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明太宗实录

2017-12-25 21页 doc 39KB 2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明太宗实录明太宗实录 《明太宗實錄》、《備遺錄》和 《吾學編》中的黃子澄史料探析 徐大智 壹、前言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立他與嫡妻馬皇后所生之子 朱標為太子(1368年2月);然而朱標卻在他盛年三十七歲時(1392年)死去, 因此,朱元璋只好再立朱標的第二個兒子朱允炆為儲君(朱標的嫡妻所生的長子 已在10年前死去)。洪武三十年(1398),朱元璋死,於是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任, 即惠帝(1398 ~ 1402),年號為建文。 靖難事變後,有關於朱允炆的性格和他在位時的國內發展情況,現已無當 時可信材料可考,一...
明太宗实录
明太宗实录 《明太宗實錄》、《備遺錄》和 《吾學編》中的黃子澄史料探析 徐大智 壹、前言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立他與嫡妻馬皇后所生之子 朱標為太子(1368年2月);然而朱標卻在他盛年三十七歲時(1392年)死去, 因此,朱元璋只好再立朱標的第二個兒子朱允炆為儲君(朱標的嫡妻所生的長子 已在10年前死去)。洪武三十年(1398),朱元璋死,於是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任, 即惠帝(1398 ~ 1402),年號為建文。 靖難事變後,有關於朱允炆的性格和他在位時的國內發展情況,現已無當 時可信材料可考,一者因為在他死後,建文一朝的記錄都被竄改或銷毀殆盡,包 括當時的檔案文獻和起居注等,而幸存的私家記述又概遭禁止。朱棣朝的史官將 建文帝形容為不孝、奸惡和邪淫的人,指責他與近臣們的行為放蕩、品行不端、 玩忽職守並犯有大不敬罪。《明太宗實錄》卷一:「自是朝廷日益驕縱,簡宗廟之禮,興土木之役,遣宦者四出選女子充後宮,???窮奢極侈,褻衣皆飾珠繡,荒淫 1酒色,日夜無度。臨朝之際,精神昏眩,百官奏事,唯唯而已???」而黃子澄更 被書為首惡奸臣,《明太宗實錄》卷二:「陛下嗣承大寶,而姦臣齊泰、黃子澄輩 2不能秉道德以輔聖治,而包蓄禍心???」;諸如此類之記載,難脫扭曲真象、極盡 批判,而藉此強化朱棣奪權的正當性之嫌。 1 《明太宗實錄》卷1,黃彰健校勘,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刊本縮編,(臺 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新編目錄頁974。 2《明太宗實錄》卷2,新編目錄頁976。 再者,直至百餘年後,有關靖難君臣死難的記述才陸續出現,此一類私人 撰述的典籍,多同情這些死難的建文君臣,因此相關記載不但摻有漫無可考的流 3傳,甚至有近乎神話的記述。本文擬以《明太宗實錄》、張芹的《備遺錄》和鄭 曉的《吾學編》之中,有關記述黃子澄的部分相校之,探討其內容之異同及其互 補性,進而以作者與記述時的環境背景,審視這些史料的特色。 貳、史料背景簡述 (一)《明太宗實錄》 明實錄是明朝最重要的官修史籍。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實錄;其中《明太祖實 錄》二百五十七卷;《明太宗實錄》一百三十卷;《明仁宗實錄》十卷;《明宣宗 實錄》一百十五卷;《明英宗實錄》三百六十一卷;《明憲宗實錄》二百九十三卷; 《明孝宗實錄》二百二十四卷;《明武宗實錄》一百九十七卷;《明世宗實錄》五 百六十六卷;《明穆宗實錄》七十卷;《明神宗實錄》五百九十六卷;《明光宗實 錄》八卷;《明熹宗實錄》八十四卷。其中建文朝無實錄,《太宗實錄》前九卷爲 《奉天靖難記》,不書建文年號,只寫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記建 文四年(1402年)秋七月燕王朱棣奪位後之事,時未改元永樂,革除建文年號, 稱洪武三十五年。景泰朝實錄附于《英宗實錄》中,雖未單獨修纂,卻也未廢年 號。