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岩嫩事迹材料

2020-03-08 8页 doc 24KB 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岩嫩事迹材料“水流到哪里,鞋脱到哪里,我在任一天,就要干好一天。” 26载春秋如一日一颗红心为村民——追忆勐海县勐混镇曼列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岩嫩 “他说的话我们相信,他说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记者在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曼列村民小组采访已故“优秀共产党员”岩嫰事迹时听到的话,它道出了村民对岩嫰的信任。 岩嫰在村里任职26年,常年奔波,通过申请项目资金和物资、带领村民投工投劳等方式,解决了村民常年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让村民生活得更加便捷幸福;建设社房、舞台、门球场、篮球场等基础设施,促使农民生活丰富多彩;带领大家实行甘蔗下田,增...
岩嫩事迹材料
“水流到哪里,鞋脱到哪里,我在任一天,就要干好一天。” 26载春秋如一日一颗红心为村民——追忆勐海县勐混镇曼列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岩嫩 “他说的话我们相信,他说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记者在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曼列村民小组采访已故“优秀共产党员”岩嫰事迹时听到的话,它道出了村民对岩嫰的信任。 岩嫰在村里任职26年,常年奔波,通过申请项目资金和物资、带领村民投工投劳等方式,解决了村民常年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让村民生活得更加便捷幸福;建设社房、舞台、门球场、篮球场等基础设施,促使农民生活丰富多彩;带领大家实行甘蔗下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组织成立老年协会、村民治安巡逻小队,维护村寨安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他一心为民,换来了村寨的勃勃生机、农民的真心拥护。“党员如果都像岩嫰这样的,那我也要入党。”59岁的村民岩罕最近向村组干部提出这样的要求。 49岁的岩嫩在英茂糖业有限公司为村民核对甘蔗种植情况时因脑动脉瘤破裂出血,送往昆明抢救无效病逝。7月8日,全村人不约而同来到他家,等着送别他们的好儿子、好组长、好书记岩嫰。 搭档说:“他是个心很细的人。” - 1 - “那天是6月26日,上午,我们两个去镇上参加审判大会时他就说头疼了。中午出门的时候,他把切割机留给我,还留给我50元钱,说寨子里的篮球场刚建成,得赶紧切出十字来,怕以后有裂缝,如果你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请人帮忙。没想到那是最后一次见他了。”村民小组会计岩坎帮说。 岩坎帮和岩嫰搭档两届,2013年岩嫰再次当选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当选之初,村里还没有篮球场,岩嫰召集村组干部开会,讨论建设篮球场事宜,并提议把篮球场选址在岩苏家原来的地基上,得到其他村组干部的一致同意。“那块地基在他堂妹夫家旁边,他堂妹夫在勐海开了个茶庄,本来打算买下那块地建茶叶初制所的,岩嫰去找他说后就让出来了。”岩坎帮说。 在堂妹夫岩叫召的眼里,岩嫰对家人也从来没有私心,总是让家人为公家的事让道。“他来找我说,那块地基村里打算拿来建篮球场,现在村里就差一块篮球场了。篮球场建成后,我们大家的孩子有打篮球的地方,全村人也有娱乐的地方了。” 经过多次协商,岩嫰与岩苏达成,村里用集体的水田以1.5亩换地基1亩的方式换来了篮球场场地。 “他在昆明打电话给我,说寨子里面还有3家人没有还糖厂的贷款,叫他们赶紧还,过了7月1日就会有利息。”村妇女主任玉燕对记者说。“哪家人甘蔗地有多少亩、需要多少袋化肥、有多少贷款没有还完,岩嫩心里清清楚楚。”在玉燕看来,岩嫰的脑袋就是个电脑储存器。 曼列村有水田525亩,一边靠昆洛公路,一边靠南混河,距离500米,田间没有路,村民收割水稻时,没靠路边的村民只能踩着别人家的水田或者田埂,把自家的谷子抬出来,请人帮忙抬到路边是2元、3元一袋。想在水田间修条路,把拖拉机开到自家水田边拉谷子成为很多村民的心愿。2011年,曼扫村实施“兴地睦边”项目时,规划里并没有曼列村水田片区田间道路。