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植物病理学习题

2017-09-20 26页 doc 66KB 1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植物病理学习题植物病理学习题 第一章 一、概念题 1、植物病害;2、萎蔫;3、病理过程;4、寄主;5病原物; 二、填空题 1、根据寄主种类,把植物病害划分成( )、( )、( )、( )等。 2、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有( )、( )、( )、(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症主要有( )、( )、( )、( )、( )等。 4、植物病害因病原不同可分为( )和( )。 三、简答题 1、如何判断是否植物病害, 四、论述题 1、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那些,举例说明他们之间相互关系。 第二章 一、概念题 1、菌核;2、菌索;...
植物病理学习题
植物病理学习题 第一章 一、概念题 1、植物病害;2、萎蔫;3、病理过程;4、寄主;5病原物; 二、填空题 1、根据寄主种类,把植物病害划分成( )、( )、( )、( )等。 2、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有( )、( )、( )、(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症主要有( )、( )、( )、( )、( )等。 4、植物病害因病原不同可分为( )和( )。 三、简答题 1、如何判断是否植物病害, 四、论述题 1、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那些,举例说明他们之间相互关系。 第二章 一、概念题 1、菌核;2、菌索;3、隐症现象;4全寄生;5、带毒现象;6、半寄生;7、子实体; 二、填空题 1、真菌常见的无性孢子类型有( )、( )、( )、( )、( )、( )等。 2、真菌繁殖分为( )和( )两种繁殖方式,各产生( )和( )两种类型的孢子。 3、植物病原真菌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有( )、( )、( )等有关。 4、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为( ),主要( )的方式进行繁殖。 5、植物病原病毒是( )的( )。在电子显微镜下呈( )、( )、( )等形状。 6、植物细菌病害的常见症状类型有( )、( )、( )、( )等。 7、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有( )、( )、( )、( )等。 8、菟丝子是( )植物,主要通过( )传播。 9、( )是防治槲寄生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10、线虫病害的防治方法有( )、( )、( )、( )、( )等。 11、真菌能产生( )和( )孢子,前者在( )上有重要作用,后者在( )上有重要作用。 12、真菌常见的有性孢子类型有( )、( )、( )、( )等。 三、简答题 1、植物病原细菌的侵入途径、传播方式如何, 2、植物病原病毒的侵入途径、传播方式如何, 3、鞭毛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有那些特点, 4、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有那些, 5、生物五界分类系统有那些界, 四、论述题 1、绘图说明真菌典型的生活史 第三章 一、概念题 、寄生性;2、致病性;3、专性寄生物;4、弱寄生物;5、强寄生物;6、免疫;7、抗1 病;8、感病;9、耐病;10、避病;11、转主寄生现象 二、填空题 1、根据病原物的寄生性强弱,可以病原物划分为( )、( )、( )、( )等。 2、只能在活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的病原菌叫( ),常见的种类有( )、( )、( )等。 3、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一般表现为( )或( ),但抗病性( )或( )。在遗传学上水平抗性是( )控制的,其遗传表现为( )。 三、简述题 1、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关系如何, 2、什么是生理小种,病原物为什么产生生理小种。 4、简述植物的抗病机制 第四章 一、概念题 1、初侵染;2、再侵染;3、局部侵染;4、系统侵染;5、病害流行;6、病害预测;7、土壤寄居菌;8、土壤习居菌 二、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主要靠外界力量传播,主要有( )、( )、( )、( )等。 2.潜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 ), 此外( )和( )也有一定的影响。 3、病毒的侵入途径为( ),细菌的侵入途径为( )、( ), 真菌的侵入途径为( )、( ),( )。 4、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有( )、( )、( )等。 5、初侵染来源于本田内,在田间有一个( ),病害田间分布呈( )。初侵染源为外来菌源,病害初发时在田间一般是( )或( )。 6、病害的预测可分为( )、( )、和( )。 7、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划分为( )、( )、( )、( )等四个时期。 三、简述题 1、病原物在何处越冬,了解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对防治植物病害有何意义, 2、绘出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图。 3、植物病害预测的依据, 四、论述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第五章 一、概念题 1、植物检疫;2、生物防治;3、物理防治、4、交叉保护、5、交叉抗性、6、化学防治;7、保护作用;8、治疗作用;9、农药的剂型;10、IPM; 二、填空题 1、常用的化学农药使用方法有( )、( )及( )等。 2、常用的农药剂型有( )、( )、( )、( )等。 3、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有( )、( )、( )等。 4、杀菌剂的杀菌原理主要有( )、( )、( )、( )等。 5、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 )、( )、( )、( )等。 6、常用的农业防治有( )、( )、( )、( )等。 