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主客问答下双重人格的交锋——换个角度解读《前赤壁赋》

2017-09-02 5页 doc 17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主客问答下双重人格的交锋——换个角度解读《前赤壁赋》主客问答下双重人格的交锋——换个角度 解读《前赤壁赋》 主客问答下双重人格的交锋 —— 换个角度解读《前赤壁赋》 成都市第三十中学秦竹梅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雷声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名篇,文章水月天光,汪 洋恣肆,寄寓遥深.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在面对这种 字字珠玑,哲理深厚的文章时,往往反而不知从何 人手,去引导学生揣摩与感悟作者的情怀. 其实,细究之下,不难发现文章不过是作者主 客问答形式下双重人格的矛盾交锋:一是现实之苏 轼("客"),二是理想之苏轼("苏子").彼时的苏轼 人格是分裂的,贬谪的痛苦与精神的孤寂让现实...
主客问答下双重人格的交锋——换个角度解读《前赤壁赋》
主客问答下双重人格的交锋——换个角度 解读《前赤壁赋》 主客问答下双重人格的交锋 —— 换个角度解读《前赤壁赋》 成都市第三十中学秦竹梅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雷声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名篇,文章水月天光,汪 洋恣肆,寄寓遥深.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在面对这种 字字珠玑,哲理深厚的文章时,往往反而不知从何 人手,去引导学生揣摩与感悟作者的情怀. 其实,细究之下,不难发现文章不过是作者主 客问答形式下双重人格的矛盾交锋:一是现实之苏 轼("客"),二是理想之苏轼("苏子").彼时的苏轼 人格是分裂的,贬谪的痛苦与精神的孤寂让现实的 他沉郁苦闷,而道家的达观与精神的自由又促使理 想的苏轼反过来安慰现实的自我.类似于自问自答 的对话表现出苏轼思想情感上的波折,挣扎与解 脱.所以,抓住主客问答的叙述格式来剖析双重人 格的交锋,就犹如抓住了本文的内在骨架.如此变 换角度进行解读,也易于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探 究. 主客问答的格式是赋的传统,源于《庄子》,承 由骚,赋.如《逍遥游》中蜩与大鹏,尧与许由的问 答,《子虚》《上林》《两都》等赋的"述客主以首引" (《文心雕龙?诠赋》).问答格式的好处就在于改变 了人们对事物惯常的观察思考角度,从事物的对立 面或延展面去反省差异的存在和对立的真实,拓展 了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苏轼对《庄子》用功颇深, 思想上深受老庄思想浸染,写赋时也就很自然地承 继了庄子擅长的虚拟主客问答的行文格式. 《前赤壁赋》中的客,无疑就是现实中烦恼的苏 轼.客之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正是苏轼当时的心 曲.苏轼受"乌台诗案"牵连而衔冤抑郁,因不迎合 于神宗新政而贬谪江湖.身处黄州,困窘无以自存, 葺东坡旧垒而居;闲职旷放,穿行于山林野外,与渔 樵交接.作为大学士的苏轼内心该有怎样的孤寂郁 愤啊!"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 难!"(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当 ?蟹冒?仔受日子(学术综合版)2010/03 日年轻气盛的豪言犹然在耳,今朝漂泊江湖的沉沦 况味袭来,能无怨乎?! 客人的箫声实是表象,客人的怨诉方是苏轼的 内心真言.客人所说伤于何事?怨在何处?仔细揣 摩,客人的怨中折射了苏轼内心两种不同的哀伤, 这两种哀伤层次不同,却又密切关联. 其一,哀伤己志不伸,功业不就."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 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许多老师授课时 大多不甚注意此处,认为这不过以一时之盛衬时间 之永恒无情.其实,这里也含有苏轼怅惘功业不成, 壮志难酬的怨恨.为何这样理解?因为客接着说, "况吾与子渔樵……"这个"况"递进一层,意味深 远.曹操当是枭雄,纵横天下,盛极一时,也算是不 负平生之志;而苏轼认为自己类于渔樵,以渔虾麋 鹿为友伴,渺/J,~n沧海一粟,何论"致君尧舜"的抱 负呢?同是短暂,但别人是盛大,而自己是渺小;虽 同淹没于时间的长河,但毕竟激起的水花大小不一 啊.这个"更何况"使苏轼怅惘失意之情毕现,显然 是他遭受政治迫害,己志不伸,壮志难酬的怨愤之 情的流露. 其二,就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哀伤,对生命终 极悲哀的惋叹.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对死亡的恐 惧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卡 西尔《人论》)苏轼亦然."而今安在哉?"逝者如斯, 英雄不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无 论怎样都只是一个过程,死亡的可怕和意识的孤寂 时时叩击着诗人善感的心灵.如李白《春夜宴桃李 园序》中所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 之过客."苏轼自身的宦海沉浮,与弟弟苏辙的生死 契阔无疑又加重了他心灵上的悲哀和自身命运的 虚无感,转而走向了庄子抽象的虚无,另一方面又 促使作者滋生及时行乐的思想.