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2017-10-12 18页 doc 36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doc】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129 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 杨效雷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150) 的影响 摘要:朝鲜是一个对中国儒学十分尊崇的国度.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颇具特色,突出地 体现于有清一代朝鲜统治者所提倡的"感戴皇明"的社会风尚以及在"尊王攘夷"的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 下,朝鲜完成了由被迫向清称臣纳贡到心甘情愿地做清藩属的历史过程.关于清朝时期朝鲜"感戴皇明" 的原因,前人多简单地归结为"壬辰再造之恩",却忽视了隐藏在这一表面现象...
【doc】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doc】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129 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 杨效雷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150) 的影响 摘要:朝鲜是一个对中国儒学十分尊崇的国度.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颇具特色,突出地 体现于有清一代朝鲜统治者所提倡的"感戴皇明"的社会风尚以及在"尊王攘夷"的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 下,朝鲜完成了由被迫向清称臣纳贡到心甘情愿地做清藩属的历史过程.关于清朝时期朝鲜"感戴皇明" 的原因,前人多简单地归结为"壬辰再造之恩",却忽视了隐藏在这一表面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笔者认为,强调"三纲五常",主张"尊王攘夷"的中国儒学是朝鲜对"皇明"的"感戴"能够历清一 代,经久不衰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是朝鲜"感戴皇明"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朝鲜对清政治立场 的转变固然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根本的起决定性的原因则是清文化的日益进步. 关键词:清朝;儒学;朝鲜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2—0129—06 在中国历史上,朝鲜一向被视为开化很早的"礼仪之邦".朝鲜尊崇我国的商末周初的箕子为其 文化鼻祖.箕子在朝鲜人心目中的地位,犹如黄帝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乃是公认的"人文 初祖",正如朝鲜英宗五十二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朝鲜国王英宗所说:"我东之 礼乐文物, 侔拟中华,皆箕圣之遗泽也."[']卷,英宗五十二年三月辛巳 如果说箕子是朝鲜尊崇的第一位文化圣人的话,那么,孔子便是朝鲜尊崇的第二位文化圣人.