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骨骼肌概述

2017-11-19 50页 doc 100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骨骼肌概述骨骼肌概述 课题: 骨骼肌概述 1.掌握骨骼肌结构、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 教学任务: 2.了解骨骼肌辅助结构。 重点和难点: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 教学内容: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者,称为皮肌。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的支配,所以每块肌都可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 (一)肌肉的分类 肌肉的形态多种多样,可根据肌肉的外形、肌束的排列方向...
骨骼肌概述
骨骼肌概述 课题: 骨骼肌概述 1.掌握骨骼肌结构、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 教学任务: 2.了解骨骼肌辅助结构。 重点和难点: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 教学内容: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者,称为皮肌。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的支配,所以每块肌都可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 (一)肌肉的分类 肌肉的形态多种多样,可根据肌肉的外形、肌束的排列方向和肌肉的功能来进行分类。 1(根据肌肉的外形分类: 长肌:存在于四肢部的肌肉。收缩可引起肢体大幅度的运动。 根据肌头的多少分类:骨骼肌的起始端有两个头称为二头肌,依次类推称为三头 肌、四头肌。 根据肌腹的多少分类:二腹肌(长肌两端为肌腹,其中间为肌腱,称中间腱,如二腹肌)。 多腹肌(有的肌腱与肌腹交替排列,称腱划,如腹直肌)。 短肌:躯干深部的肌肉。收缩产生的运动幅度不大,但较能持久。 扁肌:胸、腹壁的肌肉。运动和保护内脏功能。 轮匝肌:存在于孔、裂周围的肌肉。收缩可使孔、裂闭合。 2(根据肌束排列方向分类: 梭形肌:肌束与肌肉长轴平行,如缝匠肌。梭形肌收缩力量不大,收缩幅度大。 羽状肌: 羽状肌:如股直肌 半羽状肌:如半腱肌 羽状肌收缩力量大 多羽状肌:如三角肌 3(根据肌肉的功能分类: 屈肌、伸肌、收肌、展肌、旋前肌、旋后肌、摆肌、降肌、开大肌、括约肌等 (二)肌肉的命名: 肌肉可根据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命名。 1(依形态命名的如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梨状肌等; 2(依位置命名的如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肱肌等; 3(依位置和大小综合命名的有胸大肌、胸小肌、臀大肌等; 4(依起止点命名的如(起于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乳突)、肩胛舌骨肌等; 5(依纤维方向和部位综合命名的有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 6(依作用命名的如旋后肌、咬肌等; 7(依作用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命名的如旋前圆肌、内收长肌、指浅屈肌等。 二、肌肉的结构 (一)肌肉的基本结构: 1.肌腹与肌腱: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venter)是肌的主体,由横 纹肌纤维组成,色红而柔软,具有一定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肌腹的两端 为肌腱(tendo)呈索条或扁带状,肌腱主要由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 色白、强韧而缺乏弹性,但能抵抗很大的拉力,所以当受到暴力作用的 时候,肌腹或肌腹与肌腱的连结处损伤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几件本身。骨 骼肌借肌腱附着于骨面上,使肌肉力量均匀地作用于肌腱在骨面的附着 处。 整个肌腹的面包有结缔组织的肌外膜,由肌外膜发出若干纤维隔进入 肌内,将其分割为较小的肌束,肌束外的结缔组织为肌束膜。向两端则 与肌腱组织融合在一起。肌束内每条肌纤维还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 膜,为肌内膜。供应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沿着这些结缔组织深入第 1 页 共 52 页 肌内。 22.肌肉中的血管:肌肉中毛细血管十分丰富,约有3000条/mm。安静时,只有其中的2少部分(约100条/mm)开放,当肌肉活动量很大时,才有可能全 部开放。随着肌肉收缩舒张的交替变化,血管所受的压力也随之变化, 对血液循环起到促进作用。 3.肌肉中的神经: (1)躯体运动神经: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中枢,其轴突末梢与骨骼肌共同构成运动终 板,传递来自神经中枢的运动信息,支配肌肉收缩。一个运动神 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功能单位。 (2)躯体感觉神经:肌肉内的传入神经纤维,除一般传导痛觉和温度的感觉神经外, 感受肌梭和腱梭的纤维,负责肌肉张力变化。 (3)植物神经:主要支配肌肉的血管,调节肌肉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水平。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 膜:是包裹于肌肉外面的结缔组织膜,分为浅筋膜(又称为皮下筋膜,位于皮下, 由含脂肪成分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和深筋膜两种(又称固有筋膜,由致 密结缔组织构成。可插入肌群之间,形成肌间隔即肌鞘(筋膜鞘),保证肌 肉或肌群单独活动,互不干扰。)。 筋膜及肌内膜、肌束膜和肌外膜等所有这些结缔组织鞘状膜,共同构成肌肉 从内到外的层层支架,他们都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既可以限制肌肉过度伸 长,又有助于当肌肉被拉长后“弹”回到原有的长度。 2.腱 鞘:肌腱周围的密封的双层筒状结构,位于腕、踝、手指和足趾部位。外层为纤 维鞘,内层为滑膜鞘。滑膜鞘又分为两层,紧贴肌腱的为脏层,脏层反折形 成壁层。脏、壁两层之间为一空腔,内有少量滑液,可减小运动时肌腱与骨 面的磨擦。有的腱鞘包裹一条肌腱,有的则包裹多条肌腱。当肌腱快速活动 时,起着滑车和约束肌腱的作用。 3.滑膜囊: 结构:是由结缔组织薄膜形成的囊腔结构。 位于:肌腱与骨表面之间。有少许滑液,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完全封闭。 作用:可减少肌腱与骨面之向的摩擦。 4(籽 骨 位于:肌腱骨化而成的小骨,常位于肌腱与骨的附着处 作用:它可增大肌肉的动力臂,有利于肌肉工作。 分布:手和足有较多籽骨,最大籽骨是膝关节前面髌骨。 三、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和弹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现象称为伸展性。收缩性是肌肉的重 要特性,表现为长度的缩短和张力的变化。有时肌肉收缩,但长度不 变化,被称为等长收缩。即使在静息状态,也有少量运动单位轮流收 缩,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维持某种姿势。 当外力解除后,肌肉又可复原此现象称为弹性。适当的提高肌肉的伸 展性和弹性,对肌肉工作很有利。因此,加强肌肉柔韧性训练和力量 训练都是十分重要的。 2.粘滞性:肌纤维之间、肌肉之间或肌群之间发生磨擦的外在表现,这是原生质的普遍 特性,是胶体物质造成的。它使肌肉在收缩或拉长时会产生阻力。肌肉的这 种粘滞性的大小与温度成反比。因此准备活动也叫做热身运动,可提高肌肉 温度,减少粘滞性,对提高成绩,减少损伤有重要意义。冬季肌肉容易拉伤, 应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 四、肌肉的配布规律: 1(骨骼肌大都围绕关节分布于全身(除表情肌),其规律是以相互拮抗的原则配布于关 节轴的两侧: 即任何一个运动轴相对的两侧,总有与拉力方向相反的两组肌或肌群,这两个互相 对抗的肌或肌群称为拮抗肌。例如肘关节前方的屈肌群和后方的伸肌群。这两组肌第 2 页 共 52 页 是相互拮抗的,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这种协作关系,完成正确动作的可能性就很 难实现。 2(肌肉的配布有明显的对称性,即几乎所有的肌肉都是在人体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的。 3(肌肉的配布有明显的适应性,表现为不同形态结构的肌肉总是同其所在的部位、所起的作用相适应。上肢屈肌比伸肌发达是适应劳动需要;下肢伸肌比屈肌发达是因克服重力和维持直姿势的需要。 五、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术语 (一)起点和止点 靠近身体正中面或在肢体近端的附着处为起点,另一端为止点。(肌肉的起、止点是固 定不变的。) (二)肌肉的工作条件 1.定点和动点:肌肉工作时运动明显的一端称为动点,另一端称为定点。(肌肉的动点 与定点可随肌肉的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肱肌两端分别附 着于上臂的肱骨和前臂的尺骨,在手持哑铃弯举动作中,上臂的肱骨相 对地固定,定点在肱骨,肱肌收缩引起前臂绕肘关节向上臂运动,动点 在尺骨,相反,在完成引体向上动作中,前臂相对地固定,定点在尺骨, 肱肌收缩引起上臂绕肘关节向前臂运动,动点在尺骨。所以肌肉的定点 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但是肌肉的起点和止点是永远不变 的。 2.