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愿兄弟手足情深

2017-09-27 4页 doc 14KB 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愿兄弟手足情深愿兄弟手足情深 夜深人静,习惯地一边看书一边入眠。今晚翻阅的是《崔氏家园》。翻着翻着竟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不由得翻身起床,在电脑前敲打出以下文字。 今年农历三月初三,正好也是清明节,是广西壮族地区群众联宗祭祖的日子。虽下着霏霏春雨,一家人从城里驱车赶回桂西南部山区老家给先人上坟烧香。给先人上完坟,族内一帮兄弟在我家喝酒。喝到兴奋时,便有人提出要到广东给祖先扫墓。这个话题,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了。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父辈们都说我们这个家族是从广东员冈流传到广西的桂西山区,有的做生意,有的当官,繁衍生息。解放后特别是"文化...
愿兄弟手足情深
愿兄弟手足情深 夜深人静,习惯地一边看书一边入眠。今晚翻阅的是《崔氏家园》。翻着翻着竟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不由得翻身起床,在电脑前敲打出以下文字。 今年农历三月初三,正好也是清明节,是广西壮族地区群众联宗祭祖的日子。虽下着霏霏春雨,一家人从城里驱车赶回桂西南部山区老家给先人上坟烧香。给先人上完坟,族内一帮兄弟在我家喝酒。喝到兴奋时,便有人提出要到广东给祖先扫墓。这个话,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了。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父辈们都说我们这个家族是从广东员冈流传到广西的桂西山区,有的做生意,有的当官,繁衍生息。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由于家族受到冲击和不公正对待,已经七零八落。前辈们一直来很想重整河山,振兴家族。无奈人心已经涣散,家族如同一团散沙,凝聚不起来。近年来,族人奋发图强,安居乐业,寻根觅祖的心愿日渐强烈。大家一致认为,认祖寻根已是迫在眉睫~农历三月初七就是本氏家族公祭的日子,大家共同约好那天一同到广东祭祖。 2011年4月8日,也就是农历三月初六,是出发的日子。下午六点半点,崔峰和崔巍两兄弟准时来接,到家乡的百宙路口与在那里等侯的兄弟姐妹们汇合后,一行42人于晚7点多钟踏上了去广东的路途。次日凌晨约五点多钟,到达广东电白县,与在那工作的堂弟崔扬帆联系上后,把他事先请人烤好的祭祖金猪抬上车,又赶往番禺市,午饭是在路边吃的。下午快到番禺圆冈的时候,在路旁见到前来接应的广东族内兄弟崔伟坚两人,上车后由他俩引路直往员冈村。抵达目的地时已经是中午了。但是大家顾不上旅途劳顿,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赶去祠堂给先祖上香。 可以说,广东员冈是崔氏家族的精神家园。先辈们每每说起,心中总是产生热切的向往和眷恋。在那些不堪回首的苦难日子里,给祖先祭祀上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一天一夜的路途让他们整整一个世纪也回归不了,成为终身的遗憾~如今,这个小村已经变成繁华的城镇了。 员冈的标志是个牌门,"员冈"两字居中而显眼,一幅对联道出崔氏家族的风雨沧桑,上联是"员峤(冈?)人杰赤子丹心兴故里",下联是"山厚地灵群雄垂 念建家园"。门外是宽阔的大道,车来人往一派繁忙。从大街入小巷,沿着用长长的石条铺成的路往里走,左弯右拐,穿过一座题有"博陵"的科弟门塔,才来到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崔氏祠堂"。