朝 鲜正宗十六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在孔子的诞辰纪念日,朝鲜国王正宗对臣僚们说道:"今 日即先圣诞生之日……若于是日,体先朝录用之遗旨,举圣裔收录之旷典,在朝家实为美事.……大 臣诸宰三司各陈所见."于是,左议政蔡济恭首先发表意见说:"孔圣后裔,必欲别施优待之礼,此 盛德事也.况偶值先圣诞生之辰,克体先朝录用之旨,则亦足为事先典策."接着,其他臣僚也纷纷 发表意见.判中枢府事朴宗岳说:"择其嫡长,或诸子孙可合录用者,初仕录用.其为人可堪,则转 为字牧,亦无不可.清白吏功臣子孙犹为录用,则况大圣人之后乎?"大司谏黄升源日:"国朝名臣 后裔尚有录用之举,况先圣遗裔乎?"执义宋民载日:"大圣后裔,非但国子郎署,何职不可?"掌令 权傧日:"大圣后裔,宜合收用.世世甄用,实有光于圣德矣."持平金达淳日:"自今以后,使之无 替爵禄,世繁簪缨,允合慕圣起义之一道."正言李日运日:"既是大圣之后……则何职不可!"副应 教金翰东则提出具体建议说:"如可堪仕宦,则特为录用;如或不堪仕宦,则依中国世袭之例,其嫡 长孙世世给复,以表殊异之典."副修撰朴奎淳则指出:"诸孔之散在京乡者,多贫贱不学,故不能 作者简介:杨效雷(1967一),男,河南洛阳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130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明清史研究 自振云.今欲圣裔之彬彬可观,继继登用,则莫如教育之为先.馆学及乡庠诸孔之来齿向学者,给其 廪料,就其师教,使之成才决科,或未决科而为宿儒,然后择而用之,庶可以兴起,而有实效 ,,,[3]卷35.正宗十六年八月丁亥 ,0 由以上君臣对话,我们毫无疑问地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朝鲜对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尊崇. 清朝时期朝鲜对孔子的尊崇还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谒圣之礼,必数日斋戒".如,肃宗十七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清使到朝鲜松都,欲 展谒圣庙.朝鲜远接使尹以济说:"我国谒圣之礼,必数日斋戒,方许入庙,不然则不 可.''【]卷?肃宗十七年四月己未 2.惩误教孔圣后裔者.如,朝鲜正宗年间,孔子后裔孔胤恒以居斋生应E1次殿讲,"诵《周易》 不通".朝鲜国王正宗笑日:"孔圣晚而喜《易》,后裔之未讲熟于初年,无足怪."又命孔胤恒诵 《诗经?关雎》章,孔胤恒仍诵不通.正宗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孔胤恒回答说:"泮儒有孟贤大者, 教臣以讲经,先读下经,故然矣."于是,朝鲜国王正宗以"误训先圣之裔"的罪名,将孟贤大"拔 去斋生".此事在朝鲜"传诵为盛事".[]卷'正宗十六年八月丁亥 3.勉励孔圣后裔.儒学发展至程朱理学时期,日臻完善,尤其是朱熹,可说是儒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也因而成为朝鲜所尊崇的第三位文化圣人.正如朝鲜国王正宗所说:"朱夫子即孔子后一人也. 尧舜禹汤之道,得孔夫子而明;孔曾思孟之学,得朱夫子而传.朱夫子尊,然后孔夫子始尊.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迪彝教于宇宙,陈常典于时夏,以之异端熄而民志 ''[3]卷52,正宗二十三年七月t-申 0 清朝时期朝鲜对程朱理学的尊崇还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讳朱子之名.