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2017-09-05 27页 doc 51KB 1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一条围巾撕裂6个家庭 杭一女高中生命丧同学之手 昨天,记者接到热线: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随后这一消息被警方证实。截至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数被杭州警方抓获。令所有人惊异的是:他们竟是死者的同学。 昨天下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 这起命案不仅毁了6个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户家庭,也再一次引起人...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一条围巾撕裂6个家庭 杭一女高中生命丧同学之手 昨天,记者接到热线: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随后这一消息被警方证实。截至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数被杭州警方抓获。令所有人惊异的是:他们竟是死者的同学。 昨天下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 这起命案不仅毁了6个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户家庭,也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 目前,杭州警方正对案情进一步调查。 惊闻噩耗家长掩面而泣 昨天下午,记者了解到,当其中一位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女儿是5名行凶者之一后,掩面而泣。与其余4名行凶者家长一样,面对被害者家属,他们将承受一辈子的痛苦,遭受无以言尽的精神折磨。 其实早在半年前,杭州萧山区一名高二男生,也为一件不起眼的小碰擦,将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学生杀害。而这名出身贫寒之家的女学生受害时,刚参加完高考,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 这两起凶杀案中,死者和加害者都是处于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拿刀杀人,而且杀的还是自己的同学,十几岁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大的仇恨,使得他们必须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全都归于暴力, 这样的青少年犯罪令人震惊 一位办案多年的资深警官对记者说,杀人分尸,且出自按理看连杀一只鸡都害怕的青少年之手,让人震惊。这位警官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一直存在的老问题。过去一般比较常见的是以大欺小、偷盗、抢劫、打群架等等,类似这起集体将同窗杀害并支解的恶性事件应是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新问题。 在一般人眼里,女生往往与暴力绝缘。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5名行凶者中,4人竟是女生。警官说:“女孩子在犯罪中表现出的暴力程度,大体可以反映出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暴力的一种心态。” 当文静、柔弱的女孩子,开始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和反省。 家长感到教育责任很重 在杭州一个学生家长论坛中,不少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家长纷纷就此发表评论。 水香苑清说:我觉得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做父母的都非常溺爱孩子,生怕自己的“心肝 木子的妈说:很多家长往往在满足子女物质要求之余,而忽略了与他们沟通。我女儿正处于后青春期,情绪也是一会高潮一会低潮。我和她爸更是提心吊胆。奉劝子女在外地读书的家长,没有手机的赶快买,宿舍没有电话,要求学校赶快装,只要有一天听不到子女的声音,就忧心忡忡的。 琪琪爸说:现在的孩子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做比较,社会不是从前的社会,压力也不同从前,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他们这个年纪不应该掌握的知识,往往应该掌握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却由孩子们自己畸形完成。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心态会自闭;而在家里,父母很少能真正听听孩子们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在学校里,老师关注的只有学习、只有成绩,十几岁的孩子看似风华正茂,可心中不知淤积了多少阴暗。 对生命尊重教育的缺失 昨晚,记者采访了杭州市青少年热线心理咨询师杨迪老师。听到又一起学生杀人案,她感到非常痛心。“这起命案再次折射出我们长期以来在孩子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对生命尊重’的教育缺失。” “这导致我们的青少年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对自己生命的漠视。除了伤人,杀人,还包括自杀。”她说,正是由于学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苍白,更强壮、更聪明的青少年一代,反而少了善良之心、同情之心。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更关注的是孩子或学生如何去竞争,而如何爱护、同情、帮助别人慢慢淡出。“这种冷漠是最可怕的。”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有什么想法,不妨我们先讨论一下,学生和家长朋友可以站在各自立场上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人性本恶~婴儿竟是世上最暴力的人 特里姆布雷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现在已经证明,人类从开始呼吸第一口气时,就具有感觉愤怒的能力,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表达他的愤怒。等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以发脾气为表现形式的暴力行动达到顶峰。到3岁的时候,他们的暴力行为反而开始下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3岁开始,在整个的一生中,人的暴力程度呈下降之势。只有大约5%的人在青年时代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暴力性格。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危险的一群人。 