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社工理论的题目

2017-10-08 38页 doc 82KB 1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社工理论的题目社工理论的题目 1.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经常抽烟喝酒,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除了种地、养猪、养牛之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能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
社工理论的题目
社工理论的题目 1.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经常抽烟喝酒,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除了种地、养猪、养牛之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能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有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 不得不认命。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助,自叹命不好, 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从优势视角看,丽芬拥有哪些资源?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1)丽芬的生存能力强,种地、养猪、养牛等农活都会做,是家里的支柱。 (2)丽芬在遭遇家庭暴力后,能够敢于向妇联和派出所求助。 2.周日下午,某校初5-(2)班10多位同学结伴到郊外爬山。因天气突变,骤降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小军、小勇和小楠被冲下山坡。同学们一边报警,一边积极下坡营救。警察、家长和教师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2小时后发现了三人的遗体。大家非常悲伤,不少同学抱头痛哭。学校一边紧急处理相关事宜,一边积极安抚同学的恐慌情绪。校长马上召开紧急会议,与教师及社会工作者商量如何处理因此事引发的学生情绪困扰 问题。 要求: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列明以学生为对象的危机干预内容 1(危机介入是一种特殊的介入,目的在于去除服务对象的紧张情绪,恢复功能,使他们走出危机。帮助对象采取处理危机的行动,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解决危机并恢复其社会功能。 2(材料中某校初三(2)班10多位同学去郊游,遭遇山体滑坡导致其中3人遇难,这在幸存者心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这些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并在心里埋下巨大的阴影。所以,社会工作者必须紧急地直接进行危机介入,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走向正常的学习生活。 3(校长、教师及社会工作者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处理: 首先,社会工作者应该将焦点放在这些幸存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缓解异常紧张的情绪,给他们以安全的保护,接纳他们,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恢复过来。 其次,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引导、帮助他们宣泄由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给予学生们坚定的支持,以防学生们因紧张而导致精神崩溃,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最后,社会工作者应全面地担当起教导的角色,告诉学生们此时应该怎样做,同时也应积极地去做一些精神上、生活上的帮助,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尝试着去接受这件可怕的灾难,并在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必要的跟踪指导,直到学生们完全的恢复其社会功能。 3.案主李某,女,今年18岁,武汉人,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 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据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人的心理结构由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三个系统构成,而与之对应形成的个体人格又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领域。本我,相应于无意识层次,是人格的基础部分,其惟一目标是追求本能的满足,如食欲、性欲等,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相对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包括如记忆、知觉、情绪、动作、思考等,其作用是向本我提供外界消息,帮助本我从外部世界获得本能的满足,同时避免由于盲动而遭致危险,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包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社会感情等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在人格中是社会力量的代表,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在个体人格中的反应,是“理想的自我”。它们三者之间只有保持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个体的人格健康发展。其中,自我既要作本我的忠仆,又要为严厉的超我所监视,同时还受外界的挫折。而一旦它们之间的作用彼此失衡,就会导致个体人格失常,引发各种诸如焦虑、人际障碍等症状。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家庭的种种原因,案主李某缺乏与父母和他人的有效沟通,自我情感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家庭和外界的满足,使得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作用失衡,从而造成案主人际沟通困难、不愿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 据“人在情境中”理论看来,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应注重于研究案主的环境及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其中,案主所受的困扰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儿童期未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进了成年期,从而导致在情境中的不合理的要求;?来自环境的压力;?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这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困扰都会使案主面临压力,如果压力达不到及时的释放和缓解,那么个体人格的发展就会随之受损。在该案例中,案主小英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亲在其未成年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忙于各自的事情而忽视了对她的各种心理需求,特别是亲子情感的交流,这造成了案主养成了自闭、不愿与人交往的内向性格。 4.1、基本情况 李斌,男性 出生年月:1989年9月19日 文化程度:职校肄业,目前无业 目前状况:上海市杨浦区人,与母亲同住,李斌因涉嫌聚众斗殴罪于2007年2月29日被上海市杨浦公安分局取保候审,2007年6月1日移送上海市杨浦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2、案主问题预估 1)个人因素 ( 案主年少单纯,18岁的他意志薄弱,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交往无选择,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 (2)家庭因素 父亲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外祖母对其过分溺爱,家庭对案主缺乏正确地、及时的引导,平时与案主的沟通较少。 (3)朋辈群体 所以为了得到保护,加入了不良朋辈团伙。2007 由于上初中时案主被人欺负过, 年1月,因帮朋友出头而参与了聚众斗殴。 3、运用系统理论对个案进行分析 在系统理论看来,案主的问题来自于系统本身,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来自环境支持的薄弱,以及个人与环境的不良互动等。?系统理论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强调人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在本案例中,虽然李斌的个性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方面,但是更要放眼李斌所处的家庭与社会环境。李斌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而且缺少父母的管教,从而形成了骄纵的性格,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系统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在本案例中,由于父母离异,且都忙于生计,李斌与父母缺乏沟通交流,由此可见李斌从家庭获得的支持较少,导致其在受人欺负时,找不到合适的支持系统,转而求助于不良的朋辈群体。