近固定和远固定:在分析四肢肌肉工作时,定点在近侧叫近固定(或近侧支撑),定点 若在远侧端叫远固定(或远侧支撑)。例如手持哑铃在肘关节处屈的时 候,前臂向上臂靠拢,肱肌是在近固定时工作,此时的动点在止点,定 点在起点。引体向上时,肘关节做屈,此时的肱肌是在远固定条件下完 成的工作,动点在止点,起点为动点。 3.上固定和下固定:在分析躯干肌肉工作时,以肌肉上端附着点为定点的肌肉工作条件 称上固定(或上支撑);以肌肉下端附着点为定点的肌肉工作条件称下 固定(或下支撑)。例如,腹直肌上端附着在第5,7肋软骨和胸骨的剑 突,下端附着在耻骨结节上,作仰卧举腿动作时为上固定工作;作仰卧 起坐动作时为下固定工作。 4.无固定:在分析人体完成某种动作时,其肌肉两端的附着点都不固定,其两端附着处均 相对作向相运动,我们将此类肌肉工作称为无固定(或无支撑),例如俯卧两 头起(“腿后振”)时,竖脊肌工作条件是无固定。人体在腾空状态所完成的许 多动作,肌肉都是处于无固定的工作条件。 六、影响肌力大小的解剖学因素 (一)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指一块肌肉中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力量就越大。肌肉横断面增大,是由于肌纤维增粗造成的。肌纤维的增粗表明肌纤维中的能源物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增加,肌结缔组织增厚,肌糖元含量增多,毛细血管开放密度加大,肌凝蛋白质含量增多,从而提高了肌纤维的质量,大大提高了每根肌纤维的负力,进而决定了最大力量的提高。有的学者通过科学研究论证肌肉横断面每增加1平方厘米,可提高力量6,12公斤。 (二)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即开始收缩前的长度,叫肌肉的初长度。人的肌力的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适当加大,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在运动实践中,如挺举前的下沉动作,扣球前的体前肌群背弓,投掷前的超越器械的主动拉长,以及踏跳、推手、落地等动作的被动拉长均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缩力。肌肉的适宜拉长比其自然长度产生的收缩力要大。但这种肌肉弹性的拉长必须在其解剖学原理限度内进行,而且在不断适应生物刺激条件下逐渐地拉长。 为什么适当增加初长度能增大肌力, 1(加大了肌肉作用的幅度(收缩距离),从而提高肌肉收缩的加速度 2(预先拉长肌肉,刺激肌梭,引起牵张反射,可反射性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 第 3 页 共 52 页 3(预先拉长肌肉能增加肌肉的预张力,即反抗形变的内聚力,也就是弹性力,从而 增大肌肉的收缩力。此时肌肉的收缩力等于肌纤维本身的收缩力加上其他各种结缔 组织的弹性力之和。 七、研究肌肉运动功能的方法 确定肌肉功能的方法一般有5种:解剖法、触扪法、电刺激法、肌电法和临床法。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获得肌在运动中全部准确的知识。 (一)解剖学分析法 1(根据肌肉起止点、动定点及其所跨过的关节进行分析 每一块肌肉都有其固定不变的起、止点和相对变化的定、动点,后者只有在肌肉工作时才存在。在研究某块肌肉的运动功能时,应首先了解其起止点。其次就应确定是近固定还是远固定,或者上、下固定,亦或无固定,因为在不同的固定条件下,肌肉收缩的具体功能表现不相同。例如,肱三头肌,它近固定工作时,使前臂离开上臂,如投篮求时;它远固定工作,是使上臂离开前臂,如俯卧撑撑起。 另外,为了弄清肌肉的运动功能,还必须了解肌肉所跨过的关节属于何种类型,是单轴、双轴还是多轴关节。这样才能准确判断肌肉收缩对关节的作用。 (根据肌拉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进行分析 2 肌拉力线:肌肉合力的作用线。通常是指通过肌肉纵轴,由动点向定点的连线。若肌肉在关节处呈弯曲状态,则肌拉力线应分两段,均由肌肉两附着面的中心点指向肌肉转弯处横断面中心。 肌拉力线有的与关节运动轴成垂直交叉,也有的不成垂直交叉,前者对关节的功能较单一,后者对关节有多种功能。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肌肉拉力线从关节的冠状轴前方跨过,肌肉收缩可使该关节屈;反之,则伸。 2)肌肉拉力线从关节的矢状轴上方或上外侧方跨过,肌肉收缩可使该关节外展;反之,则内收。 3)肌肉拉力线对一关节右侧上、下肢垂直轴的关系是顺时针方向的,肌肉收缩可使该关节外旋(旋后);肌肉拉力线对一关节右侧上、下肢垂直轴的关系是逆时针方向的,肌肉收缩可使该关节内旋(旋前); (二)电刺激法 用感应电极刺激某块肌肉,使其收缩,观察其牵引环节运动的情况,以确定该肌的功能。可在活体检查单个肌的作用,但对深层肌亦难检查。 (三)扪触法 此法是让受检者作一定的动作,或承受一定的重量,观察和扪摸其各肌的收缩情况。此法的缺点是不能了解深层的作用,也不能确定每一块肌的作用时相。 (四)临床观察法 观察临床病人因某些肌肉或神经疾患引起的运动功能的障碍,与正常人作比较,可推测出那些肌肉应用的功能。 (五)肌电图法 当肌收缩舒收时,肌纤维的电位有变化。可将肌电极埋入肌内或放置于身体表面其电位的变化。从而获得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肌电仪可同时记录数个肌的活动。在临床上,可用肌电仪诊断神经或肌的疾病。肌电法的缺点是难以确定各肌在完成一个动作中的确切作用,有时此法与电刺激法对一块肌测得的结果正好相反。 综上所述,目前还不能在错综复杂的人体运动中,准确地认识每一个肌在一定的运动中和一定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作用。 运动上肢的作用肌 课题: 教学任务:1.掌握斜方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三角肌的起点、止点及功能。 2.掌握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和肘肌的起、止点及功能。 3.了解菱形肌、肩胛提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喙肱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 肌、冈上肌、肱肌、肱桡肌和肘肌的功能。 4.了解运动手关节的肌群。 第 4 页 共 52 页 重点和难点: 运动上肢带的作用肌群、运动肩关节的作用肌群和运动肘关节的作用肌群。 教学内容: 运动上肢的作用肌,按其所在位置分为背肌、胸肌、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根据肌肉对关节所产生的主要作用,则分为运动上肢带的作用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肌、运动肘关节的作用肌和运动手关节的作用肌。 一、运动上肢带的作用肌 按位置属于背肌和胸肌 (一)使肩胛骨上提的作用肌 ※1.斜方肌 位置:位于颈部及背上部皮下,为扁肌。 结构:肌束呈放射状排列,分3部,上部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肌束平行向外,下部肌束斜向外上方。 起点:起于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止于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 功能:肌纤维分为上、中、下三部。近固定时,上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和后缩;中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后缩。下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和后缩。远固定时,两侧整块肌肉收缩使头后仰(伸)和脊柱伸。少年儿童时期,对预防和矫正驼背有重要作用。 练习方法:飞鸟展翅(发展力量),双手同时摸对侧肩(发展伸展性)。 2(菱形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肩胛骨内侧缘和脊柱之间,为扁肌。 结构:肌束从内上向外下斜行,分为上部的小菱形肌和下部的大菱形肌 起点:起于下2颈椎和上4胸椎的棘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住伸。 练习方法:飞鸟展翅(发展力量),双手同时摸对侧肩(发展伸展性)。 3(肩胛提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上部深层,项部两侧。 结构:带状长肌 起点:起于第1-4颈椎横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上角。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下回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轻度旋转,两侧同时收缩时使颈伸。 近固定收缩时~各肌的拉力线方向斜向上~其向上的分力可使肩胛骨上提。 (二)使肩胛骨下降的作用肌 ※1(前锯肌 位置:位于胸廓侧面浅层,前上部被胸大、小肌遮盖,为扁肌。 结构:分上下两部,下部肌纤维发达,肌束排列呈锯齿状,上部肌束水平向后,下部肌束斜向后内上方。 起点:以8-9个肌齿起于上8-9肋骨外侧面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与上回旋。远固定时,提肋第 5 页 共 52 页 助吸气。 练习方法:俯卧撑(发展力量),双手背握上提(发展伸展性)。 2.胸小肌 位置:位于胸大肌深层,为三角形扁肌。 结构:肌束排列呈放射状 起点:起于第3-5肋骨前面。 止点:止于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下降、前伸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3.锁骨下肌 位置:位于锁骨下面。 结构:梭形小肌,肌纤维从第一肋向外上方斜行 起点:起于第1肋。 止点:止于锁骨下面。 功能: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近固定收缩时~各肌的肌拉力线斜向下~其向下的分力可使肩胛骨下降。 (三)使肩胛骨前伸(外展)的作用肌 包括前锯肌和胸小肌 近固定收缩时,两肌的肌拉力分力向前,使肩胛骨前伸。 (四)使肩胛骨后缩(内收)的作用肌 包括斜方肌中部肌束和大、小菱形肌 近固定收缩时,各肌的肌拉力线向前,可是肩胛骨后缩。 (五)使肩胛骨上回旋的作用肌 包括前锯肌下部肌束和斜方肌上下部肌束 近固定收缩时,前者肌拉力线斜向外,斜方肌上、下部肌束分别向上和向下的肌拉力分力形成力偶,它们均可使肩胛骨上回旋。 (六)使肩胛骨下回旋的作用肌 包括菱形肌、肩胛提肌和胸小肌 近固定收缩时,前二者肌拉力线向内上,后者向内下,使肩胛骨下回旋运动。 ?运动上肢带的作用肌如下: 1.使肩胛骨上提的作用肌: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2.使肩胛骨下降的作用肌:前锯肌、胸小肌和锁骨下肌。 3.使肩胛骨前伸(外展)的作用肌:前锯肌和胸小肌 4.使肩胛骨后缩(内收)的作用肌:斜方肌中部肌束和大、小菱形肌。 5.使肩胛骨上回旋的作用肌:前锯肌下部肌束和斜方肌上下部肌束。 6 使肩胛骨下回旋的作用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和胸小肌 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肌 按位置属于背肌、胸肌和上肢带肌。它们起于躯干或上肢带骨,止于肱骨,能增强肩关节的稳固性,可使肩关节做屈、伸、外展、内收、旋内、旋外、环转以及水平屈伸运动。 (一)使肩关节屈的作用肌 ※1.胸大肌 位置:位于胸前皮下,为多羽状扇形扁肌。 结构:肌束呈放射状排列,由内向外集中。肌分3部:锁骨部、胸骨部和腹部。 起点: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和上6肋骨前面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第 6 页 共 52 页 止点: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提肋助呼 气。 练习方法:仰卧推举 2(喙肱肌 位置: 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 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 止于肱骨中部内侧。 功能: 近固定时,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 (二)使肩关节伸的作用肌 ※1.背阔肌 位置:位于腰背部皮下,上部被斜方肌遮盖,为三角形扁肌,是人体中最大的扁阔肌。 结构:肌束呈放射状排列,由内下斜向外上方集中。 起点:起于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及下3肋骨我侧面。 止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并协助吸气。 练习方法:单杠引体向上 2(冈下肌和小圆肌: 位置: 位于冈下窝。冈下肌近似三角形,小圆肌为圆柱形。 起点: 冈下肌起自肩胛骨下窝内侧2/3,小圆肌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 两肌均止于肱骨大结节。 功能: 近固定时,两肌均使上臂伸、内收和外旋。 3(大圆肌: 位置: 位于小圆肌下方。为柱形羽状肌。 : 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 起点 止点: 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 近固定时,使上臂伸、内收和内旋。 (三)使肩关节外展的作用肌 ※1(三角肌: 位置: 位于肩关节前、外、后方,为一块倒三角形的肌肉,中部为多羽肌,前后部为单羽 肌。 结构:分3部,前、后部的肌束为半羽肌,中部肌束为多羽肌。 起点: 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 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 近固定时,前部肌纤维收缩使上臂屈、水平屈和内旋;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伸、水 平伸和外旋;中部或整块肌肉收缩使上臂外展。 练习方法:持重侧平举(发展力量),体前双臂交叉(发展伸展性)。 2(冈上肌: 位置: 位于冈上窝内,在斜方肌深面,为羽壮肌。 结构:肌束排列呈羽状。 起点: 起于肩胛冈上窝。 第 7 页 共 52 页 止点: 止于肱骨大结节。 功能: 近固定时,使上臂外展。 (四)使肩关节内收的作用肌 包括胸大肌、背阔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肩胛下肌: : 位于肩胛骨肩胛下窝,为多羽肌。 位置 起点: 起于肩胛下窝。 止点: 止于肱骨小结节。 功能: 近固定时,使上臂内收和内旋。 (五)使肩关节旋内的作用肌 包括三角肌前部肌束、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 (六)使肩关节旋外的作用肌 包括三角肌后部肌束、冈下肌和小圆肌 ?运动肩关节的作用肌总结如下: 1.屈肩关节的肌肉:胸大肌锁骨部肌束、三角肌前部束、肱二头肌和喙肱肌。 2.伸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后部肌束、肱三头肌长头、背阔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 3.外展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中部肌束和冈上肌。 4.内收肩关节的肌肉: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冈下肌、小圆肌。 5.内旋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前部肌束、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6.外旋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后部肌束、冈下肌和小圆肌。 三、运动肘关节的作用肌 运动肘关节的作用肌,按位置归属于臂肌。他们起自上肢带骨或肱骨,止于前臂骨。其功能可使肘关节屈伸、旋前和旋后。 (一)使肘关节屈的作用肌 ※1.肱二头肌: 位置: 位于上臂前面浅层,为梭形肌,有长短二头。 结构:有长、短两头,肌束平行排列,为双关节肌。 起点: 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 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 近固定时,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并使前臂在内旋的情况下, 在桡尺关节处外旋。远固定时,使肘关节屈。 练习方法:持重屈肘或引体向上(发展力量),双杠支撑摆动(发展伸展性)。 2(肱 肌 位置: 位于肱二头肌深层,肱骨前面下半部,为梭形肌。 结构:羽状肌 起点: 起于肱骨前面下半部。 止点: 止于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 近固定时,屈前臂。远固定时,使上臂靠拢前臂。 练习方法:持重屈肘或引体向上(发展力量),双杠支撑摆动(发展伸展性)。 3(肱桡肌: 位置: 位于前臂前面桡侧。 第 8 页 共 52 页 结构:长形梭状肌 起点: 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 止于桡骨茎突。 功能: 其功能是屈前臂,并使前臂内旋、外旋和保持正中位。 练习方法:持重屈肘或引体向上(发展力量),双杠支撑摆动(发展伸展性)。 4(旋前圆肌: 位置: 斜位于肘关节前面 结构:圆锥状长肌 起点: 起于肱骨内上髁、尺骨冠突。 止点: 止于桡骨中部前面。 功能: 屈前臂,并使前臂内旋。 (二)使肘关节伸的作用肌 ※1.肱三头肌 位置:位于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结构:为羽肌。分3头,即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其中长头为双关节肌,内侧头和外侧 头为单关节肌。 起点: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于肱 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三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以其腱止于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和前臂伸。远固定时,使肘关节伸。 练习方法:负重上举练习(发展力量),“毛巾擦背”动作(发展伸展性)。 2.肘肌 位置: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 (三)使肘关节旋前的作用肌 包括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 旋前方肌: 位置:位于前臂远端前面深层。 结构:肌束平行排列呈方形 起点:起于尺骨前下1/4处 止点:止于桡骨前下1/4处 功能:使前臂旋前 (四)使肘关节旋后的作用肌 包括肱二头肌和旋后肌 旋后肌 位置:位于前臂背面外1/3深层。 结构:短而扁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和尺骨上部背面 止点:止于桡骨背面上1/3处 第 9 页 共 52 页 功能:使前臂旋后 ?运动肘关节作用肌总结如下: 1.屈肘关节的肌肉: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 2.伸肘关节的肌肉:肱三头肌和肘肌。 3.肘关节旋前的肌肉: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和肱桡肌。 4.肘关节旋后的肌肉:旋后肌、肱二头肌和肱桡肌。 四、运动手关节的作用肌 (一)运动桡腕关节的作用肌 运动桡腕关节的作用肌按位置属于前臂肌,分为前群肌和后群肌。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 及内侧,主要有屈腕、屈指和使前臂内旋的功能;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主要有伸腕、 伸指和使前臂外旋的功能。 1(使桡腕关节屈的作用肌: 按位置属于前臂前群肌,由桡侧向尺侧依次排列3层 一层: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二层:指浅屈肌、拇长屈肌。 三层:指深屈肌。 