我们有时候难免看到震惊世界的杀人案件,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在问:是什么原因会使一个人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开杀戒,人的 习以为常的幼儿暴力 有个小男孩叫马克西姆,他有一双棕褐色的大眼睛。在情绪正常的时候,他能说出字母表中所有的单词,还能自己整理头发,一板一眼地唱彼得?加百列爱情歌曲《在你眼中》。 但如果发起疯来,那简直是讨厌极了。他会拍打自己的妈妈,并冲她大声尖叫。他会拿着塑料消防车玩具,追着托儿所其他小朋友猛打一气,有时还会好几个小时站在墙角推搡别的小朋友。如果有什么事不合他的心意,即使芝麻大点儿的事,他也会气得浑身发抖,面色铁紫,有时甚至会呕吐。 马克西姆年轻的妈妈朱迪思无奈地说:“有时感觉他好像都快喘不过气来了。”而马克西姆还不到两岁~据加拿大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两岁左右的孩子处于最易发怒的阶段,同时也是人类攻击意识最强的年龄。 数十年来,暴力行为一直被看作是青少年荷尔蒙和睾丸激素发育所造成的问题。加拿大一家机构2002年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绝大多数加拿大人都认为,人类在十几岁时暴力思想最为严重,因此,他们认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孩子们的举止,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然而新的研究结果却与这项民意测验的结果大相径庭。研究发现,两岁左右的幼儿其实是攻击意识最强烈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几乎每一个像马克西姆一样大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他们最容易发怒,与青春期的男孩或女孩相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研究人员指出,全社会一定不要忽视孩子幼儿期的这种暴力行为。如果忽视这个问题,有可能意味着孩子未来成长的道路将异常曲折,将来不可避免地与青少年犯罪、辍学,甚至成人犯罪联系起来。家长们应该对孩子加以教育,让他们知道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具有强烈攻击意识的儿童不早早学会控制自己的怒火,那么他们长大后有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 特里姆布雷表示:“自然之母真是太神奇了:你最坏的时候,恰恰是你最小的时候,你可以用20年来培养自己的性格,学习与社会共存的能力。” 心理学家指出,父母离异会影响孩子在智力、性格、情绪和对社 事实上,专家和教育界人士指出,单亲并不等于不幸,单亲家庭同样可以营造快乐。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为心 理卫生学家研究关注。有关部门和一些学者已着手研究单亲子女教育及心理问题及改善方法,以期为"单亲"孩子消除心头阴影,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完) 青少年犯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教育无效或失败的直接后果。惩罚从来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敞亮,使人生的终极可能性敞亮。毫无疑义,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中的问题虽然是复杂且多方面的,但这样的追问亦是必须的: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救赎的可能在哪里,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一)欲望的囚徒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全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与再分配,使不同收入层的分化加剧。"恐贫症"成了公众的社会性心病,人成了欲望的囚徒。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的潜在欲望获得了"合法化"的地位,结症也许在于肯定个体欲望的自由权利的同时,个体欲望的自由被同时夸大了。于是社会结构和心理的失衡便成为犯罪的诱因。 (二)终极关怀的缺失 主流意识形态的解冻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带来了价值判断的多元与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终极关怀不得不让位于"及时行乐"的唱词。各种价值观并存所造成的混乱,让正处于人生的弱脆期和敏感期的青少年无所适从。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健全,可以减少由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矛盾激化的犯罪行为,由于社会保障是作为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保障,至少能够消除和减少那些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发生的犯罪行为。"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论是否适用于社会进化,我们如何保护弱势群体,这些问题都亟待探讨、回答。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可乘之机 随着人口流动和信息流量的增多,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同时,也为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而有人把犯罪现象视作"现代化的副产品"。"有钱就有一切"成为行动纲领,什么都不信什么都敢做,以致陷入了急功近利、不择手段、道德沦丧、理智毁灭的境地。 (五)同辈交往中的负面影响 同辈交往原指在年龄相同或相近的群体 美国人常常自诩美国社会是文明世界的楷模;然而,人所共知的事实是,美国社会的犯罪率居世界首位。我们不需要一个充斥着暴力、犯罪、吸毒和淫乱、爱滋病流行的“文明社会”;也不需要导致这种丑恶现象的动物性放纵的自由价值。不幸的是,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颓废腐朽的美国文化连同美国先进的管理理念一起被引入我国。尽管我国各部门的领导都把“三个代表”当口头禅,可是我们的教育部门却把科技知识等同于先进文化;教育只偏重于传播科技知识,而疏于培养青少年的信仰精神和良善品德;乃至出现了博士生导师制冰毒,大学生充当黑帮头目,女大学生由于嫉妒用硫酸将成绩优异的同学毁容,以及震惊全国的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等等怪现象。文化部门搞不清什么是先进文化,干脆把“价值多元化”当作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放纵一些邪恶的价值观危害社会。广播电视部门则把文化当商品,将影视内容与金钱效益挂钩,极力渲染暴力、色情、淫秽等等邪恶的东西, 去迎合现化文化培育出的人类不健康心态、以及人类低级庸俗的兽性。 任性、懒惰、嫉妒这些所谓的“人性的原恶”既不具有普遍性,又不具有永恒性,只不过是人类后天的一种习性。 二、因满足性欲而产生的违法犯罪动机 俗称性动机。