从居委会干部那里得知,李斌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较少,可见李斌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缺失的,因此更加剧了他对不良朋辈群体的归属感。 ?系统理论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在本案例中,首先需要改善李斌个人及家庭内在系统的不良运作;其次,帮助李斌建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扩大其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将问题和服务放在动态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及时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5.幼儿依恋案例 1.雪娜去年秋天升入中班,这个小女孩还是念念不忘以前的小班老师和活动室。课间上厕所回来路过小班门口她总是伸着头使劲的向里面张望,眼里流露出对小班的依恋,户外活动时遇到小班的小朋友,她总是主动的友好的亲近她们,给他们做为中班姐姐的特别关照。每天,雪娜妈妈接她都要比其他小朋友晚很长时间,每当这时候,她一点也不心急,而是恳求我让她去小班活动室玩一会儿。上小班时,小班老师善待孩子,对孩子付出了自己的一片真爱,日久天长,雪娜对小班产生了感情,直到升入中班后还依恋着。 2.菲菲到园的第三天带了个布娃娃,奶奶告诉我说,有布娃娃菲菲就不会太吵的。果然,有娃娃在,几天来菲菲没有哭闹,只是无论上课、游戏、还是上厕所的时候娃娃从没有离开她的手,有几次早操时候我试图让菲菲把娃娃放下去做操,但是刚把娃娃放下她就哭了起来,怎么劝都不行。最后,把娃娃还给她,她立刻就不哭了。刚到园的两天,菲菲是一步也不准奶奶离开的,两天的心理疏导加一个布娃娃,奶奶终于可以回家了,菲菲就变成了我的“小尾巴”,我走到哪她就会跟到哪,攥着我的上衣底边紧跟在我的身后,像是怕我突然消失一样。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几个小朋友紧紧围在一起观察一只小瓢虫,菲菲用手拽我的衣襟“老师她们在打架”,看到菲菲的这个反应,我感想颇深,, 儿童对人们的依恋心理是发展儿童个性极端必需的。如果儿童没有这种依恋心,就可能成为恐惧和惊慌体验的牺牲品,或者将产生精神萎缩现象,这种现象的痕迹可以保留一生,并影响到儿童的爱好和意志。依恋的类型有两种: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未来心理发展影响不同。雪娜就属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较自信、比较乐观、在成长中,交往 中容易信任别人,人际交往易形成良性循环,他们往往更自尊、更能显示才干、对他人的需要敏感、更合群,心理和人格发展也越健康。菲菲就属于不安全依恋的类型,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常常持怀疑态度,常常容易悲观,不敢表达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常常比较沉默、旁观,这种不自信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形成恶性循环。他们会变得孤独、退缩,也常常产生一些不合理信念,如菲菲看到小朋友围在一起她就认为是在打架,表现了她的胆小,退缩。由此看来,幼儿不同的依恋心理对幼儿未来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安全型的依恋对幼儿是极其重要的。 6.1、基本情况 姓名:F(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 性别:女。 年龄:21岁。 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目前状况: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2、案主问题预估 (1)案主的问题产生于没有正确处理好自己的需求,过分强调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利,对前男友较强的控制欲催生出信任危机,最终导致分手。 (2)真正分手之后,未能及时从上一段感情中脱离出来,陷入自怨自艾的感情纠葛之中。案主目前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一个偏低的自我观念,“认为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不能接纳自我、袒露自我、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我形象感拙劣,自我评价较低;“理想我”与“真实我”、自我感觉到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之间不一致而内心冲突矛盾、焦虑困苦,而自我否认、掩饰、逃避、防卫,形成恶性循环,陷入困境。 2、采用人本主义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人本主义理论将工作者与案主关系视为案主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具体来说:工作者感到案主是一个具有无条件自我价值的人:即不论他的处境、他的行为、或他的情感如何都是具有价值的人。工作者能让自己对案主有深刻的理解;没有任何内部障碍能妨碍他在与案主相处的任何时刻对案主的状况察觉;而 且,他还能向案主传达他设身处境的移情理解。工作者只满足一种于提供一种气氛,使案主能有最大的自由变成他自己。 在本案例中,建立良好工作关系有赖于三个条件。首先,真诚一致。咨询者与被咨询者都是真诚的。双方越是真诚,越是对治疗有利。要作到真诚,双方即要明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深层意识与外部表现的一致,又要愿意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感受。第二,咨询者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被咨询者。这意味着咨询者要表达对被咨询者作为一个有潜力的人的深切、诚挚的关心;这是一种不因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受到影响的关心。第三,咨询者要能站在被咨询者的角度去体验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把体验到的这种情感、价值传达给被咨询者,使被咨询者意识到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受到咨询者的关注,使来访者有被人听到和理解之感。 总之,要帮助来访者就必须尊重他们,相信他自身具有成长的潜力以及自我向导的能力,理解他们的体验与经验,真诚地关注他们,以使他们发展独特的自我。在本案例中,工作者要对案主无条件的关注与接纳,鼓励她表达所经历的事件、倾诉出心中的想法,从而了解案主的真实(爱与归属的)需求。同时帮助案主梳理当下面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强调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主动赢得他人的爱和尊重,改变较低的“自我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 7.个案背景资料案主是41岁的离异家庭主妇,湖北人,婚前任公司会计,离婚后得到了其丈夫的所有财产。案主的儿子今年18岁,高三,父母离婚后随母亲到深圳生活。前夫,据案主介绍,有类似狂燥症的心理障碍或疾病,离婚后还以各种理由与案主一起住。案主试过以各种方式摆脱,但都无效。前夫发病时会殴打辱骂案主,案主被打得很严重的一次曾报过警。案主想把前夫送到精神病院,但前夫家人不同意且并不打算把他接回家。前夫老家在湖北,有一弟弟在深圳当律师。案主以儿子要高考为理由辞去工作已有一年多,8月份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但由于她在深圳居住时间达不到要求而被拒绝了。案主现在想把离婚时得到的房子卖了,换成一套较小的单元,剩余的钱酌情给前夫一些后,希望前夫能搬离。 (一)需求分析及理论支撑 中心任务介入模式首先强调的是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其次是有限的目标,它所确立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外在的、有限的,它的目标是案主的问题,而非案主的个人成长。选择这种模式就是希望在有限的服务时间内,达成案主自己选择的、明确的及有限的目标,从而提高个案工作的效果与效率。与其他模式相比,它提供的是一个实施过程的框架,而对于具体介入方法的选择则没有具体的规定,而是博采众长的方法。此案中案主的问题比较需要急迫的解决,且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个人的成长。所以选择此种介入模式较为妥当。同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人的很多不适当的行为和情绪皆来自个人不理性的理念,人在很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信念时,他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而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的信念时,其焦虑和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所以改变行为须从改变理念开始。我们发现案主在处理前夫的问题时,一直用逃避的方式,不愿意直接面对现实,如自己在单位附近租房子不回家住等方式逃脱前夫对自己的纠缠等。同时,我们发现她在没离婚之前一直是家庭的“主导者”,过于强势,压制了丈夫和儿子的行为模式。她认为丈夫和孩子性格内向、老实,在外面容易吃亏,所以家中的大小事务几乎都是她一个人包揽。因此,我们在与案主面谈时,是从“理性”的角度,以“家庭”为主线帮助其梳理出事件的脉络,共同诊断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 案主主要需求归结如下: 案主主要需求归结如下: 1、顺利的卖出房子,将前夫移交给其家人; 2、强烈的倾诉欲望,希望有人在其无助时能听她说话; 3、孩子顺利转学。 (二) 介入目标 1、舒缓案主心理压抑,减轻其心理压力; 2、协助案主理清她目前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对于案主小孩转学情况定时跟进,必要时寻求有关部门的协助; 4、鼓励案主再就职,必要时提供就 职的路径。 8.服务对象基本资料在2012年9月份的一次社区宣传活动中,社会工作者第一次接触服务对象王阿姨,发现她泪流满面,情绪起伏很大,10月份在对社区老人进行了调查家访时,了解到王阿姨的大致情况:67岁,江西人,居住在A社区,前两年丧偶,丈夫生前对服务对象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王阿姨现在一个人居住,无经济来源,生活基本上靠子女的救助和自己省吃俭用,有三女一子,子女皆因有自己工作和家庭而无暇照顾丧偶后的服务对象;但有一20多岁的外孙女偶尔会过来看望王阿姨,并鼓励自己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一孙女在社区对面的小学上学,周一至周五中午会来家里就餐;王阿姨对居住在江西,现年90多岁的老母亲的生活现状比较担心,但不知如何解决;王阿姨以前性格开朗,也喜欢跟社区朋友打扑克牌,打羽毛球,喜欢唱五六十年代的老歌。 