宽0.7~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蜡质粉霜;擦去粉霜后有光泽,并见小突起和线状或网状裂纹,顶端有鸟喙状花柱残留,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棕黄色,中间疏松,有淡绿色或淡棕黄色丝状物,偶有发育不全的种子。气微,有刺激性,味先甜而后辣,饮片多切段,以个小、饱满、色紫棕、有光泽、肉多而黏、断面淡绿色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1.祛痰:顽痰阻肺,喘咳痰多。 2.开窍:猝然昏厥,口噤不开。 【使用注意】 1.内服用量不宜过大。 2.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咯血倾向者忌用。 ? 旋 覆 花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炮制:生用。 饮片: 【性味归经】 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降气化痰:痰壅气逆,咳喘痰多。 2.降逆止呕:嗳气(噫气)、呕吐。配伍代赭石、生姜、半夏等,(旋复代赭汤) 噫气《景岳全》谓:“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 “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 【用法】入汤剂宜包煎。 【临床报道】 治疗顽固性呃逆:旋覆花6克、生党参9克、苍术6克、茯苓4.5克、白豆蔻3克,附片6克,粉葛根9克公丁香1.5克,制半夏3克,橘核3克,煨姜3片为引,加水适量煎服,1日服完,治疗手术后顽固性呃逆1例,痊愈.作者介绍说此方为一农民祖传之专治呃逆之方,有较好疗效. ? 白 前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为萝摩科科植物白前的干燥根茎及根。 炮制:生用。 药材: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支,稍弯曲,长4~15cm、直径1.5~4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节明显,节间长1.5~4.5cm,顶端有残茎。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细根。长可达10cm、直径不及1mm,多次分支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根茎质脆。断面白色中空。气微,味微甜。 饮片:饮片多切成2~6cm小段,以根茎粗、须根长者为佳。 【性味归经】 苦、辛、微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 降气化痰:咳嗽痰多、胸闷喘促。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一、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药多属苦寒,或甘寒清润。 二、作用与适应证 1、清热化痰、润燥化痰:热痰壅肺,咳嗽气喘,吐痰黄绸,舌红苔黄者;或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舌红少苔。 2、软坚散结: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等。 ? 前 胡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紫花前胡的根。 炮制:生用或蜜炙用。 饮片: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降气化痰:咳嗽痰多、胸闷喘促。 2.宣散风热:风热表证。 ※ 桔 梗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以东北、华北产量较大,称“北桔梗”;以华北地区产品质量较好,称“南桔梗”。原为野生,近年来各地已引种栽培。 炮制:生用。 药材:药材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偶有分支,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扭皱纵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 饮片:饮片横切或斜切成片,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无臭,味微甜而后苦。以根顺直、条大、身粗、表面色白、断面木部金黄色、质坚实、味苦者为佳。 【性味归经】 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应用】 1.开宣肺气:肺气不宣之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本品性平不燥,故咳嗽痰多,无论外感内伤,属汉 属热皆可应用。 如:风寒咳嗽:配苏叶、杏仁等:杏苏散 风热咳嗽:配桑叶、菊花等:桑菊饮 痰热咳嗽:栀子、半夏等:桔梗二陈汤 胸闷:栝楼、枳壳等 ※ 古人认为本品为肺经的引经药,可载药上浮。 2.祛痰排脓:肺痈咳吐脓痰。 3.利咽:咽喉肿痛、失音等。 【使用注意】 1.本品药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眩晕者忌用。 2.阴虚久咳及有咳血倾向者忌用。 3.用量用大易致呕吐。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桔梗根主含桔梗皂甙。 二、药理研究 1.祛痰作用:桔梗煎剂给麻醉犬口服后,能使呼吸道粘膜分泌量显著增加,作用强度与氯化铵相似。