7、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的方法有( )、( )、( )、 ( )、( )等。 三、简述题 1、植物检疫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有那些, 2、合理轮作能防治植物病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病原物为什么产生抗药性,如何克服, 4、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什么, 5、为什么要搞植物检疫? 6、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第六章 1、稻瘟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何? 2、叙述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和侵染循环特点如何, 第七章 1、玉米大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何? 2、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循环特点如何, 第八章 1、大豆霜霉病和灰斑病的症状如何, 2、大豆花叶病的症状和病原如何, 第九章 1、烟草赤星病的症状、侵染循环特点如何, 2、烟草花叶病的症状和病原如何, 植物病理学习题 第一章 一、概念题 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其它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它的营养、生长、生殖、发育受到显著障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并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萎蔫: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主要由于植物根部受害,水分吸收和运输困难或病原毒素的毒害、诱导的导管堵塞物造成。 3、病理过程: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病变而逐渐表现出病态的过程则成为植物的病理过程(又成病理程序) 4、寄主:病原物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 5、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 二、填空题 1、根据寄主种类,把植物病害划分成(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 )、(花卉病害)等。 2、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有(变色 )、(坏死和腐烂)、(萎蔫)、(畸形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锈状物)、(黑色小粒点)、(颗粒状物)、(脓状物)等。 4、植物病害因病原不同可分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 三、简答题 1、如何判断是否植物病害, 主要根据是否有病理过程以及是否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来判断。 四、论述题 1、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那些,举例说明他们之间相互关系。 引起植物病害的基本因素有病原、寄主以及环境条件等。病原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直接原因。寄主对病原侵染进行积极的抵抗,寄主的抵抗力强于病原物的侵染力时病害不能发生。环境条件一方面影响寄主植物,另一方面也影响病原物,只有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植物时病害才有可能发生。 植物病害要发生必须有病原、寄主以及环境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在每一具体病害中这三则中往往存在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苗木猝倒病来说,苗期本身非常感病、苗床地环境条件也非常适合病害发生,故病害发生与否常与病菌是否存在以及病原物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又如苹果腐烂病病害发生与否常与寄主抗病性强弱有关;再如银杏苗木茎腐病的发生与否常与是否出现大量伤口出现有关,而伤口的出现与阳光直射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有利于伤口出现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病害大发生。因此,我们掌握这一主要因素对病害的预测预报以及防治等方面可以掌握主动权。 第二章 一、概念题 1、菌核:菌丝体纵横交织而成的卵形、圆形、角状等外坚硬,内松软的菌丝体,如茯苓、苗木茎腐病的菌核等。菌核的作用在于休眠或适应不良环境,并在适宜条件下萌芽产生繁殖器官和孢子或直接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2、菌索:菌丝体纵横交织结成的绳索状物,可增强菌丝对不良环境的耐力及对寄主的侵染力。如蜜环菌可借菌索的延伸侵染健康的树木。 3、隐症现象:环境条件有时对病毒病害的症状有抑制或增强作用。如病毒引起的花叶症状,在高温条件下常受到抑制,而在强光照下则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环境条件的关系,使病植物暂时不表现明显的症状,甚至原来已表现的症状也会暂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隐症现象。 4、全寄生:指寄生性植物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例如菟丝子、列当等。这些植物叶片退化,叶绿素消失,根系蜕变为吸根,在解剖学上表现为其吸根中的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并从中不断吸取各种营养物质。 5、带毒现象:有的植物受到病毒的侵染以后,病毒虽然也在体内繁殖,但寄主一般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带毒现象。带毒现象表示寄主对病原物的高度忍耐力,同植物的抗病性有关。 