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闪电闪光的光谱

2017-11-17 13页 doc 40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闪电闪光的光谱闪电闪光的光谱 閃電 lightning 閃電閃光的光譜 當大氣中的電荷或電位差足以克服空氣阻力時所見到的大 氣放電現象。經常發生於積雨雲(雷雨雲)中,但也發生在雨層雲、雪暴和塵暴中,有時還出現在火山噴出的灰塵和氣體中。雷暴期 間,雲內、雲與雲間、雲與大氣間或從雲到地面,都可能發生閃 電。 閃電是由於電荷的分離過程使雲中形成電偶極結構。從而出 現淨電荷區產生的。在雷雨雲中,電荷的分布是上層雲區帶有大 量的淨正電荷,中層雲區帶有大量的淨負電荷,雲的底部則帶有 少量的淨正電荷。電荷附著在水滴或(和)冰粒上,如周圍的空氣也...
闪电闪光的光谱
闪电闪光的光谱 閃電 lightning 閃電閃光的光譜 當大氣中的電荷或電位差足以克服空氣阻力時所見到的大 氣放電現象。經常發生於積雨雲(雷雨雲)中,但也發生在雨層雲、雪暴和塵暴中,有時還出現在火山噴出的灰塵和氣體中。雷暴期 間,雲內、雲與雲間、雲與大氣間或從雲到地面,都可能發生閃 電。 閃電是由於電荷的分離過程使雲中形成電偶極結構。從而出 現淨電荷區產生的。在雷雨雲中,電荷的分布是上層雲區帶有大 量的淨正電荷,中層雲區帶有大量的淨負電荷,雲的底部則帶有 少量的淨正電荷。電荷附著在水滴或(和)冰粒上,如周圍的空氣也帶有淨電荷,就可能從雲中產生空氣放電。 從雲到地面的閃電起因於雲底少量淨正電荷的中和作用,至 少包括兩次閃電:1.先導閃電將負電荷從雲中傳到地面,閃光不 甚明亮,常呈梯級形,並從主閃道向外分出許多分支;特別是在 有教堂尖塔、高樓、大樹等的地方,先導閃電有時也從地面向雲 中傳去。2.當先導閃電接近地面時,在即將受電擊處集中感應相 反電荷,產生從地面沿閃道將正電荷傳向雲中的回閃。這兩次閃 電通常在距地面約30公尺(100呎)的空中相遇,此時,雲與地面 之間形成短路,回閃的強大電流經閃道流入雲中,產生耀眼的閃 光。 在一次典型的閃電中,雲與地面的電位差可達幾億伏特,峰 值電流相當於3萬安培,閃道溫度約為30,000?C(50,000?F)。整 個過程極為迅速,先導閃電約在30毫秒內到達匯合點或地面,回閃約在100微秒內到達雲中。 伴隨閃電的雷聲是因在整個閃道上空氣被迅速加熱產生 的,被加熱的空氣以超音速向外膨脹。但在一兩公尺內衝擊波衰 減為聲波,受到空氣介質和地形的影響,因此產生一系列隆隆的 雷聲。 雖然閃電的高壓放電具有危險性,但電擊一般發生在高處, 可用導電金屬製成避雷針,將電流安全地導入地下。處在露天下 的人員進入室內或躲進壕溝等低凹處也可免遭電擊。 閃電裡的秘密 閃電會產生大量的Χ射線。從雷雨雲觀測到的巨大輻射爆發,竟是γ射線,能量是Χ射線的40倍。 閃電是惡劣天候之下,格外令人不安的現象。它在美國境內 所造成的傷亡,更甚於颶風或龍捲風。閃電的來襲毫無預警,有 時頭頂除了一片萬里晴空外,什麼也沒有。我所居住的美國弗羅 里達州中部,雷暴在夏季是家常便飯。因此,「陽光之州」的居 民,常得窩在家中打發午後時光,以躲避從天而降的致命一擊, 還真是諷刺呢! 全球各地每天約發生400萬次閃電,在其他行星上也觀測得到雷電。