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觉之间,又过去了两个月了。每次登陆平台,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学习的

2017-10-13 47页 doc 109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觉之间,又过去了两个月了。每次登陆平台,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学习的觉之间,又过去了两个月了。每次登陆平台,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学习的 2011年 3月21日 辅导教师 段红霞 尊敬的各位老师~给大家道一声:“您辛苦了:”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之间~又过去了两个月了。每次登陆平台~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学习的热情。老师们精益求精的专业水平和严谨自律的学习精神着实让我感动~也由此增进了彼此间的精诚合作和深厚友谊。其实大家都是非常的不容易~因为我们大都来自农村学校~有的老师有很重的教学任务~有的老师连上网的基本条件都保障不了~但是我们的老师仍克服困难~坚持掉队~我感动万分~感谢每一位老师在这几个...
觉之间,又过去了两个月了。每次登陆平台,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学习的
觉之间,又过去了两个月了。每次登陆平台,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学习的 2011年 3月21日 辅导教师 段红霞 尊敬的各位老师~给大家道一声:“您辛苦了:”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之间~又过去了两个月了。每次登陆平台~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学习的热情。老师们精益求精的专业水平和严谨自律的学习精神着实让我感动~也由此增进了彼此间的精诚合作和深厚友谊。其实大家都是非常的不容易~因为我们大都来自农村学校~有的老师有很重的教学任务~有的老师连上网的基本条件都保障不了~但是我们的老师仍克服困难~坚持掉队~我感动万分~感谢每一位老师在这几个月的辛勤付出。也期待着和大家一起讨论初中数学教学的有关问。希望和所有老师有更加深入、融洽的交流~更加和谐、高效率的合作~也希望大家都能敞开心扉~相互交流~使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能共同成长、提高:坚定信念~齐心协力为我们陕县的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1 1、重要通知 2、学情通报 3、精华选粹 一、《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作业: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有效课堂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如何选择和确定探究内容,从而有效解决探究时间长、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的矛盾,等等一系列问题理应引起广大教师们的思考。请结合《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的学习和自己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案例,分析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2 作业递交时间:2011年3月15日—5月31日。 二、《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作业: 谈谈教学媒体对教学的支持作用,自己在应用教学媒体时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您的作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主题突出,有理有据,有自己的案例做支撑。杜绝从网上直接下载克隆,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谢谢合作,我期待您精彩的表现, 作业递交时间:2011年3月21日—5月15日. 另外,您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请把您的经验或困惑及时发到班级论坛里,让大家分享你的经验,交流您的困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远程学习~我们班共注册54人。截止21日下午五点~开始网上学习的达到54人~研修日志提交数70篇~评论数33个,教学设计与反思提交数65篇~评论数 56个,作业提交数61人~论坛研讨发帖数196个~回帖数127个。详细情况如下表: 陕县初中数学班学员信息统计 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主题研修成作业/评论/发帖/回帖/姓名 /评论/被反思/评论/果/评论/被已学时间 被评/推荐 被回帖/推荐 评/推荐 被评/推荐 评/推荐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248小时13分 尤爱良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0 /0 /0 3 /4 /1 /0 202小时15分 荆新民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70小时56分 贺宝森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小时36分 田秋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小时52分 建学兰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2小时52分 张泽民 6 /3 /4 /1 5 /1 /2 /2 5 /1 /2 /2 1 /0 /0 /1 7 /4 /5 /0 90小时18分 邢冰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3 /1 /0 74小时25分 刘夫松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5小时50分 张占勋 4 /0 /4 /1 3 /0 /2 /1 3 /0 /2 /1 3 /0 /0 /0 3 /4 /5 /0 80小时21分 张拴军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2小时1分 尚春晓 7 /0 /5 /1 5 /0 /2 /0 5 /0 /2 /0 1 /0 /0 /0 58 /1 /16 /0 102小时58分 胡毓骞 0 /1 /0 /0 1 /0 /1 /0 1 /0 /1 /0 1 /0 /0 /0 0 /1 /0 /0 30小时0分 周秀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2小时45分 高肖各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0 /1 /0 0 /2 /0 /0 57小时52分 王爱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61小时37分 陈军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小时6分 王旭辉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4 /9 /7 /0 122小时39分 南川 2 /0 /2 /0 2 /0 /1 /0 2 /0 /1 /0 2 /0 /0 /0 0 /0 /0 /0 246小时26分 邢睿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小时0分 王春梅 5 /0 /7 /0 4 /2 /3 /1 4 /2 /3 /1 1 /0 /0 /0 20 /6 /11 /0 84小时30分 李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1小时47分 辛继超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4 /0 /0 /0 0 /0 /0 /0 99小时34分 聂春红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84小时12分 秦红军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8小时21分 程永军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32小时16分 南肖雅 2 /0 /2 /1 3 /0 /2 /1 3 /0 /2 /1 1 /0 /0 /1 3 /0 /9 /0 103小时8分 邢向阳 1 /0 /1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3 /7 /7 /0 242小时56分 马麦进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小时12分 李新顺 15 /12 /22/1 7 /6 /11 /1 7 /6 /11 /1 1 /0 /0 /0 47 /20 /28 /0 257小时31分 董咏梅 2 /0 /1 /2 3 /0 /3 /0 3 /0 /3 /0 1 /0 /0 /0 0 /0 /0 /0 216小时27分 张建珍 1 /1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0 /0 0 /1 /0 /0 124小时41分 赵旭东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0 /0 11 /0 /14 /0 285小时19分 崔聪敏 5 /4 /5 /0 9 /1 /8 /0 9 /1 /8 /0 1 /0 /0 /0 19 /31 /0 /0 213小时28分 曹润梅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3小时45分 任红伟 1 /0 /0 /0 2 /0 /2 /0 2 /0 /2 /0 1 /0 /0 /0 0 /0 /0 /0 89小时51分 张建华 1 /7 /1 /0 1 /10 /2 /1 1 /10 /2 /1 2 /0 /0 /0 1 /7 /1 /0 134小时29分 刘红英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9小时44分 李宗玲 0 /0 /0 /0 1 /0 /1 /0 1 /0 /1 /0 7 /0 /0 /0 3 /2 /10 /0 92小时2分 张萍 4 /2 /2 /0 4 /0 /4 /1 4 /0 /4 /1 1 /0 /0 /0 7 /15 /5 /0 138小时11分 