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2017-09-01 50页 doc 216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 总体规划 BEIJING BAIHUASHAN NATURE RESERVE MASTER PLAN (2004—2013年)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 项目名称: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建设单位: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设计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工程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工程设计证书编号:0100321 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甲级 工程咨询证书编号:9421001 前 言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京西,位于北京...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 总体规划 BEIJING BAIHUASHAN NATURE RESERVE MASTER PLAN (2004—2013年)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 项目名称: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建设单位: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设计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工程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工程设计证书编号:0100321 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甲级 工程咨询证书编号:9421001 前 言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京西,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ˊ—115??42ˊ,北纬39??48ˊ—40??05ˊ,占据着首都的重要生态位置,总面积为21743.1hm2。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保护区。198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建成立了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归北京市门头沟区林业局领导,为省市级自然保护区。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暖温带华北石质山地次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华北石质山地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网络系统的关键地带。该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该区的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是褐马鸡在我国分布的最东界,极具科研和保护价值。保护褐马鸡及其它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扩大种群和恢复植被,使区域性生态系统具有规模性、完整性、稳定性,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成为集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合理利用、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的自然保护区。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不仅有利于京西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对于建设北京西部生态屏障,改善和保护北京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奥运,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在北京市林业局、门头沟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对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进行编制。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自然保护区总体设计标准》、《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标准》(初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建设内容及规模,安排建设布局,提出经营方向,确定机构与编制,进行投资估算、综合评价,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等。 此规划编制工作的完成,得益于该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同时向提供资料以及其它帮助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不足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和同仁不吝指正,以使该规划臻于完美。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项目组 2003年11月 目 录 11(基本概况 1.1区域自然和社会概况 1 1.2保护区自然生态特征和社会概况 3 1.3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与评价 13 1.4 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定位与评价 16 1.5 保护区的功能区区划 21 1.6 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 25 1.7 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 28 2. 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 33 2.1 保护目标 33 2.2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 34 3. 规划期目标 37 3.1 规划期限 37 3.2 确定规划目标的原则 37 3.3 规划目标内容 38 4.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41 4.1 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1 4.2 保护与生态恢复工作规划 45 4.3 人力资源和内部管理规划 50 4.4 社区工作和宣教工作规划 56 4.5科研与监测规划 61 4.6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 66 4.7 保护区周边环境质量控制和生态保护 74 5. 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77 5.1 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77 5.2 保护与生态恢复规划 83 5.3 社区工作和宣教工作规划 84 5.4科研与监测规划 84 5.5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 85 6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87 6.1原则 87 6.2机构设置 87 6.3人员编制 88 6.4任务与职能 90 7投资估算和事业费测算 93 7.1基本建设投资估算 93 7.2投资安排 95 7.3投资渠道 95 7.4事业费预算 96 8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97 8.1政策保障 97 8.2组织保障 99 8.3资金保障 100 8.4人才保障 101 8.5管理保障 102 9效益分析 105 9.1生态效益分析 105 9.2社会效益分析 107 9.3经济效益分析 108 9.4总体评价与展望 109 附表 附表1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现状统计表 附表2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结构现状表 附表3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附表4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工程表 附表5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建设设备清单 附表6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投资估算与安排表 附件 1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名录 2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 3关于建立北京百花山市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4关于成立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批复 5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林权证 6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经营管理协议书 7《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8 北京百花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附图 1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2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水文地质图 3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图 4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5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图 1(基本概况 1.1区域自然和社会概况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境内,门头沟区地处北京市西部,辖域坐标为东经115??25ˊ--116??10ˊ,北纬39??48ˊ--40??10ˊ。东与石景山、海淀区接壤,南与丰台、房山区相连,西与河北省涞水、涿鹿为邻,北与昌平区和河北省怀来县交界。东西长约62km,南北宽约34km,大致呈扇形。全境面积1455km2。由于该区地处首都北京西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首都的生态安全。 1.1.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的山地地带,地形东南低,西北高,呈阶梯上升。境内有北京市最高峰东灵山,海拔2303m,最低处永定镇,海拔73m。 门头沟区属于中纬度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平原为11.7?,山区为10.2?。全区大部分地区高温在37?左右,低温在,17?。大部分地区无霜期约180天,东部平原为214天,西部山区最少的90天。全区平均年降水量624mm,主要集中在夏季。 区内土壤和植被分布具有垂直分带现象。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900m以下的低山丘陵、沟谷山地、洪积冲积扇上,对一般农作物十分有利。山地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900m的中山地带,适合林木生长。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900m以上的中山顶部,土质好,但因风大,气温低,只适宜生长草甸杂草。境内主要河流是永定河及其支流清水河,属于海河水系。永定河境内流长100km,流域面积;清水河流长28km。 门头沟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特有的自然资源。千米以上的灵山、百花山、黄草梁等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已知高等植物1200种左右,动物700多种。该区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天然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中,有热带亲缘植物(蕨类、猕猴 桃等),也有寒带亲缘植物(核桃楸、毛榛、锦带花等)。因海拔不同,植被垂直分布自上而下,可划分为4个带:?海拔1900m以上为草甸,以苔草为主;?海拔1200,1900m,分布着桦、杨、辽东栎,伴生着山柳、百花花楸、大叶白腊和北鹅耳枥等,灌木有绣线菊、六道木等,草本代表植物有苔草、华北风毛菊、歪头菜等;?海拔800,1200m,成片森林已绝迹,尚有小片山杨、桦木、辽东栎萌生从,阳坡以山杏为主,常见灌木有胡枝子、鼠李、绣线菊等;?海拔800m以下,阳坡主要是荆条灌丛,阴坡主要为蚂蚱腿子、绣线菊等杂灌丛。 1.1.2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北京门头沟区共有8个镇,5个办事处,下属行政村189个,居委会126个。总户数92726户,总人口234445人,其中,农业人口79378人,农村劳动力43210人。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240327.1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99582.4万元,财政收入35985万元,农业总产值858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5.8元。 全区共有小学68所,中学32所,幼儿园16,托儿所7个。小学在校总人数13290人,初中在校总人数10726人,高中在校总人数5303人;小学教师2228人,中学教师2384人。区内共有医院与卫生院26个。 1.2保护区自然生态特征和社会概况 1.2.1 保护区自然环境概况 1.2.1.1 位置与范围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境内,保护区距门头沟区政府60km,距市区80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ˊ—115??42ˊ,北纬39??48ˊ—40??05ˊ;南与北京市房山交界,北与河北省怀来、涿鹿两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涞水、涿鹿两县相接,东至门头沟区马栏老龙窝为界。辖区内包括百花山、白草畔、张家铺、草子峪、龙王台岭、双涧子、黄安坨、艾峪、小龙门、灵山、椴木沟、马栏林场等。保护区总面积为21743.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6836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1.44%;缓冲区面积4880.6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45%;实验区面积10026.46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6.11%。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保护区。 1.2.1.2 地质地貌 本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陆台中部的燕山沉降带,其中北部属于北京北山隆起构造区的青白口穹窿区,南部属于北京西山凹陷构造区的西山褶皱隆起区。 本区的地层主要有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以及中生界侏罗系和新生界第四系等,岩石种类比较齐全,包括多种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 本区地貌主要受大地构造控制,中北部及西南部属于北京北山隆起构造区,地貌类型为山地侵蚀构造地貌,约占全区面积的90,,地势陡峻,河流下切深。东南部属于北京西山凹陷构造区的西山褶皱隆起区,地貌类型为堆积构造地貌或堆积地貌,仅占全区面积的10,左右,这里地势较平缓,并发育宽浅河谷。 1.2.1.3 气候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亚高山地带,属于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垂直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大,气温偏低,降水量较多,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风且干燥,夏季温热多雨,春季干旱,风沙盛行,秋季晴朗少风,寒暖适中但雨量偏少。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29.245kcal/cm2。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57.6h,月平均221.5h。根据多年的气象资料统计,保护区全年平均气温在2-7?,其中灵山的年伦畹停鲇??;最热月是7月份,平均温度22?;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温度,5.7?。3,4月气温急剧上升,10,11月气温突然下降。大于0?的年积温为3800?左右,百花山和灵山的个别区域年积温不足3000?。