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经络概念与沟通联系作用的理解

经络概念与沟通联系作用的理解

2017-09-15 7页 doc 20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经络概念与沟通联系作用的理解经络概念与沟通联系作用的理解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医学入门》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说明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
经络概念与沟通联系作用的理解
经络概念与沟通联系作用的理解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医学入门》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说明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所以《灵枢海论》说它“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关于正经和奇经的区别,《圣济总录》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素问气穴论》称它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筋是十二 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所以称“十二经筋”。经脉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基本功能——沟通联系作用 人体由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构成的,它们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又共同组成了有机的整体活动。而使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之间相互联系,保持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经络在人体内所发挥的沟通联系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既有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及官窍的联系,又有脏腑之间的联系;既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它们的分支为主的纵向联系,又有十二经标本、气街、四海的节段性横向联系。从而将人体各部紧密联系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从脏腑与外周体表及肢节的联系看,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来实现的。《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中,手之三阴三阳经脉,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之三阴三阳经脉,循行于下肢内外侧,而每条经脉对内又与脏腑发生特定的络属关系,十二经脉之气,还结聚散络于经筋、布散于十二经在体表皮肤的分区,即十二皮部。这样,外周体表的筋肉、皮肤组织及肢节等,通过十二经脉的内属外连而相互沟通联系。这种联系方式,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的不同脏器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以及周身体表肢节与体内脏腑的统一整体性联系。 从脏腑与官窍间的联系看,也是通过经络的沟通而实现的。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而在循行分布过程中,又经过口眼耳鼻舌及二阴等官窍。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具体如《类经?藏象类》 说:“手少阴„„系舌本,出于面,系目系,合目内眦。手厥阴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本。手足少阴皆会于耳中„„足少阴循喉咙,系舌本„„足太阴合于阳明上行结于咽,连舌本;支者结舌本,贯舌中,散舌下。足厥阴„„络于舌本,连目系„。”《黄帝内经太素?十二邪》:“人耳有手足少阳太阳及手阳明等五络脉皆入耳中,故曰宗脉所聚也。”《素问集註?五脏生成》:“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皆上注目„„。”除了上述经脉与耳、目、舌等官窍的联系外,又如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及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这样使内在脏腑得以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脏腑的生理病理便可以通过经络的感传反映于与其相应的官窍。 脏腑之间的联系也与经络的沟通联系密切相关。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络属一个脏和一个腑,这是中医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足阳明经属胃络脾,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等。某些经脉除络属特定内脏外,还联系多个脏腑。如足少阴肾经,是十二经脉中联系脏腑最多的一条,不但属肾络膀胱,还贯肝、入肺、络心;足厥阴肝经,除属肝络胆外,还挟胃、注肺中等。亦有多条经脉同入一个脏的情况,如手太阴经属肺,手阳明经络肺,足厥阴经注入于肺,足少阴经入肺中,手少阴经过肺等。此外,还有经别补正经之不足,如足阳明、足少阳及足太阳的经别都通过心。这样,就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多种联系。 经络系统各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从十二经脉看,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规律,除了依次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外,还有许多交叉交会。如手足六条阳经与督脉经会于大椎;足阳明胃经在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经的支脉在面部相合等。十二经脉之中,无论表里经、同名经和异名经之间,都存在着经脉相互贯通,内部气血相互交流的关系,尤以表里经更为突出。十二经脉中六阴经和六阳经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凡相表里的经脉,在内者属于脏则络于腑,属于腑则络于脏;在外者必在上、下肢端互相交接沟通。加上十二经别、十二经的络脉从内外加强了表里相合经脉之间的联系,使相表里的经脉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充分融洽交流,为脏腑表里相合理论奠定了结构基础。