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017-10-06 50页 doc 138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现在我们开始讲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中的第一节。第一节讲的是资本主义的形式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这一节里我们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第二个问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三个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大家知道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封建社会发展而来的...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现在我们开始讲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中的第一节。第一节讲的是资本主义的形式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这一节里我们分三个问,第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第二个问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三个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大家知道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封建社会发展而来的。推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由小商品分化产生出资本的萌芽。我们从封建社会末期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说起,那时候在地中海的沿岸,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构成当时城市经济的基础。为了保护城市手工业者的生产稳定,限制竞争,在城市里出现了各类的手工业行会,这些行会内部都有自己严格的行规,每一位手工业者都必须加入一个行会。封建行会约束下的小手工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简单的商品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并由此发生剧烈的两极分化。一部分生产条件较好的作坊主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添置自己的生产设备,增加工人,延长劳动时间,逐渐逐渐富裕起来,而且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多数作坊主则在作坊中逐渐逐渐衰落下去,直至破产。最终他同他的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手工作坊中的这种试图关系逐渐的转变为了雇佣关系,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第一种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第二种途径是商人和高利贷资本的转化。商人和高利贷资本早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随着商人积累的财 富不断增加,一些大的商人成了包卖商,他们不仅包销小生产者的全部商品,还供给他们所需要的原料、设备,这就割断了小商品者与原料市场的联系,逐渐的控制了这些商品生产者。商人和高利贷者乘商人困难之机,带来他们所需要的资金,给他们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交往集中在一个特殊阶级的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在生产和交往之间也立即发生了相互作用,随着商人侵入手工业领域,生产者沦为商人、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一旦他无力偿还、无力还债,只好交出自己的作坊来抵债,于是,作坊主就丧失了独立的生产者的身份。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他连同他的帮工和学徒们,成为商人和高利贷者的雇佣劳动者,商人和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第二种形式。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通过以上两种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的速度似乎太缓慢了。以至马克思曾经用蜗牛爬行的进度来形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缓慢的发展进程。十五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都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而这样的任务得靠资本主义大生产来实现,这就要求资本主义有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1(资本原始积累 新型资本阶级便开始使用暴力手段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关于资本积累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现为原始的,因为他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潜势。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十五世纪后三十年,经过了十六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初才告结束。 2(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现在,我们先来考察新型的资本阶级是怎么用暴利手段来剥夺农民土地的,用暴力手段来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 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在英国,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欧洲市场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羊毛的价格在迅速的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为有利,这就促成了资本主义和封建贵族们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大片农民私有的土地围圈起来具为己有,改做养羊的牧场,而农民则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者。这些农民由于生产所破,最终不得不到资本家开设的工厂里出卖劳动力,同时,资本家和封建主还通过其他的一些办法,比如说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的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工人土地等等办法,将大片大片的土地据为己有,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这也就奠定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基础。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从十五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型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在那里聚敛财富,主要是用暴力手段在那里掠夺货币财富。那么,也就是说新兴的资产阶级有运用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二条途径。这些殖民者在殖民地屠杀当地的居民,抢劫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等,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大大加速的货币资本的积累。 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方殖民者仅从中南美洲就抢走了250万公斤黄金,一亿公斤的白银,1783年到1793年,这十年间,英国仅利物浦这一个地区就贩运了33万多黑人,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达到一亿多。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多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的货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难怪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后来,上面所说的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实现了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形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也必然提出强烈的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已经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过暴力手段展开了夺权的斗争。 十七世纪中期和十八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家先后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 过了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的攫夺,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本主义政权的帮助下完成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在一个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可见,在这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了。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剖析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发点。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基本单位,生产规模小,社会分工低下,是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的,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产品是为了直接满足劳动者本人,他的家庭或者他所在的经济单位的需要,自然经济是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取代自然经济的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生产经济得以产生它的历史条件可以有两条: 第一,社会分工的出现。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划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的产品作为自己的生产资料或者自己的消费资料,这就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产生的另一个重 要条件。 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想要得到别人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有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则必须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须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这里我提醒大家,正确的认识商品必须注意把握好三个概念: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我们先看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也就是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的物品,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比如说衣服可以遮体,粮食可以充饥,房屋可以居住,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个物品也可以有多种的使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商品新的使用价值将不断的被发现出来。 (3)交换价值 我们强调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并不能反过来说凡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是商品。农民用自己种的粮食给地主去缴租,这些粮食当然是有使用价值的。但是这些粮食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用来交换的。看来,商品不但应该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应该具有与其他商品向交换的属性。这也就是说要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量的使用关系或者说比例。对他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管你在生产中耗费了多少劳动,都不会有人同你交换。可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价值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会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相同的使用价值就没有交换的必要了,有必要交换的都是不同的使用价值。可不同值的东西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不能确定他们之间交换的比例,所以只能从商品的相同点上来寻找决定交换价值的因素。 一切商品都是劳动产品,商品中同值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这种人类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的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这就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可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并不意味着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所以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中,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请大家注意,我们再明确一下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说它是对立的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的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的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你看二者不能兼得。 ?统一。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统一的,因为它们二者是互相依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大量的劳动也是白费,也没有价值。有的物,尽管它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他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所以我们看出,一种 物品成为商品,它必须既是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价值。两者不可缺一。那么大家肯定会问,商品为什么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生产商品的劳动。 2(劳动的二重性 大家知道所有的商品都是由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出来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那么,生产不同类型的商品就得有不同类型的劳动,比如说生产木器得有木匠的劳动,生产铁器自然得有铁匠的劳动。即使生产的都是木器或者都是铁器,但由于生产的品种不同,所用的劳动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千差万别的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结果来区分的。每一种具体形式的劳动能够生产出特定品种的产品,每一种特定品种的产品又能够满足人们特定的需要,因而,是一个特定的使用价值。所以,具体形式的劳动或者说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以上我们所说的木匠和铁匠的劳动在具体形式上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人的劳动,都是人的劳动力,也就是人的体力和脑力在生产上的消耗或者支出。也就是说生产商品的不同劳动中包含着共同的东西,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这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但是大家要注意,它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个劳动过程。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 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放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的是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和怎么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分三个步骤来回答,首先我们先明确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的。接着,我们阐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什么,它是会变化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商品价值量 我们现在就先回答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以一定的时间单位,比如说小时、日来计量的,可见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但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不相同的。他们生产各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相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如果那样的话那些生产条件差,生产工具落后,劳动态度懒惰,劳动熟练程度低,那样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因为他们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长,而每件劳动商品的价值量不就越大嘛,这岂不是极不合理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不可能是这样来决定的。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那么,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就称之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在一定的生产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我们给大家一个例子,我们以纺纱为例,如果这个时候绝大部分的纱是由机器纺出来的,只有极少量的纱是由旧式的纺车纺 的,这时机器纺纱便是社会现有的生产条件,假定用机器纺纱是用一小时的劳动,而用旧式纺车纺,纺一公斤纱要用30小时的劳动,这时候一公斤纱的价值量便由1小时的劳动来决定而不是由30小时的劳动来决定的。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我们再看分析一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劳动的熟练程度是由劳动经验、劳动技术水平决定的,经验丰富和劳动技术水平高的劳动是熟练劳动,经验比较少的和技术水平低的劳动是非熟练劳动。劳动强度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的消耗所决定的,你操作紧张,单位时间内消耗的体力和脑力就多,劳动强度就多,操作松弛,单位时间内消耗的体力和脑力少,劳动强度就小。 在同样数量的时间内,熟练劳动和强度大的劳动可以比非熟练劳动和强度小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的。现在我们给大家看一个这样的例子,假定有甲乙丙,他们生产同样的产品-皮靴,可是他们生产每双皮靴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甲用8小时,乙用10小时,丙用12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他们经营的结果就截然不同了。甲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他不但能够补偿全部的劳动耗费,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的营利,自然他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的地位,乙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能够得到完全的补偿,丙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就有一部分不能得到补偿,这样他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可见,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能否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关系着他在经营和竞争中的成败得失。