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中历史总复习

高中历史总复习

2017-09-30 25页 doc 50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9425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15世纪以前,东方的香料、珠宝、丝绸等先由波斯人、阿拉伯人、东罗马人运到地中海东岸,再转运到欧洲其他地方。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15世纪晚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完成中央集权;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前半期,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鼎盛,出现了“美术三杰”。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都被列入西班牙的版图。 14,17...
高中历史总复习
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外历史大事年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15世纪以前,东方的香料、珠宝、丝绸等先由波斯人、阿拉伯人、东罗马人运到地中海东岸,再转运到欧洲其他地方。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15世纪晚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完成中央集权;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前半期,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鼎盛,出现了“美术三杰”。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都被列入西班牙的版图。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453年,土耳其灭掉拜占廷帝国,大批熟悉拉丁文的学者到达意大利,带去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古籍,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1488年,葡萄牙的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意大利的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1497,1498年,葡萄牙的达?伽马在王室支持下,开辟了欧洲人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1500年,葡萄牙到了巴西,宣布巴西是其殖民地。 1519,1522年,葡萄牙的麦哲伦等在西班牙支持下开辟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1521年,麦哲伦到达菲律宾被杀,第二年 回到西班牙。 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7世纪初,荷兰人到达澳大利亚,称澳大利亚大陆为新荷兰。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1600年,英国的吉尔伯特发表了《论磁学》,研究了天然磁石的性质。 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 16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史称: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帝国。 16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菲律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16世纪末,英国打败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 1638年,苏格兰人民为了反对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举行起义。 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高考历史五步式快速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一。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我国先民由原始狩猎采集逐步向农耕文明过渡、中华文明奠基。 分期: (1) 原始蒙昧即石器时代(不列入考试范围)。 (2) 中华文明勃兴时期(夏、商、周),即青铜时代或金石并用时代。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奴隶社会确立、发展和强盛,奴隶制经济政治逐步完善;经济上奴隶制农业经济发达;文化上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中华文明随之勃兴。 (3) 社会变革时期(春秋战国),即铁器牛耕时代。具体表现为:政治上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快;经济上农耕文明开始走向成熟,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封建生产逐渐形成;文化上思想文化繁荣,中华文明由此奠基。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自主归纳: 政治: 1、 夏朝建立——奴隶社会的确立,起止时间 ,建国者 。 2、 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起止时间 ,建国者 ,前期多次迁都 后稳定下来。 3、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起止时间 ,建国者 ,都城 。 主要事件: 、 。重要制 度: 、 。 4、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起止时间 。 诸侯争霸: 、 、 。 诸侯改革:齐国 、鲁国 。 5、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起止时间 。 格局形成标志: 和 。 战国七雄: 、 、 、 、 、 、 。 兼并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 和 。 各国变法:魏国 变法、楚国 变法和秦国 变法(背景、内容、意义)。 经济: 1、农业:(1)“ ”在商周时都已种植;(2) 农具的使用和 技术的推广; (3)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春秋 ,战 国 、 。 2、手工业:商周时期的 制造业;春秋战国时期,冶铸制造, 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出现手工专著 。 3、城市: 、 、 。 民族关系:在春秋战国的兼并过程中,民族融合逐步加强,为后来 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文化(只考春秋战国的文化): 思想:春秋 创立道家思想、 创立儒家思想;战国“ ”的思想。 文学:《 》、屈原的诗、诸子散文。 天文:春秋关于 的最早、战国出现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 物理:《墨经》中 。 医学:扁鹊的 法。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并在政治上保证了井田制。?井田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分封制,一旦井田制瓦解,必然使分封制动摇、瓦解,而分封制的瓦解又进一步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铁器、牛耕技术的使用使生产力提高,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各国为增强实力都注重发展经济。 ?农民有了少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使生产积极性提高。 ?天文历法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异同: 3、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结果相同,都是强国打败弱国、大国吞并小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量;?影响相同,都有利于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都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不同点:?性质不同,前者是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争霸战争,而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后果不同,前者促进了奴隶制的解体,而后者则加速了封建制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 4、春秋、战国变法的差异及其原因: 4、差异:?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实现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而后者是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改革的内容不同,前者是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壮大势力,而后者是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从法律上将封建土地制度确立下来?性质不同:前者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而后者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差异原因:前者是因为生产力提高,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而周王室日益衰微,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进行争战,因 此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而后者是因为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技术的普遍使用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井田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变法必然是废除奴隶制度、建立封建制度。 5、“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结束的原因: 5、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各种流派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社会动荡和变革促使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思想基础;?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思想家——文化基础;?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阶级基础。 结束原因:秦统一后,采纳法家学说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百家争鸣”不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局面,已不合时宜。 6、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 6、?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目减少,形成了局部统一。 ?华夏族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变法后,秦国势力开始强大,为以后秦的统 一准备了条件。 ?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也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人民迫切渴望实现统一。