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解刨学笔记

2017-09-16 50页 doc 260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解刨学笔记解刨学笔记 第二章 肌学 第一节 概述 肌肉能接受外来刺激,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器官。根据其形态、机能、位置等不同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和血管 心肌:分布于心脏 骨骼肌:主要附着在骨上。 骨骼肌的肌纤维在显微镜下呈明暗相间的横纹结构,所以又称横纹肌。骨骼肌的收缩力强,受意识支配,所以也叫随意肌。 一、肌肉的构造:中间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 1.肌腹:肌腹是肌的主体部分,由横纹肌纤维组成的肌束借助于结缔组织聚集构成。红色,柔软,有收缩能力。 结缔组织膜称肌膜:分为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结缔组织内含有...
解刨学笔记
解刨学笔记 第二章 肌学 第一节 概述 肌肉能接受外来刺激,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器官。根据其形态、机能、位置等不同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和血管 心肌:分布于心脏 骨骼肌:主要附着在骨上。 骨骼肌的肌纤维在显微镜下呈明暗相间的横纹结构,所以又称横纹肌。骨骼肌的收缩力强,受意识支配,所以也叫随意肌。 一、肌肉的构造:中间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 1.肌腹:肌腹是肌的主体部分,由横纹肌纤维组成的肌束借助于结缔组织聚集构成。红色,柔软,有收缩能力。 结缔组织膜称肌膜:分为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结缔组织内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肌膜是肌肉的支持组织,使肌肉具有一定的形状,营养好的家畜肌膜内含有脂肪组织,在肌肉断面上呈大理石状花纹。 2.肌腱呈索条或扁带状,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有光泽,无收缩能力。腱附着于骨处与骨膜牢固地编织在一起。 二、肌肉的形态和分布:肌肉由于位置和机能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一般可分为4种类型: 1(板状肌 呈薄板状;主要位于腹部和肩带部;形状和大小不一,腱索延续为腱膜,以增加肌肉的坚固性;主要有三种形状。 扇形:如背阔肌;锯齿状:如下锯肌;带状:如臂头肌等。 2(多裂肌:主要分布于脊柱的椎骨之间;由许多短肌束,组成的肌肉;具有分节的特点,如背最长肌、髂肋肌等。 3(纺锤形肌 :多分布于四肢中间膨大部分为肌腹主要由肌纤维构成两端多为腱质,上端为肌头,下端为肌尾 4(环形肌(轮匝肌):分布于自然孔周围,肌纤维环绕自然孔排列,形成括约肌;收缩时可关闭自然孔。如口轮匝肌 特殊形态的肌肉:一个肌尾而有数个肌头的肌肉(臂三头肌、股四肌)、中间腱分为两个肌腹的二腹肌、一段肌纤维和一段腱纤维交错构成腱划的肌肉(腹直肌) 三、肌肉的分类:肌肉根据肌腹肌纤维和腱纤维的比例,可分为三种:动力肌、静力肌和动静力肌 1.动力肌 :肌腹由肌纤维及柔软的肌膜组成,肌纤维的方向与肌腹的长轴平行;收缩迅速有力,幅度较大,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消耗的能量多,易疲劳。 2.静力肌 :肌腹中肌纤维很少,甚至消失,而由腱纤维所代替,无收缩能力;只起连结等机械作用;静止时起维持身体姿势的作用,如马的骨间中肌。 3.动静力肌:肌腹中含有或多或少的腱质,构造复杂;根据肌腹中腱的分布和肌纤维的方向,又可分为:半羽状肌、羽状肌和复羽状肌。肌腹的收缩力,而且不易疲劳;收缩幅度较小 动静力肌在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均起着重要作用 四、肌肉的起止点和作用:肌肉一般都以两端附着于骨或软骨,中间越过一个或多关节。当肌肉收缩时,以关节为运动轴,牵引骨发生位移而产生运动。起点:肌肉收缩时,固定不动的一端称为起点.止点:肌肉收缩时,活动的一端称为止点。通常近端为起点,远端为止点。但随运动状况发生变化,起止点也可发生改变。 分类:伸肌、屈肌、内收肌、外展肌、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拮抗肌) 五、肌肉的命名原则:1.依形态命名: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2.依位置命名: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肱肌3.依起止点命名:肩胛舌骨肌4.依纤维方向命名:腹外斜肌、肋间外肌5.依作用命名:伸肌、咬肌6.依结构命名:二腹肌、三头肌 大多数肌肉的命名结合了数个特征而命名。 六、肌肉的辅助器官:包括筋膜、黏液囊、腱鞘、滑车和籽骨 1(筋膜:为被覆在肌肉表面的结缔组织膜,可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 (1)浅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又称皮下组织。覆盖于整个肌系表面,厚薄不一;有些部位的浅筋膜中分布有皮肌;营养好的家畜浅筋膜内蓄积大量脂肪,形成皮下脂肪层;连接皮肤与深部组织,有保护、贮存脂肪和调节体温。 (2)深筋膜(固有筋膜):在浅筋膜之下;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而坚韧;包在肌群表面,伸入肌肉之间。深筋膜可以固定肌肉的位置,使肌肉或肌群能够单独地进行收缩,为肌肉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2(黏液囊和腱鞘(1)黏液囊:是密闭的结缔组织囊。外层为纤维层,内面为滑膜,囊内有少量黏液;多位于肌肉、腱、皮肤与骨的突起之间;有减少摩擦的作用;有些黏液囊是关节囊的突出部分,与关节腔相通,称为滑膜囊。 皮下粘液囊:囊内有滑液;皮下粘液囊很多:主要有荐结节、髋结节、坐骨结节;腕关节前皮下粘液囊:奶牛两个腕关节着地,经常起卧时间久了,腕关节前起个大包,内有淡黄色液体(由于摩擦形成)。肌下粘液囊:很少,如臀中肌下粘液囊 腱下粘液囊:前肢肩关节臂二头肌内腱下粘液囊,内有少量滑液。 (2)腱鞘:位于腱通过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处由黏液囊卷裹于腱的外面形成;呈筒状包围于腱的周围;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 3(滑车与籽骨(1)滑车: 多位于骨的突出部,为具有沟的滑车状突起;腱与滑车之间常垫有黏液囊;表面覆有软骨。(2)籽骨:位于关节角顶部的小骨:近籽骨、远籽骨、髌骨;籽骨有关节面与相邻骨成关节,腱通过籽骨时附着于籽骨。滑车和籽骨的作用是:改变肌肉作用力的方向,减少腱与骨或关节之间的摩擦。 第二节 皮肌 皮肌的位置:分布于浅筋膜中的薄层肌 皮肌的分类: 根据部位可分为面皮肌、颈皮肌、肩臂皮肌及躯干皮肌。 皮肌的作用:颤动皮肤,以驱除蚊蝇及抖掉灰尘及水滴等。 1、面皮肌:薄而不完整,覆盖于下颌间隙、腮腺和咬肌表面。牛还有宽大的额皮肌。 2、颈皮肌:牛无此肌 马的颈皮肌起自胸骨柄和颈正中缝,向颈的腹侧伸延,起始部较厚,向前逐渐变薄,有的马特别发达,可与面皮肌相连 3、肩臂皮肌:覆盖于肩臂部,牛的较窄。 4、躯干皮肌:覆盖胸腹壁侧壁的大部分,前缘接肩臂皮肌,下缘与胸深后肌融合,上缘与背阔肌融合,后部伸入膝褶。 第三节 前肢肌 一、肩带肌 背侧肌群 :斜方肌,菱形肌,臂头肌,背阔肌,肩胛横突肌 腹侧肌:胸肌, 腹侧锯肌 斜方肌:位于肩颈上半部浅层。颈斜方肌和胸斜方肌,牛的二者之间无界限。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和肩胛软骨深面。分颈、胸两部分。肩胛上间隙。 臂头肌:长而宽 的带状,位于颈侧部浅层。颈静脉沟的上界。 肩胛横突肌:前部位于臂头肌的深层,后部位于颈斜方肌和臂头肌之间。马无此肌。 背阔肌:位于胸侧壁的上部,三角形的大板状肌 下锯肌:宽大的扇形肌,下缘呈锯齿状,位于颈、胸的外侧面。分颈、胸两部。形成一弹性吊带,将躯干悬吊在前肢之间。 胸浅肌:位于前臂与胸骨之间的皮下。分前、后两部。胸深肌位于胸浅肌的深层。分前、后两部。 二、肩部肌分布与肩胛骨的外侧和内侧面。 1.外侧组: 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 2.内侧组:肩胛下肌、喙臂肌、大圆肌 冈上肌,位于冈上窝内,止于肱骨结节。伸肩关节和固定肩关节。冈下窝内,一部分被三角肌覆盖。含有大量的腱质,代替外侧副韧带起固定作用。外展关节和固定肩关节。 肩胛下肌,起于肩胛下窝,止于肱骨结节。含有大量腱质,代替内侧副韧带起固定作用。内收和固定肩关节。 大圆肌,肩胛下肌后方,呈带状。屈肩关节。 三、臂部肌 分布与肱骨周围,起于肩胛骨和肱骨,跨过肩关节和肘关节止于前臂骨。 1.掌侧肌群(伸肌群): 臂三头肌、前臂筋膜张肌 2.背侧肌群(屈肌群):臂二头肌、臂肌 臂三头肌位于肩胛骨后缘与肱骨的夹角内,呈三角形,是前肢最大的一块肌肉。长头、外侧头、内侧头伸肘关节。 臂肌位于臂骨螺旋形肌沟内。屈肘关节 臂二头肌位于肱骨背侧,多腱质的纺锤形肌。屈肘关节、伸肩关节。 四、前臂及前脚部肌 作用于腕关节和指关节,肌腹大部分布于前臂的背外侧面和掌侧面,大部分为多腱质的纺锤形肌,起于肱骨远端和前臂骨近端,在腕关节附近段行为腱,一般都包有腱梢,作用于腕关节的止腱较短,止于腕骨及掌骨,作用于指关节的肌肉则以长腱跨越腕关节和指关节,止于指骨,分为背外侧肌组和掌侧肌组。 1.背外侧肌群(牛5块,马4块)腕桡侧伸肌、指内侧伸肌、指总伸肌、指外侧伸肌、腕斜伸肌 2.掌侧肌群 腕外屈肌、腕尺侧屈肌、腕桡侧屈肌 指浅屈肌、指深屈肌 桡沟:在前臂骨背外侧,为腕桡侧伸肌和指总伸肌 之间的沟,沟内有肘横动脉、静脉和神经通过。 尺沟:在前臂后缘,为腕外屈肌和腕尺侧屈肌之间的沟,内有尺侧副动脉、静脉和尺神经通过。 前臂正中沟:在前臂内侧,为腕桡侧屈肌与桡骨内侧面之间形成前臂正中沟,沟内有正中动脉、 静脉和神经通过。 掌内、外侧沟: 第四节 躯干肌 一、脊柱肌 脊柱背侧肌群:背腰最长肌、髂肋肌、夹肌、头半棘肌 脊柱腹侧肌群:腰小肌、腰大肌、头长肌、 颈长肌、腰方肌 背腰最长肌:体内最大的肌肉,位于胸椎、腰椎棘突与横突和肋骨的椎骨端形成的三棱形的凹陷内。多裂肌。作用:两侧同时收缩,伸背腰作用,还有伸颈和协助呼气作用;一侧收缩可使脊柱侧屈。髂肋肌:背腰最长肌腹外侧,狭长而分节。牵引肋骨,协助呼气。 髂肋肌沟 腰大肌:起于腰椎横突腹侧面,止于股骨内侧面。 作用:屈髋关节和旋外后肢。 腰小肌:位于腰椎腹侧面和椎体两侧。 作用:屈腰。 (二)颈腹侧肌 1.胸头肌:颈郠腹侧皮下 2&胸骨甲状舌銨肌:气管腹侧 3*肩胛舌骨而:颈前部形成颈静脉沟的底,颈后部位?臂头肌的下面。 三、胸壁肌 吸气肌:肋间外肌、膈、前背侧锯肌(吸气上锯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后背侧锯肌(呼气上锯肌) 膈肌:肌质部(四周)和腱质部(中央 )。 位于胸腹腔之间;圆顶形的板状肌;由周围的肌质部和中央的腱质部组成。肌质部附着于前四个腰椎腹侧、肋弓内侧面和剑状软骨背侧面。 作用:收缩时助吸气, 松弛时助呼气, 与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加腹压。 三 个 裂 孔 主动脉裂孔:2-3腰椎腹侧左右膈脚之间, 供主动脉、左奇静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右膈脚中,接近中央腱,供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中心腱上,供后腔静脉通过。 四、腹壁肌 构成腹腔的侧壁和底壁,为肌纤维方向不同的四层。 侧壁: 由外向内: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底壁: 由外向内,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外层、腹直肌、腹内斜肌腱膜的内层和腹横肌腱膜。形成腹壁,容纳、保护和支持腹腔脏器;腹壁肌收缩时,可增大腹压,协助呼气、排粪、排尿和分娩等。 腹黄膜:腹壁深筋膜紧贴腹外斜肌的表面,具有弹性纤维,呈黄色,因而又叫腹黄膜。该膜以静力协助腹壁的紧张性。 腹白线:为腹部的中线,由腹壁两侧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在腹中线处联合后形成的。腹白线可作为腹腔手术的切口部位。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腱膜自髋结节至耻骨前缘处,加厚形成腹股沟韧带。 耻前腱:腹直肌以非常发达、强厚的腱止于耻骨前缘,此腱称为耻前腱。 乳 井:在剑状软骨的外侧,腹直肌表面,在第2或第3腱划处,有供腹壁皮下静脉通过的孔。乳井的大小可以判断奶牛的产奶能力。 腹外斜肌:起于第5至最后肋骨的外面,止于腹白线。肌纤维斜向后下方。 腹外斜肌:深面,起于髋结节,止于腹白线。肌纤维斜向前下方。 腹横肌:宽带状,位于腹白线两侧腹下壁的腹直肌鞘内。起于胸骨两侧和肋软骨,止于耻骨前沿。肌纤维纵行。 腹直肌:起于腰椎横突,止于腹白线,肌纤维垂直。 