6、半寄生:槲寄生、桑寄生等本身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物质,但由于根系缺乏而需要从寄主植物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在解剖学上表现为导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 7、子实体: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与其周围的菌丝聚生成一个组织体,也就是真菌产生孢子的机构统称为子实体,类似于高等植物的果实。 二、填空题 1、真菌常见的无性孢子类型有(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粉孢子)、( 芽孢子 )、(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等。 2、真菌繁殖分为(有性 )和(无性 )两种繁殖方式,各产生( 有性 )和( 无性 )两种类型的孢子。 3、植物病原真菌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有(毒素 )、(酶 )、(激素 )等有关。 4、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为(杆状 ),主要(裂殖 )的方式进行繁殖。 5、植物病原病毒是( 细胞内 )的(专性寄生菌 )。在电子显微镜下呈( 球状 )、(杆状 )、(纤维状)等形状。 6、植物细菌病害的常见症状类型有(斑点)、(腐烂 )、(枯萎 )、( 畸形 )等。 7、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有(土壤营养条件部适宜 )、( 温度条件不适宜 )、(水分供应不均匀 )、(有毒物质毒害 )等。 8、菟丝子是(全寄生的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主要通过(种子 )传播。 9、(砍处受害枝条 )是防治槲寄生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10、线虫病害的防治方法有( 植物检疫)、(轮作 )、(间作 )、( 种子消毒 )、(土壤处理)等。 11、真菌能产生( 有性 )和(无性 )孢子,前者在( 渡过不良环境 )上有重要作用,后者在(真菌的扩大蔓延 )上有重要作用。 12、真菌常见的有性孢子类型有(卵孢子 )、(接合孢子 )、( 子囊孢子 )、( 担孢子 )等。 三、简答题 1、植物病原细菌的侵入途径、传播方式如何, 植物病原细菌的侵入途径为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主要通过雨水传播,植物病原细菌还可以由介体传播,主要传播介体是昆虫和线虫。有些细菌还可以通过农事操作传播。有些则随着种子、球根、苗木等繁殖材料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 2、植物病原病毒的侵入途径、传播方式如何, 植物病源病毒的侵入途径为轻微的伤口侵入。传播途径为机械传播、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传播、土壤传播、嫁接传播、昆虫及其他介体传播等。 3、鞭毛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有那些特点, 鞭毛菌亚门真菌特点: (1)营养体是发达的无隔多核菌丝体,细胞壁系纤维素组成;(2)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囊,其内产生双鞭毛的游动孢子;(3)有性生殖以异形配子囊结合产生卵孢子,所以称为卵菌。半知菌亚门真菌特点:(1)菌丝体发达;有隔膜:(2)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3)有性阶段尚未发现。 4、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有那些, 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变色、坏死、畸形等。植物病毒病只有明显的病状,不表现病症。 5、生物五界分类系统有那些界, 有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以及菌物界等5界,其中真菌属于菌物界。 四、论述题 1、绘图说明真菌典型的生活史 真菌的生活史分为有性和无性两个阶段。真菌一般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无性繁殖,而不适合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有性繁殖渡过不良的环境。并不是所有的真菌的生活史都有有性和无性两个阶段,担子菌亚门的蘑菇类等只有有性阶段,而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只有无性阶段,没有有性阶段。 第三章 一、概念题 、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不同的病原物1 来讲是不同的,有的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有的除营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其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致病性: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3、专性寄生物:它们的寄生能力最强,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所以也称为活体寄生物。该类病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霜霉、白粉和锈菌等部分真菌。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比较复杂,一般不能在普通的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弱寄生物:以营腐生生活为主,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侵害活的植物。引起苗木猝到4 病的丝核菌和多种镰刀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很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5、强寄生物:通常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营腐生生活。许多叶斑病菌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它们对活组织有很强的寄生能力,但当病组织死亡后,还能以腐生的方式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 6、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或观察不到可见的症状。 