崇禎朝明亡,故無官修實錄。 明朝新皇帝登極後,即詔修前朝實錄。歷朝開局修纂實錄,均設監修、總裁、 纂修諸官。禮部咨中外官署采輯史事,並派遣官吏、國子生等分赴各地訪求前朝 事跡,劄送史館。實錄修成後,謄錄正副二本,底稿於正式進呈前焚於太液池旁 椒園。正本嘉靖前藏於內府,嘉靖十三年(1534年)後,藏于皇史宬。副本初藏於古今通集庫,後改藏於內閣。明十三朝實錄,除《明太祖實錄》、《明光宗實 錄》經重修外,余皆無重修本。《明太祖實錄》凡三修。《明史藝文志》記:「《明 3 例如《吾學編》於第十一章論述建文皇帝的下落,其中作者寫道:「???宮中火起,傳言帝崩。」 又曰:「或曰帝發火宮中,即削法為僧入蜀,或曰去蜀,未幾,入滇南。常往來廣西、貴州 諸寺中。天順中,出自滇南,呼寺僧曰:『我建文皇帝也。』寺僧大懼,白官府???」,言建文 皇帝在宮殿中被燒死,但又把他逃往四川、雲南和廣西,以及他後來再度出現的故事當成可 能的事實加以補充。參見鄭曉,〈建文遜國記〉,收入氏著《吾學編》,《續修四庫全書》本, 據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1567)鄭履淳刻本影印,(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史部雜史類424-425冊,新編目錄頁95。在這類著述裏,有些官方檔案中找不到的資料,多 混雜在無法證實的故事傳說中。 太祖實錄》二百五十七卷。建文元年董倫等修。永樂元年解縉等重修。九年胡廣 等複修。起元至正辛卯,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首尾四十八年。萬歷時,允科臣 4楊天民請,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蹟於後。」《明太祖實錄》一修、二修本今均已不得見其書。 《明太祖實錄》二修書成,即焚一修本,但三修書成,卻並未焚二修本。是 以二修本曾傳至明末。明末清初顧炎武曾記之曰:「聞之前輩老先生曰:『《太祖實錄》凡三修。一修于建文之時,則其書已焚,不存於世矣。再修於永樂之初, 5則昔時大梁宗正西亭曾有其書,而汴水滔天之後,遂不可問。』明實錄從《太 祖實錄》起便強調事直文簡,理明義彰,對典章制度記述尤為詳明,成為後世研 究有明一代典制的最主要史料。明實錄的另一重要特點是收有重要人物傳記,其 中雖間有隱諱失實之處,但仍保留了較為豐富之史料,成為後人纂修明史列傳及 研究這些人物和歷史的重要資料。對於明實錄中保存的史料,不同研究範圍的 人,見解也不相同。 官修的《明實錄》和建文、景泰兩帝的附錄,幾乎囊括了明代的全部歷史。 實錄除皇家詔諭外,還引用和記載了大量的大臣奏疏和政治、軍事、經濟、外交 各方面活動的材料。但對統治階級、皇室內部的記述便難免有所偏護和隱諱,對 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評價也不公允。總括來看,明實錄所記,偏重於政治事件、 制度,而較缺乏社會經濟方面內容,這是史官們侷限於封建正史編修傳統之必然 結果。 (二)《備遺錄》 《備遺錄》是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張芹所撰,《明史》記其傳如下: 張芹,字文林,峽江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福州推官。正德 4 張廷玉等,《明史》卷97,〈藝文二〉(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新編目錄頁2377。。 5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三,〈答湯荊峴書〉,收錄於氏著《亭林詩文集》(台北:臺灣中華書 局,1982年),新編目錄頁11-12。 中,召為南京禦史,寧夏既平,大學士李東陽亦進官廕子。芹 抗疏曰:「東陽謹厚有餘,正直不足;儒雅足重,節義無聞。 逆瑾亂政,東陽為顧命大臣,既不能遏之於始,及惡跡既彰,又 不能力與之抗。脂韋順從,惟其指使。今叛賊底平,東陽何力? 冒功受賞,何以服人心。乞立賜罷斥,奪其加恩,為大臣事君不 忠者戒。」疏出,東陽涕泣不能辯。帝責芹沽名,令對狀。芹請 罪,停俸三月。