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台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及建议

2017-09-21 19页 doc 69KB 1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台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及建议台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及建议 浙江省统计局 2008-09-02 08:46:02 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社会资源能否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现象是与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同时,它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经济增长。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如下的规律:?产业结构通常是从“一、二、三”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化,即从第一产业增加值...
台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及建议
台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及建议 浙江省统计局 2008-09-02 08:46:02 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社会资源能否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现象是与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它的变动主要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同时,它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经济增长。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如下的规律:?产业结构通常是从“一、二、三”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化,即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最大、就业人数最多,第二产业相应次之,最后是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向第三产业增加值、就业人数比重最大,第二产业稍次,第一产业最小的经济发展阶段方向转化。?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轻工业为中心逐渐转向以重工业为中心,与此同时,加工工业的比重与基础工业的比重相比趋于增大,产品加工度沿着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逐渐向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和高加工工业占优势的发展阶段演变。?在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资源密集度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这样一种结构轨道变动,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成长为一种新兴行业,取代传统行业,知识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 一、台州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上述一般规律的趋势,也体现了台州自身的特点。 (一)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 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演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快速上升、缓慢上升、不变和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不断上升中。 图1形象地反映了1978,2007年台州三次产业增加值各自在GDP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三次产业增加值各自增长速度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按可比价计算,在这29年间,第一产业增长了2.2倍,第二产业增长了176.4倍,第三产业增长了72.2倍。占GDP的份额,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46.8%下降到2007年的6.6%;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29.9%上升到2007年的53.9%,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23.3%上升到2007年的39.5%。 在此期间,较为重要的年份为1987年和1991年。在1987年以前,台州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格局,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支柱和主导,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少。1987年以后,台州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开始超过第一产业跃居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再经过4年的发展,到199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开始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有关专家对各国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化。 图2清楚地反映了1990,2007年台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在这17年期间,台州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从1990年的307.2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73.14万人,增加了65.91万人。与此同时,台州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从1990年的61.6?21.6?16.8调整到2007年的23.7?41.0?35.3。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37.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9.4个百分点和18.5个百分点,台州第二、三产业在这17年间吸收了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从2003年开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开始超过了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2004年,台州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也超过了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开始趋于一致。 从动态看,台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均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台州的产业结构正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整个产业结构基本上向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二、台州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过程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是考察产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了解台州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我们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作更深入的分析。 (一)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效益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农业生产力大解放,粮食大增产。1978年至1984年,是台州市农业生产力大解放的起步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84年,台州市粮食播种面积310.53千公顷,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产量达188.83万吨,是1978年的2.2倍。粮食生产在农业经济中占居绝对主导地位,粮食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9%,占种 植业产值的75.9%。 2.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根据198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取消了农产品统派购。台州市适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从1985年至1993年,种植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由60.7%降至41.8%,下降了18.9个百分点;其中,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同期下降了21.6个百分点。1993年,畜牧业所占比重为17.9%,与1985年基本持平;渔业所占比重为38.0%,比1985年提高了23.4个百分点。农业经济逐步从单纯的抓粮食生产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 3.渔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农业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渔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1994年,台州市实现渔业产值41.90亿元,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达43.9%,首次超过种植业。