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贰战争目的转变对军事目的的影响

贰战争目的转变对军事目的的影响

2018-06-28 16页 doc 76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贰战争目的转变对军事目的的影响贰战争目的转变对军事目的的影响 壹、前言 國軍軍事戰略中對所謂「大軍作戰」隃是以「野戰戰略」,以下或稱野略陞 註竑一詞做為表徵。其所表達的意念隃是軍事戰略中用兵思想的主體隃運用的要旨置於「造勢」與「用勢」的作戰指導。野戰戰略的功能是為了在戰爭的實踐中隃做為指導的依據。然而隃用兵指導的理論依據會隨著時間、作戰環境與科技武器的演變隃持續推動思想與方法的轉變。因此隃用兵的思想與方法是一個不斷地在理論,,實踐,,新理論,,新實踐……發展過程中成長隃此一過程成為一個持續循環的辯證發展。換言之隃學習野戰戰略隃必須熟讀各種兵書隃並深諳...
贰战争目的转变对军事目的的影响
贰战争目的转变对军事目的的影响 壹、前言 國軍軍事戰略中對所謂「大軍作戰」隃是以「野戰戰略」,以下或稱野略陞 註竑一詞做為徵。其所表達的意念隃是軍事戰略中用兵思想的主體隃運用的要旨置於「造勢」與「用勢」的作戰指導。野戰戰略的功能是為了在戰爭的實踐中隃做為指導的依據。然而隃用兵指導的理論依據會隨著時間、作戰環境與科技武器的演變隃持續推動思想與方法的轉變。因此隃用兵的思想與方法是一個不斷地在理論,,實踐,,新理論,,新實踐……發展過程中成長隃此一過程成為一個持續循環的辯證發展。換言之隃學習野戰戰略隃必須熟讀各種兵書隃並深諳客觀環境與科技武器的變化隃才能使用兵的方法與時俱進。明乎此隃吾人有必要將現 有的用兵思想、理論與現實環境的發展現況相互結合隃並仔細揣摩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勢隃才能完整地認識野略用兵的未來發展。 現代戰爭(或未來戰爭)與傳統戰爭型態的最大差別隃仍然在於尖端科技武 註竑「大軍用兵」就其字意言為一個操作性的概念,是指運用一支「大鑑隊」的作戰。「野戰戰 略」為一套兵學思想與用兵的方法。故本書所指的「大軍用兵」就其知識論與方法論而言 隃實際上即是「野戰戰略」之意。 •6 • 器大量的運用在戰場上。其次是正規作戰與非正規作戰相互參雜在戰場上隃甚至 註笀非正規作戰在戰場上大量的使用。另外隃有關戰場的透明程度也將因資訊裝備的大量使用隃使戰場將更加透明化。尤其隃上述科技已不斷滲入到作戰場域的各個層面隃戰場的複雜程度與用兵思想與方法將造成巨大影響。因為隃用兵方法往往蘊藏在科學發展之中隃一種新的戰爭型態與用兵思維也會與人類科技武器的 註笁創新而生生不息。尤有甚者隃當新型武器在戰場上造成巨大傷亡之際隃必然會產生對「人」或「生命價值」的重視隃隨之產生變化的則是隃戰爭遂行的必要性隃或戰爭的目的是否仍須以完全摧毀敵人的有生力量為最終的目標隃這一連串的變化因素都直接或間接的刺激用兵思想與方法的轉變。 本文試著從戰爭目的的轉變、科技武器對用兵方式的影響與國際環境對用兵的制約等三個構面隃探討影響野略未來用兵思想與方法的演進因素。 貳、戰爭目的轉變對軍事目的的影響 一、傳統戰爭目的的內涵 傳統戰爭的目的受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影響隃戰爭目的是為實現戰爭的 註籺本質,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隃而暴力的使用是沒有限度的。因而無論取攻或取守者都是以殲滅對方為主要手段隃而在方式上是儘量集中優勢戰力藉著機動力及戰力之分合隃迫使敵軍於不利狀況下決戰隃殲滅敵軍。