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婴儿期心理发展

2017-12-05 13页 doc 30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婴儿期心理发展婴儿期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心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在婴儿的发展过程中,动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动作本身并不是心理,但是动作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动作。婴儿动作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婴儿期心理发展
婴儿期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心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在婴儿的发展过程中,动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动作本身并不是心理,但是动作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动作。婴儿动作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的知识。没有动作,婴儿心里就无从发展。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婴儿动作的发展反映着心里的发展,通过动作发展的研究,可以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运动经验在空间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从依赖、被动逐渐向具有主动性转化。动作的发转可以诱导婴儿社会交流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 1.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 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2) 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3) 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 发展。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动作的发展遵循共同的顺序和大体一致的时间表,如我国民间有“三翻六坐八爬”的说法。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一) 手的抓握动作 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五指分化抓取物体与视动协调活动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主动探索和认知周围事物;(2)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通常在5~6个月期间出现,也因营养、健康、教养方式等环境因素而又所提前获滞后。 (二) 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使儿童能够主动移动躯体,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婴儿动作的发展好与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注意从早期开始对婴儿进行动作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知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干只觉得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 研究方法的突破 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婴儿视为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有人认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这种歪曲性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研究方法的突破,特别是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发现,性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应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过发现以前无法了解的早起感知能力。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起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偏爱的注视可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预定的程序——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这些轮廓和图形承载的信息量较大,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 (二)视觉发展 人对周围环境的心信息大多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敏度。 1. 视觉集中:研究发现,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据 眼睛约26厘米处——哺乳时母亲的脸与婴儿眼睛的适宜距离。 2. 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踪移动的红环。 3. 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 近成熟水平。 4. 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 5. 视敏度: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1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有的研究认为视 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7岁,也有人发现在10岁以前视敏度仍有明显发展。 总之,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三)听觉的发展 听觉是婴儿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认识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婴儿的听觉发展包括听 觉辨别能力、语音能力、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 1. 听觉辨别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就能区别不同的音高。低音容易引起明确而一致的反映,而高音则多引起惊跳反应。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及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2. 语音感知:婴儿对人的语音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出生几天的婴儿在听到母亲的声音时,吮吸活动加速。 3. 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6个月左右会出现表达愉快的身体动作,1岁左右已表现出伴随音乐节拍的身体动作 4. 视听协调能力:出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能力。新生婴儿几乎都能将头转向声源,即根据听觉方向进行视觉定位;当声音刺激与听觉刺激来源于不同方向是,婴儿多倾向于注视声音刺激来源的方向;当声、像刺激来源方向一致,婴儿的注视时间会更长些。这表明婴儿视听协调能力以发展到能使他辨别视、听信息是否一致的水平。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1. 味觉的发展 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2. 嗅觉的发展 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出生一周能够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体气味的偏爱。人的嗅觉改善延续至成年,到老年又衰退。人的嗅觉敏感性个别差异很大。 3.肤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而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婴儿直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 1.形状知觉 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2.深度知觉 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有人发现2~3个月婴儿能够把视崖作为新异刺激物来辨认。 3.方位知觉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随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记忆的发展 出生到3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具有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新生儿末期经反复训练建立起的眨眼条件反射可保持10天之久;2~3个月的婴儿建立起的记忆可保持30天之久。 3~6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发展。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三、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及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只能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婴儿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 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 2. 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别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景可以采用同样行动。 3.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 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 5. 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四、言语的发展 语言在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儿童言语的发展要经历漫长的历程,复杂的理论问题。 (一) 言语发展的理论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就掌握了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论。由于学者们所持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有如下三种: 1. 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系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的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 2. 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3.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二人之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言语是在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二) 婴儿言语的发展 1. 语音的发展 婴儿语音的发展分为语音感知和发音。语音感知是对语音的辨别,这主要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与其他声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 婴儿的发音:在言语发音的准备阶段,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既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婴儿真正发音是从掌握第一批词开始的;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婴儿只能发出他可以辨别的语音;到3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 词汇的发展 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此后,词汇量迅速发展,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3. 句法的发展 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数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及社会化的历程。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一、情绪的发展 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或哭、或静、或四肢乱蹬。婴儿最初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其余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因此,它们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随后,在生理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断分化。婴儿的情绪多种多样,这里仅介绍笑、哭和恐惧三种基本情绪。 (一) 笑的发展 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 自发性微笑(0~5周):婴儿出生1~2天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 2.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和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 3.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二) 哭的发展 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能力。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出生婴儿有多种不同模式的哭声。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的研究者离境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的各种哭声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哭声的频率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婴儿哭自出生就有,且较早出现分化。最初的哭声多属于生理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应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 (三)恐惧的发展 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 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婴儿的恐惧可分为: 1. 本能的恐惧:这是一种自出生就有的反射性反应。这种恐惧多半由于大的声响、突然位置变化以及疼痛等因素引起。 2.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这是一种有不愉快或痛苦的经验(如被开水烫过、被猫抓过)所引起的惧怕反应。 3. 怕生:这是一种忧郁陌生人接近而引起的恐惧反应,这种恐惧大约在婴儿6-8个月时出现。这种情绪也称为陌生人焦虑。 4. 预测性恐惧:这是一种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 二、气质 气质分类有多种,其中一托马斯和切丝的类型学说近期最受重视。他们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三种。 1. 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容易性儿童容易获得父母和周围人的关怀和喜爱。 2. 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困难型儿童容易使亲子关系有所疏远。 3. 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慢慢活跃起来。迟缓型儿童引起父母的反应往往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并因具体情况而异。 在儿童中,容易型约占40%,困难型约占10%,迟缓型约占15%,其余35%属于混合型。 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型联接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 2. 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 特殊情感联接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连结。 (二)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为: 1. 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 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3. 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没有建立起依恋安全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就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之后,许多研究者都围绕这种概念进行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哈特概括诸多研究结果,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主题我的发展,第二阶段是课题我的发展。 (一) 主题我的发展(5~15个月) 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生;9~12个月,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是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 分开。 (二)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事实上,在整个婴儿期,自我意识无论是主体我还是客体我的认知都在稳步的发展着,其年龄划分是指一般而言的大体发展过程。 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婴儿期作为人生的最初阶段,如果抚养不当,就会带来各种心理问题。 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婴儿出生后,母乳喂最适合的营养品。因为在母乳内不仅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还含有抵抗疾病的抗体,可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随着婴儿的成长和活动量的增加,婴儿的消化功能逐渐完善,对于4~6个月的婴儿,除母乳外,还需要添加辅助食品,才能保证充足的营养。无论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要定时定量,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除了要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外,还需要满足其情感需求。在情感方面,母亲的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反应性是指对儿童发出的信号积极的应答;情绪性是指经常通过笑、说、爱抚积极地表达情感;社会性刺激是之多进行社会性互动,诸如通过相互模仿行为、丰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的行为节律,而不是以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婴儿。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一般来说,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的教养法师都容易适应。对困难型婴儿,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的克制自己的烦躁,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的适应社会。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的经验。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婴儿最初的认知活动主要体现在感知觉和动作发展上,因此,要为婴儿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宜刺激,如色彩鲜艳的玩具,动听悦耳的音乐。好要为婴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发展自己的动作,为以后的认知发展打好基础。
/
本文档为【婴儿期心理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