为此,岩嫰多次和项目方商量、沟通,最终由村民按出让土地的方式,在田间修出一条宽5米、长500米的田间道路。“要推路嘛,要得画出路线来,岩嫩就带着我丈量、撒石灰做记号,我们俩干了四、五天才做好记号。”岩坎帮说。 曼扫村“兴地睦边”项目完成后,村民已经错过了种植水稻的节令。水田不能荒啊,岩嫩和其他村干部、村民商量,提议像勐遮镇曼杭混一样种甘蔗。从来没在田里种过甘蔗的村民有疑虑,岩嫰就和他们算账:在山地种甘蔗每亩产量4吨,在田里种甘蔗每亩产量7—8吨,按每吨420元计算,每亩能增加收入1200元至1600元。大家同意种植甘蔗后,岩嫩主动到英茂糖业有限公司找人,请技术员到村里丈量每户人家种植甘蔗面积,指导村民开展甘蔗下田种植技术。目前,全村甘蔗下田种植面积达760亩,成为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我走到寨门,就看见他骑摩托车出门的背影;我去篮球场,就看见他在那里疏通水沟;我去田里干活,就看见他拉皮尺的样子。”在岩坎帮心里,岩嫰还在。 1987年,23岁的岩嫰被选为村民小组会计。在他担任会计的10多年间,没有发生过一起财务问题和违纪违法现象。从2001年一直到2013年,他先后被群众推选为村民小组组长,还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说:“他整天都在忙寨子的事。” “那天中午,我在家休息,岩嫰来我家楼下叫我,说我家甘蔗数据不对,要带我去糖厂核对。他说这两天事情多,今天再不去核对就没有时间了。说完就骑摩托车带我去糖厂。核对完以后,我们走到糖厂门口,他就抱着头蹲下来说头疼。”岩温回忆说。 “听说岩嫰要从昆明回来啦,寨子里的人都不出门,在家等着送他。”85岁的老党员咪涛玉种对记者说,“我的党费都是岩嫰垫交的,他说我年纪大了,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其他人代缴党费党组织也是能理解的。我还钱他也不要。”像玉种一样,77岁的老党员玉吨的党费也是岩嫰垫交的。 在妻子咪叫贺为岩嫰保存的笔记本里,记者看到了岩嫰的记账本———1987年3月21日,买灭鼠药3.00元、0.75元、0.24元……一本本红色塑料壳的笔记本上,岩嫰用傣文详细了一笔笔村里的支出和收入。 岩嫩担任村民小组组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结束村民长期以来肩挑手提饮用水的状况,让自来水流进百姓家中。之前,曼列村有的人家靠打水井取水,有的则到村子边的箐沟里挑,一担水得走好几公里路,村民甚至为用水产生矛盾、纠纷。岩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跑县城、跑镇上,筹集资金11万元,同时 带领村民找水源、建水池、购置水管、请施工队施工。按照村里的地形结构和住户分布,岩嫰把全村划分为3个片区,采用从离水源近到远的方法分组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工程完工后,由于技术问题,有20户村民家里空有水管,却没有出水。村民开始埋怨岩嫩偏心。岩嫰亲自到镇上把水利管理技术员请到村里,查找问题的根源。找到原因后,他又到处筹集资金3万元,最终让全村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2011年,村里在离村子5公里的地方再建了一个水池,不仅为全村人供水,还为村子旁边的曼扫村完小500多名师生供水。“一下大雨,他就坐不住了,每次都要去看水池、水库,怕雨太大出事情,每次回来全身都湿透了。”妻子咪叫贺说。在离曼列村10多公里的山上有一座小水库,山高坡陡,走路要1个多小时,岩嫰自动承担了雨季巡护水库的工作。 接着,岩嫩又把眼睛盯在了改善村里的道路上。曼列村位于昆洛公路边,当时,从公路进曼列村只有两条拖拉机路,村民走的都是“牛”路,出行十分不便。岩嫰又开始跑镇上、县政府、县里有关部门,争取到国家新农村建设等补助资金26.3万元,他还发动群众筹集部分资金,自己带头拉沙、拉石头,组织大家投工投劳参与施工。村组干部和村民商议后,大家达成共识,要从昆洛公路上多开几条车路进村子,路两边还要修建排水沟。说干就干,村民岩光家新搭的厨房被拆了一半,岩温景家的围墙被拆了……全村25家人的围墙被拆,建成了总投资126万元,长5360米、宽4米的水泥路,水沟都用水泥预制板遮盖。水泥路 连通各家各户,路两旁种植了小叶榕、旅人蕉、无蕊花等,村子整洁、漂亮了,于2007年被评为州级文明村。当年,岩嫰又争取到组织部门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项目”资金,加上华能公司的赞助,群众自备沙石,投工投劳,投资17万元建成了200多平方米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解决了党支部、村民小组办公、开会无场所问题,并在活动场所配备了文体器材、音响设备和图书,为村民学习科技知识、开展娱乐活动提供了方便。 “建舞台要贴地板砖,他请人来看,人家要价高,他就找我说,老庚,舞台建起来还是我们用,集体钱不多,贴地板砖的事还是你找几个人做了,收点酒钱、烟钱就行了。舞台要搭棚,他自己跑去勐海把彩钢瓦拉回来,找人盖棚时他嫌工价贵,又来找我。他经常说,社房没有卫生间,很不方便,现在这个厨房小,改成卫生间,社房右边位置更宽,改成厨房……他的还多呢,就是不能做了。”说起这些事情,岩罕勐潸然泪下。贴地板砖、搭大棚两项,岩罕勐就为村里节省了2000多元钱。集体的钱,他能省就省,自己的钱,他却出手大方,“村里建篮球场垫付8600元,换届垫付2860元,一事一议帮助困难群众垫付2600元,建社房垫付1670元,拉碎石垫付2400元,拉水泥垫付2200元……”一笔笔垫付经费,从村小组会计岩坎帮嘴里披露出来。由于村小组集体经济薄弱,工作经费较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尚未到位前,岩嫰总是自己先掏腰包垫钱。 老人说:“他是个善良的人。” “2008年10月30日,老年协会成立,寨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老年协会会长岩拉嫩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他带着我们老年人种了20亩洋芋,那年洋芋价格好,赚了3000多元钱。岩嫰对老人很好,就像对他自己的父母一样。”岩拉嫩说。岩嫩四处筹集资金,拉赞助、找项目,先后投资19万元新建了舞台、门球场、地掷球场和气排球场,村里人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地方。在岩嫩的提议下,村民小组班子一致同意把10亩集体茶叶地以每年400元的价格承包给村老年协会,茶叶地每年可有3600元左右的收入,保障了协会的活动经费。 每天晚上8点30分,村里的老年人就聚集在寨子中心,女人随着音乐跳跳健身操,男人就分组打气排球、门球等,乡村的夜晚充满欢乐。如今,村里老年人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村里还多次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到景洪、昆明等地旅游观光。“这是勐混镇第一家成立的老年协会,协会承担了打扫村寨卫生的任务,使村寨保持干净整洁;老年人每天组织跳健身操、打气排球,排练节目参加镇里、县里组织的各类文艺晚会,促进了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勐混镇党委副书记李玲娟指出。 “他对我家的好3天3夜都说不完。”村民岩温勒回想起岩嫰时这么说。“那天傍晚下着雨,我接到电话说我儿子和儿媳妇在勐遮曼杭混出了车祸,我就跑去找岩嫰,他马上用广播通知召集人帮忙,过了10多分钟,寨子里10多个人就集中了一起去现场,到那里发现我儿子救不活了,儿媳妇还可以救。他又安排我和寨子里的几个小伙子守在现场,他和我亲家几个人带着我儿媳妇去 勐海医院。到了医院,住院押金3000元钱也是岩嫩付的,他什么都不说,还是我亲家告诉我的。处理事故的时候,勐海交警通知我去交警大队8次,每次岩嫩都和我一起去,我汉话都说不清楚,我们家的事都是他帮忙处理好的。” 在家人看来,岩嫰当领导,他们也没能沾上光,还常常被他要求在村子里做出榜样。2010年,岩嫰的表妹玉坎光想盖新房钱不够,她看见隔壁人家把水田出租给老板抽沙卖后赚了些钱,就想把水田出租给个体老板。她去找岩嫰拿主意,结果被岩嫰否决了。“哥哥说我们寨子马上就要搞土地平整项目了,这是大事,你盖房子是小事,不要因为你一个人出租土地拖着大家。经他劝说,我打消了这个念头,盖房子的事又拖了一年。”玉坎光对记者说。 继母说:“他是个心很好的孩子。” “大哥可能感觉到他不行了,在医院时就和我说,妈妈和二哥身体不好,以后要好好照顾他们。”岩嫰的妹妹玉光香回忆说。“大哥分家出去16年了,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在照顾妈妈和二哥,买东西都买两份,一份给妈妈,一份给自己家。” 岩嫰3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和村里的玉叫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了弟弟和妹妹。兄弟姐妹相继成家,岩嫰带着弟弟、妹夫合力为家人盖了间宽敞的傣族干栏式建筑。“那个时候,我们家的房子在村里算很好的,后来,我妈和我生病,干不了劳动,家里的农活都是大哥在做。”岩嫰的弟弟岩罕对记者说。