这种动机是由异常性爱心理发展而来的。性爱是以男女双方的深厚感情为基础的,它是随着人的生理发展和社会交往而产生一个对异性的认识和情感。即受到生理的自然属性的制约,又受到人的社会实践的制约。那种不顾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的规范,把人类的性需要降低到动物水平的实践(单纯本能表现),放任纵欲,错误地认为“性欲”就是 性爱,从而一昧追求淫乱的性行为,是一种异常的性心理,这种异常的性心理一旦形成,必然会产生为满足这种欲望的性犯罪的行为。在这种动机驱使下,违法犯罪青少年实施的流氓强奸、情杀、卖淫等活动,正是这种思想主导下的反映。 三、主要由社会性需要产生的犯罪动机。常见的有: (1)“友情动机”。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友情 在“哥们义气”支配下,他们活动猖狂,手段凶残,有持无恐。为了“哥们义气”,他们疯狂地杀人、伤人、打架斗殴、偷窃、抢劫、诈骗以及挟持妇女,供哥儿们发泄兽欲。 (2)报复动机。 报复也是青少年很普遍的强有力的犯罪动机。近年来,因报复产生的违法犯罪动机占很大比例。报复动机会引起违法青年实施殴打、伤害、破坏等暴力行为,也会造成惨不忍睹的恶性案件。 如报复恋爱对象的杀人碎尸案件,报复领导的持枪杀人案,报复教师的持刀杀人案,报复司法人员的反革命爆炸案等,它会导致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违法犯罪动机。流氓犯罪团伙首犯黄某,1987年在某中学读书时,一天在露天电影场看电影,对同校女生陈xx耍流氓动作,被在场的陈xx之父出面制止。事隔12年后的1992年12月1日下午6点左右,黄与同伙路过五金厂办公室,掏出断肠刀对陈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索赔损失费xxxx元。厂领导和办公室人员出面制止,黄当即大打出手,砸乱办公室门窗,摔碎茶杯,并向厂方勒索现金。 (3)妒忌动机 妒忌是一种派他心理,往往在缺乏道德修养和心胸狭隘的人身上较为严重。妒忌也可成为违法犯罪动机,而且往往与报复动机混杂在一起。妒忌的产生有各种原因,他人的声誉、地位、财富、爱情和幸福等都能使某些人滋生妒忌心。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这种妒忌心发展到强烈时,就会变成违法犯罪动机,以至对人进行毁谤,伤害和杀人。有时妒忌动机可以酿成恶性案件。 四、主要由心理精神需要产生的违法犯罪动机 (1)虚荣心动机 逞强好胜,自我显示产生违法犯罪动机,是违法犯罪青少年所特有的。这种动机发生在打架斗欧的违法犯罪方面,但也发生在盗窃、抢劫、诈骗、流氓活动方面,甚至发生在与政法公安机关的对抗方面,如有的以进公安局的次数越多越感到“光荣”、“了不起”等等。 大家至今还会记得去年发生在北京的“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失去家人照料的少年张某、宋某让25人失去亲人。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但对受难者,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造成巨大的伤害。事后,据北京市有关部门调查,失学并失去 今年在长春发生的“323”恶性抢劫杀人案,5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有4名未成年人;最近公安机关破获的一起12名青少年轮奸15岁少女案件,其中9人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后,亡命天涯,最终在海南三亚被抓获,此案震惊全国。 16岁的中学生小雨与几名同学在家里,偶然看到了其父亲看完后没有收起的一盘黄色录像带,电视屏幕上让人心跳的画面让小雨感到了好奇和刺激。多次偷看后,小雨等几名中学生再也控制不住欲望,于是把女同学骗到家中,几个人对其进行轮奸。小雨等人因此分别被法院判处7年至4年的有期徒刑。 16岁的小张,2005年4月从河北老家到北京找到一个从事保安的工作,并与一起做保安工作的同事郭某、徐某等人成了吃喝不分的铁哥们。一天,郭某提出想出去旅游,并提出去抢出租车司机的钱。开始,小张不想去,但碍于面子他勉强同意了。去年4月25日,这几个 人携带凶器对一过路女青年实施抢劫,最终被抓获,结果,小张被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宣判以后,他对法官说:“是哥们义气坑害了我啊~” 陷阱九:粗暴管教 与娇纵溺爱相反,有的父母对子女管教粗暴,孩子犯了错误就拳脚相加。不正确的管教方式使一些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他们在违法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家住北京昌平的小军父母离异后,抚养他的父亲又娶妻成家,且对小军经常暴打,致使小军不敢回家,在社会上跟一群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结果,因犯盗窃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一, 受人文环境及不良文化影响化 优秀的文化可以促人上进,而低级、庸俗的文化只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目前的文化市场,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凶杀、封建迷信、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同时,各级电视传媒大量引入港澳台影视作品,其中不乏渲染暴力凶杀、淫秽色情的情节,这些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更有甚者,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将各种渲染色情、恐怖、暴力等情节的书刊杂志充斥在校园周边,使青少年滋生了贪图享受的思想。 (二)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近年,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在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等不良习惯应运而生。加之,坑蒙拐骗、唯 (三)受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有的家长奉行“棍棒成才”的信条,对于子女要求不求实际,过于严格,导致子女觉得理想与现实中的反差过大从而离家出走、流浪在外,这样极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用花言巧语拉下水。有的家长本身就存有不良恶习,只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对子女关爱太少,子女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沾染上不良习气,最终发展为犯罪。 (四)学校教育错位的影响。 学校本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应该是一种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的态度。而在个别教师的观念中,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这样引发了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侵害,激活了个别青少年犯罪行为。 