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斜弱视

2017-09-19 22页 doc 151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斜弱视斜弱视临床技术 第一章 眼外肌解剖结构及其神经支配 马氏杆实验: 同侧复像:实验时笔灯的点在无马氏杆同一侧  为外隐斜 异侧复像:实验时笔灯的点在有马氏杆的一侧  为内隐斜 眼外肌的主要、次要和第三作用 肌肉 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 第三作用 内直肌 内转 —— —— 外直肌 外转 —— —— 上直肌 上转 内旋 内转 下直肌 下转 外旋 内转 上斜肌 内旋 下转 外转 下斜肌 外旋 上转 外转 协同肌:当一条眼外肌在实施主要动作时,其他眼外肌的副作用来协助...
斜弱视
斜弱视临床技术 第一章 眼外肌解剖结构及其神经支配 马氏杆实验: 同侧复像:实验时笔灯的点在无马氏杆同一侧  为外隐斜 异侧复像:实验时笔灯的点在有马氏杆的一侧  为内隐斜 眼外肌的主要、次要和第三作用 肌肉 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 第三作用 内直肌 内转 —— —— 外直肌 外转 —— —— 上直肌 上转 内旋 内转 下直肌 下转 外旋 内转 上斜肌 内旋 下转 外转 下斜肌 外旋 上转 外转 协同肌:当一条眼外肌在实施主要动作时,其他眼外肌的副作用来协助完成(外直肌主要动作时外转,上下斜肌的动作也是外转) 拮抗肌:同一眼产生与主动肌相反方向的肌肉 水平运动 :外直肌与内直肌 垂直运动 :上直肌与下直肌 旋转运动:上斜肌与下斜肌 配偶肌:为了保持单眼视,两眼间的眼外肌相互合作,双眼具有相同作用且相互配合的眼外肌 右侧:右上直肌与左内直肌 右上:右上斜肌与左下斜肌 右下:右下斜肌与做上斜肌 左侧:左内直肌与右外直肌 左上:左上斜肌与右下斜肌 左下:左下斜肌与右上斜肌 眼外肌神经支配: 动眼神经:支配除上斜肌与外直肌的眼外肌,以及提上睑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滑车神经:上斜肌 外展神经:外直肌 眼球运动的神经支配定律: Sherritong法则:每一条肌肉的收缩总伴有一致成比例拮抗肌的迟缓,保证主动肌收缩的同时拮抗肌相应迟缓(如双眼右转时右眼外直肌与左眼内直肌收缩,右眼内直肌与左眼外直肌相对迟缓) Hering法则:双眼运动时,两眼所接受的神经冲动强度相等,效果相同。如有一眼外肌功能不足,为加强此不足肌肉所发出的全部神经冲动也同事到达其配偶肌,使其功能过强 第二章  双眼视生理 双眼视觉:指同时使用双眼并落在双眼各自视网膜上的像产生最终像识别 良好双眼视觉的必备条件: 1. 双眼视力接近或者相等 2. 具有双眼同时注视同一目标的能力 3. 眼外肌的协同作用 4. 具有正常的视网膜对应 5. 视觉中枢发育正常 双眼视等级: ( 1级为同时知觉 ( 2级为融合 ( 3级为立体视觉 双眼视的生理基础 1感觉功能 2运动功能(眼外肌的协同作用) 3整合功能(融合成单一的像) 双眼的同时视:眼对物象具有同时接受的感知的能力,但两者不一定融合  是双眼视觉的最基本条件 融合:是大脑将来自两眼相同物像综合在一起,而感知为单一物像的功能。建立在双眼同时视的基础上。 立体视:三维空间视觉,由视网膜的水平视差异引起的深度直觉 视网膜的对应关系与生理性复视 视觉方向: 视网膜成分具有像空间投射的方向性: 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对应正前方 鼻侧视网膜成分对应颞侧 颞侧视网膜成分对应鼻侧 视网膜对应: 两眼具有共同视觉方向的视网膜成分 称为视网膜对应。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之间的关系称为视网膜对应关系 复视:外界同一物体落在双眼视网膜的非对应点上,被视网膜中枢感知为两个像 抑制:在双眼状态下,非注视眼视野中的某一部分信息不能觉察此视野区域称为抑制性暗点 狭义眼球运动:扫视,跟踪,聚散 注视:是将眼睛的中心凹对准目标某一点,其持续时间约在150~400毫秒之间。 