腹股沟管:是斜形穿过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之间的楔形缝隙。胎儿时期睾丸下降的通道。 内口:腹腔口,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间的裂隙。 外口:腹股沟皮下环。腹外斜肌腱膜上的裂隙。 第五节 后肢肌 一、臀部肌 臀肌群:臀浅肌(马)、臀中肌、臀深肌 髂腰肌:髂肌和腰大肌 臂中肌:大而厚,是臀部主要肌肉。起于髂骨翼和荐结节阔韧带,止于股骨大转子。伸髋,旋外后肢。 臀深肌:最深层,起于坐骨棘,止于大转子。外展髋关节和旋外后肢 髂腰肌:髂肌起于髂骨翼的腹侧面,腰大肌起于腰椎横突腹侧面,止于股骨内面。屈髋关节和旋外后肢。 二、股部肌 股后肌群:臀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股前肌群:股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 股内侧肌群:缝匠肌、股薄肌、耻骨肌、内收肌 股二头肌:位于股后外侧,长而宽。椎骨头起于荐骨,坐骨头起于坐骨结节,两头合并下行,止于髌骨、胫骨嵴和跟结节。伸髋、膝和跗关节。 半腱肌:位于股二头肌后方,构成股部的后缘,止于胫骨肌内侧、小腿筋膜和跟结节。作用同股二头肌。 半膜肌股前肌群 股四头肌:起于股骨背侧及两侧,有四个头: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共同止于髌骨。作用伸膝关节。位于股前外侧浅层。 股阔筋膜张肌:呈三棱形,位于股后内侧。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股骨远端内侧。伸髋关节和内收后肢。 股内侧肌群:缝匠肌、股薄肌、耻骨肌、内收肌 三、小腿及后脚部肌 背外侧肌群: (牛6块,马4块) 胫骨前肌、腓骨第3肌、趾内侧伸肌(牛)、 趾长伸肌、腓骨长肌(牛)、趾外侧伸肌 跖侧肌群: 腓肠肌、比目鱼肌、趾浅屈肌、趾深屈肌 跟腱: 由腓肠肌、趾浅屈肌、股二头肌的肌腱和半腱肌的腱膜的一部分共同止于跟结节形成。 后肢的肌沟 股二头肌沟:在股外侧后部,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沟内有针灸穴位。 腓沟:在小腿外侧,位于趾长伸肌与趾外侧伸肌之间(马);腓骨第三肌和趾外侧伸肌(牛) 小腿内、外侧沟:位于跟腱前方,小腿内外侧,有胫神经通过。 股 管:又叫股三角,为股内侧上部肌肉之间的锥形空隙。前:缝匠肌 后:耻骨肌 外侧壁:髂腰肌和股内侧肌,内侧壁:股薄肌和股内筋膜。管内有股动脉、股静脉和隐神经。 第六节 头部肌 面部肌和咀嚼肌 第二篇 内脏 概 论 一、内脏的概念 是指大部分位于体腔(胸腔、腹腔和骨盆腔内的器官,以其一端或两端的开口与外界相通,具有摄取和排泄代谢产物的作用。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广义的内脏:体腔内各种器官的总称。 内脏学:研究内脏各器官位置和形态的科学 二、内脏的一般构造 分为管状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类:1.管状器官:黏膜:上皮、固有膜、黏膜肌层 黏膜下组织:肌层:内环形和外纵形肌 外膜:大部分是浆膜2.实质性器官 实质:功能部分 间质:被膜;小梁;小叶 门:表面的凹陷 (一)管状器官1、黏膜:构成管壁的最内层,分为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呈淡粉红色或鲜红色,有一定的伸展性,管腔空虚时常形成皱褶。有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2、黏膜下组织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连接黏膜和肌层,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丛和腺体。3、肌织膜(肌层)一般由平滑肌构成,内环肌:收缩,管径变小;外纵肌:收缩,管 长变短; 交替收缩,使内容物朝一定方向移动。管状器官出入口处,环层肌增厚,形成括约肌。4、外膜 管壁的最外层,由富含弹性纤维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体腔内的管状器官外膜表面覆盖一层间皮,称浆膜,能分泌浆液,起润滑作用,减小器官的摩擦。 (二)实质性器官:为一团软组织,没有特定的空腔,分为实质和间质。 实质:由上皮组织构成,是实现器官功能的主要部分。 间质:由结缔组织构成,它覆盖于器官的外表面(被膜), 并伸入实质,将实质器官分隔成许多小叶。包括肺、胰、肾、睾丸和卵巢等。 实质器官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出入的凹陷部位称为“门” ,如肝门、肾门和肺门等。 三、体腔和浆膜 体腔是指容纳大部分内脏器官的腔隙,包括:胸腔、腹腔、骨盆腔。 1.胸腔:由胸廓的骨骼、肌肉和皮肤围成的腔隙,呈截顶圆锥状。内有心、肺、气管、食管和血管。 胸前口:第一胸椎、第一对肋和胸骨柄组成; 胸后口:最后胸椎、肋弓和剑状软骨组成,由膈与腹腔分隔开。 2.腹腔:是最大的体腔,位于胸腔的后方,内有胃、肠、胰、肾、输尿管、卵巢、输卵管和子宫(部分)等。前壁与胸腔之间以膈为界; 背侧壁为腰椎、腰肌; 侧壁和底壁为腹肌、肋、肋间肌等;后端与骨盆腔相通。 3.骨盆腔:最小的体腔,可视为腹腔向后的延续。盆腔内有直肠、输尿管和膀胱,母畜有子宫和阴道。公畜有输精管、尿生殖道骨盆部和副性腺。 前口:与腹腔相通,由荐骨岬、髂骨体和耻骨前缘围成。后口:由尾椎、髂骨、荐结节阔韧带和坐骨弓围成。 浆膜:体腔内壁衬有一层光滑的薄膜,并折转覆盖于内脏器官表面,称为浆膜。衬在体腔内表面的部分,叫浆膜壁层。覆盖内脏器官表面的,称为浆膜脏层。浆膜腔:浆膜的壁层和脏层之间的腔隙。 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内脏器官在活动时产生的摩擦。胸膜和胸膜腔、腹膜和腹膜腔。 胸膜和胸膜腔:胸膜脏层(肺胸膜):覆盖于肺表面 胸膜壁层:衬于胸腔内面。肋胸膜;膈胸膜; 纵隔胸膜 胸膜的壁层和脏层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共同围成2个胸膜腔。腔内为负压,使肺可随着胸壁和膈的运动而扩张或收缩。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即胸膜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肺在活动时产生的摩擦。 纵隔:由两侧的纵隔胸膜和夹在其中的心脏、心包、胸腺、食管、气管、部分血管、神经和淋巴管构成。 腹膜、腹膜腔和腹膜褶:腹膜壁层:衬于腹腔和骨盆腔内表面。腹膜脏层:覆盖于腹腔和骨盆腔器官表面。腹膜壁层和脏层之间的腔隙为腹膜腔,腹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即腹膜液,起润滑作用。 腹膜从腹腔和骨盆腔壁移行到脏器,或从一个脏器移行到另一个脏器,移行部分形成各种腹膜褶,分别称为系膜、网膜、韧带和皱褶。它们多为双层腹膜,起着连系和固定脏器的作用。 系膜:为连于腹腔顶壁与肠管之间宽而长的腹膜褶,如 空肠系膜、结肠系膜。 网膜:为连于胃与其它脏器之间的腹膜褶,如 大网膜、小网膜。 韧带和皱褶:连于腹腔和骨盆腔壁与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短而窄的腹膜褶。如冠状韧带、尿生殖褶。 四. 腹腔分区 为确定各脏器在腹腔的位置和体表投影,将腹腔划分为十个部分: 通过两侧最后肋骨后缘和髋结节前缘的横断面将腹腔分为腹前部、腹中部和腹后部。 左、右两侧腰椎横突的顶端与上述两条横线垂直相交的线(侧矢状面)腹部分区。 腹前部:左、右侧肋弓以下部分叫剑状软骨部;肋弓以上部分被正中矢状面分为左季肋部和右季肋部。腹中部:通过两侧腰椎横突末端做两个矢状面,又可将腹中部分为左、右髂部及中间部;中间部又可分为腰部(上方)和脐部(下方)。腹后部:腹中部的两个矢状面向后延续,把腹后部分为左、右腹股沟部和中间的耻骨部。 第三章 消化系统 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 口----咽---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盲肠结肠)-----直肠(回肠大肠)-----肛门 壁外腺:唾液腺、肝、胰 壁内腺:胃腺、肠腺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分2种: 壁内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胃腺、肠腺和粘膜下腺等。 壁外腺:位于消化管壁之外,分泌的消化液通过导管排入消化管,如肝、胰和唾液腺等。 功能:1.采食 2.消化: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消化 3.吸收:吸收营养物质入体内 4.排泄:将残渣排出体外 第一节 口腔和咽 一、口腔 口腔的组成:是消化管的起始部。 前壁:唇 侧壁:颊 顶壁:硬腭 底壁:口腔底和舌 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齿弓) 功能:采食、吸吮、泌涎、味觉、咀嚼、吞咽 1.唇 分上唇和下唇,以口轮匝肌为基础,外覆皮肤内衬黏膜,其游离缘共同围成口裂 皮肤:富含神经末梢,敏感。 肌层:口轮匝肌(横纹肌)。 黏膜:深层有唇腺,腺管直接开口于唇黏膜表面。 牛唇:短而厚,不灵活,上唇中部和两鼻孔之间的无毛区,称为鼻唇镜,表面有鼻唇腺分泌的液体。健康牛的鼻唇镜湿润、低温。唇粘膜上有角质锥状乳头。 羊唇:薄而灵活,上唇正中有一纵沟,称为人中。两鼻孔之间的无毛区,称为鼻镜,唇粘膜上有角质锥状乳头。 马唇:上唇灵活,是采食的主要器官;下唇短厚。 猪唇:颊部较短,口裂大,唇的活动性小,上唇与鼻连在一起构成吻突,有掘地觅食作用。 2.颊 位于口腔两侧,主要由颊肌构成,外覆皮肤,内衬黏膜。腺管直接开口于颊黏膜表面。牛第5上臼齿(马第3上臼齿)相对处颊黏膜上有腮腺管的开口。颊黏膜上有锥状乳头(颊乳头)。 3. 硬腭: 构成固有口腔的顶壁,向后与软腭相延续。 黏膜:厚而坚实,牛、羊硬腭前端无切齿,黏膜增厚并角质化成为齿垫。硬腭正中有一条腭缝,腭缝两侧有多条横行腭褶,前端有一小突起为切齿乳头。 4.口腔底和舌 口腔底大部分被舌占据。 口腔底的前部,舌尖下面有一对突出物称为舌下肉阜,为颌下腺管(马)或舌下腺管(牛)的开口处。 舌:搅拌和推送食物。 舌尖:为前端游离部分,活动性大。 舌体:附着于口腔底壁。舌尖与舌体交界处的腹侧有与口腔底相连的黏膜褶,称舌系带。 舌根:附着于舌骨的部分。 舌由舌骨、舌肌和舌黏膜构成。 舌肌:横纹肌,有舌内肌和舌外肌,肌纤维走向不一,所以舌的运动灵活。 舌黏膜:表面有多种形态、大小不同的突起,称为舌乳头,有些乳头内有味蕾(味觉感受器),可辨别食物的味道。 牛舌:舌根和舌体较宽厚,舌尖灵活,采食器官。舌背后部有一椭圆形隆起,称为舌圆枕。 舌圆枕:舌根背部,粘膜形成的圆形隆起(马猪狗无) 舌扁桃体:舌根背侧的固有膜内的淋巴器官 舌乳头:锥状、豆状、菌状、轮廓(味蕾)(牛羊) 马: 丝状、菌状、轮廓、叶状 猪: 丝状、菌状、轮廓、叶状 锥状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他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舌尖主要感受甜味、舌两侧主要感受酸味、舌尖的侧缘主要感受咸味、舌根部主要感受苦味。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5. 齿 最坚硬,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嵌入切齿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齿槽内。呈弓形排列,称齿弓。 (1)齿的种类和齿式: 切齿:齿弓之前与唇相对 马、猪(3对):门齿、中间齿、隅齿 牛、羊(4对):门齿、内中间齿、外中间齿、隅齿 犬齿:齿槽间缘处 公马、猪上下犬齿各1对,母马下颌有时有不发达 犬齿;牛、羊无犬齿 臼齿:齿弓后部,与颊相对,分前、后臼齿 前臼齿:牛、马(3对)猪(4对) 后臼齿 :3对 乳齿:幼畜初生的齿叫乳齿,到一定年龄,除犬齿及臼齿外,切齿及前臼齿均先后脱落更换,更换后为恒齿。 (2)齿的形态和构造: 齿冠:露在齿龈以外的部分。 齿颈:齿龈包围的部分。 齿根:埋于齿槽内的部分。 齿龈:包裹在齿颈周围和邻近骨上的黏膜及结缔组织,与口腔黏膜延续,粉红色。 齿冠有一部分还埋在齿槽内,齿冠可随磨损而不断向外生长,称为长冠齿。 马的切齿和臼齿、牛的臼齿长冠齿,有齿坎。肉食兽、猪齿和牛的切齿,短冠齿,无齿坎。 齿坎(黑窝):磨面上漏斗状的凹陷称为齿坎。 齿星:长冠齿不断磨损时,磨面上出现填塞于齿腔中的次生齿质,呈黄褐色的斑点状。 马的切齿的齿坎消失和齿星出现的时间,有一定顺序,可作为年龄鉴别的依据。 马的年龄鉴别歌 二半换牙五岁齐,六、七、八岁黑窝去,九十十一齿星现,十二三四坎痕迷,十五以后齿列齐。 (3)齿的结构: 齿质:位于齿腔周围,坚硬,黄白色,是齿的主体 。 釉质:齿冠部分的齿质外面被覆有光滑而坚硬的乳白色釉质,起保护作用,最坚硬的组织。 齿骨质(垩质) :齿根部分的齿质外面被覆有齿骨质,长冠齿还包在釉质外。 齿髓:齿腔内的血管、神经与结缔组织。齿根的末端有孔通齿腔,齿髓有生长齿质和营养齿组织的作用,发炎时能引起剧烈的疼痛 。 6.唾液腺 (1)腮腺(耳下腺) 牛、猪倒三角形,马的四边形。位于耳根下方。牛、猪棕红色,马灰黄色。 腮腺管开口: 牛:第5上臼齿相对的颊黏膜;羊:第3-4上臼齿 马:第3上臼齿;猪:第4或5上臼齿 (2)颌下腺 位于腮腺的深面,牛淡黄色、马褐色、猪淡红色 牛、马导管开口于舌下肉阜;猪开口于舌系带两侧的口腔底黏膜。 (3)舌下腺 牛:舌体和下颌骨之间,腺管有多条。 上部:多管舌下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底 下部:单管舌下腺,导管开口于舌下肉阜 猪:舌系带两侧口腔底的粘膜 马:无单管舌下腺,舌下腺管30多条,直接开口于舌两侧的口腔底粘膜。 牛羊的唾液分泌每天多达体重的1/3,唾液淀粉酶,黏多糖、溶菌酶等。 二、咽和软腭 1.咽:漏斗状的肌膜性囊,内腔为咽腔。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共同通道。 鼻咽部:鼻后口(2个):通鼻腔 咽鼓管口:通中耳 口咽部:咽峡:通口腔 喉咽部喉口:通喉 食管口:通食管 扁桃体窦:口咽部侧壁,容纳腭扁桃体 牛:大而深,猪:腭扁桃体位于软腭内马:无明显的扁桃体窦. 马咽鼓管囊:鼓管在颅底和咽后壁之间形成一膨大的盲囊。在患某些化脓性炎症时常成为蓄脓的场所。 猪的咽憩室咽憩室:咽粘膜在食管口的背侧形成的短管状盲囊。猪能够同时呼吸和吞咽。 2.软腭:缘附着于腭骨水平部上;后缘凹为游离缘,称为腭弓,包围在会厌之前。两侧与舌根相连的黏膜褶称舌腭弓,与咽壁相连的粘膜褶称咽腭弓。 牛、猪:软腭较短厚;几乎位于水平位; 马:软腭长,后缘伸达喉的会厌基部,很难用口呼吸。不能用口腔插胃管。 呼吸时空气通过鼻腔、咽、喉和气管进出肺 吞咽时软腭上提关闭鼻后孔;会厌上翻盖住喉口,停止呼吸,食团进入食管。 逆呕时,软腭上提,口咽部扩大,食团因贲门开放由瘤胃返回食管。进入口腔。 第二节 食管 是食物通过的管道,连于咽和胃之间。分为颈、胸、腹3段。颈段起始部位于喉和气管的背侧,向后方延伸,到颈中部逐渐转到气管的左侧。颈胸腔进前口进入胸腔,又转到气管背侧,在纵隔内向后延伸,然后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第三节 胃 位置:位于腹腔内,在膈和肝的后方, 是消化管膨大的部分,以贲门接食管,以幽门与十二指肠相通 作用:?暂时贮存食物?分泌胃液 ?进行初步消化?推送食物进入十二指肠 分为单胃和复胃(多室胃)。 一、牛、羊胃: 为复胃或多室胃,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组成,容积在135-180L。 前3个胃又称为前胃(假胃),胃壁内无腺体,可贮存食物,发酵、分解纤维素。皱胃胃壁有腺体,也称真胃。 腺型胃(肠型胃):黏膜中全部具有腺体,如食肉兽的胃。 混合型胃(食管-肠型胃):分为有腺部和无腺部。 (一)瘤胃(最大,占胃容积的80%) 位置: 大部分腹腔左侧,后部腹侧突入腹腔右侧 前方与第7、8肋间隙相对,后达骨盆后口。听诊位置:左髂部 入口:贲门;出口:瘤网口 瘤胃表面有左纵沟、右纵沟和前沟、后沟。纵沟将瘤胃分成背囊和腹囊。前沟很深,形成瘤胃房、瘤胃隐窝。背侧冠状沟、腹侧冠状沟,后背盲囊及后腹盲囊。贲门附近,瘤网口的背侧形成一个穹隆,称为瘤胃前庭。瘤胃壁内面有与外表各沟相应的肉柱,由胃壁环形肌形成,使瘤胃蠕动。 瘤胃粘膜呈棕黑或黄色,表面有无数密集的乳头。 (二)网胃 最小(牛),占胃总容积的5%。位置:瘤胃背囊前下方,与第六至第八肋骨相对,前方紧贴膈。听诊部位左侧肘关节后方6~8肋相对处。形态:呈梨状,前后稍扁。黏膜:呈网格状皱褶,形似蜂房。入口: 瘤网口(上)出口:网瓣口(下) 食管沟:位于网胃壁的内侧,起于贲门,沿瘤胃及网胃右侧壁下行,达网瓣口。沟两侧隆起的黏膜褶称为食管沟唇,未断奶的犊牛在吮吸是可以闭合成管。 网胃的位置较低,混杂于饲草中的金属异物易落入网胃底部。由于胃壁肌肉强力收缩,尖锐的金属异物会刺穿胃壁,造成创伤性网胃炎,并有可能刺破膈进入胸腔,刺破心包继发创伤性心包炎。 (三)瓣胃(百叶胃) 占胃容积的7%或8%(羊瓣胃最小)。位置:位于右季肋部,瘤胃与网胃交界处的右侧约于 第7至11肋骨相对。听诊部位:右侧肩关节水平线上7~11肋间相对处。形态:左右稍扁的球形。黏膜:百余片新月形瓣叶(大、中、小、最小四级)百叶胃。入口:网瓣口(上);出口瓣皱口(下)瓣胃沟 (四)皱胃 占胃总容积的8%, 位置:右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听诊部位:右季肋部 形状:前大后小的梨形长囊,分为:胃底部:与瓣胃相连 幽门部:以幽门接十二指肠。 皱胃腹缘称为大弯,背缘称为小弯。皱胃黏膜光滑、柔软,形成12~14片螺旋形皱折,内有大量胃腺,分泌胃液,参与消化。贲门腺区:靠近瓣皱胃口处,颜色淡。幽门腺区:靠近十二指肠处,色黄。胃底腺区:两区之间,色红。 (五)犊牛胃的特点 1.皱胃发达 初生:皱胃特别发达,是瘤胃和网胃的2倍 月:皱胃容积是瘤胃和网胃之和。4月后:前胃迅速增大,瘤胃大于皱胃。1.5岁:达到成年牛的比例。 2.食管沟发达 (六)牛、羊的网膜 大网膜: 浅层:起自瘤胃的左纵沟,绕过瘤胃腹囊底面转到腹腔右侧,向上伸延止于十二指肠和皱胃大弯。深层:起自瘤胃的右纵沟,向下绕过肠管,再向上止于十二指肠。 小网膜:起自肝的脏面,绕过瓣胃壁面,止于皱胃幽门部及十二指肠起始部。皱胃小弯和十二指肠前部瓣胃包在小网膜内。 食物通路 贲门口? 瘤胃?瘤网口?网胃?网瓣口?瓣皱口?皱胃?幽门?十二指肠 二、马胃:单室胃,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呈弯曲的钩状囊,胃的腹缘凸出称大弯,背缘短而凹入称小弯。 壁面:与膈和肝相邻;脏面:与大结肠、空肠 和胰接触,结肠形成的盆状窝内。 胃的左端膨大形成胃盲囊,是胃的最高点。 无腺部:结构与食管相似,无消化腺,粘膜苍白,占据整个胃盲囊和幽门口以上的胃粘膜区。 有腺部:粘膜富有皱褶 贲门腺区:灰黄色 胃底腺区:红褐色 幽门腺区:灰黄色 幽门粘膜形成一环形褶称为幽门瓣。 三、猪胃:单室胃,容积5~8L。 位于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 壁面朝前,与肝膈接触;脏面朝后,与大网膜、肠、肠系膜、胰等接触。胃大弯:凸缘;胃小弯:凹缘。胃的左端大而圆凸,近贲门处有盲突称胃憩室。 右端幽门部较细,在幽门处自小弯一侧胃壁向内腔凸出,呈一纵长隆起,称幽门圆枕,可关闭幽门。 第四节 小肠、肝脏和胰 起自胃幽门,止于肛门,分小肠和大肠。长度和各段形态,因动物不同而有差异。牛的肠管相当于体长的20倍。 1.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牛的小肠平均长40米。 十二指肠:前部、降部和升部。十二指肠结肠韧带 空肠:最长的一段,空虚状态;肠圈。 回肠:后段,回盲韧带;回盲口 (1)十二指肠: 起于幽门,后接空肠,全长约1米(牛),三部三曲: 前部(起始部)?前曲(乙状弯曲,靠近肝的脏面)?降部(至髋结节前方)?后曲(折转向前内侧) ?升部(至右肾腹侧)?空肠曲(接空肠) (2)空 肠: 小肠中最长的一段系膜长,在腹腔内活动范围大。形成无数肠圈,围绕在结肠周围,形似花环。 (3)回肠: 较短,肠管平直,管壁较厚,回肠通入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回肠与盲肠底之间有回盲韧带。 二、小肠的形态结构特征 管径细,肠管长;粘膜形成肠绒毛,突入肠腔,增加吸收面积。消化腺发达,有壁内腺和壁外腺。 肠系膜悬挂于腹腔顶壁。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三、肝和胰 (一)肝 最大的腺体,功能复杂,分泌胆汁;合成血浆蛋白、糖蛋白;贮存糖原、维生素;解毒。 在胎儿时期,肝是造血器官,可制造红细胞、白细胞等。 1.牛(羊)肝 位置:位于右季肋部,从第6、7肋骨下端至第2、3腰椎腹侧。 形态:呈长方形,扁而厚;分为二个面、四个缘。 壁面:隆凸,最前达到第6肋间隙 脏面:与网胃、瓣胃、皱胃、十二指肠和胰接触;有胆囊(梨形);中部有肝门 背缘:短而厚 腹缘:短而薄 左缘(内侧缘):长而钝圆,后腔静脉通过,埋入肝实质内,下方有食管压迹 右缘(外侧缘):肝圆韧带切迹 分叶不明显,也可以由胆囊窝和肝圆韧带切迹分为左、中、右三叶,中叶被肝门分为背侧的尾叶和腹侧的方叶。 肝的固定:左三角韧带:肝左缘连于膈的食管裂孔 右三角韧带:将右叶背缘连于右腹壁的背外侧 左、右冠状韧带:将肝的壁面左侧紧密连于膈 圆韧带:脐静脉的遗迹,成年后退化消失。 镰状韧带:从圆韧带切迹沿肝的膈面延伸到食管压迹,将肝中叶连于隔的中心腱(萎缩) 肝肾韧带:右三角韧带的延伸,将尾状突与右肾相连 2.马的肝 较扁,呈棕红色,斜位于膈后方,大部分在右季肋部,右叶与右肾接触,形成肾压迹。 壁面凸,与膈接触,正中偏右有后腔静脉通过;脏面凹,与胃、十二指肠、大结肠、盲肠接触。 分叶明显 叶间切迹将肝分为左叶、中叶和右叶,中叶被肝门分为尾叶和方叶。左叶分为左内叶和左外叶。马无胆囊,胆汁经肝总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肠。 3.猪的肝 在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略偏右侧。壁面凸,与膈及腹腔侧壁接触。脏面凹,与胃、十二指肠等接触。胆囊长梨形,位于脏面胆囊窝内,胆囊管与肝管汇合成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背侧缘厚,有深的食管切迹,右侧有后腔静脉通过。腹侧缘薄,有3条深的叶间切迹 (左外叶、左内叶、右内叶、右外叶) 右内叶内侧有中叶,方叶在肝门下,楔形。尾叶在肝门之上,尾状突向右伸出。 (二)胰 外分泌部:占腺体绝大部分,属消化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 内分泌部:胰的内分泌部分布在外分泌部之间,呈岛屿状,称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 各种家畜胰的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都在十二指肠袢内,小叶明显,导管通常有1~2条,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 牛、羊的胰呈不正四边形, 灰黄红色,分为中叶(胰头):附着于十二指肠乙状曲。左叶(胰尾)右叶:腹侧与十二指肠和结肠相邻。 胰的中央有门脉环,门静脉由此通过。常有一条胰管,从右叶末端通出,开口于十二指肠 猪胰略呈三角形,灰黄色,也分为胰头和左、右叶。胰管从右叶末端穿出,开口于十二指肠。 马的胰呈不正的三角形,淡红黄色,胰管从胰头穿出后与肝管一起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 第二节 大肠和肛门 一、大肠 比小肠短,管径明显增粗,有的部位有纵肌带和肠袋。6-10m。 盲肠:盲端;回盲口和盲结口; 结肠: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 直肠:腹膜部和腹膜后部;末端膨大为直肠壶腹(马) (1)盲肠 : 牛、猪的盲肠呈盲囊状,分别位于腹腔的右髂部。回肠入口和盲肠出口分别称为回盲口和盲结口。 马的盲肠特别发达,呈逗点状,长约1米,25-30L,位于腹腔右侧。盲肠上有4条纵肌带,和4列肠袋。盲肠底、盲肠体、盲肠尖。回盲口、盲结口 (2)结肠 : 牛结肠几乎全部位于体中线的右侧,借总肠系膜悬挂于腹腔顶壁,形成结肠圆盘。 升结肠: 初袢?旋袢(向心回、离心回)?终袢。横结肠、降结肠 结肠近袢(初袢):结肠前段,呈乙状弯曲,起自盲结口,向前伸至12肋下端,再向上折转伸至骨盆前口,又向前折转至2-3腰椎腹侧,转为旋袢。 结肠旋袢:盘曲成圆形的结肠圆盘,位于瘤胃右侧。向心回、离心回。 结肠远袢(终袢):乙状弯曲。 马的结肠:分为大结肠和小结肠 大结肠长3m,容量50-60L,占据腹腔大部分。 升结肠(大结肠):形成双层马蹄形肠袢,占据整个腹腔的下半部,分成四段三曲一膨大: 右下大结肠?胸骨曲?左下大结肠?骨盆曲?左上大结肠?膈曲?右上大结肠?胃状膨大部 横结肠 降结肠(小结肠)长3.5m,活动范围较大。 猪结肠在腹腔左侧,胃的后方。 升结肠:旋袢(向心回、离心回)呈螺旋状回转,形成倒立的结肠圆锥。 横结肠、降结肠 二、肛门 肛门为消化管的末端,在尾根腹侧,有内、外括约肌,以控制肛门的开放和关闭。 肛管:肛柱区:粘膜形成纵褶,肛柱。 中间区:肛柱区和皮区之间,很窄 皮 区:肛门内面,上皮角化,粘膜与皮肤相互移行的界线称齿状线。 第四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 一、鼻:包括鼻腔和鼻旁窦。 (一) 鼻腔 呼吸道的起始部。 前端:鼻孔;后端:鼻后孔,通咽;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个腔。 每个鼻腔均包括:鼻孔、鼻前庭、固有鼻腔 1、鼻孔 为鼻腔的入口,由内、外侧鼻翼围成。鼻翼由鼻翼软骨、肌肉和皮肤组成,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性。 马的鼻孔大,鼻翼灵活。 牛和猪的鼻孔小,鼻翼不灵活。 2.鼻前庭: 鼻腔前部衬有皮肤的部分 马:鼻憩室或鼻盲囊:鼻前庭的背侧的皮下一盲囊,鼻泪管口在鼻前庭外侧的下部 牛:无鼻盲囊;鼻泪管口位于鼻前庭的侧壁 猪:无鼻盲囊;鼻泪管位于下鼻道 3.固有鼻腔:以骨性鼻腔衬有粘膜构成。 鼻道 上鼻道:通嗅区,嗅道 中鼻道:副鼻窦,窦道 下鼻道:鼻后孔,最宽,是气体的主要通道。 总鼻道: 1.11. 总上硬小下中上上 鼻颌腭鼻鼻鼻鼻鼻 鼻 道窦道甲道甲道 骨 8. 9.7.6.5.3.4.2. 固有鼻腔内表面衬有鼻粘膜,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两部分: 呼吸区:位于鼻前庭和嗅区之间,占鼻粘膜的大部分,粉红色。 嗅区:在呼吸区之后, 浅黄色(牛、马)或棕色(猪),含嗅细胞,有嗅觉的作用。 二、喉 位于下颌间隙后部。以喉软骨为支架,由肌肉和韧带将喉软骨连接起来,组成喉腔,喉腔内表面衬以喉粘膜。 喉软骨有四种5块:会厌软骨、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勺状软骨 1.