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我国青少年的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并且有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趋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现实中需要全社会共筑社会防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针对现在青少年喜欢卡通、动漫的特点,将法制宣传知识融于这些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寓教于乐。 2、构筑学校防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和关心。让青少年学生除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接受系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3、构筑家庭防线。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楷模,在尽到抚养教育子女义务的同时,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4、构筑法制防线。对 关注楼主 收藏 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小荷初露0 提交日期:2008-11-09 04:57:06 1# 家庭环境与预防青少年犯罪 家庭环境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生活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犯罪学的研究中,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也多有论述。一般将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描述为溺爱型,粗暴型,残缺型等。但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归类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如许多家庭收入状况良好、父母文化程度较高而孩子最终却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与以往论述并不相符。因此,探讨新世纪家庭环境的特点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具有普遍意义。 一、家庭环境的变化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转折,家庭变迁速度也同时加快,家庭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规模日渐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城镇居民中三口之家已非常普遍。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中轴的大家庭已变为以孩子为中心的三角形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父母能够优生优育,能够更多地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二)家庭教养方式倾向于宽容民主,但仍有专制的一面。美国著名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提出了颇有影响的三种父母抚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她的解释,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的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 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专制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是一种"管"与"被 按照她的分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介于权威型和专制型之间,更倾向于专制型,因为传统上认为家长是非常有尊严、有权威的。而现代的家庭教养方式应介于专制型与宽容型之间,倾向于宽容型。原因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解释。 1(家长的权威已大为削弱。 由于我国民主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等级制已经动摇,人们平等意识不断觉醒,加上父母一般受过教育,因此对待孩子更加理性,也更为宽容。另外随着资讯业的发展,身处信息时代的儿童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他们有可能在儿童时代就拥有父母所不知道的见识。由于见多识广,他们在儿童时期已不再总是以父母为楷模,在他们眼里,父母已不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最后,在这个社会剧烈转变的过程中,身为父母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的认识也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一方面削弱了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更加倾向于对孩子宽容放任。“我们不知道应给孩子全新的观念,让他们能适应现有的社会环境。最终的结果也许是一个矛盾的大杂烩,我们因事而异地一会儿让他们学会竞争,不要落在别人后面,一会儿又让他们不要争强好胜,以免枪打出头鸟;我们一会儿要求他们独立自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会儿又要求他们遇事讲究策略,千万不要得罪人;在论及做人时我们要求他们不要太圆滑,可论及做事时我们又希望他们精明、老道、不吃亏......”这段话表明了当今父母相当普遍的矛盾教子方式。 2(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父母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态度倾向于放任。由于现代社会物质资料已极大丰富,加上只有一个孩子负担相对较轻,因此父母视孩子为中心,有求必应,竭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而"四二一"型家庭中,祖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更是加重了这一倾向。 3(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父母对子女仍保留专制的一面。 父母对子女专制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望子成龙”上。“不甘平庸”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近乎“疯狂”的财力和精力投放的重要心理因素。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对孩子要求也越发严格和苛刻。