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在变化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很多的,主要包括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等。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在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比如说8小时,在8小时不管生产出多少产品,生产出多少使用价值,这些产品中所包括的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 产是8小时,因而,只具有相当于8小时的劳动价值,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过来说,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请大家记住,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要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价值量是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这一点大家千万要记清楚。生产商品的各种劳动在技术的复杂程度上也是不相同的。如何确定这些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形成的价值量呢,马克思曾经这样说,他说,这是通过各种劳动划分当作他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来实现的。 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同能够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者说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或者大量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2(价值规律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自发实现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大家知道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着商品生产又支配着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的波动。商品的价格虽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但是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确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是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供不应求的商品它的价格就可能涨到价值以上,与此相反,供大于求的商品它的价格就不得不跌到价值以下。就这样随着供求的不断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的围绕价值上下摆动。但是从较长的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的。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说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 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那么规则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盲目又是如何表现出的呢,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 3(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无论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最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的过快,浪费了社会资源,或者某些部门发展的过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的。 市场经济的各个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的涨落这张晴雨表来安排或者说调整自己的生产。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到价值以上的时候,这就表明这种商品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商品生产者感到生产这种商品特别有利,他们就纷纷扩大生产,于是分配到这种商品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随之增加。反过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跌落到价值以下的时候,就表明这种商品的供给超过了社会需求。商品的生产者感到继续生产下去将会带来不利,于是分配到这种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随之减少,正是通过这种市场价值的波动对市场的调节,才使得生产部门之间建立起大体上平衡的比例关系,自发的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这样的生产者,他们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的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甚至不能补偿自己的支出,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各个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且在竞争中争夺主动的地位,他们都主动的去改进生产方法,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竞争迫使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普遍这么去做,结果,这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就得到提高。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他们生产的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也不一样,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耗费就比较少,但是仍然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去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各种劳动耗费就比较大,但是也得按照社会价值去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还可能亏本和破产。正像我们前面讲的甲、乙、丙三位生产者的情况。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社会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4(价值规律的盲目性 价值规律在对商品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的时候具有盲目性,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第一,它可能会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因为那些首先采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们,他们为了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就会限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的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也就是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还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会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会亏损甚至会破产。另外,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还会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接下来我们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马克思给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做了严格的区分,同时,他也揭示了价值和交换价值内在的联系和辩证关系。商品的价值是怎样通过它的交换价值而表现出来的呢, 1(价值形式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者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它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偶然出现的剩余产品的那种交换。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加了,商品交换的范围和种类都得到了发展,简单价值形式就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也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 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统一的等价物。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交换经常发生困难。于是,扩大的价值形式逐渐的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但这时候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往往因为不同的时间、地点、一般等价物不尽相同,使得交换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致在历史上贝壳、兽皮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货币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等价物终于固定在贵金属金、银身上了,因为他们具有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便于携带等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价值形式,于是,货币就产生了。 2(货币及其职能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的这五种职能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逐步具备的。 货币的第一种职能:价值尺度 货币成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就好像我们用尺来衡量布匹的长短一样。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能用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是因为货币金或者银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它们本身都包含着一定的价值。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者说是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这也就是说衡量某一个商品的价值量的多少并不需要把货币摆在商品的旁边来进行比较,只要在头脑中有商品值多少货币就行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一个标签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商品的价格。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本身的量必须是可以计量的。为了计量货币自身的量,在技术上需要确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作为标准。在以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时是用金银的一定重量作为计量单位的。因而 货币的单位名称是以重量名称相同的。比如说中国历史上以白银作为货币的时候,就曾经以两作为货币的单位。为了便于计量,货币单位又分为若干等分,也就是分为比较小的计量单位。比如人民币,一元分为十角,一角分为十分。这种货币的单位及其等分就叫做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为货币能够准确的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的规定,它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派生出来的。大家要注意它可不是货币一个独立的职能。 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流通手段 也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作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发挥作用,需要在流通过程中不停的运动,这个运动中需要多少货币量呢,决定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三个:第一,代销售的商品的数量;第二、价格水平;第三,货币流通的速度。这前两个因素构成了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速度就是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那么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采取的是金属条块的形状,后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就产生了铸币。铸币在流通的过程中逐渐磨损,由足价的货币变成了不足价的货币。但是它仍然可以同足价的货币一样使用。因为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不断的转手运动中,商品的所有者重视的是铸币能不能充当流通手段。他并不关心铸币是否足值,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金银铸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用纸币来代替。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不是按其本身的价值,而是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该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纸币发行量如果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那么单位纸币就能够按照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正常流通,物价也就能够保持稳定。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我们就称之为通货膨胀。 货币的第三个职能:作为贮藏手段 也就是货币当作社会财富的一种代表贮藏起来。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而必须得是足价的金属货币或者贵金属。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货币的第四个职能:充当支付手段 货币的这个职能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货币的支付手段的产生和发展大大减少了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 货币的第五个职能:充当世界货币 就是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充当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必须是贵金属。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划分为了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得以解决了,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可不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这个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商品的交换为什么称为惊险的跳跃呢,因为在商品交换的背后隐藏着一对尖锐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他自己生产的产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又决定了每个商品生产者是作为一个私有者独立的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且是自负盈亏。可见,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拥有的劳动产品既然是用来交换的,就得去满足他人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商品生产者带着他的产品去实现交换。一旦交换成功,他的产品被社会接受了,他的私人劳动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为什么又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呢,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 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如前面所说的在生产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又要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同别人的产品向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唯一途径。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到底具体劳动能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呢,这就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了。如果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就无法转换成社会劳动。尽管他在生产这些产品的时候曾经进行了一定的具体劳动,也创造了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产品不被社会需要,他的劳动就没有被承认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被承认为抽象劳动。产品不仅失去了社会使用价值的意义,而且也不能实现它的价值,所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在商品交换中,有的商品生产者的商品数量和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较少的个别劳动却能形成较多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商品生产者就会发财致富,而有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耗费的私人劳动不能或者不完全被社会承认,他们就会发生亏损甚至会限于破产。可见,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决定他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卖出去,消耗的劳动才能够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也就难以进行了。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 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具有客观必然性。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的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还有大卫?李嘉图甚至已经认识到了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但是由于他们都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所以不懂得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不能够明确的区别价值和交换价值。不是从商品的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而是从该商品所换来得另一种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来解释该商品的价值。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因此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结果在价值的形式、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确定等重大的理论问题认识上出现了混乱和错误。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的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么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术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解释。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 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候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首先,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由于所处的时代所决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部门,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劳动,并且创造价值。