会厌软骨:1块,位于喉前部,为一叶片状的弹性软骨,借弹性纤维连于甲状软骨,尖端向舌根翻转。 2.甲状软骨:1块,最大, 呈弯曲的板状,体:喉腔底壁两侧板:喉腔两侧壁腹侧面后部有一突起,为喉结。 3.环状软骨:1块,指环状,背侧宽,腹侧较窄,前缘?甲状软骨 后缘?气管软骨 4.勺状软骨(1对):呈三面锥体形,位于甲状软骨两侧板内侧,环状软骨前上方,上部较厚;下部较薄(声带突) 喉肌:骨骼肌。固有肌:起、止于喉软骨 外来肌:胸骨甲状肌、舌骨甲状肌可参与吞咽、呼吸、发声等运动。 喉腔的两侧壁各有一声韧带,为连于勺状软骨至甲状软骨间的韧带,外被粘膜形成声带,两声带间的裂隙称声门裂。 声带将喉腔分为:喉前庭和喉后腔 三、气管 1.气管:气管软骨构成的圆筒长管 牛羊猪: C形软骨环背侧重叠形成气管嵴,横径大于垂直径 马: U形软骨环游离,弹性纤维膜封闭,横径小于垂直径 2.支气管 牛羊猪:有左右支气管和右尖叶支气管 马:只有左右支气管 第二节 肺 一、肺的形态和位置: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右肺较大。粉红色,海绵状,质轻而软,富有弹性。呈锥体性,三个面和三个缘。 壁面:凸,胸腔侧壁接触(肋面),有肋压迹。 膈面:凹,与膈接触,又称底面 纵隔面:心压迹、食管压迹和大血管压迹;心压迹的后上方有肺门; 肺门: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通道 肺根:结缔组织将上述组织包成一束,称肺根。 背侧缘:钝而圆 腹侧缘:薄而锐,有心切迹 肺底缘:胸外侧壁与膈之间的沟内,弧线 左心切迹:大,3-6肋骨之间; 右心切迹:小,3-4肋骨之间; 肺底缘体表投影: 牛:12肋骨的椎骨端至第4肋间隙胸骨端,凸向后下方。 马:髋结节与第16肋骨水平线交叉点,坐骨结节与第14肋骨水平线交叉点 肩关节与第10肋骨水平线交叉点 猪:第6肋骨与肋软骨结合处向后上方至倒数第2肋间隙的椎骨端。 二、肺的分叶: 牛、羊分叶明显,可分为左3右4共7个叶左肺:尖叶、心叶、膈叶 右肺:尖叶、心叶、膈叶、副叶 马分叶不明显,可分为左2右3共5个叶 左肺: 尖叶、心膈叶 右肺:尖叶、心膈叶、副叶 三、肺的结构和功能 被膜:肺表面的一层浆膜,称肺胸膜。向结缔组织内伸入,将肺分成许多锥形小叶。锥底朝 向肺表面。 实质:包括导管部和呼吸部。由支气管进入肺内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分支:手写33 四、肺的血管和神经 双重血管分布 1.动能性血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完成气体交换 2.营养性血管: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 神经有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兴奋时使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 交感神经:兴奋作用相反。 第五章 泌尿系统 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等)和多余的水分,由血液带到肾,形成尿液,经排尿管道排出体外。 肾脏通过排出溶解在尿中的无机盐调节体液,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肾还具有内分泌作用,可以分泌前列腺素。 第一节 肾 一.肾的类型:复肾、有沟多乳头肾、平滑多乳头肾、平滑单乳头肾 1、复肾:不愈合,呈葡萄串状,肾叶又称为小肾,鲸鱼、熊,3000多个,海豚,200多个 2、有沟多乳头肾:表面有区分肾叶的沟,部分皮质愈合,肾乳头独立存在。牛属此类型。 3、光滑多乳头肾:皮质部合并,单独的肾乳头;猪、人属此类型。(肾盂和肾盏同时存在) 4、光滑单乳头肾:皮质和髓质合并在一起,肾乳头形成一个嵴状的肾总乳头,突入肾盂。马、羊、狗、兔等 二、位置:左右各一,一般右肾在前。位于最后几个胸椎和前3个腰椎的腹侧,腹主动脉和后腔静脉的两侧。 三、肾的构造:营养良好的家畜肾周围包有脂肪,称肾脂肪囊。肾的表面包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称被膜。内侧缘中部的凹陷为肾门。肾的被膜向实质内伸入,把实质分为若干肾叶,每个肾叶分为浅部的皮质和深部的髓质。 皮质:富含血管,新鲜时呈红色,内有细小红点状颗粒,为肾小体。 髓质:皮质的深部,占实质的2/3,血管较少,平行排列的肾小管组成的谈红色条纹。 肾窦:肾实质围成的腔隙,通肾门。 肾锥体:每个肾叶的髓质部呈圆锥形,称为肾锥体。 肾乳头:肾锥体的顶端钝圆称肾乳头。 髓放线:髓质的纵切面上可见肾小管呈放射状伸入皮质,称髓放线。 肾盂或肾盏:输尿管的起始部,在肾窦中膨大形成,与肾乳头相对。 四、牛的肾 属于有沟多乳头肾,右肾呈长椭圆形,上下稍扁,位于第12肋至第2或第3腰椎横突的腹侧。左肾呈三棱形,前端较小,后端钝圆。左肾系膜较长,受瘤胃影响,位置不固定。 五、马肾 平滑单乳头肾,右肾略大,钝角三角形,位于最后2、3肋骨椎骨端及第1腰椎横突腹侧。前端与肝接触。左肾呈蚕豆形,最后肋骨至前2(3)腰椎腹侧。 六、猪肾 平滑多乳头肾,呈豆状,左右对称。位于最后胸椎及前3腰椎横突腹侧。右肾前端与不肝接触。 第二节 输尿管、膀胱、尿道 一、输尿管 左右各一,起于集收管(肾盂),沿腹腔顶壁向后伸延,腹主动脉外侧(左)和后腔静脉外侧(右)。横过髂内动脉的腹侧进入骨盆腔。左侧输尿管起始部靠右侧,以后逐渐移向左侧。 输尿管斜向穿过膀胱壁,3-5cm,防止尿液逆流。 二、膀胱 梨状,骨盆腔内,充满尿液前端突入腹腔膀胱顶:前端,钝圆膀胱体 膀胱颈:后端,逐渐变细 膀胱中韧带 膀胱侧韧带 膀胱圆韧带(脐动脉) 黏膜:膀胱壁黏膜形成不规则的皱褶,上皮为变移上皮。两输尿管口向后延伸形成黏膜皱襞称为输尿管襞,两输尿管襞之间为膀胱三角。 肌层:肌层为内纵、中环、外纵行平滑肌。中层最厚,在膀胱颈形成括约肌。 外膜:顶部和体部的外膜为浆膜。颈部为结缔组织外膜, 三、尿道 尿道排出的通道,以尿道内口接膀胱颈,尿道外口通体外。 公畜:长,并兼有排精的作用,又称为尿生殖道 母畜:短,尿道内口与膀胱颈相连,尿道外口开口于尿道前庭。 牛:尿道下憩室。导尿时注意。 第六章 生殖系统 功能:?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分泌性激素.?繁殖新个体,延续后代. 动物繁殖的概述 1.繁殖:无性繁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营养生殖 有性繁殖 第一节 雄性生殖器官 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尿生殖道、副性腺 外生殖器:阴茎、阴囊和包皮 一、睾丸和附睾 1.牛的睾丸和附睾 位置: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垂直位,长轴与身体长轴垂直。 形态:呈长椭圆形,表面光滑。 游离缘,附睾缘,睾丸头,睾丸尾 结构:由间质和实质构成。表面有固有鞘膜(浆膜),其下有一层白膜(致密结缔组织)。 白膜向实质延伸,将实质分成许多小叶,在睾丸纵轴处呈网状,称睾丸纵隔,每个小叶中有2-3条长而卷曲的精曲小管, 附睾:位于附睾缘,两端粗,中间细的弯钩状。 附睾头:膨大,覆盖在睾丸头,睾丸输出管构成 附睾体:附睾管 附睾尾:膨大呈锥状,与睾丸尾相对。 作用:贮存精子,促进精子成熟的场所。 2.马的睾丸 呈水平位,结构与牛相似。 3.猪的睾丸 很大,长轴斜向后上方, (二)输精管和精索 输精管:圆索状,起于附睾管末端,沿附睾体向上行,进入精索,经腹股沟管进腹腔,进入膀胱背侧尿生殖褶,与精囊腺共同开口于精阜,与精囊腺管合成射精管。 精索:扁平的圆锥状结构,内含睾丸动脉、静脉、淋巴管、神经、睾内提肌和输精管。 (三)尿生殖道 起自膀胱颈,以尿道外口于外界相通,具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 骨盆部:膀胱颈到坐骨弓。 阴茎部:阴茎腹侧的尿道沟。 两部交界处管腔变窄称尿道峡(尿道结石、尿道堵塞常发部位) (四)副性腺 精囊腺:一对,呈小叶状,表面凹凸不平。位于膀胱颈背侧尿生殖褶中,狗无。 前列腺:位于尿生殖道起始部的背侧,牛猪分扩散部和体部。羊无体部,马的分两侧叶和中间的峡部,无扩散部。 尿道球腺:较小,一对,呈球形。位于尿生殖道骨盆部末端两侧。坐骨弓附近,狗无。 稀释精子,营养精子及改善阴道内环境等作用。 猪副性腺特别发达,每次射精量很大 精囊腺:特别发达,三面体。 前列腺:与牛相似。大部分被精囊腺覆盖,扩散部形成一腺体层,分布于尿生殖道骨盆部的壁内。 尿道球腺:特别发达,圆柱形。 (五)阴茎和包皮 阴茎:公畜排尿、排精和交配器官,平时柔软,隐藏于包皮内,交配时勃起。附着于坐骨结节,经左右股部之间向前延伸至脐部。 包皮:皮肤折转而形成的管状鞘,有容纳和保护阴茎头的作用。 阴茎根:以阴茎脚附着于坐骨结节,外侧有坐骨海绵体肌(横纹肌)。向前合并成阴茎体。 阴茎体:圆柱状,牛的在阴囊后方形成乙状弯曲。 阴茎头:阴茎的游离部,位于包皮内,前方膨大,阴茎头冠,尿道突,尿道外口 阴茎的结构 白膜: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向内伸入,小梁 阴茎海绵体:阴茎海绵体腔(小梁及分支间有很多腔隙),勃起组织。 牛猪海绵体腔不发达(纤维型) 马发达含有平滑肌束(海绵型) 尿生殖道阴茎部:白膜、海绵体 1.尿生殖道 2.尿道海绵体 3.尿道白膜 4.阴茎白膜 5.阴茎海绵体 6.阴茎海绵体血管 7.阴茎筋膜 肌肉:球海绵体肌:横向肌纤维,阴茎根背侧,覆盖尿道球腺。 坐骨海绵体肌:坐骨结节至阴茎根末端 阴茎退缩肌:两条细长的带状平滑肌,前二个尾椎腹侧至阴茎头 (六)阴囊 袋状的腹壁囊,借腹股沟管与腹腔相通。 皮肤:细而短的毛,阴囊缝,阉割术切口定位 。 肉膜:腹壁浅筋膜,阴囊中隔, 阴囊筋膜:腹壁深筋膜、腹外斜肌的腱膜 睾提肌:腹内斜肌,位于总鞘膜的外侧面和后缘 鞘膜:总鞘膜是腹膜壁层,附着于阴囊的内面,折转到睾丸表面,称为固有鞘膜(腹膜壁层),折转处形成睾丸系膜。 1.精索2.附睾 3.阴囊中隔 4.总鞘膜纤维层 5.总鞘膜6.固有鞘膜 7.鞘膜腔8.睾丸提肌 9.筋膜10.肉膜 11.皮肤 第二节 雌性生殖器官 内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子宫、 外生殖器官:阴道、尿生殖前庭、阴门 一、卵巢 1.牛的卵巢 (1)位置:由卵巢系膜附着于腰下部,位于骨盆前口两侧,子宫角起始部的上方。 未产母牛常在骨盆腔内,经产的位于耻骨前缘的前下方。 (2)形状:扁椭圆形,平均长4cm×2cm×1cm。前端窄而厚,为输卵管端,后端宽而薄,为子宫端。背侧缘有卵巢系膜附着,有卵巢门。子宫端有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角。 (3)构造:被膜外层:生殖上皮。 深层:白膜,致密结缔组织 实质皮质:外,各级卵泡、黄体、结缔组织构成 髓质: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的结缔组织 4.功能 产生卵细胞(成熟卵泡)和分泌雌性激素(卵泡膜细胞),妊娠期,黄体分泌孕酮。 1.白膜 2.皮质 3.髓质 4.浅层上皮 5.卵泡 6.黄体 7.白体 8.闭锁卵泡 9.卵巢系膜 10.血管 2.马的卵巢 呈豆形,平均长7.5cm,厚2.5cm,表面光滑。腹侧缘游离,有一凹陷,称排卵窝。 3.猪的卵巢 呈卵圆形。性成熟前较小,0.4×0.5cm,表面光滑,谈红色,荐骨岬后方。性成熟时,2×1.5cm,表面有突出的卵泡,呈桑椹状,位于髋结节前缘。性成熟后及经产母猪,长3~5cm,表面有卵泡、黄体突出。 二、输卵管 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道,位于卵巢和子宫角之间。 作用:输送卵细胞,也是卵细胞受精的场所。通过输卵管系膜与卵巢、子宫连结和固定。 分为三段:漏斗部:输卵管起始部。漏斗边缘有不规则皱褶,输卵管伞。中央与小口通腹膜腔。 壶腹部:较长,膨大部分,黏膜形成皱褶。哺乳动物的受精部位。 峡部:较短,细而直,以小的输卵管子宫口与子宫角相通。 三、子宫 中空的肌性器官,富于伸展性,是胎儿生长发育和娩出的器官。 借子宫阔韧带附着于腰下部和骨盆侧壁,大部分位于腹腔内,小部分位于骨盆腔。前端与输卵管相通,后端与阴道相通。 1.哺乳动物子宫的类型 (1)双子宫:左右两个子宫,分别开口与阴道。兔子、鼠。 (2)双分子宫:两子宫后部合并为子宫体,内腔有一部分被分隔开,伪体。牛、羊、鹿。 (3)双角子宫:前有成对子宫角,后部合成子宫体,多数哺乳动物属于此类(马、猪、狗)。 (4)单子宫:仅形成梨形子宫体,输卵管直接开口与子宫体,猴子、人。 2.牛的子宫 双分子宫,呈绵羊角形,分为子宫角、子宫体、子宫颈三部分。 子宫角:一对,长约15-20cm,呈弯曲圆筒状,位于腹腔内。向前下方盘旋,逐渐变细,与输卵管相连。子宫角后部被结缔组织和肌组织相连,表面腹膜包裹,伪体。宫体:短,3-4cm,上下压扁的圆筒状,小部分位于腹腔。子宫颈:子宫后部,呈圆筒状,6-10cm。骨盆腔内。中央有一细的管道,为子宫颈管。后部突入阴道内,子宫颈阴道部。子宫壁由黏膜(内膜)、肌层和浆膜构成。子宫角和子宫体的黏膜形成皱褶,有卵圆形的隆起,称为子宫阜(子宫子叶),是妊娠时与胎膜结合的部位。黏膜内有子宫腺,其分泌物(子宫乳),营养早期胚胎。肌层:平滑肌,内环形和外纵形,两层之间为血管层。肌层在怀孕时增生,分娩时强烈收缩。 3.马的子宫 呈“Y”形,子宫角弯曲成弓形,子宫颈阴道部明显,呈花冠状黏膜褶。 4.猪的子宫 子宫角特别长,经产母猪可达1.2-1.5m,子宫体短。小母猪的子宫角细弯曲多,色较红。大母猪的子宫角较粗,弯曲规则,壁厚而硬,色较白。无子宫颈阴道部。 四、阴道 交配器官和产道。呈扁管状,位于骨盆腔内,背侧是直肠,腹侧是膀胱和尿道。