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太极拳与气沉丹田 ( )

2017-09-19 23页 doc 43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2950

暂无简介

举报
太极拳与气沉丹田 ( )太极拳与气沉丹田 ( ) 太极拳与气沉丹田 (转) ============================= 发布时间:2010-04-28 15:20 一 理论的困乏 太极拳是一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在今天的世界上,它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人们或受益于太极拳的保健治病效果,或被它 的“以柔克刚,後发制人”的拳理所吸引。然而太极拳为什麽能够具有保健作用,为什麽能 够“以柔克刚”,这些问题都需要理论来回答。我们今天在理论上对太极拳的探讨远远跟不上 实践的需要。古人曾给我们留下一些经典的太极拳论,如王宗岳《太...
太极拳与气沉丹田 ( )
太极拳与气沉丹田 ( ) 太极拳与气沉丹田 (转) ============================= 发布时间:2010-04-28 15:20 一 理论的困乏 太极拳是一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在今天的世界上,它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人们或受益于太极拳的保健治病效果,或被它 的“以柔克刚,後发制人”的拳理所吸引。然而太极拳为什麽能够具有保健作用,为什麽能 够“以柔克刚”,这些问题都需要理论来回答。我们今天在理论上对太极拳的探讨远远跟不上 实践的需要。古人曾给我们留下一些经典的太极拳论,如王宗岳《太极拳论》,张三丰《太极 拳论》,陈鑫《太极拳经谱》等,都十分精辟的规范了太极拳的基本原则。然而古人用的语言 十分简练,其要点原则大多点到为止,没有过多解释。由於今天人们的思维习惯已跟过去有 很大不同,所以理解起来有许多偏差和困难。至于说到应该用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理解方 式来解释今天的实践时,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差不多需要整个地重新阐发。过去太极拳主要是 家传,秘传,真正习太极拳的人并不多,理论研究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而今日太极拳对社 会的影响已不同于过去,太极拳已经变为一种世界性的体育运动。学习太极拳的人何止成千 上万。太极拳运动的提高,有待于理论上的突破。 现在市面上一般介绍太极拳的书,在理论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其主要 倾向是用生理学,力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来解释太极拳。我们随便引一段,太极拳采用“气 沉丹田”,呼吸时膈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如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 到压力的作用,把血输入右心房,反之,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由於呼 吸运动提高了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促进了血液循环,因而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作用,改善了 心脏的营养过程,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摘自顾留馨《太极拳术》 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是否对“气沉丹田”以及太极拳有些概念了哩,当 然没有。反过来说,我们是否由此而增加了一些科学知识了哩,那也只有天知道。因为给我 们的这些知识都太零碎,形不成一个准确的认识,而且,对于无法观察到心脏的具体运作过 程的一般老百姓来说,这些说法实际上比太极拳本身还更具神秘性。然而这样的解释方法在 今天已经很普遍。我们可以随处找到许多。本来,为了具有时代特徵,不妨把一些沾不上多 少边的自然科学知识作为科学花边来贴一贴。但如果这些花边太多了,就把太极拳本身给全 部盖住了。可悲的是,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病.