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3皮肤中级-皮肤的组织学

2019-04-06 8页 doc 22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1191

暂无简介

举报
3皮肤中级-皮肤的组织学 第三章 皮肤的组织学(重点 9个考点) 表皮1/9 概念:表皮属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树枝状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表皮借基底膜带与真皮相连接。 (一)角质形成细胞 由外胚层分化而来,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数量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及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结构如桥粒和半桥粒。 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可将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1. 基底层:位于表皮的最下方,为一层立方形细...
3皮肤中级-皮肤的组织学
第三章 皮肤的组织学(重点 9个考点) 表皮1/9 概念:表皮属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树枝状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表皮借基底膜带与真皮相连接。 (一)角质形成细胞 由外胚层分化而来,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数量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及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结构如桥粒和半桥粒。 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可将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1. 基底层:位于表皮的最下方,为一层立方形细胞,胞质嗜碱性,细胞核位置偏下,呈卵圆形,胞质内含有黑素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上方。正常情况下,基底层细胞不断增值产生新的角质形成细胞,亦称生发层。角质细胞增殖有一定规律性,每日大约有30%的细胞进行核分裂活动,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 2. 棘层 位于基底层上方,一般有4-10层多角形细胞,细胞间桥明显呈棘状,故称棘细胞。电镜下胞质内有许多张力细丝,聚集成束,并附着于桥粒上。棘层上部棘细胞胞质有一些直径100-200nm的长方形有包膜颗粒,称角质小体。 3. 颗粒层 在棘层上方,一般为2-4层梭形。细胞核和细胞器将在该层溶解。特征是细胞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电镜下颗粒无包膜,沉积于成束的张力丝间。 4. 透明层 见于掌跖部位。光镜下角质层和颗粒层之间可见2-3层扁平、镜下不清,无核、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胞质中有较多疏水蛋白结合磷脂,并与张力丝融合在一起,有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5. 角质层 由5-10层扁平、无核细胞组成,胞内细胞器结构消失。 (2)表皮通过时间 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日,再移至角质层表面而脱落又需14日,共约28日,称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3)非角质形成细胞 1. 黑素细胞 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其数量与部位、年龄有关而与肤色、人种、性别等无关。几乎所有组织内均有黑素细胞,但以表皮、毛囊、黏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等处为多。HE染色切片中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数量约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10%,是合成黑素的场所。 表皮黑素单元 :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2. 朗格汉斯细胞:是由起源于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通过一定循环通路进入表皮中形成的免疫活性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数量约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5%,密度因部位、年龄和性别而异,一般面颈部较多而掌跖部较少。 3. 麦克尔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细胞之间,细胞有短指状突起,胞质中含许多直径为80~100nm的神经内分泌颗粒,胞核呈圆形,常有深凹陷或呈分叶状。Merkel细胞在感觉敏锐部位(如指尖和鼻尖)密度较大,这些部位的神经纤维在临近表皮时失去髓鞘,扁盘状的轴突末端与Merkel细胞基底面形成接触,构成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可能具有非神经末稍介导的感觉作用。 真皮与表皮交界处2/9 1、表皮与真皮连接处 真皮乳头层为凸向表皮底部的乳头状隆起,与表皮突呈犬牙交错相连,内涵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还有游离的神经末梢和囊状神经小体。  表皮突为表皮凸向真皮的部分。 1.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 (1)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电镜下桥粒呈盘状,直径约为0.2~0.5μm,厚约30~60nm,其中央有20~30nm宽的电子透明间隙,内含低密度张力细丝;间隙中央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层称中央层,其粘合物质是糖蛋白;中央层的中间还可见一条更深染的间线,为高度嗜锇层。构成桥粒的相邻细胞膜内侧各有一增厚的盘状附着板,长约0.2~0.3μm,厚约30nm,许多直径约为10nm的张力细丝呈袢状附着于附着板上,其游离端向胞质内返折,附着板上固有的张力细丝可从内侧钩住张力细丝袢,这些固有张力细丝还可穿过细胞间隙并与中央层纵向张力细丝相连,称为跨膜细丝。 (2)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电镜下半桥粒内侧部分为高密度附着斑,基底层细胞的角蛋白张力细丝附着于其上,胞膜外侧部分称为亚基底致密斑,两侧致密斑与中央胞膜构成夹心饼样结构。致密斑中含BPAG1、BPAG2、整合素等蛋白。 (3)基底膜带: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PAS(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为一条约0.5~1.0μm的紫红色均质带,银浸染法可染成黑色。皮肤附属器与真皮之间、血管周围也存在基底膜带。 电镜下基底膜带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表皮无血管,营养物质通过BMZ进入表皮而表皮的代谢产物又通过BMZ进入真皮。BMZ限制分子量大于4万的大分子通过。当BMZ损伤时,炎症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大分子可通过其进入表皮,如果BMZ结构异常,可导致表皮与真皮分离,形成水疱或大疱。 真皮3/9 1. 