刘晓辉 1 /0 /1 /1 1 /0 /1 /0 1 /0 /1 /0 0 /0 /0 /0 0 /3 /0 /0 10小时47分 牛晶 3 /0 /2 /0 3 /0 /3 /2 3 /0 /3 /2 1 /0 /0 /0 0 /2 /0 /0 121小时56分 张磊 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6小时56分 李晓宁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5 /0 229小时28分 聂焕霞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88小时18分 宁云平 0 /0 /0 /0 2 /0 /1 /1 2 /0 /1 /1 5 /0 /0 /0 0 /2 /0 /0 104小时40分 刘超云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1 /0 /0 85小时7分 刘双喜 8 /1 /8 /2 3 /0 /5 /1 3 /0 /5 /1 5 /0 /0 /0 5 /2 /8 /0 130小时25分 高二民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15小时3分 程邦峡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63小时53分 靳春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80小时13分 员春梅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小时21分 杨晓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1小时59分 赵晓丽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1小时8分 张石屯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有一部分老师学习积极~圆满完成了作业、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反思以及班级论坛的讨论帖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分析如下: 学习之星:崔聪敏 尤爱良 邢睿 马麦进 论坛之星:董咏梅 胡毓骞 曹润梅 李丽 优秀作业:邢冰 邢向阳 刘双喜 优秀研修日志:张拴军 胡毓骞 刘建珍 董咏梅 邢冰 牛晶 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刘红英 张磊 刘晓辉 高二民 刘超云 李丽 邢冰 张拴军 邢向阳 董咏梅 在这么好的学习氛围之下,也许真的是因为有的老师工作繁忙或其他的客观原因,部分学员的学习还是不能正常进 5 行。特别突出的表现有: 1、部分老师没有很好的进行网上学习。一些老师学习时间偏少,有的少则几十分钟,作业、日志、反思等学习任务没有及时完成。还有一部分老师虽然学习时间累计很多,但学习任务仍然没有完成,只是为了累计学习时间而挂着,是被动的应付,而不是主动的学习,没有达到学习应有的效果。也存在连续很多天不上网学习,或从未完成任何作业现象。 未完成《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作业的有26位老师, 未完成每月至少一篇研修日志的有40多位老师, 未完成每月至少一篇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老师有40多位, 未发帖的老师有21位老师, 未完成每科研修主题的学员54位老师。 2、部分老师上交的作业不合要求。有的老师不认真看辅导教师的提示,不看学习和作业要求,没有结合课程学习和自身教学实际,三言两语或不围绕主题发帖,偏离要求,有的老师凭自己的经验临时拼凑几句,观点不够明确,缺乏自已的案例支撑,有的老师在网上直接下载克隆一些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想,缺乏深入的思考,完全是应付,希望老师们下次注意,否则就视为不合格作业。 3、部分老师的研修日志不合要求。研修日志要切切实实写出自己在培训中的问题与感悟,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与下载,不是照搬他人的成果,是要借助网络的优势,相互交流,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看得更远走得更快效率更高。请大家认真阅读三门峡市教育局师训科2月24日发布的《研修日志书写要求》。 6 4、部分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也存在着问题。该任务要求学员在本次培训中可将学习和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此处发表,供班级辅导教师和本班学员讨论解答。而不是从网上直接下载别人现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这是对大家的不尊重、不负责任的表现。 5、班级论坛里,发岾和回帖不够及时,数量不足。有的学员只发帖,没有及时参与回复和互动。还有的学员发帖和回帖过于简单,只是一句 “顶”、“同意”、“支持”等,并未主观论述。 6、有做错作业现象。做作业时一定要做陕县本班辅导教师发布的作业,不要做成其它辅导教师发布的作业,否则无效。 各位学员: 请大家在网上学习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三门峡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上考核”,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与网上研修活动。要点如下: 1、每门课程的合格学习时间30小时, 2、每月提交至少1篇“教学设计与反思”。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截止日期~超过了这个时间递交的视为无效。 3、每个专业的必修课要求至少完成作业1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递交~错过了规定的时间则无法递交。作业评价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7 4、每门必修课完成1篇主题研修成果~每篇研修成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5、每月提交至少1篇“研修日志”。未达到数量要求的评定为“不合格”,达到数量要求的评定为“合格”。 6、在论坛中发布主题帖子不少于200个,回复评论他人帖子不少于200个。 提交者: 邢冰 (提交时间: 2011-2-17 15:22:11) 答题内容: 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把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渗透到每一堂课上,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 了解学生,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有效学法 深入了解学生,认真细致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真心实意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点燃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 学会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范围、多长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 1. 学会预习:预习分三级 “远期预习”(新学期前的预习)“中期预习”(每个星期前的预习)“近期预习”(每晚对次日学习内容的预习)预习时学生要带着明确的目的与任务进行,这样效果就显著。 2. 加强督查 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并帮助后进生端正学习态度。 8 三、 学会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学会探究式的学习研究,在学习中,方法比结论更重要(我们要学会自己如何去学习、去探究,学会尝试着去发现、去创造,使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这对于今后的学习才是最最重要的!对于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学会和同学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都可以研讨,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争论和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向老师和书本所谓权威观点质疑和发问,甚至提出离奇古怪的问题,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四、 勤于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 学会归纳、总结数学规律 学知识不是为学而学,实际是为解决实际问题、为应用而学(因此,要有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的本质体现,可以说它是数学的灵魂(因此,我们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从而使解题的思路更加简洁、解法更加准确。 2. 学会独立完成训练任务 要求学生当堂训练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不指导、学生之间不讨论、也不准抄袭。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紧张积极地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以及克服学习困难的顽强毅力同时也能较为准确的反馈出自己的学习情况,确保自己及时纠正。 五、 做到“堂堂清”“天天清” 每堂每天出现的学习误差,要注意及时反馈和纠正,以防影响后继学习,若将问题逐渐积累,并与后继学习的误差相互掺和,形成恶性循环,将形成学习成绩的下降。 总之,使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对社会负责,是对家长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提交者: 刘双喜 (提交时间: 2011-2-22 19:02:54)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之 ——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升入初中,学生的学习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学习新课就可细化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等方面。