其机理是由于桔梗中所含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分泌亢进,从而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 2.抗炎与免疫增强作用。 3.抗溃疡作用。 4.镇静、镇痛、解热作用。 5.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肺炎:桔梗15克、鱼腥草36克,煎至200ml,1次口服30ml,每日3,4次。治疗肺炎28例,均为细菌性感染。26例治愈,X线阴影5,22天吸收,平均9.4天,白细胞恢复正常3.9天。如与抗菌素同用可起协同作用。 2.治疗失音。 3.治疗急性腰扭伤:桔梗30克,研为细末,分两次用黄酒冲服,日服1次,重症每日2次,服后卧床休息,使局部微汗出。治疗8例,结果轻症服药1次,重症3次,均获痊愈。 ※ 川 贝 母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松贝、青贝)母或棱砂贝母(炉贝)的干燥鳞茎。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等地。。 炮制:生用。 饮片:(1)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是川贝中的小个子。表面类白色。外层鳞片2瓣,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露一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团合,破开后可见内有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顶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2)青贝:呈扁球形或类圆形,高0.4~1.4cm、直径0.4~1.6cm,皮肉皆糙。外表白色或呈浅黄棕色。外层两瓣鳞片大小相近,偶有悬殊,相对抱合,顶端多开口,破开后可见心芽和小鳞叶2~3枚。质较松,折断面粉白色。气弱,味微苦。 (3) 炉贝:多呈长圆锥形,粒大,高0.7~2.5cm、直径0.5~2.0cm。外表白色或浅棕黄色,常具黄斑点,俗称“虎皮斑”,无光泽。外面鳞片2枚,大小相反,顶端,味微苦。 【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1)肺虚劳嗽、阴虚久咳。 (2)肺热肺燥咳嗽。 2.散结消肿:瘰疠、痈疮肿毒、乳痈、肺痈等。 瘰疠、:玄参、牡蛎。 痈疮肿毒:连翘、蒲公英。 肺痈:芦根、薏苡仁、鱼腥草等。 乳痈:蒲公英等。 【使用注意】反乌头 ※ 浙 贝 母 首载于《本草证》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主产于浙江。 别名:大贝、象贝、珠贝。 炮制:生用。 饮片:(1)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白色粉末。一面凸出,一面凹入,无似元宝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2)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枚,肥厚,略呈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及干缩的残茎。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风热、燥热、痰热咳嗽。 2.散结消肿:同川贝母。但浙贝母散结消肿之力较强。 瘰疠、痈疮肿毒、乳痈、肺痈等。 现临床用浙贝母治甲状腺瘤,常配夏枯草、海藻、莪术等。 【使用注意】反乌头 ※ 川贝母与浙贝母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同点:川贝母与浙贝母均具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作用,用于热痰咳嗽、瘰疬疮痈等证。 不同点:川贝母甘润,擅能润肺止咳,用于肺阴虚燥咳及肺痨咳嗽;浙贝母苦寒降泄,长于清热化痰,清热散结,多用于痰火郁结咳嗽及瘰疬疮痈等证。 ※ 瓜 蒌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山东、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炮制:生用。 饮片:呈类球形或宽椭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橙红色或淡棕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柄。轻重不一。剖开后内皮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饮片多切成条状。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痰热咳喘。 2.宽胸散结:(1)胸痹: 薤白:瓜蒌薤白白酒汤 (2)结胸:半夏、黄连等:小陷胸汤 (3)肺痈:鱼腥草、芦根等 (4)乳痈:蒲公英、金银花等 (5)肠痈:败酱草、红藤等 3.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火麻仁、郁李仁等 【使用注意】 1.脾虚便溏者忌用。 2.湿痰、寒痰者忌用。 3.反乌头。 【鉴别用药】 瓜蒌在古时使用不分皮、仁,以整个果实入药。在张仲景方中,即称栝楼实。至雷公炮炙论,始分果皮为瓜蒌皮,专主清肺化痰、宽胸散结,适用于热痰咳嗽、胸痹、乳痈等症。栝楼的种子称瓜蒌仁,偏主润肠通便,适用于肠燥便秘。皮仁合用称全瓜蒌。 【药理作用】 1.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可使冠脉流量显著增加。 2.