以“为孩子好”的借口,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而社会的激烈竞争是父母的内心动因。当前就业难、下岗冲击着每一位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得好一些,父母使出浑身解数。事实上,这样做已或多或少地剥夺了孩子的某些自由和权利。 (三) 二、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变化,对于青少年身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1(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儿童的个人主义观念突出。2(既宽容又专制的家庭教养方式,一方面是儿童的物质需求减弱,另一方面压力感则大大增强。这种压力包括近期和远期两部分。近期有升学、就业压力;远期则要独自承担赡养父母,主要是感情上的提供者的责任。3(情感支持系统的缺乏使儿童的孤独感加重。父母高的期望值又使儿童不能与父母很好的沟通,自闭倾向加重,这反过来又加重了孤独感。这些影响对青少年起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积极的一面是可使他们的独立性增强,兴趣爱好广泛,受到良好的教育。 但是,这种家庭环境自身的矛盾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也起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处理不当,极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父母对子女过高的要求和过度保护矛盾的教养方式, 会对青少年缺陷性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于海琴在《劳教人员早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一文中指出:溺爱为劳教人员父母主要的抚养方式。但报告同时显示关心理解、温暖情感少。说明父母的偏袒、保护、溺爱可能更多的是生活、行为习惯方面的过度物质满足和纵容,而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很少,子女所体验到的理解和温暖情感低于常规模式。张涛在《改善家庭环境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一文中也有同样的结论:溺爱放任、粗暴打骂缺乏家庭温暖两类家庭占了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求学期间成绩一般不好,因此依照中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在物质上百依百顺,学业上要求很高。当孩子不能达到要求时,父母往往采用加压、强迫的态度,这更使儿童的心理压力增大,学业更加糟糕。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极易形成既溺爱放任又粗暴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改变父母对待"令人失望"的孩子的态度。当父母发现自己百般呵护的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一般就会加以惩罚。依据霍夫曼等人的研究,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两种。强制是指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冷漠的拒绝等。 “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现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由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城市尤其独生子女的家长一般不再打骂儿童,而更多地采用“爱的收回”这一惩罚方式。用父母的话就是:不理他,让他自我反省。而这种惩罚方式后果却相当严重。 它会导致父母与儿童感情的破裂,使儿童体验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产生过重的负疚感,没有自信心。从父母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中感到父母并不爱自己,对父母也会感情淡漠。许多父母常指责孩子:对你那么好,你一点也不领情。原因就在于此。这也能解释劳教人员的家庭教养方式为"既溺爱放任又缺乏温暖"这一看似矛盾的结论。2000年3月24日的《北京青年报》登载了一起儿子杀死亲生父母的案子。在旁人眼里“挺好”“挺有礼貌”的陈某残忍地杀死了父母而面无惧色。从报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对他的抚养方式:生活上“说要星星,他父母也会给他摘”,学业上有很高期望“掏钱给他上自费中专”。可他却认为“父母很是看不上他”、“一无是处”,“与父母沟通很困难”。 当他一次打架后,父母对他看管更严,这是父母采用了“爱的收回”的惩罚方式,对他表现出失望情绪,这些改变加剧了他的焦虑心情,也加速了他摆脱父母束缚的行动,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他的犯罪。这一案例表明当今中国父母的抚养方式隐藏着很大的危机,如处理不当,极易导致青少年畸形性格的形成。因此,这种抚养方式必须改变,从而改善整个家庭环境。 三、改善家庭环境的途径家庭,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最小单元,它的改变不可避免要受制于社会大环境。在目前,面对中国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一下子很难改变,但我们也必须进行努力。 (一)作好父母的减压工作。由于孩子是唯一的,因此独生子女家长的压力是很大的,心理也是很脆弱的,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的存在,使父母对子女寄予着厚望。只有社会的健康发展才能减少父母的担心,降低父母的期望值。 (二)增加沟通时间 (三)建立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 今天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的最大不同是,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表达自己不同于父母的看法,而父母在社会急剧的变迁中,既有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一种必然,尤其在信息时代。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鲜明的互补性要求两代人相互学习。正如一本书所述的:“一个新的媒体出现了,同时,当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儿童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代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建立父母——子女良性的互动关系是维持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关键,在相互学习的氛围里,家庭的亲密程度和凝聚力也大为增强,家庭就成为社会的稳定器而不是震荡源。 