就学习习惯而言,也有听课习惯、解题习惯等,需打破原来小学时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快的适应初中阶段学习。衡量学生学习情况既有内在的思想又有外在的各种作书面形式的反映,而学生给出的各种书面反映是老师了解学生 9 学习情况的晴雨表,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也多从解题习惯的培养得以体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经常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你讲的我都能听懂,就是拿到题目自己做不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敏感性、不善于捕捉数学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加工,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要解决中个问题,提高学生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入手。 一、 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我们所说的解题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学习行为。由学生长期实践和应用,是他们自身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综合表现。习惯和智力不同,它与遗传无关,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培养下形成的一种活动倾向。良好习惯一经建立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所以在教育教学当中,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一。 二、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应培养的解题习惯 1、动手之前先平静心绪的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动手之前找准心态,在平常教学中就有老师一布置,看都没仔细看甚至没听懂老师的要求就急切的开始动手;还有老师布置完很长时间不能动手做题,思想开小差了。急切的心态容易造成疏忽,例如每年中招都会有 10 学生把试卷第一题做错,造成失误、留下遗憾。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训练,继而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都降低了课堂效率。 2、书写画图力争规范的习惯。工整的书写,不只是令教师批改时方便,学生自己也会感到愉快。完整流畅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做一件作品,为数学学习这个单调的过程增添些许色彩。尤其是规范的作图,除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具有直观展现问题条件,揭示问题思路,甚至能启发结论的得出。 3、认真审题习惯。首先教师在讲解例、习题过程中就应做出认真审题的示范,并不断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逐渐养成习惯。不细心审题,没有弄清已知、未知条件以及与待求结论的关系就急于解题往往造成错误。 4、独立解题习惯。知识是自己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的,任何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答案,都不会成为学生自身的内化知识。不能独立的解题,对于所学也得不到强化巩固,必将降低学习效率。 5、对解题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学生开展解题反思,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所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从而帮助他们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更加清晰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有利于学生巩固、同化新知识,准确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选择合理、简捷的解题途径,并发现新的规律加以推广与延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题能力。 三、培养良好解题习惯的一些对策 11 良好解题习惯的形成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还要令学生思想重视,并利用得当的方法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首先,加强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培养良好解题习惯的重要性,并能切身体会到良好解题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业成绩的有效手段。使学生能够自我调整,变被动为主动,依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其次要进行培养良好解题习惯的强化训练,把养成学生良好解题习惯当做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来抓。有,有落实。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要求的、应讲到的具体明确。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持之以恒、不断训练、防微杜渐。从点滴抓起,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示范,以身作则。解题教学时从开始审题分析,到书写过程,以及当中穿插的画图、演算等一一做出榜样,让学生模仿,在模仿训练中形成良好习惯。比不断地进行启发总结,使学生通过反思,进行自我教育。 教师的教育教学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须有一系列的因素促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法宝。 提交者: 邢向阳 (提交时间: 2011-1-19 20:14:42) 谈初一数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河南三门峡市陕县一中 邢向阳 12 数学的基本技能是:能算、会画、会推理论证。在初一阶段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学好数学打好基础的关键。所谓提高运算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准确、合理、熟练、简捷地进行运算。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正确理解、运用数学概念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基础 “弄清概念是成功的一半,概念不清寸步难行”是自己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体会。概念教学时初一起始教学的一大难点。初一数学概念多,数学学习的抽象程度明显提高。在初一重点要掌握“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相反数”要紧紧抓住“只有”和“互为”两个关键词。使学生明白: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除了符号不同外,数值都一样;相反数总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其次是如何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在初学时要求学生必须写出过程,忽略过程直接写结果不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如化简—时学生不理解式子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明白: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以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零。绝对值概念要举例让学生明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只考虑数的大小而不考虑方向(符号)而引入的。然后说明其几何意义,再根据分类的思想得出其代数意义即 a (a>0) |a|= -a(a<0) 0(a=0) 最后由没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负数得出:,a,是非负数的结论。 二、正确掌握、运用法则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 13 首先让学生明确中小学数的差别在符号,学生最容易在符号上出错。因此在运算时要明确程序:1、判断;2、确定符号;3、计算绝对值(转化为小学的运算)即先定符号再计算,让学生注意做到“步步有依据”,要求初学时在运算的每一步都注明依据的法则和定律,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说”,’会做”而且“真懂”,减少运算中的盲目性,提高运算的正确性。 在法则的教学中重点抓好加法和乘法法则,注意把减法和除法转化为加法、乘法,同时注意转化的条件,初学时要求写出转化的过程以减少出错。 三、灵活巧妙运用运算律提高解题的速度 运算律是提高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合理的使用运算律将会使运算更为简捷,可以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从而达到提高运算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的精心设计习题,适度训练以培养学生应用运算律的意识,在做题时要做到“观察特点再起步”,从而巧妙的运算。如计算:-56×186-28×(-88)+14×168 分析:直接运算则运算量会很大。认真观察题目结构可知28与14和56都有关系可得原式=-56×186-56×(-44)+56×42 =56×(-186)-(-44)+42 =56×(-100)=-5600 四、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 14 要求学生在平时计算时,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及时检查,有错必改的习惯。