扫视; 骤发的急速的眼位转动,能使视线快速对准目标  分类:随意性扫视运动  反射性扫视运动 跟随:眼球随着所注视目标的移动而移动眼位 第四章  斜视检查 斜视检查顺序 • 病史采集 • 眼位评估(确定是否有斜视) • 视力检查 • 斜视性质检查(共同性和非共同性)、偏斜量测量 • 非共同性:确定受损或受阻的眼肌(单眼及双眼转动检查) • 双眼知觉功能检查 • 限制性及麻痹性斜视的特殊检查(被动牵拉试验及主动收缩试验) 病史 • 1. 发病年龄 • 2. 发病诱因:产伤、外伤史,斜视发生前惊吓、高热抽搐史(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反射发育尚不健全) • 3. 斜视发生的规律(恒定性或间歇性、单眼或双眼...) • 4.家族史:部分患者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也患有斜视,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多基因遗传,国内报道的遗传率为6-9%。 • 5.既往史(斜视及弱视治疗史、眼震者了解白内障手术史、眼外伤及特殊用药史) 眼位评估 确定有无偏斜及偏斜性质:(定性) • 角膜映光法(Hirschber试验) • 遮盖试验(交替遮盖法、遮盖去遮盖法) 偏斜量测量 (定量) • 眼球运动检查 • 棱镜+遮盖试验 • Krimsky • 同视机测量 • Maddox杆测量 遮盖试验(交替遮盖/遮盖去遮盖) • 判断有无斜视 • 显斜、隐斜 • 注视眼 • 单眼视力情况 • 看远、看近眼位 • 第一、第二斜角是否相等 • 使其处于打破双眼视状态下,观察有无眼位异常 • 可确定有否斜视和隐斜,但不能区别斜视和隐斜 交替遮盖 操作: • 让被检查者盯住视标,并保持清晰; • 将遮盖板遮盖被检者右眼2~3秒,迅速移动遮盖板到左眼,观察去遮盖瞬间右眼的移动方向。 • 将遮盖板遮盖被检者左眼2~3秒,迅速移动遮盖板到右眼,观察去遮盖瞬间左眼的移动方向。 • 重复多次 • 根据去遮盖眼球的运动方向,判断斜视偏离方向。 遮盖试验-遮盖去遮盖 ❿ 遮右眼,看左眼,如左眼动(遮盖去遮盖右眼) ( 去遮盖右眼,左眼不动——交替性斜视 ( 去遮盖右眼,左眼移动——左眼恒定性斜视 ❿ 如遮右眼,左眼不动,则(遮盖去遮盖左眼) ❿ 遮左眼,观察右眼,如右眼移动 ( 去遮盖左眼,右眼不动——交替性斜视 ( 去遮盖左眼,右眼移动——右眼恒定性斜视 眼球运动检查 单眼运动检查 • 观察9个方位运动是否到位 • 结果判断: – 内转时瞳孔内缘到达上、下泪小点的连线处; – 外转角膜外缘到达外眦角; – 上转时,角膜下缘到达内外眦连线; – 下转时,角膜上缘到达内外眦连线; – 旋转时,角膜垂直子午线的上方偏向颞侧外外旋,偏向鼻侧为内旋。 双眼运动检查 双眼同向运动:6个方位,协调一致 双眼异向运动:集合运动,双眼内直肌进行辐辏运动                                                分散运动,双眼外直肌进行分散运动                                                 集合近点:双眼注视33cm处光源,光点渐向鼻根           部移近,当一眼偏向外方,           则记录下光源---鼻根 距离           正常值:6-8cm,           <5cm者集合过强,>10cm者集合不足 棱镜加遮盖试验 • 交替遮盖双眼,观察未遮盖眼的运动 • 判断斜视状态,估计斜视量 • 放置棱镜在眼前,使棱镜底与斜视方向相反,如外斜视用BI,内斜视用BO • 调整棱镜量直至交替遮盖时双眼球不动 眼球斜视偏斜方向                          棱镜棒方向           外斜exo                          底朝内BI           内斜eso                          底朝外BO           下斜hypo                        底朝上BU           上斜视hyper                    底朝下BD 同视机测量 检查目的:判断麻痹肌、过强肌;斜视度定性、定量 检查方法:在第一眼位及各个诊断眼位上斜度变化,将水平、垂直、旋转斜度清楚显示出来 旋转斜度的定量检查 双马氏杆检查 检查目的:主要用于旋转斜度的定量检查 检查方法:将2个马氏杆同方向放在试镜架上并置于二眼前,注视灯光目标    结果判断:若垂直放置双马氏杆,二眼显示水平光线条如一眼鼻侧线高、颞侧线低时为外旋,反之为内旋 A.V运动 检查目的:通过大角度上下运动,可考虑同名肌功能的状况。 