祛痰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自瓜蒌皮分离的总氨基酸有良好的祛痰作用。 3.栝楼含致泻物质,有泻下作用。瓜蒌皮的泻下作用较弱;瓜蒌仁所含的脂肪油致泻作用较强。 4.抗菌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乳房纤维腺瘤;瓜蒌25个,全蝎160克。瓜蒌开孔,分别装入全蝎,放瓦上焙存性,研细末。每服3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连服1个月。治疗11例,痊愈10例。另治乳腺小叶增生243例,全部治愈。 ? 竹 茹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青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的中间层。 炮制:生用或姜汁炙用。 饮片: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的丝条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有竹之清香气,味淡。饮片以丝细、均匀、色绿、质柔韧,有弹性者为佳。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痰热咳嗽。 2.除烦止呕: (1)胃热呕吐。 (2)火内扰之心烦不寐。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 竹 沥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来源同竹茹,为新鲜的茎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 液汁。 炮制:鲜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滑痰:痰热咳嗽。 本品性寒滑利,清热化痰之力强。 2.定惊利窍:中风痰迷、惊痫癫狂。 【使用注意】寒痰及便溏者忌用。 ? 天 竺 黄 首载于《蜀本草》 来源:为青皮竹、华思劳竹等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快状物。 炮制:生用。 饮片:为不规则的片块或颗粒,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灰黄色或灰蓝色,有的洁白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吸湿性强。无臭,味淡。饮片多为块粒,以块粒大、整洁、体轻、质地松脆、吸湿力强者为佳。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痰热癫痫、中风、小儿惊风。 ? 海 藻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马尾科植物海蒿子、羊栖菜的干燥藻体。 炮制:生用。 饮片:(1)大叶海藻:皱缩卷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长30~60cm。主干呈圆柱状,具圆锥形突起,主枝自主干两侧生出,侧枝自主枝叶腋生出,具短小的刺状突起。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长5~7cm、宽约1cm,全缘或具粗锯齿;次生叶条形或披针形,叶腋间有着生条状叶的小枝。气囊黑褐色,球形或圆形,有的具柄,顶端钝圆,有的具细短尖。质脆,潮润时柔软;水浸后膨胀,肉质,黏滑。气腥,味微咸。 (2)小叶海藻:较小,长15~40cm。分支互生,无刺状突起。叶条形或细匙形,先端稍膨大,中空。气囊腋生,纺锤形或球形,囊柄较长。质较硬。 饮片多切成段,以肉质、柔软、条粗长、身淡、色黑褐、少白霜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消痰软坚:瘰疠、瘿瘤。 2.利水消肿:水肿。 ? 昆 布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为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干燥叶状体。 炮制:生用。 饮片:(1)海带:卷曲折叠成团状,或缠结成把。全体呈黑褐然或绿褐色,表面附白色霜,用水浸软膨胀成扁平长带状,长50~100cm、宽10~40cm,中部较厚,边缘较薄而呈波状。类革质,残存柄部呈扁圆柱状,有时可见假根,气腥,味咸。 (2)黑昆布: 卷曲皱缩成不规则团状。全体呈黑色,较薄。用水浸软膨胀呈扁平的叶状,长、宽均为16~26cm、厚约1.6mm;两侧呈羽状深裂片。裂片呈长舌壮,边缘有小齿或全缘。质柔滑。 饮片多切成段,以叶色青绿、薄身、少破碎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消痰软坚:瘰疠、瘿瘤。 2.利水消肿:水肿。 ? 海 蛤 壳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文蛤、青蛤等的贝壳。 炮制:生用或煅用。 饮片:贝壳呈扇形或类圆形,背脊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弧形,长3~10cm、高2~8cm。壳外面光滑,黄褐色,同心生长纹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边缘无齿纹。前后壳缘有时略带紫色。铰合部较宽。右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2个,左壳有个主齿3个及前侧齿1个。质坚硬,断面有层纹。无臭,味淡。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肺化痰:热痰咳嗽。 2.软坚散结:瘿瘤、瘰疬。 3.制酸止痛:胃痛吐酸。 ? 