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型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该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该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的发展。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对脑力劳动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劳动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但他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因此,应该充分肯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在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向对称。以充分调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非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物化的劳动形式,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 能更好,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还可以为人所掌握,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应该充分的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上。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是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深化对马克思价值论的认识至少我们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去努力。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学习一节新的内容,那就是第四章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我们将用四学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此部分的内容又叫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它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中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核心内容,我希望同学们通过这四节课的学习能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比以往任何社会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但是由于它自身所无法解决的基本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具有历史过渡性。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主旨,我希望同学们能关注以下三个教学重点。 第一个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我们用此问题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与财富的创造源泉是工人阶级。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以此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由工人创造的价值与财富被资本家阶级瓜分了。 第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以此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过渡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握住这三点进行学习。在上一次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它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的基础,其逻辑关系如图所示,大家看,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基础,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 马克思其他经济理论的基础。有的同学就问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发现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分析这一问题可以直接揭露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及其经济根源,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上一节的劳动价值论我们主要探讨了价值创造问题,但是价值创造虽然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它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首先应该从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开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行第一个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 1(货币转化为资本 这里我想问同学们什么是货币,同学们一定说钱。什么是资本呢,同学们一定又说钱。到底有什么分别呢,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开场。故事一则,说约翰兄弟两人从父亲那里分别得到了一万马克的遗产,老大用这一万马克购置了一整套的家具,不久就把钱花完了。老二用这一万马克开了一个小服装厂,加工了一批衣服,不久,一万马克变成了两万、四万,同样是一万马克,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我们分析一下,我们先看老大的做法,他用货币买回商品之后将它用到不能用为止,即消费,用公式表示就是G换成W。我们再看看老二的做法,用货币买回商品之后不是消费,而是生产成新的商品,然后卖出去,换回更多的货币。我们用公式表示为G到W到G’,货币G到W再到G’,这一流通过程之后收回了更多的货币G’,也就是同学们所通俗的说的赚钱,后一个G’在数量上应该大于前一个G,也就是说通过流通,货币发生了价值增值,G’=G+?G,变多了,这时,生产经营者手中的货币就转化为的资本。 这时我们再来看资本流通公式,也就是资本总公式,G到W到G’,也就是G到W到G加上?G,马克思把?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来表示。这个公式反映了所有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什么呢,追求剩余价值。因此称为资本总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给资本一个定义,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讲到这里,我希望同学能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货币最初是不是资本,它在什么情况下才转化为资本。第二,是不是一切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资本,为什 么我想同学们通过认真的思考以后,你就会明白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为中心,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讲到这有的同学一定会问了,剩余价值是咱们产生的呢,这不符合上一节讲的价值规律。不管是G到W这个买的阶段,还是W到G’这个卖的阶段,都是商品交换过程,因此,都应该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什么呢,等价交换,但是仅从资本总公式G到W到G’的形式来看,货币在流通中却发生了增值,这就与价值规律的要求相矛盾,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增值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相矛盾。同学们一定会讲那剩余价值是从哪里来的呢,别着急,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从买进到卖出,中间还有一个什么过程,我想同学们思考出来了。从资本总公式G到W到G加上?G来看,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买进商品,也就是公式当中的G到W,这时的商品其价值是G,到第二阶段卖出商品,也就是W到G加上?G,这时的商品其价值则应该是G加上?G,可见,第二阶段卖出的商品与第一阶段的商品是不一样的。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应该改写,为什么呢,G到W中间一段虚线,然后是W’,然后再等价交换到G’,我们来看,由于G’大于G,所以W’就大于W,从W到W’发生了增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应该是在W到W’,也就是把一种商品变成另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如果说这个过程存在,那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也就得到了解决,因为G到W和W’到G’这两个交换过程都是等价交换,因此,要解决矛盾就要能够进行生产,而要进行生产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们问一个问题,生产过程中的三个简单要素是什么呢,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当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一样成为商品后,资本流通的公式就可以改写为屏幕上所显示的,G到W,什么意思,我用货币买回我需要的商品,这个商品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个是以Pm进行表示的生产资料,一个是用劳动力表示的A,中间再经过虚线,我们用小三角来表示,虚线的P也就是生产过程,转化成新商品W’,再经过转化变成G’。当商品生产者用手中的货币G等价买回生产资料Pm以及最重要的劳动力A后,让A与生产资料Pm结合,也就是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新的商品W’,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但是还没有实现,然后,把只需要把W’,即成本G加上剩余价值。整个过程结束后G变成了G’,货币转化成资本,实现了增值。同时,买和卖的过程都是等价交换,完全符合价值规律的要 求,矛盾消失,但是如果没有劳动力A,公式就将终止。G到G’就无法实现,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前提 劳动力 所谓劳动力就是指的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存在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就能运用。人的劳动过程无非就是用脑力和体力的过程,即使用劳动力的过程。劳动力成为商品,一般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简单商品生产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变成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有两个对象,资本家和工人。从形式上看他们是自由和平等的,但是从实质上来看确是雇佣劳动。所以,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有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但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又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第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劳动力的价值包含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第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包括三个方面:?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是为了实现劳动力的恢复再生产;?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是保证劳动力商品的延续;?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必须的费用。是用来满足复杂劳动的需求。 第二,劳动力的价值包含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就是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受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的制约。例如,从事同样工作的电脑工程师在美国可能年薪十到十二万美元,在印度却少于五万美元。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就是劳动力,能够满足人们进行劳动的需要。对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因此,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劳动时间越长,创造的价值就越多。当劳动超过一定时间,什么一定时间呢,是指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就会创造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超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老板给员工每天20元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为每天20元,那员工每天创造的价值应该是多少呢,如果员工每天为老板创造20元的价值,那老板为员工发的工资会是多少呢,什么情况下员工创造的价值会大于自身价值,也就是我们说的工资呢, 我想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而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够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大家看,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目的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两个转化,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我们后面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这里我画了一个图表,我希望用这个图表能够让大家对于资本主义所有制有一个直观和清晰的了解。 (一)所有制与所有权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首先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做了区别。如图所示,经济利益上的所有制,其实质就是现实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也就是中间的方块里写的内容。它是以左边这个方块所说的生产资料归谁实际所有,归谁支配为基础,并凭借着这种所有和支配来实现其经济利益。也就是右边这个方块写的实现生产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那么,是什么维护着这种经济利益关系呢,答案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它是一整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了一种排他性权利。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如图所示,所有制我们看到了它决定着所有权,是所有权的基础,而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 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三种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同学们看,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人身和奴隶的劳动成果。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到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农奴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是以农奴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一无所有,就像我们的图表中所说的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自由的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但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既不是奴隶社会般的完全占有,也不是封建社会般的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所以,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在这里,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表象掩盖下其实质是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既然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维护资本家来赚取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的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决定规律。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和源泉,资本的属性和构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评价过:资产阶级在它得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有多,还有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航行、电报的使用,整个的大陆的开垦、河船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力呢,但是不要为资本主义高兴,因为马克思他们也曾这样评价过,请看这幅图。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行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 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蹂躏。与任何社会的劳动一样,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但与其他社会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还必须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这让我们懂得了一个真理,生产产品不是资本主义的最终目的,生产剩余价值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赚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 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及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活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二,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那么,这种监督劳动与奴隶社会的奴隶、封建社会的农奴的劳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 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劳动力归资本家使用、支配,劳动过程无非是属于资本家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让我们用一个实例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如图:资本家预付四十八元生产资料和三元工人的工资。资本家一共支出了五十一元,大家请看,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他通过具体的劳动可以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48元。 讲到这我看我得停一下了。肯定有的同学就想不起来上一堂的内容了。上一堂我们讲了劳动价值理论,当时我们国家大家劳动创造价值的两个过程、两种形式。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他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没有增值。咱们再以之前的约翰的服装工厂为例,约翰的服装工厂为例,约翰的服装工厂买来布,生产出了衣服,当这些工人剪这些布然后做成衣服,说的是这个具体劳动的过程,他仅仅是把这个布的旧价值转移到了衣服的布的旧价值,具体劳动本身并没有发生价值的增值,而仅仅是转移了旧价值。那么,劳动价值论还告诉我们抽象劳动可以创造新价值。这个图表当中说了,抽象劳动创造了六元的 新价值,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还是上节课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出来了,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图中所示,假设创造了六元的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价值三元以外还创造了三元的剩余价值。那么,这新产品过程总价值是多少了,是54元。 很显然,这个例子分为两个过程,刚才我们讲的具体劳动,把这个布转移旧资料的旧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我们称为劳动的过程。那么,这个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六元的过程,我们叫做价值增值过程。 