检查方法:检查时上下转可超过25 o运动,此时可发现上下不同的斜度差距。 结果判断:当双下斜肌过强时,可出现“V”症,当双上斜肌过强时,可出现“A”症。 同视机检查 检查方法: 1.被检者配戴矫正眼镜,取舒适坐位,头骨定于颌陀和额靠上,调整颌托和瞳距,使两侧镜筒适合眼的高度 2使两个镜筒上的指针归零,并将注视眼镜筒归于0处,并将一对同时视画片置于左右镜筒光源, 3 嘱患者报告看到的一个画片还是两个画片,两个画片是否重合 自觉斜视角的测定:当报告两个画片,但两者不重合,令被检查者手持另一侧镜筒手柄,改变镜筒角度,是两者图片融合,此时同视机上的角度即为自觉倾斜角 他觉斜视角的测定:在自觉斜视角的基础上,交替点灭两镜筒的光源,观察眼球运动方向。眼球在亮灯后,由外向内运动,则往外推镜筒,由内向外运动则内收镜筒,当交替点灭光源,眼球不发生运动,此时同视机上指示的刻度即为他觉斜视角 第五章 斜视的分类与治疗 分类 ◆   眼位偏斜的方向:水平斜视,垂直斜视,旋转斜视 ◆ 眼位偏斜的时间:恒定性,间歇性; ◆ 偏斜的眼别:单眼性,交替性; ◆ 斜视度与调节的关系:调节性,部分调节性,非调节性; ◆ 偏斜的原因:原发性,继发性; ◆ 发病年龄:先天性,获得性; ◆ 各诊断眼位斜视度是否相等:共同性,非共同性。 共同性斜视 ( 定义:眼外肌肌肉及其支配神经均无器 ( 质性病变的眼位偏斜,向各个方向注视时偏斜度相同。 ( 根据眼位偏斜的方向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和垂直斜视。 内斜 一、隐斜视 二、共同性斜视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 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 ◦ 斜视角较稳定,大角度内斜(>40△),看远和看近斜视角相等 ◦ 伴有A-V征 治疗: ( 矫正屈光不正:充分睫状肌麻痹后验光配镜,观察3-6个月,复诊观察双眼视力情况及戴镜和不戴镜时眼位变化情况。 ( 治疗弱视:     -双眼交叉注视或者交替注视     -单眼注视     -中心注视     -偏心注视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定义: 因远视未矫正,过度使用调节引起集合过强,融合性分开不足,引起内斜视。充分睫状肌麻痹或者完全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后,内斜症状消失或者变为内隐斜   诊断要点:发病初期症状:揉眼或者闭一眼,注意力集中看近处物体的时候现明显有中度远视+2.0~7.0D,AC/A 比值正常 不能手术!!!!!!!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定义:与屈光不正无关,视近内斜视大于视远内斜量(≧15PD),是调节与调节性集合间的异常联动,调节性集合反应过强,融合性分开不足时形成内斜视。 ( 诊断要点:2~5岁发病,内斜症状间歇出现; ( 高AC/A,通常≧ 7; ( 看近内斜度大于看远(≧15PD)。看远可以正位,看近或调节视标诱导下可以表现内斜; ( 可为近视,远视或者无明显屈光不正; ( 看近配戴ADD约+3.0D后内斜明显改善;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定义:充分睫状肌麻痹或者戴全矫眼镜后患者内斜视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残留一部分内斜视 诊断要点: ( 充分睫状肌麻痹后全矫配镜,内斜度数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 ( 多伴有单眼弱视; ( 多为中高度远视。 治疗: 充分睫状肌麻痹验光,矫正屈光不正 (全矫戴镜3-6个月) 治疗弱视 手术:根据戴镜下的斜视度来设计手术。 4.