这在后文都有所表 现.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客人所表达的,就是苏轼 内心的郁愤.郁愤仕途多舛,己志难伸;慨叹时间永 恒,生命短暂.一主观,一客观,双双叠压在苏轼的 心灵上.但苏轼不会自己说出痛苦,倘若自己说出, 也就不免类同俗人.他要表现自己在郁愤中的超 脱,他要显示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学士情怀,于是便 假借客人,一抒胸臆;于是,也就有了苏子的超脱作 答.客人是悲伤的,苏子是快乐的.道家的超脱是补 偿或者欺骗自己最好的方式. 苏子的答也分两层,其一是主观认识上的齐 物,其二是客观景物的娱情.苏子告诉客,要等物 齐观.齐物的观点来自于老庄.在庄子看来,具体 的存在者,是不能作为评判一切的绝对标准的,庄 子由矛盾的同一性得出了万物齐一的结论,生发 出齐万物,等贵贱,一生死,同得失,和是非等观 点.客观中的种种挫折与苦痛促使苏轼寻求精神 的解脱,仿效庄子取消万物的差别,将消除"心"的 认识差别的齐物观点作为精神逃遁的出路.苏子 说,时间未曾流逝,月亮何曾盈亏,我们之所以认 为外物变化,那是因为我们从动的角度来观察,若从静止的角度来说,瞬间即是永恒.这样一说,对 于死亡的恐惧已然消除,因为从静止的角度讲,现 时存在的我就是永恒的我啊!这样的认识,当然过 于绝对和抽象,但是这样一想,确实就消除了客人 "吾生须臾"的悲哀,并且由此生发,永恒与短暂, 盛与衰,强与弱,喜与悲都没有本质的区别了,这 当然给了苏轼心灵上莫大的慰藉.所以,苏子说 "而又何羡乎!"恰是苏子对自己的开导,或者也可 说是对自己的欺骗. 苏子还告诉客,美景可"共适",客观景物之美 可以娱情.秉烛夜游,及时行乐历来是文人士大夫 逃遁现实的重要.在《前赤壁赋》中,水是七月满溢 之水,月是十六既望之月.美景如此,自可娱情."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水状浩 淼而舒展,月色浓华而可人,水月相照,不知何处是 水,何处是月,只觉得一片空明,毛孔万千为之舒 展,忧愁百端因之抛却.当然就有了如《逍遥游》中 冯虚羽化的快感,上升为一种精神上的忘我.值得 注意的是,这种快感是"苏子"感受到的,这是对话 之前的感受,因为"苏子"不是"客",不是现实中的 苏轼,是精神上的苏轼,早已陶然于山水之乐,物我 两忘.面对"客"的悲诉,精神上的苏子尝试开导现 实中的苏轼,"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万物皆为 我而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为什么不能在客 观美景中忘却自我,忘记先前的仕途挫折,生命短 暂呢?与子"共适"吧! 客"喜而笑",是"苏子"点化的结果,现实中的 苏轼终于不再沉溺于痛苦的咀嚼与吟唱中,而走向 了思想的旷达与精神的欢愉. 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这就是《前赤壁赋》情感 哲思的脉络.它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苏轼泛游赤壁 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客"与"苏子"一现实,一理想; 一 悲伤,一欢乐;一儒家,一道家;一人世,一出世. 看似两人,实为一人,不过是苏轼自我人格的分裂, 交锋与融合,也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 实流露.明白此理,便是深入理解和领悟《前赤壁 赋》思想内涵的关键. 事实上,这种内心的矛盾,在苏轼的另一名篇 《雪堂问潘邻老》也有反映.该文的写作时间早《前 赤壁赋》几个月.是时,苏子处于谪迁之中,居于东 坡雪堂,观雪洗心,静息养神,然而胸中的郁愤,情 感的汹涌又怎能消弭呢?!于是,作者虚拟一客,造 访"隐几昼暝"的苏轼,以二人的问答,指出苏轼"藩 己者智尔",故作旷达而难以超脱,并告以绝圣弃智 的方法,以达无知无欲,悠游逍遥的境界.问答结构 与《前赤壁赋》完全一样.该文二人的对话起伏跌 宕,从中可以看到苏轼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苏轼才情卓绝,际遇无常,故而时时苦恼,可他 却又总是以自己非凡的才情安慰自己,这不正陷入 循环的悖论了吗?苏轼知道,"藩己者智尔",却又借 智来安慰自己,开导自己,欺骗自己,岂非又以"智" 来筑其心灵的篱笆?悲乎!苏轼在《东坡志林》中的 一 则小笔记里说: 张君持此纸求仆书,且欲发药.不知药,君当以 何品?吾闻《战国策》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 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 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 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引者按: 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泛指肉类食品)满前,惟恐其 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 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东陂志林卷一?赠张 鹗》) "然而于道则未也",既已超然解脱,又何必如 此反复地安慰自己?非凡的才情,带给苏轼的便是 永远的痛苦与挣扎. 2010/03;于受lf(学术综合版)?墨团?
/
本文档为【主客问答下双重人格的交锋——换个角度解读《前赤壁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