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岩嫰向父母提出分家,“他说弟弟身体不好,这个房子就 留给他,我还年轻,有力气,我分出去再盖房子。他从小就听话、心好,话也不多。”继母玉叫回忆起岩嫰,依然老泪纵横。“他和我说过好几次了,说妈妈不要急,等我忙完寨子里的事情,我就帮你盖新房。”如今,村子里不少人家都住进了2层楼的砖混水泥房,而继母的房子显得十分陈旧。18年前,继母和弟弟因为麻风病丧失了劳动力,第一年发放低保金时,他们俩人完全符合领取低保金的条件,但岩嫰还是把名额让给了其他人,“家里还有我呢,村里有的人家比我们困难。”他对弟弟说。 记者跟随岩嫰的妻子走进他家,小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种植了番石榴、柿子、芒果、泡果、芭蕉,右边靠墙的地方被挖成水塘养着鱼,左边靠墙的地方是岩嫰打的水井,墙角养着蜂筒,院子边上辟出了一块菜地。“他很勤快,以前在山上种甘蔗的时候,他一个人开出了10多亩甘蔗地,种出来的甘蔗又高又粗。他是寨子里第一个种桔子的人,只是他越来越忙,我一个人又顾不了那么多事,桔子地就荒了。公家没有事情的时候,他也不闲,就和我一起干家里的活计。”妻子咪叫贺说起岩嫰时,语气里满是自豪。“傣族有句老话说,妻子要支持丈夫做事,在家照顾好老人、孩子,家庭才能和睦。他在外面忙,有时候回家屁股都还没坐热又被叫出门了,有时候回来靠在沙发上就睡着了。”岩嫰整天忙着村里的事,家里的事全落在体弱多病的妻子身上,全家的收入主要依靠甘蔗和茶叶,仅够维持生活上的基本开销。2008年,岩嫰盖新房贷了3万元款,至今还有2万元没还。 认识的人都说:“他是个很好说话的干部。” 2005年,曼扫村村委会并校点,计划在曼列村旁边建曼扫村完小,得征用曼列村的27亩茶地。“我们镇小、村小学校领导找到村干部商量征地的事,曼列村干部很快就答应了。我们私下还说曼列村民好说话呢。”时任曼扫村完小校长的黄永德说。“那块茶地是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茶树长势好、产量高,部分村民开始不同意让出这块地,岩嫰就开导他们说,学校建在我们寨子旁边,我们的娃娃上课、下课走的路近,家长不用跑远路接送,大人、娃娃都省了好多事啊。他这么一说,大家才同意了。”当时和岩嫰搭档的会计岩温井对记者说。村级完小建成后,500多名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 坐落在曼列村对面的南京里村原来没有路通到昆洛公路,村民要去勐混或勐海,得先走到半坡村或曼英村,借他们的路才能走到昆洛公路,路程3公里;或者绕道到勐遮镇曼短村,再到昆洛公路,路程5公里。而从村子穿过曼列村的稻田到昆洛公路的路程还不到1公里。2004年,两村的村干部商议后决定从水田中间开出一条路来。这条路涉及到曼列村10户村民的土地,岩嫰一家一家地做村民的工作。最终,一条宽5米的土路将昆洛公路和南京里村连接在了一起,孩子上学、村民出行方便多了。2011年,曼扫村委会实施“兴地睦边”土地整治项目,借此机会,南京里村民想把路面扩宽,再把土路和昆洛公路连接处的陡坡推平,村干部找到岩嫰,岩嫰分别召开村干部会议、村民大会后, 10户村民愿意再次让出土地扩建道路。“我们相信他,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大家也没有意见,就把土地让出来了。”岩说囡 说。不久,通向南京里村的那条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宽7.5米的平坦路面。 “岩嫰是个脑子很活络的人,敢想敢干,他看见勐遮甘蔗下田效益好,便主动到糖厂请技术员来指导村民种,曼列村成为全镇第一个用机耕机种甘蔗的村寨;他还到镇上找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请教茶叶地套种玉米的技术,村民因此每亩增收400元至500元。只要他在,我们就放心了,各项工作都很好开展。”在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光坎眼里,岩嫰是一个特别有创新意识的人。 2013年换届,岩嫩再次连任曼列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他曾对自己的老师、老领导玉召说:“我一天忙寨子里的事情,家里的事情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忙,我觉得很对不起她,但是水流到哪里,鞋就脱到哪里,大家相信我才推选我当干部,只要在任一天,我就要好好做事情,这样才对得起大家的心意。” - 11 -
/
本文档为【岩嫩事迹材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