海 浮 石 首载于《本草拾遗》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清肺化痰:热痰咳嗽。 2.软坚散结:瘿瘤、瘰疬。 ? 黄 药 子 首载于《开宝本草》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炮制:生用。 饮片:多切成圆形或类圆形的切片,长径4~7cm、短径2.5~6cm、厚0.3~1.5cm。外皮棕黑色,有皱纹,密布短小的细根及黄白色微突起的根痕,直径约2mm。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平坦或略凹凸不平。质坚脆,折断面颗粒状。气微,味苦。以片大、无须根者为佳。 【性味归经】 苦、寒,有小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消痰软坚散结:瘿瘤。 2.清热解毒:痈疮肿毒。 【使用注意】 1.本品有毒,不宜过量 2.脾胃虚弱及肝脏疾患者慎用。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作用与适应证 止咳平喘:用于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咳嗽喘息 ※ 苦 杏 仁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等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我国北方地区。野生与栽培均有。 炮制:生用或炒用。 饮片:呈扁心脏形,长1~1.6cm、宽0.7~1.3cm、厚5~7mm。顶端略尖,基部钝圆,左右不对称。种皮薄,棕色至暗棕色,有不规则的皱纹。尖端一侧边缘有1短棱线痕(种脐),基部有1椭圆形点(合点),种脐与合点间有深色的线形痕(种脊),从合点处分散出许多深棕色的维管束脉纹布满于种皮中。用温开水浸润后剥去种皮,内有白色子叶2枚,富油性;在子叶之间可见小形的胚根与胚芽。无臭,味苦。 【性味归经】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止咳平喘:各种咳喘证。为止咳喘之要药。 (1)风寒咳嗽:紫苏、半夏等,(杏苏散) (2)风热咳嗽:桑叶、菊花,(桑菊饮) (3)肺热咳嗽:麻黄、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汤) (4)燥热咳嗽:桑叶、贝母、沙参等,(桑杏汤) 2.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煎服,3,10克,宜打碎入煎。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苦杏仁含苦杏仁苷、挥发油(杏仁油)等 二、药理作用: 镇咳平喘作用: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在胃中苦杏仁酶作用下,慢慢分解,逐渐产生微量的氢氰酸。服用小量杏仁,能起到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而达到镇咳、平喘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肺气肿:杏仁、苏子、蒌仁、清半夏、茯苓、桑白皮各9克,桔红4.5克,当归、麻黄各6克,鹅管石12克,随症加减。水煎服,梨汁1杯冲入。治疗60例,症状缓解52例,症状明显改善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2.治疗慢性咽炎:杏仁、天冬、阿胶、北沙参、石膏、葛根、玉竹、枇杷叶、射干、甘草。水煎服,。 【不良反应】 1.毒性:人口服苦杏仁55枚(约60克),含苦杏仁苷约1.8克。可致死。苦杏仁苷口服的毒性比静注大40倍左右。 2.中毒机理及症状: 苦杏仁所含苦杏仁苷在体内分解产生氢氰酸为其主要有毒成分。苦杏仁中毒主要取决于氢氰酸的量、机体消化速度和解毒能力。氢氰酸被吸收后,与三价铁结合,进入细胞内,发生细胞内窒息。也可直接损害延脑的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中毒一般在服后1,2小时内出现口内苦涩、流涎、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和恐惧感、心悸、四肢软弱等症状。稍重感到胸闷,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严重时呼吸微弱、意识不清、继而发展到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下降,牙关紧闭,全身痉挛,四肢冰凉,呈休克状态,最后因呼吸麻痹,心跳停止而死亡。 ? 苏 子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全国大部地区有产,多为栽培。 炮制:生用。 饮片:呈卵圆形或类球表,直径0.6~2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状花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枚,类白色,有油性。压碎后有香气,味微辛。饮片以颗粒均匀、色灰褐色、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1.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1)痰壅气逆之咳嗽气喘。白芥子、莱菔子,(三子养亲汤) (2)上盛下虚之喘咳。(苏子降气汤)。 2.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阴虚咳喘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临床应用】 治疗百日咳:苏子、川北、米壳、百部、杏仁、陈皮、法半夏各等分,为极细末。