給事中竇明言事下獄,芹疏救之。帝嘗馳馬傷, 編修王思切諫,坐遠戍。芹曰:「彼非諫官尚爾,吾儕可坐視乎! 」遂上疏曰:「孟子言『從獸無厭謂之荒』。老聃曰『馳騁田獵, 使人心發狂』。心狂志荒,何事不忘?皆甚言無益有害也。今輕萬 乘之尊,乘危冒險,萬一有不可諱,皇嗣未誕,如宗廟社稷何!」 帝不省。尋出為徽州知府。寧王宸濠反,言者以芹家江西,慮賊劫 其親屬,取道出徽。乃改知杭州。已,復還徽州。嘉靖初,遷浙江 海道副使。歷右參政、右布政使。坐為海道時倭人爭貢誤傷居民。 6罷歸。芹事繼母孝,持身儉素,枲袍糲食終其身。」 張芹忠直敢言,事母秉孝,儉樸持身以立。靖難事後百餘年,宋端儀著《立 齋閑錄》六卷,記述靖難死節臣子及其家眷事蹟,為記載靖難事蹟典籍之濫觴。 然《立齋閑錄》除記述建文君易朝一事外,有關靖難死節臣子及其家眷事蹟,偏 重在其事變後家眷下場之記載,其文簡要,卻道出朱棣對此處理上的殘暴;明朝 中葉,雖文網稍弛,能直書如此,仍不得不令人感佩。據《備遺錄》引言所記: 6 張廷玉等,《明史》卷208,(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新編目錄頁5485-5486。 7「錄中四十六人名氏,皆閩中宋君端儀,嘗采輯而未成者,???」,宋端儀除《立齋閑錄》六卷外,另打算為靖難死節臣子立傳,而不知因何故未成,僅做了部分 人名之采輯。 稍後的張芹則以《備遺錄》為靖難諸臣立傳,開為靖難諸臣有系統的立傳之 著作之先河,其引言有云:「備遺錄,錄諸先正之忠於所事,而以死殉之者也。 夫諸先正之死,烈矣,於今纔百餘年,而其遺事已落落無傳。???忠義之名,當與 8天地同不朽。???」一語道出張芹撰寫《備遺錄》的精神與目的,同時也可說明 了靖難事變後,士人對當時死節諸臣之崇敬、緬懷,已堂而皇之而能書之於冊。 張芹廣收史籍、加以考據,使《備遺錄》務求嚴謹、詳實,對於當時的流傳或無 從考據的資料,一律不予收錄。《備遺錄》引:「予因旁加考摭,???一字一句,皆 9據實以書,不敢輒有增損。其漫無可考者,闕之以俟同志君子。」因此,《備遺錄》諸傳不僅考摭嚴謹,文字精簡;以文句、內容審之,後期有關記載靖難之典 籍,多必有參佐之,包括稍後鄭曉的《吾學編》。 (三)《吾學編》 私人修史,從中唐始興,明中葉以後達到了高峰。尤其是正德、嘉靖以後, 私人修史之風盛行、體裁齊備、內容廣泛,而為明代史學特色。然也正因如此, 其各類作品不免流於良莠不齊之病。私人修史是由於史家們痛感官修正史的偏 失,他們希望通過私人修史以正視聽。而這種本來出自公義的做法,由於加入了 史家自己的思想傾向,私人修史也就逐漸成為宣揚個人史觀的手段。明朝中葉以 後,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衝擊之下,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起來,他們尋求各種方式 來達自我理念,撰書著作、編修史籍於是也成為了這種表現的方式之一。 此外,明朝除了私人修史之外,修本朝史,亦成為明中葉以後史學的一大特 1011色,也因此直至明末,有關當朝的史籍著作數量浩繁。而鄭曉的《吾學編》 7 張芹,《備遺錄》,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新編目錄 頁3。 8 張芹,《備遺錄》,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新編目錄 頁3。。 9 同上註。 10 關於明中葉以後私修國史的背景與形成原因,吳振漢提出三個主要原因之:其一,官 修國史的積弊;其二,早期政治禁忌漸解除;其三,史料的開放。參見氏著,〈明代中葉私 修國史之風探析〉,《史匯》2002年第六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頁1-22。 11如屬於紀傳體的有鄭曉《吾學編》、何喬遠《名山藏》、鄧元錫《皇明書》、李贄《續藏書》 在諸多明人修國史的作品當中,可說是箇中翹楚。《吾學編》六十九卷,以紀傳 體記述明史,自洪武至正德、嘉靖,分記、傳、表、述、考諸類。有《大政記》、 《名臣記》、《建文遜國記》、《遜國臣記》、《同姓諸王表傳》、《付異姓三王孔子世 家》、《異姓諸侯表傳》、《直文淵閣諸臣表》、《兩京典銓表》、《天文述》、《地理述》、 《三禮述》、《百官述》、《四夷考》、《北虜考》等,收集史料甚豐,也是明代私修 國史較為完整的一部史書。 