7、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轻。发病很轻的称为高抗。 8、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产量损失较大。发病很重的称为严重感病。 9、耐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但产量损失较小。即外观上发病程度类似感病,但植物的忍耐性较高。对此有人称为抗损害性或耐害性。 10、避病:指寄主在某种条件下避免发病或避免病害大发生的习性,寄主本身是感病的。如寄主感病期与病原物盛发期错开,从而避免病害大发生。 11、转主寄生现象:有些锈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必须经过两种亲缘不同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这种现象称为“转主寄生”。其中经济上主要的为寄主,次要的为转主寄主。 二、填空题 1、根据病原物的寄生性强弱,可以病原物划分为( 专性寄生物 )、( 强寄生物 )、( 弱寄生物 )、(腐生物 )等。 2、只能在活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的病原菌叫(专性寄生菌 ),常见的种类有( 锈菌 )、 ( 白粉菌 )、(霜霉病菌 )等。 3、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一般表现为(高抗)或(免疫 ),但抗病性(不稳定)或(不持久)。在遗传学上水平抗性是(多基因)控制的,其遗传表现为(数量遗传)。 三、简述题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关系如何, 1 首先寄生性是病原物表现致病性的前提。一般来讲,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强,其致病性相对越弱;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弱,其致病性相对越强。如植物病毒侵染,很少立即把植株杀死,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存严格依赖寄主,没有了活寄主也就没有病毒存在的可能,这是病原—寄主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2、什么是生理小种,病原物为什么产生生理小种。 由于寄生专化性的原因,病原物的种或变种内在形态上相似,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3、简述植物的抗病机制 ?抗侵入。 ?抗定殖和抗扩展。a植物组织的分化,使一些对组织选择性强的病原物扩展受到限制。b延缓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也是一种抗病表现。c植物细胞的生化特性,如细胞中某些营养物质和生长素含量、细胞汁液的酸度、渗透压和对病菌有毒物质的存在等与植物的抗病性都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植物的保卫反应。植物受到某些病原物的侵染刺激后,侵染点周围的组织、细胞往往产生过敏性反应迅速死亡,叫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受侵染后,形成隔离组织,把病原物及有害产物与健康组织隔绝开来,就是组织木栓化保卫反应。 ?获得免疫性。 第四章 一、概念题 1、初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叫初侵染。 2、再侵染:初侵染完成后,有的病原物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能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侵染,把初侵染后的各次侵染都称为再侵染。 3、局部侵染:大多数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限于侵入点附近,范围的大小因不同的病害而有差异,但总是有一定限制,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叶斑病类是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 4、系统侵染:病原物自侵入点能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为系统侵染。如病毒病、类菌质体病害以及侵入导管或筛管的真菌或细菌病害等。 5、病害流行: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和一个时期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称为病害流行。 6、病害预测:根据病害流行规律,结合对当地各种条件的,在病害发生之前运用科学方法正确推测今后一定时期内病害流行的可能性及其发展趋势,称为病 害预测。 7、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 8、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二、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主要靠外界力量传播,主要有(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传播)、(人为传播)等。 2.潜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 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 此外( 环境条件 )和( 寄主的抗病性 )也有一定的影响。 3、病毒的侵入途径为( 轻微的伤口 ),细菌的侵入途径为( 伤口 )、( 自然孔口 ), 真菌的侵入途径为( 伤口 )、(自然孔口 ),(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 4、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有(病原 )、( 寄主 )、(环境条件 )等。 5、初侵染来源于本田内,在田间有一个( 发病中心 ),病害田间分布呈( 核心分布 )。初侵染源为外来菌源,病害初发时在田间一般是(随机分布 )或(均匀分布 )。 6、病害的预测可分为( 长期预测 )、(中期预测 )、和(短期预测 )。 7、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划分为(接触 )、(侵入 )、(潜育 )、(发病 )等四个时期。 三、简述题 1、病原物在何处越冬,了解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对防治植物病害有何意义, 病原物越冬场所主要有田间病株,病株残体,种子、苗木和其它无性繁殖材料、土壤和肥料等。