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海南论文: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解

2017-10-07 11页 doc 74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海南论文: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解海南论文: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解 海南论文: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解 摘要:本文通过测算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威廉逊系数和极值,对海南1988—2009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县市经济差异在经历了差异逐步增大后,在一个较高差异水平上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发展的差异是海南县市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第二产业,而海南第一产业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发展相对均衡。未来,海南各县市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寻找优势产业,在三次产业发展高度差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整体均衡。 关键词:海南;均衡发展;威廉逊系数...
海南论文: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解
海南论文: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解 海南论文: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解 摘要:本文通过测算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威廉逊系数和极值,对海南1988—2009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海南县市经济差异在经历了差异逐步增大后,在一个较高差异水平上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发展的差异是海南县市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第二产业,而海南第一产业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发展相对均衡。未来,海南各县市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寻找优势产业,在三次产业发展高度差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整体均衡。 关键词:海南;均衡发展;威廉逊系数;差异分解 自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77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1654.21亿元,gdp提高了21倍多,年均gdp增长率达15.73%。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人均gdp由1988年的1220元上升至2009年的19254元,提高了15倍多,年均增长率为14.04%。 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资源禀赋、生产力、技术、人才、区位等的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出现[1]。1988—1994年期间,在海南建省的背景和经济泡沫的双重影响下,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拉大。为协调区域经济差异,早在“九五”计划时期,海南省政府就开始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倡省内发达县市支援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十五”计 划继续侧重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以逐步缩小地区差异。至“十一五”时期,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了“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和东西南北中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2—3]。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在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怎样实现海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成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中的任务之一。本文将县市作为研究单元,分析了海南省1988年以来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变迁情况,从产业视角寻求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从而为其区域协调发展寻求思路。 一、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点 (一)研究空间单元、指标和数据样本的选取 海南自1988年建省以来,空间单元发生了一些小变化,为了统一空间单位、利于研究,本文以2009年的18个县市单位为基本空间单元?。 本文的数据样本,均来自《海南省统计年鉴 (1989—2010)》。在指标选取上,本文主要选取gdp、人均gdp、人口以及三次产业等指标,均按照当年数据进行计算。由于海口市的空间单元有所变动?,所以相关指标的数据也做了相应的重新计算。在指标的数据范围选择上,除了1988、1990、1992、1994年的数据中包含了农垦,其他年份的数据 均不包括农垦。在人口数据的处理时,考虑到本文以海南的18个县市为研究的空间单元,西南中沙群岛的人数极少,故没有将其纳入总人口内,所以在总人口的数据显示上,与统计年鉴的总人口数据样本有细微的差别,但并不影响研究。 (二)衡量指标以及计算结果 为了测量海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总体情况,本文以海南省的18个县市作为基本的地域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选用了威廉逊系数(即加权变异系数)和极值差率来分析海南省自1988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差异和各县市区间经济的发展差异变化。衡量指标的如下: 其中,cvw为威廉逊系数;ir为极值差率;xi为第个区域的人均gdp;n为区域个数;x为n个区域的人均gdp的均值;pi为第i个区域的人口数;p为海南省总人口数;xmax为人均gdp最大值;xmin为人均gdp最小值。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到了1988—2009年期间的威廉逊系数和极值比率(见表1、图1)。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整体变化特点 如图1所显示,威廉逊系数和极值比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1988—1992年威廉逊系数和极值比率均呈迅速增大态势(威廉逊系数从1988年的0.2656增加至1992年的0.5014),主要受海南建省的政策影响,海口等核心区域得 到了优先发展,拉大了与其它区域的差距。1993—1996年威廉逊系数和极值比率呈现逐渐下降态势(威廉逊系数从1992年的0.5014下降至1996年的0.4391),说明区域差距不断缩小,主要原因在于其他市县在获得发展空间之后,对之前优先发展区域的追赶。1997—2001年,威廉逊系数和极值比率又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威廉逊系数从1996年的0.4391增加至2001年的0.654),但差距扩大的速度低于1988—1992年。该时间段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原因不是由各区域发展速度的差异导致,而主要是由各区域发展速度的不同导致的,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期间大量资金流出海南,导致部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完善的区域经济减速明显高于核心区域,从而导致海南核心区域和其它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并且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减弱之后,海南区域经济差异在2002年得到了迅速缩减,直至2009年一直保持稳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1988—2009年海南区域经济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1988—2001年的敏感波动期;二是2002—2009年的相对稳定期。