鄭曉,字窒甫,浙江海鹽人。生於弘治十二年(1499年),卒於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元年舉鄉試第一,次年舉進士,授兵部職方主事。鄭曉博學多才, 勤於著述。所撰除《九邊圖志》、《吾學編》外,另著有《徵吾錄》、《古言》、《今 言》、《端簡鄭公文集》、《鄭端簡公奏議》、《史論》、《策學》、《禹貢圖說》等。並 曾校定《皇明名臣言行錄後集》,參訂賀欽所撰《醫閭先生集》等。因忤嚴嵩, 謫為和州同知,歷任南京太常卿、刑部右侍郎,旋改為兵部右侍郎兼副都禦史, 總督漕運。後抗倭有功,召為吏部左侍郎,遷南京吏部尚書,尋拜刑部尚書。然 終為嚴嵩所惡,落職歸。隆慶初贈太子太保,諡端簡。鄭曉精通經學、術數及國 家典故,甚孚時望,因受權貴傾軋阻扼,不能施展抱負;《明史》曰其:「曉通經 術,習國家典故,時望蔚然。為權貴所扼,志不盡行。既歸,角巾布衣與鄉里父 12老遊處,見者不知其貴人也。」 此外,鄭曉並喜收藏,其藏書樓「淡泉書屋」、「獨寤園」之內,所藏圖籍頗 為豐富。曉落職還鄉後,居百可園,穿著布衣,與鄉里父老來往交遊。《明史》 13評其為:「諳悉掌故,博洽多聞,兼資文武,所在著效,亦不愧名臣。」恰為允 譽。鄭曉在《吾學編》中以《建文遜國記》詳載建文君「遜位」易朝的事蹟;而 《建文遜國臣記》則為靖難死節諸臣立傳,本文所將探討之黃子澄史料即載於此。 參、史料綜合分析 和尹守衡《明史竊》等;屬於編年體的有薛應旂《憲章錄》、黃光昇《昭代典則》、陳建《皇 明從信錄》和《皇明通紀輯要》、談遷《國榷》。屬於紀事本末體的有高岱《宏猷錄》;屬於 雜史類的有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朱國楨《皇明史概》;屬於典制類的有徐學聚《國朝典彙》、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屬於筆記類的有葉盛《水東日記》、王錡《寓圃雜記》、何良俊《四 友齋叢說》、謝肇淛《五雜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等等。此外,可參見田繼綜,《八十 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北帄:燕京大學圖書館,1935年)、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 記資料索引》(臺北:亞洲協會,1965-66年)以及山根幸夫主編,《中國史研究入門(下冊)》 (日本:山川出版社,1983年),頁69-90;等相關典籍之收錄與記載。 12 張廷玉等,《明史》卷199,新編目錄頁5274。 13 同上註。 本文所比較《明太宗實錄》、《備遺錄》和《吾學編》中黃子澄的史料,其中 《明太宗實錄》用的是黃彰健校勘,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 刊本縮編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一九八四年出版;《備遺錄》則以周 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的刊本,由臺灣明文書局於一九九一年出版;《吾學編》 使用《續修四庫全書》本,據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1567)鄭履淳刻本影印,上海市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於一九九七年出版。 由於實錄以編年敘事,有關子澄史料散見於太祖、太宗實錄中,體裁、性質 上與《備遺錄》和《吾學編》不同,是以本文擬先以一表格,以《備遺錄》中〈太 常寺卿黃公〉和《吾學編》中〈太常卿黃子澄〉二子澄傳內容為主,將兩者所載 內容不同處羅列,說明其互補處,兩者皆有載且內容相近者暫且不列,並佐以《明 太宗實錄》對照其所載。此外,《吾學編》中黃子澄的史料主要在《建文遜國臣 記》中的〈太常卿黃子澄〉傳記裡,而於《建文遜國記》亦有些許記述,將於表 中註明之。 