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

2017-09-18 16页 doc 35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1191

暂无简介

举报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 预防接种的基本概念 1、预防接种:是指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 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 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 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2、计划免疫: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3、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对某种或者某些传染病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 4、常规接种: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 预防接种的基本概念 1、预防接种:是指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 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 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 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2、免疫: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3、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对某种或者某些传染病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 4、常规接种: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每年至少应提供6次接种服务。 5、应急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6、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7、效价:病毒或抗原与抗体等活性高低的标志,也用作生物制品活性高低的标志 。 8、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13、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局限于局部地区,发病率与死亡率下降到可接受的水平。需持续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保持疾病下降态势。 14、消除:国际消灭疾病特别委员会(ITFDE)是指某病传播范围的缩小,发病数减少,达到规定的指标,但仍需要继续采取措施,否则发病仍会回升,是不稳定的可逆过程。 15、消灭:(ITFDE)是指从地球上根绝人类病例,达到任何地方均无该病病例的状态,不再需要采取控制措施,具有持久的效益,是不可逆的过程,如全球消灭天花。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 1(乙肝疫苗 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2(卡介苗 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3(脊灰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 4(百白破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与百白破疫苗程序相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第4剂次至第1剂次的顺序,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百白破疫苗。 5(白破疫苗 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6(麻腮风疫苗(麻风、麻腮、麻疹疫苗) 目前,麻腮风疫苗供应不足阶段,使用含麻疹成分疫苗的过渡期免疫程序。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7(流脑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 8(乙脑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9(甲肝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 10(出血热疫苗出血热疫苗 接种3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14天接种第2剂次,第3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6个月接种。 11(炭疽疫苗炭疽疫苗接种1剂次,在发生炭疽疫情时接种,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触者和病人不能接种。 12(钩体疫苗钩体疫苗接种2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7—10天接种第2剂次。疫苗免疫程序见附表。 乡镇防保站的职责 1 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开展或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 2 提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 3 开展冷链温度监测,指导村级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4 进行常规接种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5 开展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和对村级人员进行培训。 6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7 以乡镇为单位负责预防接种服务的乡级单位,同时应承担本章3.3中接种单位的职责。 接种单位的职责 1 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2 制订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 3 按照有关规定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建卡,给予 接种或补种。 4 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工作。 5 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6 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7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二、预防接种服务的管理 一)设置条件: 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 士或者乡村医生。 3、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制定了冷藏保管制定。 4、具有规范的接种场所和其他必备的设施、设备。 5、由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指定为接种单位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医疗机构,设立预防接种门诊:按月、旬、周、日接种; 6、具备条件的村卫生室,受接种单位委托,承担预防接种; 7、非接种单位而设产科的医院,必须承担第一针乙肝苗、卡介苗的接种; 8、非接种单位而具备动物咬(抓)伤处置能力和疫苗贮藏条件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只能承担 暴露后狂犬疫苗注射。 二)设置程序: 接种单位 ? 县级CDC现场审核并提出建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向接种单位颁发资格证 预防接种前准备工作 (一)确定受种对象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规定的免疫程序,确定受种对象。受种对象包括:本次应种者、上次漏种者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中的未受种者。清理接种卡(簿),根据接种核实受种对象。主动搜索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中的受种对象,与本地儿童同样管理。 (二)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 1、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当方式,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2、村医通知:打印应种儿童给村医 在预防接种客户端的“查询统计”功能中的“查询”使用“逾期未接种儿童查询”,分村统计打印,在乡镇开的每月村医例会上发给相应村医。 (三)领取疫苗 接种单位根据各种疫苗受种人数计算,领取疫苗数量,做好疫苗领发登记。