不過,縱然我們與閃電關係密切,但是對其成因卻依 舊毫無概念。許多人都誤以為,閃電之謎已於1752年由富蘭克 林用家喻戶曉的風箏實驗解開了。 富蘭克林雖然證明了閃電是一種電學現象,但科學家迄今卻 還在努力鑽研雷暴如何產生電荷,以及閃電如何發生。有些物理 學家假定,閃電可能其實和外太空脫不了干係,與在大氣中引發 高速電子流的宇宙射線(從太空轟向地球的高能粒子)有關。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研究閃電的新方法:測定閃電自雲 端直擊地面時所放射的X射線。過去幾年來,我們的團隊已測得來自於自然閃電,以及雷暴期間發射火箭所激發人造閃電時產生 的X射線。由結果可看出,閃電可能藉由迸射出高速電子,劃出 一道道鋸齒狀的導電通道。然而,閃電如何使這些電子加速,卻 極為令人費解。為了解開這個謎,我們正於弗羅里達州建立一處 X射線探測器陣列。 從某些方面看來,閃電像個大型的靜電火花。想像一下你在 走過一片地毯後,觸摸門把時所產生的那種普通靜電火花。當你 踏過地毯,鞋子會摩擦出電子,身體便累積電荷,電荷在你和房 內其他物品之間產生電場。對微弱的電場而言,空氣是優良的絕 緣體(電子附著到氧原子上的速度,大於受衝撞而游離的速度), 並不會有可觀的電流流通。然而,手指接近門把之際,電場會局 部增強。一旦達到每公尺約300萬伏特這個臨界值(稱為崩潰電場),空氣即成為導體並開始放電??電流連繫了空氣的間隙。 雷暴的帶電與摩擦地毯放電的例子有部份雷同。地毯上鞋子 的這個角色,在雷暴內部很可能是由那些穿過冰晶與水滴而落下 的軟雹(霰)擔綱,而精確的機制仍眾說紛紜。這些粒子相互碰 撞時,會摩擦出電子而帶電。正負電荷受上升氣流與重力的影響 而分離,產生電場。不過,我們若嘗試以門把這個角色進一步類 比,就會碰上一個大問題:數十年來,由氣球、飛行器與火箭進 入雲層內直接測量的結果,鮮少發現每公尺20萬伏特以上的電 場。這麼弱的電場,不足以像我們碰觸門把時那樣使空氣導電。 直到最近,科學家已鎖定兩種解釋來解開這個難題。第一種 可能是,雷暴內部確實存在著更強的電場,只是局限於相當小的 範圍內,以致難以量測。這樣的說法雖然在觀測上無法完全排 除,卻也令人不盡滿意,因為這不過是用另一個問題取代原有的 問題罷了:雲層如何在這麼小的範圍內形成強大的電場?第二種 解釋得自於實驗結果,當雨滴或冰粒釋放到空氣中時,引發放電 所需要的電場會大幅削弱。遺憾的是,雨或冰的加入,僅解決了 部份矛盾,雷暴中的電場顯然還是太弱,無法產生一般的放電現 象。 科學家也不確定閃電如何能在空中傳送數公里。這個過程起 於「導閃」(leader)的形成,導閃為一炙熱的通道,能游離空 氣並將電荷做長距離傳輸(見右頁〈閃電,稍縱即逝!〉)。有 趣的是,導閃並非是連續的,而是循著一連串斷斷續續的軌跡擊 向地面。然而,這一切究竟如何發生,則帶有幾分神秘。為了模 擬這些過程,研究者所做的努力仍未竟全功,這些難題已令許多 領域中的科學家,包括我在內,懷疑是否錯失了某些重要的線 索。例如,將閃電完全視為像門把上的靜電火花一般普通的放電 現象,或許並不正確。結果我們發現另一種更不尋常的放電型 態:逃逸崩潰(runaway breakdown)。 一般的放電中,所有的電子因為與空氣分子持續碰撞而受 阻,因此移動較為緩慢。