序號 記載事件、內容 《備遺錄》 《吾學編》 《明太宗實 錄》記載情況 1 少受易歐陽貞書周與學春秋梁無 有 無 寅 2 與皇太孫東角門對言 簡要記述 有 有 3 言五府為變者 有 無 無 4 削周、齊、湘、代、岷五府之有 記於《建文有 事 遜國記》 5 朝廷褒獎子澄功 有 無 無 6 周王得罪,燕王上書申救 無 有 有 7 開帄京師佈置 無 有 有 8 移檄誅子澄及泰 有 記於《建文有 遜國記》 9 耿炳文敗,建文君召問對言 無 有 有 10 薦李景隆 無 有 有 11 李景隆自負,違子澄指畫,而有 無 無 致兵敗 12 子澄自責薦李景隆誤國之罪 自責誤國而無言及有 有 薦李景隆 13 練子寧請誅李景隆 無 有 無 14 建文君逐子澄以告燕 無 有 15 建文君請罷兵 無 有 16 姚善為子澄請命 無 有 無 17 諸將守淮南,燕王師渡江破京有 無 城 18 燕王責問子澄 無 有 19 子澄一子易名遁走,留有其後 無 有 無 表中所列者皆乃兩者互為對方所缺的部分,至於其他部分僅有遣詞用字、文 句繁簡之差別,內容並無相互衝突之處。因此本文先就上表探析之,再針對其他 部份作比較。 閱讀上表可以發現幾個特點;首先可以判定的是《備遺錄》與《吾學編》之 間的互補性是不容置疑的,上表所列的十九個序號為兩者在內容上的差異,換言 之,《備遺錄》上所載的,有《吾學編》所缺的,反之亦然;而其中不乏筆者認 為屬關鍵字句,涉及張芹、鄭曉本身的意念。在上表序號3中,《備遺錄》曰:「有言周、齊、湘、代、岷五府為變者,朝罷,召子澄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 14乎?』???」建文君即位後,聽聞諸蕃王將有變,因而憂心忡忡的召問子澄並研商 進一步對策,意味著建文君在削蕃上的動作乃在諸蕃王「擁重兵,多不法」且「為 變」之後,由文觀之,張芹似是認為建文君因諸蕃王將為變而不得不迫而採取行 動,此在《吾學編》上未載,當然《明太宗實錄》更不可能有載。 再者,在有關建文君削蕃與部署的記載,鄭曉幾乎參佐實錄而重新編寫,包 括靖難戰事期間相關的記述,序號6至10皆屬之;而張芹卻對此部份一概付之 闕如。鄭曉在部分史料大量參佐實錄,如軍事方面;而張芹對實錄採取相當保留 的態度,在其子澄傳中,實錄上有許多相關資料,張芹卻未予以採用,顯見其對 14 張芹,《備遺錄》,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新編目錄 頁7。 實錄上有關靖難的記載頗有疑慮,特別是涉及子澄的私人評斷。這與鄭曉是相當 不同的。例如鄭曉在《吾學編》中提及耿炳文兵敗,建文君召問,子澄認為勝敗 乃兵家常事,沒什麼好擔心的,並舉薦李景隆領兵;豈料李景隆更是無能,以致 兵潰如山倒,子澄因而痛慚薦人不當之誤國大罪。此部份論述與實錄所載相去不 遠,一來暗指子澄不愔兵事、不知軍機;二來言子澄識人不明。後世著作言及子 澄多予人有其屬書生紙上談兵之輩,如《明史》子澄傳中曰其:「兩人本書生, 15兵事非其所長」(兩人即指齊泰、黃子澄),想來皆出自於此。 而張芹在《備遺錄》中僅指出耿炳文兵敗,上詔李景隆領兵往之,並未提及 子澄與建文君之對話以及舉薦李景隆之事;換言之,張芹並不採實錄上所載的「子 澄與建文君之對話」以及「子澄舉薦李景隆」之事,而這兩件事都對子澄指涉了 負面的意象。張芹或者認為實錄上所載的子澄必不公允,或者判斷舉薦李景隆非 子澄一人可為,因此基於考據存疑不予以收錄。後世或有認為以張芹之忠直耿 介,必會同情靖難君臣而對子澄有所維護,而不錄對子澄不利之言;筆者認為以 相關史料觀之,張芹對實錄上的靖難資料存疑是其不錄之主因。 靖難事起之前,建文君曾先做了些部署,這些部署的細節實錄與《吾學編》 的《建文遜國記》皆有記述,明史取其簡而記之曰:「於是命都督宋忠調緣邊官 軍屯開平,選燕府護衛精壯隸忠麾下,召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入京,以弱燕。復 調北平永清左、右衛官軍分駐彰德、順德,都督徐凱練兵臨清,耿瓛練兵山海關, 16以控制北平。皆泰、子澄謀也。」以上述兵備部署而論,言泰、子澄不愔兵事亦未必盡然。當然其中尚有可探討之處,然非本文重點故不多贅言。此外,《備 遺錄》言李景隆兵敗在自負且違子澄所指畫,甚至「意在觀望」,也就是懷藏貳 心,指涉李景隆的不忠,因此子澄、練子寧等皆請斬之,怎奈建文君不聽而有後 來李景隆之開城請降。