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之间也是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如足厥阴肝经在头顶与督脉交会于百会穴;足少阳胆经与阳脉会于项后;手足太阳经与阴脉、阳脉会合于目内眦;足三阴经与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冲脉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并而上行;冲脉与任脉并于胸中,后通于督脉,任、督二脉又通会于十二经等。从奇经八脉看,除与十二经脉多处交叉相联外,其本身也自有联系。如阴维、冲脉会于任脉;冲脉与任脉并于胸中,又向后与督脉通;阴脉、阳脉合于目内眦等,也都体现出奇经间的关连。再如阳维脉与督脉会于风府穴;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等,其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此外,还有无数络脉,其在经脉联系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类经?经络类》说:“络脉所行,乃不经大节,而于经脉不到之处,出入联络,以为流通之用。”它们从经脉分出,网络沟通于经脉与脏腑组织、经脉与经脉之间,使经络系统成为一种具有完整结构的、网络状的调节系统。 关于经络与人身上下内外各部位间的关系,《灵枢》还以根结标本和气街、四海的理论加以说明。根结标本主要用以说明经络的上下之间分段对应关系。《灵枢?根结》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所谓根结,马元台在《灵枢注证发微?根结》中注曰:“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即是指十二经脉之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十二经脉经气所起的根源处是四肢末端的“井穴”,而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位,其根部和结部的方向,都是由四肢行向躯干。这说明了十二经的经气,出自四肢末端,而分向头面与躯干内脏,渐行渐深,形成了一种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加强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促进腧穴之间的配合作用。经络的标本理论与根结理论有其一致性。十二经标本的具体记载见于 《灵枢?卫气》,该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标本,并讨论了体表肢节部位与各经标本的相应关系和穴位。《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 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本”,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本部都在四肢下部。“标”,是指经气弥漫扩散的部位,十二经的标部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背等上部。具体是:足三阳的标部都在头面;足三阴之标部都在舌部及背腧;手三阳之标部都在头面,与足三阳标部相通;手三阴之标部都在胸部及背俞。可见各阴阳经都以四肢为本,而各阳经都以头面为标,各阴经都以俞募穴为标。经络的标本学说主要用以阐明四肢与头面躯干之间经气运行的升降关系,与根结理论相似。但标本的“本”部范围较大,不象“根”那样专指井穴;而标本的“标”部,也不象“结”那样着重指器官,而是指经气散布较广的部位。标本理论和根结理论结合,共同说明十二经在四肢与头身内脏间的关系,十二经均以四肢远端为“根”、为“本”,以头胸腹背为“结”、为“标”,十二经根结标本上下之间经气相互贯通,故四肢部腧穴,除可治本部疾患外,还可治头面胸腹背及内脏疾病;头面躯干腧穴,除治本部外,亦可治四肢部疾患。《黄帝内经》所谓的“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素向?五常政大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灵枢?官针》)“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当与经络的根结标本有一定联系。所以,十二经根结标本的学说在经络联系以及腧穴、治疗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气街、四海说,主要用以说明全身经络气血在上下分部中还有内外之间的分段汇通关系。气街,是经气汇聚、纵横通行的共同道路。正如《灵枢?动输》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气街的部位主要在头、胸、腹、背等处,这些部位是十二经脉经气流行过程中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具体如《灵枢?卫气》曰:“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意指头气街,聚于脑;胸气街,聚于胸前及背俞穴;腹气街,聚于背俞和脐腹旁的冲脉交会穴;胫气街,聚于少腹的气冲和下肢承山穴,以及踝上以下的部位。这样,头、胸、腹、胫都有十二经脉气汇合循行的通道,使内脏与胸腹腰背之间存在内外前后相应的密切关系。四海,是人体髓海、气海、水谷之海、血海的总称,是十二经脉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位。《灵枢?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说明四海的具体部位是:髓海在头部的脑;气海在胸部的膻中;水谷之海在上腹部的胃;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在下腹部的冲脉。此四海便是十二经脉气血象大地上百川之水流最终汇归之处。正如《灵枢?海论》所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四海与气街是相通的,如髓海在头,通于头气街;气海在胸,通于胸气街;水谷之海在上腹部,通于腹气街;血海在下腹部,通于腹气街。气街就是经脉中气血汇聚于四海的共同道路。气街又与十二经的标部相通,气街的部位与十二经标本根结中所说的经气布散、归结的部位相似。因此,气街也可以认为与根结标本中的“标”和“结”相当,其所主的范围基本上具有一致性,是头、胸、腹及胫的一种横斜通道,其通行的气血可归于四海。根结标本和气街四海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说明人体头、胸、上下腹及胫的分段关系,在经络分部联系中起重要作用。 从上可知,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奇经八脉错综联系,无数大小络脉沟通网络,加上十二经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所体现的经络与各部的关联,使经络成为一种能发挥多渠道联系作用的整体系统。
/
本文档为【经络概念与沟通联系作用的理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