服务对象王阿姨面临比较复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方面:独居无伴,因丧偶而带来的孤独感和伤心,产生空虚、寂寞、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不时因各 情绪不稳,不知道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的方法,从而种不顺事情而产生的伤感, 不能适应丧偶后的家庭环境。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合进社会的网络之中,因而强化个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由于服务对象身边没有亲人,支持系统薄弱,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可以动用的系统资源并调动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资源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以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为基础,让其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促进其积极与社会接触,强化其的社会功能,最终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介入服务对象有以下几个目标: (1)倾诉和宣泄负面情绪。充分运用倾听和引导技巧,让老人把内心的痛苦、焦虑和种种想法毫无顾忌地倾吐出来,然后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2)认识情绪、面对现实。通过面谈,服务对象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3)以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结合各项社会资源,充分运用服务对象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支持,协助其重建社区支持网络。这也是本次服务的重中之中。 9.一、案主基本情况 姓名:殷某某; 性别:男;出生年月:1960年1月;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离婚; 户籍所在地:X区y路x号; 职业:目前无业 1990年5月因盗窃被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1997年7月因吸毒被强戒三个月。1998年3月因注射毒品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案主自述:我出生在上海。父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我从小就没感受到父爱母爱,为了生存,从小就与一些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混在一起,只是为了吃饱饭。最后违法被送进监狱。出来后我也想好好过日子,就去倒卖美金,赚了点钱,最后在朋友的影响下吸了毒,又进了监狱。85年我结婚了,有了儿子,一家三口过的还好,后来我老婆要到日本去,我把永康路房子卖了,但后来又离婚了。我自己命苦罢了,谁知我儿子与我一样的命,从小也没娘疼。这么多年我一人带 从来没人主动关心过我,宋老师告诉你,有时人家问着儿子生活,吃了不少苦。 我吃了吗,我说吃过了,其实我在饿肚皮。现在我难找工作,就是有工作一月几百元也不够。现在房租一月就要600元,上班后再去除低保300元,怎么生活下去, 1、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概念”,即人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自我实现”即指人对天赋、能力、潜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并且相信人是理性的,可以对自己负责。 2、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在不断的处理从本身内部和环境外部所获得的讯息,并将其解读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追求个人生存意义的行动依据。认知和行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决定的两者,通过改变个人的认知可改变其行为。 3、交流分析理论:是为了了解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相辅的、互补的还是矛盾的、冲突的,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别人互动的本质,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从而促进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建立根成熟、更有自尊的人际关系。 干预模式: 1、针对本个案的特点,社工采取的是任务中心模式。2、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1)相信案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帮助过程中要求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2)认为所确立的目标是有限的、外在的,这使得目标具有达成的可能性;3)认为人的生活与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社工所要做的就是帮助案主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完成的任务。 3、介入程序: 1) 工作者与案主一起确定目标问题;2)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就服务的时间和安排达成协议;3)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就解决问题确定案主的任务;4)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完成任务;5)工作者检验任务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估,以及就结案后案主的任务进行辅导。 10.案主陈某某,女,33岁,初中文化,因学习成绩不好中途辍学,南下深圳,靠打工维持生活,由于不满足生活现状,希望通过整容来获得好的容貌,以至腾达。 在深圳市宝安区某医院美容整形科做双眼皮手术。之后又在别的于2001年1月份, 机构做过美容手术,后来还做过前额疤痕、垫鼻梁、脸部拉皮、取鼻梁假体等手术。2009年9月,来到该医院反应,医生做双眼皮美容手术副作用明显,导致眼睛外观红肿,经常流泪,非常难看,因为和主治医生的关系很好,碍于面子,一直没有找医生麻烦,最近发现越来越严重,视力模糊、身体消瘦、经常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因此,失去工作,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疏远她,男朋友也和她分了手,感情失去依靠,身心疲惫,很痛苦。陈小姐找医院反映,希望再次做双眼皮美容手术,请医院给予帮助解决。 帮助案主陈小姐明白目前的状况,让她清醒意识到问题继续恶化下去会对她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引导面对现实。根据案主面临的问题,结合对其评估,生理—心理—社会模式适合陈小姐。 从个人成长发展的视角介入案主。个人的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个因素彼此相互影响,案主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案主表现出来的各种非理性的行为,是案主本人同时受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陈小姐由于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以至于不惜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 双眼皮手术、前额疤痕、垫鼻梁、脸部拉皮、取鼻梁假体等措施,与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案主面临诸多压力的视角介入。案主的问题与案主感受的压力有关,个人早年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当社会压力过大,个体应付外界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时,早年的问题会引起偏激的反应。由于案主失去工作,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疏远她,男朋友也和她分手了,给她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压力,思想负担很重,潜意识中的早年没有满足的愿望就会以消极的方式表现出来,陈小姐也就会视力模糊、身体消瘦、经常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等无意识行为。 从案主面临人际沟通困境的视角介入。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案主沟通的能力和技术有助于理解案主的问题以及做出正确的诊断。 从人的价值视角发掘案主潜能。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和潜力的个体。人类的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预测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变,相信案 ,运用优势资源,可以激发隐藏的潜能,走出认知误区,接受主通过自己的努力 真实的自我。 11.钟某,女,某公司主要部门负责人。钟某曾作为非典医学观察者被迫居家两周,期间受到邻居的排斥,身心饱受折磨。非典结束后,钟某排斥邻里及社会人际交往,认为人际关系淡漠,助人为乐是无意义的行为。 问题:1.上述案例中,钟某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钟某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1.