正门也是一幅对联:"山下一隹为我姓,博陵望族是吾家"。入内,便是庄严肃穆的"昌大堂","崔氏"二字醒然入目~祭祀堂供奉着先人的画像和牌位,先人们均儒雅端详、气度不凡。于是众族人列成三行,毕恭毕敬地给祖先行了三鞠躬,然后点上香火。听说我们一行是来自广西的宗亲,便有长者上来相认相识,彼此要求留下对方的联络方式,以便往后沟通感情。谦恭之态,溢于言表。 用过午餐后,又前往"高峰崔公祠"。相比之下,崔公祠没有崔氏祠堂那么庄严肃穆,却显得一片苍凉。墙楫斑驳,杂草丛生,祭祠堂除了供奉着祖先的灵位外,略显空旷凄清。"保大堂"三字已模糊不清。不过巨柱栋梁上的精雕细刻,石阶灰瓦间的大气厚重,不难看出祖先们的豪气华贵和养尊处优。 从高峰崔公祠出来,又驱车前往广州市大学城附近的"崔家宗祠"。由于城市建设的延伸,雄伟的立交桥从崔家宗祠门外上空跨越而过,而崔家宗祠好比繁华闹市中的一片净土,静谧而又安祥。据说这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崔家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广州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12月19日公布"崔家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宗祠以福将把门,分为客厅、天井、祭祀堂等建筑构造,与其他祠堂一样,都是高屋建瓴,巨柱擎顶,气宇非凡。祭坛上供奉的是一位头戴官帽、手捧玉笏、雍容华贵的先祖。毕恭毕敬地祭祀后,来自各方的宗亲坐在客厅边吃点心边畅谈,也算是其乐融融了。有趣的是,无论是到崔家的哪个祠堂,侧房都藏有每年端午节赛龙舟的龙舟、划浆、锣鼓之类的道具,想必崔氏族人在当地也算是争强好胜之族群。 沿着护城河,走过"渭水桥",为这用三块几米长的石条拼成的"桥"而惊叹~员冈一带,无论是桥和街道,到处可以看到巨石凿成的石条,就是我们这些来自大石山区的人见了也无不为之振憾惊叹~也许,这正是崔氏家人自古留下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所在。难怪它于2005年被广州市文化局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南国崔公祠"的特点是那高高的门槛,给人一种门第森严之感。这里陈设着一些家具,如屏风、石磨、石桌、茶具等,古香古色,颇具韵味。而"愚巷崔 公祠"里摆设的比较现代,估计是一些后人在这里鼓捣些艺术摄影之类东西,算是"旧杯泡新茶"吧,兴趣也就淡了下来。沿着珠江驱车返回住处,想起那些从这里去到桂西山区安身立命的先人,不解他们当初为何背井离乡。 次日是农历三月初七,是公祭的日子。吃过早餐后,大家都在准备祭祖事宜。去到那里,很多人已经到了,广西的、江西的、港澳的来自四面八方,熙熙攘攘,香雾弥漫,鞭炮声此起彼伏。来自各方的宗亲各组成祭祀单位依次有序进行。大家都相互打招呼相识,益民公和群飞叔还跟几位来自香港的宗亲搭上了话,才知是28代宗亲,年年都过来祭祖的。还笑哈哈地说,28代遇到21代,算是晚辈遇长辈啦。于是毕恭毕敬地要求合影留念。之后,全部人员集中在崔氏祠堂集体会餐。据组织者说,有一百五十多台,蔚为壮观~ 广东祭祖之行,来去匆匆。但此行算是寻到了根基,告慰祖宗和父母的在天之灵。 回到百色不久,有广东中山的崔氏宗亲杰华来访,与崔巍一起陪他到百色起义纪念碑园、邓小平手迹碑林、百色起义纪念馆走走看看,然后到澄碧湖风景区参观,就在那吃饭唠家常,回来后安排他到宾馆住宿。崔杰华也相当客气,说明天自行离去,也就随他心意了。留下一本杂志《崔氏家园》、一份《中华崔氏报》、一本专著《崔与之》及新编族谱等,作日后研读。客客气气间却在心间留下一片苍凉。但愿从此后常来常往,延续亲情~ 2011年5月4日
/
本文档为【愿兄弟手足情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