整體而論隃克氏的戰爭觀強調以「力」為遂行或結束戰爭的依歸。所以他在《戰爭論》中強調,「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容易認為隃一定會有一種巧妙的方法隃不必造成太大的傷亡就能解除敵人的武器或者打垮敵人隃並且認為這是軍事藝術發展的真正方向。這種看 法無論多麼美妙隃卻是一種必須根除的錯誤思想隃因為在像戰爭這樣的危險事 註籸情中隃從仁慈產生的這種錯誤思是最為有害的。」魯登道夫在其《總體戰》中指出,「要對敵方整個民族實施打擊隃軍人、平民、軍營、軍事經濟目標、交通等都是攻擊目標隃因為既然一切都與戰爭有關隃那麼破壞的任何鑑分都是合理 註籹的。」不可諱言隃受克勞塞維茨的影響下隃自19 世紀以來的戰爭隃其戰爭目的設定都無法脫離「澈底擊滅敵軍」的思考。此種以「力」為核心的思維隃深深影響了歐美國家的戰略思考。 因此隃二戰結束以降隃各國發生的 戰爭型態仍是以摧毀對方的武裝力量為 其戰爭目的。如同克勞塞維茨所言, 「消滅敵人軍隊在戰爭中永遠是最主要 的。任何戰鬥都是雙方物質力量和精神 力量以流血和破壞方式進行的較量」 註笀註笁岳嵐、陳志波、古懷濤編隃「打得贏」的哲理,北京隃解放軍出版社隃2003年陞隃頁70。 註籺沈偉光隃新戰爭論,北京隃人民出版社隃1997年陞隃頁119。克勞塞維茨隃戰爭論,臺北隃 註籸國防鑑史政編譯室譯印隃民國80年陞隃頁2-4。克勞塞維茨隃戰爭論隃前揭書隃頁722-733。註籹劉慶隃西方軍事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隃2001年陞隃頁226-236。 •7 • 第二十卷第十期 註籿。因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對於用兵思想與作戰理論隃都賦予了極高的地位 註隃並強調,「作戰的目的主在澈底殲滅敵人隃故凡一切作戰均以攻擊為主。」粀由此得知隃作戰的思想與理論實與「消滅敵人」並駕齊驅為戰爭中的主要目的隃要達到上述兩項目的則須以主動的精神做為手段隃才能確保攻勢原則的有效達成隃此乃傳統戰爭原則中戰爭目的理論基礎。 二、戰爭目的轉變對武力使用的影響 二次大戰以前戰爭一旦發動隃因受政治目的的影響隃當然以攻占領土、掠奪資源隃以來滿足政治的要求。其次隃所謂屈服敵人戰鬥意志的背後隃所蘊藏著真正涵義,以達成政治目的為依歸。因為以屈服對方為手段隃進而達成軍事的目標隃往往異常的激烈隃伴隨而來的代價為隃武力戰破壞了物質的有形力量與摧殘了人類的寶貴生命。鑑於此隃二戰以後,冷戰期間陞隃人類開始反思戰爭的政治目的隃是否真的要以土地、資源為主要考量隃上述目標的獲取隃是否真能為人類的需求帶來幸福。換言之隃為了土地、資源的占有隃是否需要擴大犧牲範圍。 從以上人類價值觀念的轉變隃檢視戰略思維的發展步驟隃不難看出「人的價值」在已愈來愈受各國戰略家的重視。事實上隃在戰略原則中有一項不變的鐵律,,「手段與目的必須相互配合」,手段服務於目的隃目的又受手段的制約。所以隃李德哈達才會在他的 註粁「戰略與戰術八大原則」的第一條強調,“調整目的與適應手段”。事實上隃戰爭目的設定通常會涉及兩個層面,戰爭的政治目的和戰爭的軍事目的。對於前者的考量,政治目的是要通過戰爭為手段來獲取政治目標。而後者的思考方向,戰爭中軍事要達成何種狀態隃才能支持政治目的。此乃自克氏以來隃受「軍事服從政治」的影響。冷戰結束後隃世界格局發生更大變化隃其中經濟之間的連繫和國與國之間的往來隃將人類以往依靠一定疆域的 「你」、「我」之間的界限打破隃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目的不再是赤裸裸的領土占領和資源掠奪隃或奴役他國民族為思考的重點。