如,朝鲜显宗二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朝鲜国王显宗御兴政堂讲读 《大学衍义》时,副提学俞綮说:"先朝进讲时,皆讳颜,曾,思,孟之名,而朱子之名,亦一体讳 之.今亦讳之乎?"显宗回答说:"依前讳之."于是,显宗也讳而不读. 2.敬书朱子书院祝文头词.朝鲜肃宗三十九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朝鲜涟川县朱 子书院赐号I临漳,遣礼官致祭.祝文头词书以"国王遣臣某".礼官已经动身起行了,礼曹参判闵镇 远认为祝文头词缺乏敬意,不足以表达对朱子的尊崇,建议改为"朝鲜国王谨遣臣某".朝鲜国王肃 宗马上令将祝文头词"改写以送",并将"朝鲜国王谨遣臣某"作为致祭朱子书院的祝文头词的"定 — ,,2]卷53.肃宗三十九年四月壬子 o 3.升配宋朝六贤于文庙大成殿内.为表示对程朱理学的尊崇,朝鲜肃宗四十年(清康熙五十三 年,1714)八月戊寅,朝鲜国王肃宗下令将宋朝六贤升配于文庙大成殿内.道国公周敦颐奉于魏公 卜商之下,预国公程灏奉于颍川侯颛孙师之下,洛国公程颐奉于道国公周敦颐之下,新安伯邵雍奉于 预国公程灏之下,郧伯张载奉于洛国公程颐之下,徽国公朱熹奉于新安伯邵雍之 下.:卷?肃宗四十年八月戊寅 基于对中国儒学的尊崇,朝鲜大量刊印儒家经典.朝鲜君臣经常随口引据中国儒家 经典,而双方 不必解释,都能明白,说明中国儒家经典在朝鲜相当普及,同时它也反映了清朝时期朝鲜对中国儒学 的尊崇. 尚. 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还表现于有清一代朝鲜统治者所提倡的"感戴皇明"的社会风 1592年4月,做了多年战争准备的日本侵略者,以约十七万陆军和三四万海军入侵朝鲜.应朝 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131 鲜国的请求,明神宗派去了大批援军,并调动了大量的物力.?明朝援军与朝鲜军民协同作战,经过 历时七年的英勇顽强的斗争,将日本侵略军驱逐出了朝鲜.明朝在危急关头,不惜"动天下之兵, 竭天下之财",雪中送炭,挽救了朝鲜,被朝鲜称之为"壬辰再造之恩"(因1592年为壬辰年).不 仅终明之世,朝鲜始终视明朝为父母之邦,恪尽君臣之礼,而且在"丙子之难"(1637年被迫臣服清 廷)和"甲申之变"(1644年明朝灭亡,清廷入主中原)后,朝鲜对明朝仍然感恩戴德,念念不忘. 朝鲜国史称之为"感戴皇明". "感戴皇明"是有清一代朝鲜统治者所提倡的社会风尚.无论直接受恩与否,朝鲜臣民皆以"感 戴皇明"为荣.清朝时期朝鲜对"皇明"的"感戴"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通南明 1644年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的消息传到朝鲜后,朝鲜"虽舆台下贱,莫不惊骇陨 泪".[]私'仁祖大王二十二年五胛午朝鲜国王仁祖引见大臣及备局堂上,三司长官时,也说:"今观大明之事, 不胜痛叹."[]私'仁祖大王二十二年十月丁丑因此,当听说"帝室之胄,尚有偏安于广福之间"时,马上有人建 议通使南明,以寄托对明朝的一腔情思.如,赞善宋时烈首先以高丽王朝在契丹与金的统治下,仍能 与宋相通为例,指出如今在满清统治下,也应与明相通.接着又从"三纲五常"的角度,指出李朝 与明有君臣之义,父子之恩,于理于情,都应与明相通.最后,宋时烈表示,他愿意"怀符潜行", 即使"溺死于万丈层波",也"万万甘心,荣幸无穷".[]卷库宗八年八月丙戌 2.编撰南明历史 南明亡后,朝鲜君臣感慨万千,如,南明永历皇帝被擒后,朝鲜承旨申启华说:"宋高虽不能收 复祖宗旧境,而犹且偏安江左,保有百余年.而皇明则不然,弘光南渡后,分崩离析,一片江左亦不 能保全,可胜叹哉!"对此,朝鲜国王肃宗(清康熙14年至59年在位)则说:"神宗皇帝于我国有 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皇 朝之速亡未必不由于东征.