今天讲中国传统学问的人,一定要把 中国传统学问放在现代科学的袋子里,似乎才算是有理,才算是进步,讲起来才理直气壮。这样一来,自然做学问的人是进步了,也理直气壮了,而它的代价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必定要 退步了。因为没有人能够通过掌握这些知识而学会或懂得太极拳。“气沉丹田”是太极拳的一 个重要原则。几乎所有太极拳老师都这样教导学生。要明白“气沉丹田”在太极拳里的重要 性,首先必须弄清楚太极拳是干什麽用的。陈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把修练太极拳的基本目的 归纳为,“内用以修身,外用以克敌”。“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的重要概念,内容十分 丰富。我们这里只把太极拳做为修身的一种具体形式。而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做为修身的一种 形式,是因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本质上为一个培养体内正气的过程。所谓太极拳的保健治病 功能,是人体培养正气过程中的自然效果。按照中国传统的气理论的解释,病为邪气,正气 充沛了,邪气自然无地生存,身体和精神状况自然就好。所谓“外用以克敌”,在太极拳里也 是正气运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把练习太极拳的目的概括为一句话,培养正气。 就像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学问一样,讲太极拳就不能不讲气。而一讲到气, 就涉及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由此而招至无数的责难,以至于今天研究中国传统学 问的人,一碰到“气”就不敢大声说话。在这一问题上,人们经常碰到的责难是,你说有气, 拿出来我看看。我们说“气”是一个哲学概念。这样提出问题就象人们拿出一个“物质”或者“精神”来一样幼稚。这个世界上本不存在一个叫“物质”或“精神”的东西,对于“精神”和“物质”这些哲学概念的讨论,我们只能在哲学层面上对它们的属性进行规定。这一道理同样也适应于“气”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至于说到“气”这一概念的具体形式,那就很简单了,就像物质和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样,每个人身上都有,谁没有“和气”,谁没 有“生气”,用不著从别人那里要来看看。一些外国学者把中国讲气的文化归结为中国神秘主义,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他们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精神与物质,所以在哲学上要麽讲唯物主义,要麽讲唯心主义。不知道有气这回事。中国文化却走了另一条道路。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中国人的祖先会不曾懂得何为物质,何为精神这回事。但是大概在我们的祖先那里,就不喜欢要麽讲物质,要麽讲精神,在这两个极端中间跳来跳去,而是要去 找一个两者间的中介,或者说联系二者的桥梁,抓住这个中介,就能把两端带起来。我们祖先找到的这个中介就是“气”,并把它做为宇宙的本体来讨论。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哲学就是气一元论。因为现代科学用它自己的方法证明不了气的存在,就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主义象征,这是十分不公正的。说它是迷信,那就更没有道理。相反,如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眼光来看现代科学,说它是准迷信,反而有些道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些科学道理,主要是通过少数科学家在试验室反复试验得出的成果,然後通过传播媒体把这些成果告诉大众。而从大众的角度讲,他们因为不具备各种专业知识和缺乏试验手段去证明科学家的结论的正确性,对这些科学结论就只能采取信与不信的方式态度去接受。由於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改变著每个人的生活,所以大多数人都愿意对科学采取相信的态度。假如说因为科学家不能在试验室里证明上帝的存在,所以讲上帝是迷信,那麽这一逻辑同样适合于科学。 