在敏感波动期,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敏感性较强的原因在于各方对于海南在我国整体发展中角色定位的试探,其敏感源是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导致的资本流动。在相对稳定期,海南经济发展开始具备了内生驱动力,逐渐摆脱了外部资本流动的扰动,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差异保持相对稳定。但由于海南各市县基础设施、产 业结构、人力资源、资本供给等历史差异的存在,即便在相对稳定期,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也依然保持相对高位。 (四)各县市区域经济变化特点 总体来看,海南省各县市的人均gdp均呈增长态势,其中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文昌市、澄迈县、昌江县的人均gdp排名比较靠前,而琼中县、保亭县、乐东县、白沙县、屯昌县排名比较靠后。 从绝对值来看,海口市从1988—2007年的人均gdp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到2008、2009年,三亚市人均gdp超过海口市。1988—2009年,临高县、陵水县、定安县、琼中县都曾是海南省人均gdp的最低值的地域单元。其中,在1988—1998年,临高县、陵水县、定安县曾达到海南省人均gdp的最低值,但之后的发展速度较快,至2009年均达到了海南省的中等水平。相反地,琼中县、白沙县、乐东县、屯昌县整个研究期间发展速度放缓,在2000—2009年期间,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其中,1988年最高值1838元(海口市)与最低值854元(临高县)相差984元;2001年最高值17038元(海口市)与最低值3034元(琼中县)相差14004元;2009年最高值35750元(三亚市)与最低值7379元(琼中县)相差28371元。由此可见,从绝对值来看,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从相对值增长倍数来看,在1988—2001年期间,高于 平均水平6倍的有7个区县?,其余11个县市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琼中县(2.49)和白沙县(2.37)处于较低水平。增长倍数最高值9.67(海口市)与最低倍数2.37(白沙县)相差7.3倍。1988—2009年期间,以海南省的人均gdp增长倍数15.78作为分界点,高于平均水平的有4个县市?,其他14个县市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白沙县(5.96倍)、琼中县(6.06倍)、五指山市(8.22倍)、屯昌县(8.59倍)、保亭县(8.66倍)处于较低水平。增长倍数最高值26.06倍(三亚市)和最低值5.96倍(琼中县)之间相差了20余倍。由此可见,从相对值来看,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呈增大趋势。 通过对1988—2009年海南省各县市人均gdp绝对值和变动率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海南省各县市人均gdp增速差异较大,从而导致海南区域经济差异有扩大趋势;第二,海南省沿海县市的人均gdp增速高于中部地区;第三,海南民族自治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低于其它县市。综上所述,1988—2009年海南省各县市的区域经济差异程度较高,并有扩大趋势,主要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导致:外因是国家政策和外部外生变量所致的资本流动,内因是海南省各县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教育水平等的差异。 二、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分解 (一)威廉逊系数分解与计算结果 差异的分解主要是为了寻求引起差异的原因,本文选用威廉逊系数的分解来探究三次产业部门对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而威廉逊系数的优点就在于能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各个部门和各个部门内部的差异,从而便于探讨总体差异的构成和来源,其分解方法如下: 其中,zj为部门j在海南省gdp中所占的份额;cvwj为部门j的威廉逊系数;covw(j,k)为部门j和部门k之间的加权协方差系数, xj、 xk分别为全省部门j和部门k的人均gdp; xji、 xki 分别为第个地区部门j和部门k的人均gdp;n为产业部门数。 按国际通行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三个部门,即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公式就变为: cvw=z1cvw1+z2cvw2+z3cvw3+2z1z2covw(1,2)+ 2z1z3covw(1,3)+2z2z3covw(2,3) 以人均gdp为主要指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地区总体差异的贡献依次为z1cvw1/cvw、z2cvw2/cvw、z3cvw3/cvw,各产业的交互影响依次类推。显然,各产业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由两方面决定:一是cvwj值的大小;二是zj值的大小。即一个部门在gdp中所占的份额越高,地区间该部门发展差异越大,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也就越大[4]。 根据以上分解方法,海南省区域差异的产业分解结果如 表2所示。 (二)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分析 从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来看,从建省之初1988年起,至2009年止,第一产业在整个gdp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减少,由1988年的51.63%降至2009年的25.50%。第二产业的比重缓慢而呈波动性的增大,由1988年的18.93%增长至2009年的28.08%。第三产业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快速取代第一产业的位置,成为海南省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由1988年的29.45%稳步上升至2009年的46.42%。三次产业的演变过程,大体与海南省省委、省政府“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旅游业为龙头”、“一省两地”等产业发展战略调整过程相吻合[5]。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建省之初,海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是“一三二”模式,至1994年为“三一二”模式。至2007年又转变为“三二一”模式。 通过对海南省1988—2009年产业结构变迁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南区域经济发展并没有符合克拉克定律所表明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次发展的规律,而是表现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路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海南省不存在克拉克定律存在的两个前提条件,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弹性差异,投资报酬差异并不明显;第二,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性强(如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而产业关 联性弱,就业拉动能力差。因此,海南区域经济发展未必符合克拉克定律,很可能是从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跳跃。 (三)海南省各产业部门内部差距的分析 由图3可见,海南省各县市之间第一产业的发展较为平衡,与第二、三产业相比较,差距变动较为平缓,自1988年的0.2585逐步上升至2009年的0.4002。即便是在差距变动最大的2003—2009年期间,也只是在0.4附近波动。各县市的第二、三产业的变动趋势几乎一致,先是逐渐上升,之后逐渐回落,最后在一个较高水平呈波动变化状态。