作者:小荷初露0 提交日期:2008-11-09 04:58:16 2# 从未成年人个案心理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动因 6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进入新的阶段。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监所检察处与海淀区看守所联合举办在押未成年人“走进心灵深处,帮助心理成长”个案心理咨询活动,由在押未成年人晓杰(化名)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心理专家周益群、关梅林与晓杰进行了心理互动,结合晓杰的故事和现场表现,分析了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点,寻找他走向犯罪的原因„„ 退学 “我真的好悔 我要用我的忏悔,荡涤我的污垢, 真正让我的青春 无悔” 当听到晓杰用颤抖的声音朗诵他自己亲笔写就的小诗时,晓杰的爸爸妈妈对望了一眼,眼眶里都有了泪光闪动。在他们的记忆里,儿子一直是那个白净、乖巧、听话的小男孩,如今听到 这是十几年来他们第一次为了儿子晓杰而坐在一起。因为盗窃和抢劫罪,,,岁的晓杰被判了两年徒刑。此时,儿子身着黄色号服,身后还站着看守所的管教民警。儿子长高了,脸上却没有脱去稚气,和小时候的模样一样。 还在晓杰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晓杰跟着爸爸。爸爸做着生意,四处奔忙,根本顾不上管他,晓杰由奶奶带大。在人们的印象里,晓杰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不调皮捣蛋,性格内向,不爱跟人说话,只是有点固执,用爸爸的话说,“他一生起气来我都不敢再对他说硬话,怕刺激他,怕他精神上出问题”。 毕业后,晓杰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被一所普通的中学录取。晓杰坚持要退了学, 重新再考。他打电话跟爸爸说了自己的想法——由于爸爸很忙,父子俩好久没见过面了,一直通过电话联系。在电话那头,爸爸考虑了一下,同意了晓杰的复读计划。 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吧。对于晓杰的成长,爸爸一直持这种想法。他认为,孩子总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社会,让他自己在生活中慢慢摸索,得来的教训才深刻,经验更丰富。爸爸经常对晓杰说,装在暖水瓶里的水是冷的还是热的,光凭外表看不出来,要自己去勇敢尝试,把瓶塞打开,把手放在瓶口,烫手了,说明是热水,不烫手,那就是冷水。晓杰真的把手放上去过,“哇”的一声就哭了。“热水。”在哭声中他委屈地说。 ,,岁的晓杰退了学,准备在家复习后第二年再考。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他从此再也没踏进过校门。因为,他认识了一群新伙伴。 专家点评:在晓杰成长的过程中,爸爸给了他很大的自由,看起来是非常民主的方式,但并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标准,没有告诉他明确的是非界限。在这样的“自由”面前,孩子只会无所适从,反而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其实,为孩子建立一个成长的边界非常重要。有一些标准和社会基本的是父母应当告诉给孩子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让孩子为了知道这些基本的规则而付出很大的代价,确实得不偿失;在边界之内,则可以给孩子一个充分的自由,发展他的创造性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 晓杰的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度地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实际是一种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这样的做法其实是父母的失职,是父母对责任的逃避。 朋友 晓杰的新伙伴是一群因为种种原因走出校门的孩子。和这些年龄相仿的伙伴在一 从小到大,尽管晓杰努力地表现好,也曾努力学习过,爸爸妈妈却很少表扬他。妈妈住得太远了,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而爸爸很忙,根本顾不上过问晓杰的学习、生活情况,只有当晓杰做错了事的时候,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对晓杰劈头盖脸一顿批评。渐渐的,晓杰越来越不敢跟爸爸见面,甚至不想回家。 晓杰已经不再想考高中了。他喜欢而且习惯了跟伙伴们在一起的自由生活。他的伙伴们也跟他一样,出自单亲家庭。他们天天厮混在一起,一同吃,一同住,走到哪家,就在哪家疯玩,反正都没有大人管,可以想笑就笑,想闹就闹,这样的好哥们儿,比电话那头冷冰冰的爸爸和总也见不着面的妈妈要亲近得多„„渐渐的,晓杰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专家点评:我们让晓杰做了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小游戏。在一个画着同心圆的图板上,圆心代表“自己”,晓杰拿了蓝色的棋子代表父母,放在了离“自己”很远的第三层同心圆里,而用红色的棋子代表朋友,放在了离“自己”很近的第一层同心圆里。在晓杰的心目中,“朋友”比“父母”关系更近,也更亲切温馨。 晓杰的选择很符合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青少年在形成自我概念和对世界探索的关键时期,对于朋友的需要非常强烈,很多青少年通过与朋友的交往了解自己的价值,获得很多的认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家长感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教的原因, 而父母的忽视和父亲的过多批评也使晓杰更加远离了家庭。人都需要被认同和肯定,孩子也一样,如果他在家里没有找到支持的力量,他就会转向外部,在他的朋友中寻求他的价值和成就感。 晓杰的朋友是一群经历类似的孩子。他们都是单亲的孩子,缺少爱和温暖,父母对他们的管教都不是很在意的。晓杰和他们在一起,可能真的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爱,想要的温暖,想要的支持。对于他来说,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给他的帮助比父母给的更多,他们是比亲人还重要的人。晓杰在朋友圈子中也是个核心的角色,获得朋友们的认同也带给他成就感。 抢劫 每天吃喝闲逛泡网吧的生活让他们的手头拮据了起来。 有人提议去抢街角的那个“,,小时便利超市”,他们观察过了,一 从超市回来后,大家开始后怕。一番商量之后,大家决定去外地躲躲风声。 爸爸还是不在家。晓杰给他打了电话,谎称自己要和同学一起去外地做生意。爸爸问,有没有大人带着,晓杰说,有同学他爸呢。爸爸便没再多问。后来,儿子出事后他说,当时听出晓杰要去外地的想法很坚决,言辞也很激烈,就不想强迫他留在北京了,毕竟有同学他爸带着,学学做生意,又不是做违法的事情。不过,他一直没有跟这位所谓的“同学他爸”联系过。 ,,岁的晓杰平生第一次离开了北京。几个小伙伴如同惊弓之鸟,在贵州网吧里盘桓了几日。抢来的钱很快就花光了。他们又回到了北京。 不久,他们又策划了第二次抢劫。在一个小胡同里,他们抢了一个大学生的手机,还用砖头将大学生的脑袋拍出了血。 