由於大多数人不能够去证明我们所知道的那些科学道理的真实性,事事去讲科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准迷信。而这样的逻辑却不适应于气的理论。中国那套东西,并不需要人们去相信它,因为任何想了解它的人都不妨去试一试,每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实践证明它,实践得越多,证明得越彻底。只要接触它,就不会怀疑它。如果不接触,就是不懂它,不存在信不信的问题。 理论的困乏来自于今天人人都讲科学倡明,其结果是中国的传统学问被越 倡越不明。我并不想贬低现代科学的意义,也不认为没有必要。 二,意守丹田与入静放轻 太极拳是从中国武术里演化发展出来的一门高深的技术。属中国武功里的 上乘武功。所以说太极拳是上乘武功,因为它的特征为“用意不用力”,从而达到了“以柔克刚,後发制人”的效果。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击技方法,它已超越了一般击技用力的局限,或者说超越了常规下人体力量的局限。太极拳之所以能够超出常规下人体力量的局限,其全部秘诀就在于“用意不用力”。所以研究太极拳,首先就得研究它是怎样“用意”的。意识活动是人的所有活动中最自由,最活跃的,可以说自由性和活跃性是意识的本性。它导致了人类无数的思想成果,也由此引发了许多心理疾病.对此大概可以做一个缺乏统计数据但属於生活常识内的判断,即人类意识活动所引发的心理疾病要比它所导致的思想成果在数量上要大得多。太极拳对意识活动的自由性和活跃性这一人类本性严格的自我控制,是太极拳“用意”的下手功夫。但太极拳的“思想控制”并不是要求什麽都不想。脑袋里一片空白,那是佛家所追求的“空”。太极拳要求的是“守一”,让那个自由惯了,活跃惯了的脑袋只想一个东西,也就是俗话说的“一心一意”。这时我们可以体察到,中国人所讲的“用意”,实际上是“不用意”的意思。太极拳通常是通过“意守丹田”来达到这一目的的。丹田在哪里,有人说得挺严格,说是脐下三寸的气海穴,有的书上把丹田象标明穴位那样准确地画出来,而实际上太极拳讲丹田,并不是象针炙学那样,为了让一根细细的钢针插到人体内部,因而穴位必须十分准确。它只是为了要在身体上找一个地方来放意识,所以完全不必拘泥于某一穴位。大 体上说,太极拳所说的丹田,就是人体的小腹内部。把意识放在小腹内部,就做到了太极拳 所要求的意守丹田。 太极拳为什麽要求意守丹田呢,就是为了一个“静”字。人的意识活跃惯 了,胡思乱想,心里乱哄哄的,中国人常说“心猿意马”,这一成语十分形象也表现了意识的活跃性。让意识去守住一个地方,不让它自由,这时马也不跑了,猿也不跳了,心也就静了。 心静有什麽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使身体放松。通过意守丹田而达到思想入静,身体放 松的状态,这就达到太极拳“用意”的基本要求了。 要明白入静放松的身体状态对太极拳的重要性,就得从武术的基本特征说 起。严格说,一般武术也不是不用“意”,而主要的是用力,以力取胜。意只是给力指出一个目的性,让力不至于乱用。所谓空手博击,无非是拳来脚去。在博斗中本能地挥动拳头,这 是乱打,是用气,说不上意。经过一定的击技训练後,知道了拳脚的不同用法,即所谓招式, 这就是武术了。这时就有意的作用在里面了。比如说,一个平冲拳击对方的胸部。这“击胸 部”就是平冲拳的意义。打出这个平冲拳时就应该带上它的意。但在做这个平冲拳时仅有意 还不行,如果不带上力,只等于是给对方拍拍灰,达不到击技的目的。所以说在这一过程中, 力是主要的,意只是给力指出一个方向。 这种方法太极拳认为并不算高明。王宗岳《太极拳论》里说,“斯技旁门甚 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也就是说,按照常规习武,撇开具体的招式不讲,其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对手脚身的力量和力 度的有规律的训练後,使出击力增大,反映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而这种力 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的击技原则,在太极拳里却被认为只是对先天自然能力的运用。 太极拳从相反的角度来探索击技。它首先对常规武术的“意”进行裁剪, 裁去了武术动作中原来带有的“意”。只讲“意守丹田”,把意全部集中到小腹部,不去想那一拳一脚的意义。这时的武术自然成了内家拳,从而产生了内家拳的一套规则。再以前面所 说的平冲拳为例。假如平冲拳没有了“击对方胸部”这一意义,做这一动作时就只是表示把 手向前伸出,就丧失了打的意义。如果所有打人的动作都丧失了打人的意义,必然导致一个 更高的击技原则,“後发制人”。