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想谈恋爱的诗句.doc

想谈恋爱的诗句.doc

2017-12-11 18页 doc 43KB 1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想谈恋爱的诗句.doc想谈恋爱的诗句.doc 想谈恋爱的诗句 想恋爱的语录 谈恋爱喜悦的诗句 想要谈恋爱的句子 谈恋爱成功表 示心情 篇一:一生和诗词谈恋爱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作者:赵晓兰 来源:读者杂志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 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 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 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 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
想谈恋爱的诗句.doc
想谈恋爱的诗句.doc 想谈恋爱的诗句 想恋爱的语录 谈恋爱喜悦的诗句 想要谈恋爱的句子 谈恋爱成功表 示心情 篇一:一生和诗词谈恋爱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作者:赵晓兰 来源:读者杂志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 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 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 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 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 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 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地说:“她站在那 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 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 物”。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她出生 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 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 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 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 窗前的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 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 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 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 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 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 何作用。?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 叶嘉莹对记者说。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当人生 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 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 的,又干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 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 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 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 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 生。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 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 得错过, 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后来, 她把笔记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 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风雨逼人一世来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 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 一件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衣服的后面磨破了,她就 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只要我讲课讲得好,学生对我一样尊敬。” 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 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无恒产而有 恒心”,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有高洁的品德和操守。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 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颠沛流离中,她写下这样的诗 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个人命运在大时代面前被彻底改 写,她从此背井离乡。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 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而被抓。不久后,叶嘉莹任教的中学,从校 长到老师都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全部被审查。叶嘉莹没了工作,只 好投奔丈夫的姐姐。