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道家论文

道家论文

2019-04-16 5页 doc 17KB 10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道家论文道家思想与组织管理 摘要:管理“无常理”,组织在变化,已有的管理方式也须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组织管理走向更高层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推行“无为而治”将使组织管理达臻至高境界? 关键词:无为而治;上善若水;自化;和谐;创造 道家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思想流派,其学说表述严谨,是逻辑性极强的理论体系,它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已大异于老庄时期,但道家思想的精华对很多问题仍具教益?而仅从管理角度看道家思想,就可以发掘出不...
道家论文
道家思想与组织管理 摘要:管理“无常理”,组织在变化,已有的管理方式也须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组织管理走向更高层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推行“无为而治”将使组织管理达臻至高境界? 关键词:无为而治;上善若水;自化;和谐;创造 道家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思想流派,其学说表述严谨,是逻辑性极强的理论体系,它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已大异于老庄时期,但道家思想的精华对很多问题仍具教益?而仅从管理角度看道家思想,就可以发掘出不少颇具现代感的理念,也可说是“事少而功多”的管理之道? 一\ 道家的管理之道 道家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从中可发掘出的管理思想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策略?管理?管理环境?管理者素质等多方面,而其所涉的各方面,虽然各有表述,最终却可以极其简约的文字来表达:“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一) “无为而治”——管理的至高境界 “无为”是道家学说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司马迁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绝非无所为,消极应对只是其表象,以无为而治达成无不为的至高境界,才是其 真正的内核?仔细研究无为思想,可从中发现颇具现代管理色彩的理念雏形? 1循规律而不止于规律? 《老子》42章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进而又在其著述中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其阴阳之说旨在万物都有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既然有规律存在,那么我们在处事时就必须遵循规律,“无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实质在于顺应规律?而遵循规律并不等于抱着现成规律停步不前, 因为规律本身也不是一种常态,要明白“无成势,无常形”才能“究万物之情”? 道家的这一思想恰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管理理念:管理存在普遍规律,组织的管理应该重视运用规律,只有更多掌握和运用规律,才能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但管理又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方法,组织只有结合自身情况,追求管理的突破和创新,才能更接近 真正的管理规律? 2“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在老子那里更多的是“不谋而谋”,他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清楚地表明他欲以看似消极的无为谋积极的“无不为” 思想?这一点揭示了组织管理的至高境界:最好的管理不是纪律森严,迫使人人敬畏遵从?毫不逾矩;最好的管理者也绝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处处严厉苛责,管理之道在于谋求“万物自化,天下自正”的局面?因此,高明的管理是不见管理,高明的管理者必不见其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此意? (二)“上善若水”——管理的理想模式 道家对水有极高的评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在《老子》中的许多论述,可以看出道家将水视为接近万物之奥——道的缘由, 也正是这些论述,包含着管理的理想模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弱胜刚强”——管理虽然凭借一定的权力,但权力的重点绝对不是“力”,管理的重心在“理”而不在“管”上,管理者及组织靠强制力是很难达臻管理的至高境界的?相反,以柔弱似水的模式进行组织的管理,即以水的柔软性适应一切环境,以水的平静谦和对待组织成员,以水的宽广包容组织成员,以水的稳定性面对一切危机干扰,又象水一般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始终推动组织向上发展,这样的管理则“几近于道也”? 二无为而治的必备条件 如前所述,无为而治?水式管理属于管理的理想境界和模式,既为理想,就非轻易可达成,无论对组织还是管理者而言,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1素质?无为而治首先对管理者提出了极高的素质要求,它不仅需要管理者深谙管理之道,能把握组织发展的大局,还必须有宽广的气度,可为他人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在人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于事是“不为物先,不为物后”?这实在是挑战人类自身的尺度,地位如管理者,要不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表扬?自认为了不起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把握好不为物先,不为物后的尺度,实在是难之又难?但也 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 无为而治对组织成员同样有极高的要求?若管理者以“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指导思想推行无为而治,而组织成员却因此而无所适从,或是因“不见管理”而自我放纵?失 之以责,必将导致无为而治的失败,并使组织遭受巨大损失? 2环境要求?《老子》中有言:“清净为天下正”,纷乱浮躁的组织环境不可能孕育出无为而治的境界,也不可能让柔弱似水的管理模式在组织中展开?故而无为而治对于组织的要求很明确:一个安全而足够大的创造空间,这样的组织,既不会因为“无为”而 使组织瘫痪,也不会因为“柔弱”而使管理者甚至组织陷于险境? 基于上述要求,无为而治实际上只能在组织的高层(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环境相对适宜)或高层次组织中方能推行? 三无为而治的推行 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是广义上的组织管理职能,在组织高层或高层次组织中推行无为而治,其目标追求与广义的组织管理职能并无二致,但无为而治要求管 理者的重心更趋向于组织内部,以战胜自己而使自己成为强者? 1教育而至自化? 将硬性的以水的柔性浸润每一位组织成员,使组织的需要?目标内化成为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和追求,使组织的管理成为成员的自觉行为,使组织的发展成为成员发展的舞台?这就是教育而至自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对组织成员的人格?人性?人生关怀基础上,以管理者的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为依托,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完成?每一个组织成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得到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会顺应组织发展规律,以最符合要求的态度对待任务,更受到直指内心的文化熏陶,对组织产生情感上 的认同?“自化”层次的组织成员是无为而治的人力资源? 2调节而至和谐? 在道家看来,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方面构成的,大至天地自然,小至生活个体,无不如此?对管理者而言,调整组织中的各种关系,减少负面文化对组织的影响;调节组织成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各成员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组织“在相生相克中相 辅相成”直至组织的和谐统一,是至关重要的? 3激励而生创造? 激励其实是无为的反题,要激励必“有为”,但运用激励促使组织成员确立积极?稳定?持久的追求,恰又符合无为而治对组织成员的素质要求?同时,激励在推行无为而治的组织中,更多的是一种包容?这种以包容体现的激励,能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积蓄着力量的组织成员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这样,组织也将因此获得持久发展的 原动力? 组织的管理由“见物不见人”的简单做法,发展到严格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方式,应该继续走向柔化管理,凸显对人的关怀,以众人的管理来成就组织的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此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无为而治”将真正成为组织管理的至高境界?
/
本文档为【道家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