这时,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打人技术,招式,在太极拳里就 被一个简单的名词所概括:"举手投足。。在习武的人看来多妙多有效的一招一式,在太极拳家 看来,那不过是举手投足而已。 既然武术招式在太极拳里丧失攻防的意义,变成为一些举手投足的动作, 那麽这些举手投足就不是为了去打人,而是为了去接应对方的招式,或者说去接应对方打过 来的手脚。两个在打架,一方一招一招打过来,拳击胸部脚踢裆,又狠又猛意义明确,另一 方也一招一式应过去,又轻又柔全无意义,这样一比较,太极拳的特点就显现出来。这一特 点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柔克刚”。 中国的学问是实践的学问,其基本的东西都用“功夫”二字来概括。为了 实现“以柔克刚”,就必须具有柔化的功夫。因而“柔化”构成了太极拳的基本功。“柔化” 就是接应。接应是为了探听对方的消息,此招是虚招还是实招,它的打击目标是哪里,接下 去的变招是什麽,这也就是太极拳里的听劲功夫。听劲功夫要求用自己身体各部位去接触对 方的打击力量,即“舍已从人”,从而探听对方的信息,然後再研究制服对方的。因此,听劲包含两个涵意,一是人体皮肤的敏感度,二是人的悟性。前面说过,对于学过武术的人, 一般来说,他的一招一式干什麽用,总是心里很明白,所以他心里的信息会很明显地带在他 的招式上,很容易打探到,用武术的术语说叫“懂拳路”。最明显的反证方法就是,当遇到不 分路数的乱拳时,因为对方是下意识的乱打,拳脚上带的信息就不太清晰,功夫不到家的人 就容易吃乱拳的亏,所谓“拳师怕乱打”。在太极拳推手练习时遇到硬手也属於这种情况。遇 到这种情况就不能太斯文,要争取一下之内制服对方,要知道乱拳基本上是没有後劲的,只 要心中没有“怕”字,在一下之内制服对方是完全可能的。 为了让自己能够“舍已从人”而又不挨打,由此又导出太极拳的另一个原 则。放松原则。放松才能增强皮肤的敏感度,探听出别人的信息,也才能接得住对方的招式, 消化掉对方的攻击。假如带上力量去应对方,那就是两个力量相撞,这时力大打力小的原则 立刻起作用,假如对方力大,自己力小,所受到的打击就是对方施出的打击力和自己应出去的 反作用力,两个力量加起来的合力,胜负自然见分晓。若双方力量差不多,拳来脚去,无甚 高明之处,也甚可论之处。唯有对方全力打来,另一方就像一个篮球运动员,手一伸出就把 一个冲力很大的篮球轻轻接住.用力的一方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打到哪里去了,自己反而失去 了重心,“落到别人手里”,好象自己打出去的力量完全打到自己身上一样,而不用力的一方 却明明白白地知道对方的力量是怎样出来的,也就是拳经里所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的境界,这才显出高明。这时,柔化的一方,只要轻轻顺著来者力量的方向再加一点力,所谓 “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使对方使出的千斤力变成一千零四两而还给对方,使之在丧失重 心的情况下向前跌出。这就是由於身体放松後所导致的“以柔克刚”的效果。为了放松练习 听劲,太极拳师们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练习方法。两个人的手沾在一起,相互试,相互探,相 互练得虚虚灵灵。这个方法从道理上讲,很象中医里把脉的方法,三个手指轻轻放在病人的手腕动脉上,全神贯注于手指皮肤的感觉,时间久了,把病人肚里五腑六脏的信息全打听出来。 王宗岳《太极拳论》对这一阶段的要求论的极为精辟,如: “动急应急,动缓应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等。当然,要达到这一境界并 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太极拳练到这一步还只能把身体练得虚灵,获得“以柔克钢”的效 果,还不能真正做到“後发制人”。许多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练习中能放得松,也能把握 对方的劲路,就认为是懂得了太极拳,不再继续钻研,殊不知这只算初级阶段,不能算真懂 太极拳。所谓放松的功夫,就是把身放松。 三,气沉丹田与太极刚劲 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在传统的叫法里叫“懂劲”阶段。王宗岳《太极拳论》 里把太极拳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著熟”,二为“懂劲”,三为“神明”。王氏所说的第一阶 段,相当于此文中的“意守丹田”阶段,都是指太极拳的初级阶段。