钟某主要面临的困境有:(1)认知问题:认为人际关系淡漠。助人为乐是无意义的行为;(2)社会关系问题:受到邻居的排斥,排斥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淡漠;(3)身心问题:身心饱受折磨。 2.主要辅导策略: (1)对疾病及其带来的身心影响和邻里关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帮助钟某形成正确认识;(2)进行沟通,利用诱导性的言语打开服务对象因受伤害而封闭的心 灵。让服务对象在工怍员面前倾诉出自己在非典时期的痛苦经历,同时在服务对象的倾诉中寻找适当的介入点,帮助服务对象解除痛苦的心理情绪;(3)针对服务对象封闭的一心灵,工作员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在这次痛苦经历中所得到的社会资源; (4)从人们对她的支持和关心出发-通过事实改变服务对象关于人际关系冷漠的错误认知。 12.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 你将如何开展活动, 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 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张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养方式,使其用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处理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处理施巧巧由于被打而带来的情绪问题。为了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张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其一(协助张女士宣泄积压于心头的负面情绪;其二,帮助张女?学习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硬压力管理技巧;其三(改变张女士不适宜的教养方法,教导其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对施巧巧进行必要的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13.小亮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父母一年前因力感情破裂而离婚,小亮被判给母亲抚养。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亮身上,所以对小亮的管教非常严厉,小亮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张女士就对其严加斥责,渐渐地,对小亮的打骂成为家常他饭。最近,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张女士面临下岗的成胁,而小亮的父亲则因为经商失败,开始拖延支付抚养费用。学校班主任老师发现小亮在学校里也开始对同 班同学使用暴力对待同班小朋友,并且经常撒谎,不交作业。作为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班主任要求你为小亮提供服务。 1(结合案例说明儿童的需要有哪些? 2(在上述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3(针对小亮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1(儿童作为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多维的需要,具体阐述如下: (1)获得基本生活照顾和健康照顾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应当满足小亮在成长过程中基本生活和养育方面的需要。(2)获得良好家庭生活的需要。家庭应该给小亮提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适当的管教环境。(3)满足学习的需要。小亮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维护。(4)满足娱乐与休闲的需要。小亮文化娱乐的基本需要应当被加以考虑。 (5)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应当培育小亮具有人际交往、生活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正确的价值观等多种能力。(6)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应当协助小亮建立自我认同,增进自我成长,促进社会性发展。(7)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小亮的人身安全、个人权益应当受到保护。 2(本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可以从其个体与环境(家庭、学校)方面加以分析:(1)如何改善小亮的自卑、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2)如何改善离异家庭中小亮与母亲的关系,即改善母亲对他的严格管教与打骂的情况;(3)如何改善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4)如何修正小亮在校的不良学习行为,以及使用暴力对待同学的行为。 3(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情绪进行疏导,帮助小亮理解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增强小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2)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在校行为进行修正,帮助他改正撒谎、不交作业的行为,并且改善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 (3)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母亲进行沟通,教导其家庭养育技能,旨在能够让小亮的母亲认识到打骂的管教方式对小亮造成的身心危害,改正其打骂儿子的管教方式,缓解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4)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老师进行沟通,为他的不 良行为能够得以修正争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5)通过合理途径为小亮争取父亲的抚养费用,并且鼓励协助小亮的母亲找到一份工作。 14.现在随着离婚率的提高,单亲母亲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单亲母亲在家庭和事业上都有很大的压力,她们也面临 着许多的问题.你所在的社区将针对单亲母亲开展一系列的社区活动,请针对单亲母亲的需要,拟订一份社区活动服务方案. (一)问题的陈述及分析 单亲母亲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包括:心理压力,子女教育问题,经济压力,工作压力,感情问题等. (二)方案 根据上述单亲母亲的需求.设计出社区服务方案,其中包括: 1.方案目标:协助单亲母亲提高生活信心和能力更好地生活,和工作.2.方案实施策略:(1)为社区的单亲母亲成立一个小组,了解她们的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2)开展亲子活动,改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3)建立交友俱乐部.使她们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增强她们的社会支持网络;(4)为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为失业母亲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3.方案执行:主要包括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4.方案评估:包括单亲母亲对服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 15.小文,女,27 岁,幼年时的一场高烧使其双耳失聪,而后其父母离异,小文由母亲 照顾至今.前段时间,母亲发现小文出现了种种抑郁症状,并悄悄辞去了在印刷厂的工作.试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此案例,并为社工缘缘设计简单的工作介入目标. 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了社会工作实务活动涉及的三个系统: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上述案例中的 微观系统即小文的个人系统,包括小文的生理缺陷,心理障碍等子系统;中观系统是对小文有影响的小群体, 包括小文的母亲,小文的工作伙伴和朋友;而宏观系统即比家庭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包括小文的工作单位,所在 社区等. 2.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社工缘缘可考虑将目标焦点设为:(1)通过促进小文个人的成长,增强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逆力;(2)通过各种方法治愈小文的抑郁症,消除其病理阻碍,鼓励其重回工作岗位;(3)通过联动各子系统,帮助小文及 其家庭发掘各方资源,满足生活需求,营造一个有利于小文家庭朝更明朗方向发展的外部环境. 16.在与某居民小区仅一墙之隔的地方,建造了一家家具厂.由于各种原因,厂方没有废气处理设备,各种加工 家具产生的有害气体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有毒有害刺鼻难闻的气体随着空气弥漫在整个居民小区内, 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许多居民因此无法在小区内进行晨练,散步等健身活动;废气更直接威胁着居民的身体 健康,许多居民一年四季都不敢开窗通风透气,有些年纪大的居民还出现咳嗽,头痛等反应.所有居住在这个小区的 居民都怨声载道.居民多次与厂方交涉,均无功而返.厂方以缺少资金为由,拒绝安装废气处理设备,仍然继续产,而且随着生产量的增加,废气排放量有增无减.日积月累,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的几百名居民准备结伴冲向家具厂,一场不堪设想的群体事件眼看就要发生. 1.