而我国小力弱,既不能复仇雪耻,弘光南渡后,亦漠然不知其存亡.每念 至此,未尝不慨恨也."[]卷l肃宗十三年二月辛亥朝鲜史臣也无比感慨地说道:"噫!永历即大明之西周也. 可胜痛哉."[]卷5'显宗三年四胛寅一些朝鲜文人则通过编修南明王朝的历史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如,朝鲜 英宗(清雍正二年至乾隆四十一年在位)年间,奉朝贺洪启禧见朝鲜编修的《明史纲目》记事下限 讫于崇祯帝,于是上奏说:"我国于皇朝,便同内服,皇朝遗裔之南渡图恢复者,不可不知.弘光以 后事虽极草之,犹胜于泯没也.臣欲别成一书,虽微必录,虽烦勿杀,以为传后之计 矣."书名原定 为《三烬纪》,后因英宗认为"烬字不可",故改称《皇明遗闻》.…卷?瑛宗四十七年七月辛酉 3.设大报坛 "大报坛"即报答明朝大恩之坛.始设于朝鲜肃宗三十年(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该年正是 甲申明亡的周年.设坛的原因,朝鲜肃宗在引见大臣备局诸臣时说得非常清楚,他说:"我国之得有 今日,莫非神皇之力,而深仁厚泽,无地酬报,予心感慨."'肃宗年正月庚戌可见,设坛初衷是为了 报答"壬辰再造之恩".这一初衷到了朝鲜英宗时有了进一步的扩展.扩展的直接诱因是英宗二十五 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朝鲜应教黄景源的上言.该上言称:"臣见皇明史朝鲜传,崇祯十年正 月,朝鲜告急,帝命总兵陈洪范调各镇舟师赴援.三月,洪范奏,兵出海数日,山东巡抚颜继祖奏, 属国失守,江华已破,世子被擒,国王出降.帝以继祖之不能协图救援切责之.若南汉数月不下,洪 范之军,必至城下.至不至特本国之幸不幸,而出师之恩,毅宗(即崇祯皇帝)神皇何间.毅宗不 ?明朝所费物力及援军的多少,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费帑金700余万,前后动员四五十万人.但据孙文良先生统计,明朝出动 兵员的数目为234000人,消耗米540000石,金534000两,银159000两,帛398920段.(《明代"援朝逐倭"探微》,《社会科学 辑刊》,1994年第3期)明朝援助朝鲜的人力物力总数究竟有多少,虽需进一步研究,但就孙文良先生所统计的数字,也足以说明, 明朝的慷慨相助,虽赢得了邻邦的长期友谊,却也使自身元气大伤,以至于朝鲜君臣都认为明朝之亡"未必不由于东征"(《李朝肃 宗实录)卷l8,肃宗十三年--Yl辛亥). 132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明清史研究 责我不能守城,反责继祖之不能救,其悯念属国之恩,未有如我毅宗者也.而今皇坛不祀毅宗,臣窃 伤之."英宗听罢,非常感伤地说:"予则不知有此事矣.先朝设坛祀神宗之时,以正史之未及出来, 不知有崇祯罔极之恩矣.不然,岂不并祀毅皇耶?"…'英宗二十五年三月朔己酉次日,英宗在礼堂引见大臣, 说:"昔年皇坛之设,报壬辰再造之恩也.毅宗之时,天下何如,而命将出师,以救外藩,及闻朝鲜 之下城,只责其将帅之不能协图.其为感泣,当何如也.此实与壬辰之恩无异同,岂可无并祀之典 乎?"…'英宗二十五年三月庚戌于是定下了神宗,毅皇并享大报坛之仪.不久,又定下了太祖,神宗,毅宗 三皇并享大报坛之仪.毅皇,太祖人享大报坛曾受到朝鲜大臣的反对,然而英宗一一地驳斥了这些反 对意见. 4.奉明正朔 自古以来,奉中原王朝正朔(即用中原皇帝年号纪年)是周边属国臣服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确立以后,即明确要求朝鲜"去明国之年号","奉大清国之正朔".