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与归纳: 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说明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了地方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县制至今仍是我国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 经济上,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从而成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封建制度和政策。 思想文化上,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发挥改造,在汉武帝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们构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特色思想文化的核心。 3、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战国时期:铁器牛耕进一步推广——封建生产关系成熟——完成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封建经济迅 速发展。 ?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变革,政治变革又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增强,他们要求废除旧制度、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推动了各国变法,经百余年的变法运动,最终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从而又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经济、政治的变革决定了思想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又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变革促进了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而这些成就又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选择题: 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夏、商两朝的覆灭,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2(西周“国人暴动”的性质是 A(奴隶的武装暴动 B(平民的武装暴动 C(手工业者的武装暴动 D(诸侯的武装暴动 3(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 B(商朝前线兵力弱 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大举分封是由执 政的周公实施的?受封者只能得到土地 A(??? B(?? C(?? D(?? 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6(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井田制实质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C(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7(下列内容不符合西周社会历史特点的是 A(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疆域 B(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C(井田制开始出现并迅速瓦解 D(奴隶地位低下,用于社会生产各部门 8(关于商周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植粮食作物“五谷” B(奴隶和庶民集体耕 作 C(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D(主要劳动工具为青铜器 9(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落的表现有?王畿之地大大缩小?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被迫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A(??? B(??? C(??? D(???? 10(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 C(周王室衰微 D(诸侯野心增大 11(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错误的一项是 A(瓦解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B(造成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C(是奴隶主进行的掠夺性战争 D(在客观上无进步性可言 1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积极意义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统一 ?促进了民族融合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集权的趋势 A(??? B(??? C(??? D(??? 13(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统一 C(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D(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1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的兴修 D(曲辕犁的发明 15(战国后期,导致关中平原北部盐碱地变成高产良田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芍陂 C(西门豹渠 D(郑国渠 16(下面关于春秋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出现了精巧漆器 ?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已能用曲造酒 ?出现了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A(??? B(??? C(??? D(???? 1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B(春秋时期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C(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D(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确认 18(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重视生产 C(农民地位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1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0(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1(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小生产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22(“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上文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3(墨子、韩非子、商鞅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24(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 B(??? C(??? D(???? 2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名句,与屈原关系密切的端午节已被国务院确定为法定假日。人民怀念、纪念屈原的主要原因是 A(屈原的遭遇令人同情 B(人们对奸臣的愤怒 C(屈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D(他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大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 (管仲初见齐桓公,对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试诸疆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三 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何,履亩而税也。 ——《十三经注疏?公羊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处于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阶段, (1)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2) 材料一向我们提供了什么历史信息, (2)春秋时期已经使用铁器 (3) 材料二向我们提供了什么历史信息, (3)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地 (4) 材料三所说的“履亩而税”包括哪些土地, (4)公田和私田 (5) 材料三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促使土地逐渐由奴隶社会的国有制向封建私有制转变 27(阅读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而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古者圣王为之政,列德而尚贤。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 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材料二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今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战国时期的文化》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各代表哪家学派的思想, (1)墨家和法家 (2)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代表哪个阶层的什么思想, (2)兼爱,选贤任能;小生产者渴望安定,反对贵族特权 (3) 材料二反映作者什么思想观念,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不同,谁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的时代,并加以说明。 (3)观念: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能遵循古法,主张用严刑重罚来治理国家。不同:材料一主张兼爱,而材料二主张严刑重罚;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的时代。理由: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国家混乱不堪,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和法律很难统一天下,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集权、法治是统一的需要。 