运输疫苗的冷藏包(箱),应根据环境温度、运输条件、使用条件放置适当数量的冰排。 (四)准备射器材、急救药品、器械。按受种对象人次数的1.1倍准备注射器材。 一次性注射器,领发使用做好登记。使用前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消毒器材 准备75%乙醇、95%乙醇、镊子、 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检器材 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血压 计。 • 常见急救药品 1:1 000肾上腺素。 • 安全注射器材 注射器回收用安全盒及污物桶等。 (五)准备好接种场所 1、接种场所室外要设有醒目的标志,室内宽敞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接种工作台、坐凳以及提供儿童和家长休息、等候的场所。 2、 接种场所应当按照预诊(健康体检、咨询等)、登记、接种、观察等内容进行合理分区,确保接种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在接种疫苗时必须防止重种和漏种。 3、做好室内清洁,使用消毒液或紫外线消 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4、接种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双手要洗净。 5、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相关资料 预防接种工作流程;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症、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第二类疫苗价格的公示;提供产品说明书。接种服务咨询电话;宣传资料。 预防接种实施 —接种时工作 (一)核实接种对象 回收接种通知单;检查儿童接种卡、证,核对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再次确认接种对象、疫苗; 若发现不符,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二)询问6个问题筛检禁忌和慎用症 你的小孩今天好吗, 对食品和药物过敏吗, 上次接种(该疫苗)有问题吗, 免疫系统有疾病吗(包括家族史),最近接受过血液制剂吗(如输血等), 你怀孕了吗,最近准备怀孕吗(育龄期妇女接种), (二)询问儿童健康状况 近期健康情况、既往过敏史及接种副反应情况;必要时测体温或体检,以确定能否接种 若有过敏史或绝对禁忌症,记录在卡、证;对符合本次接种的人发接种牌(单) (三)接种疫苗 从冷藏容器内取出疫苗,确认疫苗品名、批号、 效期、检查疫苗,不符要废弃 正确抽取疫苗 再次核对儿童姓名及接种疫苗的名称 正确实施疫苗接种 联合免疫时先服用opv 接种部位和途径 皮内注射: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卡介苗 皮下注射: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麻风、麻腮、麻疹、MMR、 A群流脑、A+C群流脑、钩体、乙脑和甲肝减毒活疫苗等 肌内注射:上臂三角肌肌肉。百白破、白破、乙肝和出血热疫苗等 口服:用凉开水送服。脊灰糖丸 划痕法:上臂外侧上部。炭疽疫苗 禁忌证: (一) 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者; (二) 有明确过敏史者不宜接种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麻疹疫苗 (特别是鸡蛋过敏者)、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 (牛奶或奶制品过敏)、 乙肝疫苗 (酵母过敏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 (三) 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 肾炎、心脏病、湿疹及其他皮肤病者不予接种卡介苗 (四) 在接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发热、腹泻和急性传染病期忌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五) 因百日咳菌苗偶可产生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 故本人及家庭成员患癫痫、神经系统疾病有抽搐史者禁用百日咳菌苗; (六) 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不宜进行免疫接种。 记录和预约 接种后及时填写卡、证(部位、批号、签字);向家长交待接种后可能出现反应及处理办法;向家长预约下次疫苗接种时间、种类 观察接种反应 :种后观察30分钟,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接种后工作 (一)处理剩余疫苗 废弃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冷藏容器内冰未融化的未开启疫苗做好标记,在冰箱内保存,下次接种先用; (二)清理接种器材 清理和清洗接种器材;注射器消毒毁型;清理冷藏容器 (三)统计、报告和随访 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对未来接种儿童补发通知统计、填写规定的报表;随访接种对象,了解接种情况 预防接种证、卡(簿)的管理 证、卡(簿)的使用管理:接种单位接种时,先查证、做记录,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证、卡(簿)、录入信息系统,以公历为准,儿童转出时,原接种单位提交既往接种史证明;转入单位主动索查儿童既往接种史证明;无证、卡或接种证明的及时补建、补种;至少每个月对责任区内的卡(簿)核查、整理一次,剔出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或流出3个月以上卡(簿)资料(流动儿童)。接种单位根据托幼机构、 学校查验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的报告,对没有或遗失接种证的儿童,应会同托幼机构、学校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补办接种证并进行补种。 证、卡(簿)的使用管理 接种证由监护人保管,满6周岁后再保管15年;卡(簿),城市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镇防保组织保管;卡(簿)的保管期?21年 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 条例有关规定: 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CDC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CDC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补种原则 未接种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补种;未完成规定剂次的儿童,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3月龄,5岁用百白破疫苗;6,11岁用白破联合疫苗;?12岁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破联合疫苗;未完成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岁未达到3剂次(含强化免疫等),补完3剂次;?4岁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补完4剂次;未完成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含强化免疫等)的儿童,应补种完成2剂次 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使用和管理 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乡级防保组织保管,保管期限同预防接种卡(簿) 乡级防保组织完成每次接种信息录入、上报(当天),要备份、妥善保存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电子档案;实施微机管理地区,电子档案不得代替儿童预防接种证、卡;儿童个案基本信息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得向其他人员提供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流动儿童,户籍在外县、市、区,或无户口, 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6周岁儿童;实行现居住地管理,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服务;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方,可设临时接种点,适度增加门诊开放频率和服务时间 报表种类-1 个案报表: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已开展信息化地区);针对疾病个案调查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和个案调查表。 旬报表:针对传染病主动监测旬报表。 