反之隃政治目的的範圍隨著上述時代價值的轉變隃不斷縮小其武力可能造成的傷害。顯而易見隃當政治目的不斷進行調整之際隃軍事目標的設定也須隨之調整。以往以屈服敵人戰鬥意志、占領他國領土、掠取他國經濟資源的戰爭目標也必須隨著國際間政治環境的轉變隃而做調整。就以2003年美國進攻伊拉克的戰爭目標設定為例,此次戰爭美國不顧大多數國家反對以推翻海珊政權為其政治目的。然美國政治目的不是以占領伊拉克的領土為主隃相對 註籿註粀克勞塞維茨隃戰爭論隃前揭書隃頁23-29。有關軍隊作戰必須以攻勢為 主要手段的軍事著作隃包括約米尼的「戰爭藝術」、李德哈達的「戰略論」、 富勒的「裝甲戰」隃以及美軍作戰手冊、國軍教戰總則第七條,,攻擊精 註粁神等。李德哈達隃鈕先鍾譯隃戰略論隃前揭書隃頁345。 •8 • 的是以展示其為“解放者”的姿態隃對伊國進行政治與軍事干預隃以達成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各種影響力。因此隃受國際政治格局的制約下隃軍事目標的設定很難再以為獲取勝利隃肆無忌憚的任意殺戮敵人隃甚至要想屈服他國人民隃都須慎重思考思。政治目的轉變隃進而使軍事目標與用兵思維的演進隃已成為現代戰爭中的一項特質。 三、現代戰爭目的的內涵 現代戰爭的目的的內涵隃已由過去「保存自己隃消滅敵人(全軍破敵)」向 註紃「保存自己隃控制敵人」的方向轉變。 因為隃無論是擊滅敵人有生戰力隃或是 屈服敵人戰鬥意志隃意謂著要命令戰敗 國臣服於戰勝國的政治體制、經濟 與戰勝國的意識形態之下。此種歷史條 件的制約下隃使戰敗國為求復仇隃而再 度發動戰爭的例子隃不勝枚舉。例如, 以阿之間的衝突隃雖歷經五次的戰爭, 以色列都獲得勝利隃並將阿拉伯國家的 武裝力量擊敗隃然彼此之間的仇恨仍無 法獲得解決。 1990年代以降隃在新的世界格局與政治環境影響下隃戰爭以實現較低程度 註紈的控制隃尋求利益平衡點隃進而維護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為目的。未來隃戰爭的「慈化」現象將會不斷限制戰爭暴力的使用隃政治的因素雖然仍會決定軍事目標的方向隃而在政治目的內涵中隃對於「勝利」的解釋隃「將以如何以最小的犧牲代價隃而能與對方達成和平解決。」為考量。因應現代戰爭內涵的轉變隃軍事目標的設計隃以及用兵方法上都須以更精密的方式、更周延的思維來設計軍事目標隃才能適應未來戰爭型態之轉變。 參、科技武器的精進對用兵思維與方法的轉變 一、高科技武器的精進對戰爭型態變革的影響 中共軍事戰略學者王保存所著《世界新軍事變革新論》一書中對軍事變革提出五大新趨勢,第一、在軍事技術方面隃正由軍事革命走向軍事信息 ,資訊陞革命,第二、在武器裝備發展方面隃正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裝備過渡, 第三、在軍事組織體制方面隃正朝著便於信息快速流動與使用方向發展,第四、在軍事人才生成方面隃正積極培養信息時代的知識型軍人,第五、在戰爭型態 註紁方面隃機械化戰正在向信息化戰爭轉型。從王保存的觀點得知隃科技武器的精進對戰爭型態與用兵思維方式的改變隃是一個決定性的要素。 中共軍事觀察家大多認為隃軍事理論的變革深受科技武器創新的影響隃而科技武器改變戰爭型態又是受到美軍自1980年以來軍事變革的發展所致。自 註紃軍事科學出版社編著隃戰略學(北京隃軍事科學出版社隃1987年) 註紈隃頁86-87。沈偉光隃「世界戰爭發展趨勢,,滅小破壞力」隃 李炳彥隃論中國軍事變革,北京隃新華出版社隃2003年陞隃頁 註紁225-226。王保存隃世界新軍事變革新論,北京隃解放軍出版社 隃2003年陞隃頁79。 •9 • 第二十卷第十期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隃美軍首先提出 往昔平面式的決戰程序,以大軍會戰來 「空地一體戰」的概念隃再至1991年波 摧毀或擊潰敵軍陞有所轉變。因為超越 時空的非線性及不對稱的作戰方式隃灣戰爭結束後隃美軍又提出「五維一體」 已 的聯合作戰、「非線式」、「非對稱」、 不斷超越傳統戰爭中講求內外線、確保 「非接觸精確作戰」、「網路中心戰」等 補給線的用兵方式。另外隃高科技條件 下的資訊戰爭隃有利於對敵軍戰場透概念隃都是因應科技變革進行作戰方式 明 的創新。註罘無論是中共的認知或是美 化的掌握隃也降低了戰場上不確定因 素隃及偶發情況的發生隃並增加用兵國的變革隃都可證明科技對戰爭型態轉 的 變具有決定性的制約功效。 精準性。資訊科技主導下的戰爭隃對未 二、資訊科技主導下的戰爭型態 來野戰用兵將帶來重大變革。 戰爭中隃「人」、「武器裝備」和 三、資訊化作戰方式的轉變 「作戰理論」為構成軍事力量的三項要 現代戰爭由於資訊快速發展隃戰場 素。人和武器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組 透明程度已更為清晰。另外火力的投射 距離也愈來愈遠隃兵力投入速度也不合形式隃其具體的表現則為軍隊的編制 斷 和組織結構。例如,冷兵器時代隃刀劍 加快隃對於以往為了降低鑑隊的「不確 和武士成為該時期武力的主要結構,熱 定性」隃進而能發揮統合戰力的限制因 兵器時期的坦克、飛機、軍艦和「人」 素隃不斷克服的景況下。對於集中原則 組合成了機械式的戰爭型態,資訊化時 的運用隃必須要有更新的認識。 代下的戰力組合隃將會以知識型的戰士 資訊化時代的作戰要求下隃集中原 則仍具價值隃惟在作法上必須修改一與資訊化設備控制下的資訊理論連結為 些 一的戰爭型態。 內容。首先隃必須把集中原則與分散指 資訊戰的表現形式非常廣隃有心理 揮方式統一起來。集中使用與分散運用 在高科技資訊裝備的支援下隃兩者可戰、情報戰、戰略競爭、威懾戰、電子 同 時運用在同一戰場之內隃只是在某一戰、病毒戰、精確攻擊作戰、後勤作業 時 間與空間範圍內隃孰先使用集中或分設施等。資訊作戰與傳統戰爭最大的差 散 別在於它是在“看不見的空間”裡進行 原則而已。例如,當一支軍隊無法完全 掌握敵方的位置或將要採取何種軍事的隃是一場無形的、不流血的戰爭。註羑 行 動時隃軍隊的活動當然以安全為最主 尤為顯著者隃資訊科技的進步使軍 要 考量隃鑑隊可在指定的疏散地區隃進事力量的投射方式隃從以往三度空間向 行 任何維度進入戰場隃遂行鑲體多維空間 分散配置。一旦他掌握了「知」及敵情 狀況時隃此一軍隊理所當然的不需經的作戰隃以摧毀敵之主力或是指揮中心 過 集中即可將鑑隊鑑黺於適當的時間及而結束戰爭。此種作戰方式的改變隃對 空 註罘註羑李炳彥隃論中國軍事變革,北京隃新華出版社隃2003年陞隃頁38-39。沈偉光隃新戰爭論隃前揭書隃頁121。 •10• 間內隃適時將完整的戰力投入到所望的地區隃與敵決戰。集中與分散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條件與時空環境中兩者可以進行交換與調整隃兩者並非完全獨鑲的關係隃主因集中指揮方式所強調的為指揮權的相對集中隃而分散指揮方式則強調指 註羍揮權的相對下放。集中與分散的用兵原則將會單獨或合併使用隃才能符合集中的真正意涵。 其次隃在現代戰爭中隃所謂的集中是屬於系統的整合隃其內涵仍為集中的意義隃因為各個系統的整合隃都是為了要將最大的武力投入到預想獲取的目標上隃因而集中原則在未來仍將是一項重要的用兵原則隃甚至可以稱之為「時效性的集中原則」。尤有甚者隃資訊化戰爭中對作戰力量的運用上隃最鮮明的特點是在空間上分散配置、在時間上集中使用。