碰撞會產生有效阻力,就像開車時將手 伸出車窗的感受:阻力隨車速增加而變大,車速減慢即變小。但 如果電子的速度夠高(至少每秒600萬公尺,約相當於光速的2%),則電子行進越快,阻力反而越小。如果有強大電場使高 速電子加速,則阻力的降低使該電子移動得更快,進而降低阻 力,以此類推。這類逃逸電子可加速到接近光速,獲得巨大能量, 並引起放電,這就是所謂的逃逸崩潰。 不過,這個過程必須有一群具有高初始能量的種子電子存 在。1925年,蘇格蘭物理學家威爾森(C.T.R. Wilson)首先提 出,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或宇宙射線粒子與空氣分子的碰撞, 可能產生高能電子,奔竄於雷雨雲內部的電場中。然而,威爾森 的模式預測,放射性衰變以及宇宙射線撞擊所產生的逃逸電子太 少,無法引起閃電。 1961年,俄國莫斯科列比德夫物理研究所的古爾維奇(A.V. Gurevich),對逃逸電子的機制提出另一種假說。古爾維奇提出, 在很強的電場中,直接加速無處不在的低能量自由電子,可產生 大量逃逸電子,從而規避了威爾森所遭遇到高能種子電子不足的 問題。為了創造出這類逃逸電子,古爾維奇所採用的暴力法 (brute-force method),電場強得令人難以置信,以致部份低 能量電子迅速加快,並越過能量門檻而得以逃逸。這種機制的難 處在於,必要的電場強度約為一般崩潰電場的10倍,自然也高 於雷暴區所觀測到的電場。總之,物理學家似乎搞錯了方向。 終於,一種新概念於1992年浮現,有希望詮釋雷暴內部發生了什麼事,並說明閃電的成因。古爾維奇與美國馬里蘭大學的 密立克(G. M. Milikh),以及美國洛沙拉摩斯國家實驗室的羅斯 杜普利(R. Roussel-Dupre)共同提出「相對性逃逸電子崩瀉(RREA)」模式。依此模式,逃逸電子會自行創造更多高能量 種子電子。它們猛力衝撞空氣分子,撞出其他高能電子。這些被 撞出的電子隨後四處奔竄並與更多空氣分子碰撞,又產生更多的 高能種子電子,以此類推,結果造成高能電子大崩瀉效應,其規 模隨著時間與距離呈指數成長。由於這個過程只要一個高能種子 電子就能啟動,因此持續性的宇宙射線碰撞與放射性衰變,即足 以觸發逃逸電子的崩瀉效應。而且,只要在具有強電場的區域 內,崩瀉效應將會近乎無限制的持續擴大,導致逃逸崩潰。 再者,這個新的逃逸崩潰模式有別於古爾維奇的舊假說。它 所需的電場,僅為乾燥空氣中發生一般崩潰的1/10。在發生雷暴的高空,空氣密度低於海平面,這類逃逸崩潰所需的電場約為每 公尺15萬伏特,輕易的落在雷暴的實測值範圍內。的確,雷雨 雲內所觀測到的最大電場約等於逃逸崩潰所需的電場,這或許並 非巧合;我計算出在更高海拔處,逃逸崩潰會讓電場更有效的放 電。 正常放電時,所有電子的能量都不高,而且行進速度十分緩 慢,因此,靜電火花所發出的電磁輻射,能量最高僅及於紫外光 範圍。但逃逸崩潰中,高速運動的電子使大量空氣分子游離,並 產生高能的X射線與γ射線,這個現象就是眾所周知的「制動輻 射」。因而,檢驗逃逸崩潰的途徑之一,就是搜尋X射線。 前有威爾森假說的啟發,後有古爾維奇的研究,科學家自 1930年代起,即試圖觀測源自於雷暴與閃電的X射線。這類測量極費工夫,而且直到最近所得到的,多半是模稜兩可的結果。 