具体做到:一看,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看清数字、符号及数字和符号之间的关系;二想,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先根据式子的特点认真思考。先看算式里有几级运算,确定运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每一步的符号如何确定,再想能不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三算,要求学生认真细心地计算,力求做到一次准确无误。在计算过程中要求规范书写及注意书写的格式。运算过程要一丝不苟,字迹清晰公正。四验,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验的好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会验证运算结果,而且反过来促进运算能力的提高。 五、成立错题“医院” 针对平时作业和考试中的错题,让其住院治疗。错题本封面写上“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改错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上错”。分为住院区,诊断区和康复区。在住院区让学生抄上错题,在诊断区让学生写出错的原因,在对应的康复区学生把错题重新做一遍。学生兴致很高,效果良好。 五、成立错题“医院” 针对平时作业和考试中的错题,让其住院治疗。错题本封面写上“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改错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上错”。分为住院区,诊断区和康复区。在住院区让学生抄上错题,在诊断区让学生写出错的原因,在对应的康复区学生把错题重新做一遍。学生兴致很高,效果良好。 15 反思 发布者:高二民 发布时间: 2011-3-7 22:10:26 只有被作为个体的教师真正理解、接受并转化为一种内在需要和外在职业行为中的道德,即称为教师职业道德。其内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凝聚而成的品质。他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职业角色品质,其最基本要求,包括对学生的无害、无欺、公平有益。 有三层含义: 1 )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是教师能充分实现其教育潜能的品质。 2 )它表现在,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较强的道德意志的力量。 3 )它表现为,在教师对为师之道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结构 1 (从关系对象上,主要包括: 1 )对学生:关爱、尊重、公正 2 )对教育事业及教育教学工作:尽心尽力(竞业) 3 )对自身:不断完善、彰显人格魅力 2 (从调整原则上,主要包括 : 1) 奉献精神:意识、精神境界、情操 16 2) 实践智慧: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艺术 3) 持续发展:不断自我超越、自主创新、提升人格魅力 3 (从发展水平上,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 ) 底线: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 2 )基准:履行教师基本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 )上线:实现师德理想,成为德性教师。 反思:通过对师德的学习,发现自身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有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不断积累教育经验,多思考,多研究,多总结,对自己要狠点,对工作要认真点,对学习要持久点,对学生要严而有度点,对同事要宽容点,对社会多理解点,努力做一个能恰如其分地张扬个性,从中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体验成就感与愉悦感,进而不断实现、提升生命价值的德性教师。 数学教育叙事 发布者:张建珍 发布时间: 2011-2-24 17:29:45 新的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的学习权力,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远远没达到以上所要求的,究其原因有二:1、怕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就完不成教学任务;2、教学中教师不知如何给予学生自主,怎样的教学才称得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下面我就自己在教授初一数学《角的特殊关系》一课时的几点体会谈一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下面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尝试: 1、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直角,然后在直角内任画一条直线,观察着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并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通过实践学生就得到了感性认识,而且会进行角度的计算。 2、进行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进行有关基础练习 17 3、再通过相同的方法教授补角和对顶角的有关概念及有关结论。 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与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体验数学和做数学。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主动角色,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本节课采用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点,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概括,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突破。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图形的“静”变“动”,增强了直观性,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里,运用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作用,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初中数学研修日志 发布者:牛晶 发布时间: 2011-1-4 15:11:08 在远程培训研修学习过程中,我怀着求真经取瑰宝的心情认真听课,让我受益多多。 一:?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应该学会支配教材,灵活运用新教材;?真正的“减负”在于如何有效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 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要我学”变“我要学”,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的参与面广,不断深入,概念的形成上采用不直接讲,而是通过许多新旧知识的对比让学生自然生成,老师主要做启发和指导的工作,课堂采取“新旧知识的对比--概念的初步形成—概念的理解辨析—概念的应用—概念的巩固与提高”。 三: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方法,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追求,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将来的不教而主动参与学习追求知识,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18 四:课堂教学中“感悟为先,思维为本”使学生积极投入,思维生动。 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发布者:胡毓骞 发布时间: 2010-12-24 14:04:02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教,单纯要求学生学习知识,却很少研究学习方法,很难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只考虑怎样教~单纯要求学生学习知识~却很少研究学习方法~很难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研究最佳的教与学的方法~立足点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提高自学能力~扩大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1 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 19 2 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批、自评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现状 发布者:张拴军 发布时间: 2010-12-16 16:10:02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当前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读、听、思、记、写”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 1.阅读差。往往沿用小学学法,死记硬背,囫囵吞枣。根本谈不上领会理解,更谈不上应变和应用。这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听课差。抓不住要点,听不入门,顾此失彼,精力分散,越听越玄,如听天书。如此恶性循环,厌学情绪自然而生,听课效率更为低下。 3.思维差。