非调节性内斜  定义:视远近斜视角相等,与调节因素无关,AC/A正常。 治疗: 充分睫状肌麻痹验光,配足度眼镜,观察3-6个月 弱视治疗 斜视矫正手术(术前常规牵拉试验) (1)集合过强型 (2)分开不足型 (3)基本型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内斜视 定义:年幼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如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角膜白斑,眼外伤等)引起患眼视力严重丧失,双眼融合机制受损而导致患眼的知觉性内斜视。 外斜视 分类:间歇性外斜视    恒定性外斜视  动眼神经麻痹 间歇性外斜视  ( 定义:由于双眼集合和发散功能失平衡,是一种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过渡型外斜视。 ( 分型:   基本型:看远和看近斜视角相似(<10△)     散开过强型:看远斜视角>看近15△   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角>看远斜视角15△     类似散开过强型:看远斜视角>看近斜视角,消除融合或调节性集合后,看近斜视角可≥看远斜视角。 诊断要点: ( 斜视量变化较大; ( “畏光”表现,阳光下喜闭一眼; ( 控制正位时可有较好的双眼视功能; ( 有视疲劳,阅读困难,单眼视力好于双眼视力等表现(调节性集合控制眼位)。 治疗:矫正屈光不正:近视宜足矫;正位视训练;手术矫正眼位 恒定性外斜视 定义:出生后即有或从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斜视度较大而恒定。发病年龄小者双眼视觉功能差,单眼恒定性外斜视的偏斜眼常有弱视 诊断要点 ( 外斜视较稳定,斜视角较大(多大于外斜-20。); ( 集合功能不足; ( 双眼视功能不良,多无同时视及融合; ( 与近视无关; 继发性外斜视 ( 知觉性外斜视:各种病因引起的单眼视力下降或者丧失,如屈光参差性弱视、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白斑、视神经萎缩等,引起患眼恒定性外斜视。 ( 连续性外斜视:既往患者内斜视,手术后内斜视过矫继发外斜视。 ( 残余性外斜视:患眼原有外斜视,手术矫正眼位后仍残留一定量的外斜视。 特殊类型斜视 A-V综合征         水平斜视的一种亚型,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幅度改变。类似字母A或V。可由于水平肌、垂直肌或斜肌功能异常引起。与水平斜视合并存在,也可见于其他类型斜视。双上直肌不足或双下斜肌过强可出现V征,当双下直肌不足或双上斜肌过强可出现A征 麻痹性斜视特点 后天麻痹性治疗 ( 查找病因,病因治疗 ( 保守治疗: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药物,抗炎等 ( 保守治疗半年以上仍有斜度: 小于10 △ ,配三棱镜 大于10 △ ,手术矫正 ( 药物:肉毒毒素-A(BT-A) 先天麻痹性治疗 1.正前方无斜度: 有双眼单视,代偿头位不明显,只有在某视野内有复视,可不必处理。 2.正前方有斜度,有代偿头位: 斜度小于10△ ,可配三棱镜 斜视大于10 △ ,可手术治疗 ( 他觉症状 ◦ 眼球运动障碍 ◦ 眼位偏斜 ◦ 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不等 ◦ 斜视角因注视方向而不同 ◦ 续发共同性 ◦ 代偿头位 ( 自觉症状 ◦ 复视和视混淆 ◦ 眼性眩晕与步态不稳 ◦ 异常投射(过指现象) 第六章 弱视 弱视定义: 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形觉剥夺)引起单眼或者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无器质性病变。 要点: I.   眼部无器质性病变; II. 异常视觉经验; III. 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同年龄阶段正常儿童的视力下限; IV. 