難處之一在於,X射線在大氣中的行進距離不長,通常離源頭數 百公尺之內就被吸收殆盡。另一問題則是,雷暴是個電磁雜訊充 斥的環境,而閃電更是射頻雜訊的大放射源,可在數公里外造成 類似調幅收音機中聽見的雜音。偵測X射線必須記錄微弱的電子 訊號,如果想在閃電附近進行這類測量,無異於在喧鬧的餐廳裡 傾聽一段談話。由於難以區分何者是X射線所產生的真訊號,何 者又是發自射頻的假訊號,因此許多早期的結果不易為人所接 受。 1980年代,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派克斯(G. K. Parks)與麥卡錫(M. McCarthy)等人運用飛行器進入雷暴內進行觀測,讓 局面變得更有意思了。其後,現任職於美國新墨西哥礦業與科技 學院的厄克(K. B. Eack)及同仁,則以探空氣球對雷雨雲內部 進行一系列探測。這些觀測結果提供了引人入勝的線索:雷暴偶 爾會迸射大量X射線。沒有人能分毫不差的指明這些X射線的來源,但輻射似乎與雲層內部增強的電場有關。有趣的是,X射線有時正巧在閃電出現之前放射,在閃電一發生時即嘎然而止。這 或許是由於閃電形成短路,使引起逃逸崩潰所需的電場消失之 故。 除了逃逸崩潰之外,研究人員不知還有何種機制,能在地球 大氣中產生如此大量的X射線。其他與閃電有關的現象,都無法 放射出X射線。儘管閃電能將空氣加熱至30000?,達太陽表面溫度的五倍,但實際上這樣的溫度下並不會有X射線產生。 2001年,科學家總算找到了X射線與閃電之間的直接關 聯。美國新墨西哥礦業與科技學院的摩爾(C. B. Moore)和同事們,記述他們從高山頂上發生的數起自然雷擊事件中,觀測到的 高能輻射可能是X射線。與早期飛行器與氣球觀測結果不同的 是,這種高能輻射似乎發自閃電本身,而非雷雨雲內部的大範圍 電場。而且,放射似乎發生於閃電的第一階段,亦即導閃自雲端 移向地面之際。這是前所未有的發現。 這就是我研究的切入點。身為物理學家,我一向對X射線與γ射線的成因感興趣。儘管這類輻射在太空中隨處可見,因真 空令高能粒子得以暢行無阻。不過,它們在地球上卻希罕得多。 因此,古爾維奇、密立克與羅斯杜普利的逃逸崩潰模式指出,如 日焰這類事件所產生的同一種X射線,也會自雷暴與閃電生成, 使我為之著迷。我決心一探自家後院屢見不鮮的雷暴,親自證實 這些傳說中的X射線是否真的存在。 2002年,我在弗羅里達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得到美國國 家科學基金會的贊助,與弗羅里達大學的烏曼(M. A. Uman)團隊合作,展開一項行動,有系統的自閃電中搜尋X光放射。為了降低假訊號的干擾,我們將靈敏的X射線探測器設置於厚重的鋁 箱內,隔絕濕氣、光線與射頻雜訊。我們的儀器裝設於美國弗羅 里達州布蘭丁營的國際雷電研究與試驗中心(ICLRT)。ICLRT由弗羅里達大學與弗羅里達理工學院負責營運,擁有觀測閃電的 配備,尤其是觀測與閃電相關的電磁場與光的放射。此外,該設 備亦能運用小型火箭,於自然雷暴中以人為手段激發閃電。 當ICLRT上空發生雷暴,地面的電場亦達每公尺數千伏特, 研究人員便從木造高塔上發射一公尺長的火箭。火箭會鬆開一捲 包覆著薄層克維拉纖維的銅線,線的一端與地面接觸。當火箭上 升到700公尺,垂下的接地線使火箭頂端的電場增強,引發向上 傳播的導閃,一路蛇行進入雷雨雲內。