阴道前部因子宫颈阴道部突入而形成一环状(马)或半环状(牛)陷窝,阴道穹窿。 五、尿生殖前庭(阴道前庭) 交配器官和产道,还是尿液排出的通道。扁管状,阴道的后方。前端以阴瓣与阴道分开。 后端以阴门与外界相通。阴瓣后方的腹侧壁上有尿道外口。 六、阴门 位于肛门腹侧,由左、右两片阴唇构成,阴唇之间裂缝为阴门裂。阴门腹侧联合内有阴蒂。 第三篇 脉管系 动物体内运输体液的封闭管道。根据管道内的体液性质不同。可以分为: ?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单程向心回流的管道 功能:1.运输:营养物质和气体、激素、代谢废物 2.防御:吞噬、杀伤、灭活 3.调节体温:肌肉、内脏的热量运到皮肤4.内分泌:心房肽,有利尿和扩张血管的功能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 组成:心脏动力器官 血管动脉:将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的器官 静脉:将血液由全身各部运输到心脏 毛细血管:介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 血液: 第一节 心脏 一、心脏的形态和位置 1.形态:中空的肌质器官,外包有心包左右稍扁的倒立圆锥形前缘凸,后缘平直 冠状沟:心房和心室 左纵沟、右纵沟:左心室和右心室 第三纵沟(牛)心基:与大血管相连,位置固定 心尖:游离,位置不固定 2.位置:胸腔纵隔内夹于两肺之间略偏左侧,牛:前缘:第3肋骨 后缘:第6肋骨 心基:肩关节水平线 心尖:第6肋软骨 二)心腔的构造房间隔室间隔左右两半 房室隔:上部心房下部心室 四个腔: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1.右心房:占据心基的右前部。右心耳,梳状肌 腔静脉窦,静脉间嵴 入口:前腔静脉口,后腔静脉口 出口:右房室口 冠状窦:后腔静脉口腹侧 卵原窝:后腔静脉口附近房间隔上 2.右心室:心的右前部,不达心尖 入口:右房室口 出口:肺动脉口 心横肌(隔缘肉柱) 三尖瓣、腱索、乳头肌 半月瓣(肺动脉瓣) 乳头肌:乳头状的肌柱,右心室有3个。 隔缘肉柱:在室壁中隔上,一条横过室腔走向室壁的肉柱,防止心肌过度舒张。 肉柱:室壁上许多交错排列的心肌隆起。 半月瓣 三尖瓣 3.左心房:心基的左后部 左心耳、梳状肌 腔静脉窦 入口:肺静脉(6-8条) 出口:左房室口 4.左心室 心室的左后部,室腔达心尖。 入口:左房室口 出口:主动脉口 二尖瓣 半月瓣(主动脉瓣) 三、心壁的构造 心外膜:心包浆膜的脏层,紧贴心肌外表面。 心肌:最厚一层,心肌纤维构成。两个独立肌系。心房肌薄,心室肌厚。 心内膜:薄而光滑,紧贴心肌内表面。 四、心的血管 冠状循环:心本身的血液循环 冠状动脉:左右两支主动脉根部发出,冠状沟和左右纵沟延伸。 毛细血管 心静脉:心大、心中(随冠状动脉分布)、心小静脉 五、心的传导系统和神经 1.心传导系统 特殊的心肌纤维组成,产生和传导心搏动的冲动至整个心,调整心脏节律性运动。 窦房结:位于前腔静脉和右心耳间界沟内的心外膜下,分支到心房肌外,还分出数支结间束与房室结相连。 房室结:位于房中隔右侧的心内膜下。 房室束:为房室结的直接延续,在室中隔上部分为一较细的右脚和一较粗的左脚,分别在室中隔的左、右室侧心内膜下延伸,分出小分支至室中隔和心室侧壁。 浦肯野纤维:房室束的小分支在心内膜下分散形成浦肯野氏纤维,与普通心肌纤维相连。 2.心脏的神经 心的运动神经有: 交感神经:兴奋窦房结,使心肌活动加强,因此称为心加强神经。 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称为心抑制神经。 感觉神经分布于心壁各层,其纤维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脊髓和脑。 六、心包 包在心脏周围的锥形囊,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心包胸膜:心包位于纵隔内,被覆在心包外面的纵隔胸膜称心包胸膜。 纤维膜:致密的结缔组织,与心包胸膜共同构成胸骨心包韧带,使心脏附着于胸骨。 浆膜:壁层衬于纤维膜的里面,在心基折转后成为脏层,覆盖于心肌表面形成心外膜。 壁层和脏层之间的裂隙称为心包腔,腔内有少量浆液,减少心脏搏动时产生的摩擦。 第二节 血管 一、血管的分类及分布规律 1.分类 ?动脉:腔小壁厚,断端开张 ?静脉:腔大壁薄,断端塌陷,有瓣膜 ?毛细血管:一层内皮细胞组成 2.血管的分布规律: 动脉:(1)壁支和脏支:由主干发出到体壁的壁支,向腹侧分支到内脏的脏支。 (2) 沿关节屈侧分布,沿躯干深面分布。(3) 形成神经血管束:动脉、静脉、神经三者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血管神经束(当手术结扎血管应注意分离神经)。 静脉:深静脉常与同名的动脉伴行,浅静脉即皮下静脉,最终汇入深静脉。是注射、采血的部位。 3.分支 (1)侧支:主干向邻近器官发出 (2)侧副支:与主干并行的侧支,常相互吻合,或与主干吻合(侧副循环) (3) 吻合支:相邻血管之间常有分支相通,连接的分支称吻合支。主干堵塞时,吻合支可代偿供血。平衡血压、改变血流方向,起到侧副循环的作用。 动脉弓、动脉网、血管丛、动静脉吻合 二、肺循环的血管 肺循环包括肺动脉、毛细血管和肺静脉。 肺动脉干:起于右心室,在心基的后上方分左右两支,与支气管一起经肺门入肺,在肺内随支气管分支,在肺泡周围形成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 肺静脉:由肺内毛细血管网汇合而成,和肺动脉、支气管伴行,汇合成6,8支肺静脉,出肺后注入左心房。 第三节 体循环血管 一、体循环动脉 (一)主动脉 体循环动脉的主干,由左心室的主动脉口发出,先向上,再向后弯曲(主动脉弓),到脊柱腹侧向后行(胸主动脉),穿过膈的主动脉裂孔到腹腔(腹主动脉),在第5腰椎腹侧分出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 在主动脉弓的壁内有压力感受器(主动脉体)。 图40 1.头颈部动脉:双颈动脉干是头颈部动脉的主干,在胸腔前口分为左、右颈总动脉。位于颈静脉沟的深部,与颈内静脉、迷走交感干共同形成神经血管束。在寰枕关节腹侧分成颈内动脉和枕动脉。 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分叉出形成的膨大,是血液的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球:颈动脉窦附近,血液的化学感受器。 图43 1.颈总动脉 3.眶下动脉 4.舌面干 5.舌动脉 7.面动脉 11.颈外动脉 26.上颌动脉 2.胸主动脉 (1)支气管食管动脉:分为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分布于肺内支气管和食管。 (2)肋间背侧动脉:数目于肋骨数相同。每一支都分成背侧支和腹侧支。腹侧支沿肋沟向下延伸。(共13对,前3对由肋颈干分出) 3.腹主动脉 (1)腹腔动脉 脾动脉:最粗,向左伸延,主要分布于脾,并有分支到胰、胃和网膜。 胃左动脉:最细,向贲门延伸,主要分布于胃,并有分支到胰和食管。 肝动脉:由肝门入肝,并有分支到胰、十二指肠、胃大弯和网膜。 (2)肠系膜前动脉:为腹主动脉最粗的分支。在第一腰椎腹侧起于主动脉,胰十二指肠后动脉、结肠中动脉、侧副支、回结肠动脉、空肠动脉。 (3)肠系膜后动脉:不成对,分布于或结肠后部、直肠。 (4)肾动脉:成对,由肾门入肾。入肾前发出分支到肾上腺。 (5)睾丸(卵巢)动脉:成对,分布于精索、睾丸和附睾或卵巢和子宫角。 (6)腰动脉:6对,分布于腰腹部的肌肉、皮肤和脊髓。 (二)前肢动脉 锁骨下动脉从第1肋前缘、斜角肌之间穿出胸腔,延续为前肢动脉主干。 锁骨下动脉其在胸腔内有以下分支: (1)肋颈干:先后分出肋间最上动脉、肩胛背侧动脉、颈深动脉,延续为椎动脉。 (2)颈浅动脉:分布肩关节前方肌肉和淋巴结。 (3)胸廓内动脉:第1肋内面向后发出,分布到肋间隙、心包、胸腺、纵隔、胸骨。 (三)后肢动脉 后肢动脉的主干是髂外动脉。在第5腰椎处由腹主动脉分出,到耻骨前缘延续为股动脉。主要分支:旋髂深动脉、子宫中动脉(马)、精索外动脉、股深动脉、阴部外动脉,分布于腰、腹部、臀部肌肉和皮肤,阴茎、阴囊包皮(雄性)和子宫、乳房(雌性)。 (四)骨盆部动脉 掌握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1.前肢动脉来自_________2.头颈部动脉来自_________3.后肢动脉来自_________4.骨盆部动脉来自_________5.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 2.体循环静脉 心静脉系: 前腔静脉系:汇集头、颈、前肢和部分胸壁的静脉血。颈静脉、腋静脉。 后腔静脉系: 奇静脉系:胸部静脉主干,注入冠状窦。牛:左奇静脉;马:右奇静脉 后腔静脉:汇集腹部、骨盆部、尾部、后肢的静脉血,由左右髂总静脉于第5腰椎腹侧汇集而成。属支有肝静脉、肾静脉、睾丸静脉(卵巢静脉)。 门静脉:是收集胃、肠(除直肠后部外)、脾、胰等器官的静脉血,输送入肝的一条大静脉。由脾静脉、肠系膜前静脉和肠系膜后静脉汇合而成。门静脉在后腔静脉腹侧向前伸延,穿过胰的门脉环,收容胃静脉,向前下方走向肝门。到肝门分为三支,和肝动脉一起进入肝脏。入肝后反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然后再汇合成3~5条肝静脉,进入后腔静脉。 胃、肠、脾、胰等器官的静脉血,是先经过肝,然后进入后腔静脉再流回心脏。 其机能意义有:1.从胃、肠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经过肝处理或转化后,有利于机体代谢和利用。2.从胃肠道来的细菌、病毒或异物,在肝内消灭或清除。以上门静脉的整个循环径路,称作门脉循环。 3.胎儿血液循环胎儿的心血管结构特征:(1)卵圆孔:房中隔上,左右心房相通;血液由右流向左侧,左侧有瓣膜。(2)动脉导管:主动脉与肺动脉,肺A和主A之间有吻合支。(3)胎盘、脐带:两条脐动脉和一条(马、猪)或两条(牛)脐静脉。 出生后变化:1.卵圆孔封闭形成卵原窝。2.动脉导管封闭成动脉导管索。3.脐带被切断,脐动脉退化膀胱圆韧带,脐静脉退化成肝圆韧带。 第八章 淋巴系统 组成:淋巴管道、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和淋巴 1.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胸导管右淋巴干 2.淋巴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中枢):腺(thymus) 囊(bursaFabricii) 次级淋巴器官 (外周):脾脏、淋巴结、血淋巴、扁桃体 一、淋巴管 淋巴管是淋巴通过的径路,根据汇集顺序,可以分为: 1.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于组织间隙,结构类似毛细血管。 2.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汇集而成,呈串珠状,瓣膜较多。通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 3.淋巴干:一个区域内大的淋巴管的集合管,主要的有5条 气管淋巴干(左、右):收集头颈部、肩胛部和前肢的淋巴,注入胸导管(左),右淋巴导管。 腰淋巴干(左、右):收集骨盆壁、骨盆内器官、后肢、部分腹壁的淋巴,注入乳糜池。 内脏淋巴干:收集小肠、盲肠、大部分结肠和胃、肝、脾、胰的淋巴,注入乳糜池。 4.淋巴导管:由淋巴干汇集而成,包括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胸导管:全身最大的淋巴管,起于乳糜池穿过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在胸腔前口处注入前腔静脉。收集除右气管淋巴干以外的所有淋巴。 右淋巴导管:收集有气管淋巴干的淋巴。短而粗,注入前腔静脉。 淋巴循环与心血管系统的关系 图76 二、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存在形式: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淋巴孤结、淋巴集结、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胸腺、腔上囊(类囊器官) 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血淋巴结 (一)胸腺 心前纵隔内,红色或粉红色。马和肉食动物主要位于胸腔内,猪和牛(羊)颈部也很发达, 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场所,并可分泌胸腺激素。 (二)脾 是动物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 位置:位于腹前部、胃的左侧。 功能:造血、灭血、滤血、贮血及参与免疫 形态:牛脾:长而扁的椭圆形(鞋底形),蓝紫色,较硬,位于瘤胃背囊左前方。 羊脾:扁平的钝三角形,红紫色,最软,位于瘤胃左侧。 猪脾:狭而长,上宽下窄,紫红色,以胃脾韧带与胃大弯相连。 马脾:镰刀形,蓝紫色,位于胃大弯左侧。 (三)扁桃体 舌、软腭、咽的黏膜下组织内,仅有输出淋巴管 (四)淋巴结 大小不一,呈球形、卵圆形、肾形等。在活体上呈淡红色,尸体呈灰白色。淋巴结表面高低不平,质地柔软。有淋巴门。 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产生抗体、清除侵入机体的病原和异物。 