此文之所以用“意守丹 田”来命名初级阶段,因为本文主要是从意气的角度来论太极拳,重的是内。“著熟”一说重 的是外形。何为“著熟”,过去太极拳架子没有规范过,一个人一个架,对于各拳式的解法, 更是见仁见智,五花八门。实际上“著熟”是很难有一个客观的。王氏之所以用“著熟” 来命名太极拳的初级阶段,我猜想主要是强调当时学艺的一个重要原则,尊师。过去由於资 讯条件的限制,既没有研究资料,练功心得可读,也无录像带可看,要学真功夫,就得要找 到好师傅。功夫的传递主要靠动做,而不是靠资讯。这是中国武功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沿续 的一个基本特征。老师怎麽教,学生就怎麽做,循规导距,把老师教的动作,套路都做得十 分熟练。在这一熟练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获得了入静,放松等初级阶段所需要的基本功。懂 劲阶段应该说是学习太极拳的高级阶段。王氏的第三阶段,所谓“神明”,它本身并不表现修 练太极拳的阶段性,而只是指出太极拳练到“懂劲”以後,就能越练越神,一旦运用,就能 随心所欲,出神入化。因此很难把它独立为一个阶段,从而找到它的阶段特征。 由“著熟”到“懂劲”,或者说由“意守丹田”到“气沉丹田”,是太极拳 中的重要的转换关节,既由外到内的转换,由无力到有劲的转换。 前面说过,太极拳的初级阶段通过入静放松,把身体原有的僵劲都给丢掉。身 体一无所有了。这时就需要找到一种新的东西来代替所丢掉的东西。也就是说需要给身体注 入一种新的力量。太极拳所找到的这种新的力量就叫做“内劲”。获得力量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根据力学的原理锻练肌腱,身体能长出一个个表示力量的肉疙瘩,可见是很有效的,而根据 中国传统心学的道理用意去引导,也能使身体充满力量,而且也是很有效的。但内劲这东西 不像肌肉疙瘩那样表现在外面,是看不见的,要获得内劲,就需要有点悟性。所以太极拳里 把寻求内劲的阶段叫做“懂劲”。一般练太极拳的人对“懂劲”二字多有误解,把“懂劲”简 单理解成懂别人的劲,就在推手里去求。练习推手在太极拳中固然很重要,不练习推手就把 握不住别人的劲路。但推手本身并不能产生内劲,相反,无明师指导的推手,通常只能产生 硬力。也就是说“副作用”很大。由於推手是一种对抗性练习,它可以做为一种对自己功夫 的检验方法,但不可以做为把太极拳带入高级阶段的方法。太极拳从初级到高级的飞跃是由 悟性而生。懂劲讲的是懂自己的劲。这道理就像做人一样,懂自己总是比懂别人难。所谓“懂 劲”阶段是指自己的内劲产生和增强的过程。 内劲是什麽,简单地说,我们可以说内劲就是在入静放松的条件下,周身 协调运动所产生的一种人身能量。但不能说一切身体的协调运动都能产生内劲。如舞蹈为了 舞姿的优美,也要求周身协调的动作。但它并不产生内劲。这里的区别主要是“用意”的不 同。内劲从哪里来,它是如何用意的,关於这个问题,说的最明白的要算武当山所传的张三 丰《太极拳论》。其论认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 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 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的前辈,如顾留馨先生,对武当山所传张三丰 《太极拳论》的真伪存疑。以张三丰命名的《太极拳论》是否明代道士张三丰所著,这是个 考据学问题,这里姑且不论。但此文因为点出了以下太极拳的四点重要原则,因而不失其为 太极拳经典的价值。 (一)“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二)势势相承,连绵不断的运动原则, (三)内劲的产生原则,(四)内劲的劲别。 欲手上使劲手上求,腿上有劲腿上求,这是力学的办法。而内劲的获得方 式则完全相反,欲在手上有劲从腿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张三丰《太极拳论》道出的就是 这个道理。首先放一个特定的“意”,认准从脚到腿到腰,最後到手的这一内劲运行路线,然後以这个意所包含的理去指导太极拳练习。经过长期的太极拳练习後,内劲逐渐在体内形成, 所谓“运柔成刚”。由此获得的劲力,由於有一个把全身连贯起来的意在做指导,其特征就是 个“整”字。内劲是一种人体内强大的能量,也叫太极刚劲,有的太极拳家说太极刚劲无坚 不摧,故而称之为“神力”。无坚不摧大概有些夸大,但当刚劲骤发时,所产生的能量绝对不 是“用尽全身的力气”这样的话所能形容的。内劲在体内产生以後,太极拳的豆腐架子就变 成了外柔内刚的架子,就能够实现“後发制人”的目的。 内劲在太极拳里是通过特定的形式发放出来的。关於这些形式,张三丰《太极拳 论》里提出“,履挤按,采冽肘靠”的八门劲别,陈式太极拳却发展了“缠丝劲”的理论。 “掤履挤按,采冽肘靠”是八个不同拳式的名称,这些不同的拳式之所以能够构成太极拳的 八门劲别,主要是因为通过这些拳式的练习,使人体构成一种以自己为中心,把内劲向周围的 四个正方和四个斜角发放的能力。因此,只要明白了太极拳内劲发放具有以自己为中心,向 八方发放的特征就等于掌握了八门劲别的本质。至于具体的拳式如何,则可以任其在太极拳 的发中不断创新。“缠丝劲”这一概念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它形象地表现了太极内劲的基本特 征,表达出太极内劲与其它内家拳内劲的区别。因为太极拳的基本运动形式为连绵不断的圆 弧运动,其内劲由脚根向上,在圆弧中缓缓运出,所谓“运劲如抽丝”,形成一个上升的螺旋 形式,所以太极劲就是“缠丝劲”,并不独是陈家拳所专有。这种内劲在骤间发放出来时,就 象龙卷风拔地而起,具有拉枯摧朽,势不可挡之势。故称“一动一太极”。今天讲“缠丝劲” 的,大概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大多把其解释为动作上的内旋与外旋,其实,“缠丝劲”是内劲, 既在内不在外。外形的旋转是不会产生内劲的,内劲是用意贯注,由内而生。为了明白内劲 在人体内产生的机制,就必须研究太极拳的气机气理。 张三丰《太极拳论》里所言的内劲由下至上的运行路线还只是个理,对于 太极刚劲来说,仅仅明白这个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白内劲在人体内产生的机制。关于太极 拳的气机,在王宗岳《太极拳论》里被概括为两大基本要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我们先来看看“气沉丹田”。在内劲从脚到腿到腰,最後到手的这一运行路 线中,腰是全身的关键。在腰间带上意与气後,也就成了人们所说的“气沉丹田”。太极拳通 过“意守丹田”阶段的锻炼,由於长期把意念放在丹田,经过一段时间後,体内的气开始向 身体的下部集中,人们有了气感,这时“意守丹田”就成了“气沉丹田”。在一些介绍太极拳 的书里,经常把“意守丹田”与“气沉丹田”这两种概念混在一起,运用在同一个意义上。 严格说起来,这两个概念是不应该混的,尽管二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意守丹田”重的是意, “气沉丹田”重的是气。意和气并不是一回事。“气沉丹田”是长期“意守丹田”的结果。只 有把这一因果关系弄清楚了,才能明白用“力”与用“气”的区别。太极拳的柔化刚发都是 通过“气沉丹田”而来的。因此气沉丹田是内劲产生的关键。气沉丹田即为中气,因为人的 身体以腰为中界,把气集中到人体中央下腹部,自然形成中气。对“中”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 学里十分重要,秦汉时就已明确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命题。这中气在人体内的形成实在 是太极拳比一般武术的高明之处。太极拳把气集中到人体中部,从外形上讲,就使太极拳获 得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稳若泰山的特征,从内体讲,使人体内产生了令人瞠目的太极刚 劲。中气对于太极拳的重要性,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说,“不滞不息, 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而 一以中气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太极拳的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气特征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中庸之道”的原则,可以说太极拳 的中气理论是中庸之道哲学在武术中的具体应用。 现在一些对“气沉丹田”的解释,经常由於没有把太极拳由外转内这个关 节弄清楚,而把气沉丹田解释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指的是小腹部随呼吸节奏的一开一合, 重的是外形,并不包含“中正”的意义。如果把“气沉丹田”解释为腹式呼吸,让学者克意 去求小腹的开合,并不一定气就真能够沉到丹田,而且易使学人不懂或忘却中正之道。由外 向内的转换,是太极拳十分重要的关节。在意守丹田阶段,身法很重要,要求在每一个拳式里 分开合虚实,到了气沉丹田阶段,身法就不那麽重要了,所谓“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这时 的开合虚实都是意,在内不在外。