1995年,台州市水产品产量98.80万吨,首次超过舟山市跃居全省第一位。1996年,台州市水产品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到2000年,渔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达57.9%,高出种植业和畜牧业26.7百分点和48.5个百分点,成为农业经济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 4.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初具雏形。自2000年以来,农业经济逐步从量的扩张进入质的稳步调优阶段。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更趋优化,西瓜、西兰花、杨梅、柑桔、水产、茶叶、畜禽、花卉等特色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从高山到沿海的十大效益农业产业带,农业产业和主导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为了防止海洋渔业资源衰竭,台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近海捕捞零增长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这一阶段,种植业所占比重逐渐小幅回升,而渔业比重逐年下降。2007年,台州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16亿元,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77.81亿元,渔业实现产值109.60亿元,分别占36.0%和50.7%。与2000年比较,种植业比重提高了4.8个百分点,而渔业比重则下降了4.2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工业经济在传统手工制作优势和强烈自主谋生意识的基础上,以发展“两水一加”为起点,逐步积累资金和经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富有台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台州市工业生产单位由1978年的0.47万家发展到2007年的10.40万家,工业从业人员由原来的13.40万人发展到108.91万人,工业增加值由2.52亿元发展到838.0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24.9%,1988年上升到36.2%,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此后比重稳步上升,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7%,比1978年提高23.8个百分点。纵观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台州工业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升级,历经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1978年至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台州市工业经济以发展“两水一加”起步,结构以食品、轻纺等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相对较弱。从乡及乡以上工业分行业总产值数据看(当时统计口径按隶属关系),1979年食品制造业独占鳌头,是唯一一个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行业。这一阶段,由于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为了顺应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技术改进的需要,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得益于传统手工制作优势的传承,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1984年,食品制造业、机械工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电力蒸汽热力生产供应业、化学工业和纺织业等六大行业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六大行业合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56.2%,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在这期间,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52亿元发展到1984年的8.02亿元,年均可比增长25.9%。 2.初期调整阶段(1985年至1991年)。由于工业结构单一,产品档次不高,再加上1985年国家实行银根紧缩和1989年国家进行“治理整顿”,台州原有产业结构暴露出明显的问题,一批罐头厂、冷冻厂困难重重,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迫使政府和企业纷纷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开始引进技术和人才,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开始着手改变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医药、机械、电子、塑模、家电、服装机械等新产业。这次结构调整,既为“八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产业发展选定了方向。同时,1985年台州行署提出要以内外贸推动工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台州工业开始向外向型转变,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工业。1991年,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72.41亿元,支柱行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行业有17个,前六大行业依次分别为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机械工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力蒸汽热力生产供应业和塑料制品业,合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52.2%。在这期间,工业增加值由1984年的8.02亿元发展到1991年的33.30亿元,年均可比增长23.2%。 3.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1996年)。1992年国家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培育和发展包括各种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台州上下积极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抓经济、抓工业的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另一方面,台州工业企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新优产品,努力增加技术改造投入,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促使企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同时,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机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这一时期,尽管1993-1996年国家再次实施宏观调控,但凭借民营经济模式的先发优势、广阔的海内外市场以及台州人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台州工业依然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至1996年,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行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摩托车制造为主),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日用电器制造为主),塑料制品业(以塑料板材和日用塑料杂品为主),普通机械制造业(以阀门、轴承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为主),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以电力生产为主),以工艺美术品制造为主的其他制造业;紧接其后的是,以缝纫设备制造为主的专用设备制造业。而食品加工制造、饮料制造、纺织业等传统主导工业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由此可见,以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等为主的台州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雏形已经崭露头角。在这期间,工业增加值由1991年的33.30亿元发展到1996年的200.15亿元,年均可比增长32.3%。 4.中期发展调整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在台州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逐步降为20%以下,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远高于第三产业,根据钱钠里模型,标志着台州工业已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在这一时期,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较大变化,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进入以内部结构为主的发展调整期。随着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取向也将发生变化。