了解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如修剪病枝或处理病株等方法消灭田间病株上越冬的病菌;集中处理病株残体和药剂处理等方法消灭病株残体上越冬的病菌;种子、苗木和其它无性繁殖材料的消毒可以防治种子等传播的病害;土壤消毒和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等方法防治土壤土壤带菌现象。 2、绘出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图。 3、植物病害预测的依据, ?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病害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的特点。?病害发生前寄主感病状况。?病原物的数量。?环境条件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当地气象资料,包括气象历史资料和当年的气象预报资料。 四、论述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病害流行过程也是病原物数量积累的过程,不同病害的积累过程所需时间各异,大致可分为单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2类。单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就能完成数量积累过程,引起病害流行。积年流行病害需连续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该数量积累的过程。 单年流行病害大都是有再侵染的病害,故又称为多循环病害。其特点是:?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繁,一个生长季可繁殖多代;?多为气传、雨水传或昆虫传播的病害;?多为植株地上部分的叶斑病类;?病原物寿命不长,对环境敏感,?病害发生程度在年度之间波动大,大流行年之后,第二年可能发生轻微,轻病年之后又可能大流行。属于这一类的有许多作物的重要病害,如锈病、白粉病、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等。 积年流行病害又称单循环病害。其发生特点是:?无再侵染或再侵染次数很少,潜育期长或较长;?多为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包括茎基部及根部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病害;?病原物休眠体往往是初侵染来源,对不良环境的抗性较强,寿命也长,侵入成功后受环境影响小,?病害在年度间波动小,上一年菌量影响下一年的病害发生数量。属于该类病害的有黑穗病、粒线虫病、多种果树根病等。 防治对策上的比较:单年流行病害不以消灭初始菌量为主攻方向,而主要用品种栽培、生物防治等降低流行速度,预测以流行速度的规律为重点;积年流行病害则以消灭初始菌量为主攻方向。 第五章 一、概念题 1、植物检疫:是指由国家颁布条例和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传播蔓延的一项措施。 2、生物防治:广义地说,一切利用生物手段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统称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通常利用微生物的颉抗作用来控制病原物,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目的。 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射线、机械阻隔等措施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控制植物病害为目的的一种方法。它无公害、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对某些病害的效果好,是应该开发的途径。 4、交叉保护:在自然界中,许多病原物有强毒系和弱毒系存在。在寄主上接种病原物的弱毒系,可以限制强毒系的侵染,减轻强毒系的危害。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护现象。 5、交叉抗性:病原物对某种药剂有抗性之后,对作用机制相同或毒性基团结构相似的药剂也有抗药性,而无论是否使用过这种药剂。如对多菌灵有抗性的病菌对甲基托布津也同样具有抗性。 6、化学防治:利用各种有毒的化学物质预防或直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称为植物病害化学防治方法。 7、保护作用:在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前,使用化学药剂保护植物及其周围环境,杀死或阻止病菌侵入,从而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称为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作用。这种在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前使用的药剂称为保护剂。 8、治疗作用:当病原物已经侵入植物或植物已经发病时,使用化学药剂处理植物,使体内的病原物被杀死或抑制,终止病害发展过程,使植物恢复健康的作用,称为化学治疗作用。用做化学治疗的药剂一般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体后施用,此类药剂具有内吸传导作用,称为内吸治疗剂,简称内吸剂。 9、农药的剂型:将原药根据不同的要求按比例配进一定数量的辅助材料,如填料、湿润剂、溶剂、乳化剂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符合一定规格要求的成品,所表现的不同形式,叫做农药剂型。 10、IPM :从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物种群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并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简称IPM。 二、填空题 1、常用的化学农药使用方法有( 种苗处理 )、( 土壤处理 )及( 植株喷药 )等。 2、常用的农药剂型有( 粉剂 )、(可湿性粉剂 )、(乳油 )、( 水剂 )等。 3、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有( 种苗处理)、(土壤消毒)、(“外科手术”)等。 4、杀菌剂的杀菌原理主要有(化学保护作用 )、(化学治疗作用 )、( 化学免疫作用 )、(钝化作用 )等。 5、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 寄生 )、(竞争 )、( 抗生物质的产生 )、(交叉保护 )等。 