2(使桡腕关节伸的作用肌 按位置属于前臂肌的后群肌,分为浅层和深层 浅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 深层有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等 3(使桡腕关节内收的作用肌 属于前臂肌。包括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 4(使桡腕关节外展的作用肌 属于前臂肌。包括桡侧腕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等。 (二)运动手指的作用肌 运动手指的作用肌,除含前臂肌,还包括居于手部的手肌。手肌掌侧面和背侧面,均为 短肌。其掌侧面可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外侧群和内侧群形成的隆起分别称为大鱼 际和小鱼际。 1。使指屈的作用肌 包括指伸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拇短屈肌、小指短屈肌、蚓状肌 2。使指伸的作用肌 包括指伸肌、示指伸肌、小指伸肌、拇短伸肌、指长伸肌 3。使指外展的作用肌 包括拇长展肌、拇短展肌、小指展肌、骨间背侧肌等 4。使指内收的作用肌 包括拇收肌、骨间掌侧肌等 5。形成对掌运动的作用肌 包括拇趾对掌肌和小指对掌肌。 五、手的腱鞘:腕管内有两个滑液鞘:指总屈肌腱鞘和拇长屈肌腱鞘;腕背侧韧带的深面有 四个滑液鞘:拇长伸肌腱鞘、指伸肌腱鞘、小指伸肌腱鞘、尺侧腕伸肌腱鞘 第 10 页 共 52 页 课题: 运动下肢的作用肌 教学任务:1.掌握髂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后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的起、止点和功能。 2.了解臀中肌和臀小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内收肌群的功能。 3.了解小腿肌(除小腿三头肌外)和足肌。 重点和难点: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肌群。 教学内容: 一、运动髋关节的作用肌 按位置属于下肢带肌。起自骨盆和椎骨,肌束跨越髋关节,止于股骨和小腿骨。 近固定收缩时,使髋关节进行各种运动;远固定收缩时,是骨盆绕髋关节进行运动。 (一)使髋关节屈的作用肌 1。髂腰肌 位置:位于腰椎两侧及髂窝内。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 结构:腰大肌为单羽肌,髂肌呈扇形,二肌合并于双羽肌。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两肌相合,经髋关节前内侧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单腿站立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 练习方法:悬垂举腿、仰卧起坐(力量),跪撑后倒(伸展性) 2(股直肌(见股四头肌) 3(耻骨肌(见内侧肌群) 4(缝匠肌 位置:位于大腿内侧浅层,肌纤维从大腿外上方向内下方行。 结构: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呈扁带状。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止点: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屈、外旋和外展,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用力伸膝,它可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5。阔筋膜张肌 位置:位于大腿前外侧,被股阔筋膜所包裹,为梭形肌。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止点:该肌在大腿外侧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外展和内旋。 ?阔筋膜:是大腿的深筋膜,因有阔筋膜张肌的肌腱编入,增厚形成髂胫束。 (二)使髋关节伸的作用肌 1.臀大肌 位置:位于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呈宽厚的四方形,肌纤维很粗。 结构:肌束平行排列,可分为上部肌束和下部肌束。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止于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第 11 页 共 52 页 练习方法:负重后摆腿(力量),正压腿(伸展性) 2(股二头肌 位置:位于大腿后外侧浅层,为梭形肌。 结构:有长、短两个头,肌束平行排列。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上半部。 止点:止于腓骨头。 功能:近固定时,长头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则使骨盆后倾。 练习方法:后踢腿跑(力量),肋木“压腿”(伸展性) 3(半腱肌和半膜肌 位置:位于大腿后内侧,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层。半腱肌下半为腱,半膜肌上半为腱膜。 结构:均为羽状肌。 起点:起于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与股二头肌相同。 练习方法:后踢腿跑(力量),肋木“压腿”(伸展性) 4(臀中肌、臀小肌后部肌束(见髋关节外展肌肉) 5(大收肌(见髋关节内收肌肉) (三)使髋关节外展的作用肌 1(臀中肌和臀小肌 位置:位于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 结构:均为羽状肌。肌束均呈放射状排列,分前后两部分。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和内旋;后部使大腿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纤维使骨盆前倾;两侧后部纤维使骨盆后倾,后部肌纤维使骨盆后倾。远固定时,一侧肢体支撑时,臀中肌、臀小肌将骨盆固定于股骨头上,防止人体重心倒向非支撑腿一侧,若其瘫痪,人体不能维持在额状面内的平衡。 练习方法:负重侧摆腿(力量),体侧屈(伸展性) 2(梨状肌 位置:位于骶骨前面,经坐骨大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梨状肌上孔和下孔,两孔中均有血管、神经通过。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下肢肌肉、皮肤去。 起点:起于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四)使髋关节内收的作用肌 1.耻骨肌、长收肌和短收肌 位置:耻骨肌位于大腿上部内侧(髂腰肌内侧),为羽状肌。长收肌位于耻骨肌内侧,短收肌位于耻骨肌和长收肌深层。长收肌和短收肌均为三角形扁肌。 起点:耻骨肌和长收肌起于耻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于耻骨下支外面。 第 12 页 共 52 页 止点:耻骨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长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短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内收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2.大收肌 位置:位于大腿内侧深层。为扁阔倒三角形。 起点:起于从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内收、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3.股薄肌 位置:位于大腿内侧浅层,为长扁形肌。 起点:起于耻骨下支。 止点: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内收和屈,还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可使骨盆前倾。 (五)使髋关节旋外的作用肌 包括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后部肌束、梨状肌等。 (六)使髋关节旋内的作用肌 包括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肌束。 ?运动髋关节的作用肌总结如下: 1.屈髋关节的肌肉有: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耻骨肌等。 2.伸髋关节的肌肉有:臀大肌、大收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和半膜肌、臀中肌、臀小 肌后部肌群。 3.外展髋关节的肌肉有:臀中肌、臀小肌和梨状肌等。 4.内收髋关节的肌肉有: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股薄肌和耻骨肌等。 5.外旋髋关节的肌肉有: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肌束等。 6.内旋髋关节的肌肉有: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肌束。 二、运动膝关节的作用肌 (一)使膝关节屈的作用肌 主要有半腱肌、半膜肌、肱二头肌、股薄肌、缝匠肌和腓肠肌。 (二)使膝关节伸的作用肌 股四头肌 位置:位于大腿前面,是人体中最大的肌肉。 结构:四头均为羽状肌,其中股直肌是双关节肌。 起点:此肌有股直肌、股中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四个头。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相合,成一条强有力的腱,由前面及两侧包绕髌骨,并在髌骨下方形成髌韧带,借此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使小腿伸,股直肌还能使大腿屈。