从这个例子当中就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如下表所示,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当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以上,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的价值,就能产生出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增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得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和源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与动机,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条件和源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的物质形态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厂房、机器、土地或其他的生产资料。这些物品原本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被纳入一定的经济关系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和工具时他们才称为资本。那划分依据是什么呢,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用于生产的两部分资本在价值增值,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我们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最开始的划分是马克思的划分,这是马克思的非常伟大的功绩之一。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我们用C来表示,这个据说来自于英文不变的稳定的。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同学们想想都有什么呢,包括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原材料、辅料、燃料等劳动对象。 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呢,是转移就价值。因此,其自身的价值量不发生改变。 (2)可变资本 我们再来看一下可变资本,我们用V来表示,据说这是变量,用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母V。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活过程中的作用是创造更多的价值,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用于工人在生产之外的消费,一部分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的占有了,因此,其价值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划分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非常重要,有以下几点。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第一,这种划分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什么,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就是无偿占有剩余价值。 第二,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的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可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因此,要揭露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剩余价值率。用M’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M’=M/V。 由于剩余价值率能直接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剩余价值率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剥削率。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你想想是不是还有另外的表示方法,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例。还有什么,一谈到劳动我们想到了时间,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也就是M’等于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还等于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势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讲了这么多我们用一道题来测试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请看题,已知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用了8000元,购买劳动力A花了2000元,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请计算剩余价值率。非常简单,一分钟大家就能做出来,我们看,C等于8000元,V等于2000元,M’等于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 动时间,等于8减去2再除以2等于几啊,等于3。等于300%。高不高,非常高。如此高的剩余价值究竟是用什么方法生产出来的呢,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下面看两种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是用来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用来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这是第一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如图所示,请大家看这个图,这个图我们看到了这一条黄色的长线表明整个的劳动时间,我们看了几个具体的格,看第二个格12小时,他代表原来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是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采用这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之后资本家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工人加班。把这个劳动时间从12小时延长到15小时。这里我们看一下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变成了15-6,变成了9小时,刚才我们说过剩余价值率是代表着剥削率,我们就用剥削率剩余价值率来算一下,我们看一下原来的剩余价值率M’等于12减6比上6,乘以100%等于100%,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的剩余价值率。M’等于15减6比上6再乘以100%等于150%,大家看剥削率增长了一半,所以我们发现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情况下,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劳动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在英国,在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这段时间,政府就曾经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日。在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的上半叶,资本家依然强迫工人劳动12小时、14小时、16小时,有的时候甚至达到18小时以上,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的剥削工人。 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过了10小时,每天工作12至15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多的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会连轴转干了24小时,但是我们同学们都知道,工作日的延长是有生理的和道德的界限,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来赚取剩余价值,必然受到工人的反抗和社会的谴责。1886年5月1号,美国有近50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罢工,他们还创造的歌曲,“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共享,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一闻花香,我们要晒一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为了在劳动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开始下工夫了,于是,这就产生了第二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如下图所示,我们看,还是用黄色的标记来表示,我们看,现在的总的劳动时间是12小时,那么,原先的必要劳动时间是6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是多少呢,是6小时。现在呢,如果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那么在12小时每天工作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时间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以后,剩余劳动时间便由6小时延长为8小时。那么现在我们来算一下剥削率,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我们一起算,我们看,原来的剩余价值率。M’等于12减6除以6乘以100%,等于多少,100%。看现在,M’等于12减4除以4乘以100%,等于多少,200%。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是同时完成的,而是以个别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为开端的,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什么概念呢,超额剩余价值。有的同学说了这不变成第三种方法了吗,错了,这不是第三种方法,这仍旧是第二种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那么,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呢,请看屏幕,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的企业或个别的资本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从而所获得的额外价值。如图所示,图中这个蓝色的部分表示该产品的社会价值,我们看他很高,肉粉色的这部分表示某个企业该产品的个别价值, 虽然肉粉色这个部分所表示的该产品的个别价值是低于这个蓝色部分所表示的社会价值,但是你仍可以按社会价值这个蓝色部分所表示的价格去出售,这样你就可以获得黄色部分所代表的额外价值,这是什么呢,超额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的改进工具,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它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如下图所示,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每当有一个资本家走在了前面,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其他资本家就会奋起直追,也赶上去。竞争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 大家看,我们这个图下面有三个基础,哪三个基础呢,改进技术,通过竞争来改善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其客观后果则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我们看这是不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没错,就是,它工作日的长度是不变的。这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整个的资本家阶级普遍的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讲完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我们同学要明白一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什么方式来提高剥削程度,主要是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那个时候马克思还没有写出资本论来。无产阶级还没有一部能够指导自己实践的一个理论导向,可是,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劳动日的这个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资本家也不能成天总和工人们闹矛盾,他得想尽各种方法来安抚他们,从而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讲到这有的同学就开始想了,想一些其他的现象,想资本主义的一些发展,尤其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目前,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企业使用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和机器人,这样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大大增加,这说明,现在价值和剩余价值已经主要由机器人创造,有的人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经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我们的问题是,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 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但是同学们应该认识到,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的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他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他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的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的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力、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接下来有的同学一定会问,资本家赚取剩余价值后又将怎么处理这些剩余价值呢, (三)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三个后果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部分阐明资本积累将导致三个后果,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带着这三个后果的明确认识去认真学习这部分内容,哪三个后果呢, 第一,将导致两极分化;第二,将导致相对过剩人口,也就是我们平常 所说的失业;第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以上三个后果一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和失业现象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深刻的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1(什么是资本积累呢, 我们首先看一下定义,什么是资本积累呢,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我们先看一下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资本家前一个生产周期赚取剩余价值后在下一个生产周期他将怎么做呢,是将赚取的剩余价值自己消费呢,还是把赚取的剩余价值投入到下一个生产周期,从而为自己获取更多 的钱呢,我想因人而宜。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仅仅是生产过程的再生产,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资本家是把上一个生产周期赚取的剩余价值投入到下一个生产周期。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我们把它叫做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我们用另一个数学公式说一下就是资本主义的个人消费等于什么呢,等于上一个周期赚取的剩余价值。我们给大家一个事例,这样大家会更直观的了解。我们用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是W=C+V+ M,我们假设某一个资本家预付资本,假设他预付了厂房、机器、设备这些不变资本8000,可变资本2000,假设剩余价值率是100%,那么,生产初期这个公式可以写成8000C+2000V=W,那么,第一次生产之后,也就是经过了一个生产周期之后,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等于剩余价值率M’乘以V,等于多少呢,等于2000。所以第一次生产周期结束之后,资本家一共有多少呢,8000C+2000V+2000M=12000,商品的总额变成了12000,我们说的是简单再生产。第二次生产时资本家仍然投入第一次生产时投入那一万,规模不变,多赚的2000剩余价值干什么了呢,资本家自己消费了。同学们你们说,第二次生产完成之后,资本家获得多少产品,还是12000。这就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然等于2000。我的问题是现在它总共有多少呢,12000加上2000,14000。如果如此的生产过程重复五次之后,资本家共有多少呢,每次2000,五次多少,五次10000。总共多少,20000。整整翻了一倍。这多出来的一万是谁创造出来的呢,是工人。同学们务必要记住一点,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产品的再生产,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我们可能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些重要特点,有三点:首先,资本主义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资本家五个生产周期赚了一万,那一万投入到下一个生产周期,全都是工人创造出来的。其次,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工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在公式里。最后,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资本家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办呢,要有人消费,除了他自己消费还有谁,工人消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什么是扩大再生产呢,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家个人消费小于剩余价值。在这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看来同学们对刚才简单再生产的例子还意犹未尽,那么我们继续给大家一个例子,请看,已知某资本家的工厂剩余价值率100%,第一次资本家预付了一万,还是8000C加上2000V,获得的剩余价值等于M’乘以V等于2000。资本家共有8000C加上2000V加上2000M等于12000。假设第二次预付11000,也就是说拿出1000个人消费,拿出另1000,投入第二次生产周期,假设他分配结果如下,8800C加上2200V,那么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M等于M’乘以V等于2200。资本家共有8800C加上2200V加上2200M无,等于多少呢,13200。第三次预付12000,假如分配方式是9600C加上2400V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用于追求得那部分资本来自于哪里,对,是工人创造出来的。同学们务必要记住一点,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仅是产品的再生产,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资本有机构成 为了考察资本积累对工人的影响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资本有机构成。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呢, 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反映了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我们把它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同样多的劳动力操作的生产资料就越多,所以生产资料比劳动力的比值就越大。我们还给大家一个例子,看图,例如,某企业现在的技术水平A高于了原来的技术水平B,那么,我们来算一下再现在的技术水平A的情况下,操作100个机器只需要10工人,我们比一下,生产资料比上劳动力等于100/10等于10,它的技术水平是10。我们看B,B是这个企业原来的技术水平。操作100台机器就可能需要20个人,那么,生产资料比上劳动力等于100/20等于5,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由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构成。