夜里,在主人家的走廊上铺个地铺;中午,为 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叶嘉莹不得不出门,在烈日之下抱着女 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3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 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 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 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 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后来,经师友介绍,叶嘉莹到淡江、辅仁、台大3所大学任教。生 下小女儿后,她没能好好休养,身体不堪重负,又染上哮喘,每天 下课回家,都会感到胸部隐隐作痛,身体似已被掏空。她想起了王 国维《水龙吟》中的句子“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不免 自伤。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她记得诗是 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后来她发 现,自己的记诵与原诗并不完全相合,但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 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 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 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 爱。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由于出色的教学成就,叶嘉莹的名声散播开来,她获得了台湾大学 的教授职位。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 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 下来。 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 面,她有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是有生命的,我 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准确,但我讲一首 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她发自内心的真诚 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 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 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 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 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 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 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 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 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 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 诗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 动万分。 课堂上反响热烈,连叶嘉莹自己也完全沉浸其中了。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经原辅仁大学外文系教师李 霁野介绍,她来到南开大学,就此与南开结下深深的情缘。到了快 退休的年纪,叶嘉莹却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想起老师顾随 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 情过乐观之生活。”重新焕发的热情,让她抛却了“小我”的狭隘和无 常。 诗歌使人心不死 叶嘉莹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对她来说,“报 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 究者,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 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的事,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 情。 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教书,叶嘉莹的好多学生现在都是 80多岁的老人了。今年她90岁生日时,有学生打电话给她,说很 抱歉,老师的寿辰来不了了,因为已经不能走路了。叶嘉莹用自己 澎湃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台湾作家陈映真曾 经回忆:“叶教授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的 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她在中国古典 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惊叹艺术和文学之美。”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 这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 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 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 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 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 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今后将定居南开,决定捐 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 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如今,叶嘉莹正在从事一项浩繁的 工程。“我教书70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000小时以 上。”