一次发劲,就是一次丹田的开合,所以陈鑫说,“周身之劲 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至于外形,包括呼吸在内,应听其自然去 配合意,以意导形,最後达到形意的统一。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虚领顶劲”。虚领顶劲这句话很有意思,所谓“虚”指 的是用意而不是用力,就是说通过头部向上顶的意念,把劲从脚根向上领。这样才能完成由 脚到腰到手的内劲发生过程。通过气沉丹田而形成中气,通过虚领顶劲把中气转换成内劲。 这就是太极拳内部的气机气理。这时的中气,经过顶劲一领,就形成了体内的正气。对此陈 鑫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 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人体内的正气就是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所以陈又说,“得其中正 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 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太极拳说到底是一股正气。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此文开头把修炼太 极拳的基本目的归纳为培养体内正气。 综合以上所引张王二氏所论,可以看出太极内劲产生的主要机制。如果说, 王宗岳所言是气机的话,张三丰所言则是气理。也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内劲是从脚到腿到腰, 最後到手的这一运行路线,然後在这道理的指导下,把气沉在丹田,以求中气,再虚领顶劲, 以求正,在这种状态下去做太极拳,就算正确掌握了太极拳的要领,功夫才会有长进。才能 达到太极拳的“神明”境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在对“气”的应用上与一般气功有很大差别。一般气功也讲松静,但在松静的前提下追求以意导气,气随意走,从而达到通经络 的目的。在中国传统的气理论里,“气随意行,意到气到”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它指出了 意气统一的相互关系。意与气的统一本身也表现为一种功夫,也就是说,要达到气随意行的 境界,不是通过一日两日的修练能做到的。在意气修练的初级阶段,经常是意走气不走,气 走意不走。练过大小周天功的人,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对于习太极拳的人,一定要把这一点 弄清楚,太极拳在用“气”上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即儒家哲学的路子。这一差别主要表现在 太极拳是在松静中求气的中正,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以气静的方式求形意在高层次上的 统一。如果以意动的方式去理解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容易误导学人的联想力,以为练 太极拳可以象练一般气功那样用意摧著气跑。试想,在练太极拳时,专注于用意摧著气跑, 从手到足,那要累死人,达不到太极拳内静的要求。所以著名太极拳家武禹襄说,“全身意在 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内劲和气是很难分的,我们讲气的时候,指的是内劲在体内形同一股中正 之气,主宰身体的平衡,我们讲内劲时,是指气随动作而行,向上节节传递,领到头顶後感到脚下生根,重心沉著,挥出去的手臂似有不可抗拒之力的,讲的是气在形与意的配合中起的 作用。内劲和气是不同概念对身体的一种特定功夫状态???太极功夫??从不同角度所作 出的描绘。这种状态对人体来说是全新的,过去所没有的,来了以後全身就充满力量,由於它的出现是由脚向上的意念导出来的,这种感觉自然引导人们去注意脚下那块大地,似乎它才 是真正力量的源泉。同时,在人们对气的感受中,气在人体内的那种忽隐忽现,时热时冷的特 性,十分类似人体对天气的感觉,而且在太极内功里也有与日月沟通的修炼方法。这样的修 练无疑给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位一体”,“天人相通”的哲学认识论构造了一个真实的感觉 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的“天人相通”的哲学认识论孕育了太极拳一类的学问, 而对这一类学问的实践又反过来证明了“天人相通”的哲学认识论的正确。 