全年无霜期18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450-720mm,多集中于植物生长的旺季—夏季,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6、7、8三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4,。其中,尤以7月份降水量最大,且多为暴雨;冬季降水量最少, 只占全年的2,;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4,;春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10,,所以春旱严重是百花山气候的显著特征之一。 1.2.1.4水文 百花山保护区的水系属于海河水系。清水河是保护区内主要的河流,是永定河流域的一个源头。清水河自塔河口经上清水、下清水、斋堂、胡林、军响至青白口入永定河。保护区雨量充足、水资源丰富,自海拔600—2200m处均有清泉分布,几乎每条沟壑都溪水常流,且水质较好。 保护区地下水的形成、分布与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百花山保护区地质构造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多样,所以其表现为:?具有多种岩性含水岩层,既有松散的沙卵石,又有固结的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和岩浆岩,且彼此有着复杂的水力联系;?具有多种类型的地下水,既有孔隙水、孔隙,裂隙水,又有裂隙水和灰岩岩溶裂隙,溶洞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相互补给关系。从清水河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大体可分为富水区、弱富水区、贫水区、弱贫水区、缺水区和无水区。富水区水资源丰富,有大量的泉水,常年性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地下水埋藏深度一般小于10m;弱富水区,主要为浅层地下水,地下水埋藏深度大于10m,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大;贫水区地下水埋深在20,50m,含水性较均匀,低洼地区小于10m;弱贫水区分布于陡峻的中高山地形;缺水区在主河道以北灰岩地区,地下水埋深预计100,200m。 1.2.1.5土壤 本区在全国土壤区划中属于褐色土地带。在本区的土壤形成与分布规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海拔高度及由它所决定的生物气候特点、地形和地质因素。生物气候因素决定了本区土壤的形成与垂直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的山地顶部,气候湿冷,植被为根系密集的亚高山草甸,发育着亚高山草甸土;海拔1000,1800m的中山地带,气候温凉,植被以森林及其次生灌丛群落为主,土壤为山地棕壤;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地带,气候温和,由于森林遭破坏,植被以落叶灌丛为主,土壤为本区地带性土类褐色土。地形决定了土壤的局部分布形式,如山地阳坡强烈侵蚀,岩石斑驳裸露,土层薄而多含风化角砾,因而在中山阳坡发育着粗骨性棕壤,低山阳坡发育着粗骨性褐土,而阴坡风化侵蚀作用较弱,植被较密集而环境较湿润,土层厚,因而发育着典型棕壤与淋溶褐土。 1.2.2 保护区自然资源概况 1.2.2.1土地与森林资源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743.1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9583.9hm2,非林业用地面积2159.2hm2,保护区森林覆盖率55.57%。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2082.8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1.70%;林分面积11232.8hm2,其中防护林面积9806.1hm2,特用林面积1426.7hm2;经济林面积850hm2。灌木林面积4065.6hm2;疏林地面积187.3hm2;未成林造林地70hm2;苗圃地4.8hm2;无林地面积3173.4hm2。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乔木树种是油松、华北落叶松、侧柏、辽东栎、山杨、桦木、白蜡、黑核桃楸。油松林的面?93.42hm2,华北落叶松林的面积414.73hm2,侧柏林的面积644.6hm2,辽东栎林的面积2863.7hm2,山杨林的面积1706.6hm2,桦木林的面积3976hm2,白蜡林的面积267.1hm2,黑核桃楸的面积252.4hm2,其它乔木树种的面积1164.2hm2。 1.2.2.2植物资源 (1)植物种类组成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共计有高等植物131科、485属、1100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等)。其中,苔藓植物17科、25属、30种;蕨类植物13科、21属、38种;裸子植物4科、7属、19种;被子植物97科、432属、1013种,分别占北京市植物总科数的69,、总属数的51,、总种数的49,。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最多的科是菊科,共有116种;第二大科是禾本科,共有93种;第三位的是豆科,共有63种;其余依次是蔷 薇科(46种)、毛茛科(41种)、百合科(37种)、唇形科(34种)、石竹科(27种)。这些科都是广布全球的科,这8个科共有种数457种,占百花山总种数的45.84%,而8个科仅占总科数的7.92,。 (2)植物区系特征 通过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该区植物区系具有如下特点: ?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最为突出。根据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432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本区具有温带性质的各分布类型植物有298属,而具有热带性质的仅有76属。在各类温带成分中,占第15个分布类型的第一位是北温带成分,有156个属;旧世界温带成分有52属,占第二位,在含7种以上的17个大属中,主要是北温带成分,共有8属之多。 ? 植物种类较为丰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1100种,约占北京市全部植物种类的50,,占河北省植物的35.7,。地理成分多种多样,中国种子植物地理分布的15个类型,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都有分布。 ?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的主要来源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后裔。另外,也有一些外地迁移而来的成分和地质史上热带气候条件下起源的成分。百花山植物区系属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吴征镒,1979)。由于该区植物区系自新生代以来受冰川和中亚干燥化气候的影响不大,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直接后代。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与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系特别是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有很多共有种。欧亚大陆草原成分在百花山也占有一定数量。第三纪时,日本与中国大陆尚未分离,因此一些日本成分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也常见。邻近几个省区对百花山的植物区系发生较大影响,如中国东北成分在百花山有很多种类。一些具有热带、亚热带亲缘的科属的出现,表明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与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也有一定的联系。 ?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与长白山和小五台山植物区系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与泰山、嵩山的关系也较为密切。 (3)植被类型 植物群落是在一定的气候、基质及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规律的植物组合。植被分类的目的在于揭示植物的这种组合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一定区域的植被。根据本区植被的特点,在考虑生境特点的前提下,以植物群落本身的特征,特别是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为分类依据,采用两级分类单位。将该地区的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29个群系(表1.1)。 表1.1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类系统 植被型 群系 一、寒温性针叶林 1. 华北落叶松 二、温性针叶林 2. 油松林 3. 侧柏林 三、落叶阔叶林 4. 辽东栎林 5. 白桦林 6. 棘皮桦林 7. 硕桦林 8. 坚桦林 9. 山杨林 10.核桃楸林 11.大叶白蜡林 12.落叶阔叶混交林 13.鹅耳枥林 四、落叶阔叶灌丛 14.荆条灌丛 15.山杏灌丛 16.山桃灌丛 17.杂灌丛 18.虎榛子灌丛 19.三桠绣线菊灌丛 20.沙棘灌丛 21.二色胡枝子灌丛 22.平榛灌丛 23.毛榛灌丛 24.鬼见愁灌丛 25.金露梅灌丛 26.银露梅灌丛 五、草甸 27.杂类草草甸 28.矮紫苞鸢尾,细柄苔草草甸 29.紫苞风毛菊,细柄苔草草甸 (4)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与特有植物 依据国家林业局199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种:紫椴(Tilia amurensis)和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a);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特有植物种类有百花山花楸(Sorbus pauhuashanensis)、百花山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F. octoradiatum)、百花山葡萄(Vitis baihuashanensis)、百花山鹅观草(Roegneria turczaninowii var. pohuashanensis)、百花山毛苔草(Carex capillaries Var. pohuashanensis)5种。 1.2.2.3 动物资源 (1)动物种类组成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已知陆栖野生脊椎动物20目47科169种,其中,兽类6目13科25种,鸟类11目27科131种,爬行类2目3科7种,两栖类1目4科6种。另外,已查明的昆虫种类10目73科1000余种。从保护区的陆栖野生脊椎动物种类组成看,鸟类占绝对优势,占保护区陆栖野生脊椎动物种类数量的77.38%;兽类次之,占14.88%;爬行类占4.17%;两栖类最少,仅占3.17%。 保护区的兽类,以啮齿目动物占优势,占整个兽类种数的40%;食肉目次之,占24%;其次是食虫目,占16%;翼手目和偶蹄目都占8%;兔形目最少,占4%。保护区的鸟类共11目,雀形目占绝对优势,占保护区整个鸟类的80%;隼形目占4.62%;鴷形目3.07%;鸡形目、鹃形目、鴞形目均占2.31%;鸽形目、雨燕目均占1.54%;鹳形目、夜鹰目、佛法僧目均占0.77%。保护区的两栖爬行类以无尾目的种类最多,6种,占保护区整个两栖爬行类的46.15%;蛇目5种,占38.46%;蜥蜴目2种,占15.39%。 (2)动物区系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分布型共7种,以古北型占优势,占56%;东洋型次之,占12%;南中国型、东北-华北型、季风型各占8%;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和全北型最少,占4%。保护区鸟类共有分布型9种,以古北型为主体,占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整个鸟类分布型的38.46%;东北型次之,占23.85%;东洋型占13.85%;全北型占10.77%;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占3.85%;南中国型和中亚型各占3.08%;季风型和华北型所占比例最少,各占1.54%。两栖爬行类共有分布型7种,东北—华北型和季风型最多,各占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整个两栖爬行类分布型的23.08%;东北型和华北型各占15.38%;古北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和南中国型各占7.69%。 (3)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级保护动物14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黑鹳(Ciconia nigra)、金雕(Aquila chrysaetos)、豹(Panthera pardus);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0种:斑羚(Naemorhedus goral)、红隼(Falco tinnunculu)、燕隼(Falco subbuteo)、雀鹰(Accipiter nis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雕鴞(Bubo bubo)、红角鴞(Otus scops)、领角鴞(Otus bakkamoena)、普通鵟(Bufeo buteo)。 1.2.3 社会经济情况 1.2.3.1行政区域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面积21743.1hm2。南与北京市房山交界,北与河北省怀来、涿鹿两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涞水、涿鹿两县相接,东至门头沟区马栏老龙窝为界。保护区辖区内有江水河、洪水口、张家铺、艾峪4个行政村。 1.2.3.2人口 据2001年统计,保护区内共有242户,人口总数为854人。人口密度是3.9人/km2,其中劳动力375人,占人口总数的43.9%。保护区内的居民均居住在实验区内,核心区和缓冲区无居民居住。 1.2.3.3 交通、通讯和电力 保护区通往周边地区的路网发达、交通便利,在通往北京城区与周边的河北各县,均有国道。保护区内道路畅通,总计通车里程23.5km,其中硬化道路9.4km,其它道路14.1km。 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通讯便捷,便于信息传递。保护区可以通过程控电话、全球通等方式实现管理处内部与区外的通讯联系,通过电台、对讲机进行区内联络。 保护区电力资源较为丰富, 现有电量可基本满足保护区工作和生活用电的需要。目前的5个保护管理站都已通电。 1.2.3.4 保护区经济 保护区内居民的经济收益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内耕地面积38.87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0578hm2。 种植业主要以粮食作物和干鲜果品为主。在保护区,粮食产量很低,平均亩产37.38kg。2001年粮食总产量21794.82kg,人均粮食占有量32.43kg。干鲜果年总产量37t。养殖业主要以养猪、养羊、养鸡为主,全年出栏猪189头、羊2977只,鲜蛋产量6.9t。 保护区内居民总收入1064万元,利润总额247万元,年人均收入4426.5元。 1.2.4 土地资源权属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743.1hm2,其中11300 hm2的土地属国家所有(详见国家林业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10443.1hm2属于集体林地。保护区内的集体林地经门头沟政府协调,由保护区与集体林所有者签订集体林地长期划归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使用的协议(详见《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经营管理协议书》)。保护区边界已经清楚,无土地使用权纠纷。 1.3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与评价 1.3.1 保护价值评价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属于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保护完整,具有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多样性、完整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在保护区内,有珍稀濒危动物褐马鸡等多种物种;保护区地处京西,是阻隔西部风沙和维护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 (1)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在4个层面上,一是具有遗传多样性保护价值,保护区的5种特有植物和北京地区唯一保留的天然华北落叶松具有重要的群体遗传学价值,对其基因库的保护,可以更深层次的揭示生物进化及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二是具有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物种资源丰富,特别是被子植物和鸟类在北京位居首位,1989年首次发现褐马鸡以来,具有明显的种群繁衍扩展势头,接河北省小五台地区,经百花山保护区已向北京房山区发展;三是具有群落多样性保护价值,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群落类型多样,生活型谱复杂,由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草甸组成了百花山保护区的5个植被型,29个群丛;四是具有自然景观多样性,保护区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高山草甸、古树群等多种自然景观,特别是高山草甸,在暖温带地区是不多见的。 (2)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不仅物种多样,而且地理位置特殊,其高大的山体成为阻隔西部风沙源的重要屏障。同时,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是京西重要的水源基地,其茂密的森林涵养着永定河流域的源头。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对北京的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可为经济发达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提供示范。 (3)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保护区内的自然的原始状态,可作为研究生态变化的参照和基准,以便更加准确的评价生态系统在天然和人工条件下的不同演替方向。丰富的物种资源为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吸引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促进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加速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4)可有效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生物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1986年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以来,这些资源都得到了有效而合理的利用。随着我国六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保护区居民对物质生活要求的提高,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乃至整个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应用,必将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1.3.2 保护区性质 北京百花山 自然保护区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属北京市门头沟区领导,行业管理属北京市林业局领导。是以保护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为宗旨,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宣教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 1.3.3 保护对象 (1)典型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地处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该区的地带性植被。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在该区具有显著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同时其物种多样性在北京属首位,与华北地区的同类型国家级保护区比较也列前茅。 (2)多功能生态林 保护区的森林具有阻隔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首都的国土和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区的华北落叶松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森林类型,林分质量高、覆盖率大,是价值极高的多功能生态林。 (3)珍稀、特有物种及其栖息地 保护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褐马鸡、黑鹳、金雕和金钱豹4种,另有10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有百花山花楸、百花山柴胡、百花山葡萄、百花山鹅观草、百花山苔草5种保护区特有参铮;で褂欣伎浦参?7种。对其的有效保护必将扩大其种群规模,对我国物种基因库的扩大与保存有重要意义。 (4)典型的自然景观 保护区内的百花山和东灵山分布有垂直带谱明显的森林植被,其森林外貌多彩、群落格局错落有致;保护区内还分布有华北罕有的高山草甸和云杉古树群。 1.3.4保护区类型 根据保护对象,依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4529-93),该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1.4 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定位与评价 1.4.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1)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和完整性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是北京自然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地带性植被在这里生长繁茂,中山草甸和中山寒温性针叶林成片分布。同时,植物种类繁杂,是华北植物区系的荟萃地。古老的孑遗植物云杉等在这里也是常见的植物。植被类型丰富多彩,堪称北京地区的天然植物园。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典型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和自然的生态演替过程。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结构特征方面,非生物组分(如太阳辐射、水分、土壤)的优势为可营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提供了最适的生长、发育和繁衍的物理环境,落叶松、油松、辽东栎以及各种灌丛等多样的生活型植物为褐马鸡、豹等异养生物创造了栖息地,使其能够获得扩大种群数量的较佳场所,而丰富的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又使绿色植物的凋落物与动物粪便与遗骸得以进入生物地化循环中,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动态循环。 (2)植锴档乩沓煞值母丛有杂牍爬闲?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华北植物区系的中心地带,同时山系呈西北向东南走向,有利于南北植物的沟通与交流,使该区不仅有华北植物区系的代表植物,而且还有华中植物区系的植物以及一些具有热带亲缘的植物。 华北植物区系的代表物区系的植物有油松、白扦、蒙古栎、红桦、毛榛、灯台树等。具有热带亲缘的植物有五味子、软枣猕猴桃等,世界广泛分布的有千里光、紫龙胆、老鹳草、毛茛、莎草、灯心草、苔草等草本植物,其为该区林下草本层及草甸的主要成分。悬钩子、鼠李等则是林下灌木的主要成分。温带的种类更多,尤其是北温带成分,是森林植被林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杨、柳、槭、桦、千金榆、栎、核桃楸、花楸、椴、榆、落叶松、云杉、油松等属,它们是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的重要成分。猕猴桃等,则显示了本区植物区较为古老的 成分。 (3)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复杂的自然环境,为不同植物种群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加之有种类繁多生态习性各异的植物种,因而组成了多种类型的植被。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单位,将百花山自然植被划分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草甸5个植被型29个群系。 保护区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典型性体现在群落类型的多样化方面,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与毗邻的九龙山相比较,其温带植被类型更为多样,特别是代表温带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灌丛,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落叶林有10类群系,九龙山仅3类;落叶阔叶灌丛有13类群系,九龙山仅6类。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已知有高等植物1100种,其中苔藓植物30种,蕨类植物38种,裸子植物19种,被子植物1013种,可见植物多样性相当丰富。在已知的野生动物物中,兽类25种,鸟类131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7种,昆虫1000余种。 (4)物种的特有性与稀有性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复杂的地形、多样的微生境、古老的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使该区出现了百花山花楸、百花山柴胡、百花山毛苔草、百花山葡萄、百花山鹅观草5种特有植物。百花山还有保护植物有核桃楸、紫椴、黄檗、刺五加、北五味子及许多兰科植物,其中,刺五加和北五味子在邻近的九龙山未见分布。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保护动物14种,其中国家重点?级保护动物4种,特别是褐马鸡在北京的其它地区十分罕见,偶有报道,但缺乏科学依据。 (5)植被垂直带谱明显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有明显的垂直带谱,依垂直分布的特点,可将本区植被分成低山落叶阔叶灌丛带、中山落叶阔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带。低山落叶阔叶灌丛带以荆条灌丛为主,其海拔从600—1000m左右。中山落叶林带海拔范围为1000—1900m,分布着本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本带土壤以山地棕壤为主,在海拔1000—1600m的地段以辽东栎林及混有辽东栎的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海拔1600—1900m地段主要有白桦林、硬桦林、棘皮桦林等分布;在海拔1900m以上的山顶及其山坡上部为亚高山草甸带,分布着矮柴苞尾+细柄苔草(下部)和紫苞风毛菊+细柄苔草甸(上部)为主的植物群落。 (6)生态地位的特殊性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京西,是首都北京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北京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及自然保护区网络系统的重要结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山体垂直高大,是北京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在阻隔北京西部风沙源的入侵,保护首都的国土和生态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是永定河流域清水河的源头,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利于京津水资源的战略安全。 (7)世界珍禽褐马鸡分布东最界和最北界 褐马鸡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仅分布在山西,河北,百花山是褐马鸡分布最东界和最北界,也是最大种群栖息繁殖地之一。1989年首次在百花山—灵山发现褐马鸡以来,种群规模发展很快;1999年野生动物普查达到250只以上;目前已达上千只,约占全国褐马鸡总数的1/8。 1.4.1 生态服务功能的定位与评价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典型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华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群落类型多样、生态过程完整、自然景观多样。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京西,是首都天然的生态屏障。自1986年建立保护区以来,对其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可提高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其生态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 (1)调节气候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夏季比较凉爽,日平均气温比丘陵平原低8—10?,使之成为一个旅游避署、休闲的胜地,同时也为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2)保持水土 官厅水库区支流清水河发源于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内,由于保护区的自然 植被保存完好,减少了地表径流,防止了水土流失,给官厅水库下游提供了安全保障。 (3)涵养水源 百花山自然保持区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就像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洪水季节拦蓄洪水,在枯水季节供给清澈的水源,使得保护区内各主要干支流常年流水不断,保证了下游地区小水电站的正常发电。 (4)防风防沙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的西部,其灵山是北京地区第一高峰,百花山为第三高峰,绵延逶延的群山山势陡峭、怪石嶙峋,成为北京市防风防沙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因此根据推算,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有林地面积可调蓄水量约500万m3,相当于建设一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并可为提高北京市供水保证率。可见该保护区对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4.2 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与评价 自建立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以来,百花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典型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成为了科研、科普及教育的理想基地;?提高了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加速了保护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保护区优越的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态旅游区和实验区发展旅游业和多种经营,为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保护区社区共管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为投资经营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促进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周边群众将会认识到,保护区建设的好与坏,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样又能达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的目的。 1.5 保护区的功能区区划 1.5.1 区划原则 (1)生态完整性原则。使保护对象有适宜的生长、栖息环境和条件,对于保护的动物种群,要有面积适宜的领地。尽量隔离或减轻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核心区外围有较好的缓冲条件。 (2)地域连续性原则。功能区边界原则上以自然地形、地势等自然界线为主,结合行政、权属界线,具有延续性和连续性。 (3)物种的有效保护原则。对于被保护物种要进行全面有效保护,在功能区区划时,将其尽量全部划入核心区。 (4)降低边缘效应和片断化原则。对于因各种因素导致的保护区分散问题,采用生境走廊(保护带)进行连接,以降低边缘效应和片断化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与种群灭绝。 (5)方便管理的原则。即有利于保护管理,方便各项措施的落实,方便各项活动的组织与控制,方便保护区多功能、多效益的发挥。 (6)多功能性原则。即有利于促进保护区向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多功能和多目标的综合自然体系方向发展。 1.5.2 区划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初案)等,分析保护区建设的性质、任务、保护对象的分布及生物生态学特性等。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市林业局的领导下,在门头沟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会同门头沟区林业局和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现地考察论证与勘界,进行区划,并与区、乡(镇)、村、组签定了边界协议。 1.5.3 区划结果 按照区划原则与上述标准,在实地考察、广泛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的时间、空间分布格局以及道路、生态旅游点、居民点及其生产生活需要等情况,以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重点,综合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保护区的界限是东经115?25 ˊ,115?43ˊ,北纬39?49ˊ,40?05ˊ。