远固定时,可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 练习方法:悬垂直腿上举、负重深(半)蹲(力量),俯卧反弓伸展(伸展性) (三)使膝关节旋内的作用肌 主要有大腿后面内侧的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骨薄肌及小腿后面内侧的腓肠肌内侧头。 (四)使膝关节旋外的作用肌 第 13 页 共 52 页 主要有大腿后外侧的肱二头肌和小腿外侧的腓肠肌外侧头。 运动膝关节的作用肌总结如下: 1.屈膝关节的肌肉有:半腱肌、半膜肌、肱二头肌、骨薄肌、缝匠肌和腓肠肌。 2.伸膝关节的肌肉有:股四头肌。 3.内旋膝关节的肌肉有:缝匠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等。 4.外旋膝关节的肌肉有: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等。 三、运动足关节的的作用肌 (一)运动踝关节的作用肌 1(使踝关节屈的作用肌 (1)小腿三头肌: 位置:位于小腿的后部浅层,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合成。 结构:腓肠肌有内、外侧两个头,呈梭形。比目鱼肌一个头,形似比目鱼。 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点:止于跟骨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跖屈、腓肠肌还能在膝关节处屈小腿。远固定时,在膝关节处拉 大腿向后,协助伸膝,有维持人体直立的功能。 练习方法:负重提踵(力量),钩脚侧压腿(伸展性) (2)胫骨后肌 位置:位于小腿三头肌深层,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之间,为半羽肌。 起点:起于胫、腓骨后面及小腿骨间膜。 止点:止于舟骨粗隆、楔骨和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为足内翻的原动肌,并协助足跖屈。维持足弓的重要肌肉之一。 (3)拇长屈肌 位置:位于小腿三头肌深层外侧,为羽状肌。 起点:起于腓骨后下2/3处。 止点:止于拇趾远节趾骨底跖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为屈拇趾原动肌,并协助足跖屈和内翻。 (4)趾长屈肌 位置:位于小腿三头肌深层内侧,为羽状肌。 起点:起于胫骨体后中部。 止点:有,条腱分别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底的跖侧面。 功能:固定时屈趾,并协助足跖屈和内翻。 (5)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腓骨短肌在长肌深层。为羽状肌。 起点:均为起于腓骨外侧,腓骨长肌在上2/3,腓骨短肌在下1/3。 止点:两肌腱从外踝后面转至足底,腓骨长肌腱经足底止于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底。腓骨短肌止于第5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为足外翻的原动肌,协助足跖屈,有维持足弓的功能。 2(使踝关节伸的作用肌 (1)胫骨前肌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浅层,为梭形肌。 第 14 页 共 52 页 起点:起于胫骨体外侧的上2/3。 止点:肌腱从内踝前方通过,止于内侧(第1)楔骨和第1跖骨底。 功能:维持足弓 (2)趾长伸肌 位置:位于胫骨前肌外侧,为半羽肌。 起点:起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前面上3/4和相邻骨间膜。 止点:该肌共有5条腱,其中四腱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另一腱止于第5跖骨底,称 第三腓骨肌(此肌只有人类才有)。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伸和外翻,并使2,5趾伸。 (3)踇长伸肌 位置:位于胫骨前肌外侧与趾长伸肌之间。为单羽状肌。 起点:起于腓骨内下半和小腿骨间膜。 止点:止于拇趾远节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拇趾伸,并使足伸和内翻 (4)第三腓骨肌 位置:位于趾长伸肌外侧面。 起点:起于腓骨前下端。 止点:止于第5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踝关节伸、外展,远固定时,使小腿在踝关节处伸。 3(使足内翻的作用肌 主要有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3(使足外翻的作用肌 主要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 ?运动踝关节的作用肌总结如下: 1.屈足关节的肌肉有: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腓骨长、短肌等。 2.伸足关节的肌肉有: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等。 3.内翻足关节的肌肉有: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4.外翻足关节的肌肉有:腓骨长、短肌和第三腓骨肌等。 (二)运动足趾的作用肌 1(使趾屈的作用肌 包括踇长屈肌、踇短屈肌、趾长屈肌、趾短屈肌等 2(使趾伸的作用肌 包括踇长伸肌、踇短伸肌、趾长伸肌、趾短伸肌等 运动脊柱和胸廓的作用肌 课题: 教学任务:1.掌握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膈肌的起点、止点 及功能。 3.了解斜角肌、腰方肌、肋间肌、胸横肌的起点、止点及功能。 重点和难点: 运动脊柱的作用肌。 教学内容: 一、运动脊柱的作用肌 第 15 页 共 52 页 (一)使脊柱屈的作用肌 1(胸锁乳突肌 位置:位于颈部两侧皮下,为一长肌,呈V形。 结构:有两个头,向后上方汇合为一个肌腹。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维持头的正常端正姿势 2(斜角肌 位置:位于颈椎两侧,包括前、中、后三个斜角肌。 起点:第2—7颈椎横突 止点:第一肋的上面和第二肋的外侧面 功能:下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颈屈,一侧收缩使颈侧屈。上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3(腹直肌 位置: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前后被腹直肌鞘包裹,为扁长带状肌,肌纤维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隔。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壁相连,防止腹直肌收缩时移位。 起点:起于耻骨上缘。 止点:止于第5-7肋软骨前面及胸骨剑突。 功能:腹直肌有较大的生理横断面,因此有相当大的肌力。此外,杠杆臂较长,是脊柱强有力的屈肌。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降肋拉胸廓向下,协助呼气。 练习方法:仰卧举腿和屈腿仰卧起坐(力量),体操桥(伸展性) 4(腹外斜肌 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扁阔肌。肌纤维由外上向下斜行。此肌腱膜下缘形成腹股沟韧带,架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起点:起于下8肋骨外铡面 止点:止于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固旋;两侧收缩下拉胸廓,呼气,并使脊柱屈。 练习方法:负重体侧屈、负重转体(力量),体侧屈(伸展性) 5(腹内斜肌 位置: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起点: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带外侧2/3。 止点:止于下3肋及白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同侧回旋,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 练习方法:同腹外斜肌 6(髂腰肌(见下肢肌) (二)使脊柱伸的作用肌 1(竖脊肌:包括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三部分。 位置:纵列于背部正中线(全部棘连线)两侧,充填于棘突和横突之间的槽沟内。呈长索状,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构成。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第 16 页 共 52 页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 止点:止于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并协助呼气。 练习方法:提拉杠铃、俯卧腿臂振后(发展力量),坐位体前屈(伸展性) 2(斜方肌(见上肢肌) (三)使脊柱侧屈的作用肌 包括同侧的胸锁乳突肌、竖脊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斜角肌、腰方肌等。 腰方肌 位置: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侧,为长方扁肌。 起点:起于髂嵴后部第2,5腰椎横突。 止点:止于第12肋骨、第12胸椎体和第1,4腰椎横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第12肋骨下降,助呼气。 并参与维持腹压。 (四)使脊柱回旋的作用肌 包括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 ?运动脊柱的作用肌小结如下: 1.屈脊柱的肌肉有: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髂腰肌 2.伸脊柱的肌肉有:竖脊肌、斜方肌。 3.回旋脊柱的肌肉有:同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腹外斜肌。 二、运动胸廓的作用肌 1(膈肌 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为穹隆形的扁肌,肌纤维由周围向中部汇集成为腱膜,叫中心腱。