体表主要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肩前淋巴结(颈浅淋巴结)、髂下淋巴结(股前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腘淋巴结 深部主要淋巴结:颈深淋巴结、肺淋巴结、肝淋巴结、胃淋巴结、脾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 5.血淋巴结: 形态:较小,卵圆形,暗红色。 特点:无输入淋巴管和输出淋巴管,充盈血液 分布:主动脉附近,胸腹腔脏器的表面 功能:滤血。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视觉器官 眼球和辅助器官 一、眼球 1.眼球壁 三层,从外到内: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 (1)纤维膜:眼球壁的外层,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分巩膜和角膜两部分 巩膜:纤维膜的后部,占4/5,乳白色不透明。 角膜:纤维膜的前部,占1/5,无色透明,无血管 (2)血管膜:眼球壁的中层,含有大量的血管和色素,营养眼内组织,形成暗环境。 脉络膜:衬于巩膜内面,薄而柔软,呈棕色。视神经穿过的背侧有呈青绿色的照膜(猪无),有利于动物在暗环境下的感光。 睫状体:位于巩膜和角膜移行部的内面,血管膜增厚部分。外有睫状体肌,可改变晶状体形状。 虹膜:血管膜前方的环形薄膜,圆盘状,中央有瞳孔。富含血管、神经、平滑肌和色素。牛的呈暗褐色,绵羊的呈黄褐色,山羊的呈蓝色。 (3)视网膜: 视部:衬于脉络膜内面,有感光作用,活体淡红色,死后灰白色,后部有盲点。 盲部:分视网膜睫状体部和虹膜部。 2.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1)房水:眼房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分前房和后房,内有无色透明的房水。折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维持眼内压。青光眼 (2)晶状体:双凸透镜状,无血管和神经。白内障 (3)玻璃体: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无色透明的胶体物质,折光和支持视网膜。 二、眼球的辅助器官 1.眼睑(眼皮):眼球前方的皮肤褶。 眼裂、睫毛、结膜 第三眼睑(瞬膜) 2.泪器:泪腺和泪道 3.眼球肌:眼球的运动装置,7块肌肉。 4.眶筋膜:眶骨膜、肌筋膜和眼球鞘 第二节 位听器官 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 中耳: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骨迷路、膜迷路、内耳道 第二章 被皮系统 皮肤: 皮肤衍生物:蹄、枕、角、毛、汗腺、 皮脂腺、乳腺、羽毛、冠、喙、爪 第一节 皮肤 一、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厚薄随家畜种类、品种、年龄、性别、分布部位不同而异。 体表——有毛的薄皮肤;鼻镜、足垫、乳头-——无毛的厚皮肤;牛的皮肤最厚,羊的皮肤最薄;老畜的厚,幼畜的薄;公畜的厚,母畜的薄;四肢外侧部的较厚,腹部、四肢内侧部的较薄。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构成。 (一)表皮:最外层,无血管和淋巴管,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需要的营养物质,从真皮获得。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和生发层组成。(由外向内) 1.角质层:浅层,角化的扁平细胞组成,细胞死亡脱落后形成皮屑,有助于清除皮肤上的污物和寄生虫。所以家畜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清扫皮肤。 2.生发层:深层,有多层角形细胞组成,具有增殖能力,补充死亡脱落的细胞,保持表皮的完整。 (二)真皮:表皮的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坚硬而有弹性,由乳头层和网状层组成。 1.乳头层:与表皮相连,由结缔组织形成的真皮乳头,突向生发层,富含血管、淋巴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起营养表皮和感受外界刺激的作用。 2.网状层:含有粗大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坚韧而有弹性,含有淋巴管、血管、神经、汗腺、皮脂腺和竖毛肌等。(皮内注射)皮革是真皮层经过鞣制加工而成的。 (三)皮下组织:又称浅筋膜,位于皮肤的最深层,它将皮肤与深部肌肉或骨膜连接在一起,并使皮肤具有一定的活动性。皮下组织中脂肪组织的多少是动物营养状况的标志。营养良好的动物,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的脂肪细胞,形成脂肪组织。猪的皮下脂肪特别发达,形成一层很厚的皮下脂膜。皮下的脂肪组织具有保温、贮藏能量和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 二、功能:(1)保护和防御:皮肤被覆于动物的体表,直接与外界接触,是一天然屏障。具有保护内部器官,防止异物侵害和机械损伤的作用。角和距可作为防御器官。 (2)感觉:感受器(3)调节体温:毛、汗腺(4)分泌、吸收、排泄、贮存营养物质等功能。 第二节 毛 毛是一种角化的表皮结构。 粗毛:马、牛、猪 细毛:绵羊 特殊的毛:鬃、鬣、尾毛、髯、触毛 马、牛均匀分布,绵羊、猪成组分布。 毛的结构:毛干:露在皮肤外面的称毛干。 毛根:毛囊、 毛球、毛乳头 三、换毛:毛有一定寿命,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衰老脱落,为新毛所代替,这个过程就称换毛。 换毛的方式有两种:持续性换毛:换毛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如马的鬣毛、尾毛,猪鬃等。 季节性换毛: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换毛,如 骆驼、兔。 大部分家畜既有持续性换毛,又有季节性换毛,因而是一种混合方式的换毛。 第三节 皮肤腺 包括皮脂腺、汗腺和乳腺。 皮肤腺的形成:表皮向真皮延伸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胞进行分化,分化成腺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形成了皮肤腺。不分化的上皮细胞形成皮肤腺的导管部,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细胞形成皮肤腺的分泌部。 一、汗腺: 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内 性质:属单管状腺。排泄管一般开口于毛囊,无毛的皮肤则穿过表皮,直接开口于皮肤的表面。 功能:汗腺分泌汗液,有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温。绵羊和马的汗腺较发达,全身都有;牛的汗腺以面部最显著;猪趾间部的汗腺发达;水牛的不发达,调节体温的能力弱,生活在水里;狗体表没有汗腺。 二、皮脂腺 位置:真皮内,在毛囊和竖毛肌之间, 性质:为分支的泡状腺,导管部很短,开口于皮肤的毛囊或直接开口于皮肤的表面。 作用:分泌皮脂,滋润皮肤和被毛的作用。皮脂腺分泌不足,使毛粗糙,营养不良。家畜除角、蹄、爪、乳头及鼻唇镜等少数部位的 皮肤无皮脂腺外,几乎遍布全身。马的皮脂腺最发达,牛、羊次之,猪的皮脂腺则不发达。 三、乳腺 哺乳动物特有的皮肤腺,具有分泌乳汁的能力。属复管泡状腺。牛有2对、羊有1对、马有1对,都是位于两股之间,耻骨部的腹下壁。猪的在腹白线的两侧,5~8对,多的10对左右。 四个乳腺结合成的一个整体。腹侧中央有一前后纵行的乳房间沟,将乳房分为左右两半。每半又被一不明显的横沟分为前、后两部。分成四个乳区或乳丘。 乳镜:阴门到乳房之间呈线状毛流的皮肤纵褶称乳镜。乳镜对鉴定乳牛的产乳能力有重要意义。乳镜越大,产乳连量越高。 乳汁的分泌方向: 图23 第四节 蹄 蹄:是马、牛、猪等有蹄类动物指(趾)端着地的部分,由皮肤衍变而成。 一、牛羊蹄的构造: 牛(羊)为偶蹄动物,每指(趾)端有4个蹄,从内向外,分别称第?、?、?、V指(趾)蹄。?、?:主蹄 ?、V:悬蹄 主蹄呈锥形,分蹄匣和肉蹄。 1.蹄匣:由表皮衍生而成,可分为角质壁、角质底和角质球。 角质壁:角质轮;蹄冠、蹄缘; 蹄冠:角质壁近端有一颜色稍淡的环状带。 蹄缘:蹄冠与皮肤连接部分形成一柔软的窄带,具有弹性,可减少蹄匣对皮肤的压力。 角质底:稍凹,蹄白线(蹄壁下缘与角质底之间,下钉的标志) 角质球:球状隆起,柔软的角质构成。干燥容易裂开,感染。 2.肉蹄:由真皮衍生而成,富含血管神经,颜色鲜红,可分肉壁、肉底和肉球三部分。 肉壁:与蹄骨的骨膜紧密结合,肉冠、肉缘、肉叶; 肉底:与角质底相适应 ,无皮下组织。 肉球:皮下组织发达,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构成指 (趾)端的弹力结构。 犬、猫的脚的构造:犬有腕枕、掌(跖)枕和指(趾)枕。猫脚下有一大的脚垫,每一脚趾下有一小的肉垫,而且猫的爪可以伸缩,因此猫行走是声音很轻。 第五节 角 角是反刍动物额骨角突表面覆盖的皮肤衍生物。由角表皮和 角真皮构成。 1(角表皮:高度角质化,形成坚硬的角质鞘。角基、角体、 角尖。 2(角真皮 :角的真皮直接与角突骨膜相连,其表面有许多 发达的乳头。乳头在角根部短而密,向角尖则逐渐变长而稀, 至角顶又变密。乳头伸入角质小管中,使角质鞘和角真皮紧 密结合。角无皮下组织,因此角鞘与角突结合牢固。 角的表面常有环状的角轮。角轮在牛的年龄鉴别上很重要。 角越光滑年龄越大 第四篇 神经系、内分泌系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有机体的两大调节系统,二者的形态、结构、机能方面有很大区别,但共同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生理活动的功能,使之相互协调,保证机体整体的统一和内外环境的平衡。 第一节 概述 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 组成:脑、脊髓、神经节和分布于全身的神经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调节机体各器官的生理活动。?保证畜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中枢神经系 脑:大脑、小脑、间脑、脑干、脊髓 外周神经系:躯体神经、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神经组织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形态多样。 1.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膜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冲动。细胞质内含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是神经元特有结构。 (2)突起:由胞体发出,分树突和轴突。树突自胞体发出,较短,分支多。轴突每个细胞一条,较长。 2.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神经元的突起:?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一般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属于感觉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属于运动神经元。 3.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外周聚集形成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两种。详见组织学。 (二)神经胶质细胞 是中枢神经内的间质(支持细胞)。按形态分为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详间组织学。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和皮质:中枢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 2.白质和髓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 3.神经核和神经节:神经元胞体聚集 4.神经和神经纤维束:神经纤维聚集 第二节 脊髓 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后部发育而成,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是躯干与四肢的初级反射中枢,与脑的各级中枢联系密切,也是神经冲动的传导通路。 一、脊髓的形态位置 位于椎管内,呈上下略扁的圆柱形;前端以枕骨大孔连延髓,止于荐骨中部,逐渐变细呈圆锥形,呈脊髓圆锥,末端有终丝。 