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农村养老模式

2017-10-24 8页 doc 22KB 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农村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模式 关于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 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 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13%。城市的...
农村养老模式
农村养老模式 关于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的建议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 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 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17% ,其中,单身孤老户8.15% ,夫妻户41.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13%; 农村的纯老户38.13% ,其中,单身孤老户9.16% ,夫妻户29.10% ,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 ,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虽然 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往往很有限, 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 真可谓苦不堪言。 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现尤为明显。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12%,患慢性病的占65.15%,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 - 80% ,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 57.1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三)我国城乡养老保障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养”的保障主要包括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医”的保障包括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生活医疗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空巢老人仍有半数以上。老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难题仍待缓解。 (四)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约 1004万人,经济困难的占52.14% ,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1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16% ,感到不幸福的占21% ,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15%。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 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另外,农村老人们因为隔代教育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1% ,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0万人。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 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 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压力, 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情。加之, 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五)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和社会帮助缺位 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 ,约948万人; 7.1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他们当中, 1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14个百分点。空巢老人主要靠配偶照料,占52.13% ,国家、集体、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的仅占2.19%。 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方式,而我国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居家养老仍面临投入服务平台匮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难题。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而在广大的农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养老保障的,而子女外出的结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的缺位。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当前,孤身老人暴病无助的情况,在各地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贫病交加、悄然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 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入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 外寻求发展机会。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而农村新建住房的层出不穷,为分居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 —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 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 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 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现代教育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 农村家庭中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村庄舆论与道德压力日趋减弱,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 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 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一)维护老龄化社会和谐的相关应对策略应该走向机制化、体系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回良玉将老龄问题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顾和 据全国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显示,老人们最需要的服务包括法律援助、所以,应当提升老年人的权益和地位。“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但这一 传统一度有所失落,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现在已经到了重拾的时候,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地位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二)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农村养老保险试推行十几年来,尽管目前还有不少困难,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的空巢家庭老人就逐渐能从其中受益。 (三)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 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的。邻里乡亲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例如,为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入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 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护理, 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农村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整合社会资源, 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四)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 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五)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扶持规划。 农村部分儿女基本没能力尽到对父母的赡养责任,所以解决农村老人养老,政府应是主体。 一是财政要加大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努力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创造条件。 二是加大对乡镇、村(组)社区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村(组)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待遇,确保各项工作有人做、愿意做,提高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 空巢老人家庭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面对迅速发展的 老龄化趋势,仅依靠居家养老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积极推广居家养老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福利设施,如兴建敬老院、特别护理老人院,开展临终关怀项目,建立老人活动设施,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 关爱。
/
本文档为【农村养老模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