从“九五”时期开始,台州市针对前期经济积累过程中增长主要依靠量的扩张所带来的企业“低、小、散”状况,先后实施“131”、“128”、“513”工程和出台“一企一策”等一系列扶强扶优政策,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加快工业集聚,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实施“工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规划沿海产业带,积极开拓新的工业发展空间,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回归工程,实现台州市工业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三个台州”战略,为台州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在这一阶段,台州市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趋于重工业化。2001-2004年,台州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6.4%,规模以上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6%,重工业比轻工业年均增幅高13.8个百分点。2004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7%。至2007年,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为38.2:61.8。汽摩及配件、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服装机械、医药化工和船舶制造等“5+1”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台州工业的主导行业,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71.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3.7%。与1998年相比,比重上升的是汽摩配行业、服装机械行业、塑料模具行业和船舶制造业;比重下降的是医药化工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其中,医药化工行业比重从1998年的16.5%下降到2007年的9.4%,下降了7.2个百分点。在这期间,工业增加值由1996年的200.15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838.06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3.9%。 (三)服务业中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台州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己经成为拉动台州市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台州市服务业主要以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为主,1993年,这两大行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58.6%。金融、保险、邮电、房地产开发和管理、教育、卫生、文化、科学研究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薄弱,1993年,这些行业增加值仅占整个服务业的15.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各类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一些新兴行业在不断涌现和壮大,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信息、娱乐、科学研究等逐渐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逐步得到改造。金融机构从1978年的2家发展到目前的23家,保险机构从1980年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24家, 2007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77.9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11.4%,比重比1993年提高5.9个百分点。自199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之后,台州市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房地产开发从过去的福利性分房到单位集资建房,再到商品房市场化,房地产业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2007年房地产开发、中介、物业管理等行业实现增加值17.43亿元,比重由1993年的0.7%提高到2007年的2.6%。邮电业经过不断整合和管理,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结束了改革开放初期近二十年独家经营的格局,行业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07年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43.23亿元,比重由1993年的2.0%提高到2007年的6.3%。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科学研究等现代服务业由于民营经济灵活机制的渗透,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07年比重达到16.0%,比1993年提高8.6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07年实现增加值301.07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由1993年的68.7%下降到2007年的44.2%。 三、台州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台州市经济发展阶段性要求看,从国际比较看,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看,当前台州市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不相协调 从对增加值结构演变和就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比较发现,就业结构的演变速度要严重滞后于增加值结构的演变速度,当前的就业结构水平仅相当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增加值结构的水平,大概滞后了十多年。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造成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严重偏低,2007年,台州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人均1.28万元,居全省第七位,与台州市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第二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因为技术要求较高,对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有待提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台州实行改革开放和坚持工业立市战略有密切关系。相比之下,由于受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民素质提高不快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造成了台州就业结构演进速度相对滞后。 (二)工业经济结构性与素质性问题比较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台州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工业经济结构性与素质性问题依然存在,与市场需求和国内国际竞争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个体数量较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台州市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个体工业比重偏大。小企业和个体户在生产上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船小好调头,能充分利用市场的需求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得以快速发展。但小企业和个体户也有自身的劣势,船小容易翻,许多小企业,特别个体工业,由于产品销售不佳,信息又不灵,转产较难,往往采用停业、歇业应对。 在当前国内国际环境趋紧、资源约束加剧等不利因素叠加作用影响下,小企业和个体户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不具备规模经济的优势,很难通过提价等方式来转嫁各种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是企业生产同质化情况严重。经过30年的工业化,台州市不少地区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块状经济,出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发展模式。但这种块状经济的出现很多都是同类企业的简单集聚,大量企业和个体户集聚在相对集中的区域中,生产经营某一个或某一类产品,比如鞋类、水泵、阀门、汽摩配件等,企业、个体户之间产品性质、生产经营模式和销售渠道趋同,缺少配套协作关系,价格战几乎成为唯一的竞争手段,在资源、市场、人才等各方面开展无序的恶性竞争。 三是企业家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台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兴起和发展的门槛都比较低,带有很强的草根性。许多中小型企业仍然沿袭“夫妻厂”、“父子店”的管理模式,领导上的家长制、职工构成的家族制、权力控制的血缘制严重。企业老板喜欢个人说了算,管理员工的手段简陋粗放,缺乏企业文化引导,大多没有形成现代的产权治理结构,很容易导致企业在管理和决策上的失误,成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无形的“软障碍”。 