颈髓、胸髓、腰髓、荐髓、尾髓 颈膨大,腰膨大 背正中沟、背外侧沟 腹正中裂、腹外侧沟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灰质 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呈蝴蝶形。 背侧角(柱):中间神经元 腹侧角(柱):运动神经元 外侧角(柱):植物性神经元 灰质连合 (二)白质 由有髓纤维组成。被灰质柱分成三个索 背侧索:感觉传导束 腹侧索:运动传导束 外侧索:浅部感觉传导束 (三)中央管 灰质中央,纵贯脊髓全长,前接第四脑室,后达终丝的起始部,并在脊髓圆锥内形成棱性扩张的终室,容纳脑脊液。 三、功能 1.传导:上、下行传导路径的中继站。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 2.反射:很多简单活动的低级中枢,如:肌肉牵张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 脊柱外伤时常会伴有脊髓损伤。严重折脊髓损伤可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 四、脊髓的被膜和血管 脊软膜 脊蛛网膜 脊硬膜 椎骨 血管 动脉:脊髓腹侧动脉。沿腹正中裂伸延 静脉:脊柱窦。汇入枕静脉、椎静脉等 第三节 脑 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前部发育而成,形态和功能复杂,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机体内的大部分活动在脑的控制下完成的。 一、脑的形态位置和区分 脑位于颅腔内,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形状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脑的背面有大脑横裂将大、小脑分隔,大脑由一深的大脑纵裂分成左右大脑半球。 二、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 1.延髓 前宽后窄、上下略扁的锥体形,前连脑桥,后连脊髓。延髓的腹侧面有腹正中裂,裂两侧有锥体,内有皮质脊髓束通过,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锥体交叉)。 椎体外侧有椭圆形隆起,称橄榄体。延髓的背侧面 开放部:前半部凹陷,中央管开放,形成第4脑室底的后部。 闭合部: 后部 2.脑桥 位于小脑腹侧,前接中脑,后接延髓。 ?腹侧部:呈横向隆起,大量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组成。腹侧部从两侧向背侧伸入小脑横行纤维形成小脑中脚,又称脑桥臂。 ?背侧部:凹陷,形成菱形窝的前半部。延髓向前延续,前端两侧有小脑前脚(结合臂),由小脑伸向中脑的纤维构成。 3.第4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空腔。 前方:通中脑导水管。 后方:通脊髓中央管。 顶壁:是小脑。 底:呈菱形,故称菱形窝。 4.中脑 中脑导水管将中脑分为背侧的四叠体和腹侧的大脑脚。 ?四叠体:又称顶盖,四个丘状隆起,前丘和后丘。 ?大脑脚:两个纵行隆起,左右两脚之间的凹陷称脚间窝。窝的外侧缘有动眼神经根。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灰质:中央。纤维束把灰质分成灰质块(神经核)。白质位于外周。 中脑的被盖的中央有红核、腹侧有黑质,红核和黑质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神经核团 网状结构: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网和散在其中的神经细胞构成。呈纵长的圆柱体,贯穿脑干。是上行和下行传导径的联络站,又是某些重要中枢。(角膜反射、内脏反射(吞咽、呕吐、咳嗽、呼吸等)) 三 小脑 近似球形,大脑后方,延髓和脑桥的背侧。脑沟和脑回蚓部 小脑半球 根据小脑的发生和功能分为: 原始小脑(也称古小脑,绒球小结叶),包括半球的绒球和蚓部的小结,与前庭核联系,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和平衡。 旧小脑:小脑前叶,主要是调节肌紧张。 新小脑:小脑后叶和两侧的小脑半球,参与调节随意运动。 小脑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成为维持平衡和肌张力的协调中枢,它还能使躯体肌肉系统完成精细的技巧性运动。 3.小脑的结构:髓质呈树枝状伸入小脑各叶,形成髓质树。髓质外侧有1对大神经核,称小脑外侧核或齿状核, (三)间脑 位于中脑前部,大脑半球覆盖。主要分成丘脑、下丘脑、上丘脑三部分。 1.丘脑 1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左、右丘脑的内侧部相连,断面呈圆形,称丘脑间粘合,其周围的环状裂隙为第三脑室,与中脑导水管相通,前端以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 所有的感觉到大脑,都要经过丘脑,丘脑损坏,无感觉。 丘脑内部被“Y”形的白质板(内髓板)分为三部分。 前核群:边缘系统重要的中继站。 内侧核群:有广泛的纤维联系。 外侧核群:躯体感觉传导路中第三级神经元胞体所在。 每侧丘脑后部的背外侧,有两个隆起: 外侧膝状体:较大,位于前方外侧,接受视束来的纤 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是视觉冲动传向大脑皮质的 最后中继站。 内侧膝状体:较小,在丘脑后外侧,接受由耳蜗神经核 来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是听觉冲动传向大脑 的最后中继站。 2.丘脑下部 间脑的腹侧部,第三脑室的底壁和侧壁腹侧部 前?后: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 视上核:抗利尿激素 室旁核:催产素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3.丘脑上部 构成第三脑室顶部。 缰三角:边缘系统一部分。 松果体:内分泌器官。 4.第三脑室 环绕丘脑间黏合的环状裂隙,前方室间孔通侧脑室,后方通中脑导水管。 五、大脑(端脑) 大脑纵裂分为左右大脑半球 胼胝体:纵裂底连接两半球的纤维板 大脑皮质和白质 嗅脑 基底核 侧脑室 1.大脑皮质和白质 (1)皮质 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是大脑活动的高级中枢。 大脑沟、大脑回 额叶:前部,运动区 枕叶:后部,视觉区 顶叶:背侧部,一般感觉区 颞叶:外侧部,听觉区 边缘叶:半球内侧面,扣带回, 内脏活动高级中枢 边缘系统:边缘叶与附近的皮质以及有关的皮质下结构,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 构成统一的功能系统。 (2)白质(髓质) 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构成, 投射纤维: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上行和下行 都通过内囊。 联络纤维:同侧半球各叶之间 连合纤维:连接左右侧半球。胼胝体 2.嗅脑 大脑半球的底部。前端呈卵圆形膨大向上弯到半球额叶前方的称嗅球,接受鼻腔的嗅神经。 依次向后有嗅回、嗅三角、梨状叶和海马等。 3.基底核: 大脑半球内部的灰质核团,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两者之间为内囊。 豆状核可分为两部:外侧部较大为壳核,内侧部较小,色较浅,称苍白球。 纹状体:尾状核、内囊和豆状核在横断面上呈灰白质交错花纹状 4.侧脑室: 每侧大脑半球中的不规则腔体,经室间孔与第3脑室相通。有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 第四节 脑膜、脑血管和脑脊液 (一)脑膜 脑软膜 脑蛛网膜 脑硬膜 颅骨 (二)脑血管 动脉: 来自颈内动脉、枕动脉、椎动脉,在脑底合成动脉环,分出侧支,分布于脑。 静脉: 汇于脑硬膜中的静脉窦。背侧部注入颞浅静脉,腹侧部注入颅枕静脉。 (三)脑脊液 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无色透明液体。 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 作用:维持脑组织的渗透压和颅内压的恒定;营养脑、脊髓和运走代谢产物。 第五节 脊神经 1.按功能性质 感觉(传入)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中间神经 2.按分布位置 躯体神经 脊神经 脑神经 内脏神经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脊神经 (共37~38对) 颈神经(8)、胸神经(13)、腰神经(6)、荐神经(5)、尾神经(5~6) 一、分布于躯干的神经 1.脊神经的背侧支 颈背侧、鬐甲、背部、腰部、荐部、尾部 2.脊神经的腹侧支 (1)膈神经:第5、6、7颈神经的腹侧支。 (2)肋间神经:胸神经的腹侧支,沿肋沟下行。 (3)髂下腹神经:第一腰神经的腹侧支 (4)髂腹股沟神经:第二腰神经的腹侧支 (5)生殖股神经:第2、3、4腰神经腹侧支 (6)阴部神经:第2、3、4荐神经腹侧支 最后肋间神经(肋腹神经) 髂下腹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第六节 脑神经 十二对,以罗马数字表示。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一副舌下全。 脑神经在实践中常用的有六对: 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1.三叉神经 混合神经,脑神经中最大的神经。 眼神经:感觉神经,分布于泪腺、眼睑、结膜、额部皮肤和鼻黏膜。 上颌神经:感觉神经,下眼睑、鼻黏膜、硬腭、软腭、上颌齿槽,上唇。 下颌神经:混合神经,运动神经分布于咀嚼肌。 2.面神经 混合神经, 面神经管内,下颌关节下方绕到皮下。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舌前2/3黏膜的感觉和颜面部的运动 三叉神经:咀嚼肌的运动和颜面部的感觉 3.舌咽神经 混合神经,分布于咽和舌,(舌后1/3黏膜的感觉和味觉;咽的运动) 4.副神经 运动神经,分布于臂头肌、斜方肌、胸头肌 5.舌下神经 运动神经,分布于舌肌 舌缝合手术,在下颌间隙内,舌突前方2~3cm处 麻醉此神经。 第七节 植物性神经 一、定义: 分布于内脏器官、血管和皮肤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传出神经 二、与躯体神经的区别 项目 躯体运动神经 植物性神经 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自中枢到效应器只经过一个神经自中枢到效应器经过两个神经元。前 结构 元。 一个称节前神经元,后一个称节后神 经元。 分布形式 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 在分布途中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发出 分支到效应器。 纤维构造 有髓纤维,较粗。 节前纤维是有髓纤维, 节后纤维是无髓纤维。较细 意识支配 一般受意识支配。 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支配,有相对 的自主性。 三、植物性神经的分类 交感神经:使机体代谢加强,能量消耗加快。心跳?、血压?、支气管?。汗腺分泌?,胃肠蠕动?。 副交感神经:机体代谢减弱,储存能量。心跳? 、血压? 、支气管? 。汗腺分泌? ,胃肠蠕动? 。 四、植物性神经的组成 节前神经元 节前纤维:有髓纤维。到植物性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节后神经元: 椎旁神经节、椎下神经节、终末神经节 节后纤维:无髓纤维,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内。 五、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位于胸1到腰4段脊髓灰质外侧柱。节前纤维是有髓纤维。到植物性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神经节(脊柱两侧交感干)和椎下神经节(脊柱下方主动脉腹侧)节后纤维随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 交感神经干:颈部、胸部、腰部、荐尾部 迷走交感干 主要椎旁神经节 1.颈前神经节:颈部交感干的前端,颅腔底部,分布于唾液腺、泪腺和瞳孔开大肌。 2.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第一肋骨上部内侧。颈中、颈后和第1、2胸神经节联合而成。呈红褐色。其节后纤维随2~8颈神经和1、2胸神经腹侧支分布,还有心神经分布于心、气管和食管。 主要椎下神经节 1.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太阳神经节) 来自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半环状,腹腔动脉和肠系膜前动脉根部。