[1oJ卷3但是, 由于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是建立在武力胁迫的基础之上,加之,在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朝鲜看 来,清对朝鲜不仅有"亡其君父"之仇,而且清入主中原是"夷狄乱夏",所以朝鲜很不情愿用清之 年号.因此,朝鲜国王仁祖大王秘定了"宗庙祝词,朝臣告身只书岁月,不用年号"的.后来, 由于"当事之臣于恐吓",结果,"祝词告身,并用年号".对此,朝鲜孝宗即位后,应教赵斌在上 疏中激动地说:"此岂大行大王(指前国王仁祖大王)之本心也?臣实痛之!"并强烈要求"自今依 当初定制,只书岁月.上以慰祖宗陟降之灵,下以激臣邻思奋之气".指出"此乃当今第一义 也".[.]孝宗眦年八月庚戌肃宗即位后,认为"泛书干支"不足以表现对"皇明"的感戴,于是又首创 "以崇祯后几年书之"的奇特的纪年方式.[]卷,肃宗三十九年五月辛巳此后相沿不替,一直到朝鲜高宗(清同 ,在给前国王哲宗所撰的碑文上,还赫然写着:"治二年至清光绪三十三年在位)时期 哲宗熙伦正极 粹德纯圣文显武成献仁英孝大王,崇祯纪元后二百四年辛卯六月十七日诞生."[…漕宗十四针二月庚辰 1644年明朝灭亡,清廷入主中原后,中国各地对清的反抗和不合作虽然也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但随着康熙的德政和对知识分子的怀柔政策的实施,在中国本土,可以说大家早已心甘情愿地"奉 大清国之正朔",而并非内臣,仅为藩属的朝鲜却在明亡后二百余年,尚能"奉皇明之正朔",难怪 朝鲜人要自豪地说:"皇朝正朔保有今日,而不致泯灭者,独我东为然."1J如果有人竟敢不用崇祯 年号纪年,必然引起公愤,遭到举国上下的猛烈抨击.如,肃宗元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有个 叫金寿弘的"于祭其祖尚容奏文,欲书康熙",结果"一门惊骇,谓之家贼".朝鲜史臣也评论说: "其乖戾反常如此!"[]肃宗元年四月丁酉又如,纯宗三年(清嘉庆八年,1803),朝鲜忠清道怀德县知县 姜世靖在"乡校释奠之祝"时,违背了"以崇祯后几年书之"的纪年方式,为此,馆学儒生李近源 等七百二十七人联名上疏说:"昔在英庙朝忠良科放榜时,因特教恩牌书以崇祯.而 凡士夫家墓道文 字,师友问诗文唱和,皆特书崇祯纪元,以表其尊周之诚者,亦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忠清之怀德一 县,亦我东曲阜,新安耳.乡校释奠之祝,特书崇祯年号者,其来盖久.噫!彼知县姜世靖抑独何 心?乃于今年秋享,身为初献官,读祝时闻到崇祯二字,胁止大祝,使之改读而后已.……华阳院儒 移文怀邑,声罪世靖,而揭罚改读之大祝.则世靖不惟不服其罪,乃反盛气张皇,敢引不敢引之地, 力战一世之公议,……其言日:'今距崇祯数百年,痛冤二字,岂非过当而可笑者乎?'此言奚为而 发也!噫!我东之于皇明,有百世不可忘之恩,于彼虏有百世不可忘之仇,岂可以较岁月之久近,忘 宿昔之恩仇哉?身为我东臣民,以'痛冤'二字归之于过当之域,可笑之科,则是我东之罪人也, 皇朝之罪人也!……臣等义不与世靖同中国.略举事实,伏愿特治世靖背驰义理之罪,屏诸四裔,以 靖世道焉.''?卷,纯宗三针二月壬申 关于清朝时期朝鲜"感戴皇明"的原因,前人多简单地归结为"壬辰再造之恩",却忽视了隐藏 在这一表面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强调"三纲五常",主张"尊王攘夷" 的中国儒学的感召,那么,"世事久而易晦,人情远则易狃","顾此礼仪之邦,将不免万古长夜 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133 矣."卷'英宗三年三月甲午强调"三纲五常",主张"尊王攘夷''的中国儒学是朝鲜对''皇明',的"感戴" 能够历清一代,经久不衰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是朝鲜"感戴皇明"的深厚 的文化背景. 