每周岁每次服0.5克,一日3,4次,不足1周岁每次0.25克,日服3次.治疗患儿300例,有效率100%,服药最少3天,最多10天,平均5天. ※ 百 部 首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 来源: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炮制:生用。 饮片:(1)蔓生百部和直立百部:块根簇生或单个,呈纺锤形,上端较细长、弯曲,长5~12cm、直径0.5~1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的纵沟,间有横皱纹。质脆,易吸潮变软。断面微带角质、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皮部较厚,中柱多扁缩,木心细。气微,味先甜后苦。 (2)对叶百部:块根粗大,呈纺锤形,长12~25cm、直径0.8~2cm。表面浅棕色至灰棕色,纵皱纹较浅。质较坚实。断面微呈角质状,黄白色,中间木心较大、略扁。气微,味甘、微苦。 饮片切成小段或斜切成片,以根粗壮、肉质、质坚实、色黄白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润肺止咳:本品应用范围广泛,无论内伤、外感、久咳、新咳 均可应用。本品为治疗肺痨咳嗽之要药。 如:风寒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等。 2.灭虱杀虫:蛲虫、阴道滴虫、头虱、体虱等。 【用法】阴虚劳嗽宜蜜炙用。 【药理作用】 1.平喘、镇咳、祛痰作用:百部生物碱能降低动物呼吸中枢,抑制咳嗽反射。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其作用强度与氨茶碱相似。 2.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3.杀虫作用:百部水浸液对头虱、体虱、蚊蝇幼虫及臭虫等均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并可杀死虫卵。 【临床报道】 1.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百部20克,水煎2次,合并药液共60ml, 每次20ml,每日3次,并可加少许白糖及蜂蜜以矫味。治疗110例,有效率87%。 2.治疗肺结核:百部、牡蛎、白及,以1:2:3比例研粉混合,每次以温开水服4克,每日3次,治疗肺结核,效果满意。 ? 紫 菀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安徽等地。多为栽培 炮制:生用或蜜炙用。 饮片:药材全体呈马尾形,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及叶的残基,根茎下端簇生多数细根,松散或成辫状,长3~15cm、直径1~3cm。表面紫红色或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饮片切成1~5cm长的段,断面灰白色。气微香,味甜、微苦。以根粗长、色紫红、质柔韧、辫整齐、去净茎叶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多种咳喘。 本品辛温不燥,药性平和,故咳嗽无论新久,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药理作用】 1.祛痰镇咳作用:紫菀水煎剂给家兔灌胃,有明显地祛痰作用。另外尚具有止咳作用。 2.抗菌作用。 ? 款 冬 花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主产于河南、甘肃等地。 炮制:生用或蜜炙用。 饮片:呈不规则棍棒状,常2~3个花序连在一起,习称“连三朵”,长1~2.5cm、直径0.5~1cm。上端粗,下端渐细或带短梗,外面被有众多鱼鳞状苞片,苞片外面呈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密被白色绵毛状物。体轻,撕开后可见白色绒毛。气清香,味微苦而辛,带黏性,嚼之呈棉絮状。以蕾大、肥壮、色紫红、鲜艳、花梗短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多种咳喘。 本品与款冬花具有相似的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款冬花偏于止咳,紫菀偏于化痰。 ? 马 兜 铃 首载于《药性论》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和马兜铃的果实。 炮制:生用或蜜炙用。 饮片:呈卵圆形,或切开,长3~7cm、直径2~4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顶端平钝,基部有细长果梗。果皮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梗也分裂为6条。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较密的横向脉纹。果实分6室,每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长6~10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异,味微苦。以完整、色黄绿、种子充实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微辛、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肺热咳喘。 【使用注意】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 ? 枇 杷 叶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叶的干燥叶片。