根据双眼矫正视力的差异,双眼矫正视力相差两行及两行以上者。 发病机制 •   双眼异常的相互作用 • 形觉剥夺 分类: ( 屈光参差性弱视 ( 屈光不正性弱视 ( 斜视性弱视 ( 形觉剥夺性弱视 临床特征 • 光觉 • 对比敏感度 • 拥挤现象 • 注视性质 (一) 屈光参差性弱视 发病机制: • 形觉剥夺(> 双眼的相互作用) • 视网膜图像的差异     --清晰度     --对比度 • 弱视的深度不一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有关,但与注视性质有关 • 功能性的;可逆的 • 远视 > 近视 • 早期视力筛查十分重要 治疗: • 屈光矫正:合适的框架眼镜或者隐形眼镜 • 遮盖好眼 • 弱视训练 (二)屈光不正性弱视 发病机制: 高度屈光不正未矫正者,多为双侧 ( 散光≥ 2.00D ( 远视≥ 3.00D ( 近视 ≥ 6.00D 检查与诊断 ( 视力 ( 验光:睫状肌麻痹验光+主观插片 主觉验光 ( 准确配镜 ( 弱视训练 临床特点: ● 高度双眼屈光不正 ● 视力: 0.6 - 0.3 ● 为形觉剥夺,通常没有异常的双眼相互作用 ● 近视通常不会发生弱视 (三)斜视性弱视 • 斜视性弱视: • 恒定性 • 单侧 • 远近均有 • 7岁前发生 • 0.5 - 0.25 或 更 差 • 内斜患者比外斜更常见 发病机制; 视轴偏斜→ 复视→ 、视觉紊乱 →  抑制 →  弱视 斜视的程度 • 斜视的程度和弱视的深度之间没有联系 • 斜视发生的年龄越早,产生的抑制越快,弱视的程度越深  (四) 形觉剥夺性弱视 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 → 进入眼内的光线 →剥夺黄斑的光刺激 → 视觉发育障碍 →弱视 特征 ● 阻止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 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角膜疤痕 ● 7岁以前发病 ● 单侧或双侧发病 ● • 影响剥夺性弱视的程度的因素有: 发病年龄;视觉剥夺持续的时间;剥夺方式; • 剥夺1月到3年都可以引起弱视 • 发生在2.5岁前最严重 • 防止遮盖性弱视,6月以前,交替遮盖 • 2-3岁遮盖性弱视可能性小 • 单侧:视觉剥夺,异常的双眼相互作用;剥夺眼的物像与主眼的清晰物像之间产生了竞争 • 双侧:视觉剥夺 注视性质:中心注视  偏心注视 注视性质的检查 • 用眼底镜进行检查。 • 患者注视眼底镜中心的视标,根据黄斑中心凹反光和投射镜中心视标的关系来判断注视性质。 注视性质: • 中心注视(0-1度) • 旁中心凹注视(1-3度) • 黄斑旁注视(3-5 度)          • 周边注视(5度以外) • 游走性注视 中心注视性弱视 •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弱视眼视网膜有效刺激不足,黄斑区功能受到抑制,但患者仍以 黄斑区作为注视中心。 • 治疗重点:消除健眼对弱视眼的竞争抑制 • 遮盖治疗/压抑疗法 偏心注视性弱视 • 视网膜黄斑部功能:视觉功能/定位功能 • 黄斑区有很深的抑制,选择黄斑外有限距离一点的视网膜作为注视中心,形成偏心注视 • 常见于斜视性弱视,形觉剥夺性性弱视等 • 治疗关键:如何将偏心注视转为中心注视 治疗难度较大 弱视的训练 第一节  弱视的屈光不正矫正 弱视治疗前提:   矫正屈光不正,用光学手段使视网膜获得一个清晰的影像和正常的视觉刺激。 • 散瞳验光: 1. 0.5%~1%阿托品眼膏 2. 1%环戊通滴眼液 3. 1%托吡卡胺滴眼液 • 配镜原则: 1. 远视性屈光不正----睫状肌麻痹基础上减1.00~1.50DS 2. 内斜视-----全矫配镜 3. 近视性屈光不正----最佳矫正视力最低度数 4. 散光----按实际度数矫正 第二节  被动治疗 • ( 阿托品压抑治疗 1. 视近压抑 2. 视远压抑 3. 完全压抑 遮盖治疗 1. 完全遮盖       直接遮盖       间接遮盖 2.部分时间遮盖 注意预防优势眼形成遮盖性弱视! 哪些人需要遮盖治疗? • 斜视性弱视: 斜视性弱视必须进行遮盖,以强迫使用斜视眼。 • 屈光参差性弱视: 如果程度轻,不需遮盖 (通常都需要遮盖) • 屈光不正性弱视:通常不需要遮盖 • 形觉剥夺性弱视: 经常要遮盖,尽量要完全遮盖,遮盖时间更长 遮盖多久? • 通常: • 4-6小时/天 = 全天遮盖 • 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 • 遮盖视力相等 • 建立双眼视功能 • 对于形觉剥夺性弱视 • 尽量要完全遮盖,遮盖时间更长 • 遮盖持续的时间 • 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 • 4-6个月遮盖视力相等 • 建立双眼视功能 • 遮盖优缺点: ( 优点: 视力提高较为明显 ( 缺点: 易发生遮盖性弱视 外观难看,患儿难以接受 形觉剥夺性弱视: • 遮盖时间更长 • 需要整年 遮盖哪一只眼睛? • 直接遮盖:持续遮盖优势眼 • 间接遮盖:遮盖弱势眼 压抑疗法: 原理:  利用过矫或欠矫镜片,配以阿托品散瞳,人为地造成屈光参差,从而起到治疗弱视的作用。分为近压抑和远压抑。 近压抑: ( 方法: 健眼: 阿托品膏散瞳,全部矫正屈光 弱视眼:戴过矫 +2.5D眼镜 ( 适应症: 中度弱视 远压抑 ( 方法: 健眼: 1%阿托品膏散瞳,戴过矫+3D眼镜 弱视眼:戴全矫眼镜 ( 适应症: 轻度弱视,防止弱视复发 优点:治疗弱视无碍外观    解除心理压力                                                                                                                                                                                                                                                      缺点 :费时费力 主动弱视训练 • 光刺激训练 1. 红光闪烁刺激疗法(适应症:中心注视性弱视  偏心注视性弱视) 2. 红色滤光片法(适应症:偏心注视性弱视患者) 3. 海丁格刷(适应症:偏心注视性弱视患者) 4. 后像疗法(适应症:偏心注视患者) ● 精细目力训练 弱视治疗注意事项 • 盖眼问题 • 警惕发生遮盖性弱视 • 斜视 • 弱视复发               治愈的随访观察应以3年为宜 • 患儿家长的合作问题 第七章 非斜视性双眼异常及其处理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 功能性眼球运动异常 • 调节异常 1. 调节不足:由于调节幅度下降,对特定距离物体无法清晰聚焦。 2. 调节过度 3. 调节灵活度不足 4. 调节疲劳 • 聚散功能异常 1. 集合不足 2. 聚合过度 3. 散开不足 4. 散开过度 5. 融像性聚散功能失常 • 隐斜视 调节不足 一:患者,男性,18岁,看书20分钟左右即出现视疲劳、眼胀、视物模糊等症状,开学后比较严重,休息后症状改善。无明显全身疾病及服用药物,检查结果: 裸眼视力(远):OD  5.0    OS  5.0 裸眼视力(近):OD  5.0    OS  5.0 集合近点:4cm 遮盖试验(远):正位 遮盖试验(近):2△内隐斜 主觉验光:OD  +0.50(5.0)           OS  +0.25(5.0)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 2△内隐斜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D): 8△内隐斜 NRA:+2.50    PRA:-1.00  (正常:NRA>1.75D,PRA<-1.75D) 调节幅度(推近法)OD 7D      OS 7D (通过15-1/4*年龄进行比较,得出调节力不足) 调节灵活度  ou  0cpm    负镜片模糊像消除困难 (15-20为正常) • 诊断:调节不足 • 依据: 1、视近不能持久,出现视疲劳、眼胀、眼痛 (主诉) 2、调节幅度明显下降 3、调节灵活度明显下降,负镜片模糊像消除困难 4、PRA下降 调节不足症状:主要与近距离阅读和工作有关 1. 视觉疲劳,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后眼皮沉重,想睡觉; 2. 