保护区总面积21743.1 hm2,共分3块,为了保护区内的物种流和有效保护的目的,同时为了保护区的整体性和连通性,3块用保护带连接。 北部区域的西、北部与河北省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交界,南起小龙门林场边界—小龙门村后山—双塘涧北坡—齐家庄北坡—大西峪北坡—上清水后山,东沿清水至燕家台路西梁—东龙门涧西梁—斋堂镇与清水镇界,面积为14044.6 hm2。 南部区域的西、南、东面沿北京与河北省区域界线及北京门头沟与房山区边界及杨家沟西坡,北面沿西达摩村南坡—田寺村东山—莲花青(黄安坨)南坡—八亩堰东、南、西坡—黄塔西坡—龙王口—塔河后山—河北省边界,面积为7291 hm2。 马栏林场区域是原马栏林场的范围,面积为407.5 hm2。 各功能区划分见功能区划图与表1.2。 表1.2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面积 分区 面积(hm2) 占保护区面积比例(%) 核心区 6836.00 31.44 缓冲区 4880.64 22.45 实验区 10026.46 46.11 总面积 21743.10 100.00 (1)核心区 核心区是保护区的核心,是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高山草甸和珍稀特有物种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恢复,以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尽量不受人为干扰能够自然生长和发展下去,以保持生物多样性。对该区域的基本措施是严禁任何破坏性的人为活动,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可进行观察和监测,不能采用任何实验处理的方法,避免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核心区面积6836.0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1.44,,根据保护对象与保护有效性的原则,将核心区分为4块(表1.3)。 百花山部分,东起田寺石塘东梁,西至八亩堰鳌芋沟北坡,北起田寺北沟,南至房山区交界梁。白草畔部分,东起流动耩梁,西至门头沟与河北省交界,北起梯子沟南梁,南与房山区交界。梨园岭部分,东起龙门涧西梁,西至草帽子岩,北至椴木沟南梁至郑峪沟。小龙门部分,西至西大义尖,东至大地沟东梁,北起大沙河,南至郭家坑南梁。 表1.3 核心区划分表 核心区 面积(hm2) 主要保护对象 百花山 1225.00 古云杉、紫椴等野生植物,野生动物,森林生态系统 白草畔 1095.00 天然落叶松林,褐马鸡等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系统 梨园岭 3319.00 褐马鸡、金钱豹等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森林生态系统 小龙门 1197.00 褐马鸡、核桃楸等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系统 (2)缓冲区 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周围,该区由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次生生态系统和少部分人工生态系统组成。缓冲区的功能是,一方面防止和减少人类、灾害因子等外界干扰因素对核心区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在导致生态系统逆行演替的前提下,可进行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第三方面是如果其保护完好,系统演替进展到核心区的水平,未来可以考虑划为核心区。缓冲区的管理措施是采取封育等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恢复、重建生态系统,使其向具有原生生态系统功能的方向发展。 缓冲区面积4880.6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45%。 (3)实验区 实验区是保护区内除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地带,位于缓冲区和保护区边界之间。该区主要是由次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组成。该区的功能是在保护区的统一管理下,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和特色自然景观,开展科研、生产和生态旅游活动。 实验区面积10026.46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6.11%。 保护带面积共计7700 hm2,是京、冀行政区边界和门头沟区清水镇达 摩庄路围合的集体林地区域,位于保护区南北2大块与马栏林场边界的中间部分。门头沟政府已正式行文将此区域作为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带,以连接百花山和东灵山为一体。保护带不计入保护区总面积,参照实验区的管理措施进行管护,由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共同管理。 1.6 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 根据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情况,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得当,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作用,将保护区分成3个管理区域,即绝对保护区域、严格保护区域和保护经营区域。 1.6.1 绝对保护区域 绝对保护区域是指核心区,以保护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珍稀特有物种为主要目的,使其始终保持自然状态,扩大生物多样性。 核心区实行绝对保护,只供观测研究,除必要的定位观测、入山检查等设施外,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影响或干扰生态环境的设施与活动。该区域的具体管理目标和措施如下: (1)管理目标 —保证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的自然性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岣簧锒嘌裕笳湎?镏种秩海? —保持高山草甸及古树群等自然历史景观; —提供科学监测点。 (2)管理措施 —核心区内的生态过程禁止人为干扰,即使是枯木、病木也不允许清理; —禁止盗伐、开荒、狩猎等任何破坏性人为活动; —核心区内任何人不得入内活动,只有管理和生态监测人员得到批准后才可有计划有限制的进行活动。 1.6.2 严格保护区域 严格保护区域是指保护区的缓冲区部分,作用是缓解外界压力、防止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对核心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具有必不可少的意义。该区内可进行有组织的科研、教学、考察等工作。具体管理目标和措施如下: (1)管理目标 —减少对核心区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有效保护核心区; —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为珍稀物种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 —优化森林植被,保证其维护首都国土与水资源的重要生态地位; —满足宣传、教学和科研活动。 (2)管理措施 —禁止狩猎和经营性采伐活动; —采取封育等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恢复植被; —最大限度扩大和改善珍稀物种的栖息条件; —禁止开展旅游活动。 1.6.3 保护经营区域 保护经营区域范围严格控制在实验区内,保护带参照实验区管理,该区域是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以资源的持续培育、永续利用、合理经营与开发为措施,最终达到改善区域经济,为更大范围的利用资源提供模式和指导的目标。在该区范围内,可开展培育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旅游、科普宣传教育和局站址建设等活动,以增强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经济实力。具体的管理目标和措施如下: (1)管理目标 —通过造林等措施恢复植被; —提供珍稀物种的繁育与科研基地; —提供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场所; —提供有价值的生态旅游区域; —提供促进保护区自给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多种经营基地; —建立资源利用、保护、发展一体化的示范模式; —提高和完善管理水平。 (2)管理措施 —杜绝外来物种生态入侵,严格防止引进的外源物种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物种产生不良影响; —控制利用与保护的比重;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群众的联系; —对经营性生产进行集约经营与管理; —开展恢复植被、扩大动植物种群数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选择与制定社区经济发展的项目与计划,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发展科普型生态旅游业; —建设必要的公益性设施,使保护区和地方共同受益; —添置 必要的保护、科研、宣教、旅游的交通设备,以满足其正常运作。 1.7 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自1986年建立以来,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保护措施,并得到了深入的贯彻和执行,使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逐步走上了依法治理的轨道,保护区的资源管护工作基本做到了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迄今为止,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和大的病虫害,森林植被不断增加,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1.7.1 管理体制评价 保护区现实行管理处,管理站二级管理体制,属北京市门头沟林业局领导,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管理处设有办公室、计财科、资源保护科、科研宣教科、多种经营科、林业公安科。现有在职人员142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24人,科技人员50人,森林警察6人,技术工人62人,分别占16.90%、35.21%、4.23%、43.66%。大学本科毕业5人,大专毕业11人,中专学历20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3.52%、7.75%、14.08%。高级工程师4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8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2.82%、9.15%、12.68%。各科室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工作制度,从管理处处长直到各管理站管护人员,层层明确岗位职责、岗位目标,严格考核,建立了一套较为严格和完整的管理体制。 1.7.2 管理措施评价 (1)配备专职管护人员护林巡视,已经形成具有一定保护经验的保护管理队伍。 (2)多年来实行封山育林,并逐年扩大封育区面积,同时实行退耕还林措施,使保护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宣传。在交通要道口设立了数处宣传标牌,开展与林地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宣传活动,编制专题片和彩色宣传折页等各项宣传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法律法规建设。开展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同时开展了数次规模较大的打击乱捕滥猎的工作,加大了管理力度,使保护区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规。 1.7.3 科研与监测工作评价 (1)科技力量 长期以来,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奇缺,科研工作基础薄弱,影响了保护区科研工作的深入有效的开展。尽管保护区在近20年来对保护区的本底资源、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距离对保护区的科研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与国际同类研究的距离相差更远。因此,保护区应在科研队伍和科研设备建设方面需做大量工作。引进动物、植物、生态学等方面的多学科人才,提高其工作待遇;淘汰现有的陈旧科研和监测设备,购买精良的科研设备,与国际高端科研仪器接轨。 (2)本底资源调查研究 在北京市林业局的组织下,曾进行过一般性本底资源调查,基本掌握了本底资源状况。由于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科技力量薄弱,尚未独立进行过资源清查和物种编目,但始终配合高校、科研院所及林业局做这方面的工作。在保护区的配合下,门头沟区林业局对保护区做过3次二类森林资源调查;配合北京林业大学进行了野生植物资源的编目;多次配合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所进行了野生动物调查。今后,保护区应定期对自然环境、森林植物、动物资源进行摸底调查,以准确评价保护成效。 (3)科学研究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由于科研经费缺乏,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能力单独开展科研工作。但是,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自然的生态过程等极具科研价值的特点,受到国内外植物、动物、生态学家的青睐,历 史上多有记载,早在1857年就有国外专家Hane前来考察,并撰写了《百花山植物纪要》。 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全面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茅世升等对小龙门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孙世洲对东灵山地区的地质、地貌和土壤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马克平等对东灵山的植物区系与植物群落进行了系统研究;江洪、孙雪锋、陈灵芝等对该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进行了全面研究;李海涛等在该区域做了生理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傅必谦等对该区的兽类区系特征、分布、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季节动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李世纯等对小龙门森林鸟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的类型和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基本取得了系统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4)生态监测 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定位监测可动态了解生态系统及其它保护对象的变化,可有的放矢的完善保护措施,及时调整保护策略,提高有效保护的力度。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监测方面有着较好的软硬件基础,在保护区范围内,现有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徐凤翔生态研究所、气象观测站2处,这些定位站在气象、径流、能流、物流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有价值的基础资料。但是,已有基础定位观测站在保护区内的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小龙门一带,而且设备完善的中科院定位站和徐凤翔生态所在管理上与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无关,这样不利于保护区基础生态资料的积累,不便于保护区随时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1.7.4 设施设备建设评价 保护区建立以来,国家财政投入基本建设经费累计投资544万元,现有固定资产净值1200多万元。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处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进行了基本的设施设备建设,保护区现拥有综合办公室,面积300m2,护林点用房计540m2,实验室200m2;设标牌12个;林区公路14.1km,林区道路9.4km。配置小客货车2辆,办公用车2辆。程控电话10部,基地台2部,对讲机10部,望远镜2副。