主产于广东、广西、浙江等地。 炮制:生用或蜜炙用。 饮片:叶片呈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绒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无臭,味微苦。饮片切成小段,以叶片大而肥厚、棕绿色、叶背毛密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肺止咳:肺热咳嗽 2.降逆止呕:胃热呕吐、呃逆等。 【用法】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 桑 白 皮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炮制:生用或蜜炙用。 饮片:多横切或斜切成小段。呈扭曲卷茼状、槽状或版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较平坦,白色或淡黄白色,偶可见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的栓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滑,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纵向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咀嚼之有鲜葛味。微涩;久嚼发黏,纤维成团如丝棉。以身干、色白、肉厚、去净外皮、质柔韧、嚼之有黏性成丝团者为佳。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泻肺平喘:肺热咳喘痰。配地骨皮、甘草等。(泻白散) 2.利水退肿:水肿、小便不利。(五皮饮) 【药理作用】 一、利尿作用: 1.降压作用。 2.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 3.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蛤蚧1对,人参15克,茯苓、甘草、桑白皮、核桃仁、淫羊藿各25克。共为细末,每服5克,日服2次,白开水送服,缓解期可常服。治疗15例,临床控制7例,显效8例。 ※ 葶 苈 子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生用。 饮片: 【性味归经】辛、苦、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泻肺平喘:痰涎壅肺,气逆喘促。大枣:葶苈大枣泻肺汤 近年来用其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肺原性心 脏病心力衰竭见水肿者。 2.利水退肿:水肿、小便不利等 防己、大黄、椒目:己椒苈黄丸 【药理作用】 1.强心作用:葶苈子中含有强心甙类物质,能明显增加心搏血量。 2.抗菌作用:葶苈子中的苄基芥子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20种真菌及数10种其它菌株有抗菌作用。 3.抗癌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葶苈子12克、黄连5克、制半夏6克,全瓜蒌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21例,全部治愈。服药最少者9剂,最多者38剂。 ※ 桑白皮与葶苈子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同点:桑白皮与葶苈子均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治疗痰涎壅肺喘咳及水肿、小便不利等实证。 不同点:桑白皮药性缓和,擅泻肺中邪热,常用于肺热喘咳及风水皮水;葶苈子苦寒,药力峻猛,专泻肺中痰火及水饮,常用于肺气不降的咳逆痰多,喘息不得平卧及胸腹积水。 ? 白 果 首载于《饮膳正要》,因其形似山杏,色白如银,故名银杏。 来源: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广西、四川、山东等地。均为栽培。 别名:银杏 炮制:生用。 饮片:略呈椭圆形,一端稍尖,另端钝,长1.5~2.5cm、宽1~2cm、厚约1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平滑,具2~3条棱线。中种皮(壳)骨质,坚硬。内种皮膜质。种仁宽卵球形或椭圆形;一端淡棕色,另端金黄色。横断面外层黄色,胶质样;内层淡黄色或淡绿色,粉性,中间有空隙。无臭,味甘、微苦。饮片以果个大、壳色白、种仁饱满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苦、涩,有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敛肺定喘:咳喘、气逆痰多。 2.缩尿止带:带下、白浊、小便频数、遗尿等。 【使用注意】 1.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儿尤当注意。 2.咳嗽痰稠不利者忌用。 小 结 1.降逆止呕:半夏、旋覆花、竹茹、枇杷叶等。 2.解痉:天南星、禹白附 3.开窍:皂荚 4.治疗肺痈:桔梗、川贝、浙贝、瓜蒌 5.疏散风热:前胡 6.胸痹:栝楼 7.润肠通便:杏仁、苏子、瓜蒌 8.利水消肿:海藻、昆布、桑白皮、葶苈子 9.灭虱杀虫:百部 10缩尿止带:白果。 11.利咽:桔梗 12.软坚散结,用于瘿瘤、瘰疬:昆布、海藻、浮海石、海蛤壳、黄 药子。 13.敛肺:白果
/
本文档为【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念: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