在上述案例中,矛盾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2.面对当天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平息风波,化解双方矛盾,并且帮助居民解决问题? 1.矛盾主要集中在:工厂离居民小区很近而且直接排放废气;废气影响居民正常的健身活动;废气危害居民 身体健康;居民与工厂多次交涉都没有进展;工厂不负责任的态度激怒了居民. 2.主要介入策略:(1)首先要通过疏导情绪,沟通协调等方法,努力劝说居民,平息他们的激愤,消除现场矛盾,并想方设法疏散他们,将群体事件阻止在萌芽状态;(2)及时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报该情况,争取社会的支持, 请他们对家具厂的不妥做法予以整改;(3)采取群体访谈,感受分享的策略,将居民代表和厂方代表召集到一起,共同 体味在社区中遭遇恶劣环境的感受,运用同理心的方法,让厂方明白他们这种做法的错误所在. 17.小夏个性活泼好动,倔强固执,爱面子,对体育有很强烈的兴趣.他上课喜欢做其他事,自认为是班上的大 哥大,不容老师在别人面前纠正其行为.他曾经在课堂上帮同学抄写作业,被老师发现后顶撞老师.有一次,还基于 江湖义气,他替好友打抱不平而殴打老师. 1.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2.针对小夏的情况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1.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包括:(1)协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2)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3)协助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4)协助学生获得适应变化的能力,使他们保持终身学习;(5)协助学生人格发展和整合,完成社会化任务。 2.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与有关老师联系,改变他们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并时时给服务对象以鼓励,以劝导 代替指责;(2)与家庭沟通,通过电话或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并请家长与学校配合,多关心服务对象;(3)实施个别辅导,接纳服务对象情绪,给予关怀和鼓励,促使服务对象反省自己过去的错误;(4)利用服务对象的号召力,让其适当 担任班干部或学校职务;(5)利用增强,削弱,类化,辨别等学习原则,引导其逐步养成良好行为;(6)运用小团体辅导,开展相关的团队小组。 18.赵某,男,40岁,小学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就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吃亏受委屈.结婚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明归赵某抚养.赵某没有固定的工作,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 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有一次邻居听 到小明的哭叫声跑了过来,发现小明被父亲打得浑身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小明才被送往医院.赵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1.家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什么? 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对赵某可以采取哪些辅导措施? 1.家庭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协助家庭发掘自身及社会资源,增进家庭功能,改善家庭关系,解决家庭困难.每一个家庭都有和睦,轻松,愉快生活的期望,每一个家庭也蕴藏着不可低估的能量与资源.社会工作者应充分相信 家庭自身的能力,相信家庭在调整自身系统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家庭给予社会性支持,这是家庭社会工作所遵循的工作价值观. 2.针对服务对象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辅导策略:(1)通过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正确评估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2)深入访谈,和服务对象一同分析和寻找问题的根源,寻求处理个人心理问题方面的辅导策略;(3)建议服务对象参加讲座或辅导,或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习合理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4)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察看服务对象是 否符合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条件政策,如符合,协助其申请,以实施家庭救助;(5)建议服务对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个人的就业能力,寻找稳定的工作. 19.家庭情况:(一)小白在寄养家庭中生活,家中只有妈妈,奶奶已经60岁,眼睛有残疾视力模糊,由于小白经常发病,李女士一个人照顾觉得很吃力,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带孩子和轮椅下楼。李女士的亲人不支持他寄养这个孩子,很少来看望青青,给予的帮助很少。 备注:小白幼年被妈妈捡到抚养至8岁,送到福利中心希望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教育,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又被其带回家抚养中心于近年将其转为寄养。 案主之居住环境:家住六楼,一室一厅,屋内只有简单家具和电器,堆放杂物多显得家中拥挤。 (二)引发的重要事件: 滥打电话给他人造成困扰,也影响了家庭经济情况;经常发病给照顾者(李女士)带来压力。 (三)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 有义工关爱探访小组上门不定期看望案主(现在次数较少),陪护案主,给案主及李女士以关心;居委会给案主残疾人补助,每月200百,能保障基本的生活。 (四)学业及行为表现: 喜欢球类运动,爱打电话,爱出去玩。有时候会任性发脾气,对学习缺乏耐心。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五)朋辈关系 案主没有同辈朋友,联系最多的是来探访过他的朋友。案主的照顾者的家人不支持她养育案主,因而很少来看他们。 (六)情绪状况 因为疾病有时情绪不稳定,有时候突然变得很激动,烦躁。 (七)精神病 没有任何精神方面的疾病记录。 (八)健康状况 残疾。因脑积水导致癫痫,经常发病,右手无力,走路不稳,出门需要做轮椅。采集者退散 (九)经济状况 妈妈李女士有退休工资,寄养小白每月得到一定的抚养费,并且小白的的医疗费基本可以报销。但由于小白经常生病,报销又有规定的时日,手机电话这类的通讯费开销大(每月300多),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十)支持网络 社工为案主积极寻求资源,建立支持网络。 1.医疗:为案主寻找免费的康复治疗,联系了市二医院见到了儿科陈主任,得知免费治疗项目已经结束。 2.义工:为案主寻找有专业医护背景的义工,以减轻照顾者的压力,联系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具体事宜还需进一步协商;联系义工建议多来案主家中探访,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整理家中杂物,带小白下楼玩耍,陪护看病等)在案主家中留下了社工和义工服务心得交流本,为使来到的义工能准确了解案主的病情和照顾的注意事项,更好的为案主提供服务,也便于加强义工和社工今后的合作。、 3.福利政策:社工去市残联了解到案主属于一级残疾,1可以每个月定时拿到200块的补助;2、每年一次性可以领到临时补助2000至3000元;在居委会可以申请这些补助;2、去年深圳启动了“真挚关爱”援助,可以从居委会那申请到“特殊护理”和“居家助残”等服务;3、像案主和他妈妈这样的残疾人也可以去居委会进行申请有关仪器。社工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除了每月的200元,还有部分康复仪器已经申请但还未发放(在居委会了解情况那天),但由于社区内残疾人多等一些原因,案主没有享受到上述服务 (一)社工以人本治疗模式,分析案主的问题。人本治疗模式强调人的本质是好的,有改变的潜能,以创造和谐,接纳和真诚的合作的辅导关系为中心,关注案主本身的发展,帮助案主开发其内在的资源,促进案主逐渐成熟。因此社工从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和案主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获得其信任,从案主的心理,生理,学习能力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 1.生理:残疾。因脑积水导致癫痫,经常发病,右手无力,走路不稳,出门需要做轮椅。需要得到良好的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心理:孤独需要人关心陪伴,有时候会任性发脾气,缺乏耐心。通过专业面谈,疏导其情绪,给以心理上的支持,教导其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 3.学习能力:未上学接受教育,基本不认识字,注意力差无法专心学习基本认知能力正常,理解能力一般,对数字比较敏感。需要对其进行注意力训练,强化其对数字记忆及识别能力。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二)社工以行为修正模式,探索案主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的过程,以便指导求助者调整或矫正其不良行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案主的身体残疾限制了他能力的发展,如果能改善身体状态,案主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案主是因为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等原因酷爱打电话,而不是因为故意想骚扰他人,虽然已经影响到了他人生活,也影响了家庭经济情况。