6、常用的农业防治措施有( 无病留种田留种 )、(搞好田园卫生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 )等。 7、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的方法有( 引种 )、( 系统选育 )、(杂交育种 )、( 人工诱变 )、( 遗传工程育种 )等。 三、简述题 1、植物检疫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有那些, 1(必须是局部地区发生的, 2(必须是主要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远距离传播的, 3(必须是危险性的。 2、合理轮作能防治植物病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每一病原菌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轮作使有寄主专化性的病原物得不到适宜生长和繁殖的寄主植物,从而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可以改变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并使它们对一些病原菌产生颉颃、抑制或杀死的效果;?合理的轮作还可以调节地力,为土壤提供更多的肥力。 3、病原物为什么产生抗药性,如何克服, 病原物产生抗药性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连续使用一种农药,诱导病原物产生变异,出现了抗药的新类型;二是药剂杀灭了病原物中的敏感的类型,保留了抗药的类型,改变了病原物的群体组成,对病原物的自然突变起筛选作用。 不同药剂的混合使用和交替使用是防治病原物产生抗药性的主要措施。另外应开发克服抗药性的添加剂等,也应注意交叉抗性现象。 4、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什么, (1)正确选用农药种类 (2)防止产生药害 ?药剂方面 ?植物方面 ?环境条件 ?用药方法 (3)避免农药对环境和果品、蔬菜的污染 5、为什么要搞植物检疫? 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如高山、海洋、沙漠的阻隔。植物病、虫、杂草的自然传播距离离有限,而人为的传播就不受以上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近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种苗和农产品交流的频繁,更增加了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机会,给农林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许多危险性病害一旦传入新的地区,倘若遇到适宜其发生和流行的气候和其他条件,往往招致比原产地更大的危害。这是由于新疫区的植物往往对新传入的病害没有抵抗力所致。植物位疫是履行国际义务,对保障本国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6、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化学防治的优点:化学防治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应用广泛、便于机械化,受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小,是人类与植物病害作斗争的重要手段。 化学防治的缺点:使用不当会引起人、畜中毒和植物药害,不具选择性能杀死其它有益生物,连续使用某种农药能使病菌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造成公害,成本教高,仅仅在短期内减少病菌数量,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发生。 第六章 1、稻瘟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何? 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以搞好田间肥水管理为重点,在发病期辅之以药剂防治。 在水稻整个生长期中都可发生稻瘟病,由于病菌侵入时期和侵入部位不同,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吉林省发生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 苗瘟:由种子带菌引起,在三叶期以前发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基部灰黑色,叶片变褐,卷缩枯死。湿度大时,在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水稻从分蘖到抽穗期,在叶片上均可产生不同形状,大小和色泽的病斑,统称为叶瘟。病斑常随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叶龄和气象条件而有所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典型病斑):在田间最为常见。病斑初期为暗绿色小点,很快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病斑中央为灰白色(崩解部),病斑边缘为褐色(坏死部),但尚未崩解,病斑外围是黄色晕圈(中毒部)。病斑两端有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这“三部一线”是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在湿度大时,可产生灰色霉状物。 急性型:在氮肥施用过多和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在感病品种的叶片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的暗绿色、水浸状病斑,正反两面都密生灰色霉层,这种病斑对水稻生长有严重的影响,常是叶瘟流行的预兆。 褐点型:主要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病斑为针头状或稍大的褐点,多局限于两叶脉中间,坏死细胞不收缩保持原来状态。病斑不产生霉层。 白点型: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可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白斑,在天气有利于发病时迅速扩展为急性型病斑。密生大量的霉层,病斑较多时,可使叶片枯死。 节瘟:在水稻抽穗以后发生。