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也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我们把它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我们以前例,说A技术水平高于B,还是指哪一个企业的内部现在的技术水平A和原来的技术水平B,那么A操作100台机器只需10个工人,生产资料比 上劳动力等于100/10等于10。B操作100台机器就可能需要20个人,生产资料比上劳动力等于100/20等于5,那么,假定一台设备的价值是1000元,一个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是100元。我们现在换成价值形态同学们算一下,我们看看A,A、C比上V等于100乘以1000除以10乘以100,最后等于多少,等于100。我们看看B,C比V等于100乘以1000比上20乘以100,等于多少呢,50。其实我们看情况是相似的,但是一个是用技术构成来计算,一个是用价值角度来计算。 这个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有没有联系呢,有。将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联系起来考察,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我们给它起了一个新名词,叫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同学们一定要问,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技术构成是基础,决定了价值构成,技术构成这种物质形态决定了价值形态的价值构成。价值形态的价值构成又反映了物质形态的技术构成。这二者之前我们看看关系是什么呢,技术构成决定了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表现了资本的价值构成,同时反映了技术构成,他们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有机结合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它所带来的后果是生产资料比上劳动力,也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就提高,紧接着带来的是什么结果呢,不变资本比上可变资本(C/V),这个资本的价值构成也提高。反过来我们再看一下,当资本的价值构成提高的时候,它同样引起了反映了生产资料比上劳动力的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同时,也反映出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的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的工人失业,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请注意相对过剩人口。同时,妇女、儿童、破产者、农民成为了雇佣劳动者,这又使得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就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上相对的。是因为他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决定不需要的。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价值增值所需要,使他们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人了。 4(资本积累的实质 下面我们需要来看的是资本积累的实质。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到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呢,资本家不断的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继续无偿占 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导致的,资本积累不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还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而导致两极分化,资本积累这部分请大家关注左下脚,先关注他的源泉,源泉是什么,是剩余价值。要明确的一点是剩余价值是谁创造的,对,是工人创造的。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本积累。谈到资本积累要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当然,这不属于资本积累的范围,我们说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它是指剩余价值部分或全部用于下一周期的生产,它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得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扩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统治。 这里大家有注意一下,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导致两个方面:财富集中到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只占有少量财富,最后导致了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又将导致什么呢,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就像我们所说的,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导致了提高资本有机构成C/V,导致相对过剩人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业。两极分化和相对过剩人口直接导致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剧。 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表现是什么呢,其表现是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了,生产过程成为需要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强,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甚至扩展到了全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的连接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资本越来越集中 于少数资本家的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按照资本家个人的意愿来进行。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由资本家所占有,并按照他们的私利来进行交换和分配,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生产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为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讲到这我们这一节的内容就完成了。大家再把我们资本主义积累的部分梳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所说的资本积累要导致三个后果,哪三个后果,记得很清楚,第一个我们所说的是两极分化。第二个相对过剩人口。第三个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那么,正如我们图片当中所展示的,资本主义必然如夜空的流星,将远离这个社会,取而代之只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先进的这个能照耀世界的光辉的灯塔的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值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要深刻的认识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还必须要考察资本的流通,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的时候,首先详尽的分析了个别资本的运动及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的规律。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学习。 1(资本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要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从生产过程回到流通过程,反复不断的循环流动才能不断的实现价值增值。说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关心什么的资本循环,先给大家一个定义:资本循环就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我们以产业资本为代表,所谓产业资本是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的资本,资本的循环运动一般要依次经过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三个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我们用公式来表示如下:最开始是从货币开始,经过等价交换变成了商品,再经过生产过程转化成了新商品w ’,再经过等价交换售卖成增值的货币G’,然后从G’当中拿出原先的货币G,再一次等价交换买回商品W,然后再经过生产过程然后再变成新的商品再等交换成新的货 币,如此循环反复,这就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我们可以分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来研究。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好的准备。在资本循环的这个阶段,资本家是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G)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这一个过程中,资本家把它的货币转化为商品,从而为直接生产过程的进行准备了条件,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相应的也是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式,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生产剩余价值。在此阶段资本家把买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过生产的过程,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商品,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其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即以生产力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处于生产阶段的资本。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同学们想一想,当生产过程结束以后,资本家把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包括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从而实现其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这个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是什么呢,是通过出售商品,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这一阶段的职能资本形式就是商品资本及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现在让我们一下: 产业的资本运动不仅要经过购、产、销这三个阶段,而且要发生三种形态变化。在每一个阶段,资本要采取不同的职能形式,在购买阶段,资本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势,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他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好的准备。再看生产阶段,在生产阶段资本采取生产资本的形式,它的作用是什么,生产剩余价值,再看销售的售卖阶段,资本又采取商品资本的形式,它的作用是实现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紧密联系依次更替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而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同学们一定要明确这一点,还有注意以下这一点。产业资本连续一段的循环运动它有两个条件。产业资本要保存自己并达到增值的目的,它必须不停的循环下去,这就决定了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要连续的循环,三种循环形式要统一的运动,必须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并存性和继起性。这个必要条件。 第一,并存性。资本的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假设资本家有九万元钱,他可以在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这三个空间上要让它的资本并存。当然这里我们分别用了三万元,现实生活中不一定都是三分之一的。 第二,继起性。什么叫继起性,它是指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一次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购买阶段结束以后,必须依次继起生产阶段,然后依次继起售卖阶段。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但是在这里我要提醒同学们,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这三个阶段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圆圈,产业资本的九万元总资本也连续不断的依次继起分成了三个部分。 (2)资本周转 学完了资本循环同学一定会想一个问题,资本循环只是考虑了一个生产周期的继起性,若想这个资本连续不断的重复的资本循环下去应该怎么样深入研究呢,那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小问题,就是资本周转。 什么是资本周转呢,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进行的,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运动。资本周转是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理论着重考察的是资本运动的速度快慢、时间长短以及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的资本运动速度。从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同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才能不断的带来利润。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利润是一定的话,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间内带来的运动总量就越多,所以资本家非常关注资本周转。那么,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呢,事实上,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第一,资本周转时间。 什么是资本周转时间呢,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循环一次所经历的全部时间,是流通时间与生产时间的总和。资本周转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加上流通时间 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停留在生产领域有哪些时间呢,有如下几个方面:有劳动时间,即劳动者对劳动对象 进行加工的时间,它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和技术水平。生产时间还包括非劳动时间,它是指劳动过程中断的时间,具体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比如资本家买来各种生产资料,可能不能马上进行生产,需要把它储存,这受到生产供应状况的限制,同时,还包括自然力作用的时间。这由产品的特点和自然力等因素决定。想想一下,我们是否可能一天就让庄稼成熟呢,不可能。它需要自然力作用的时间,还需要什么呢,停工的时间。比如设备维修的,机器不可能24小时的运转,而且过一段时间必须经过维修来减缓它的磨损。以上是我们所说的生产时间。 资本的流通时间。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了,流通时间包括买的时间和卖的时间。这些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资本的流通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等。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是成反比关系的。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资本周转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越慢,所以要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必须尽量的缩短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现在我们一起关注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时间。 第二,生产资本。 提到生产资本大家就想到了我们在上一节课学到的马克思对资本的划分,他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产资本就不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为什么有第二种分法呢,这种划分是按照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进行区分的。区分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它是指价值逐次转移的,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得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它是指价值一次转移和通过一次生产过程全部收回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分别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它是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根据的是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进行划分的。我们看生产资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厂房机器的,大大的厂房、大大的机器,它的价值能一次就转移到产品当中去吗,不能。它的价值是固化的,是分期分批逐次转移到产品当中去的。我们把它叫做固定资本。再看生产资料的第二部分,原料、燃料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一次性转 移到产品中去的。它和可变资本的劳动力的工资是依次收回的。我们把这种一次就周转的资本叫做流动资本。 这两种资本的划分目的是什么呢,区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真正来源。区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为了揭示流通的规律。资本周转速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要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前面讲的资本循环和刚刚讲授的资本周转,二者的规律作用的发挥必然要受到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该规律的存在对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有的影响。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及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本无止境的价值增值的运动。然而,这个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并不总是经常具备的。由于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波动,使得资本连续和高速运动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 3(社会资本再生产 在对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所包含的对抗性的矛盾。为了明白以上的原理我们有必要先来明确一下必要的概念。 个别资本,它是指各种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生活消费,既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1)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运动以社会总产品为研究的出发点。 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呢,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前提。什么叫在价值上的实现呢,就是说全都卖出去了。同时,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的实现,也就是买进来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关键。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部分。从社会生产的角度马克思把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成 为第一部类,把生产生活资料的部分称为第二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它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通俗的说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实现卖出去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前提。