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为保护工作正常开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表1.4 保护区主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现状表 项目 类别 单位 数量 备注 基础设施 林区道路 km 14.1 硬化道路 km 9.4 护林防火了望塔 处 1 办公用房 m2 840 其中护林点用房540 m2 输电线路 km 1 设备、装备 办公设备: 微机 台 4 打印机 台 4 传真机 台 1 科研设备: 摄象机 台 1 公安、防火设备: 对讲机 部 6 15W电台 部 2 交通设备: 客货两用车 辆 1 公务用车 辆 2 公安用车 辆 1 1.7.5 管理现状评价 保护区现有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人员配备较齐,但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管理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备,管理经费有待进一步补充;保护区的管理措施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责任制,每年有比较全面和具体的,但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有详细的专题科学研究报告,但缺乏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和本底资源动态的科学研究,科技力量薄弱;在管理成效方面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保护,但尚未摆脱受威胁的状态;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良 好。 2. 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 2.1 保护目标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华北石质山地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北京自然保护区网络系统的关键环节地带。该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该区的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是褐马鸡在我国分布的最东界,极具科研和保护价值。保护褐马鸡及其它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扩大种群和恢复植被,使区域性生态系统具有规模性、完整性、稳定性,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提高保护区的自养能力,促进社区和当地经济发展。具体保护目标如下: (1)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保持其生态演替过程的自然性; (2)通过对褐马鸡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栖息地的保护,不断扩大这些物种的种群数量; (3)保持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并通过减免干扰因子,使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处于演替中间阶段的植被类型趋于稳定的顶极群落; (4)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使百花山保护区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5)使保护区具备自养能力,并与社区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社区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知名度。 2.2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自1986年建立以来,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与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建共管、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保护和实施计划,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目前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可获得性资源因素。 (1)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合理 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曾为保护区建设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内部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科室协调性差,分工不够明确,科研和宣教的功能不力;人员配备不完善。为了便于对外宣传和科学研究,以促进保护,应加强科研和宣传力度,完善专业人员。 (2)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和数据管理体系 保护区仅开展森林资源的定期监测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缺乏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定位与动态变化监测,缺乏生物多样性监测。没有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 (3)经费严重不足,设施设备落后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保护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与设备落后、人员工资待遇不高、管理技术手段原始等一系列问题,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限制了保护区各种功能的发挥。 (4)防火与巡护队伍建设不足 专业防火与巡护队伍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消灭火灾隐患,同时对于火灾预警和火险等级的确定缺乏专业队伍。应加大火灾易发区和生态旅游集中点巡护队伍的力量。 (5)人员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保护区受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的制约,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人才素质的起点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虽然开展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但缺乏各个层次的连续培训,使得保护管理、科研、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提高缓慢,难以适应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6)对公众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教育力度不足 保护区成立以来虽然开展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但缺乏系统综合的公众保护意识宣传教育计划,影响了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压力。 3. 规划期目标 3.1 规划期限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04,2013年。规划期分2期,近期为2004,2008年,远期为2009,2013年。 3.2 确定规划目标的原则 (1)保护优先的原则 加强保护区各项保护工程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 度,充实保护区的管护人员,杜绝与保护相冲突的任何行为。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开发资源,带动经济增长,以增强保护区保护力度的延续性,力求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 (3)加强科学研究的原则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可以利用的软硬条件,使保护区成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基地。 (4)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 在规划中既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又要考虑保护的现实性与可行性,最大限度的使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也要考虑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保障。 (5)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规划要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倡社会参与、社区共管的建设管理模式。 (6)重点性与全局性相协调的原则 规划不仅考虑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管理的适度倾斜,而且要考虑对全局的保护和建设不至造成负面影响。 (7)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将保护生物学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等国内国际先进的保护、恢复研究成果与该自然保护区实际结合,进行规划设计。 (8)实效性与长远性统一的原则 在注重建设与保护实效的基础上,要注重保护的长远性,使建设设施与保护措施能长远的与先进水平接轨。 3.3 规划目标内容 3.3.1 自然生态和主要保护对象状态目标 本着全面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以高标准起步,将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各项主要建设内容建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特别着重保护管理工程、科研监测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从而使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及珍稀特有物种等保护对象免受破坏和潜在威胁,实现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群落类型稳定、生态系统平衡,形成该森林植被类型向顶极群落发展的趋势。具体目标如下: (1)保护好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性与完整性,保持其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自然景观的独有性。 (2)保护好珍稀特有物种资源,特别是对褐马鸡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其种群大小。 (3)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次生性森林植物群落逐步进行恢复,使其向稳定的顶极群落方向发展,一方面可以保持森林植被的原生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群落的生态价位。 (4)进一步加强科学考察工作,对保护区的本底物种资源数量及种类的消长及时摸底,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 3.3.2 人类活动干扰控制目标 通过各种管理设施和管理措施的实现,使劈山沟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免受人为干扰。 (1)对核心区实行全封闭管理,禁止任何人进入核心区,确因科学研究、监测和考察等需要进入核心区的,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2)对缓冲区实行半封闭保护管理,禁止非自然保护人员进入,自然保护管理人员也应尽可能地不进入缓冲区。在缓冲区内可以进行必要的科研实验、科学考察、巡护、监测等人为活动; (3)在实验区,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可有一定的参观、考察、教学实习、生态旅游、可持续经营等人为活动; 3.3.3 工作条件和管护设施完善目标 工作条件和管护设施的建设是保护区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工作条件和管护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保护工作的成效。虽然,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具备了一定的工作条件和保护设施,但尚不完善。为此,需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新建保护管理处、5个保护管理站、9个保护点、2个检查站、4个防火了望台,使保护区基层管理机构的管护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工作条件有所改善; (2)进行巡护道路建设,形成巡护道路网络,实现保护管理站之间及保护站与保护点的沟通; (3)配备相应的办公、执法、防火设备、病虫害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4)配备相应的科研监测、宣教等设备,保证科研宣教工作的有效进行; (5)配备公安、消防、巡护等方面的交通工具,使保护更具有有效性和快捷性; 3.3.4 科研和社区工作目标 3.3.4.1 科研工作目标 以保护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及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宗旨,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科技力量,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对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演替规律、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消长进行监测与科学研究,以探索和揭示自然生态过程,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3.4.2 社区工作目? (1)促进周边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的保护; (2)使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形成良好的利益共同体; (3)帮助社区认识和了解自然保护的意义和目的; (4)有效改善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5)改进社区居民资源利用的方式; (6)提高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和综合素质水平。 4.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4.1 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1.1 管理处建设 保护区管理处是保护区管护的一级指挥系统。为充分发挥其指挥中心的作用,同时也从改善保护区人员的办公条件和吸引人才的角度考虑,应努力完善办公设施。为此,规划在清水镇政府所在地建一座集办公、科研、宣教、防火指挥、保护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楼。 4.1.2 管理站和管理点建设 保护管理站是自然保护区的基层保护管理实施单位,是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管理站的职能是对辖区内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管护,具体包括保护对象及其生境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林火监测、病虫害防治工作等,并协助有关部门实施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工程和多种经营等。根据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典型自然资源分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周边地区人为活动情况等因素,将保护区划为5个保护管理区,设立百花山、马栏、清水、小龙门、江水河5个保护管理站。在管理站下设黄塔、白草畔、莲花青、齐家庄、西达摩、洪水口、大桠口、椴木沟、燕家台9个保护点(表4.1)。 (1)百花山保护管理站 百花山保护管理站位于保护区南侧区域,辖区面积538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76,。保护管理站站址设在百花山林场。 (2)马栏保护管理站 马栏保护管理站位于保护区东侧区域,辖区面积407.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7,。保护管理站站址设在马栏林场。 (3)清水保护管理站 清水保护管理站位于保护区北侧区域的东南部,辖区面积5821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6.77,。保护管理站站址设在清水镇。 (4)小龙门保护管理站 小龙门保护管理站位于保护区北侧区域的西部,辖区面积5082.6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38,。保护管理站站址设在小龙门林场。 (5)江水河保护管理站 江水河保护管理站位于保护区北侧,辖区面积504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22,。保护管理站站址设在江水河。 表4.1 保护管理站及保护点设置表 保护管理站 下辖保护点 管护面积(hm2) 所占比例(,) 百花山 黄塔、白草畔、莲花青 5383 24.76 马栏 407.5 1.87 清水 齐家庄、西达摩 5821 26.77 小龙门 洪水口、大桠口 5082.6 23.38 江水河 椴木沟、燕家台 5049 23.22 4.1.3 检查站建设 为了防止林木及其它野生动植物资源非法的人为流出,在进出保 护区的主要路口设立检查站,检查站设在大桠口和清水,大桠口和清水是国道途经保护区的两个端口,检查站的设立同时可起到防火检查病虫害检疫的职能,防止火源和病虫害疫情进入保护区。