四是粗放型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长期以来,台州市工业发展是以量的扩张为主,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路子,主要依靠低廉的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和牺牲环境代价参与市场竞争,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依赖,丧失了对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这种发展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如造成土地、电力等资源要素严重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 五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台州市不少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依靠技术模仿维持生存,或者甘心沦为外资企业的加工厂,为外资品牌贴牌生产。不少企业年产值已经达到上亿甚至几十亿,但他们做的却是工艺品、原料药等粗加工产品,完全有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但他们很少去做,至于那些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很多企业都是抱着“哪个行业、哪个产品能赚钱就做哪个”的想法去经营企业,没有长远的产业战略规划,缺乏创新热情。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话语权,只能成为别人的生产车间,赚取微薄的利润。 (三)服务业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够合理 从国际上看,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65%,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在45%左右,而台州市40%都不到。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虽然台州市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但台州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一是产业层次较低。高档次的、为生产服务的行业规模偏小。2007年,台州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等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服务业 增加值比重仍然高达44.2%,约占服务业的半壁江山;而金融、保险、电信、房地产、旅游、教育、卫生、文化、科学研究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仅为36%左右。从支撑和服务生产的能力看,2007年台州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现代金融业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不到30%,与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占50%以上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台州市服务业企业从数量上来看不算少,但平均规模偏小,全国、全省著名商标中台州市服务业商标几乎没有,辐射能力不强。2004年底,台州服务业企业户均资产1198万元,规模仅相当于杭州的48.5%,宁波的67.6%。服务业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店面式销售,实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服务方式的企业不多,难以与入世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大公司、大集团竞争。从劳动生产率看,台州服务业科技含量低,管理方式落后,效率不高。2007年台州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人均5.17万元,分别是杭州的56.1%和宁波的52.8%。 三是市场化改革进程较慢。服务业是改革开放最早进入的领域,但同时也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领域。目前除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公路运输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外,服务业的其它众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一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教育、医疗、电信等行业,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产生行业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 四、台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当前,台州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转型“阵痛期”和升级“关键期”,面临着各种突出困难和深层次矛盾。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调整期,台州市应主动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在体制、管理、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理性看待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要素成本会逐步提高,国际资本将不断转移到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必然规律。近年来,随着原材料、劳动力、土地、节能减排等成本的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台州市的低要素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因此目前广东、浙江一带,包括我们台州出现的严峻经济形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所致,是多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传统行业技改缓慢、产业层次偏低,粗放发展方式未根本转变的集中反映。那种拼资源、拼原材料、拼劳动力的路子肯定是走不通的,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早转型、早主动,早升级、早发展。 (二)大力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发展滞后,已成为阻碍台州产业结构升级 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加快推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外转移和努力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当前台州市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两大任务。 一要在农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表现在产前、产后环节使用的劳动力上。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的就业人数,大大超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台州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在目前吸纳的劳动力还很少,大部分产中环节的劳动力势必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具体是要重视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规范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要扩展农业之外的就业增收空间。主要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及劳务输出等。目前台州已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今后还会保持这种趋势,但空间会越来越小。大规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还是要靠发展非农产业来解决。这方面应当在体制创新上狠下功夫,努力消除阻碍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壁垒,深化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户籍制度等配套改革,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三)积极引导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台州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区位优势,唯一能够支撑台州经济发展的只有一系列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激励机制和创新精神。 一是要以改革试点为契机,再创体制优势。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台州市要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大好机遇,大但实践,锐意改革,在某些领域的改革工作要尽可能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着力消除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改出亮点,改出特色,进一步激发台州市经济发展活力。 二是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针对家族管理模式弊端,大力推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家更新观念,树立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的理念,特别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宏观经济环境从紧的形势下,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严峻复杂形势对台州市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台州市各类企业要树立以技术占领市场、以技术吸引客户的理念,加大新产品研究开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摆脱粗放型经营模式,变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为技术竞争优势,降低产品生产的能耗、物耗水平,逐步摆脱贴牌生产受制于人、只赚取微薄加工费的困境。 