概念: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全身各部位厚薄不一,一般约1~3mm,眼睑最薄,为0.3mm。真皮内有各种皮肤附属器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2. 分层:真皮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但两层之间并无明确界限。 (1)乳头层为凸向表皮底部的乳头状隆起,与表皮突呈犬牙交错样相接,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还有游离神经末梢和囊状神经小体; (2)网状层较厚,位于乳头层下方,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穿行。 3. 成分:真皮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以纤维成分为主,纤维之间有少量基质和细胞成分 (1)胶原纤维:含量最丰富,HE染色呈浅红色。真皮乳头层、表皮附属器和血管附近的胶原纤维较纤细,且无一定走向;真皮中下部的胶原纤维聚成走向几乎与皮面平行的粗大纤维束,相互交织成网,在不同水平面上各自延伸;真皮下部的胶原束最粗。胶原纤维由直径为70~140nm的胶原原纤维:聚合而成,主要成分为Ⅰ型胶原,少数为Ⅲ型胶原。胶原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但缺乏弹性。 (2)网状纤维:并非独立的纤维成分,仅是幼稚的、纤细的未成熟胶原纤维。主要分布在乳头层及皮肤附属器、血管和神经周围。HE染色难以显示,银染呈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网状纤维由直径40~65nm的网状原纤维:聚合而成,主要成分为Ⅲ型胶原。 (3)弹力纤维:HE染色不易辨认,醛品红染色呈紫色。电镜下弹力纤维较胶原纤维细,直径1~3nm,呈波浪状,相互交织成网,缠绕在胶原纤维束之间。弹力纤维由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构成。弹力纤维具有较强的弹性。 (4)基质:基质为填充于纤维、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的无定形物质,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蛋白多糖以曲折盘绕的透明质酸长链为骨架,通过连接蛋白结合许多蛋白质分子形成支链,后者又连有许多硫酸软骨素等多糖侧链,使基质形成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立体构型。小于这些孔隙的物质如水、电解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可自由通过,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孔隙者(如细菌等)则不能通过,被限制于局部,有利于吞噬细胞吞噬。 (5)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Langerhans细胞和噬色素细胞等,还有少量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其中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是真皮结缔组织中主要的常驻细胞。 皮下组织4/9 概念: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等组织相连,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皮下组织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湶、和顶泌汗腺等。皮下组织的厚度随部位、性别及营养状况的不同面有所差异。 皮肤附属器5/9 概念: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1)毛发与毛囊 1、毛发的结构 毛发位于皮肤以外的部分称毛干,位于皮肤以内的部分称毛根,毛根末端膨大部分称毛球,包含在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形成的毛囊内,毛球下端的凹入部分称毛乳头,包含结缔组织、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为毛球提供营养。 2.毛发的组成 毛发由同心圆状排列的角化上皮细胞构成,由内向外可分髓质、皮质和毛小皮。 1)髓质位于毛发的中央,有2-3层被膜皱缩的立方形角化细胞。毛发末端和毳cui毛无髓质。 2)皮质 皮质是毛发的主体,由棘层菱形角化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大量色素颗粒。 3)毛小皮为一层薄而透明的角化细胞,彼此重叠如屋瓦状。 3.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有两部分构成 1)漏斗部 :自毛囊口至皮脂腺开口 2)峡部:自皮脂腺开口至立毛肌附着处 下段由茎部和球部组成。 毛囊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纤维鞘组成。前两层毛根鞘起源于表皮,而纤维鞘则起源于真皮。 (2)皮脂腺 概论:皮脂腺是一种可产生脂质的器官,属泡状腺体,由腺泡和短的导管构成。腺泡无腺腔,外层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周围有基底膜带和结缔组织包裹,腺体细胞破裂后脂滴释出并经导管排出。导管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开口于毛囊上部,位于立毛肌和毛囊的夹角之间,立毛肌收缩可促进皮脂排泄。在颊黏膜、唇红部、妇女乳晕、大小阴唇、眼睑、包皮内侧等区域,皮脂腺不与毛囊相连,腺导管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头、面及胸背上部等处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 (3)顶泌汗腺 顶泌汗腺:曾称大汗腺,属大管状腺体,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泌部位于皮下脂肪层,腺体为一层扁平、立方或柱状分泌细胞,其外有肌上皮细胞和基底膜带;导管的结构与小汗腺相似,但其直径约为小汗腺的10倍,通常开口于毛囊上部皮脂腺开口的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表皮。顶泌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肛周、包皮、阴阜和小阴唇,偶见于面部、头皮和躯干,此外外耳道的耵聍腺、眼睑的睫腺以及乳晕的乳轮腺也属于变形的顶泌汗腺。顶泌汗腺的分泌主要受性激素影响,青春期分泌旺盛。 (4)小汗腺 为单曲管状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分泌部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由单层分泌细胞排列成管状,盘绕如球形;导管部由两层小立方形细胞组成,管径较细,其与腺体相连接的一段很弯曲,其后的一段较直并上行于真皮,最后一段呈螺旋状穿过表皮并开口于汗孔。小汗腺的分泌细胞有明细胞和暗细胞两种,前者主要分泌汗液,后者主要分泌粘蛋白和回收钠离子。除唇红、鼓膜、甲床、乳头、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小汗腺遍布全身,总数约160万~400万个,以掌跖、腋、额部较多,背部较少。小汗腺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 (5)甲的结构 甲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外露的部分称甲板,覆盖在甲板周围的皮肤称甲廓,伸入近端皮肤中的部分称甲根,甲板下的皮肤称甲床,甲根下的甲床称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甲床没有汗腺和皮脂腺,指甲生长速度为每3月长1cm,趾甲生长速度为每9月长1cm.
/
本文档为【3皮肤中级-皮肤的组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