28(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戳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力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也。”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多怨望。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即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谈到商鞅变法中哪些主要措施,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 (1)措施:“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奖励耕织;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确定土地私有制。理论:法家思想。 (2) 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现象: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反对,最后被车裂而死。原因: 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3)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商鞅变法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潮流,为秦朝完成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商鞅虽然被车裂而死,但谁也阻挡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现今中国的改革开放,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只有改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阶段特征及其表现: 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 具体表现: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巩固和发展。 经济:农耕工具和技术创新、推广,经济制度健全,以农业为主体的封建经济全面发展。 民族关系:边疆地区得到有效的管辖和开发,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进一步加强。 外交:进入中国古代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中外交往频繁,东亚文化圈形成、扩展,影响远及欧非。 文化:科技领先世界,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交融,气势恢弘,影响深远。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自主归纳: 政治: 1、 秦朝的兴衰: 统一:条件:社会基础 、经济基础 、群众基础 ;主观条件 ;时间 ;疆域:东临 、西到 、南瀕 、北抵 一带;意义 、 。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政治 上, 、 、 ;经济 上, 、 、 、 ;文化 上, 、 、 。 灭亡:因暴政引起农民起义而亡。 2、 汉代制度的创新: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度(使大量优秀人才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 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编户制度(既是户籍制度,又是赋税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户籍和赋税制度的正式形成) 经济(不列入考试范围) 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秦朝北击匈奴,夺取 ,筑长城(西起 、东到 );西汉与匈奴和 、战 、和 ;东汉,匈奴分裂为 和 , 、 大败北匈奴,南匈奴归附。 2、与越族的关系:秦朝南伐越族,设 、 、 三郡;西汉武帝时在南越设 等九郡。 3、与西域的关系:西汉时派 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设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 经营西域。 4、与西南夷的关系:西汉 时设郡,东汉初重归汉朝版图。 对外关系: 1、与朝鲜的关系: 2、与日本的关系:东汉光武帝 。 3、与西亚的关系:东汉 出使 到达 。 4、与欧洲的关系:166年 派使到东汉。 5、“丝绸之路”:路线 ,作 用 。 6、“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作用 。 文化成就: 1、科学技术:天文 ,历法 ,数学 ,医学 ,造纸 。 2、哲学:董仲舒 ;王充 。 3、宗教:西汉末 传入, 道教产生。 4、史学:西汉 ,东 汉 。 5、文学:汉赋、乐府诗 6、艺术:雕塑、绘画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后世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和发展.。 ?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汉初兴盛局面的 出现。 2、秦长城的历史作用: 2、积极作用:?防御了匈奴南下,保护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为后世长城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消极作用:?人为地阻碍了农牧文化的交流,对民族融合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其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3、“汉承秦制,略有损益”的含义: 、“汉承秦制”——沿袭了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监察制度、货币等)。 “略有损益”——有新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了监察制度,创立了刺史制度。 ?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创立了察举制等选官制度。 ?户籍、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编户制度。 4、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区域特征、特点、形成原因及影响: 区域特征:?南方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加强;?西部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与和亲交替。 特点:?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边疆地区的开发加速;?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形成原因: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统治者采取了有效的政策促进 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影响:?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5、战争、和亲、设机构管辖、迁徙人口、册封。 6、“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6、原因:?汉朝国力强盛,经济尤其是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西汉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和西域的威胁,并设置西域都护使商旅往来畅通无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中外交通发达。 影响:?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和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传播了中华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促进了中国丝织业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贸易关系沟通了中外外交圈的联系 7、汉代东亚文化圈扩展的原因: 7、?汉朝封建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丝绸之路”的开通开辟了中外交通的新纪元,中外交通发达。 8、秦汉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及与政治、经济的联系: 8、原因:?上承先秦文化并发扬光大;?政治上的大一统;?封建经济的大发展;?民族交流频繁,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地区;?中外交往有突破性进展,外来文明的传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文化的崇尚。 与政治、经济的联系:?国家的统一,生产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为文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文化成就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9、秦汉时期完成和维护统一的特点及长期统一的积极影响: 9、特点:?统一与开拓疆域相结合;?统一局面始终伴随着与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统一以建立和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 保证。 积极影响:?使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维持了社会的相对安定,兴修了大量的大型水利工程;?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使国家出现强盛局面。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萌芽于战国(理论: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实践:商鞅变法中的废分封、行县制、实行法制)——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皇权,经济上编户齐民,军事上出兵匈奴,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和府兵制的改革、完善以及募兵制的创立)——加强于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发展于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设行省)——强化于明清(废丞相权分六部、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 2、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作用、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核心:君主专制、独裁 作用:主要是镇压百姓,抵御外族侵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组织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设和社会生产 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影响: 积极(主要反映在前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古代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长期领先于世界。 消极(主要反映在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及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工商 业出现繁荣局面的原因: 3、影响:?