膈肌上有食管裂孔、主动脉孔和腔静脉孔,相应血管和器官从中通过。 起点:上位3腰椎体前面、下位6肋内面及胸骨剑突后面。 止点:止于中心腱。 功能:膈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使胸腔容积增大,压力减小,这时吸气;膈穹隆上升时,呼气。此外还参与维持腹压。 2(肋间肌:为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的统称,共同位于肋间隙内,均为11对。 (1)肋间外肌 位置:位于肋骨间浅层,为扁肌,共11对。 起点:上位肋骨下缘。 止点:下位肋骨上缘。 功能:提肋,吸气。 (2)肋间内肌 位置:位于肋间外肌深层,为扁肌,共11对。 起点:下位肋骨上缘。 止点:上位肋骨下缘。 功能:降肋,呼气。 3(胸横肌 位置:位于胸前壁内面。 起点:起于胸骨体后面下部。 第 17 页 共 52 页 止点:肌纤维放射式向上外方,止于2-6肋骨内面。 功能:拉肋骨向下,呼气。 4。腰方肌、斜角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胸小肌等也可以使胸廓产生运动,起到辅助呼吸运动的功能。 体育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一、改变骨骼肌的形态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2(适宜的体育运动还可以使肌肉的结缔组织增厚 3(不同素质练习对肌纤维类型影响不同 4(不同负荷的力量练习对肌纤维类型影响不同 二、优化骨骼肌结构 1(使骨骼肌亚细胞结构发生适应性改变 2(使肌细胞内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3(肌肉中毛细血管数量及分支温和增多 4(肌肉中运动终板增多、增大 三、增加骨骼肌功能 动作分析的基本理论 课题: 教学任务:1(肌肉的分工与协作 2(肌肉工作形式分类 3(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 4(肌肉工作的杠杆原理 重点和难点: 1、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中和肌的作用。 2、向心工作、离心工作、支持工作、加固工作、固定工作。 3、“主动不足”、“被动不足”。 教学内容: 动作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肌群的分工与协作(肌肉工作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原动肌: 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叫原动肌。 (二)对抗肌: 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对抗肌。 (三)固定肌: 固定原动肌定点所附着的骨的肌肉叫固定肌。 (四)中和肌: 限制或抵消原动肌发挥其它功能的肌肉叫中和肌。 有两种情况: 1.当原动肌有多种功能时,另外一些肌肉参加工作来抵消原动肌的一些功能,可使动 作更加准确,如:,为充分发挥斜方肌使肩胛骨后缩的作用,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可 抵消斜方肌的上回旋的作用。 2.有时两块原动肌有一个共同的作用,但其第二种作用是相互第 18 页 共 52 页 对抗的,如:胸大肌与背阔肌。 在完成一个动作时,不同的肌肉起着不同的作用,这就是分工。 参与工作的肌肉所起的作用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而只能在相互配合中 表现出来,这就是协作。 ※二、肌肉工作的形式分类 (一)动力工作或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使环节位置改变,肌肉的长度有变化,这种工作称为动力性工作。 动力性工作分为两种情况: 1.向心工作:肌肉的收缩力大于阻力,环节朝肌肉的拉力方向运动,肌纤维的长度缩短, 肌肉的这种工作称为克制性工作或向心性工作。 2.离心工作:肌肉的收缩力小于阻力,环节的运动方向与肌肉的拉力方向相反,肌肉被 拉长,肌肉的这种工作称为退让性工作或离心性工作。 (二)静力工作或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力,只足以平衡阻力,使环节保持一定的姿势,肌肉呈持续性紧 张状态,肌肉的长度和作用都比较恒定,肌肉的这种工作称为静力性工作。 静力性工作可有以下三种情况: 1.支持工作:位于关节运动轴一侧的肌肉呈持续性收缩,平衡阻力,使环节保持一定的 姿势不动, 如:马步站桩等动作。 2.加固工作:关节周围的肌肉持续收缩,防止相邻环节由于外力作用而在关节处相互脱 离。如:提重物等动作。 3.固定工作:作用相反的两群肌肉共同收缩,使受力作用的环节固定不动。如:举重物 时,肩关节处的屈、伸两群肌肉共同收缩使整个上肢的环节保持不动。 ※三、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 多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叫单关节肌,跨过两个或两个以 上关节的肌肉叫多关节肌。 (一)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 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 他关节,这种现象叫多关节的“主动不足”。 如:充分屈腕后,再屈指则会感到困难,前臂的屈肌群作为原动肌发生了“主动不足” 的现象。 (二)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 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工作时,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后,在其他的关节处就再不能被充 分拉长的现象,叫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 如:充分屈腕后,再屈指则会感到困难。前臂的伸肌群作为对抗肌发生了“被动不足” 的现象。 四、肌肉工作的杠杆原理 人体在运动中的动作,都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肌肉收缩为动力来完成的。从力学的角 度说, 肌肉工作是完全遵循杠杆原理的。 (一)肌力矩和阻力矩 1(人体杠杆具有三个点:支点:关节中心(O)是支点; 力点:作用肌在骨上附着面的中心(F)是力点; 第 19 页 共 52 页 阻力点:环节与重物的总重心作用点是(R)阻力点。 2(由支点至肌拉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OA)称拉力臂。支点至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OR)为阻力臂。 3(肌拉力与拉力臂的乘积为肌力矩;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为阻力矩。 4(肌力矩和阻力矩分别表示肌力和阻力对骨杠杆所产生转动作用的大小。 5(在肌肉工作中,肌力矩和阻力矩的关系大致有了3种情况: ?(肌力矩等于阻力矩——肌肉做静力工作; ?(肌力矩大于阻力矩——肌肉做向心工作; ?(肌力矩小于阻力矩——肌肉做离心工作。 (二)骨杠杆类别 按照支点、力点和阻力点在杠杆上位置的不同,可将骨杠杆区分为3种类型: 平衡杠、省力杠杆、速度杠杆 1(第一类杠杆——平衡杠杆 平衡杠杆的特点:支点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例如头在颈部的平衡动作(图6,9)。 原理:? 支点位于颅与脊柱的连结处——寰枕关节; ? 力点(使头伸的斜方肌等的作用点)在支点冠状轴的后方; ? 阻力点(头的重心)位于支点冠状轴的前方。 作用:主要是保持平衡、维持姿势。人体内很少。 2(第二类杠杆——省力杠杆 特点:阻力点在支点和力点之间。例如,直立提踵动作(6,10) 原理:? 人体重力作用线通过距骨,跖趾关节为支点; ? 力点则为小腿三头肌附着处——跟结节。 作用:阻力臂小于力臂,用较小的肌拉力就能克服很大的阻力故省力。 3(第三类杠杆——速度杠杆 特点:力点在支点和阻力点之间。例如负重弯举动作(6,11)。 原理:? 此时屈肘肌拉力点在肘关节冠轴前,前臂骨近端; ? 肘关节中心为支点,阻力点为重物的重力作用点。 ? 当杠杆绕轴转动时,杠杆上各点均作圆弧运动,各点移动的速度同该点 到轴心距离成正比,即杠杆各点的转动速度,离轴越远者越快。 (三)杠杆原理的应用 1(省力 当阻力一定时通过缩短阻力臂来减少阻力矩,可以达到省力的目的。例如, 提拉杠铃时 若想省力,应使杠铃上升的轨迹尽量贴近身体。又例如,弯举时两个人屈肘肌相同,但其中一个人前臂 较长,另一人前臂较短,那么前臂短者阻力臂较短,可比前臂长者举起更大的重量。 2(增速 (1)在做投掷或击打动作时,为了提高肢体未端的运动速度,应当尽量伸展肢体。通过增大 阻力臂来增加肢端速度。 (2)当杠杆转动角速度一定时,离转动中心越远处,线速度越大在棒垒球、曲棍球、网球、 冰球等运动中,球棒、球杆、球拍等都起着增长阻力臂的作用。 3(发展肌力 在发展肌肉力量的练习中,为增大肌肉所承受的负荷,既可用增加阻力(负荷重量)的方法,也可用延长阻力臂的手段。比如在“仰卧起坐”锻炼腹肌力量的练习中,将手臂放在不同位置,腹肌承受的负荷是不同的。 五(肌肉力量性和伸展性练习的解剖学依据 (一)肛肉力量性练习的解剖学原理原则和方法 肌肉的生理特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一般均表现为肌肉收缩——肌肉附着点彼 此接近或有接近趋势。 动力性力量:肌肉克服阻力并引起环节运动的能力; 静力性力量:肌肉以持续性收缩,承受或对抗外力作用保持环节静止不动的 第 20 页 共 52 页 能力; 爆发力量:肌肉在一瞬间突然、快速发挥最大收缩能量,并引起环节快速运动的 能力。 1(练习的原则 应遵循的原则:(1)超负荷原则;(2)强度原则; (3)频率原则;(4)渐进原则 2(练习方法 发展肌肉力量的练习方法甚多。若以解剖学角度。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近固定练习与远固定练习。 (2)动力性练习与静力性练习。 (3)向心收缩练习与离心收缩练习。 (4)大肌肉力量练习与小肌肉力量练习。 (5)等动练习。 (6)超等长练习。 (7)全幅练习。 (二)肌肉伸展练习的解剖学原理原则和方法 肌肉的伸展性:就是肌肉(包括肌腹、肌腱)及肌肉周围的筋膜、韧带及软组织 被拉长的能力。 