茎节发病后先在茎节处产生黑褐色或蓝黑色斑点,后渐扩大至全节,使全节呈黑褐色腐烂,干燥时凹陷,易断而只剩髓部相连,早期发病可造成白穗影响结实。多湿条件下,可产生灰色霉层。 穗颈瘟:在抽穗后,在穗颈、穗轴和枝梗处发生。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穗轴并向枝梗扩展,病部变黑褐色,其上生灰色霉层。 谷粒瘟:病菌在开花前后侵入,病斑纺锤形、褐色、病斑中间灰白,后期 发病则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受害的可使米粒变黑。护颖受害后,虽不影响结实,却可造成种子带菌。 防治方法: 1、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注意品种得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将品种轮换种植或更新品种,控制优势小种的形成,以保持品种的抗性。 2、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 灌水一般应浅灌,勤灌、避免冷水和大水漫灌。。 3、减少初侵染源:对病谷、病稻草应分别堆放,在翌年5月前处理完。。 4、药剂防治: 根据病情叶瘟发生期和穗期进行防治。 有效药剂有?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40,富士1号700—1 000倍液等。 。 、叙述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和侵染循环特点如何, 2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为害稻穗和茎秆,并引起倒伏或整丛枯死,使水稻遭受严重减产。 叶鞘发病后,先在近水面处的茎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小斑,然后扩大成云纹状大斑。潮湿时呈水渍状,边缘暗褐色,中央呈灰绿色至灰褐色的病斑,其新形成的病斑处能长出许多菌丝,并向上部叶鞘,叶片迅速蔓延,称为“能育病斑”。“能育病斑’一般经过15天左右或天气干燥下,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此时病斑一般不产生或很少产生菌丝,故称为“不育病斑”。病叶鞘常因组织受破坏而使其上的叶片枯黄。 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病部扩展快,呈水渍状污绿色,最后枯死,病轻时,病斑外围渐黄。剑叶的叶鞘受侵染,轻者使剑叶提早枯黄,重者可导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 穗受害,初呈污绿色,后变为灰褐色。在孕穗至破口期受害严重时,不能抽穗而造成“胎里死”。受害轻者出现部分黑褐色的秕谷,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内部引起倒伏,并可蔓延至穗部。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苗丝,并且还可在病部见到白色至暗褐色菌核。菌核扁球形,直径1.5—3.5mm。菌核借少量菌丝联系于病斑表面,易脱落。发病中后期有时可见病组织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为病菌担子及担孢子所构成的子实层,当气候干燥或其他环境不适时则很易消失。 防治方法 防治纹枯病应以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适时施用药剂防治。 1、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在水肥管理上注意浅水 灌溉,适当晒田,分蘖末期晒田最为重要。施肥要避免氮肥过多,过晚,做到氮、磷、钾肥配合使用。 2、消灭和减少菌源:秋季深翻稻田,将带有菌核的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处。泡田时,在下风头田边打捞苗核,并将打捞的菌核深埋或烧掉。 3、药剂防治:施药应掌握在发病初期(病害水平扩展阶段)及早进行。一般在水稻分蘖期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一15,的田块,需要用药剂防治。 井岗霉索具有内吸治疗作用,以40ppm效果较好。20,甲基砷酸锌(稻脚青)2000倍液喷雾。也可用10,甲基砷酸钙(稻宁)1000倍液喷雾;上两种农药为有机砷制剂,使用时要严格掌握药剂浓度,用量和使用方法,否则易发生药害。孕穗至开花期应避免使用。其它药剂防效较好的有50,多菌灵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50,纹枯利1000倍液。台湾试验出50,苯来特,对菌核的杀菌率可达100,。 第七章 1、玉米大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何?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大型梭形病斑。病斑初期为灰绿色,几天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大。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为长梭形的萎蔫斑,发病初期病斑先呈灰绿色,以后变成黄褐色。病斑表面有一层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很快枯死。在抗病品种上椭圆形斑,具有退绿、退黄的边缘。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消灭初侵染源: 3、改进栽培管理:利用间作、套种可降低田间湿度。吉林省实行的粮豆间作,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小气候的湿度,从而减轻病害。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玉米的抗病力。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增加穗肥更为重要。注意灌溉和排水,不使田地干旱或过于潮湿。 4、药剂防治:目前还没有找到高效的药剂,亟待加强药剂防治的研究工作。较有希望的药剂有:5,敌菌灵500倍液,90,代森锰500倍液,40,克瘟散500倍液,春雷霉素80单位等均有一定效果。于心叶末期喷药,每隔7天一次,以2—3次为宜。 2、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循环特点如何, 病菌以散落到土壤中的冬孢子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作为玉米丝黑穗病的初侵染源。冬孢子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很强,经过牲畜的消化道仍能保持活力,在土中可存活2—3年。 