而自地面竄升進入導閃的 電流,會快速將導線汽化。約半數的發射任務會從上空的雲層引 發閃電,而雷電通常會擊中火箭發射台。 自然及人造的閃電,通常皆由數個閃擊所構成。對人造閃電 而言,每個閃擊的發生,都呈一束向下傳播的電荷,稱為突進導 閃。近地面處,突進導閃大致依循火箭與引線所遺留的軌跡,於 行進間將負電荷自雲間向下導引,並使所經通道的空氣游離。一 旦突進導閃連接至地面,就會形成短路,並產生強大的電流脈 衝,在通道內流通,稱為「回擊」。回擊產生的電流會迅速加熱 通道,形成可見光而映入我們眼簾,隨後熱空氣的快速膨脹,則 造成響雷傳入我們耳中。回擊後可能尾隨著另一個突進導閃,整 個過程於是再來一次。接二連三的快速閃擊,則是使閃電通道閃 爍的主因。 自然閃電中,扮演火箭一角的則是步進導閃,它沿著被游離 的軌跡徐行,以鋸齒狀的步姿自雲間延伸至地面。然而,自然閃 電的後續閃擊,則由突進導閃啟動,與人造閃電極為相似。研究 人造閃電的好處,在於可精準控制雷擊的時機與位置,且實驗能 一遍又一遍重複進行;每年夏季,ICLRT總要製造幾十次閃電。 說實話,長久以來見多了負面又模稜兩可的X射線觀測結 果,使得我們在ICLRT架設儀器之初,其實並不指望能測量到任 何源於閃電的X射線。因此,在完成首次人造閃電的觀測後,我 把數據擱了一週以上。等到終於和我的研究生戴耶(M. Al-Dayeh)一塊兒坐下,將X射線探測器中的數據繪成圖表時, 我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令我與幾乎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是,我 們發現人造閃電幾乎每次都產生大量的X射線。的確,X射線的閃現甚強,曾經令我們的儀器受輻射影響而短暫失靈。 翌年的後續實驗發現,X射線的放射起於突進導閃,其中有 部份可能來自回擊發生之初。這些X射線的能量達25萬電子伏特左右,相當於胸部X射線檢查的兩倍能量。且X射線並非連續放射,而是以每百萬分之一秒迸放一次的型態快速發生。凡人若 有超人般的視覺而看得見X射線,閃電看起來將與往常所見大異 其趣:導閃向下傳播時,映入眼簾的會是一連串快速閃爍的強光 從雲端下降。閃光接近地面時會增強,隨著回擊開始瞬間的極強 爆發而告終。隨之而來的電流脈衝在可見光下雖然耀眼,但在X射線下看來卻是一片漆黑。 觀測閃電所產生的X射線,可說明電子獲得充份加速而產 生制動輻射的過程中,逃逸崩潰必定牽涉其中。但結果發現,我 們的測量結果與古爾維奇、密立克與羅斯杜普利所發展的相對性 逃逸電子崩瀉模式不甚吻合。我們觀察到的X射線,能量比崩瀉模式所預測的低得多,爆發強度則超出預期甚多。事實上,觀測 結果顯示,導閃所造成的電場,強度遠遠高於大家先前的認定。 諷刺的是,至目前為止,我們的實驗暗示,導閃的作用機制與古 爾維奇於1961年提出的舊逃逸崩潰模式較為相似。該模式所需 的電場甚強,以致當初乏人問津。閃電究竟如何產生如此強大的 電場,至今仍是個謎,不過更進一步觀測X射線應可提供線索。 自從初次發現人造閃電所放射的X射線以來,我們也觀測過數次擊中ICLRT的自然閃電。這些數據展現了步進導閃階段 中,美妙的X射線放射,印證了先前新墨西哥礦業與科技學院的 探測結果。