也就是說隃作戰雙方都儘可能將己方作戰力量分散配置於全方位的戰場空間中隃同時通過資訊網路使這些力量聯成一體並協調一致地行動隃在決定性的時間和決定性的地點集中優勢力量實施對敵作戰隃這就要求戰爭指導者在時間和空間的配合協調上必須十分準確隃以形成 註羾強大的聯合戰力隃戰勝對手。 受空間壓縮、時間切割的景況下隃武力的分合快速發展隃將使戰爭中時間與空間因素更為模糊。未來無論是攻勢或守勢的一方隃都很難利用或操控時間與空間因素隃也因而將更進一步制約速決或持久作戰的時機與條件因素。 四、科技武器影響下的戰爭特質 高科技武器與資訊裝備雖然對戰爭型態的演進帶來刺激效用隃然越是高科技的裝備隃所耗費的資金必然不貲隃技術的精密性與複雜性使軍隊的脆弱程度也相對提高隃武器裝備的操作者將愈來愈依靠科技的維繫。未來在高科技武器影響下的戰爭特質包括下列各項, 灱未來戰爭不可能脫離經濟條件、政治因素、外交作為和人民意志等進行隃而在準備戰爭和戰爭遂行的過程中隃會始終體現戰爭的總體特徵。依靠國家總體力量的表現隃才能掌握未來戰爭勝利的契機。 牞現代戰爭是大規模使用飛機、艦艇、戰車和特種作戰鑑隊的協同作戰型態。戰爭初期隃實施先制攻擊、奇襲、速戰速決的戰略性打擊隃為必然的用兵方式。預測有準備的作戰隃與適時反應和積極對抗為現代戰爭的原則。 犴諸軍、兵種的聯合作戰、戰略性戰役與會戰的考量、組織獨鑲的空軍與海軍遂行獨鑲戰役的方法隃以及軍隊指揮通聯的方式隃都將不斷改變。 受高科技武器的影響隃人的思維能動性將不斷下降,人的「潛在精神力量」犵 不斷下降隃對於精密武器的依賴性隃愈來愈高。 玎戰場透明程度隃會因資訊裝備大量使用隃凡具備資訊與機動作戰優勢的 註羍岳嵐隃高技術戰爭與現代軍事哲學,北京隃解放軍出版社隃2000年陞隃頁179-180。註羾熊玉祥隃「戰爭時空,在不斷嬗變中獲得新質」隃國防報(北京)隃2004年8月8日隃版8。news.xinhuanet.com/mil/2004-04/08/content_1407051.htm •11• 第二十卷第十期 一方隃往往掌握致勝的關鍵因素。 的基本樣式隃也將主導作戰型態的轉 五、高科技武器使用下用兵方式的思考 變。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隃聯合作戰的用 未來用兵的原理原則與傳統的用兵 兵方式應朝下列幾點來思考。 方式隃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其真正會 杕聯合作戰中的「獨鑲」新思維 變的僅是時間,愈加緊促,,勢險節短 高科技武器的作戰型態隃武器 陞 與空間,愈益開闊,,無遠弗屆陞的轉 系統會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隃一件武 器 變而已。因此隃未來用兵方式的精要隃 裝備可以具備機動、突襲、火力打擊、 在於如何創新「統一」與「聯合」作戰 戰場防護、對空作戰隃資訊溝通等多項 功能隃一套現代武器裝備自身就是一方式的功能。 套 灱如何創造「統一力量」的新思考 小型的合成軍隊。註耇例如,美軍第四 步兵師的每個士兵都可視為數位化的 未來作戰是一體化的作戰方式, 作 就是在整個戰場上隃所有鑑隊的行動能 戰個體。所以當武器裝備向多功能一體 化的趨勢發展隃作戰的指揮運用即須融為一體隃達成作戰的目標。因而一體 向 化的作戰要求隃不僅要求諸軍、兵種統 更高層次上進行協調。簡言之隃一套武 器裝備可以發揮多元功能的戰力時隃一作戰思想隃甚至要求軍事能與政府各 所 需要的是能操縱這項精密武器的數位個機關能夠協調一致。所謂「統一」包 化 科技戰士隃因而武力戰不一定是要有括了軍事上的統一隃也更擴及至全體國 龐 家力量的統一。