月报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月报表、第一类疫苗及注射器、第二类疫苗使用情况月报表,二类疫苗使用计划表 报表种类-2 年度报表: 人口构成情况统计和接种单位统计; 预防接种服务形式统计;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统计、从事预防接种人员培训情况统计; 冷链装备情况统计;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年度需求计划; 第一类疫苗使用统计; 暴发疫情、疫区处理登记; 免疫监测统计; 接种率调查统计。 乡级需要收集的资料 1、辖区基本情况 (1)人口资料。辖区内分村统计的总人口数、总户数、性别、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及,15岁各年龄组 人口构成资料;建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迁出、迁入情况;幼托机构、学校数、学生人数,每年入托入学儿童数等资料。 (2)组织机构。辖区内的行政区划、乡级医院数、接种单位数(包括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点、产科接种点、临时接种点);接种单位覆盖人口数、接种周期、免疫服务形式;专业人员数量、年龄、学历、技术职称等资料。 2、疫情监测资料: 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监测资料。AFP、麻疹监测旬报表;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月报表等。 3、免疫服务资料 (1)免疫服务范围资料。 (2)目标儿童资料、儿童摸底调查资料,未种儿童的再通知记录。 (3)每月运转小结。 (4)常规免疫接种报表。乡级预防接种单位应实现通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上报信息数据,每月10日前上报上一月第一类疫苗、第二类疫苗接种数字,本级同时用靴型统计法汇总累计接种报表,留存备查。 (5)接种证、卡和(或)底册。要按儿童出生年份分村建册登记,7岁及以上年龄儿童资料另外单独妥善保存。实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的乡级预防接种门诊,在确保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完善的基础上,可只保存接种登记底册。 (6)预检询问告知记录、疫苗接种登记。 (7)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登记册。谁接种谁负责登记,登记本妥善保存。 (8)开展强化免疫(群体性接种)、应急接种等临时性或指令性活动要求的登记表和接种统计表。 (9)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资料。登记薄、报告卡、个案调调查表、诊断书、月报表等,并依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要求对上级进行报告。 (10)流动儿童接种资料。包括辖区流动儿童摸底登记表,每季度对辖区流动儿童摸底一次,掌握流动儿童的到来时间、免疫史、建卡建证情况,每季度末上报辖区流动儿童数量、建卡、建证情况。接种卡片、接种底册单独建立并保存。 4、疫苗管理资料 包括疫苗和注射器使用计划(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购进记录及使用情况、疫苗运输记录等。 (1)本乡(镇)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注射器的购买计划。 (2)生物制品出入库登记本。使用统一的登记本,内容记录完整。 5、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使用管理资料 (1)冷链设备档案卡。每台冷链设备都要建立档案卡,并及时记录运转维修情况。 (2)冷链设备统计表。每年1月30日统计上报使用的冰箱、冰排、冷藏包等冷链设备数量及损坏数量。 (3)冰箱温度监测记录。 (4)疫苗运输监测记录。 (5)一次性注射器出入库登记表。要求入库、出库应随购或随使用做登记,登记内容齐全;并且保存相关厂家的产品注册证、企业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证等。 (6)一次性注射器销毁记录表。在接种结束后清点接种器材,并做销毁记录。 6、各类宣传资料。包括宣传单、光盘、磁带、版面等宣传材料、宣传计划、总结等。 7、例会资料。有会议记录、人员签到等资料,会议记录应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要会议内容等,例会需与村医及时沟通所辖区域内出生儿童信息、接种信息、发现问题后的反馈、当前工作安排及新的工作任务。 8、督导和考核资料。督导总结、督导报告、整改记录等;考核有计划、、考核记录、总结等。 9、开展培训及接受上级培训的资料。 10、其它。 (1)接种室消毒记录。紫外线消毒或消毒剂消毒记录。 (2)村医劳务报酬领取的相关资料。 (3)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补种记录、统计报表、总结等材料。 11、计算机资料。有关资料如计算机信息数据、电子文档等,应及时备份,妥善保存。 脊髓灰质炎防控知识 1、什么是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脊髓灰质炎有什么临床症状, 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脊灰病毒后有下列几种表现: 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 顿挫型: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感染后仅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可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于正常。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 3脊髓灰质炎的主要威胁人群有哪些, 脊灰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但如果人群抗体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发病。 只要有一个国家有脊灰病毒的传播,所有国家的儿童就都有感染该病的危险。受感染的人口流动,可造成脊灰病毒跨地区或跨境传播,并可在未接受免疫接种的人群中迅速传播蔓延。 4、脊髓灰质炎是如何传播的,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病毒可快速传播,当家里第一个病人被确诊时,所有血液中没有特异抗体的家庭成员就已经受到了感染。在脊髓灰质炎病人的家庭中,15岁以下的易感者100%会发病;而与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日常接触的易感者中有87% 会发病。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可加速病毒的传播。 据目前所知,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方式传染给其他人,但也可经口对口的传染方式染病,即也可通过患者的鼻咽部飞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进入人体后迅速播散,在数小时内病毒即开始自我复制。每个受感染的细胞释放大约500 个病毒颗粒。之后,病毒会通过淋巴结而进入血液。只要出现病毒血症,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有可能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经咽部分泌物排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只持续数天,而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到感染病毒2个月后。没有症状的感染者也可从咽部和肠道排出病毒,成为疾病的传染源。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当一个家庭里出现第一个患者时,所有体内没有特异性抗体的家庭成员都可能感染。在易感人口多,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最可能发生脊髓灰质炎的暴发流行。因此,及时利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来预防是极为重要的。 AFP病例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简称VDPV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cVDPVs) AFP病例分类参照WHO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 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根据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等资料对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附图,AFP病例分类流程图)。 1(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2(VDPV病例:从大便标本中分离出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3(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凡是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的病例; (2)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
本文档为【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