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还突出地体现于:在"尊王攘夷"的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下, 朝鲜完成了由被迫向清称臣纳贡到心甘情愿地做清藩属的历史过程. 清太宗崇德二年(朝鲜仁祖大王十五年,1737),清武装入侵朝鲜,逼迫朝鲜订立了城下之盟, 确立了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清与朝鲜宗藩关系确立的初期,朝鲜虽然表面上表示要"至诚向顺", 而实际上对清心存蔑视之意,常怀恢复之心. 朝鲜肃宗五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朝鲜国王肃宗引见大臣备局堂上时,朝鲜兵曹判书金锡 胄说:"在前我国表笺,多为中朝人所赏,有华国之称.……近来则末艺小技,亦皆不及于前.如节 日表笺,知制教本不留意.至于谢恩陈贺有曲折之文,亦不着实精制.以为胡人有何所 知."'肃宗五乙丑"以为胡人有何所知"一语,充分地反映了"有华国之称"的朝鲜对文化相对 落后的清朝的蔑视.对待新的宗主国清朝,朝鲜君臣常以轻蔑的口吻称之为"腥秽","腥膻".如英 宗五十一年(清乾隆四十年,1775),朝鲜国王英宗说:"噫!彼中州尽被腥秽,一隅海东(指朝 鲜),独保干净."卷'英宗五十一年三胚.子因此,朝鲜君臣常以朱夫子"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互勉. 朝鲜对清的"忍痛含冤,迫不得已"的政治立场,作为整体的国民心理,肃宗以后,开始逐渐 发生转变(虽然仍有个别人始终坚持).至于朝鲜国王对清政治立场的转变,笔者认为,当自英宗 始.朝鲜英宗元年(清雍正三年,1725),当朝鲜延接都监堂上申思哲建议"敕使(指清使)回还 时,郊外动驾,宜如旧例托疾"时,朝鲜国王英宗认为,"先朝每亲送托疾,有欠诚实",因此坚持 送清使于郊外.…卷4.英宗年三月己未朝鲜英宗十四年(清乾隆三年,1738),朝鲜国王英宗要到南馆慰问清 使,这天风雨交加,清使让首译传言:"风雨如此,请停临幸."英宗坚决不同意.当朝鲜领议政及 右相都"奏请勿行"时,英宗回答说:"虽是期猎,不可以雨止,况待敕乎?"于是"驾幸设 茶".…卷4'英宗十四年二月壬寅英宗四十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朝鲜国王英宗更明确规定与清私仇 "以五代为限".…卷'英宗四十年八月庚子按,清于1627(丁卯)年和1636(丙子)年两次武装入侵朝鲜, 不可避免地夺去了许多朝鲜人的生命,因此,不少朝鲜人对清不仅有"亡其君父"之恨,而且有 "夺其亲人"之仇.朝鲜被迫臣服于清后,这些人的子孙"皆不欲与虏人(指清)相 接"[]卷32'肃宗二十四年五月甲戌.英宗以前,对这些"牢守私义者",国家"特为许副",以表"扶植名义之 意".[]卷l8'显宗十一年正月丙申而英宗却把"为先祖后孙者腐心之痛,百世难忘"之仇,规定"以五代为 限",这充分反映了朝鲜英宗国王对清政治立场的转变. 朝鲜对清政治立场的转变还表现于对清"恩典"的态度的转变.英宗以前,清本着"抚藩字小, 厚往薄来"的政策,对朝鲜虽也屡施"恩典",但朝鲜对清的"恩典"却常以敌视的态度说:"此出 于操纵示恩之意也",]卷湿宗删年'卜月癸亥并怀疑清''果出于好意,而无别情耶?"卷4'仁祖大王二十针二月庚申英 宗以后,对清之"恩典"则由衷地感激.如:英宗六年(清雍正八年,1730),朝鲜国王英宗说: "清皇每顾护我国,我国玩偈以度矣."…卷英宗六年十午正宗十四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月, 乾隆皇帝因朝鲜国王正宗久无子嗣,而特书"福"字交朝鲜使臣带回,以寓祈子之意.朝鲜国王正 宗为此召见大臣阁臣,向诸臣展示乾隆皇帝所书"福"字.