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珠散玉碎的哀痛

2018-01-07 3页 doc 13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珠散玉碎的哀痛珠散玉碎的哀痛 〔关键词〕 鲁迅;结构形式;艺术匠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74―01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勾画,以细致的心理感觉的真切描述所强调了的作者本人之亲身经历和文献史料合铸的铁的事实,无声却有力地揭露、控诉了实行封建独裁专制统治的国民党政府压迫民主、迫害进步人士的罪行。文章以五位青年作家高尚的人格反衬出国民党政府的手段的卑鄙、以青年作家善良的心地反衬出国民党政府用心的邪恶,以青年作家的单纯率真反衬出国民党...
珠散玉碎的哀痛
珠散玉碎的哀痛 〔关键词〕 鲁迅;结构形式;艺术匠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74―01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勾画,以细致的心理感觉的真切描述所强调了的作者本人之亲身经历和文献史料合铸的铁的事实,无声却有力地揭露、控诉了实行封建独裁专制统治的国民党政府压迫民主、迫害进步人士的罪行。文章以五位青年作家高尚的人格反衬出国民党政府的手段的卑鄙、以青年作家善良的心地反衬出国民党政府用心的邪恶,以青年作家的单纯率真反衬出国民党政府的阴险歹毒,以五位作家对进步事业的追求反衬出国民党政府本质的反动;而作者集中笔墨突出的柔石那书生气和孩子气十足的“迂”,同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形成的极端对比更是彰显出彼此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综上所述,通过对比相得益彰地现五位青年作家的高尚品质和国民党政府的卑鄙无耻是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表现方法,相对而言,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之于这篇文章的主旨表现就整体而言并没有更为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迫害政治犯罪行的辛辣指控、对五位青年作家的热情赞扬、对国民党政府实施的高压统治的悲愤斥责也并不含糊、迂曲。因此,把对比手法的应用而不是如我们通常习惯的那样,把对语言的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更能使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基本,学生对诸如作者引用的柔石狱中来信的背面文字内容、对柔石之“迂”的描写、对众多书籍和杂志名的详细记述,才会有一个完整全面的理解。诗与史结合,即由心理事实所构建的文学形象和由史学资料所昭示的历史真相的有机结合,正是这篇课文的艺术力量和艺术特点所在,而这也正是作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的特质之表现。 这是我们理解本文结构形式的钥匙。 本文的五个小节或长或短、参差不齐,如第一节和第四节较长,而第三节则只有寥寥数语。表面上看,文章的小节长短是以事件的繁简所决定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课文共分五个小节,且不说这是否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单是数字的对应和篇幅的简短这两种外在形式和其内容能自然引发的对比中的巧合,就足以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五位青年作家短暂而灿烂的生命,而文章线索的隐匿而造成的杂乱自然也可以使读者由此进一步地联想到五位青年作家在黑夜被反动派枪杀时尸首相枕的凌乱场面。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给别人看。的确,五位青年作家短暂的生命留在人们记忆里更为简短而零散的生活片断,犹如散珠碎玉,令人痛惜不已。事实上,作者并没有以时间的先后安排文章内容。柔石先于白莽而同鲁迅相识,但在编排上,却将与白莽的相见相识安排在了前面;作者也没有按人物分节,对柔石和白莽的叙述也是有意错开的,这自然有避免内容详略不同而造成篇幅比例失调和因内容集中而显单调的考虑,但并不能因此绝对排除小节数目所应有的寓意安排,以鲁迅作品一贯构思缜密、惜墨如金的风格来看(如《药》中,华老栓、夏瑜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的姓氏恰好组合为“华夏”一词,《阿Q正传》中“Q”这一英文字母的形象性等等),这绝非仅仅是一种巧合。 作者分节的艺术匠心,在最为简短的第三节和最长的第四节可略见端倪。第三节写白莽的再次被捕,事件的突兀、事理的悖谬、旁观者的惊愕、受害者的无辜因篇幅的奇短而更加突出,悄然而逝的白莽让人联想到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短暂而灿烂,悄然而逝,令人惋痛。显然,这一段的独立成节具有无可置疑的强调作用。如按事件或人物分节,那么第四小节“同时被难的四个青年作家”以下的文字理应独立分节的,因为上面的内容写的是柔石被害,而 以下内容则是有关白莽的,且这一小节还谈到了其他两位作家,又是最长的。但是作者却一反成例,将从形式上讲本应分述的内容编排在了一起,继柔石之后,还提到了李伟森、胡也频两位作家以及前文提及过的白莽,牺牲了的烈士在这一小节的最后几乎是集体亮相,这样,对五位作家的记述性文字便终以白莽的译诗作结: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内容上的整合,使得这首小诗不仅成为白莽短暂一生的切当注脚,也成为五位作家的盖棺之论,它犹如镌刻在纪念碑基座上的墓志铭一样使人刻骨铭心,令人感慨,令人崇仰,令人深思。 ,笙 编辑:刘於诚
/
本文档为【珠散玉碎的哀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