视远视近均模糊,视近明显,很难集中注意力; 3. 偶有眼干,畏光,流泪等; 4. 头痛,眼胀,眶周牵拉感 • 体征: 5. 调节幅度下降 6. 调节灵活度下降,负镜片面时速度减慢 7. 正相对调节PRA减低 8. 单眼动态检影MEM中和所需正镜片高于正常 治疗与处理: • 目的:消除视疲劳症状,增强调节功能。 • 处理: 9. 屈光矫正 10. 正镜片附加:推进法测量的调节幅度小于最小期望值 11. 视觉训练:推进训练/Brock线训练等 调节过强 患者,女性,22岁,文员; 病史:一天工作结束后,眼非常疲劳,驾车时视物模糊,有时眼疲劳症状非常明显,以致晚上不能看书读报,早上驾车上班眼无不适。多次眼科检查无明显病变,无全身疾病和药物服用史。 检查结果: 裸眼视力(远):OD  5.0    OS  5.0 裸眼视力(近):OD  5.0    OS  5.0 集合近点:4cm 遮盖试验(远):正位 遮盖试验(近):2△内隐斜 主觉验光:OD  -0.25(5.0)         OS  -0.25×90(5.0)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 2△内隐斜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D): 5△内隐斜 NRA:+1.50    PRA:-2.50 (NRA<+1.75D 调节幅度(推近法)OD 10D      OS 10D 调节灵活度   ou  3cpm  正镜片模糊像消除困难(晶体不能放松) • 诊断:调节过强 • 依据: 1、长时间近距工作后有视疲劳、视物模糊 2、早上正常,下班后症状明显,不能视远 3、NRA下降 4、调节灵活度下降,正镜片模糊像消除困难 症状:与近距离工作或者阅读有关 1. 视物模糊,近距离工作后明显,出现视物重影,视疲劳或者将阅读物移至很近; 2. 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视物时聚焦困难; 3. 眼胀,畏光,头痛等 体征:需调节放松的测试都有异常 1. 调节幅度正常; 2. 调节灵活度在正镜片面时速度减慢; 3. 负相对调节NRA正常或者偏低; 4. 有时表现为高度外隐斜; 治疗与处理 • 矫正屈光不正 • 视觉训练:镜片排序 目的:单眼调节训练,用于训练感知调节的放松和刺激,教会患者主动的产生调节和放松调节。 设备:正镜和负镜,调节字母卡或者一般阅读材料,遮盖板 镜片排序训练要点: 感受调节:右眼前置一负镜片(-3.00~-4.00D),指导患者看清视标。移除负镜片,换一正镜片(+1.00~+1.50D),再次让患者看清楚视标。重复数次。询问: 1. 哪个镜片让视标看起来大些或者小些? 2. 哪个镜片让你有紧绷的感觉或者让你的眼睛感觉更用力? 3. 哪个镜片让视标看起来更近些或者更远些? 调节灵活度不足 患者,女性,9岁,主诉视物模糊,从做完作业或阅读完课本后,再看黑板,感觉非常模糊。同样从看黑板后到再做作业也感觉视物模糊;无明显全身疾病及服用药物,检查结果: 裸眼视力(远):OD  5.0    OS  5.0 裸眼视力(近):OD  5.0    OS  5.0 集合近点:4cm 遮盖试验(远):正位 遮盖试验(近):3△外隐斜 主觉验光:OD  +0.25(5.0)           OS  -0.25×90(5.0)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3△外隐斜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D): 2△内隐斜 NRA:+1.25    PRA:-1.50 (NRA PRA均小于正常值) 调节幅度(推近法)OD 13D      OS 13D 调节灵活度  ou  0cpm    正、负镜片模糊像均消除困难 • 诊断:调节灵活度降低 • 依据: 1、无明显屈光不正,有视物模糊 2、交替视远视近时症状明显 3、NRA和PRA均下降 4、调节灵敏度下降,正、负镜片模糊像均消除困难 5、调节幅度正常 症状: • 看近物体后出现短时性近距和远距视力模糊; • 稍作近距离阅读和工作后感觉眼胀; • 阅读困难,注意力下降; • 眶周牵拉感; • 阅读字体在移动; • 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头痛,疲劳,嗜睡等; 体征: • 调节灵活度下降,正镜片和负镜片模糊像消除均减慢; • 负相对调节NRA和正相对调节PRA均可降低; • 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相等; 治疗与处理: 矫正屈光不正 视觉训练:单眼镜片翻转拍、近-远Hart表、双眼调节翻转拍 集合不足 患者,男性,22岁,看书15分钟左右即出现眼痛、眼胀、视物模糊等症状,平时使用电脑的时间长。