所以需要对滥打电话的行为进行修正,可利用系统脱敏治疗的方法,以改善案主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支持。向义工解释小白打电话的愿意,争取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义工增加探访次数,提供更有效的陪护服务。 从行为修正模式角度来分析,社工认为案主学习能力差,主要是没有接受系统,有效的教育,如果能提供良好的教育,案主还是有改变的可能。 20.小周,男,22岁,大学专科毕业,与其他30名同学一起同时来到这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他说:“我在生产线上工作已有三个多月了,每天的工作就是安插一个零件到另一个部件上去,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每天要重复几千上万次,通常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大脑里一片空白,然后回宿舍睡觉,第二天再重复同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非常枯燥乏味。流水线的工作节奏非常 快,以秒为单位,它是经过科学计算的,几乎是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我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稍有松懈就会堆积起来,就该听到线长的怒吼声了。“除了工作时间,其他的时间也是很刻板的,渐渐地都融入这个节奏中了,工作、吃饭、睡觉,然后再工作„„于是,我就成了这个流水线中的一个机器人,一个零部件了。我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下班后想找一个聊聊天的人都没有,宿舍里的人都爱理不理,十分冷漠。与我一同来这个企业的同学都被插在不同的宿舍,相距甚远,许多都分开倒班根本见不到人。“流水线上的同事们有许多已经这样的干了两三年了,加薪和升职的机会非常小。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过去我的父母也曾来南方打过工,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被称为留守儿童,很少与其他人交往。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我也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他们含辛茹苦地把我培养出来,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我也想回报他们。我们这一代人与父辈不同,出来了就没想过要回去,但现在我这样辛苦也赚不了几个钱,感觉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十分迷茫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几天前,突遇身体不适,在工作时操作时动作有些迟钝,影响了流水线的进度,被线长辱骂了一顿,还被扣了钱。心里感到非常的郁闷,觉得这样活着真没意思~ (二)建立压力应对的双重ABC-X模型 针对小周的状况社工把他作为个案,为其引入并建立Mccubbin和Patterson(1982)的双重ABC-X压力模型。 根据小周的叙述,对他的压力模型因素分析如下: a因素??压力源:是每天是在流水线上重复几千上万次的简单操作,枯燥乏味;工作时间长,工资低。 、教育背景和健 b因素??现有的抵抗压力资源:(1)个人资源,如个人的能力 康状态,生理的健康尚好;心理抵抗压力的素质有欠缺。(2)家庭支持系统,父母亲远在千里,鞭长莫及,通常没有联系。(3)社会支持系统,企业的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管理不够人性化,不能对员工提供支持;一同来到这个企业工作的30名同学,现在与他们联系不上。 成了一个机器人,人 c因素??对压力事件所赋予的意义和界定:看不到希望, 生没有价值。 x因素??危机的出现:个体感到明显的压力,出现工作倦怠,心理平衡处于脆弱状态,如遇有新的刺激容易引起严重失衡。 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压力源方面又发生了新的刺激事件,产生了新的压力源;同时,由于社工的介入,通过对压力源、环境资源和小周个人对事件的认知三个方面产生影响,抵抗压力的力量有了非常明显的壮大,于是产生了下列的后续因应: aA因素??累积性压力事件:突遇身体不适;工作疏忽被线长辱骂,还被扣了钱,心理压力倍增,产生轻生的念头。但由于社工的及时干预,遏制了事态的发展,同时由于社工的努力推动,加班时间得到了控制,又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企业还有望为员工加薪。社工后续还准备与企业进一步沟通,探讨使流水线上的员工有序地轮岗,以应对工作倦怠和提升他们对各个工序重要性的认识。 bB因素??原有及新开发的资源:(1)个人资源。由于社工的及时干预,为小周作心理辅导,他向社工倾‎‎诉了自己所有的烦恼和苦闷,社工的倾听接纳、同理共情、不批判和积极关注等专业态度,使他感到非常温暖和舒畅。社工接着又向他传授了简便实用的身心放松技巧,使他的负性情绪得到了疏导,同时使他领悟到自己的抗压能力明显不足,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历练和成长,通过辅导他的心理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2)家庭支持系统。在社工的支持下小周与父母亲进行了电话联系,向他们诉说了自己的情况,得到了父母亲安慰和鼓励。(3)社会支持系统。在社工的提议下企业对基层干部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增进了管理的人性化;社工积极与企业沟通,鼓励一同来到这个企业工作的同学们,有序地调整宿舍,尽量按排住在一起;社工还通过组织专门的员工沟通小组和开展各类的讲座和工作坊,为员工间的沟通和交往提供平台,并对他们这方面技能进行培训。 cC因素??对上次危机事件、累积性压力事件、现有及新开发资源的新认知 产生了综合的效应,使小周对所承(x+aA+bB):上述几个因素的影响叠加在一起, 受的压力有了新的认知,觉得虽然有新的压力事件刺激,一时情绪要些波动,但是现在处境已在逐渐改善中,使他看到了希望。同时,他感觉获得了许多支持,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特别是社工为他作的心理辅导,使他了解到有困惑可以去找社工,社工就在他的身边。另外,他也知道了自己可以经常与父母等家人联系,求得他们的支持。在企业内有困难还可以向有关领导、同事去求助,尤其是一起来企业的同学们更是他的支持者和情感联系的资源。 xX因素??调节与适应的结果:经过社工在上述各个不同环节的介入和不断地跟进,而且,介入环节之间互相呼应,互为支撑,并不断地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型上升,它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使小周从压力危机中摆脱出来,避免跌入失调的旋涡,帮助他在较高的层次上达到对环境的适应和互动。最终实现与环境的和谐。 (三)结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服务,小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情绪稳定,开朗乐观,应对压力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也学会了如何寻求别人的支持,还懂得怎样与环境互动,掌握了许多与人沟通的技巧,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同时,通过这一个过程,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也有了质的变化,努力营造企业和员工共赢的局面。 21.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所示):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9岁以前)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到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 赞成: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 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 反对:偷药会受到惩罚。 赞成: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的妻子共同生活。 反对: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二、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10—15岁)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凡是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都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正确的行为就是进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 赞成:他只不过是做了好丈夫应该做的事。 反对: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赞成: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 反对:他要救妻子的命是自然的,但偷东西犯法。 三、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进行道德判断)(16岁以后)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定向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 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 反对: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取偷的手段。 赞成: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 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22.某民营企业的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常识来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诡计来剥削员工。 