當然張芹指李景隆因違背子澄的策略以致兵敗,值得商 榷;然而李景隆的觀望心態卻是實情,因此無論李景隆是否為子澄所薦,其兵敗 恐怕不主要在其昏懦而在其貳心也。 在序號13至19,除序號17之外,皆《吾學編》有載,而《備遺錄》所缺的部分,其中包括蘇州知府姚善為子澄上言以及子澄子嗣遁走的事蹟。靖難事變 後,建文帝和他的殉難的臣子都逐漸變成了悲劇式的英雄人物,明中葉以後,有 些著作都把這位皇帝描寫成為一位勤於政事且仁慈的君主,並傳說在京城失守之 日,建文帝逃出京城,削髮為僧,其他殉節的忠臣義士者,如齊泰、黃子澄和方 15 張廷玉等,《明史》卷141,新編目錄頁4016。 16 張廷玉等,《明史》卷141,新編目錄頁4016。 孝孺,死後也仍留有後嗣。《吾學編》亦為此一類著作的代表。 鄭曉在《建文遜國臣記》中的〈太常卿黃子澄〉中稱子澄:「一子走,易姓 17名田經,遇赦,家湖廣咸寧。正德辛巳,進士黃表其後也。」而於《建文遜國記》中記述了說建文帝在他的南京宮殿中被燒死,但又把他逃往四川、雲南和廣 西,以及他後來再度出現的故事當成可能的事實加以補充。這些傳奇故事不僅反 映了鄭曉對建文君臣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對於明成祖以殘暴的手段處置這些人 的憤怒。諸如此類的傳奇故事,自靖難事後便流傳不斷,只是初期朝廷查禁得緊, 無人敢於公開場合論及,流傳到了後來真假莫辨,以致有的甚至被誇大至神話般 而顯然不可信,但有些則被民間傳的言之鑿鑿,煞有其事,以致被當作可能的事 實而載於史冊之中。 姑且不論這些傳說的可信度如何,以《備遺錄》、《吾學編》兩者相較,後者 顯然將較符合邏輯的傳說記述了下來,而《備遺錄》在子澄部分則未言及其子易 名遁走的事蹟。我們或者可以說張芹在考證史料上的確相當程度的嚴謹,誇誕、 無憑據的神話傳奇固不可信,而其他諸多可能載於民間野史、典冊的記述又如何 取捨?後世著作便僅能就有限的資料儘可能還原當時的事件。 《吾學編》在明代的私修史書上算是傑出之作,以子澄及靖難事件的記述而 言,《吾學編》廣蒐史料、旁徵博引並篩選較符合邏輯或有依據的部分民間傳言 一併載之;而《備遺錄》對於民間傳言則採取較為保留的態度,此為其不同之特 色。此外,兩者對於實錄亦抱持了不同的立場,實錄的靖難相關記載出自官方的 《奉天靖難記》,為靖難現存最早的記載,但是其可信度卻值得商榷,《吾學編》 取實錄材料頗多,然亦經篩選並參佐其他史料加以著述,只是部分文句仍有實錄 痕跡,如上表序號2、4及序號6至10等的內容。而《備遺錄》便對實錄上的記 載相當保留,只要涉及有關子澄的評判,皆不錄之,例如實錄上言子澄推薦李景 隆領兵,而李景隆卻如何慘敗,意味著子澄除為挑撥燕王與建文叔姪感情的「奸 臣」外,實在亦無知人之明。《吾學編》此部分亦如是載之,並言子澄:「拊膺慟 18哭曰:『大事去矣,誤薦景隆,萬死不足贖誤國之罪』」而張芹未言及李景隆是子澄所薦,且將李景隆兵敗歸因於其自負又懷異心;在論及子澄自責誤國的部分 19則曰:「子澄撫膺慟曰:『大事去矣,萬死不足贖誤國之罪矣』」此所謂誤國並無誤薦李景隆之詞,若然以《備遺錄》觀之,其所謂的誤國除誤薦之罪外,可指涉 17 鄭曉,〈遜國臣記〉卷1,收入氏著《吾學編》,《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市: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7年),史部雜史類424-425冊,新編目錄頁510。 18 同註17。 19 張芹,《備遺錄》,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新編目錄 頁7。 的可包括了削蕃程序上的錯誤以及誤釋成祖諸子等事件。 肆、結論 有關子澄與靖難的相關史料,實錄是最早的記述,然而卻也是較不公允的, 而《備遺錄》與《吾學編》雖說是靖難事變後較早有系統的著作,卻也相隔百餘 年之後,相關資料或遭銷毀或遭竄改之,而民間流傳又多為誇誕不實,因此事件 還原自有其侷限處,然實錄上的記載卻提供了後人一些蛛絲馬跡,藉以斷定部份 傳言的可信度,並藉之摘取相關史料為靖難君臣立傳。《吾學編》即為此之代表, 鄭曉雖多採實錄資料,但力求公允之言,對過於褒成祖、貶子澄等靖難君臣之言, 亦多不錄;且旁採其他資料而未流於偏頗之見,如李景隆昏懦不忠以致兵敗與子 澄被執不屈而遭族誅之事,皆實錄所未載;而在子澄留有後裔與建文為僧之事 蹟,鄭曉顯然亦為當時流傳已久的傳言所影響,而將之一並紀錄下來。 