她指指家里摞着的一个个行李箱,“这些都是我带回来的历年 的讲课录音和录像。”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她的著作文白相 杂,理论性强,而讲课时深入浅出,整理出来更利于向读者普及。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 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 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 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 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 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 开。 (莹莹摘自《环球人物》2014年第14期)篇二:一生都与诗词恋 爱 一生都与诗词“恋爱” 2014-05-14 中国青年报 记者 张国文 5月10日,诗人席慕蓉和作家白先勇像两个“追星族”,出现在南开 大学校园里。他们频频向一位教授鞠躬,庆祝她的九十大寿。席慕 蓉说,羡慕南开的同学,可以“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地,做叶嘉莹 老师的学生。白先勇表示,叶先生是国学大师里讲诗词的“一把 手”,叶先生的教诲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叶先生站在那里,就是 一首诗。”无从考证谁发明了这句评语。多年以来,它在南开的学生 中流传。 南开大学中文系1979级学生单正平现在是一位大学教授,他入学那 年,叶嘉莹在南开开课,当时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对南开校园造成 的破坏仍在,而叶先生走在路上,是“地震后惨败的校园里最美的风 景”。那时,她已55岁。 虽然叶嘉莹表示对外在的东西并不注 重,但她流露出的风度和气质,深刻地影响了很多学生的审美。 “见了叶先生之后,才知道什么叫风度,什么叫气质,什么叫优雅。 很多人说见了叶先生,我们心中那些美的东西才被唤醒。” 南开中 文系1979级学生傅秋爽说。 晚年的叶嘉莹,保持了多年未改的标志性的发型。据她的秘书、南 开中文系副教授张静介绍,叶先生总是自己理发,因为她觉得自己 剪得更好。 能让一代代学生心折的,当然并非她的美貌。林玫仪说,本来说不 出美在哪里的诗句,经叶老师一讲,马上就能进入“诗境”。 由于太受欢迎,叶老师曾在台湾大学教书时,连中午都排了课,很 多人上午最后一节课后,赶紧饿着肚子跑到那早已人声鼎沸的教室 旁听,很多人到隔壁教室抬桌椅,即便如此,仍有人挤在窗台上。 后来,叶嘉莹在南开开课也造成了这种局面,不得不发放听课证以 维持秩序。 当年的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徐晓莉将旁听叶嘉莹的课比作“偷吃仙 丹”。她和几位同学一直旁听叶先生的课,至今已有35年,尽管她 们后来从事了不同的职业。有人说:“我们送走了叶先生一拨又一拨 学生。我们是一直‘留级’的学生。” 很多人慕名旁听,有的还 带着孩子。叶先生并没有大学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席慕蓉对中国青 年报记者形容:“在讲诗词的时候,叶老师跟我们完全没有距离。但 是刚见叶老师时,有点不敢靠近,那个美让你敬畏。” 席慕蓉觉得,叶嘉莹就是诗词里那位“湘水上的女神,“要眇宜修”, “我 们面对的是世间难得一遇的才情和生命”。 很多人当面问叶先生,“您为什么不老,”她答,读诗读词使人不 老。 她的学生、台湾大学教授齐益寿认为,叶先生的诗词研究, 尤其注重“兴发感动”的力量。她至今没有老太太的垂暮之感,是因 为她吸收了历代诗词的精华,融入生命,跟她的生命一起生生不 息。 这些学生都是多年以后才知道,叶嘉莹并非养尊处优,而是命运多 舛。但她以前极少谈起,晚年即便谈及,也听不出任何愤懑仇怨。 叶嘉莹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长大,在上小学之前,几乎不出大 门。她生活在战乱年代,经历丧母之痛,父亲又在乱世多年失去联 络。她承认自己一生都没有恋爱过,虽然自己选择了丈夫,但拥有 过的是“不如意”、“好心办错事”的婚姻。 她24岁那年出嫁后随夫南下,辗转到了台湾。在台湾“白色恐怖”的 政治环境下,她和丈夫都有过牢狱之灾。后来她终于在加拿大取得 终身教职,使全家人的生活安定下来,大女儿与女婿又因车祸遇 难。 在台湾时,她曾借住在亲戚家的走廊里。等别人都睡了,再铺一个 毯子打地铺。 她的外甥、台湾长庚大学校长包家驹,第一次知道舅妈是位教授, 竟然是在她任教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公室里。在他的印 象中,舅妈只是一个在家里洗衣擦地、架着竹笼为女儿烘烤尿片、 在厨房里洗菜的妇人。他筹建长庚医学院时,聘来的国文老师中就 有人听过叶先生的课,他才意识到,原来舅妈有这么高的成就。 长庚医学院前院长吴德朗对包家驹说过,这辈子有两件事最重要, 一个是选择了心脏内科,另一个是听了叶先生的课。 在女儿眼中,唐诗宋词是叶嘉莹的最爱,她一生都在“与诗词恋 爱”,恋爱的人总是年轻的。 叶嘉莹说,诗歌是支持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画家范曾认为, 叶嘉莹的表现,正是“以逆境为园林,以群魔为法侣”。 她提出的词学“弱德之美”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 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 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 “弱德之美”。这种美感,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 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之姿态 的美”。其为形虽“弱”,却蕴有“德”之操守。 林玫仪问过叶先生,在她仰慕的诗人中,如果有机会,谁可以与之 交往和生活。叶嘉莹觉得,杜甫“古板”,李商隐“忧郁”,辛弃疾是 个理想人选。她写过极为轰动的研究辛弃疾的文章,有人称她是“辛 弃疾的异代知音”。 她已90岁了,仍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她说,自己要做的,是 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否则,上对不起古 人,下对不起后人。 多年在海外任教,用英语讲授中国的古典诗 词,她“总不免会有一种失根的感觉”。“文革”过后,她一次回国探 亲,在火车上看见一位年轻人拿着本《唐诗三百首》,高兴得不得 了。在长城参观,她买到了《天安门诗抄》。这使她感慨,“中国真 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劫难,还是用诗歌来表达 自己。” 而现在,诗词遇到了新的挑战。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说,很多学生 问研究古代文学到底“有什么用”,她为此感到沮丧。她认为,“叶先 生以她毕生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叶嘉莹说,我们国家是富裕了,经济上也改善了很多,“一般的人心 反而变得不是像原先那么单纯了。” 