请根据所学习的有关激励等理论,分析该老板做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需要是分层的,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需满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 (2)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 (3)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23.埃里克森理论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自我认同危机 案例1:高三学生小陈,染了一头黄头发,黄头发中间又夹染几撮红头发,还喜欢穿新奇的服装,他知道这些为父母及老师所无法接受,但每当看到父母或长辈瞧见自己这般摸样时的表情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他就洋洋得意,犹如自己打了胜仗一样。 案例2:高二学生小郑,父母关系破裂了,小郑跟了父亲。他原本品行兼优,由于父亲与插足的第三者结婚,让孩子心灵蒙受创伤。没有妈妈的日子,小郑无法接受,于是故意和父亲作对,父亲不让他做的他偏要做,吸烟、喝酒、赌博样样都会,还交上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且处处“整治”父亲和继母,为的是不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小邢读初中时,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而父母简单禁止他“玩电 案例3: 脑”,一味要求他放学回家必做多少作业、多少遍练习,引起了小邢的不满,既然家长在家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就有意不用功,让成绩一落千丈,明知这样做不对,小邢依然我行我素,他甚至喜欢看到父母不舒服、干着急的样子。 为什么当今社会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叛逆少年少女,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父母角色的失败 当我们仔细看着几则案例,就不难发现几位主人公之所以叛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原因—父母的管教不当。由于父母与子女两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隔阂甚至是冲突,所以两代之间存在着代差。对于代差,父母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有意识的加以调节,却把它视为严重的“问题”来对待,如把正当的男女友谊视作洪水猛兽加以阻拦,这样便激起了子女的逆反心理,悲剧由此产生。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父母与子女在社会中便是不同的角色扮演者。一方面父母为子女安排好这样那样的课程学业甚至是课余兴趣爱 好,希望子女按照他们的意愿完美的走过人生,然而另一方面子女们却不满于父母对自己人生的约束,他们可能会偷偷的反抗,比如他们会故意不好好学习,结交社会狐朋狗友,早恋甚至过早的发生性关系,更有甚者直接堕落为犯罪分子;又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之间时常存在严重的冲突,父母一心各自的事业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导致子女心理机能较差,容易发生情绪混乱,甚至最终演化为精神分裂症。这样看来,父母虽仍处于父母的角色上,可他们的表演已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像这样由于父母扮演角色的失败而造成子女叛逆的现象,放眼社会,比比皆是。 二,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危机” 青春期开始之后,由于身心上的巨大变化,青少年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何去何从”等重大人生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青少年生理趋于早熟,心理上趋于晚熟,身心发展很不平衡,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变迁速度加快,父辈的成长很难移用于晚辈,如此种种,都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遭遇“自我认同危机”,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所作所为又与社会的角色期待不相符合。 我认为“自我认同危机”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对自我的否定。具体地说,这些群体要么缺乏自信,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不能悦纳自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要么是盲目乐观,对“理想我”的期待过高,特别是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导致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等方面明显欠缺。二,对他人的疏离。对他人的疏离表现或是盲目从众,丧失自我,或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具体来说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随波逐流,一大部分青少年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而盲目从众,他们可能会崇拜电影电视里的那些虚构的所谓的反抗父母压迫的英雄,所以他们竭尽所能与父母唱反调,并认为这是独立的标志,于是便有了一大批打着抵抗压迫,争取独立旗号的叛逆青少年。二是特立独行。一些青少年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并在行为上竭力取证自己,而竭力回避集体的影响,他们因为追求角色的独立性,而陷入了单调的自我构建之中,也就是埃里克森所说到“狂热主义”,于是乎,就有了当年震惊全国的马家爵案,因为据传马家爵平时就是一个脱离群体的孤立的人,几乎很少与周围人有所接触,长此以往,心理上产生疾病,从而酿成悲剧。三是对社会的漠视。这些群体要么愤世 嫉俗,他们主要从‎‎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利益中去评论和思考,过高的期待社会,而当美好的愿望与社会脱节时,又对社会现状表示诸多不满,迁怒于人,甚至产生对抗和报复社会的不健康心理,他们或许看不惯社会伦理道德,却又觉得自己受缚于伦理道德,于是便刻意与之作对,最典型的莫过于青少年故意违背父母的命令,甚至当他们觉得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时,会动加害父母的极端念头。要么又是玩世不恭,这个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社会现实,对于父母的教导也是爱理不理,又或者是做耳朵进右耳朵出,那么这些人的叛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及多元文化的冲突 很多父母奇怪,自己的儿子或女儿一向被自己看管的很严,从没有跟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打过交道,可是小时候还很乖的孩子,怎么一长大就越来越不听话,甚至染上一些坏毛病。显然,父母们忽略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多媒体的存在。这些人类科技成果的结晶,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它使人们“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愿望得以成真。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去无尽的知识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播着许多垃圾信息。青少年的抵制力弱,而好奇心又强,受到网络毒物的侵蚀不足为奇。再者,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纷纷涌入中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传统道德观念被打破,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和裂缝,而文化的变迁又使个体与他人及社会之间固有的模式发生改变和重组,促使个体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方式发生转变,这给青少年带来手足无措的危机感和无所适从的压力感,导致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加剧,并且,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也趁机而入,导致不良文化泛滥,暴力,色情,恐怖的电影录像或图书刊物充斥媒体与市场,拜金主义盛行于现实与虚拟世界,这也造成青少年“边疆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以身试法的倾向,这样看来,叛逆的产生便无可避免了。 面对这个愈演愈烈的问题,如何防止甚至解决也被摆到了前台。我认为,对症下药,即从家庭教育,青少年自身及社会三方面入手最为适宜。 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最适宜的家庭教育方式莫过于威信型,即父母为子女所订立的规则,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本人要率先垂范。相反,父母过于 专制或宽容对子女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同时,父母也应该严格自律,始终维持家庭关系的和睦友好,经常与子女进行心理沟通,及早发现子女身上出现的问题并妥善处理。当然,父母也应该学习一些新知识,了解一些新事物,接受一些新思想,这样才更有机会以“共同的语言”教育子女。 对于“自我认同危机”,我认为青少年首先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并不是指感觉自己十分完美,而是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在了解的基础上肯定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并不是说将自己的缺点当优点去发扬,而是在肯定自己是有价值的人的基础上,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只有接纳了自己,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为自己的发展设定目标。