专家点评: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以一个小白鼠形成特定行为的过程,告诉大家个体良好行为的塑造和不良行为的消退实际上是一个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好的行为家长要及时给予强化以塑造此行为,不好的行为要给予适度的惩罚以消退此行为。第一次的抢劫对于晓杰而言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父母也没有进行正常的干预,这导致了晓杰的内心对抢劫这种犯罪行为并未建立一个惩罚的观念,更谈不上法制或道德的约束了,从而有了以后的继续犯罪,越陷越深。 在探讨晓杰抢劫时的情感体验时,我们和晓杰做了一个有趣的投射测验。我们讲述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请晓杰体验乌鸦被骗后的心理感受以及狐狸欺骗乌鸦后可能的心理体验。结果发现晓杰的体验水平比较低——他只能说出乌鸦“不高兴”,但进一步的体验如痛苦、伤心他都没有说出来,他也体验不到狐狸的内疚感。这就解释了当晓杰他们把刀架在超市营业员脖子上时,当他们把别人头部打出血来时,晓杰和很多案例中的未成年犯一样,为什么会对被害人的痛苦都很漠然。这实际上表现出他们共情能力的缺乏。 共情能力,就是一个人对他人感受的体验能力,比如对凶残血腥的场面感到害怕,对他人身体上受到的创伤感到痛苦。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表现 此外,对于青少年来说,正确的朋友观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青少年要学会判断是非,学会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更要学会在内心掌握一个标准,对朋友的要求也要有所取舍。 悔恨 去年的,月,,日凌晨,手头缺钱的晓杰和伙伴们一连砸了三个报刊亭,盗取了价值数千元的电话卡。清晨,被他们砸碎的门玻璃撒了一地,报刊亭主人指天指地叫骂,惹得行人纷纷侧目,也引起了公安部门的注意。 几个孩子浑然不觉。就在两天之后的凌晨,在同一区域,他们又连着砸了,个报刊亭,盗取了价值上千元的电话卡和几百元现金。在准备进入最后一个报刊亭时,由于被巡逻民警发现,伙伴们四散而逃。凭着对地势的熟悉,晓杰很快跑到一个单元楼的楼门里。四周黑洞洞的,警笛声若隐若现,却格外刺耳,晓杰紧贴着墙站着,感到自己的心跳得很厉害。毕竟,他只有,,岁,在电视里见过的那些情节,如今竟在自己身上上演。 就在这天的上午,晓杰接到了派出所打来的电话„„ 在心理咨询现场,晓杰像小时候受了委屈一样,扑到妈妈的怀抱里放声大哭。妈妈也一直在哭,哽咽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晓杰说,等他出去后,他想继续上学,学电子工程。妈妈抹着眼泪连连点头。 爸爸则在一旁沉默着,脸上的皱纹仿佛一下子多了起来。 专家点评:晓杰的父母在帮助他形成恰当的价值观、朋友观、行为模式上还需要做一些努力。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用合适的方法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给予孩子一个强有力的支持、鼓励系统,是孩子最需要的。 作者:小荷初露0 提交日期:2008-11-09 04:59:49 3# 当前全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南京: “摧花狂魔”竟是两少年 今年1月17日,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批准逮捕了两名少年强* 犯:17岁的阿成和15岁的小伟。阿成父母离异,他成了家庭的累赘,渐渐变得玩世不恭,追求吃喝玩乐。小伟则由于父母过分溺爱,完全不懂 福州: “恶魔团伙”大半未成年 从在街头打游戏机的10岁生曹某被诱骗、绑架并被杀害一案入手,福建警方近日 摧毁一个由17名青少年组成的少年杀人“恶魔团伙”,侦破绑架、抢劫、盗窃、杀伤多人等系列案件23起。这一团伙成员中,年龄最小的仅15岁,最大的也只有20岁。 南昌: 11岁持“枪”抢劫 短短的头发打着锃亮的保湿摩丝,穿一件未扣的夹克衫,手持一支仿真玩具手枪,在校门口用枪指着一名十来岁的学生,杀气腾腾地喝斥:“不准叫喊,快拿钱来~”„„这是11岁的漆某、黄某在南昌市育新学校门口抢劫时的真实情景。去年底,二人被抓获。 南昌: 小丫头指挥“少年帮” 一个由13岁至17岁男孩组成的“少年帮”,3个月内在滕王阁附近疯狂抢劫在校学生上百次,其中有的学生被抢劫30多次,有的还要定期交“保护费”,而指挥他们的“帮主”竟是一个15岁的少女田扬。田扬上初一时因家庭破裂而辍学,在游戏厅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便结伙抢劫、敲诈作为“活动经费”。 宜兴: 涉黑头目年方十八 江苏宜兴历史上最大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少年犯罪团伙主犯吴飞,近日被无锡市中级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吴飞今年才18岁,初中毕业后一直在“黑道”上混,称王称霸。他们平时刀不离身,成员大多有手机或呼机,出入“打的”。此次涉案人员中,有未成年人10人。 当涂: 13岁女孩做“大盗” 去年7月至9月,安徽当涂县城几十家居民及企事业单位被盗,每起盗窃案数额不大,但作案手段高明,案发现场几乎不留痕迹,搞得当地人心惶惶。办案人员奔波数月破案后发现,作案者竟是14个8至13岁的小女孩。其中的“大姐大”13岁,组织“团伙”入室盗窃,是其“心血来潮”的招数。每次作案由她安排,一个暑假,她一人就获取赃款近万元,还制定了开学后每周末偷一次的计划。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偷盗来的金银首饰等赃物竟坦然“笑纳”,不加追问。 上海: 14岁抢劫杀人 仅仅因为缺少零花钱,一名年仅14岁、一向表现良好的少年便学电视里坏人的样,谎称其试卷落入天井里而骗开被害人家 上海: 小小摩擦即动刀 3月2日,某中学两名初三学生在班级卫生扫除中追耍打闹,其中一位不小心将另一位的毛衣撕开一个小口,引起推搡争执,在老师劝导下和解。但放学后,两人在同学怂恿下再度发生争执,毛衣被撕破者手握借来的小刀挥舞捅扎,使对方身中两刀,抢救无效死亡。 杭州: “恶少”专门诈学生 一个经常在杭州翠苑地区中小学校附近对学生实施敲诈的流氓恶势力团伙,被一举摧毁。该团伙14名成员中年龄最大的21岁,最小的才15岁,其中12名是在校中学生。他们每收一个“小弟”入帮,做“大哥”的要收取100至300元入帮费。他们以威胁、殴打等手段,拦截中小学生实施敲诈,敢抗拒者在被强行搜身后要遭受痛打。短短3个月间,他们作案24起,敲诈得数千元,被挥霍一空。 作者:小荷初露0 提交日期:2008-11-09 05:01:17 4# 预防得力可减少青少年犯罪 沈爱群 这是一组最新统计数据: 浙江省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占全部犯罪嫌疑人的比重有所下降,从1988年的占74(8,(为最高纪录),降到1999年的占54,。14至17岁以下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比例,也从1985年的29(3,下降到1999年的20,。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周长康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各方面重视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之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推进的成效。 