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分析、转化和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 4.识记差。机械识记成份多,理解记忆成份少。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往往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去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不去弄清结论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数形结合,纵横联系,致使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学设计 发布者: 刘红英 发布时间: 2010-12-2 19:37:41 把自主学习还给学生 20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方法, ,2,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3,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的探究、体验、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体会从特, 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 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主要采用引导、自学、讨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师:前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板书定义 师:除定义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可以判别平行四边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师:板书课题~展示教学目标 师:下面大家把课本打开~参考自学指导,一,自学课本。 评:平行四边形定义也是一种判别方法~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引入新课~这样既复习了定义也为下面学习其它的判别方提供了依据。 自学指导(一) ,1,自学课本103页内容~思考方法一的钉制方法。 ,2,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按方法一: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如图1)~这样钉制的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根据方法一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A D 是否能从中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判别方法, O ?对角线互相平分如何理解, ?你会应用这种判别方法解决问题吗, B C 自学时间:6分钟 6分钟后~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结果 如图1 评:在这里有自学内容~有自学思考题~有自学时间要求~为学生的自学指明了方向~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针对性的重点学习~提高学生自学效率~真正的让学生深入思考~把自主学习还给学生。 问题?按方法一(如图1)钉制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生1:是 A D 理由: ?O为AC中点~O为BD中点 O ?AO,CO ?AOD,?COB BO,DO ??AOD??COB ??DAO,?BCO ?AD?BC B C 同理AB?DC 如图1 21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问题?根据方法一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是否能从中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判别方法, 生2:这里O为AC、BD中点~并且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师:板书判别一 问题?对角线互相平分如何理解, 生3:AC平分BD~BD平分AC 生4:也可理解为O为AC中点~O为BD中点 生5:也可以理解为 AO=CO BO=DO 师:若AO=CO时~这是否为对角线互相平分 生6:不是 师:AO=BO~CO=DO时呢, 生7:也不是 师:为什么, 生8:因为对角线是AC和BD~只有当OA=OC~OB=OD时才是对角线互相平分。 评:在这一环节中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对角线互相平分~让学生把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弄清楚。 自学检测(一) A D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 O O为AC中点~请添加一个条件~ 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理由: , B C 2、如图?四边形ABCD中~AO=3cm~BO=5cm 如图? 当DO= ~CO= 时~四边形ABCD为 平行四边形。 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交于O~E、F在AC上~且OE=OF~则OA 与OC~BO与DO相等吗,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A D E 教师提问学生完成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O 评: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针对“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平行四边形”这一判别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充分暴露出问题~教师及 F B C 时点拨引导。 自学指导(二) 如图? ,1,自学课本103页内容方法二钉制方法~104页例题 ,2,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A D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这样钉制的四边形ABCD是否为平行四边形,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根据方法二你能否从中得到一种判别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如何理解, B C ,4,自学例1~如图~AC?ED~点B在AC上且AB=ED=BC~找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 思考每一步的理由。 E D 22 A C B 6分钟后~教师检测自学效果 评:在具体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问题1:方法二钉制的四边形ABCD 是否为平行四边形,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生1:是平行四边形 A D 理由:连结AC ?AB?CD ?BAC,?DCA ?AB=CD AC=CA B C ??ABC??CDA ??BCA,?DAC ?AD?BC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问题2:根据方法二你能否从中得到一种判别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生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师:板书 问题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如何理解, 生3:这里一组指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师:若用几何语言表示怎样表示, 生4:AB=CD AB?CD或AD?BC~AD=BC 师:AD?BC AB=CD是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吗, 生5:不是 问题4:例1中的每一步的理由 生6:理由都是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E D DB~点B为AC中点 若将例1 改为:AC?ED AE? A C B 则:,1,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吗,理由, ,2,四边形BCDE为平行四边形吗,理由, 生7:,1,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 ?AC?ED AE?DB ?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生8,2,四边形BCDE为平行四边形 ?AB=BC AB=DE ?BC=DE BC?DE ?四边形BCDE为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此题~我们在判别平行四边形时应结合已知条件~选择合理的判别方法。下面 大家完成自学检测二: 评:加强了对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判定平行四边形~提 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判定进一步理解。 自学检测(二): 23 ,1,如图(1)~四边形ABCD中~AB?DC~请加一个条件使其成平行四边形 ? ,理由 , ? ,理由 , ,2,四边形ABCD中~AB?CD~AB=3~AD=5 当CD= 时~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3,四边形AEFD和四边形EBCF都是平行四边形~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说明理由, A D A D E ,1, F B C B C (2) 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 (1) 5分钟后~教师检测效果。发现问题~随时纠正。 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 ,1,通过学习我们得到了三种判别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在应用三种判别平行四边形时~应结合已知条件~合理选择判别方法。 