她虽然年事已高,仍“尽量在讲课”,甚至给幼儿讲课。她说,自己 体会到里面高洁的世界,就有责任尽个人讲诗词的力量,让年轻人 认识到人生、感情、心念之间有这么美好的东西。 白先勇说,叶先生用过“救赎”两个字,“她认为古诗词是我们救赎的 力量。” 有些事情,叶嘉莹感慨,事过以后,无人以继,“一切努 力归于徒劳”。另一方面她觉得欣慰的是,总有一些人,听了自己的 课,受到了感动。 加拿大的实业家蔡章阁,只听过她一次讲演,就愿意出资为她建设 研究所大楼。南开大学如今为她兴建迦陵学舍,又有很多人慷慨解 囊。澳门的实业家沈秉和决定做“略带诗意”的资本家,将自己比作 叶先生的“小小书童”。第一次听叶嘉莹讲课时,他对南开学生说, 这可是“梅兰芳的戏”。 晚年,她改变了在温哥华终老的计划,决定回国定居。她表示自己 是一个“不大计算未来”的人,只是依照本性而生活。 她的位于北京察院胡同的旧宅,那充满诗意的四合院,在10多年前 没有躲过拆迁。她曾有意把它改造成一座书院,终于没有成功。如 今,南开大学为她兴建的“迦陵学舍”,是她新的书院所在。 她多年来习惯站着讲课。她说,如果有一天自己无法站立,至少仍 能指导学生,整理以前讲课的2000多个小时的录音。 她用诗人杜甫的诗句,提醒自己要努力做到“盖棺事则已”那一刻。 她用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顾随的话自勉:“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 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叶嘉莹尽得顾随真传。她觉得顾先生说到了诗 词精微的境界,是“飞在天上去说的”。她先后记了8大本听课笔 记。那些年她四海飘零,白色恐怖时被人搜家,在乱世中丢过许多 物事,这些笔记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经过“文革”,顾随终生没有留 下任何论著,她的笔记后来成了《顾随文集》的基础,成就了“师父 因弟子而显于世”的人间佳话。1948年她南下结婚,以为很快就会 回到北京,只带了随身衣物和这些笔记,多年里她一直随身携带, 从不托运,她说,“这是宇宙之间唯一的。 席慕蓉陪着叶嘉莹去东北寻找过叶赫那拉部族的源头。那是一片高 地,历史上的城池已经消失,上面种着大片的玉米。时年78岁的叶 嘉莹坚持上去,独自对着玉米地,默然伫立很久。她突然回过头, 对席慕蓉说—这不就是那首诗吗,《诗经》里的《黍离》啊~ 在席慕蓉眼里,那一刻,站在那里,美得像一首诗的叶嘉莹,和三 千年前的一首诗相遇了。篇三:顾 农:李商隐恋爱的诗迹 顾 农:李商隐恋爱的诗迹 李商隐的诗作,“多以男女遇合寄托君臣”(陈沆《诗比兴笺》卷 四),恋爱不过是表面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烟幕;另外一些则大 约是真写恋爱的——一个没有深入恋爱过的人,想把恋爱烟幕搞得 如此出色,恐怕不大可能。 李商隐的恋爱,大约可分两类:一是同他妻子王氏的感情;一是并 不指向婚姻的恋情。先恋爱后结婚,然后就慢慢过日子,这样的事 情太多太普通了,人们兴趣不大,李商隐写得也很少,名篇只有 《夜雨寄北》一首;成为话题之李商隐的恋爱,一般多指婚外之 恋。苏雪林女士的《李商隐恋爱事迹考》(北新书局1927年版)就 是这方面的一本名著;本师陈贻焮先生有《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 (《文史》第六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具体意见与苏说很不 同,乃是这方面的一篇名文——此文发表较晚,实际上写成于1963 年,当时他正给我们讲隋唐五代文学,课堂上只是极简要地提到过 一下,没有多讲;我课后就这一问题向他请教,他微笑着训斥道: “现在哪里是讲这种的时候,你小小年纪,也来关心什么恋 爱~”这就不宜再问下去了,只好一笑下台,改问别的问题。整整五 十年过去了,先生当年半认真半开玩笑的神情仍然历历在目。 李商隐的恋爱事迹,其实难谈得很,因为没有什么具体可靠的史 料;学者们所说的“事迹”,实为“诗迹”,因为都是从他诗里推测出 来的;而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就很为难很伤脑筋了。 曾经有人完全否认李商隐有过浪漫的恋爱,理由是他同王氏的感情 十分深厚融洽,王氏去世时他才四十岁,没有再娶,单身至死,他 的私生活相当严肃,不会乱谈什么恋爱。这个理由似乎不够充分。 严肃归严肃,恋爱归恋爱。李商隐是二十七岁时同王氏结婚的,就 他本人而言乃是再婚;他何时同第一任妻子结婚,又何时何故成为 单身,现在都不大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商隐在同王氏结婚 之前有过一段独身生活,这个时候他谈点恋爱,获得大量感情体 验,后来又热烈而深沉地进入诗歌——这于情于理于法,都没有什 么不合的地方。 从李商隐诗文透露的消息看去,他的第一次婚姻大约相当早,作为 长子往往如此,何况父亲死得又很早;他丧偶而成单身也比较早。 他有过一段入山修道学仙的经历,当与此有关;而他的大谈恋爱, 也与此有关。 陈贻焮老师写 道: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说:“早忝诸孙末,俱 从小隐招。心悬紫云阁,梦断赤城标。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碧箫。 山连玄圃近,水接绛河遥。”冯注:“诗叙隐居学仙,而所引多女 仙。凡集中叙学仙事皆可参悟。”又于题下注:“诗多叙游山学仙之 事,从翁盖同居玉阳者。”据此可知他早年学仙玉阳,当时曾与女冠 有过恋情。 中唐以来,士人与女冠发生恋情的很多。李商隐早年入玉阳学仙, 除了信仰与习道举等原因外,恐怕也同样有此打算。前引《送从翁 从东川弘农尚书幕》后段,曾想象他那个堂叔祖入幕后,定然“几处 逢鸣佩,何筵不翠翘”,并叮嘱他“勿贪佳丽地,不为圣明朝”。据口 气可知此人辈分虽长而年事却与他相当,所以前段就不觉提到他们 学仙玉阳时的往事了。 李商隐入玉阳山修道这一段类多恋爱的诗迹。当时此山中女道士甚 多,其中有些是随公主入道的宫女,这种人相当开放,颇有故事; 李诗中大有与此相关者,其例证陈老师文章中列举甚多,皆有微妙 有趣的分析。就此论定为李商隐恋爱事迹或不免操之稍急,这里难 免有些改造、变形、虚拟和想象;但如果改称有些诗迹,那是绰绰 有余的。 陈贻焮先生的《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一文后来收入他的一本论文 集《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书中论及孟浩然、 王维、李颀、杜甫、岑参、李贺、李商隐以及一些比较宏观的问 题,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成果大抵在此;书中的内容他当年在 课堂内外曾经涉及不少,读起来足以引起回忆,多有浮想。陈老师 似乎不大讲究课堂艺术,而他讲课仍颇有魅力。这本《唐诗论丛》 乃是我最爱读的书之一。 陈老师已于2000年11月19日去世,享年七十有六。此情可待成追 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篇四:诗经中婚恋悲欢之求偶恋爱诗分析 《诗经》中婚恋悲欢之求偶恋爱诗分析 摘要:《诗经》中婚恋诗的内容十分丰富,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婚恋 的各个方面。婚前求偶恋爱诗即狭义的情诗,在婚恋诗中所占数量 最大。