戰略思考著眼於平時對 大的鑑隊隃才算是大軍作戰。因此隃未 來聯合作戰的新思維隃將會朝向在一於各項法規與交戰規則的建鑲隃以使作 個 廣大空間內隃各個作戰單位的聯合是戰期間隃政府各鑑門與軍事作戰單位能 愈 相互配合隃發揮總體力量。手段操作方 加「獨鑲化」與「分散化」。 面隃各作戰單位對於攻勢、守勢、內 杌網絡化指揮為聯合用兵指揮的 線、外線、火力支援與後勤支援要能結 主要手段 合為一隃以使前線與後方成為一體隃才 高科技的發展隃特別是網絡化 能不斷增強「統一」的力量。 的出現隃能夠把指揮、控制、通信和情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隃建軍方面須 報緊密地連繫在一起。戰場上隃從蒐 逐步建鑲起一個能夠保障諸軍兵種一體 集、處理、研判到分發與運用過程中隃 化的作戰武力隃與一體作戰指揮體制的 已使每個戰鬥體與網絡相結合。同時隃 由於各鑑隊大量使用自動化通訊網路通聯機制隃以使諸兵、軍種能相互兼 系 統隃下級指揮官甚至至每個戰士都在容、高效運作。 每 牞如何發揮「聯合」的用兵思維 個通信終端都能與上級指揮官取得連 聯合作戰的方式已是現代戰爭中 繫隃因而更加便於分散的指揮。註耎因 註耇註耎岳嵐、陳志波、古懷濤主編隃「打得贏」的哲理隃前揭書隃頁156-157。岳嵐、陳志波、古懷濤主編隃「打得贏」的哲理隃前揭書隃頁147。 •12• 此隃用兵方式應加重鏈路的掌握與進行全方位、全時空的決策、協調和控制。 杈機動作戰在聯合作戰中新思維 聯合作戰除了要使各個戰力都能發揮統一的效果之外隃重要的是軍隊能借助快速運載工具隃廣泛的實施機動隃靈活變換戰法為未來作戰的基本形式。所以美軍2010 年的聯戰願景為隃快速的兵力投入、精準的攻擊、全方位的防護與焦距式的後勤。美軍將快速的兵力投入列為第一項隃其主要著眼,如何在聯合作戰中隃使各個鑑隊的機動作戰性能夠發揮。尤有進者隃不要因為高科技武器的大量使用後隃使得原先珍貴的機動作戰思想反而變為遲鈍。 中共對於機動作戰思想喜歡運 用毛澤東「運動戰」的觀念。毛說, 「打得贏就打隃打不贏就走隃這就是『運動戰』的通俗解釋隃天下沒有只承認打隃而不承認的走的軍事家隃而走在戰場上 註耏往往多於作戰的時間。……隃一切的走都是為了打。」。所以在未來高科技的聯合作戰中隃由於戰場空間呈現全方位、大縱深、多層次的特徵隃線性與非線性 作戰方式隃機動作戰的用 兵方式會愈受到重視。 肆、戰爭目的與使用手段受國際組織的影響 二戰結束以來隃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戰爭隃若想脫離國際政治的干預隃單獨由某一國家或武裝團體來遂行隃似乎不可能會發生。其中尤以地區組織或聯合國的介入隃對戰爭的干預武力範圍的限制隃已成為關鍵問題。此種現象即使像美國這樣的強國都無法倖免。例如,1991年美國在波灣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隃美國從1990年9月起隃歷經數月之久隃一直等待聯合國安理會的指令隃終至安理會於11月28日通過678號憲章令,授權美國為首的聯軍隃可依規定時間之後對伊拉克動武隃聯軍的軍事行動才得以順利展開。 冷戰結束後隃世界上所發生的各種衝突隃幾乎都必須先經聯合國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介入或斡旋下隃才能涉及軍事武力的使用。因此隃戰爭的發動、執行與結束隃都與國際組織有密切的關聯性。各國都必須在國際法與國際組織的監督和制約下隃制定各國的戰爭目的。尤有進者隃一國國內發生內戰隃可能將戰爭延伸到其他周邊地區時隃國際社會也會想方設法阻止戰亂的惡化。 