当堂检测 ,1,能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A、对角线互相垂直 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2,能判别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序号, , ?OA=OB OC=DO ?AB=CD AD?BC ?AB?CD AB=CD ?AB?CD AD?BC ?AB?CD AB?CD ,3,在平行四边形中E、F在AB、CD上~DF=BE~则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吗, D F C ,4,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交于O~E、F、G、H为AO、BO、CO、DO中点~则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吗, A E B DA EH O FGBC 评:这节课突出了以下优点: 1、以自主学习为主~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整节课来看教师每一个 24 环节都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轻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2、以自主学习为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节课是以学生训练为主线~ 尽可能让学生在训练中暴露出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点拨 讲解~教师讲在学生思维的易错处~比如对判定定理中“对角线互相平分如 何理解,”“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如何理解,”等~这样学生训练到位~学的 扎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统计概率教学反思 发布者: 刘超云 发布时间: 2010-12-11 21:11:49 统计概率教学反思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统计与概率》的阐述中提出“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应注重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要求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本班学生从传统教材的使用过度到新教材的学习,会有不少的困难和不适应。师生之间从没有默契和配合,学生的拘谨和胆怯是难免的。因此采用一种特殊的活动选举总统来解决这个矛盾,再通过掷硬币的时间解决学生数据收集的体验的全过程。 刚开始学习统计知识的学生,在对概率的认识上往往是一种直觉上的感受,而不会通过时间去验证,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要首先培养学生用实践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去解释其规律性的东西。 在教学上,通过学生的认识模式规律,着眼于学生的信息获得处理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思路如下; 认知过程:提供情景,诱发验证,提出诘问,了解学生的推理。 先行组织:阐明目的,呈现相关知识,提供材料,认识接受。 25 探究训练:呈现问题,收集数据,加以实验,整理数据,反思解决。 归纳思维:形成概念,解释资料,运用原理谈就是的活动课使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它给传统的灌输教学带来了生气和思维创新的环境,但是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预料到将要发生的可变的结论,因此,处理好这些可变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抛币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应该趋于一个稳定的值1/2,从而来说明为什么仅仅用频率这个概念还不能够表明问题的规律和特征,必须再用到频数这个概念。但是学生的试验次数太少,算出来的频率误差很大,而课堂不能进行长时间的实验,因此频率的值还不能说明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知识探究的衔接问题。 “一讲就会,一做就错”尴尬了谁 发布者: 张磊 发布时间: 2010-12-11 21:05:26 “一讲就会,一做就错”尴尬了谁 案例: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李老师所教的数学成绩又一次在年级垫了底。李老师很困惑,也很无奈:“试卷上的题都是反复讲过的,问学生都说会了,为什么一做就错了呢,„„” 相同的案例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屡见不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学生笨或不用心”。而事实上,这中间固然有学生的因素,但造成这种“一讲就会,一做就会”的尴尬主因还在我们的教师。 (一)教师自我为中心,不能准确定位学生认知水平。 26 虽然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只是经验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没有“蹲下来”看学生的习惯,不自觉的以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衡量学生的理解水平,脱离实际的过高判断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果在解决繁难或现有学生认知水平下难以理解的疑难点时做出了简单化处理,把问题或重难点展示给了学生,却不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索时间,而是按自己的臆断处理问题,解答疑难。结果是学生看似会了,老师也认为学生会了,但事实上是教师会了,学生晕了;最终的结果是同样的问题即使教师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段讲了多遍,充其量只是老师把同一锅“夹生饭”多加热了几次,解决不了问题实质。 (二)只重结论,不能揭示和引探规律。 数学解题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的过程。许多数学知识之间的认识、理解与掌握都蕴含着严谨的推理、推断过程,同时也是若干数学知识的综合调用、逻辑推理的重要思维活动。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走进数学教学过程是旧课堂模式下的常见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当今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仍普遍存在:教师授课只介绍现成结论,不揭示问题研究、思考过程;只重结果,不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进而归纳迁移、举一反三。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思维惰性,学生在对数学公式长期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中,只能生搬硬套;对数学概念则往往“抓住一点,不 27 及其余”,导致理解的片面、刻板、僵化,对探索问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解题时只求结论,不深究其发生过程;看问题、处理问题,但求形同,不管质异。结果,教师虽对不少考点问题讲过多遍,但学生看着似曾相识的题目,却无从下笔或洋洋洒洒、不知所云,做对的不知对在那里,做错的不知错在何处。 (三)教师讲风过盛,学生成为看客。 新课程体系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模式,同时也首次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明确在课堂,但不少教师由于过去长期教学中形成的直接“给”知识的习惯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尤其是在遇到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就会不由自主的怀疑其学生的理解和自学能力,心里忐忑不安,觉得没有自己的讲解学生就不可能达到理解和掌握,于是,什么“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统统抛诸脑后,滔滔不绝,大讲特讲,课堂又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独角戏”,而本应做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成为一个看客。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看似敬业辛苦,但由于学生对教师所讲问题没有自身融入,对教师所讲解题的过程就可能出现知识断点,而这种断点不经过学生的亲手操作是难以发现的。特别是有些教师还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已讲的很多,很充分,学生听讲过程中也没有发问,就单方面认为已解决了问题,没有再专门安排充分的训练和检测,后续巩固跟不上,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遗忘后,正式考试中遇见同类问题,“一做就错”的现象就会必然发生。 28 (四)侧重问题展示,缺少问题及时反馈校正。 不可否认,不少教师都是很有经验的教师,他们能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很好的抓住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或知识缺漏,但是,一些教师解决问题时也会出现(1)只注意了对知识点或题目的展示,缺乏及时的跟踪反馈,尤其是同型题的反复练习量不足以及批改的滞后,导致学生是否掌握了没有教师心里没数,学生做对了没有心里没底,最终解决、校正效果不佳。(2)短时间展示信息量过大,学生消化不良。有的老师习惯搞专题复习,习惯把相关大量知识一次呈现给学生,学生在短时间内面对这么大的信息,难免会消化不良,不利于吸收。而且,一些“一做就错”的题目常常是教师临考前的“押题”“猜题”行为,时间短,节奏快,效果差。因此,如果教师能对偏难、易混知识要采取“分散投放,常练常新”,弱化只是难度和阶差,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3)反馈周期太长,缺少了时效性,造成学生对教师安排的训练内容、反馈结果优劣的漠视。 