再者,X射線的快速迸射恰於導閃下行之際同時發生, 這項結果證實逃逸崩潰與步進過程有關,也決定了閃電的去向與 分枝方式。類似的機制也在後續閃擊的突進導閃階段中發揮作 用。 簡而言之,自然閃電所放射的X射線與人造閃電極為相似,逃逸崩潰是地球大氣中常見的現象,這個概念已逐漸明朗。即使 空氣分子阻礙高速電子的加速,我們仍然在空氣密度最高的地面 附近,目睹了逃逸崩潰的證據。(我們所觀察到的X射線,多半 來自閃電通道底部100公尺左右。)因此,在發生雷暴的海拔高 度,逃逸崩潰的發生也許更為頻繁。 發生在雷雨雲內部的閃電又是怎麼回事?過去幾年,研究人 員建立了一套希望無窮的模式,說明宇宙射線衝擊產生的粒子雨 (particle shower),如何搭配逃逸崩潰而造成閃電。僅靠一個 高能種子電子,即可造成逃逸電子的大規模崩瀉效應,而宇宙射 線簇射,動輒數百萬個高能種子電子同時蜂擁而至,所引起的放 電規模絕對驚人。如此劇烈的放電使該處的電荷大幅增加,因而 可能造成崩瀉前端電場的局部增強。這種作用可能類似門把附近 的手指頭,使電場短暫增強到一般電崩潰的發生點。 去年夏天,我們在ICLRT進行的實驗,得到了一項迷人的 證據,可支持雷雨雲內部有逃逸崩潰現象。當季最後一次火箭發 射期間,我們在距閃電通道650公尺處設置的三具探測器,意外 測得一次能量很高的巨大輻射爆發,並非X射線,而是γ射線。單一γ射線光子的能量高達1000萬電子伏特,較我們先前自導 閃觀測到的X射線高出40倍左右。那些把科學家想成冷靜又拘 謹的人,真該看看我們目睹電腦上顯示出γ射線閃光數據時的反 應。不明就裡的人,可能會以為是我們支持的球隊在超級盃中剛 完成了致勝的達陣得分。 基於對閃電通道電流、電場以及γ射線特性的測定結果,我 們推論放射源可能在數公里高的雷雨雲內。我們沒料到會在這種 高度見到γ射線,因為大氣會吸收這類輻射。但顯然放射源的強 度相當高,以致部份光子仍可抵達地面。這個發現說明,雷雨雲 內可能發生逃逸崩潰的過程,與人造閃電的發生有關。我們的觀 測結果證明,在地面上研究這種現象是可行的,在實驗操作上遠 比將探測器搭載在飛行器或氣球上來得容易。此外,科學家最近 也發表一項報告,在600公里外的軌道上繞行地球的高能太陽光 譜影像衛星(RHESSI),也測得與雷暴有關的類似γ射線爆發。 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額外補助下,我們現正將ICLRT 的X射線儀器數量由5套擴充至36套以上,涵蓋布蘭丁營內一平方公里的區域。擴充後應可提升我們研究自然及人造閃電的能 力,並增加從雷雨雲探測到γ射線的機會。在電場測量難度極高 處,X射線與γ射線可做為輔助確認電場強度的探針。此結果應 能令我們對引發閃電並助長其傳播的崩潰過程,得以有更深入的 了解。 利用X射線研究閃電還算很新的手法,也因此幾乎每次實 驗都會發現以往未知的新鮮事。我們已明白閃電不只是像觸摸門 把時產生的那種尋常靜電火花的放電,它們牽涉更另類的放電現 象,會產生逃逸電子與X射線。由於X射線使我們得以透過全新途徑觀察閃電,因此這種研究或許終能助我們一臂之力,解開富 蘭克林在兩個半世紀前就已埋首苦思的謎題。 (本文出自SA 200505)
/
本文档为【闪电闪光的光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