周长康依据他的调研成果认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有规律可循,预防得力,就可减少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怎样走上犯罪道路, 周长康指出,青少年的特点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如果引导得当,这些特点是优点。比如青少年思想十分敏锐,吸收新鲜事物快,可以引导他们创新;从喜欢模仿,渐渐地可以逼近创造;爱好冒险,引导他们探索未知未来。但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当前,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和性自由、性解放等思潮的冲击,极易吸收暴力、色情和毒品等有害的东西,而且还容易掌握作案方法。 周长康总结出不少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例如: 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 由单差生发展到道德、功课都差的 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而违法犯罪; 从娇生惯养到称王称霸到行凶打人; 从被歧视、虐待而行凶报复,或被遗弃而流落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 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窃抢劫; 模仿影视里的暴力和色情镜头,从好奇到偷尝禁果而违法犯罪,等等。 青少年犯罪有什么前期征候, 周长康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不少青少年犯罪的前期征候。经过详细分析,他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有一个过程,在他们接触到某些语言、人物、景物使感官受到刺激而形成犯罪心理,遇到适当机会和条件即发生犯罪行为。因此,青少年在犯罪前必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表露。家长、老师如对这类孩子的一言一行加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征兆: 1、心理方面有变化,如精神恍惚,情绪波动,举止反常,心神不定,东张西望; 2、孩子对事物的兴趣有变化,如学习兴趣下降,成绩滑坡,劳动懒散,上课思想不集中,而对武打、言情和低级庸俗甚至黄色的录像、书刊和光盘甚感兴趣; 3、原本养成的生活规律有变化,如从早起变成睡懒觉,从注意卫生变为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甚至肮脏,或一反常态特别喜欢梳妆打扮,或开始逃学、逃夜、离家出走; 4、道德品质起了变化,如从诚实变成爱撒谎,从谦虚变得傲慢,从斯文变得野蛮,从文明礼貌变成口吐秽言、动作粗野,或在家长、老师面前循规蹈矩,而背后却胡作非为; 5、孩子在结交朋友方面有了变化,如发现他们与不三不四、行为不规的人交往,或与校外表现不好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接触,要特别注意他们在谈什么、玩什么、干什么。 孩子如有以上不良言行出现,如大吃大喝、出入娱乐场所,或大把花钱,或谈情说爱,或看淫秽录像,或接触了毒品等违禁物品,家长、老师就应高度重视。因为孩子出现以上言行,往往是出于好奇、逆反等心理,毕竟还处在一个行为变化的初期阶段。这时候如果 教育、引导得当,让孩子逐渐从不懂事变得懂事,并明白事理,还能从根本上阻止孩子犯罪行为的发生。但打骂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家长、老师要对其进行疏导。 应重点关注14岁孩子 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初中二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因而周长康提出,实施 研究认为,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周长康特别强调,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处于以下家庭环境的家长应保持警觉: 因受自身受教育程度、知识的局限,父母管不了孩子的家庭; 在管教子女方面,过分溺爱或惯用粗暴、简单的方式,教育方法不当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撒手不管,也顾不上管教的家庭; 单亲等在情感方面残缺、破损的家庭等。 作者:小荷初露0 提交日期:2008-11-09 05:02:48 5# 青年学生犯罪十大征兆 1、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无缘无故下滑,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时进行抄袭,即使留级也无所谓。 2、对事物的兴趣开始变化,劳动懒散,上课思想不集中,而对武打、言情和低级庸俗甚至黄色的录像、书刊和光盘感兴趣。 3、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厌恶学校生活,甚至与校外的不法分子或无业人员有联系,不愿意回家。 4、精神恍惚,情绪波动,举止反常,心神不定,东张西望。 5、对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帮助表示反感,甚至情有敌意,恶语顶撞,有时给教育者出难题,看笑话。 6、对遵守纪律、要求进步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和打击,同情和包庇甚至效仿有劣迹或不法行为的人,把反社会的人格或行为当作“勇敢”的表现。 7、原本养成的生活规律出现变化,如从早起变成睡懒觉,从注意卫生变为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甚至肮脏,或一反常态地特别喜欢梳妆打扮。 8、道德品质起了变化,从诚实变成爱撒谎,从谦虚变成傲慢,从斯文变成野蛮,喜欢逞能,从文明礼貌变成口吐秽言、动作粗野,或在家长、老师面前循规蹈矩,而背后却胡作非为。 9、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或与校外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结交,或拉帮结 10、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染上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喝酒等。 青少年犯罪不仅有征兆可寻,还有易发期。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左右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性问题特别感兴趣,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他们就可能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去获取性知识,甚至因此而导致性犯罪。此外,家庭环境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孩子不听父母管教的家庭;教育方式粗暴简单、教育方法不当的家庭;父母对孩子撒手不管的家庭;父母在感情方面有破损或有危机的家庭;单亲家庭都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
本文档为【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