无明显全身疾病,检查结果: 裸眼视力(远):OD  4.2    OS  4.5 裸眼视力(近):OD  5.0    OS  5.0 集合近点:13cm 遮盖试验(远):正位 遮盖试验(近):9△外隐斜 主觉验光:OD  -2.50(5.0)         OS  -1.75(5.0)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 9△外隐斜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D): 6△外隐斜 问:患者的主要问题?依据? • 问:还需做哪些检查?  还需做的检查:聚散力、调节灵活度、NRA/PRA和调节幅度等。 • 诊断:集合不足 • 依据: 1、阅读不能持久,出现眼痛、眼胀、视物模糊 2、集合近点较大13mm 3、近距遮盖9△外隐斜和近距水平隐斜为 9△外隐斜 4、AC/A=3/1 5、远距检查正常 集合不足反映了近距离阅读需求与实际集合能力之间的不协调。 特征:远距隐斜正常或者轻度外隐斜,近距离高度外隐斜。 症状: 1. 阅读等近距用眼时视物模糊,聚焦困难; 2. 伴重影、复视等; 3. 持久阅读后眼球酸胀、牵拉感、眶周疼痛; 4. 无法集中注意力阅读; 体征: • 集合近点NPC后退,>10~12cm; • 视近出现外隐斜,甚至出现间歇性外斜视; • AC/A比率低; • 正融像性聚散能力降低; • 调节灵活度降低,放正镜片时模糊像消除困难; • 负相对调节NRA降低,正相对调节PRA增高; 治疗与处理: 视觉训练:Brock线。 棱镜:根据患者集散功能及隐斜量测量结果确定棱镜处方,用于阅读和近距离活动。 集合过强 患者,男性,13岁,看书20分钟左右即出现眼痛、眼胀、视物模糊等症状,开学后比较严重,休息后症状改善。无明显全身疾病,检查结果: 裸眼视力(远):OD  4.8    OS  4.8 裸眼视力(近):OD  5.0    OS  5.0 集合近点:3cm 遮盖试验(远):正位 遮盖试验(近):10△内隐斜 主觉验光:OD  -0.75(5.0)                   OS  -0.75(5.0)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 10△内隐斜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D):18△内隐斜 NRA:+2.50    PRA:-0.50 • 诊断:集合过强 • 依据: 1、阅读不能持久,出现眼痛、眼胀、视物模糊 2、集合近点较小:3mm 3、近距遮盖10△内隐斜和近距水平隐斜为 10△内隐斜 4、AC/A=8/1 还需做哪些检查? 还需做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的检查。 特征:长时间阅读或者使用电脑后出现,可同时伴有调节功能异常。视远时正位或者轻度内隐斜,视近内隐斜。 • 症状: 1. 与近距离工作有关; 2. 持久阅读后眼球酸胀、牵拉感、眶周疼痛; 3. 阅读时喜欢将书本放的很近; 4. 视物重影; 5. 视物疲劳后会发生头位倾斜。 • 体征: 6. 内隐斜程度视近大于视远; 7. AC/A比率高(>6); 8. 负融像性聚散NFV低是集合过度的典型体征; 9. 正相对调节PRA低; 10. 调节灵活度下降,放置负镜片时模糊像消除困难。 治疗与处理: • 正镜片附加:远距工作使用主觉验光处方,近距离正镜片附加; • 视觉训练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斜弱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