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的产品买进来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关键。再通俗一些说即该卖的都卖出去,该买的都买进来。因为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一方面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实现为价值。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各部分价值收回来才能继续预付资本,进行再生产。而另一方面,各个企业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及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消费品又能重新买到。使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都得到补偿。为了深刻的阐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进而揭示再生产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在价值形式上分为三个方面C、V、M。我们再看物质形式上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具体的过程和具体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 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其特点是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假定社会在一年年终生产结束时,社会各物质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九千,其中第一部类产品的总价值六千,第二部类的产品价值为三千。第一部类的产品价值中,不变资本为四千,可变资本为一千,我们把它写成4000C+1000V,假设剩余价值率百分之百,创造的剩余价值就为1000M。在看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为2000C,可变资本 为500V,剩余价值率也是百分之百,那么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多少呢,500M。全年的社会总产品及其构成可用公式表示如下:第一部类用I表示,第二部类用II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以此来说明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在第一个生产周期结束之后,第一部类的4000C,代表着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或不变资本的价值。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要新的生产资料来补偿。由于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以4000C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必须通过第一部类内部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换加以解决。例如,在第一部类内部,在结束的生产周期之后,采矿部为了进行下一个生产周期需要从本部门内部的机器制造部门购买机器,机器制造部门若想开动,必须从本部类的发电部门购买电力,发电部门若想运转必须从本部门内部的采矿部门购买煤炭,通过这个三角的循环就可以说明,第一部类的C可以在部类内部实现物质补偿和实物补偿。 那么我们再看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的500V和500M代表第二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的价值。为了维持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需要,它必须用消费资料来补偿,因为第二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因而, 500V加上500M必须在第二部类内部交换来实现补偿。第二部类工人用工资向本部类的各个部门购买生产消费品,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购买生活资料或其他奢侈品。工人创造的500V,工人是用它来购买个人的消费资料,资本家的500M也是用来购买这个消费资料,那么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第二部类内部实现了价值补偿。两大部类之间是否需要交换呢,那么,还剩下第一部类的1000V加上1000M和第二部类的2000C呢,第一部类的1000V加上1000M,它代表第一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价值,需要购买消费资料,但是在实物形式上,第一部类内部却只有生产资料,而第二部类的2000C代表第二部类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他需要用生产资料来补偿,但是他在实物形式上确实消费资料,上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表示如下,第一部类的1000V和1000M,同学们你们说他在事物形态上表现的是什么,就是汽车、机器这些生产资料,他需要的是什么,他需要的是生活资料,需要到哪一个部类去找呢,对,到第二部类去找。我们再看第二部类的2000C在实物形态上表现的是什么呢,他表现的是面包、大米等等这些消费资料,可是他若想实现下一次的再生产需要购买的是什么呢,是生产资料,需要到哪个部类去找,到第一部类。这样,二者实现交换就可以实现简单再生产,所 以,我们可以得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公式,那就是第一部类的V加上M等于第二部类的C,即I(V+M)=II(C)。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要进行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就不能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而要把其中的一部分积累起来,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下一次生产,这个追加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一部分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来购买追究的劳动力。只有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按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以后,才能最终实现扩大再生产。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个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上述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的进行。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规律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和脱节状态。这种失衡和脱节经常表现为生产过剩,以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难以顺利进行,最严重的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解决方式虽然最终也能够使社会再生产由失衡慢慢转变为平衡,却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甚至瘫痪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带给我们的启示。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什么是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因为劳动力是商品而劳动不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 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上其他形态的劳动的不同之处”。马克思这句话同学们要记住。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痕迹,全部劳动表现为必要劳动,所以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 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形式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计时工资是指按劳动时间支付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完成的数量与工作量来支付工资。一个是通过时间来计量,一个是通过数量来计量。这两种只是基本的形式。但是不要忘了资本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最大限度的获取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要用各种方式来发明一些能够提高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方式的工资形式。血汗工资制度就是最典型的。它的特点是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这种工资制度的典型形式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泰罗制。泰罗是美国的一个工程师,他具体的泰罗制是这样的,他先录下最好工人的操作过程,经过分析,去掉多余的动作,然后把剩下那些必要的动作作为一个定额标准,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他把最好的工人工作的标准剔除不必要的动作之后作为定额标准。从而为全体工人定出不同的工资标准,其结果是工人的工资增加了63%,劳动强度却增加了270%,工人减少了三分之二,资本家的支出却减少二分之一。 福特制。福特是美国的汽车大王,他发明了流水线的工作方法,他通过逐渐不断的提高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的运转速度来提高和控制工人的劳动强度,同学们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速度的调快是在工人不察觉间逐渐调快的,其结果是工人不断的重复同一单调的动作,变得机械、麻木。还记得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演的那想拧螺丝的青年吗,那就是福特制的生动的写照。关于血汗工资制度的实质列宁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它的实行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进步。 3(资本主义工资的数量和变动规律 工资可以分为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名义工资比较好理解,它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再通俗一下的说就是你领到了多少现金。实际工资是什么呢,实 际工资是指以这些货币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计算的工资,通俗的说就是你用领到的现金能够买多少实际的生活资料。如果生活资料的上涨幅度超过了工资的上涨幅度,那么你的实际工资是上涨还是下降呢,我们还是用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约翰原来的工资是2000马克,现在提到了3000马克,但物价水平上涨了60%,我们的问题是他的实际工资是上涨了还是下降了。我们可以计算一下,通过计算二者上涨的幅度来算,工资上涨的幅度是(3000-2000)?2000=50%。跟物价上涨的60%相比你说工资是怎么样呢,是下降了。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工资的数量变动规律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给它归纳成两条。 第一,名义工资一般成增加的趋势;第二,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工资有时降低,比如经济危机和战争年代,但有时提高,比如经济高涨的时候。 在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了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比较小,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是资本主义工资带给我们的启示。这个公式大家还记得吗,W=C+V+M,刚才我们探讨的工资是这公式里的哪一个,很好,是V,就是工资可变资本的内容。 4(剩余价值的分配 那么,这个公式的M,即剩余价值它的具体分配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资本家们究竟是怎么瓜分的剩余价值呢, 第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当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的时候,而是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这样,资本家就可以用如下的公式反映: W=K+P,在这个公式中K被称为成本价格,在成本价格的范畴里,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的区别被掩盖了,剩余价值不再视为可变资本(V)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但实质上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完全一样。如果把它视为可变资本的产物,它就是剩余价值,如果把它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成为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那么剩 余价值率也行相应的转化为利润率。所谓利润率即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我们为P’来代表利润率,C+V代表预付资本,那么,其表达公式就如下,P’=M/C+V,即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比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预付资本)。同学们请注意,在这里,剩余价值在形式上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我们举一个例子就非常清晰了,资本家用10000元的资本,购买生产资料8000元,购买劳动力2000元,产生的剩余价值是2000元,我们分别计算一下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2000M/2000V×100%=100%,而利润率2000/2000+8000=20%,我们看100%2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呢,他说明了剩余价值率100%等于利润率20%的五倍。资本家会说,我的营利只有20%,可实际上他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100%,所以马克思这样说,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这就是马克思对利润的评价。 第二,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出于追求最大利润的内在驱动,资本家总会把资本投放到利润率最高的部门中去,这样一来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要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的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它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式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我们用字母P’-来代表,他是指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如下:平均利润率=所有剩余价值的总和/资本家所有预付资本的总和。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我们就叫做平均利润。例如,假定各部门剩余价值率相同,资本的周转速度相同,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这时不同的资本会有不同的利润率。同学们看一下甲乙丙,他们的资本有机构成分别是7/3,8/2,9/1,那么紧接着下来的C/V/M就不同,我们假如剩余价值率都是100%,那么,C/V/M在甲乙丙这分别变成了7/3/3,8/2/2,9/1/1,它导致了P/C+V的利润率就有所不同。甲的资本有可能是30%,乙和丙分别是20%和10%。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乙和丙,你看到甲有30%的利润率,你想不想把自己的资本转移到甲所在的产业部门当中去呢,答案是肯定的。一种资本转移的结果就会导致在甲所从事那个行业的竞争的改变,从而使甲部门的利润率下降。由于乙和丙离开了原先所在的那个部门,使得该部门的供给降低, 从而导致了该部门的利润率升高,最终导致的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出现。 这里我们要说得是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为虽然从个别生产部门来看,平均利润量同剩余价值量不一致,但是从全社会看两者是一致的,等量资本获得定量利润,只不过是各部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重新瓜分的一个结果。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了他的产业利润。除了产业资本家以外,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有没有其他部门的资本家呢,那么他们是怎么样瓜分剩余价值呢, 第三,各部门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但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在各产业资本之间进行着分割,而且还通过商业利润、利息与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在其他资本之间进行分割。我们分别来说一下,我们先说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在资本主义的初期,产业资本家独立的完成生产和销售的职能,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是比较落后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供不应求的。市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实现商品资本的职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供求状况的改善,希望把这个智能交由专门的资本家去完成,这就使得商品资本的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就成为必要了。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以获得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的资本形态。商业利润的来源同产业利润一样,都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就不能像过去独自完成生产和销售商品那样独占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必须要将生产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能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呢,大家说得很好,不能低于平均利润,我们屏幕上所显示的就告诉大家了这个结论,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是等于平均利润的。除了商业资本家还有什么资本家呢,接着看,我们看第二类借贷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什么是借贷资本就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作为报酬,利息就是借贷资本的收入,也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来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但是同学们需要明确的是利息只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如果利息等于平均利润,其他的资本家怎么会借呢,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是由于运用借贷资本而取得的。职能资本家不能独占,必须把平均利润相应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给自己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借贷资本家。借贷资本家手里的钱可能不太多,如果某个资本家 想借一大笔钱来大规模的发展生产,怎么办呢,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这样一个阶层,银行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业务,充当借款与贷款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银行也卷入部门之间的竞争。银行利润也存在着平均化的趋势,因而银行利润也相当于平均利润。请看大屏幕,我们屏幕当中指出了银行利润等于平均利润,有的同学会想到,农业是各种行业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的农业他们瓜分剩余价值的方式是什么呢,请看屏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是私有的,大土地所有者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平均利润的形式被农业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被大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地租这一部分,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满足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要求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上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每个资本家所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是在加强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以上就是我们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等等各方面的分析与介绍。