为便于领导检查站由保护区管理处直接领导。 4.1.4 区碑、界桩和指示牌建设 为了明确保护区的范围及功能分区界线,为人们提供服务指南和限制人为活动等,设立必要的标桩指示牌、标志碑。区碑共需设立2块,界桩每1000m设一个,共150块,指示牌设在保护区的交通道口及人流较多的地方,共设60块。 4.1.5 道路建设 百花山保护区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区外交通方便各保护管理站与局址基本有道路相连。保护区内现有国道10.35km,其它道路8.52km。为了更好满足保护与对外交流的需求,保护站与管理处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为满足巡护的需求,需加强道路的建设。规划修建道路31.2km。 4.1.6 防火设施建设 (1)防火了望塔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为全面监测火灾隐患和火情,为防火指挥系统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规划设立东灵山、清水、白草畔3个了望塔。 (2)防火隔离带 防火隔离带对火灾能起到隔离的作用,可避免大面积火灾的发生和蔓延。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暖温带,冬季少雨,在保护区中有国道通过,所以建立防火隔离带非常必要。规划在道路两侧开设防火隔离带,共计长度21.6km。配备火情定位监测设施设备。 (3)防火通信网络 防火通信是为山火监测、信息传递、指挥调度、扑救、后勤供应等工作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保护区内部建立无线通讯网,总台设在保护区管理处,并与北京林业局森林防火中心联网。各保护管理站及部分护林点配备无线电台,各了望塔配备手持对讲机。 (4)防火设备 管理处和各站、点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和扑火装备,便于发生火灾时,及时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4.1.7 通信工程建设 为了更好的开展保护区的日常工作和对外交流,如防火、护林及对外联系,需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通讯工具。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采用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相结合的方式来满足保护区内的通讯要求。保护区处、站址都有城乡电话网,可以就近利用。 4.1.8 供电工程建设 根据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各子项工程的特点、功能及用电设备的使用要求,各个子项的电气负荷等级均为三级,电压等级为380/220v。保护区管理处址用电可直接并入城区原有电网。保护站、木材检查站及保护点均需架线。 4.1.9 给排水工程 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来看,保护区内的地表水不能满足保护区管理处和保护管理站的用水,应采用打深井取水。雨水可经排水沟直接排入附近农灌渠,处址和保护管理站生产、生活用水产生的污水,禁止直接外排,严禁排入引用水源中或水井附近,生产、生活污水需经管道排入化粪池内,消毒处理过滤后再排入附近农灌渠。引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必须埋在冻土深度以下。 4.1.10交通工具规划 为更好的发展保护事业,加强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力度,规划在管理处配备办公用车2辆,防火指挥车1辆,公安用车2辆,交通运输车1辆,科研监测车1辆。各保护管理站和检查站配备巡护车各1辆、护林点及了望台各配备摩托车各1辆。 4.2 保护与生态恢复工作规划 4.2.1 原则 (1)全面保护原则 对区内森林生态系统、高山草甸、所有物种、古树群等景观实行全面保护。 (2)分区施策原则 对不同的功能区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与力度不同。对核心区实施绝对保护,对缓冲区实行重点保护,对实验区采取一般保护。保护区内的任何活动,必须以不破坏自然景观,不影响保护为前提。进入保护区内从事的一切活动均要符合自然保护区的有 关规定。 (3)综合性保护原则 对保护区实行综合性的多种措施的保护管理方式,不仅要采取隔离保护、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封育、驯养繁殖等保护措施,而且要与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等措施相结合。 (4)保护与恢复结合原则 对保护区既要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以使现存完好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珍稀特有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又要对保护区内的受损生态系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恢复,对于珍稀物种可采取人工繁殖措施,以扩大种群数量。 (5)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全面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保护区可进行适度利用,主要的利用方式是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生态旅游、进行多种经营。科学研究的成果可应用于对保护对象更科学的进行保护,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可带动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达到可持续。 4.2.2 保护措施 (1)建立成体系的保护管理组织 保护区管理部门统筹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管理,根据保护的需求设立保护管理处、保护管理站和保护点三级管护机制。同时要配备公安科,形成覆盖全区的资源保护网络系统,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2)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 在严格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同时,要制定并实施《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使保护区的管理有章可寻。保护管理处对专职管护人员要实行分区划片、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定期检查监督,实行目标责任制。 (3)制定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案 在对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保护区管理计划,提出科学、可行的管理实施方案,完善保护区管理细则。 (4)建立社区共管机制 对保护区内居民和保护区周边地区居民,进行生态环境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调动其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尽量吸收这些群众切实参与保护工作,以形成社区共管的机制。 (5)加大公安执法力度 建立保护区林业公安科,对盗伐保护区森林、盗猎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等违法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 (6)加强资源恢复工作 在严格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扩大珍稀特有物种种群。 (7)做好生态系统各要素因子的保护工作 对保护区的森林及其它植被做好防火、防病虫害工作,对野生动物做好防疫工作。在防治病虫害工作中,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避免环境污染。 (8)完善保护设施 在保护区设施建设中,为取得最佳的保护效果,保护区要针对资源的特征与分布状况,建设必要的了望塔、观测站等辅助设施,建立定期的巡逻了望制度。 (9)杜绝兴建破坏景观或带有污染的设施 自然保护区内杜绝兴建带有破坏景观和造成污染的设施。在建设前,要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要符合《环境保护法》、《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的规定。 (10)加强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科学研究一方面是保护区利用的一种独特方式,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保护区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所以,在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力求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与保护管理经验。 4.2.3 防火规划 火灾对于森林及其它资源具有毁灭性的危害,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暖温带地区,是森林火灾的易发地区,特别是在冬季,干旱特征突出,再加上落叶树种在冬季所表现的特征,火险等级进一步提高。所以,要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利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 能力。具体规划内容如下: (1)建立防火队伍 自然保护区成立防火领导小组,由保护区管理处处长任组长,各保护管理站站长、林业公安派出所所长为成员,以加强对保护区内防火、扑火的组织领导工作。与此同时,以各保护管理站、护林点、保护点人员为主建立一支兼职的扑火队伍,定时或不定时地对全部或部分人员进行扑火技术的培训,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集结迅速、出动及时、能打硬仗的扑火队伍,努力实现扑火队伍专业化。此外,以驻社区各单位为主,建立保护区义务护林防火组织,由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管理。 (2)加强防火法规、防火知识、防火意识的宣传与教育 加强《森林防火条例》及配套法规的宣传活动,以增强保护区职工和周边群众的防火意识。定期召开护林防火联防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应急协调指挥能力。各管理站和管护点工作人员须定期进行防火知识和灭火技术培训,提高防火业务素质。保护区各主要出入口和居民区设防火警示牌、警示旗和防火标语。 另外,需要建设防火了望塔等防火设施,详见“4.1.6 防火设施建设”。 4.2.4 病虫害规划 病虫害是森林的又一大敌,威胁到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与存活。保护区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开展森林保健,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1)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 (2)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点。建立预测预报的“3S”系统,进行定点、定位、定时观测,对主要害虫生活史、习性、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3)实施森林保健,建设健康森林。防治措施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物理方法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能力。 (4)加强外来种苗的检疫工作,杜绝病虫害的侵入和蔓延。 (5)配备防治药具,培养专、兼职防治技术人员。 4.2.5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规划 保护区内时常发现或收缴一些受伤的野生动物,但由于保护区不能提供救治场所,而导致其中部分动物死亡。因此,急需建设濒危动物救护站。其功能为隔离、抢救、收容、检疫、治疗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受伤、致病的濒危、珍稀野生动物。 4.2.6 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1)保护区内现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除必要的装饰修缮外,应严格保护,尽可能维持原貌。 (2)对保护区内典型地带自然景观,奇特、代表性景观严加管理,禁止任何破坏;对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加以保护;对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加以挖掘和整理开发。 (3)保护区内因科研、保护、经营而修建的建筑、道路等设施,应充分考虑景观资源保护的需要,建筑风格、色调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 4.2.7 植被恢复规划 为了提高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手段主要采取全自然状态下的天然更新的恢复方法,在困难地采取人工促进更新的方法,以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演替过程的自然性。 4.3 人力资源和内部管理规划 4.3.1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4.3.1.1 队伍建设 (1)制定培养人才的制度与措施,有计划地培养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力量,以保护区为主体,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提高保护区人员的业务水平; (2)通过提高人才待遇,接收大专院校毕业生等途径,引进有经验的中、高级科研人才,并对现有职工不断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逐步壮大科研队伍; (3)注重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规划,尽快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的科研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鼓励在职深 造,树立优良学风,倡导上进和钻研精神; (4)加强与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及其相关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国际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动态; 4.3.1.2 职业培训 (1)成立保护区培训中心。制定培训计划,采取聘请专家、学者等方式,定期对职工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合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进行培训。 (2)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保护区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区位优势和合作交流经验,开展国际、国内自然保护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横向联系,互通信息,及时掌握世界自槐;で酆瞎芾硭较肿从攵慕;でぷ鳎俳;で芑に降奶岣撸岣弑;で谑澜缤械闹龋;で姆?固峁?欣跫 (3)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制定继续再教育计划,鼓励职工参加函授学习,自学考试,攻读更高的学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4)对全体员工进行林政、森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 4.3.1.3 人力资源优化管理 (1)竞争上岗原则 推行岗位聘任制度,采取公开、公平、公正,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竞争上岗原则。从文化程度、个人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工人实行合同制或在社会上招聘临时工;其余职工录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员;关键岗位负责人实行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选择适合各部门发展的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上岗,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 (2)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 为保证职工能胜任本职工作,职工上岗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职工上岗后,也要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轮训,不断充实新知识,适应时代与当前保护区发展的需要。制定上岗工作的规章、规定,推行持证上岗,保证各项业务、服务水平的标准化、规范化,督促自身不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职工素质。 (3)岗位激励和奖励机制 为激发职工爱岗敬业、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利益约束机制,使业绩考核与报酬制度、晋升、晋级制度相关连。保护区各工作岗位均应制定详细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并以此作为在岗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所有考核结果作为年度报酬、奖惩及晋升、晋级的依据,对为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鼓励先进,调动人们献身保护事业的工作积极性。对不履行岗位职责或不称职的职工进行警告、调离乃至下岗、辞退等处理。 4.3.2 内部管理规划 4.3.2.1 管理体系建设 保护区本着有利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保护和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的原则,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实行处长负责制和处、站、点三级管理体系。其中:保护区管理处为一级指挥系统,保护管理站为二级管理机构,保护点为三级管理机构。该管理体系的设置,着眼于体现保护区当前与长远工作的重点,体现科学性和整体性,体现精简、效能与统一。 根据保护区的保护任务、职能范围和管理项目等实际情况,管理处内部下设办公室、计财科、资源保护科、科研宣教科、资源综合利用科、社区事务管理科、林业公安科7个职能科室;下辖5个保护管理站,9个保护点;2个检查站;1个珍稀动物繁育与救护中心。 4.3.2.2 管理措施建设 (1)完善制度和强化依法行政管理 ——国家和地方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生态系统保护的制度、奖惩规定,健全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和条例,明确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完善执法机构,强化法制宣传。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条例,使保护区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正规化道路。充分发挥公安的职能作用,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进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执行工程监理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充分发挥行政监察部门在执法领域的监察力度,依法严厉查处乱采滥伐、毁林毁草开垦等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对主要保护对象和景区环境质量、自然景观、动植物群落的监测、评价和预测系统,每年旅游旺季以后即提出评价预测报告和改进恢复措施。 (2)强调科学决策 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为了保护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进行科学决策。特别是总体目标与重点工程建设等重大事宜,要进行科学决策,确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经集体研究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分析、论证、评审,通过后再行实施。 为实现保护区建设工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护区应形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文化结构合理的和谐领导班子,努力实现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议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使导致重大环境破坏或生命财产损失的当事者,真正对环境与发展的大业负起责任。 (3)引入先进管理措施 ——建立目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信息系统化,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 ——推行项目资本金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招标制; ——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管理、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 ——在项目实施中,推行量化考核制度,同时开展同行业、同部门或与其他保护区的经验交流; ——实行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资金流向和使用审计制度,确保投资效益; ——在生产管理中,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尊重职工和社区群众的意愿与选择,进行协商式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经营性和服务性项目,要大力推行集体和个体承包制,鼓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针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采取实质性环保处罚措施。在项目建设前、在建过程中和项目运营后进行跟踪环境影响评价。 4.3.2.3 资金制度 (1)资金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由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各级政府要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所需资金要列入当地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予以安排落实。 为了加强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确保工程按进度顺利实施,需建立健全完善的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项目的使用范围,实行专款专用,独立核算,绝不允许挤占挪用、截留拖欠或改变资金投向。资金使用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有关资金合法使用的规定,各项收支都应有明细帐。 (2)资金报帐制度 严格执行资金报帐制度,有关领导和会计要严格把关,杜绝不合理的支出入帐。对资金的来源、使用、节余及使用效率、成本控制、利益分配等作出详细计划、安排、登记及具体报告。先施工、后验收、再资助,促使承建单位以质量换效益,形成共同管理的良好局面。 (3)资金审计和监督 设立资金监管部门,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核查、审计和监督工作。监督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财政法规、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财政资金运用和管理过程是否符合规定;保证各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理,杜绝产生挪用、滥用资金状况,提高资金的利用与使用效率。 4.4 社区工作和宣教工作规划 4.4.1 社区工作规划 自然保护区必须坚持“以保护为目的,以发展为手段,通过发展促进保护”的指导思想,在做好保护区管理的同时,解决好自然保护区 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吸收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扶持社区的发展,使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共同发展。 4.4.1.1 社区工作原则 (1)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空间、时序和有限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利用和发展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2)各建设项目安排在保护区的实验区或区外的周边地区; (3)项目的开展既有利于引导农民的参与和脱贫致富,又利于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 (4)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兼顾双方利益,优势互补的原则; (5)发展项目要重视和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发展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和恢复,又符合社区发展需要和国家与区域产业政策。 4.4.1.2 社区工作措施 保护区要加强与周边社区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合作,实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在自然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环境保护与治理、社区建设、社区治安等工作的共同管理,提高管理成效。充分利用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建立的联合保护委员会,使社区共管落到实处。 (1)设立示范单位 为探索实施社区共管的最佳途径,规划选择一个自然村作为实施社区共管的示范单位,首先向示范单位阐明共管的概念、责任和利益,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并推广于整个社区,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经济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2)建立共管委员会 通过建立共管委员会,协调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与示范单位及其他共同利益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共管措施的有效实施。 (3)编制社区资源管理计划 编制社区资源管理计划,可以确定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和经济发展项目,提出解决保护和利用间矛盾的方案。共管委员会成员参与示范单位的“参与性评估”调查。通过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和广泛征求共管委员会成员的意见,由保护区具体编制社区资源管理计划。 (4)协议 为既有效保护示范单位的自然资源,又使示范单位的经济得到发展,保证示范单位资源管理计划的正确实施,需与示范单位签署合同文本,以此规范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由共管委员会草拟合同文本,确定需签定合同的内容,提交领导小组审批,然后签署合同。 4.4.1.3 社区最佳产业模式 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必然给保护与利用带来新的矛盾,势必会影响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这就要求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共同寻找一条新的经济发展路子,以提高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经济收入,达到共同发展。新的经济要求需要新的产业结构,基于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基础与要求,选择如下产业结构模式: (1)第一产业―生态经济林种植业 随着保护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应以保护为宗旨,以发展集约化经营的林果业为目标,利用当地品牌树种,避免盲目引进林果种类以及粗放生产,通过新技术及新管理经验的应用,实现生态经济林的稳产、高产及生态作用的高效,保证社区的经济发展。 (2)第三产业―生态旅游和服务业 旅游服务业在快速、有效增加社区群众收入、吸收社区富余劳动力资源方面,有着其它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旅游服务业关联性强,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社区全盘经济发展。百花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已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根据区域比较优势,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和社区经济现状及发展潜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生态旅游和服务业,稳定优化第一产业—生态经济林种植业。通过社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自然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种植业和生态旅游服务业带动社区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 4.4.1.4 社区发展项目 保护区周边民众素有经济林栽培的习惯和技术经验,并且林果收入占年收入的比重很大,门头沟的核桃与京白梨 已形成品牌,享誉京城与周边省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合作,可使这一产业更加规范化,科技含量更高。保护区的技术投入与管理经验的投入不仅可利于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促进社区共管,利于保护。规划在齐家庄建立1处生态经济林种植基地,面积为10hm2。 4.4.2 宣教工作规划 4.4.2.1 宣传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地位独特。面向社会公众、周边社区居民,开展保护区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利于做好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可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4.4.2.2 宣传教育的对象与内容 (1)进行保护区政策、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宣传,让公众特别是周边群众了解自然保护的政策、法规,自觉遵守有关自然保护法规,改变“靠山吃山”的传统旧习,而施以“吃山先得养山”的道理。 (2)加强护林防火宣传,特别是加强对游人与生产活动人员的护林防火宣传教育。 (3)提高当地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自然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功能、管理、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激发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向社会公众介绍保护区的保护功能、保护成效以及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点、生物资源、自然景观、珍稀濒危物种以及社区建设情况等,使公众充分了解和认识自然保护区对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 (5)建立入区人员咨询服务。对游人开展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咨询服务,提高其保护意识。 4.4.2.3 宣传教育形式 (1)采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光碟、出版物等大众媒体,结合墙报、标语、宣传手册、警示牌等宣传手法,进行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 (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保护区网站,在互联网上宣传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扩大知名度。 (3)结合科普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自然保护教育。通过举办夏令营等活动,给中小学生举办“自然保护”知识讲座,使他们了解保护区,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4)在保护区主要出入口、公路沿线、周边保护带居民点及生态旅游区设置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醒目标志、标牌和标语。 4.4.2.4 对参观者的宣传教育 (1)在门票、导游图和向参观者发放的纪念册上,印制保护对象及与保护区有关的介绍材料、保护生态环境的警语鸵螅褂慰投员;で匾杂薪徊降牧私夂腿鲜叮? (2)通过广播、录像、幻灯片等形式对参观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3)开辟展览室,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角度展示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和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其它自然景观; (4)在保护区入口处及沿路醒目处,设置永久性宣传标语牌;在保护区尤其是核心区周围设置宣传牌,提高人们保护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识。 