婚恋诗中的恋爱部分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对象有着不同的分 类,按照婚前恋爱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有求偶,热恋,失恋 诗。 关键词:婚恋诗,求偶诗,热恋诗,失恋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 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 朴,内容丰富多彩,对于当时社会的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 譬如社会的不合理,民间普遍的疾苦,人民对于虐政的讽刺等等, 其中婚恋诗占有一定的比例。婚恋诗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 《诗经》中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总称。但是古人为什么把 爱情、婚姻当成这么大的一件事来看待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宗法社会重视 嫡亲的结合,婚姻逐渐演变为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家族行为,每一 个家庭都倚靠夫妻来战胜灾害,为了更好的生存,家庭和睦变得非 常重要。婚前的求偶恋爱诗句在婚恋诗中所占数量最多。 1.求偶诗: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风格简明而朴 素,大都描写男女从爱慕一直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爱情里 所有的忧喜得失、悲欢离合都在其情诗里得以生动体现。这期间描 写的感情多是无拘无束,甚至充满幻想的,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 们朴素的爱情观。求偶诗多有描写求而不得的失落痛苦。例如我们 所熟悉的《周南.关雎》。《关雎》事不可考证,只能大致的推断出 男子对于心上人的追求受到了婚礼的束缚。古代政治考虑的不是婚 姻是否你情我愿,重视的“附远厚别”安定社会的政治功能及繁衍功 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篇的主旨。诗中男子变幻想为实际 行动,执着的追求窈窕淑女。 《关雎》描写的是男子的单相思, 《召南. 摽有梅》则描写的是女追求男的迫切: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女子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三幅近似却不重复的画面叠 加,传达出女子丰富的内心情感。她用树上递减的梅子巧妙地比喻 自己逐年增加的年龄,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 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在当时, 姑娘们很少有十六岁后还没成家生子的,后生们大都在十八岁前就 为了人父。当时社会为促进青年们的交往,让他们早早成家,常在 仲春时节,让男女自由来往。诗中女子因爱生恨,恨中带爱,大 胆委婉,迫切中蕴含着矜持,急切的盼望中也甚有分寸。还有投物 传情,例如《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之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是男词还是女词实在难以推断,但是民间多有抛绣球的习 俗,可以推断,应该是未婚女子向男子投掷瓜果表达爱慕之意,委 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男子有意,再回报其他信物以示相好。 此诗通过男女互赠信物的描写,语直情浓,辞浅意深。可以看出当 时男女定情还有有一定的自由,此诗通过相互赠物的描写,用复沓 反复歌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姑娘小伙永结情好的意愿。语直情 浓,辞浅意深。 2.热恋诗:《诗经》中的热恋诗多是写的一见钟情时的喜悦。如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 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 臧。 此诗描述一幕如诗如画之景,春晨郊外,碧草露浓,忽见美人,清 华婉仪,虽云邂逅,两情和悦。“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青年男女 野外偶然邂逅,心灵瞬间想通,一见钟情。从文字的表面可以分析 出男女邂逅的地点时间,野外春天的早晨。从时间地点也可以推断 出他们的身份,这么早来到野外进行狩猎和采摘的劳作,平民可能 性比较大。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感情,全部凝聚在此诗中, 可谓出之无心而天然合作。人人对理想中的异性都有一个期待,“适 我愿兮”抛出去后,一段感情就已经在酝酿之中。“与子偕臧”是“适 我愿兮”的自然升华,它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 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可以看出当时男女交往还很自由,尚看不出 封建礼教对于他们的约束。 3.失恋诗:爱情中有失有得是自然,有热恋就会有失恋。热恋中的 所表达的情感大致相同,就是幸福,满足,而失恋的原因则各有不 同。《诗经》中刻画了很多感情出现变故的形象,变故原因程度不 同,痛苦的程度也有所区别,《郑风.狡童》描写的是一位哀怨忧郁 的失恋者: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诗句直抒胸臆,交待了前因后果,诗的两章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 式,有层次地表现了这对恋人之间已经出现的疏离过程,通过对失 恋之痛的直接描写,吃不下睡不着,刻画了一个对恋人一往情深的 形象。 《诗经》中有些诗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对于婚姻的影响,约束了男女 婚恋行为,内心的矛盾挣扎和痛苦来源体现了礼教对感情的束缚。 例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 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 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深刻的体现 出了男女之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冲突。封建礼教忽视了人类正常的 情感需求,片面的强化了婚姻的社会政教功。 结 语 《诗经》中求偶恋爱诗的模式很多,化虚为实,视听通感,是《诗 经》中璀璨的一部分,抒发了男女青年对于爱情的追求与执着,向 我们传达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婚恋的悲欢,也体现了当时的婚姻 和封建社会性质,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
/
本文档为【想谈恋爱的诗句.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