1(练习原则 (1)幅度、力度和持续时间结合 (2)主动、被动相结合 2(练习方法 (1)静力拉伸法:是指通过缓慢的动作,并较长时间使某些环节固定于一种姿势, 拉伸肌腹、肌腱、 韧带等软组织的练习方法。 (2)动力拉伸法:是指依靠练习者自身动作,原动肌有节奏 地、较块并多次重复 的收缩,使与环节运动相反一侧的对抗肌反复被拉伸的练习方法。 课 题 : 动 作 分 析 的 内 容 和 方 法 教 学 任 务 : 第 21 页 共 52 页 1 ( 动 作 分 析 的 内 容 和 方 法 重点和难点: 1(动作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 一(动作分析的内容 (一)分析运动动作的发展变化 1(人体内众多肌肉以复杂的协同工作使环节构成不同的运动,而众多环节运动又以复 杂的排列组合 使人体运动形式千变万化,并在速度、幅度、力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运动特征。 例如, 分析跑步时下肢“后蹬”动作。 2(对运动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找出环节运动的作用肌,而应该更全面 地分析作用肌的工作形式、工作状态、工作条件。对环节运动则应更多地了解其 运动形式(动态或静态)等情况。例如,推铅球的“最后用力”动作之前„„, (二)判定动作技术的质量水平 1(对动作技术进行解剖学析,也可判定动作技术的质量或指导,纠正错误动作。例如, 评定踢足球动作,对于“踢”动作之前踢球„„ 2(在评定动作技术质量时,不能刻板地强调肌肉工作特性。 例如,在球类运动中„„ (三)评定运动动作的练习效果 在体育实践中,常见的是为增强某块(群)肌肉力量而做某 种练习。应对练习动 作解析清楚„„ (四)动作技术的学习方法 体育运动中一套完整的运动动作基本上都是由若干个动作部分(动作单位)组 成,即可分为几个动作阶段。例如,急行跳远运动可分为助跑、起跳、腾空、着 地4个阶段。 二(动作分析的方法 1(在动力性动作分析中,找出完成动作的原动肌; 2(在静力性动作分析中,找出完成支特工作的原动肌外,还要找出完成加固,固定 工作的作用肌。 (一)环节运动方向与重力矩方向相反 特点:重力矩为阻力矩,肌力矩为动力矩。在运动过程中,肌力矩大于重力矩,使环 节运动方向与重 力矩方向相反。在这种运动中,环节绕支点关节轴作何种运动,其作用肌也就是该关 节处具有 这种运动功能的肌肉(群)亦即为原动肌。例如,侧平举动作„ (二)环节运动方向与重力矩方向相同 当环节运动方向与重力矩方向相同时,环节的运动可有3种状态:即环节自然运动,环 节快速运动和环节慢速运动。 (三)环节运动趋势与重力矩方向相同 此类动作为静力性动作。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环节位置虽然不变,但重外力 矩欲使其运动, 第 22 页 共 52 页 即有运动趋势且与重力矩同向。因此,作用肌的拉力矩与重力矩平衡来维持环节位置的 稳定状态。 这些作用肌基本上都是做支持工作的原动肌。 课 题 : 动 力 性 动 作 分 析 、 静 力 性 动 作 分 析 教学任务: 1.动力性动作分析 2.静力性动作分析 重点和难点: 1(动作划分阶段 2 ( 动 作 分 析 举 例 教 学 内 容 : 动 第 23 页 共 52 页 力性动作分析 动力性动作:是指人体整体或局部肢体在空间内其位置连续变化的运动动作。 动 第 24 页 共 52 页 作特点: 1(若干环节可同时或一次地绕关节周转动,环节运动的方式或组合形式复杂多变 第 25 页 共 52 页 2(作用肌的数量较多,工作条件和工作形式多变,从而影响动作的运动效果 3(整套动 第 26 页 共 52 页 作可分若干个动作阶段 4(动作可分为周期性动作和非周期性动作。 一、动力性动作的分析 第 27 页 共 52 页 步骤 (一)动作要点描述 在正式动作分析之前,为使动作分析、评价过程更加明朗,先简要 第 28 页 共 52 页 介绍该动作的运动功能,对发展身体素质所具有的作用,或是动作在完成过程中应注意的特殊 第 29 页 共 52 页 。 (二)动作划分阶段 在 动力性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中,必须将完整连冠的动作还原为若干 第 30 页 共 52 页 个动作单位进行分析。划分动作阶段的原则是以整套动作中各动作单位不同的运动功能(特点 第 31 页 共 52 页 )为分解依据。通常,各动作单位的运动功能与其命名同义。例如,原地纵跳按各个动作单位 第 32 页 共 52 页 功能特点可分为预备姿势、起跳、腾空和着地4个动作阶段。 在 非周期类动作中,其预备动作 第 33 页 共 52 页 为动作的开始阶段。以后动作阶段的顺序同各动作单位的排列秩序。 在 周期性动作中,先将反 第 34 页 共 52 页 复出现的动作单位确定下来,然后再对这个动作单位划分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简单的 第 35 页 共 52 页 周期性动作,当动作单位确定后,可将其按非周期性动作原则划分阶段,如引体向上动作划分 第 36 页 共 52 页 为直臂悬垂、引体向上、还原悬垂3个阶段。如果是较为复杂的周期性动作,虽然动作单位周 第 37 页 共 52 页 而复始地连续出现,但如何确定动作单位的起、止时相,其科学性会涉及东人体运动的规律和 第 38 页 共 52 页 肌肉的工作特点。所以,对较为复杂的动作其阶段划分原则是:以功能性动作(决定运动成绩 第 39 页 共 52 页 或运动效果的“关键性”动作部分)的前一个动作为开始动作阶段,如在跑步运动的每个单步 第 40 页 共 52 页 动作中,“后蹬”是功能性动作。因此,单步动作的阶段划分为:缓冲—后蹬—腾空。 (三) 第 41 页 共 52 页 动作分析制表 要 进行完整、准确的动作分析,必须要识别每个动作阶段中各环节的活动状况。 第 42 页 共 52 页 在此基础上,才能判定关节活动形式和原动肌的工作。这一步骤是动作分析的核心环节。实践 第 43 页 共 52 页 中,这一步骤是表格形式记录有关环节、肌肉活动的背景材料和分析结论(见表)。将有关材 第 44 页 共 52 页 料 填 写 在 表 格 中 即 完 成 了 环 节 运 动 的 原 动 肌 分 析 过 程 。 关关重肌主固肌节节力力定要肉活(矩矩形原工动或 效功式动 作 环应 能 肌类 节名型 )称 名 称 ( 四 ) 动 作 综 第 45 页 共 52 页 合评价 对 动力性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在形式上主要是剖析动作结构和确定原动肌。但动作分 第 46 页 共 52 页 析的隐含意义或真正的目的在于对动作的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动作的合理性、影响动作 第 47 页 共 52 页 质量的因素、动作的练习效果、改变练习难度的途径、教学和训练改进方法等。 二、动力性动 第 48 页 共 52 页 作 分 析 示 例 ※(一)俯卧撑 ,( 动作要点描述:俯卧撑是一种常见的发展上肢肌肉力量的练习方法,也是推铅球、 体操等项目专项素质的练习方法。 2(动作划分阶段 :准备阶段、下降阶段、撑起阶段。 3(动作分析制表 4(动作评价结论 静力性动作分析 静力性动作:一般指人体各部在某段时间内位置不发生变化的动作。 静力性动作的特点: 1(人体在静力性动作中,全身肌肉较长时间内保持紧张状态,易使人体呼吸、血液 循环成一定的困难。 同时,也易导致肌肉连续工作能力下降。 2(静力性动作为人体非习惯性动作,如体操运动中的“下桥”、“手倒立”等。 3(为完成这些动作,不仅需要特殊姿态下的肌肉工作能力也需要各关节能有大幅度 的运动范围或特定形 式的稳定支撑能力。 一(静力性动作分析步骤 静力性动作分析包括:动作姿态描述、动作分析制表、动作综合评价。 (一)动作姿态描述 描述某一静力性动作,需准确指明各环节的相对位置,即各关节所处的运动位 置(如屈、伸), 人体或环节的有关支点等。例如,“马步”动作描述为: (二)肌肉分析制表 静力动作肌肉分析:主要是确定维持各环节稳定的各作用肌及其工作性质和工作 类型。通常, 静力动作中肌肉工作包括支持工作、固定工作、加固工作。 1(肌肉支持工作的特点 2(肌肉固定工作的特点 3(肌肉加固工作的特点 (三)动作综合评价 二、静力性动作分析示例 课题: 消化系统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任务: 重点和难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胃的位置和形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内脏主要是指位于胸腔和腹腔内的一些器官,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 一、内脏的构造 内脏分为:中空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一)中空器官: 中空性器官呈管状或囊状,器官内部均有空腔。 第 49 页 共 52 页 以消化管为例,其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 1.粘 膜: (1)粘膜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和分泌的功能。 (2)粘膜固有层 (3)粘膜肌层 2.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淋巴组织和神经等,具有连接粘膜与肌织膜的作用。 3.肌织膜:由平滑肌组成,缩舒运动可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推进。 4.外 膜:由结缔组织组成,称纤维膜。有些器官纤维膜的表面覆盖一层单层扁平上 皮,称浆膜。外膜具有固定和保护器官的功能。 (二)实质性器官:没有特定的空腔,很多都属于腺体,具有分泌功能。实质性器官通常都 以导管开口于中空性器官。 二、腹部的分区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一)腹部的分区: 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和两侧髂前上棘做两条横线,把腹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再 由两侧腹沟韧带中点做两条垂线,它们与两条横线相交,将腹上部分为:中间的腹上区和 两侧的左、右季肋区;将腹中部分为:中间的脐区和两侧的左、右腹外侧区;将腹下部分 为:中间的耻区和两侧的左、右腹股区。 