朝鲜左议政蔡济恭说:"(乾隆皇帝)特 念偏邦螽斯之庆,有此旷古殊异之举.交邻之间,犹以为感,况大国之于偏邦乎?"朝鲜右议政金钟 秀则说:"此等恩数,往牒所无.缱绻之念,愈往愈挚.抑或天诱其衷,致使眷眷于我国 ,''[3]卷29,正宗十四年三月丙午 o 对清朝皇帝的态度,朝鲜英宗以后,也由诋毁转变为赞扬.如英宗十一年(清雍正十三年, 134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明清史研究 1735),朝鲜国王英宗引见回还陈奏三使臣时,副使朴文秀说:"清皇为人自圣."[]卷4o,英宗t-~正胛戌英 宗十五年(清乾隆四年,1739),朝鲜国王英宗引见回还陈慰谢恩使时,副使徐宝玉El:"乾隆行宽 大之政,可谓贤君矣."卷4,英宗十五年七月壬戌正宗十九年(清乾隆六十年,1795),清乾隆皇帝在位六十 年,传位于嘉庆.朝鲜国王正宗特派使臣进贺,并对进贺正使李秉模等说:"皇帝之六十年在位,既 是前代稀有之事,而今此传位,尤为所罕有之盛举也."又说:"观风上国,且当授受盛礼,卿等此 行,可谓壮观矣."[]卷4'正宗十九年十一月戊辰 朝鲜对清政治立场的转变固然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根本的起决定性的原因则是 清文化的日益进步.正如朝鲜英宗十四年(清乾隆三年,1738),朝鲜领议政李光佐所 说:"清人虽 是胡种,凡事极为文明.典章文翰,皆如皇明时."…扭'英宗十四年二月丙申清与朝鲜 宗藩关系确立之初,在 朝鲜看来,"皇明"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满清"是落后的"胡虏",所以理所当然地鄙视清 朝.而当中原文化"以夏变夷"的巨大传统力量逐渐改变同化了文化相对落后的"满清",清王朝已 成为事实上的中原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以后,朝鲜人开始转变观念了. 朝鲜对清政治立场转变以后,仍然坚持"尊王攘夷",只不过这时的"夷"已不再是"清夷", 而是"洋夷".对"洋夷"所传的"西洋邪学",朝鲜深恶痛绝.正如朝鲜纯宗元年(清嘉庆六年, 1801),朝鲜在"讨邪奏文"中所说:"窃以小邦自殷师东来,以礼义忠顺见称中朝,而国俗敦尚儒 术.缙绅韦布,非洙泗洛闽之书,未尝传信而讲习.虽闾巷妇孺,皆能知五伦三纲之为日用常行之 道.至于左道异端,初未之闻焉.忽于数十年间,一种凶丑匪类,倡为西洋之学,慢天侮圣,背君蔑 ,,[12]卷3,纯宗元年十月庚午 ,0 朝鲜认为,"西洋邪学"严重地冲击了朝鲜所尊崇的中国儒家思想,所以对传播"西洋邪学"者 严加禁断.如朝鲜纯宗元年(清嘉庆六年,1801),朝鲜以严厉的手段,将传播"西洋邪学"的周文 谟,丁若钟,李承熏,洪乐敏,金建淳,金伯纯,崔昌显,李喜英,洪弼周,崔必恭,李存昌,黄嗣 永,柳恒俭,尹持宪,金有山,黄沁,玉千禧等"并即正刑",情节严重的李家焕"杖毙",丁若铨, 丁若镛及其他被株连到的,也都"分等酌决".[]纯宗元年十月庚午朝鲜宪宗五年(清道光十九年, 1839),又"鞠西洋人范世亨,罗伯多禄,郑牙各伯及丁夏祥,刘进吉诛之".栖'宪宗五年 八月丁丑 参考文献: [1]李朝英祖实录[M]. [2]李朝肃宗实录[M]. [3]李朝正祖实录[M]. [4]李朝显宗改修实录[M]. [5]李朝高宗实录[M]. [6]杨效雷.清代朝鲜感戴皇明探论[J].天津师专,1999,(2) [7]李朝仁祖实录[M]. [8]李朝孝宗实录[M]. [9]李朝显宗实录[M]. [10]清太宗实录[M]. [11]李朝哲宗实录[M]. [12]李朝纯祖实录[M]. [13]杨效雷.论朝鲜对清政治立场的转变[J].天津师专,(4). [14]李朝宪宗实录[M]. 责任编辑:尚永琪
/
本文档为【【doc】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