掌握太极拳,除了要明白太极拳的气机气理外,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法 意法,才能有进步。也就是说正确的心法意法是太极拳长功夫的法门,只有找到这扇门,才 进得了太极至圣之堂。在“意守丹田”阶段,从心法这个角度说,要求的是“静”,也就是人 们所说的“心静”,而到了“气沉丹田”阶段,心法则要求“敬”。不同的心意产生不同的结 果。“静”主养,也就是说这种心法可以帮助身心获得平衡,“敬”主得,也就是说这种心法 可以使身体获得正气。这种心法在日常生活也能够得到印证,一个学生以尊敬的心情对待老 师,老师总是愿意尽自己所能把这一学生教好。所以说“敬主得”。因此,太极拳把主“敬” 的心法看得很重要。陈鑫说,“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对于这段文字, 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鬼神崇拜,因为这里论的是个人修练时的心法,而不是宗教仪式。前面 说过,太极刚劲是一种身体的巨大能量。在为获得这种能量而进行的修练时,如果以争第一, 做世界冠军,做一个不可战胜的人为目的,而不是怀著一个敬其所事,不敢自满的心态去修练,那麽无论如何下苦功夫,都是不可能达到太极拳的“神明”境界的。究其原因,就是其心法 不对。为了使自己获得超出常规的能力,就必须敬事如神,端正恭肃,也就是老子所持的三 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以敌相对也要敬其三分。而不能欲其死而後快。这一道理从哲 学上讲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从“意守丹田”到“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这一过程既表现为太极内 劲的产生机制,也表现为人体正气的培养过程。按一般说法,太极拳因为讲“以柔克刚,後 发制人”,所以属道家武功。而如果我们不从武术的门派这个角度看,而是从太极拳理论本身 看,从无极生太极的理论前提,到以气沉丹田为标志的求中求正的气机气理,主静主敬的心法 意法,我们会发现,它与宋明理学完全是一个架构。也正因为此,它才能成为修身的手段。 我常想,也许中国儒学不该完,尽管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去注意儒学的价值了,但它却化身在类 似太极拳这样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喜爱的体育形式里,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世 界普及开来。 由於太极拳的内劲练得好,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有的人就试图用现代力学 的理论去解释太极内劲,这种尝试并不无意义,物质的机械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学问,而太极 拳的内劲学是通过研究人体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学问,二者有本质的不同。这种差别主要表现 在人体运动具有意与气的特征,通过对意与气的应用,能够使身体入静放松,而身体的入静 放松对于防治身体和精神的疾病有很明显的效果,进而言之,能够培养人的正气,产生强大的内劲。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与意境。当然,在许多场合下,太极拳实践中达到 的效果,在理论上不一定解释得了,比如说为什麽人把自己的气放正了,形成正气,就能产生 能量,并能克制邪气。至于现代科学,尽管它今天的发展在日新月异地改变著人们的生活, 但它远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也就是说,它的发展还没有跟上人类自身实践的步伐, 在许多方面人类自身实践已经获得的认识,科学还无法解释。 作者:高人 文章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太极拳的'含胸'与'气沉丹田' 太极拳----气沉丹田 "丹田力"是太极拳之动力 太极拳之气沉丹田功法 关于太极拳的丹田内转 ---(今胜... 健康小知识:两肾,命门,丹田在太... 转 太极拳知识---丹田 练武的精神与太极拳丹田劲 忽雷太极拳--太极之丹田劲(气劲... 太极拳忽雷架的丹田劲 更多>>
/
本文档为【太极拳与气沉丹田 ( )】,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