在封建社会早期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封建制度取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消极作用日益增强,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的过分单一化;?促使人们盲目地扩大耕地面积,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原因:?手工业和商业是封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家庭对生产工具和某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统治阶级对手工业品的需求日益扩大,以及各地区之间物质交流的发展都使得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封建经济中,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汉唐时期,中央政府经营西域措施的异同及其关系: 4、相同:?都重视与西域各族的关系;?都设置了军事行政管理机构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不同:西汉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族的交往,并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巩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辖;而唐朝则是先打败东、西突厥,设都督府,任用突厥首领担任都督进行管理,后来又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一步巩固了对西域的管辖。 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都有力地证明了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秦汉时期与日本幕府时期封建土地制度的异同: 5、相同:都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 不同:秦汉实行土地私有(个人所有),土地所有者可自由经营和买卖土地,而日本实行土地国有(即将军所有),封建领主对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土地不准买卖。 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规律及结果: 6、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买卖,土地日益集中到地主手中而形成土地兼并(根本原因);?一些官僚地主利用权力巧取豪夺(重要原因)。 规律:每个朝代的前期较为缓和(北宋除外),后期日益严重,形成不可遏止的趋势。 结果:使土地高度集中,大批农民失去土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是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7、中国古代与封建专制统治有关的三种哲学思想: 7、封建专制统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尊崇儒家学说,提倡大一统,以思想的统一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 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程朱理学;?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秦实现统一的最基本条件是 A(经济联系的加强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秦国国富兵强 D(秦始皇的战略和策略 2(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D(郡县由中央和皇帝控制, 官吏不能世袭 3(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4(沟通湘水和漓水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隋朝 5(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迫使汉高祖“反秦之蔽,与民休息” B(大大削弱了奴隶制残余 C(使汉初出现了布衣将相的局面 D(使汉初废除了郡县制, 实行了封国制 6(秦实行郡县制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管辖地方的措施 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加强皇权的需要 7(西汉实行的制度中,其职能与秦朝御史大夫相似的是 A(刺史制度 B(察举制 C(郡县制 D(封国制 8(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废封国制?颁布“推恩令”?颁布附益之法?设刺史?实行察举制 A(??? B(??? C(??? D(??? 9(汉朝建立的察举制度,其准确含义是 A(监察百官 B(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 C(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 D(通过民主方式选举人才为官 10(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法家思想的影响 C(皇权意识的增强 D(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11(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减轻赋税,减少封建剥削 B(确立以农为本的思想 C(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12(关于西汉编户制度的评论,正确的是?源于秦,形成于汉?是比较成熟的封建赋役制度?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是现代户籍制度的起源 A(??? B(??? C(??? D(??? 13(楚汉战争时,有“米石万钱”的记载,而据《太平御览》,汉文帝时,谷价至于数十钱。据《史记?律书》,甚至有达到“(每石)粟至十余钱”的历史记录。导致粮价降低的主要原因应当是 A(战争时期粮价上涨,和平时期降低 B(农耕经济的空前发展 C(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大幅提高 D(汉朝正确的农业政策 14(下列关于匈奴兴衰的史实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公元前3世纪,匈奴已使用铁器,建立了政权 B(汉武帝三次大败匈奴,从此,汉朝放弃了和亲政策 C(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与汉人融合 D(东汉前期大败北匈奴,解除西北边患 15(秦汉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之处是?反击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同西域发展友好关系?在西南夷和百越地区设郡?解除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A(?? B(?? C(?? D(?? 1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17(张骞出使西域和班超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相似之处是?密切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确立了中央对西域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 济文化交流?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A(?? B(?? C(?? D(?? 18(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A(西汉经济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关系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9(《后汉书?东夷传》记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秦朝与辰韩保持着频繁的贸易 B(辰韩受中国先进文化的影响,所以称为秦韩 C(辰韩有些居民是秦朝人的后裔,有人称其为秦韩 D(秦朝与辰韩互派使节加强双方的联系 20(秦汉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是?西汉记录太阳黑子?西汉编《黄帝内经》?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成书《九章算术》?华佗发明麻沸散?蔡伦改进造纸术 A(????? B(????? C(????? D(????? 21(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奏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得益于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22(秦汉文化成就中不能体现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是 A(万里长城 B(秦陵兵马俑 C(马王堆帛画 D(《史记》 23(两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王充的唯物思想 B(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思想 C(佛教的转世思想 D(道教神仙思想 24(下列历史事件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的是 A(焚书坑儒 B(张骞出使西域 C(光武中兴 D(甘英出使大秦 25(两汉时兴起的文学新体裁是 A(散文 B(楚辞 C(赋 D(乐府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后汉书?西域传》中的材料 材料一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 材料二 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逆,并复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材料三 章帝不欲废蔽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己校尉,不复遣都护。„„时军司马班超留于阗,绥集诸国。„„班超遂定西域,因以班超为都护定龟兹。 材料四 九年,班超遣甘英穷临西海以还。皆出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 请回答: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怎样使“西域内属”的, (1)?长期战争打败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设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域与内地关系变化的关键因素。 (2)取决于中央政权是否尊重少数民族,是否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 (3)?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7(阅读下列《汉书》中的几段材料: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二 悼惠之王齐,最为大国.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时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众官,如汉制,汉独为置丞相。自吴楚诛后,稍夺诸侯权;左官附益阿党之法设。其后诸侯唯得衣食租税,贫者或乘牛车。 材料三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 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 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
/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总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