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即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增值的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科学社会主义就从此诞生了。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它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 律。比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比如生产再生产规律,比如积累规律等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但是如果撇开个制度的因素,它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就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在前面的内容当中我们对这部分也分别做了介绍和铺垫,这里我们做一个总结。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的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少数资本家按照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这对社会的经济直接带来的一个严重的后果——比例失调。比例失调一个严重后果的直接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根源,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 这一矛盾具有表现为以下两对矛盾,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一,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一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在资本家的指和监督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但是,整个社会生产却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虽然资产阶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某些计划管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样就形式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总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必然造成什么结果,相对过剩人口。广大劳动人民受到残酷的剥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不相适应,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这对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生产和消费的对抗关系上的集中表现: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的商品积压,大批的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的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同学们要注意,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同学们还记得上这样一个故事吗,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小女孩冻的瑟瑟发抖,她问她的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这么冷啊,”她妈妈说:“因为我们没有钱,买不起煤,不能让屋子暖和。”小孩说:“爸爸不是在煤矿上工作吗,”妈妈说:“因为你爸爸生产的煤太多了。”小女孩当时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生产那么多的煤反而他们家没有煤呢~实际上这个现象跟我们这里所说的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完全一样的。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就无限的扩大生产,生产非常多的产品,尽最大努力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于是大量的雇工人,大量的生产产品,像这个小女孩的爸爸这样的煤矿工人就真的生产出了太多的煤,可是当市场上的煤完全供大于求的时候,劳动人民被剥削的又没有钱,又买不起煤,资本家不会施舍的把煤给工人,如果这样市场被调节了之后,谁还会继续买他的煤呢,所以资本家只好把煤积压起来,把工人解散,然后市场让煤的供应量降低,从而来改变市场的供求状况,这就是经济危机的非常明显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的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决定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 的界限。经济危机持续多长呢,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极端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的程度时,社会生产的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的渡过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要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上一节我们讲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本节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理论逻辑的必然的展开。 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同学们可能有所了解,也许并不全面,究竟怎么样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说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及历史的两面性,这是我们这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说明资本主义如何适应自身的社会经济关系,构建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思想意识形态,以及这些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以及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的和理论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前进的每一步都有政治上的成就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就是他们政治成就的标志之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为指导,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和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要求为内容的上层建筑,又返过来为保护和发展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证。因此,这一节我们主要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对资本主 义的上层建筑进行全面分析。概括的说就是讲一个国家,即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五个制度,即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两个方面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意识形态及本质。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能够正确的把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真正全面正确的了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从中汲取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成果,洋为中用,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与本质 对于国家的概念在上面我们讲历史唯物论的时候想必同学们已经学过,大家知道,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是进入阶级社会后,在阶级斗争尖锐的条件下,统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专政手段和政府管理机构的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和社会公共管理机构。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除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外,更多的形式对社会的管理,以保证国民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资产阶级行使政治统治的工具。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保护国家安全及利益,我们先讲对内职能。 (1)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 对内就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利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于被统治者进行压迫、统治,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的要求的秩序之内。它的任务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保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不受破坏和伤害。 同时,国家作为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机构,还承担着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及国家运用各种权利和资源,对于包括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进行管理,并且越来越多承担起占有并运用国有资产,从宏观上调控经济发展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持续的职能。用马克思的话说它是管理资本主义事物的总委员会。 (2)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 再看对外职能,对外就是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它要从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经常调整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关系,主要承担起保卫本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任务。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侵占别国资源而不惜发动对别国和别的地区的战争。用他们的剑、用他们的犁开辟道路。可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职能是对对内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从于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 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那么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是什么呢,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十六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为维护新生资本主义利益这种封建制度的强烈阶级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以后美国的独立战争,都反映了资产阶级在西方的胜利进军。他们从资本作为天生的平等派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的经济利益出发,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与君权神授国家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殊死搏斗。前后用了两三百年反反复复的斗争,才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法国的第四共和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是前后用了三百多年流血的斗争,才彻底抵挡的封建制度,使“主权在民、正义平等”的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开始深入人心,标志的人类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如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构建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人本主义的社会关怀等,都对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可供操作性的经验。 但是,资产阶级仍然是剥削阶级,他们的国家制度仍然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终究不过是用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形式代替了过去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形式罢了。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实现形式。它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这是我们讲的五个制度的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大家知道,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因而,民主首先 是一种国家制度,就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同时,民主也可以延伸为人民参与管理社会经济事物的权利。比如,社区管理、财务管理等。 资本主义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针对封建专制的国家制度提出来的,是主权和王权对立的产物。在黑暗的中世纪,世俗权力和教会的权力结合在一起,君权神授,国家主权在君,君主可以无法无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人们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连人民的灵魂都归君主所有。俄国作家果戈理专门写了《死魂灵》一书,揭露君主的罪恶。 十五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本本身所要求的平等的所有权交换,和自己的固有劳动,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使得新生的资产阶级必须冲破中世纪的人依附教会和神学的统治,使人从君主和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的飞鸟。他们以人本主义为思想核心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猛烈的冲击了中世纪世俗的道德和教会的统治。他们从资本的立场出发,提倡个人主义,认为人不是上帝的奴仆,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人的成功与否或者能否成为上帝的选民不在于教会,而在于现实的勤奋与后天的努力。从这里出发,进而推论出国家是现实人的国家,而不是上帝赋予的权利,国家是人民一定时期内公认的,凌驾于教会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利组织。因而,国家主权是全体公民公共利益的体现。主权必须源于人民,这就是主权在民,这便为天赋人权做了思想准备。 后来,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大革命中他们又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呼喊着不自由勿宁死,不平等勿宁死,彻底废除了主权在君的封建制,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独立的主权国家。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使得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中,在不危及资产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民众享有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这就是民主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 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一切法权关系说到底都是人们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再现。人是社会的主人便是法律的主体。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基本的规定就是人民可以制订法律。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所有权,他们的利益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国人权宣言的话说就是当一个人可以侵害另一个人的情况存在时,一个 人害怕另一个人的时候就没有社会政治和平等,从这一人权原则出发,他们制订了宪法,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和法制建设的基础。宪法规定的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规定了国家权利结构运作原则,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根本大法。资本主义宪法有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从拿破仑法典以来,任何资产阶级的宪法都有一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用法国人权宣言的话说,就是私有财产神圣和不可侵犯,除非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使然,且在公平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这表达了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保证其利益的阶级愿望。仅这一条就充满了伪善性。雇佣工人是无产阶级,没什么财产值得保护,法律只能保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正向马克思说的那样,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的是就是赋予自己思想普遍的形式,他把说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私有制。 二是主权在民。恩格斯认为,全体人民有最高权利时就是民主政治,用法国人权宣言的话说就是整个主权的本质主要寄托于民,因而,国民有权通过议会或总统选举以及大会投票来决定谁来统治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选举是人民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但这种选举和投票终归是一种形式,他只不过决定用一个总统替换另一个总统,用一个财团替换另一个财团罢了,并不能改变国家权利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本质。 三是分权制衡原则。强调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利分立,互相制衡的原则,和不同人组成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其职能的执政方针。 四是人权原则。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就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人对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及反抗压迫的权利法律制度。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分权组织形式,他是在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等人三权分立的学说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孟德斯鸠看来,一切拥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利之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如果滥用权利的情况发生,就必须以权利来约束权利,从而使权利受到牵制达到权利平衡,这就是用权利约束权利的权利制衡原则。 这种权利制衡思想表现在政权形式上就是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利主体,独立行使,形成相互之间的制衡,这种分权制衡的政治形式以美国表达的最为典型。 在美国的政权结构中,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行使,行政权由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司法权由最高法院及下级法院行使,法院独立于总统和国会,国会有权弹劾总统,总统可以决定最高法官人选。