有了目标我们才知道自己该如何发展,才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才更具有前进的动力。最后,当前的学校教育也应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教育必须实现由对“材”的训练到对“人”的培养的转变,以人为中心,进行“人”的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人的危机,真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完人教育论》所指出的那样:“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回到人!只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 最后,针对多元文化冲突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青少年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运用脑髓,取其精华,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努力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心中树立先进的榜样,时刻以榜样的力量约束自我,规范自我。二是国家及社会应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国家应当有选择的限制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加大在文化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发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坚决打击外国网络势力在中国的非法经营(比如当年中国政府勒令谷歌退出中国大陆),这样便不会给资本主义腐朽文化毒害青少年的一丝机会。 24.儿童个案依恋工作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资料 小云,女,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案主在五岁时父母离异,父亲无业。案主对父亲的认识是:“吃软饭的,靠女人养活,会打拳击,会赌博。”母亲35岁,工人, 厂里的经济效益不好,收入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她独立在外租房居住,目前有一个男友。小云主要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外公67岁,外婆65岁,已经退休。外公退休后仍然在外兼职。同住的还有一个舅舅,30岁,未婚。舅舅以前没有稳定的工作,过去常常打骂案主,最近他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并找到一个女大学生做朋友,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案主的态度好转,案主过其13岁生日时,舅舅还给她100元钱买生日礼物。 案主的主要问题是情绪暴躁,不稳定,并曾经多次出现过自杀或自残行为。案主脾气暴躁,爱发火,不高兴时会自己打自己嘴巴,自己骂自己。案主第一次出现自杀念头是读小学3年级的时候。她说:“周围的人都不理解我,不关心我,活着没有意思,早也是死,晚也是死。”第二次是小学六年级时,她曾经试图用红领巾自杀,后来被外婆及时发现制止。案主最近还试图掐自己的脖子自杀,也曾想用脸盆里的水闷死自己。案主过去未曾接受过任何服务,由其母亲的同事王阿姨,一个热心的基督徒,转介给工作者。 二、案主的个人生活史 案主自小父母婚姻不和,常常吵架,父亲对母亲有家庭暴力,5岁时父母离异。 在母女俩无处安身时,外婆、外公收留了她们。外婆个性很强,什么事情都要替家人做主,常常批评家里面的人,这点不对,那点不对,家务都是自己做,脾气很火爆,爱骂人,骂得很难听。案主的母亲对工作者说:“我们小的时候她也是这样,骂人很尖酸刻薄,我曾经想到过长大后不认我母亲。”案主在外婆家常常挨骂,有时候外公和外婆两个人联合起来骂她。用她的话说:“他们两个常玩双打,你一句,我一句,真让人受不了。”外婆生气时还对小云说:“你是个孤儿。”这句话对案主的伤害很大,有时案主感到回家会被外婆骂,就带自己的同学到家里玩,这样外婆就会骂她少一些。 案主的母亲离婚后没有再结婚,在小云上小学时就搬离母亲家,独自租住公房,现在有一个同居男友。案主很不喜欢母亲的男友,她说:“他又老、又懒、又胖, 是个肥猪,他常常在我面前说她女儿如何如何好,这分明是在贬低我。还常常和我抢电视看,说电视机是他买的,不给我看。有时电视机就离他只有5米,他还让 我去关电视。有人来敲门‎‎,他都是让我去开门。我希望我妈妈早点离开他,找个对我妈妈好点儿、有点钱的人结婚。” 案主的外公以前是做技术工作的。退休后外公为了改善家人和小云的生活,又找了一份工作。小云平时和外婆一家生活,生活费也由外婆负担。周末时,母亲来看她或者她去看母亲。 小云目前在一个中学上学,学习成绩不太好,全班50多个人,她排在第40多名,数学和英语成绩较差。小云在班里有两个好朋友,和其他同学交往少。案主喜欢绘画和看日本漫画。 三、对问题的界定 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 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案主在小学3年级和6年级时曾尝试自杀,后被外婆及时发现制止。案主容易发脾气,常常与家人发生冲突。发脾气时,常常有自虐行为,如用头撞墙,自己打自己嘴巴等。 (二)与外公、外婆沟通不良,冲突不断 外公、外婆很爱小云,但二位老人的脾气比较急躁,对小云的管理比较严,常常针对其缺点或不足提出过于严厉和尖刻的批评。在外婆外公面前,小云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常常逃避(一个人独自缩到墙角生闷气)或用自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 (三)学习成绩不好 小云学习成绩不好,特别是数学和英语比较差。 四、案例分析与介入模式 (一)问题分析 案主目前呈现的问题主要是情绪不稳定、易怒、学习成绩不佳。案主问题的成因首先和其家庭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案主在幼儿时期父母离异,母亲在外独自生活,对案主的关心较少。案主由外公、外婆隔代抚养长大,且外公、外婆对她颇为严厉,造成她在这一时期的依恋关心未能建立起来。而有关的研究表明,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 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就会影响到成年后成人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不安全依恋与高水平的行为抑制相关;属于不安全依恋和行为抑制水平高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水平的焦虑失调症状;依恋状况和行为抑制状况是焦虑失调症状的重要原因;不安全依恋是情绪不稳定的易感因素。在小云的个案中,她的依恋对象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即使有也未能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使其强烈缺乏安全感,自卑、情绪不稳定且易怒。其次是案主的认知问题。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是由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案主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她的认知上找到原因,若受访者觉得:“我是孤儿,我是两面派。”同时,案主有一定的完美主义倾向,看到别人的缺点时,会过分夸大,忽视其优点,容易对人产生愤恨。此外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使案主常常压抑自己的愤怒,不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加上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案主对生活失去信心,并产生自杀行为和自残行为。案主对学校生活不太满意,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好。除与两个好朋友交往外,案主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比较少。因此,我们把辅导的主要目标确定为改变其认知,学会控制情绪;改善与外婆关系;建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绩。 (二)(介入模式) 经过个案分析,决定采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开展个案工作。理性情绪治疗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个人的信念系统而非由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所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各种事物做出评价和解释,而个人的情绪问题,主要是由这样的评价和解释(也就是艾利斯所说的非理性的信念)而产生的。在ABC理论看来,一个人的情绪困扰(C)并非被刺激(A)所决定,而决定于一个人的信念(B)。 如果我们能去除这些非理性信念,情绪困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为此,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对案主的非理性信念系统进行质疑(即介入辩证法,D),帮助案主克服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最终使案主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消除,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达到目标(E)。 在小云的个案中,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外公、外婆等亲人对其教养方式使其产生课很多非理性的观念,对自己的亲人、同学、他人容易产生愤怒;对自己失去信心、自卑。因此改变其认知方式是介入的重点。同时,因为小云不懂得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工作者介绍她参加青少年情绪控制小组的活动,通过行为训练,学习一些负面情绪的处理方法。
/
本文档为【社工理论的题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