四是坚持集约发展,引导企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和产业政策导向,引导企业主动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强医药化工、汽摩及配件等“5+1”主导产业的行业规划和指导,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产业结构由初加工为主向高加工度为主转变,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如引导医化行业逐渐从化学原料生产转向成品药生产,引导汽摩及配件、船舶制造等行业进行整合和升级,逐步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转移出去等等。 (四)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 在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单位工业增加值吸纳就业的能力将不断下降,服务业将成为就业和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同时可以大大缓解节能减排的压力。因此发展土地环境资源制约相对较少、附加值高、就业机会多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台州市的重要目标。 一是大力发展富有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服务业。从产业角度来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为台州工业配套、增值的现代服务业。如台州市汽摩及配件、船舶、医化、模具等制造业发达,因此最值得发展的是服务于这些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咨询、中介服务等行业。从区域角度来看,建议市区围绕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着重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教育、文化、信息等产业,其他县(市、区)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积极发展诸如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各乡镇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农产品流通、运输、仓储,农业科技服务业,农村卫生、教育、文化,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精神文化建设。 二是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台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在许多政策方面争取先试先行,突破体制瓶颈。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使民资更多地参与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加快服务业社会化改革。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以外的附属服务剥离成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使企业集中力量狠抓核心竞争力,并能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积极推进后勤服务、配套服务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的转变。企事业单位及有条件的政府机构,其后勤服务设施要面向社会开放,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兴办面向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 (五)切实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 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其要素主要向软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的软环境好,谁的竞争力就强,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要素保障和高效的政府服务。 表一:1978-2007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情况 单位:亿元 1978年 1994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生产总值(当年价) 绝对额 10.13 270.08 613.31 1251.77 1463.31 1721.84 绝对额 4.74 63.82 84.60 102.64 105.97 113.47 第一产业 比重(%) 46.8 23.6 13.8 8.2 7.2 6.6 绝对额 3.03 130.91 322.38 658.14 782.26 927.37 第二产业 比重(%) 29.9 48.5 52.6 52.6 53.5 53.9 绝对额 2.52 117.05 292.99 597.72 705.62 838.06 其中:工业 比重(%) 24.9 43.3 47.8 47.7 48.2 48.7 绝对额 2.36 75.36 206.33 490.99 575.08 681.00 第三产业 比重(%) 23.3 27.9 33.6 39.2 39.3 39.6 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元) (元) 225 5146 11257 22438 26026 30366 表二:1990-2007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1990年 1994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从业人员数 绝对额 307.23 330.65 340.48 368.67 370.21 373.14 绝对额 189.33 165.16 135.52 103.83 101.43 88.60 第一产业 比重(%) 61.6 50.0 39.8 28.2 27.4 23.7 绝对额 66.33 92.56 116.03 140.06 142.50 152.84 第二产业 比重(%) 21.6 28.0 34.1 38.0 38.5 41.0 绝对额 51.57 72.93 88.93 124.78 126.28 131.70 第三产业 比重(%) 16.8 22.1 26.1 33.8 34.1 35.3 表三:1998-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行业构成情况 1998年 2007年 工业总 工业总 单位数行业产 行业产 产值产值(家) 值占比(%) 值占比(%) (亿元) (亿元) 2740.6合计 1432 332.26 100.0 100.0 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40 44.51 13.4 470.82 17.2 通用设备制造业 138 20.67 6.2 332.86 12.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0 34.33 10.3 236.24 8.6 塑料制品业 108 21.99 6.6 200.51 7.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3 30.18 9.1 175.31 6.4 专用设备制造业 70 15.26 4.6 166.18 6.1 医药制造业 52 23.51 7.1 144.74 5.3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46 21.32 6.4 143.44 5.2 金属制品业 66 13.67 4.1 140.20 5.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6 2.28 0.7 94.87 3.5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63 10.59 3.2 90.47 3.3 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13 1.65 0.5 81.29 3.0 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 73.61 2.7 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90 27.01 8.1 67.70 2.5 纺织业 57 8.25 2.5 46.61 1.7 橡胶制品业 30 4.42 1.3 45.42 1.7 家具制造业 8 2.23 0.7 37.95 1.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3 3.08 0.9 27.94 1.0 造纸及纸制品业 28 3.82 1.2 27.83 1.0 农副食品加工业 115 19.09 5.7 26.98 1.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10 1.11 0.3 26.94 1.0 备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2 5.36 1.6 18.35 0.7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2 4.51 1.4 11.75 0.4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4 1.21 0.4 10.58 0.4 食品制造业 26 5.19 1.6 10.42 0.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 0.92 0.3 9.97 0.4 饮料制造业 15 3.17 1.0 9.92 0.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2 1.60 0.5 5.03 0.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9 0.68 0.2 4.78 0.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2 0.10 „ 1.40 0.1 非金属矿采选业 5 0.38 0.1 0.24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 0.18 0.1 0.14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 0.06 „ 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0.11 „
/
本文档为【台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及建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