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有不同的利益集团,他们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影响国家的政权的运行,使得国家权利的行使,常常是不同利益集团政治合力的结果。 (4)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制订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卢梭社会契约论中说人们的公益是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因此,选举制是国家政治制度运行中对社会发展及稳定起举轻若重影响的政治机制。从形式上看,是人民参加国家事物的重要形式,是人们参与政治,表达自己政治愿望和要求,对于国家公职人员的产生及其政策施加影响的法律途径。 从实际作用看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哪个政党执政,由哪个代表特定集团的政治人物充当国家元首,一般都是通过选举制度的运行,根据竞选结果来决定的。 拿美国总统选举来说就很有意思。他先由各组党员提名本党总统候选人和当候选人,再通过竞选、投票、记票当选等程序当选。竞选有竞选的规则,竞选是彼此抨击,但竞选结束后失败者向胜利者道贺,并准备下届总统选举再决雌雄,体现了绅士风度。 (5)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利的一种政治制度,也就是政党行政。资本主义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是代表一定阶级和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他代表资产阶级执掌当权,对政府施加政治影响;控制议会;制订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操纵选举;控制社会团体和舆论宣传等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两党制,如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英国的 保守党和工党,它的特点是两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一个党执政时,另一个党作为反对党可以对执政党进行批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对执政党起到牵制和制约的作用。二是多党制,如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两个以上的政党轮流,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在议会中联合执政的几个政党组成多数席位成为执政党,不参加政府的各政党及反对党。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再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历史进步性。 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和取代小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中保护促进和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天赋人权、生而平等、自由、博爱,对否定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教会统治,用议会代替君主制,用普选制代替世袭制,用任期制代替终身制都起了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所以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同志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纪生产的总额还要多还要大。 二是突出了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人,尊重人。人民群众有比封建社会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这就调动了人们生产劳动和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而用法制代替人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把人从封建宗法依附关系下解放出来的社会文明的进步。正像马克思所说,人治所谓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有人盲目服从超伦理和超自然的权威,而不是要自然的服从伦理和自然的力量。在民主政治下,与人们的社会活动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人类的发展,促进人类的进步。 三是积累的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特别是他们在协调经济发展,实现就业、构建社会福利制度,保证国民性方面的经验,仍然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些资产阶级的政治成就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和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使资产阶级具有历史革命性的积极成果。他对于中国具有几千年间封建专制,上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来说,特别是联系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思想上政治上反封建还很不彻底的现实。用小平同志的话说我 们只是在经济方面比较彻底的完成了反封建,思想上、政治上的反封建基本上没有完成,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历史歧义(音)。比如他们提出用权利制衡权利,对于我们制度层面解决腐败问题就有借鉴作用,他们提出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行依法治国也有启示意义。 第二,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作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它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和阶级局限性。这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民主是金钱操纵和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说到底是捍卫资产阶级的利益,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而他处处到打上了资产的烙印。如选举制常常被金钱、媒体、黑社会、财团等影响和操纵。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当年竞选的时候就公开对资产阶级说,你们选我吧,我愿意为你们服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竞选中参选者往往要支付巨额的竞选活动经费,这笔钱普通人拿不起,“穷人当上议员比骆驼穿过针眼很难”,这是美国人常说得一句话,这些钱只有大财团才能够支付得了的。因而,选举变成了金钱的较量,是金钱游戏、富人民主,谁占有的金钱越多,谁获取的政治权利就越大。用美国一位政治家的话说,“金钱是养活政治的奶娘”。金钱通过选举而转换为权利,财团通过选举而寻找到自己的代理人,所以美国总统选举费用昂贵,美国总统候选人在全国电视网黄金时段一分钟的竞选商业广告费就近十五万美元。包一架喷气飞机,做四天旅行的包机费约十万美元,向选民散发宣传品需三万美元,尼克松竞选连任花了6140万美元。克林顿与戈耳竞选花了2.3亿美元。有西方报刊预计,今年美国竞选费用要高达30亿美元,比四年前增长了36%,难怪有人说美国的总统竞选已沦为有组织的贿赂制度。 二是,政党制度有虚伪性和欺骗性。两党制造成一种民主的假象,平息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抗议,使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暂时没有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身上,放弃独立的政治斗争。多党制虽然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但这并不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出现国家政权真正维护工人阶级的现象,所以资本主义民主是富人借助民主获取更多的财富,而穷人借助民主来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都很难。 三是,法律名义上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很虚伪。工人有一双破皮鞋,神圣而不可侵犯。资本家有腰缠万贯的资本,有成千上万人的工厂企业也是神圣不可侵犯,无产阶级没有财产,谈不上保护,只能理解为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才神圣不可侵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有自由,但是劳动力必须出卖,否则要被活活饿死在社会里,能有选择的自由吗,你有选择不工作的自由,但是你会受到一种自然、必然性的压迫,那就是饥饿。所以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用锁链牵在他的主人手里。雇佣工人是用看不见的线牵在资本家手里的,这就是饥饿。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里,生活实际上的不平等又怎么寻求法律上的平等呢~资本主义的法律平等是通过法律将不平等合法化,因此,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应采取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其符合政治统治和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可以汲取和借鉴,就这也不能盲目照搬。直选制也许比代表制更能反映选举人的要求和意志。但在国民素质还比较低下,参政意识还不够自觉的情况下怎么搞直选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我国一部分农民在长期封建皇权思想残余的情况下,连村委会的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将选票卖掉换钱打酒喝,怎么可能很好的搞直选呢,这与社会发展程度和民主意识的发展程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我们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选举人民代表,委托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便很好的解决了中国人多的实际问题,更有广泛的人民性。 比如多党制适合美国绝不适合中国,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比较好的解决了联合执政的问题,其他党派参政议政,与共产党共同治理国家,就能够更好的吸收各方面的正确意见,更能反映人们的意识,所以说对西方政治体制不能盲目的模仿照搬,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前苏联领导人在新思维名义下照搬西方模式,搞全盘西化,结果不但没有带来公平效益,反而导致国家解体,使俄罗斯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非洲的一些国家照搬西方模式,纷纷实行西方民主,好多政党,多元化,结果不仅没有带来繁荣和稳定,反而连连发生军事政变,人们遭受摧残,国民经济崩溃,社会发生倒退。这些经验和教训很值得我们汲取,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阶级印记和偏见要进行分析、批判,深刻认识作为资本主义阶级统治工具的阶级本 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马克思说,每个时代的思想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作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点的总和。它的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法律、经济、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来源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提的思想理论和观点,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五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和神学愚昧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捁,新型的资产阶级不仅要使自己彻底摆脱封建压迫,而且处于发展商品经济和自由固有劳动的需要,就必须斩断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和教会神学的思想,把劳动者变成有权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这就是马克思说得变蜗牛为飞鸟,去掉人身依附关系沉重的壳,才能使人可以自由雇佣别人和自由出卖劳动力,使之成为摆脱封建关系的网,表面上看是独立的自由的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们形成以天赋人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天赋人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本主义,二是利己主义。 人本主义就是说人不是天生有罪,人不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苹果来恕罪的,人生来就是自己灵魂和肉体的主宰。人的成功在于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而不在于教会。人生来是平等的,自由的,人享有生存权、自由权、幸福权和财产权等权利。人本主义强调个人主义的权利和法则,将来个性解放,使个人可以从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下解放出来。 而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就是利己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启蒙思想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的第一个法则是维护自己的生存,因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一个人感觉的生物必然要追求快乐而逃避痛苦,亚当斯密更确切的说,我们有饭吃不是感恩面包式的仁慈,而是感恩于面包式的自立。但人不能为私利而为所欲为,人对天堂的强烈向往和对地狱的恐惧,导致人今生必须要利他,做一个高尚的人。人们是因为利己的需要才做出利他的行为,利他是 为了更好的利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利他人,每个人在给定的条件下只要求自己的利益,利己,但追求自己的利益是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的,这便形成了一种契约和默契。 这种早期的资本主义思想运动,提倡以人为本,反对神权统治,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树立理性权威,反对蒙昧主义是人类思想的大解放。它对启发民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保证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建立国家理论依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极大的历史进步性。 资本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为了进行统治,资产阶级开始构建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这时,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各种思想理论就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并构成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主要内容。如产业革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期内,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曾经以古典自由主义作为主流的意识形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古典自由主义已经不能为资产阶级提供新的经济指导思想,资产阶级便抛弃了古典自由主义,代之而起的是主张用国家权利降低垄断对个人自由的和权威威胁的新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在经济方面主流的意识形态。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的关键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过,一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都需要刽子手和牧师的两种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就起着安稳被压迫者,给他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情况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是他们服从这种统治,利用牧师的职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观点来实行资产阶级对人民的统治,让人民服从他们伦理的力量。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资产阶级在阶级统治中逐步形成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他来自资产阶级的实践,与资产阶级的命运相联系,并内化为资产成员的基本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社会成员一般遵循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自称为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实现的阶级基础,成为社会制度的辩护者。 当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在阶级 存在的社会里,意识形态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文化又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资产阶级在长期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成果,这些精神成果有相当部分是意识形态的形式被保存下来的。也可以说资产阶级前进每一步都有文化上的成就伴随着。拿文学创作来说,当资本主义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要求个人聚敛资本主义生产的财富时,资本主义的文化家们便写了《鲁宾逊漂流记》、《八十天环绕地球》、《神秘岛》等文化作品,歌颂资产阶级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成为激励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食粮。后来,资本主义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充分表现出来,一些有进步思想的作品们就写了《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商人》、《邦斯舅舅》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矛盾,呼唤社会正义和良知的回归。 资本主义的音乐也是如此,当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英姿勃勃的资产阶级音乐家也创作了像《英雄交响乐》、《命运交响曲》、《马赛曲》这些荡气回肠的作品,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进取精神,就连资产阶级的影视作品《人鬼情未了》、《泰坦尼克号》也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间具有的爱情和善良的本性。 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建立之前,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关键体系,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权,激发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中起了积极作用,表现了处于历史上升时期资产阶级英姿勃勃的进取精神和革命风暴。 当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巩固起来以后,资产阶级日益蜕变为保守和统治压迫阶级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开始走向反面,再也不敢讲真话了,便讲大话,讲空话,讲鬼话,主体上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起哄骗人民群众,麻痹人们的斗志作用,特别是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带有腐朽、没落的一面,他们的思想文化所宣扬的极端个人主义、色情、暴力、享乐主义等,表现了资产阶级沉浮、颓废的阶级特性。我们必须批判和抵制,因此,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应采取批判学习的态度,对其正确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成果,经济学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解释,哲学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成果,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总结,这些所谓客观真理的内容我们都应加强学习,实行文化开放,继承人类文化一切优秀成果,洋为中用。因为一个民族必须向另一个民族学习这个民族才会进步,但对其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反映资产阶级 利益要求的庸俗理论和学说则必须分析鉴别和保持批判的态度,化腐朽为神奇, 去其糟粕,去其精华,这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
/
本文档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