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纸船明烛照天烧

纸船明烛照天烧

2017-10-13 4页 doc 14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纸船明烛照天烧纸船明烛照天烧 盛大开场 2009年末,漳州开发区石坑社区的村民们在保泉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烧王船”活动,旨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闽台渔村特色古俗。 在村民的记忆里,“烧王船”习俗几乎跟石坑的历史一样悠久。“烧王船”又称“送王船”、“王船出港”,闽台民间俗称“做好事”,是长期流行于闽海渔村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烧王船”习俗已于2006年初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坑社区保泉宫的“烧王船”每四年举办一次。活动期间,为了送瘟神、祭拜保泉宫所供奉的池王爷――“代天巡...
纸船明烛照天烧
纸船明烛照天烧 盛大开场 2009年末,漳州开发区石坑社区的村民们在保泉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烧王船”活动,旨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闽台渔村特色古俗。 在村民的记忆里,“烧王船”习俗几乎跟石坑的历史一样悠久。“烧王船”又称“送王船”、“王船出港”,闽台民间俗称“做好事”,是长期流行于闽海渔村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烧王船”习俗已于2006年初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坑社区保泉宫的“烧王船”每四年举办一次。活动期间,为了送瘟神、祭拜保泉宫所供奉的池王爷――“代天巡狩”神,要花费巨资打造一艘华丽的“王船”。石坑社区老人协会会长、保泉宫理事会理事长陈元财告诉本刊记者,“烧王船”整个活动大致有“造王船”、“迎王船”(或称仙舟游境)以及“烧王船”(或称王船出港)三大环节。而“烧王船”环节是整个活动的最高潮。 经过前期紧张繁琐的“造王船”环节,在2009年12月6日(即农历十月二十),石坑村家家户户的人们都早早地起床,在家里做好各项准备。上午7时多,近千名男女老少信徒便陆续汇集在保泉宫广场。主祭身穿浅蓝色道袍礼服,头戴毡帽,左肩佩戴彩带。中老年妇女身穿裙子,手持扫帚。随着一声炮响,在“吉日良辰”时,数十名壮年男性推着一艘精工细作的“王船”,浩浩荡荡地出发,社区居民群众都会涌出门外,烧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境平安、百业昌盛、经济繁荣,并随着“王船”一起游境。庞大的游境过程中,处处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大开道、锣鼓、腰鼓、西鼓敲起来,舞龙、舞狮等9支演队,不停地展示才艺;一曲优美抒情的《茉莉花》主旋律乐曲,伴随着凌波社区老年妇女表演的健身舞、秧歌,格外引人瞩目。腾飞的巨龙、欢跃的雄狮,引发出一阵阵狂呼,顿时,整个社区热闹得像炸开了锅。陈元财老人说,“烧王船”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宗教仪式活动,它还包含着百姓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 目不暇接 石坑社区的民众经过近半个月的祭祈活动后,于12月19日(即农历十一月初四),开始进行“烧王船”活动最重要的环节――“王船出港”和“烧王船”。上午8时,社区近万民众与往日一样,一大早就把保泉宫前的广场挤了个水泄不通。两条巨龙的狂舞、舞狮表演,娘线阵、大啦拨、杂技、雷峰阵、八仙过海、地方芗剧表演、法人道士以及腰鼓、西鼓、健身舞等12支表演队,不停歇的表演,把整个庆典活动推向新一轮高潮。 “王船出港”、“烧王船”队伍离宫之前,祭海祈福场面非常壮观,八名道士在“池王爷”雕像前和“王船”前不停地诵经作法,祭拜活动从下午1点钟开始,场面人山人海,祭拜的精艺礼品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临近傍晚5时,开始举行“王船出港”仪式。“王船”在数十名男人推拉下,浩浩荡荡地从保泉宫出发,一路沿着龙江路“游”出石坑社区,一直往海滩开去。在这里,人们还会准备许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供品。据陈元财老人介绍:“我们备有大米、花生油、盐、酱、醋、味精、香烟、酒、水果、猪头、活鸡等食品。凡是人吃的、用的东西都一应俱全。” 前来观看“烧王船”的社区群众和慕名而来的远近人士,浪潮般地涌到海滩,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在“王船”旁边围成一个很大的圈。而这里的锣鼓声、大鞭炮轰隆响声以及人们的呼喊声形成一曲经久不息的乐章,狂欢而热烈,浓烈的气氛可以用“欢天喜地”来形容。 庄严时刻 晚上6时多,天渐渐黑了,这时,在场的信众都齐刷刷地跪在地上,祈求声夹杂着阵阵海风,神秘而庄严。等到点火仪式开始,此时“王船”已停放在沙滩下,船头面向着大海。随后在场众人也上前帮忙。接着,“乩童”以纸钱引火后,“主会”随即一把火点燃“王船”,霎时,火光冲天,满载 供品的“王船”燃起熊熊烈火,“王船”船身传来噼噼啪啪的焚烧声。在场的社区民众和信众见状,口里念念有词,纷纷祈求上苍能将平安、好运和吉祥赐予自己。他们相信,随着熊熊的烈火,瘟疫、灾难已随“王船”启航离去。火借风势,船只渐渐消失在熊熊大火之中。 近3个小时后,“王船”彻底化为灰烬,旁观的信众这才转身慢慢离去。陈元财老人介绍说:“在下一次涨潮之时,海水就会把船灰一起带走,这象征着祭品全部送给了“池王爷”。” 毛泽东同志曾在他的《送瘟神》中写道:“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烧王船”的习俗同样也抒发了人们对“送瘟神,迎好运”的一种美好愿景。那么到底“烧王船”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呢?据说,“烧王船”的习俗其实与古时候一位姓池的王爷有关:“池王爷”名然,字逢春,又名德诚。原籍南京,明万历三年(1575年)武进士及第。池然为人耿介,居官清正,常怀治国安民、济困抉危之志。 陈元财老人说起“池王爷”的来历是头头是道:“池然后来调任漳州府道台,途经今厦门同安马巷以东7公里处一个叫小盈岭的地方,遇到两个使者,他们自称是奉玉旨往漳州播撒瘟疫、裁减人口。池然心里想,自己刚要上任,漳州的百姓就要遭殃,不如他自己一人将灾难承担下来。于是,他设计将两个使者身上的瘟药拿到手,并暗中服下药。不多时,毒性发作,池然脸色居然变黑,在附近的一棵巨榕下歇息打坐,一会儿就去世了。使者将这一情况禀奏天庭,玉帝非常感动,为了表彰池然,就封他为‘代天巡狩’神。后来,又再次加封他为‘总制’。” 池然舍身取义之举,得到民众广泛的信仰与崇拜。他的事迹后来又传到台湾,被人们建庙祭祀。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池然“神诞日”前后,闽台两地都会举行各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奉祈池王爷,颂扬他的功德与“神威”。据说,台湾地区的人们在“做好事”时,花费的工夫更大,单单造一艘“王船”,花费数百万台币就不在话下。 关于“池王爷”还有着许多“灵验”的事迹,一直在闽台民间广为流传。数百年过去,石坑社区的村民们仍将这种古老习俗演绎得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他们送走的是腐朽的落日,迎接的是一幕幕崭新的朝阳。
/
本文档为【纸船明烛照天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