《備遺錄》與《吾學編》相同,皆為百餘年後的著作而稍早於《吾學編》; 同為士人良心之作,所不同的在於取材之立場與態度。此外《吾學編》另有《建 文遜國記》專載建文君「遜國」始末,此《備遺錄》所無。論及子澄史料難免涉 及建文君及靖難事件相關事蹟,因此比較《明太宗實錄》、《備遺錄》以及《吾學 編》中的子澄史料,若然能擴大至以整個靖難事件的人、事史料觀之,進行比較 分析,相信更能釐清更多細節;但以筆者能力所及,僅就子澄部分討論之必難脫 未竟全面之偏隅,是故為之說明之,並力求中允論述。 參考書目 史料 〈太祖實錄〉,〈太宗實錄〉,《明實錄》,黃彰健校勘,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民國五十一年刊本縮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立齋閑錄》,宋端儀(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子部第39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吾學編》,鄭曉(明),《續修四庫全書》本,史部第424-425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1567)鄭履淳刻本影印,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史》,張廷玉等(清),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革除遺事》,黃佐(明),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 1991年。 《革朝遺忠錄》,郁袞(明),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 1991年。 《亭林詩文集》,顧炎武(清),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備遺錄》,張芹(明),明嘉靖乙酉(4年,1525)清江敖英校刊本,收入周駿富輯, 《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遜國正氣紀》,曹參芳(明),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刊本影印(清初劉襄祚刊本) 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遜國神會錄》,黃士良(明),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刊本影印,清康熙間(1662-1722)新安黃氏家刊本,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現代著作 吳振漢,〈明代中葉私修國史之風探析〉,《史匯》第六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頁1-22。 洪業等編纂,《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6年。 晁中辰,《明成祖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再版。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1990年。 奧崎裕司、山根幸夫撰,許賢瑤譯,〈明代史籍解說〉,《明史研究專刊》第七期, 台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頁399-425。 楊國楨、陳支帄著,《明史新編》,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
本文档为【明太宗实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