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谈不上经验,留下经验就要倡导学生“做数学”,让学生充分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数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的教师就会少一些“一讲就会, 29 一做就错”的尴尬,达到“少讲(或不讲)就会,一做就对”的理想境界。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发布者: 高二民 发布时间: 2010-12-8 23:33:05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在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三个08年的中考题(二易一难)作为引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阅读09中考说明;利用4个开放题重点梳理说明三角形全等的4种思路;一个关于三角形全等的例题和一个变式练习。评课的意见是:(1)知识点松散,整堂课不连贯(一个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即可);(2)知识点的梳理既无意义又耗时(知识点在复习书上就有,看看都可以);(3)图形太多,看的很累(争取两三个图贯穿一堂课,练习应是例题的变式,最好多一点);(4)没有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方法(4种思路本身就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想方法)。 针对上述意见进行修改就形成了这节全等三角形复习课。通过这次活动,引导自己对典型复习课的思考与反思,这已经是我最大的收获。平时准备最不充分的就是复习课,久而久之,复习课已经成了老师最不愿意上、学生最不愿意听的课型。经过这次活动,对于如何上好复习课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有几点拙见,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 制订好复习课的复习目标 复习顾名思义是对旧知识的重新学习,重新学习势必对以前多节新课中的知识点或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压缩整理。首先,选择合适的知识范围非常重要,尤其是中考复习课。范围过大会造成对重点只是蜻蜓点水,范围过小会浪费时间。在这次公开课中确定上全等三角形的哪些内容为难了我好几天,复习用书上全等三角形这一节就包含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部分内容。一开始我就认为我应该上前面两部分内容,在和同事的讨论的时候,他们也认为这样。可在试课的时候,问题很多,两部分内容不是无缝衔接,过渡时非常牵强,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衔接语。另外从知识间的联系来说,三角形的基本知识与特殊的三角形的联系更紧密。因此,我最后确定我这节复习课的内容就是纯粹的全等三角形。其次,应确定对所选知识点中重点的复习深度,过易会让学生索然无味,过难会让学生畏惧前行,失去信心。我对这节课的难度把握是保全突尖,教学流程本身有梯度,例题与配套变式也有梯度。不过对于例2的第二问“图中还有全等的三角形吗,”,这个梯度设置过大,许多学生还观察不出。 30 假如这样设置“?DBN与?ABM会全等吗,再还有全等的三角形吗,”,效果应该会更好。 二、 精选例题,多加变式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整堂复习课的灵魂,一个好的例题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理的变式会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变式训练,能让学生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我这节课的题目设置有个原则图形要少。这样就一定要一图多用,即出现了例1的题变图不变的多个变式。实际上前面的4个开放题我也力求一图多用,从而突出本节的重点:寻找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路,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例2的选取主要是考虑到变式的另一种变化方法----图变题不变。让学生学会从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寻找解决这一类问题中的共同思路方法。 如何精选,其实,这两个例题都来自初一下的作业本上的题目,并进行了适当改造,变成两个有梯度的结论开放题。同时,这两个例题最后都变到08年的两个中考题,其实是想告诉学生中考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所做题目的变式,从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自己对例题进行变式,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三、 加强备课,做到备课有效、务实。 实际上,我的这节课,没有其他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我的死脑筋也许还不开窍,公开课会上的乱七八糟。他们在给我评课的时候,事无巨细,大到教学流程,小到一句话,都会认真的给出他们的意见,令我敬佩不已。细细联想,如果我们平时的常规课也能在这样良好的教研氛围中进行,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是学生最爱的课堂。平时最简单的就是备课组成员之间,也许不需要几分钟,就象平时的聊天,这就会是有效、务实的集体备课。 我感觉本节课中的不足:(1)例2的结论开放太大;(2)4条思路的引出不自然,也可以在上先显示具体答案,再出现的思路,最后隐去具体答案。这样能体现从特征到一般的思想方法。(3)没有布置作业。当然,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各位同仁能对我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共同提高。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者: 李丽 发布时间: 2010-12-15 13:05:13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科目:数学 31 知识(1)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能应 技能目标 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理解全 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 学过程(1)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目与方法目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和识图能力; 标 标 (2)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等过程, 获得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1)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以 与态度目及全等在生活中的较高使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 标 索的精神; (2)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 活动的乐趣。 重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点 难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迅速正确地指出点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具:自制课件、三角样板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问题 教师演示课件,提出问运用贴近学生的 ?观察下列图案,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指出这些图案中形状与大学生思考、联想、发表兴趣。 小相同的图形。 见解。 通过问题?,引导 ?你能再举出生活教师可以举例,引导学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吗, 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对学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 生提出具有新意的例子要予形。 以鼓励。 图形全等在生活 教师结合章前图引出本中大量存在,创设这?将一块三角形样板按章内容,板书课题。 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学生有意注意,激发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 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手操作。 的纸板和样板的形状、大学生观察、实践,回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问题。 联系生活,激发探究全重合。 教师给出全等形的概欲望。 念,引导学生得到全等三角通过动手实践,获 形的概念。 得全等形的体验。 活动2 问题:将剪得的两个教师提出要求。 通过学生动手尝 32 三角形纸板重合放在图中学生用两个全等三角形试图形全等变换的过ΔABC的位置上,试一试: 纸板实践,教师用全等三角程,形成直观感觉。 ?如教科书图13.1,形纸板展示。 1,把 教师提出问题。 ΔABC沿直线BC平移,学生猜测,发表见解, 得到 再得出结论。 ΔDEF。 ?如教科书图13.1, 2,把 通过学生动手实ΔABC沿直线翻折180?,践、分析,总结出图得到 形变换的本质,加深ΔBCD 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如教科书图13.1, 3,把 ΔABC绕顶点A旋转 180?得到ΔAED。 观察ΔABC在平 移、翻折、旋转过程中是 否发生了改变,各图中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活动3 问题:?将两个三角形教师提出问题。 在操作实践的过程纸板完全重合,分别在顶学生实践,小组之间中建立对应的概念。 点处标上字母,观察并指互相交流结论。 出重合的顶点、边和角。 教师给出对应顶点、 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 ?如何用数学符号板书。 