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构成腹腔神经丛(太阳神经丛)。分布到肝、胃、脾、胰、肾、肾上腺、小肠、大肠等。 2.肠系膜后神经节 肠系膜后动脉根部,来自腰内脏神经和肠系膜前神经节的节间支,分布于结肠后部、睾丸、附睾、精索或卵巢、输卵管和子宫。 六、副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位于中脑、延髓和1~3荐部脊髓灰质外侧柱。节后神经元终末神经节(器官壁内或器官附近)。节后纤维直接分布于支配的器官。 头部副交感神经 动眼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节前神经元在脑干,节后神经元在器官内或器官旁 荐部副交感神经 盆神经 节前神经元 在S1-3外侧 柱,节后神经 为盆神经节 迷走神经 混合神经,是一对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混合神经。主要成分副交感神经纤维。 分布于肝、胃、胰、小肠、大肠等绝大部分腹腔器官。 第八节 脑、脊髓的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髓、脑干到大脑皮质或小脑皮质的神经通路。 运动传导路:由大脑皮质经脑干、脊髓、周围神经到效应器的神经神经通路。 躯体深感觉传导路 躯体浅感觉传导路 特殊感觉 锥体系 锥体外系 内脏感觉传导路 内脏运动传导路 最主要的是大脑和脊髓之间的传导路,这部分神经纤维比较集中,损伤时容易造成上、下传导的中断,从而产生广泛的感觉丧失和运动障碍。 一、感觉传导路(上行传导路) 躯体感觉传导路分为深感觉(本感觉)、浅感觉(温、痛及触压觉)和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平衡觉、味觉及嗅觉等)传导路。 1.躯体深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 躯体深感觉传导路是传导肌腱和关节等的本体感觉即本身活动的感觉。 (1)意识性深感觉: 三级神经元 ?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级神经元:薄束核和楔束核 ?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 反射性深感觉: 二级神经元 ?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级神经元:脊髓背侧柱 2.躯体浅感觉传导路 躯体浅感觉传导路是传导皮肤和粘膜的痛、温和触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腹侧束 三级神经元 ?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级神经元:脊髓背侧柱 ?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 头面部的浅感觉 三级神经元 ?级神经元:三叉神经的半月状神经节内 ?级神经元:三叉神经主核、脊束核 ?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 3.视觉传导路 三级神经元 ?级神经元:视网膜双极神经元 ?级神经元:节细胞 ?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 4.听觉传导路 三级神经元 ?级神经元:螺旋神经节 ?级神经元:耳蜗神经核 ?级神经元:内侧膝状体 5.平衡觉传导路 ?级神经元:内耳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神经元 ?级神经元:延髓前庭核 二、运行传导路(下行传导路) 运动传导路是管理骨骼肌运动的,由于其径路和结构不同,又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锥体系 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由二级神经原组成,中间经过一次交叉。起于大脑皮质的锥体 细胞。 2.锥体外系 可调节肌肉的紧张性和协调肌肉的随意运动,维持畜体的姿势和平衡。锥体外系是一个结 构复杂的系统,由多级神经原组成,中间经过一次和多次交叉。 三、内脏神经传导路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垂体 卵圆形小体,位于脑的底部,蝶骨构成的垂体窝 内。 垂体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的生长有关,还可影响其它内 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的活动。 垂体前叶分泌激素: 生长激素、催乳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垂体神经部:贮存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第二节 甲状腺 位于喉后方,前3~4软骨环两侧和腹侧,两个侧叶和腺峡。 牛甲状腺由两个侧叶发达,色较浅,呈不规则三角形。 马的甲状腺由两个侧叶和峡组成,侧叶呈红褐色。 猪甲状腺的侧叶和腺峡结合为一整体,呈深红色。 甲状腺素 促进新陈代谢, 神经系统发育 甲状旁腺 甲状腺的附近 甲状旁腺素 第三节 肾上腺 肾的前内侧, 一对 牛右肾上腺呈心形, 右肾的前内侧。 左肾上腺呈肾形, 左肾的前方。 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目前医用肾上腺素制剂,可以从家畜肾上腺中提取,也可化学制成,临床上多采用其盐酸 盐。因其具有兴奋心肌,收缩血管,松弛胃肠道及气管平滑肌等作用,故临床上常用于支 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及其他过敏性反应及心搏停的抢救治疗。 第四节 松果体 红褐色的卵圆形小体, 四叠体和丘脑之间。 褪黑激素,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 第十二章 家禽解剖 家禽包括鸡、鸭、鹅、鸽,属于脊椎动物门的鸟纲,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身体构造形成了 一系列适应飞翔的特点。由于人类的长期饲养和驯化,除鸽以外的其它家禽基本丧失了飞 翔能力,但仍保留着鸟类身体的构造特征。 禽类骨骼的主要特点是重量轻、强度大。这和适应飞翔有关。 禽类全身骨也分为躯干骨、头骨、前肢骨(翼骨)和后肢骨。 禽类颈部较长,是躯干活动范围最大的部分。颈椎数目多,鸡为14个,鸭15个,鹅17个,鸽12个。椎体发达,椎体间形成鞍状的椎体间关节,取代了椎间盘而形成可动连结,运动更加灵活。 鸡的脊柱式:C14、T7 、L+S+Cy11~14 综荐骨 尾综骨 肋:除前1~2对外,其他肋分椎骨肋和胸骨肋。钩突 胸骨:龙骨 肌肉: 白肌纤维:肌原纤维多肌浆少。 收缩力强,收缩较快,持续时间短 红肌纤维:肌原纤维少肌浆多。 收缩力软弱,收缩较慢,持续时间长 第二节 内脏学 一、消化系统 家禽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和嗉囊、胃(腺胃和肌胃)、小肠、大肠、泄殖腔和肛门及肝和胰等器官。 1.口咽 禽类没有软腭、唇和齿,颊不明显;上、下颌形成喙。禽类由于没有软腭,故口腔与咽没有明显的界限,常合称为口咽。 咽部粘膜血管丰富,可使大量血液冷却,有参与散发体温的作用。屠宰家禽时也可在咽部切开放血。 2.食管和嗉囊 食管较宽,易扩张。颈段长,与气管一同偏于颈的右侧。 嗉囊: (鸭、鹅没有真正的嗉囊) 3.胃 腺胃:纺锤型膨大,腹腔左侧,在两肝叶之间。粘膜表面形成乳头有深层腺体导管的开口。 肌胃:肌胃紧接于腺胃后,呈扁椭圆形,质地坚实,位于肝脏两叶之间的后方。 “砂囊” “肫” “肫皮” “鸡内金” 机械磨碎作用。 4.肠和泄殖腔 禽类的肠较短,也分为小肠和大肠,占据腹腔的右半,鸡形成10-11圈肠袢,鸭、鹅形成长而较恒定的6,8圈肠袢。后端延续到泄殖腔 (1)小肠 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形成“U”形长袢,位于胃右侧,袢内夹有胰腺。空肠形成许多肠袢,由肠系膜悬挂于腹腔右侧。回肠短而直,以系膜与两个盲肠相连。空回肠以卵黄囊憩室分开。 (2)大肠 大肠包括一对盲肠和一短的直肠。每一侧盲肠可以分三部,即较细的基部、较宽的中央部和再变细的盲端(盲肠扁桃体)。禽类大肠没有明显的结肠,只有一短的直肠,有时也称为 结直肠。 (3)泄殖腔 泄殖腔是消化、泌尿和生殖三个系统后端的共同通道。略呈椭圆型,向后以肛门(泄殖孔)开口于外界。 5.肝和胰 1)肝 较大,腹腔前下部,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常较小,右叶有一胆囊。成禽的肝脏一般为暗褐色。 (2)胰 位于十二指肠的肠袢内,淡黄色或淡红色,通常分为背叶、腹叶和小的脾叶。鸡的胰管有2,3条,鸭、鹅有两条,也开口于十二指肠内。 二、呼吸系统 鼻、咽、喉、 气管、鸣管、支气管、肺、气囊。 1.鼻 鼻腔:较狭,鼻孔位于上喙基部,鸡的鼻孔上缘有鼻瓣。 鼻腺:是位于眼眶顶壁以及鼻腔侧壁内的腺体。鸡的不发达。 鼻腺有分泌氯化钠的作用,又称盐腺 眶下窦:禽类唯一的鼻旁窦。 二、喉和气管 位于咽的底壁,在舌根后方。 喉软骨仅有环状软骨和杓状软骨。 喉口呈缝状。喉腔内无声带。喉口在吞咽过程中,可因喉肌的作用而引起反射性地关闭。 气管伴随食管下行,到颈的下半部一同偏到右侧,入胸腔前又转到颈的腹侧。入胸腔后在心基上方分为两个支气管,分叉处形成鸣管。气管支架是由“O”形的软骨环所形成。 鸣管是禽类的发声器官, 鸣骨和鸣膜构成 鸣禽的鸣管还具有一些复杂的小肌肉,能发出悦耳多变的声音。 3.肺 禽类的肺不大,为鲜红色,略呈扁平四边形,一般不分叶。两肺位于胸腔背侧部。肺门位于腹侧面前部。禽类肺内支气管的分支不形成支气管树。 禽类的肺主要由肺内各级支气管和肺毛细管构成。 支气管入肺后,纵贯全肺,称为初级支气管,其后端出肺而连接于腹气囊。 4.气囊 是禽类特有的器官,由支气管的分支出肺后形成。 多数禽类都有9个气囊,可分为前、后两群。前群有5个气囊:1对颈气囊,1个锁骨气囊和1对胸前气囊。后群有4个气囊:1对胸后气囊和1对腹气囊 。 临床上给禽作腹腔注射时应避免注入腹气囊,否则会造成异物性肺炎而死亡 功能: 1.可减少体重,平衡体位,加强发音气流。散热。 2.参与肺的呼吸,使肺不论在吸气或呼气时均可进行气体交换。 三、泌尿系统 肾和输尿管组成:没有膀胱和尿道。 1.肾 长约7厘米,宽1,2厘米。 位于综荐骨两旁和髂骨的肾窝内。肾外无脂肪囊包裹。 禽肾呈红褐色,可分为前、中、后三部。没有肾门,血管和输尿管直接从肾表面进出。输尿管在肾内不形成肾盂和肾盏。 2.输尿管 输尿管从肾中部走出,沿肾的腹侧面向后伸延,最后开口于泄殖道的顶壁两侧。 输尿管壁很薄,在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时,常常见到管内很明显的白色尿酸盐沉着。 禽类没有膀胱,尿沿输尿管输送到泄殖腔后,与粪混合,形成灰白色浓稠的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四、生殖系统 1.公禽的生殖器官 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配器组成。 (1)睾丸和附睾 睾丸1对,位于腹腔内,以系膜悬挂在肾前部的腹侧,与胸、腹气囊相接触。(邻近后腔静脉、髂总静脉等大血管,去势时应注意) 公鸡睾丸的体表投影位置,在最后两个椎骨肋的上部。因此,公鸡的阉割部位在最后肋间上部。 睾丸的大小和颜色因年龄和季节而有变化,幼鸡只有米粒大,淡黄色;成鸡在生殖季节可达鸽蛋大,呈白色。 附睾:小,呈长纺锤形,位于睾丸的背内侧缘,被睾丸系膜所遮蔽。 (2)输精管 一对极为弯曲的细管,与输尿管并列而行,向后因壁内平滑肌增多而逐渐增粗。其终部变直,然后略扩大成纺锤形,进入泄殖道内,末端形成输精管乳头,突出于输尿管口的外下方。 输精管是禽类精子成熟和主要的贮存处。禽类没有副性腺。 (3)交配器 公鸡的交配器不发达,包括位于肛门腹侧唇内侧的三个小阴茎体、一对淋巴褶和位于泄殖道壁内输精管附近的一对泄殖腔旁血管体。 2.母禽的生殖器官 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仅左侧发育正常,右侧在早期胚胎发生过程中既停滞而退化。 (1)卵巢 卵巢以系膜附着于左肾前部的腹侧,幼禽为扁平椭圆形,表面呈颗粒状,(因有小的卵泡突出于卵巢表面)呈灰色或白色。成禽在产蛋季节呈葡萄状(因卵泡不断发育生长,并储积大量卵黄,逐渐突出于卵巢表面,直至以细柄相连)。 当左侧卵巢机能衰退或丧失时,右侧未发育的生殖腺有时重新发育,成为睾丸,则发生所 谓性逆转现象,在母鸡偶可见到。 (2)输卵管 输卵管是一条长而弯曲的管道,从卵巢向后延伸到泄殖腔。根据构造和功能,禽类的输卵管按顺序可分为五部分,即漏斗部、膨大部、峡部、子宫和阴道。 1.漏斗部:输卵管的起始部,呈漏斗状,边缘薄呈伞状。功能是收取卵子,并且是卵子受精的部位。 2.膨大部(蛋白分泌部) :是输卵管最长和弯曲最多的部分,管壁较厚,粘膜形成略呈螺旋形的纵襞,活动期呈乳白色,内有发达的腺体,分泌物形成蛋白。 3.峡部:较细而短。分泌物是角蛋白,形成蛋壳膜。 4.子宫:短的囊状膨大部,壁较厚,粘膜呈灰或灰红色,形成较小、较密的皱襞。粘膜内含有壳腺,分泌物为碳酸钙和碳酸镁,形成蛋壳及其色素。 5.阴道:弯曲成“S”形的短袢,开口于泄殖道的左侧。粘膜呈白色。精小窝是交配后精子的主要贮存处。阴道粘膜的分泌物形成蛋壳外面的一薄层壳角质。
/
本文档为【解刨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