右 季 肋 区 腹上区 左 季 肋 区 右外侧 区 脐 区 左 外 侧 区 右腹股沟区 腹下区(耻区) 左 腹 股 沟 (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右季肋区 腹上区 左季肋区 肝右叶、结肠右曲、右肾 肝左叶、胆囊、胃、十二指肠、胰胃底、胰尾、左肾、脾、结肠 腺 左曲 右外侧区 脐 区 左腹外侧区 升结肠、右肾下部、回肠、 胃大弯、横结肠、空肠、回肠、 降结肠、空肠、左肾下部、 右输尿管 大网膜 左输尿管 右腹股沟区 腹下区 左腹股沟区 回肠末端、盲肠、阑尾 回肠、膀胱、卵巢、输卵管、子宫 乙状结肠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和消化腺(唾液腺、肝、胰和一些小的消化腺)组成。 第二节 消化管 消化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 肠(肓肠、结肠、直肠)。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叫做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一 段称为下消化道。 (一)口腔: 1.硬腭、软腭(腭垂、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咽峡(左右腭舌弓、腭垂和舌根围成) 2.牙:牙冠、牙颈、牙根、牙腔、牙髓、牙釉质、牙骨质、牙质(象牙质)6—7个月开 始,乳牙长全20个,6—12岁之间逐渐脱落由恒牙代替,恒牙共32颗。其主要功能是切 割和磨碎食物,并辅助发音。 3.舌:舌体、舌根、舌尖、舌黏膜(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状乳头);舌肌(舌内肌、 第 50 页 共 52 页 舌外肌)。其主要功能是不仅在咀嚼时起搅拌食物的作用,而且还对语言和发音有重要功 能。 4.口腔腺(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口腔腺的分泌物称为唾液,它具有湿润 粘膜和食物、抗菌灭菌、清洗口腔和便于呑咽等功能。 (二)咽(肌性管道): 1.位置与交通:颈椎前,上部通鼻腔,中部通口腔,下部通喉腔并向下与食管相连。全长 12厘米。上起颅底,下至第六颈椎下缘与食管相连。 2.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 3.功能:食物和空气交通要道 (三)食管(肌性管道): 上端于第六颈椎高度接咽,下端穿过膈肌于第十一胸接胃,全长约22—25厘米,有三处狭窄。其功能是食物的通道。 (四)胃: 1.位置和形态:3/4位于左季肋部,1/4位于上腹部,其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整体 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2.胃的功能: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可临时贮存食物,并磨碎、搅拌食物。胃能分泌胃液, 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胃还能分泌激素。 3(胃壁的结构特点: ?粘膜较厚,胃空虚时呈现许多不规则皱襞,充盈时皱襞消失 ?胃粘膜表面有许多胃小凹,为胃腺的开口 ?胃壁肌织膜发达,具有控制食物通过的功能。 (五)小肠(5—7米):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1.十二指肠:上部又称球部、中部有十二指肠乳头、水平部和升部。 2.空肠和回肠:上2/5为空肠,下3/5为回肠。 3.小肠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 (六)大肠(1.5米): 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大肠的外形主要特点:表面有三条纵形的结肠带,横沟分隔成的许多袋形凸形其结肠带,脂肪垂。 1.盲肠:盲肠扩约肌、回盲瓣、蚓突又称阑尾。 2.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3.直肠:直肠的末端开口为肛门。 4.大肠的功能:能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第三节 消化腺 消化腺由大、小消化腺组成。大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和胰。小消化腺是指分布于消化管各段的管壁内,如:唇腺、舌腺、食管腺和胃腺等。 一、肝: 1.肝的位置和形态:腹腔最上部,大部分在右,小部分左。上、下两面,上面由镰韧带分 为左右两叶并联于膈下,下面有三条沟(左由纵沟、横沟,横沟又叫肝门)。 2.肝的功能:分泌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作用、防御作用、造血。 3.胆囊:胆囊储存胆汁、胆汁经胆囊管和胆总管入十二指肠。(胆汁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二、胰: 1.位置和形态:一条长扁形的腺体位于十二指肠和脾之间(头、体、尾)。 2.功能:分泌胰液和胰岛素。 第四节 体育锻炼学消化系统的作用 1(体育运动消耗大量的能量,反射性的促进胃肠的消化与吸收。 2(运动促进膈肌较大幅度的升降活动,对胃肠起按摩作用。 3(饱食后,适度的运动是消化腺分泌旺盛,内脏器官供血良好,胃肠蠕动良好。 课题: 呼吸系统 教学任务: 1.掌握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 2.了解鼻、喉、气管、支气管、肺的构造。 重点和难点:肺的位置和形态及喉的构造和喉腔。 教学内容: 第 51 页 共 52 页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通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一、呼吸道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通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一)鼻: 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1.外 鼻:软骨为支架,分为鼻根、鼻背、鼻尖、鼻翼。 2.鼻 腔:以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每腔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腔的外侧壁有: 上、中、下鼻甲将鼻腔分为上、中、下鼻道。 3.鼻旁窦:上颌窦、额窦及筛窦的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小房开口于上鼻 道,蝶窦开口于上、中、下鼻道。 4.鼻的功能:具有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度、显度,感受嗅觉以及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二)咽:见消化系统。 (三)喉: 1.位置:颈前部,向上开口于咽部,向下与气管相通。喉的位置高低与年龄、性别有关。 2.喉的构造:由软骨、韧带和肌肉构成。 (1)喉软骨: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组成,其中甲状软骨最 大,其前部向上突出称为喉结。会厌软骨位于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中间 部分上缘的后面,呑咽时可关闭喉口,防止食物误入气管。 (2)喉 腔:喉的内腔称为喉腔。喉腔的上口称为喉口。喉腔的中部侧壁粘膜形成 两对皱襞,即: 前庭襞和声襞。两对皱襞将喉腔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声门下腔。 ?前庭襞(上,又称假声带),左、右前庭襞之间为前庭裂。 ?声襞(下,又称声带),左、右声襞之间为声门裂。 (3)喉 肌:为横纹肌。 3.喉的功能:不仅是呼吸通道,还是发音的器官。 (四)气管:由半环形气管软管环和弹性纤维膜组成,是气体的通道。 (五)主支气管:是气管的延续,也是气体的通道。右侧比左侧短而粗。支气管的软骨为连续的软骨片。 气管和主支气管不仅是空气的通道,而且具有调节空气温度、湿度,清除异物的功能。 二、肺 (一)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分居于纵隔两侧。 (二)形态:肺尖、肋面、纵隔面、肺门等结构。斜裂(叶间裂)将左肺分为上、下两叶; 水平裂(右肺副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三)肺的构造: 肺由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和无数肺泡及围绕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组成。其中直径在1mm以下的称为细支气管,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达细支气管后,再分为终末细支气管(以上气道只能输送气体,并无气体交换的作用,所以称为肺的导气部)。终末细支气管再分支,称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再分支,称为肺泡管。肺泡管再分支,称为肺泡囊。肺泡囊上有肺泡的开口。肺泡是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称为肺的呼吸部)。肺泡的表面于电镜下可见到两种上皮细胞:一种为扁平细胞,即?型细胞。另一种为分泌细胞,即?型细胞,它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壁的稳定性,使呼气后肺泡不致塌陷。 每一细支气管及其分支与所连的肺泡合称为肺小叶。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肺含有50,80个肺小叶。 (四)肺的功能:肺是呼吸系统的呼吸部,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且还有内分泌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构造和功能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体育运动能使呼吸肌得到发展、胸围加大,呼吸深度加深,安静时呼吸次数降低、肺活量增大、肺通气量也相应增大、组织对氧的利用能力提高,能够适应和满足运动对呼吸系统的要求。 第 52 页 共 52 页
/
本文档为【骨骼肌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