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的冬孢子,春天萌发担孢子,形成双核菌丝,从玉米胚芽为主,其次是根,菌丝侵入后逐渐蔓延到生长点,成为系统侵染。在寄主的雄穗和雌穗内形成大量的冬孢子,病菌除了苗期的侵染外无再侵染。 玉米播种后,从种子萌动到五叶期,都能受病菌的侵染而发病,但以三叶期前,特别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四叶期以后侵染率显著下降。 第八章 1、大豆霜霉病和灰斑病的症状如何, 大豆霜霉病: 此病从大豆苗期到结荚期都可发生。病种子长出的幼苗,第一对真叶和第一、二片复叶陆续显出症状。初在叶片基部出现退绿斑块,后沿着叶脉向上伸展,叶片大部分甚至全部变为淡黄色。天气潮湿时斑块背面密生紫灰色霉层,为病菌的游动孢子囊梗和游动孢子囊。病株生长衰弱,病重的叶片凋萎早落,终至整株枯死。 成株期叶片上散生许多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绿色星点状小斑,后小斑扩大为多角形病斑,中部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紫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互相合并为黄褐色大斑块,叶片早枯早落。 豆荚受害,外表无明显症状,剥开豆荚,则可见其内壁有灰色霉层,病荚所结种子的表面沾满一层白霉,即病菌的卵、游动孢子和菌丝。病粒大小与健粒的差异不大。 大豆灰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和种子。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可现半圆形或圆形深褐色稍下陷的病斑,天气干旱时病斑停止发展,低温多雨时,病斑可继续蔓延至生长点,导致幼苗枯死。 在成株叶片上病斑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mm,边缘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遍布整个叶片,互相合并,使病叶干枯早落。 茎上病斑纺锤形,边缘深褐色或黑色,中部为黑灰色稍凹陷。荚上病斑亦为圆形或椭圆形,稍下陷,颜色与叶斑相似,因豆荚表面多毛,故肉眼常不易见到霉层。 种子上病斑圆形,灰褐色,边缘深褐,轻病籽粒仅现褐色不规则小点。 2、大豆花叶病的症状和病原如何, 大豆病毒病种类很多,吉林省以花叶型和顶枯型最为普遍。 花叶病:叶片表现花叶病状,叶肉呈现浓绿色疱状突起,叶缘下垂,皱缩,发病严重的病株明显矮化,叶片和豆荚都显著减少。一般植株只在新叶上表现有花叶症状,而老的叶片症状就不明显。轻病株仅有轻微花叶症状,对产量影响不大。 病株所结豆粒常从脐部向四周形成放射状条纹,有的形成斑块,颜色常与脐色相同,褐白色的品种则条纹呈褐色,一般称为褐斑粒(即花脸豆)。 大豆花叶病主要由大豆花叶病毒 (SMV)引起,是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为线条状,在叶表皮细胞中有内含体,呈风轮状,病毒的致死温度64,66?,稀 -3-5释终点为10,10,体外保毒期3,5天,是以汁液、种子及桃蚜、豆蚜、棉蚜传播。侵染芸豆可产生隐症。病毒只在大豆上产生系统感染。田间主要通过蚜虫传播。 第九章 1、烟草赤星病的症状、侵染循环特点如何, 症状 赤星病先从烟株下部叶片发生,后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圆形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病斑大小不等,多数病斑的直径可达1.0,2.5cm。病斑产生明显的同心轮纹,边缘明显,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在潮湿的情况下,病斑上产生深褐色或黑色霉状物。天旱时病斑易破裂。病害严重时,病斑常相互连接并合,叶片枯焦脱落。 此病除主要为害叶片外,可以在茎、叶中脉上产生深褐色椭圆形凹陷病斑,也可以在花梗和蒴果上形成深褐色或黑色小斑点。 侵染循环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次年春季。日平均温度达7.8?、相对湿度50,以上的条件下,开始产生分生孢子,以后随气温上升,产生孢子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些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最容易侵入的部位是叶毛基部细胞、叶缘和虫伤口,也可以通过气孔侵入,形成病斑。数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又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每片叶上的病斑数多达200个。当病株死亡后,病菌又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组织内越冬。 2、烟草花叶病的症状和病原如何, 症状: 烟草花叶病包括普通花叶病和疱斑花叶病两种,由于病毒的株系复杂和寄主品种间抗性差异,所以症状的变化很大。 烟草普通花叶病最初在嫩叶上发生“明脉”,即叶脉组织变成淡绿色,几天后就形成“花叶”。病叶边缘有时向背面卷曲,由于部分细胞增多或增大,致使叶片厚薄不匀,皱缩扭曲呈畸形。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重病株的花变形,蒴果小而皱缩,种子多数不能发芽,接近成熟的植株染病后,只在顶叶及杈叶上表现花叶。 在由CMV引起的疱斑花叶病,初期症状也是叶脉透明,几天后变为花叶,叶片变窄,扭曲,表皮茸毛脱落,失掉光泽。有的病叶粗糙,发脆如革质状,叶基变长,侧翼变狭变薄,叶尖细长。有的病叶叶缘常向上卷曲,时常出现黄绿或深绿病斑,这是一个特征。有时叶片侧脉出现褐色坏死,或沿叶脉呈深褐色闪电状的坏死。植株常矮缩,根系发育不良,上部叶也常出现坏死大斑块。 病原: 1、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 TMV的粒体呈杆状,致病力很强,存在不同的株系。TMV的增殖适温为28—30?,温度在37—38?以上时,即停止增殖。稀释终点为100万倍。失毒温度为93?、10分钟。干病叶在140?下处理30分钟才失去活力。个别情况下干病叶中的病毒经52年仍有活力。 2、黄瓜花叶病毒(CMV) CMV的粒体为球状,致病力亦很强,并存在很多株系。各株系在症状、致病力、传染能力、稀释终点和致死温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的株系的失毒温度在65—70?、10分钟。稀释终点约为一万倍。体外保毒期为72,96小时,但在冷冻真空干燥条件下,干叶上的CMV可存活一年以上。 TMV和CMV都可以通过汁液摩擦传染。在通常情况下,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蚜虫)不传播TMV,而CMV则主要是由蚜虫传染。
/
本文档为【植物病理学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