但是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的差距变动幅度大,在1988—1992年期间,第二产业差距的变动幅度大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由0.7832上升至1.0890,第三产业由0.6407变动至1.0155。但在1994—2009年期间,第三产业的差距水平一直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0.75附近波动,第三产业在0.95附近波动。在海南建省之初,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导致各地的二、三次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1996年海南提出“一省两地”战略后,各地均开始注重旅游业和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得二、三次产业的威廉逊系数有向下波动之势,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差异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第一产业差异变动较小的原因与海南各地热带农业生 产效率相对稳定有关,各地在农林牧渔生产方式上趋同,尚没有形成有规模的区域性农业产业集群。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如何打造热带高效农业产业集群、理顺农业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是海南省面临的问题之一。虽然农业产业集群的打造会导致农业发展出现暂时区域差异,但整体三次产业的发展将更加契合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各县市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地区区位差异、旅游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二是政策引导下的资本集聚,希望通过资本集聚培养区域增长极,然后带动其它区域发展。 (四)海南省三次产业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分析 从图4来看,1988—2009年期间,对总体差距贡献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从贡献率的变化来看,第三产业呈逐渐波动性上升态势,从1988年的49.33%上升至2009年的68.55%。而第一、二产业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前者的总体水平低于后者,且波动较为平缓。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从1988年的24.68%下降至1992年的4.37%,之后基本在5.5%附近波动。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从1988年的30.45%下降至1994年的14.97%,之后在这个水平附近波动。 通过对海南省三次产业区域经济差异贡献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影响海南区域经济差异的最主要 因素,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度呈下降态势。第三产业成为海南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影响因素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海南省各县市在旅游资源质量、数量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二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面临的政策条件和资本性投资的回报率相对其他产业有一定优势,这导致三亚等旅游资源相对丰裕的县市凭借旅游业发展,在整体经济表现上得以凸显。第二产业对海南区域经济差异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南整体工业发展由于人才、自然资源禀赋等的制约,短期很难实现在工业发展上的突破。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海南省各县市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威廉逊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最初的敏感波动期后,进入了差异较大的相对稳定期。海南各县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分解来看,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所致。海南区域经济差异集中表现在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差异、民族自治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差异、以及旅游发达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差异。 根据以上分析,未来海南省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技术和资本”,更加关注资本和技术的广化。当前,外来的资本、技术和产业对海南区域 经济发展冲击较大。资本和技术必然对劳动力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资本和技术的深化也必然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这将导致海南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能力提升存在反向运动的可能性。因此,要消除这种反向运动力,一是要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技术和资本”;二是要重视资本和技术的广化,而不是过于强调资本和技术的深化。 2.加大对于海南中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主要有两个思路:一是大项目转移带动中部发展,比如在中部地区建设海南最大的家居建材市场以及将海南省工业学校在中部地区建立新校区;二是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还需要切实增加中部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等支出,以及加大对中部地区创业、就业的指导力度。 3.构建动态优化的产业结构体系,减少经济漏损。海南省产业结构动态优化并不是指高度化和高新技术化,而是指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化。构建动态优化的产业结构体系有两点表现:一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相对弱后地区经济发展;二是提高海南本地旅游发展所需产品、服务、生产要素等供给的能力,降低旅游漏损,最大限度发挥旅游乘数,由旅游发达地区带动其它地区。 4.依托政策契机,深掘第三产业关联效应。第三产业是一种行业幅面宽广的产业,其服务面随经济建设不断发展而延伸。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 无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都高于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而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零售业、金融等服务业是旅游业的相关产业,直接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力地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7]。由此可见,旅游业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第三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今后协调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 参考文献: [1]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4):402-407. [2]唐镇乐,冯燕.海南区域经济布局与创新[j].新东方,2009(4):14-17. [3]唐镇乐.海南区域经济带动战略探讨[j].新东方,2010(5):11-16. [4]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21-448. [5]何逊峰.海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6]张德铜.海南一、二、三次产业的相关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13-20. [7]张可云.中国区域经济运行问题研究[j].经济研 究,1992(6):52-58.
/
本文档为【海南论文: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