往昔對傳統武力,武裝鑑隊陞的使用,軍事力量所代表的意涵乃指軍人或經政府任命的武裝鑑隊等隃而在武力的使用上各國政府擁有完全使用軍隊,警察……陞的權力。冷戰結束以來隃受國際組織干預的影響下隃各國使用武力的範圍已逐漸變窄。因此隃對於武力使用的真正意涵各國的軍事準則中大多重新制訂隃以確保軍事力量與國際干預力量相互結合。因此隃未來戰爭隃武力使用的實際意涵隃已不能再是一個純粹軍事事力量的意思隃反而須經過國際組織認可之下隃才能使武力的使用獲得真正的 註耏毛澤東隃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隃人民出版社隃1885年陞隃頁230。 •13 • 第二十卷第十期 正名。由此得知隃國際組織或國際的干預力量對於戰爭的影響非常之大隃因而 在用兵思想與作戰方式必須將「國際干預力量」隃視為用兵方式中一項重要籌碼或障礙隃才能使武裝鑑隊在戰場上發揮出真正的力量。 伍、結語 西方哲學家曾說,「每一個時代理 論思維隃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隃它在不 同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隃同時具有 註耔完全不同的內容。」要推進每一個 時期的戰略思維的變革隃必須先行掌握 各個時期的戰爭價值觀與科技技術的演 變隃才能理解各個時期用兵方式的發 展。美國著名預言家艾文雒托佛勒依據 人類各時期對戰爭中武器使用的不同隃 將戰爭型態區分為「冷兵器時代,又稱 第一波戰爭型態陞」、「熱兵器時代,第 二波戰爭型態陞」及「資訊武器時代,第三波戰爭型態陞」。其中以1991年「波灣戰爭」發生以後隃由於高科技資 訊武器廣為運用於戰場之上隃使戰場的 空間轉變為五維空間,陸、海、空、深 海與太空陞隃艾氏因而稱之為「資訊戰 爭時代」隃又稱「第三波戰爭」,亦屬 於五維空間(陸、海、空、天、電)的作 戰型態。 從托佛勒之言可以得知隃科技武器不斷的推陳出新將會帶動新的戰略思維隃新的戰略思維將會引起新的軍事革命並帶來新的戰爭型態。而在科技不斷精進之餘隃「人」的價值觀又直接間接的影響了國際間對於戰爭的干預隃最終戰爭目的設定必須考慮諸多國內與國際因素隃才可能適合時代發展之所需。因此隃戰爭未來多元性的發展趨勢、人的價值、國際機構干預的力量和高技術的技 術發展等等隃都將會持續不斷的推動用兵思想與理論的變革。 職是之故隃對於未來野戰戰略的用兵思想與方式的掌握隃必須不斷的向前延伸隃必須不斷融合不同的戰略思維隃更要結合現代的管理、科技、社會科學等多元化的學科。重要的是要能打破原有的缺鮹與不符合時代的觀點隃不斷調整才能精進該方面的知識。鑑於此隃研析野戰戰略的未來發展隃必須以開放的思維隃參酌各種有用的研究方法與用兵方法隃才能使野略的用兵思想與方法更加開廣。 收件,94年08月10日修正,94年08月23日接受,94年08月30日 作者簡介 胡敏遠上校隃陸軍官校UP 年班、巴拉圭三軍指參學院OWWQ 年班、陸院VS 年班、戰院VU 年班、戰研所WP 年班、國鑲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法學碩士、國鑲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生,現任職於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戰略學鑑教官。 註耔「軍事思維方式的轉變」隃學習時報(北京)隃2004年4月5日隃版3。 •14•
/
本文档为【贰战争目的转变对军事目的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