使学生掌握全等三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教师提问,并通过演角形的表达方式,会使用 示,引导学生观察。 全等符号。 ?将两个三角形纸板重教师提问。 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合在一起,观察对应边、过程中理解全等形的性学生动手实践并回 对应角的关系。质。 答。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板 书。 活动4 问题 教师提问。 使学生掌握对应边、?将剪得的两个 全等学生动手实践,独立对应角的找法,会初步辨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回答。 析图形。 置摆一摆,使其符合下列全班交流。 图形;并指出它们的对应教师观察学生对图形 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理解程度。 33 A D C B O A B D C 培养学生对较复杂 O 教师提问。 图形的识别能力,进一步 学生分组探究。 加深 学生对全等三角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形性质的理解。 学生能否发现AB与DE、 AC与DF平行,BE与CF C 相等,然后加以引导,全 班交流。 B A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 D 教师提问。 性质对较复杂图形进行 C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综合 B 教师给出解题过程。 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 D 能力。 A E B C F A D ?将ΔABC沿直线BC平 移,得到ΔDEF,形成了以 下图形: 察图中线段、角之间的关 系,说出你得到的结论, 并说明理由, A C E D B ?如图,ΔABE?ΔACD, AB与AC,AD与AE是对应 34 边,已知:?A,43??B ,30?,求?ADC的大小。 活动5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小结:谈谈本次活动学生分小组总结,代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的收获和体会。 表发言。 反思。 ?布置作业:第92页1、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巩固、提高、反思。2、3。 课后独立完成。 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不 同的发展。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教师是在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中成长的,下面是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一、 教材选择 “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平面图形关系的引言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而人教版将其建立在已学内容“图形的变化”基础上,加强与前面的知识点的联系。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借助于学案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二、 教法和学法让学生通过折叠、作图,观察体会全等图形的定义,自学全等图形的特征,通过练习总结和强化对应边、对应 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本节课我本创设情境,以学生角的寻找方法。三、 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学案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总结出概念。我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总结,并带领学生寻找快速寻找对应的方法,练习的设计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抓住课堂45分钟,突出效率教学。在B组练习中,我让学生尝试使用数学推理的格式,使学生熟悉这种推理方法。 其次,我在结尾总结全等三角形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再次,,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自学概念与特征---练习与小结---变式练习 ---应用数学,我创造性调整了教学顺序:在学生掌握了全等图形定义和特征后,增添了书上没有的常见图形练习,也为全等图形的变换奠定了基础。再通过探究实践,将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像采用这种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鼓作气,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四、 本节课的不足 1、 没有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调动学生。我在设计中让学生自己看书得到全等的特征,没有调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少。 2、 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层次不同,本学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有吃不饱的感觉,应增加拓展提高练习,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 七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 发布者: 张磊 发布时间: 2011-2-26 17:49:20 35 转眼半年时间即将过去,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期期末考试自己所教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利用假期,我对初一的数学教学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 、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 、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 、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36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对课堂教法的反思 (1)过分依赖多媒体,过分注重过程的梯度和全面性,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这个客观主体以及实际认知水平。 (2)备课利用网上资源多,个人思考少。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 37 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现在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有时,我们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反思 发布者: 董咏梅 发布时间: 2011-2-10 10:14:55 38 对于用频率估计概率,人教版教科书的定义为“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p”(概率的频率定义,反映了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条件下,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就是概率的性质(其中既有频率的随机性(每人每次试验都是变化的),也有频率的规律性(也就是稳定性)( (1)“频率的稳定值就是概率的估计值”(事实上,频率的稳定值就是概率,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仅从试验中知道频率的稳定值具体是多少( (2)“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就越来越接近于概率”(事实上,定义中的频率稳定于概率并不是说频率的极限就是概率,而是频率依概率收敛于概率(即满足大数定律:设m是n事件A出现的次数,也就是说,只要n充分大,那么频率估计概率的误差就可以如所希望的小( (3)“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定要大量重复试验”(事实上,频率总是可以作为概率的估计的,试验次数的多少只是影响估计的精度(在有些实际问题中,对估计精度的要求不同,再加上试验条件的限制(比如破坏性的试验),试验次数是随实际问题而定的( (4)“必然事件与概率为1等价,不可能事件与概率为0等价,随机事件的概率大于0而小于1”(这种说法仅是对于古典概型成立,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0?P(A )?1(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不可能事件的概 39 率为0,但概率为1 的事件不一定是必然事件,概率为0的事件也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例如向平面内投一质点, 该质点落在平面内某点A 的概率为0,落在平面内除点A 处以外的其他点的概率为1,但它们是随机事件(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能只关注于研究“怎么教”的问题,认为“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已经给出答案,即教材上的内容就是教师所要“教”的内容(“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需要有一桶水”(为了提高对数学的理解水平,我们应注意开阔视野,要从教科书、教参、教辅等局限中跳出来,扩展到更高层次,在高观点指导下理解中学数学(例如,为了更好地理解概率统计内容,应阅读一些大学概率统计教材;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水平,应阅读一些数学教育、教学、心理方面的理论著作。 40
/
本文档为【觉之间,又过去了两个月了。每次登陆平台,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学习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