4.4.2.5对社区的宣传教育 (1)成立专门宣传队伍定期到社区进行与自然保护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环保法律意识; (2)开展保护区人员定期到社区作报告、开座谈会等活动,促进双方对保护知识的沟通与交流; (3)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定期发放材料等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使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 (4)举办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巡回展览,在社区采取展示板、墙报、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4.4.2.6 宣传教育设施 规划在保护区管理处处址处与保护区管理处综合楼合建宣教中心,总面积1000m2。内设阅览室、资料室、教室、报告厅、录像厅等,作为宣传教育、职工培训、周边学校学生实习、储存生产成果文字材料以及历年收集的资料 的场所。 4.5科研与监测规划 科研监测是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为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管理和资源利用提供合理而科学的依据。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首都北京的西南端,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百花山自然生态系统完好、群落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过程表现全面,国内外专家对其始终关注。并在植物群落研究、动植物资源编目、水文过程、森林生态系统机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保护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与保护的要求相差甚远,使得科技对保护的贡献率低。主要表现在科研设施基础落后、科研队伍缺乏、科技管理体制陈旧。改变和完善现有状况,是科研监测规划的主要内容。 4.5.1 原则 (1)开展对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有针对性的科研监测项目; (2)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握前沿性项目进行研究; (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 (4)积极寻求国内外合作研究,锻炼培养科技队伍,促进科研水平提高; (5)以近期为主,与中长期相结合,科研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6)充分依托现有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力量。 4.5.2 措施 (1)加强保护区领导对科研监测的重视程度; (2)在已有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重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3)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研究,利用国外民间组织或国际性援助项目共同开展科学研究; (4)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学术指导,以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科为主体开展项目研究,加强纵、横向交流与合作。 4.5.3 科研与监测内容 4.5.3.1 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与研究 保护区内的本底资源虽然做过调查,但随着资源的动态发展,从前的调查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显得不够全面,为了满足保护管理的实际要求,规划期内,系统的对区内的自然地理情况、动植物种群数量与动态、植物群落类型、植物区系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建立资源档案。 (1)自然地理各要素的调查与研究(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土壤等); (2)动植物区系的调查与研究; (3)珍稀特有物种种群的数量、分布与动态规律的调查和研究; (4)森林昆虫优势种群分布及其生物生态学研究; (5)土壤微生物生态作用研究; (6)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与调整研究; (7)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 4.5.3.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暖温带区域,动植物种类与植物群落类型多样,生态系统复杂,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基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珍稀濒危物种的基因多样性研究; (2)珍稀濒危种群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3)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4)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5)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措施研究; (6)特种濒危动物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7)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研究。 4.5.3.3 百花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保护对象,对其长期的定位研究与观测利于对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与自然生态过程进行引导,对保护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规划内容如下: (1)暖温带森林群落结构与动态研究; (2)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与碳储量研究; (3)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研究; (4)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研究; (5)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6)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管理研究。 4.5.3.4 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生境的动态监测 设定监测线路,完善监测网络系统,掌握野生动物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监测植物生境和植被的动态变化,是保护区制定管理对策、评价管理成效的重要依据。具体规划内容如下: (1)野生动物监测(主要珍稀濒危种群如褐马鸡等); (2)植物与生境动态规律监测; (3)生境恢复监测; (4)社区综合状况动态监测; (5)环境各因子监测。 4.5.3.5 保护区管理水平及其发展研究 保护区在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必须进行管理措施的研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1)“3S”技术在保护区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2)建立信息管理决策系统; (3)保护区内土地适宜性经营的研究和评价; (4)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研究; (5)社区和周边地区经济活动对保护区环境压力的研究; (6)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成效研究与评价。 4.5.3.5 科研与监测设施建设 科研设施是开展科研工作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科研设施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保护区科研水平的基本条件。因此,根据科研项目内容,对科研设施的规划内容有:科研实验中心、生态定位观测站、监测点、气象观测站、水文观测站。科研实验楼设有实验室、标本馆、科技人员培训室等。 4.5.4 科研组织管理 科研项目要想取得有效的成果,就必须进行项目的科学管理,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施科研计划、取得科研成果的保证。 (1)设立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该保护区的科研发展规划和制定年度计划,加强科研管理,选择科研课题等; (2)建立、健全科研规章制度,项目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 (3)制定科研经费专项使用制度、科研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制度、成果与资料安全管理制度; (4)建立成果鉴定评审和验收制度; (5)一般课题由保护区统一组织实施。重大课题以组织合作研究为主,以项目协议形式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权力与义务,明确项目负责人及各方联络人,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研究项目的实施。 4.5.5 科研 4.5.5.1 档案内容 (1)科研规划、计划及总结材料。包括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专题研究计划、年度科研总结、科研成果报告等。 (2)科研论文及专著。包括在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术及科普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文章和著作等。 (3)科研记录及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观测记录、巡逻记录、课题原始记录、统计资料及图纸、照片、声像资料等。 (4)科研合同及协议等。 (5)科研人员个人工作总结材料。 4.5.5.2 档案管理 (1)加强科技管理,建立科技档案制度。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均纳入科技管理,建立专项科技档案,输入计算机,逐步实现微机化管理; (2)确定专人负责,建立岗位责任制; (3)建立科研人员每年编写科研报告制度。将科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定期报告,以便尽快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管理实践; (4)完善档案收集及借阅制度,坚持按章办事,加强档案服务; (5)实行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统一规格,统一形式,统一装订,统一编号,对以往缺损的档案设法收集补齐; (6)严格保密措施,确保科研档案不被遗失或损毁; (7)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 4.6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 4.6.1 生态旅游规划 4.6.1.1 原则 (1)以积极保护为前提,生态旅游必须服从于自然保护; (2)生态旅游项目必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题,与自然景观和传统生产方式相协调; (3)遵守保护优先和“三控制”的原则,保证核心区不受任何干扰,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 自然环境不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4)旅游区和服务区适度集中,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不影响和干扰保护对象和科学实验活动; (5)旅游设施以自然和传统为主,旅游景点开发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不进行大小修建和整饰工程; (6)旅游区内不上永久性大型建筑和配套工程; (7)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址景观完整的同时,突出重点,讲究特色,合理布局,分期建设; (8)以宣传教育和普及自然知识为宗旨,通过生态旅游,使游客增长知识和环保意识,成为集科普考察、宣传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9)把生态旅游建设成为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其社会公益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保护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 4.6.1.2 旅游区位与资源评价 (1)旅游区位优势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京西,距北京市门头沟区60km左右,北与河北省的怀来县接壤,西与河北的涿鹿、涞水相连,是北京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其地理位置在北京旅游的辐射范围之内,保护区是北京西部最大的风景区。 (2)旅游资源评价 ? 自然景观 ——险径崎路 山上路径有两个最险之处,一处名叫“仙人桥”,另一处名叫“阎王鼻”,这段路长有20m,宛若天梯,两旁是深不见底的深涧,中间是一条数丈长的铁索。 ——万年寒冰 在百花山北坡有一处山坳,即使在盛夏,这里也寒气袭人。山坳里有一块巨大的寒冰,依山坳的地势形成瀑布状,宽约两丈,高有七八尺,晶莹洁白,如银似玉,这里的冰常年不化,因而称“万年冰”。 ——云海苍茫 站在百花山顶,俯视四方,但见云海茫茫,不见边际,而自己所处的百花山仿佛是云海中的一座孤岛。 ——蚁穴排阵 在百花山上一些地势较为平缓的土坡之处,有时会见到一个个的蚁穴,大的直径三尺,高二尺有余,小的直径二尺,高一尺多。一个个宛如金字塔,五六个,七八个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 ——佛光摄影 这里所说的“摄影”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用照相机拍摄照片,也不是用摄象机进行录象,而是一种难得一见的特殊的自然光学现象。 ——灵山揽胜 灵山海拔2303m,是北京“屋脊”,站在灵山顶,向西与小五台山隔山相望;西南方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层峦叠嶂;向南至东南,山峦起伏的峻岭连接着百花山;东部是似绿毡铺就的黄草梁和明代长城“七座楼”,向北是怀来、延庆盆地和官厅水库;远处是茫茫的群山,最高者是海坨山。 ——龙门涧 位于燕家台村东侧,分东西涧。这里山奇谷幽,沟深而窄,两侧悬崖峭壁,奇石怪异,植物茂密,山涧内有淙淙溪水。东西两条涧水,宛若两股龙泉喷出,在村前台下汇合,恰似“二龙戏珠”。 ? 生物景观 ——高山草甸、百花 百花草甸区有百花山草甸、日出云海、古石海、冰群、岩桩、冰缘城堡等景点。这里的草甸近千亩,一望无际的草坪上竞相开放着上百种五颜六色的野生花卉,争奇斗艳、异彩芬芳。百花草甸是个百花园,被称之为“华北百草园”。 ——森林浴 森林浴场以油松、落叶松林为主,其它间有杨、桦、栎野生树种。由于森林中富有负氧离子含量为五级,在森林中漫步休息,不仅心情舒畅,空气新鲜,还有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和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作用。 ——动物景观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丰富,种类繁多,褐马鸡、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给保护区增加了一道靓丽的动物景观。 ? 历史人文景观 ——山顶种佛 种佛是百花山上一种古老的风俗,也是人们游览山顶上古刹显光寺时的一项活动。 ——古长城 位于小龙门山上,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km的山颠或险隘处。 4.6.1.3 环境容量分析 环境容量即单位游览线路长度能够容纳的合理的游人数量,是衡量游览区旅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取决于人对保护区环境和资源影响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大自然对这种影响的消除能力。只有准确地计算环境容量和游客数量,按照科学的合理环境容量控制游客规模,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确定原则 ?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能够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满足游客的舒适、安全、卫生和方便等旅游要求。 (2)环境容量测算 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可以采用面积法和长度容量法进行计算,同时参考游览线路、服务设施、管理水平、客源构成等外部制约因素而综合分析。根据百花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的特点,环境容量采用长度容量法进行计算。百花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游道长为42.7km,经计算,百花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日环境容量427人次,日。旅游区的旺季共6个月(5,10月份),其中有效旅游日集中在周末、法定节日与学校暑期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休假期间,取有效旅游系数0.6, 全年可游览天数按108天计算,生态旅游区年环境容量为46116人次,年。 表4.2 环境容量表 合计 (人次/日) 游道长度 (km) 容人指标 (km/人) 周转率 (批) 环境容量 (人次/日) 427 42.7 0.1 1 427 4.6.1.4 客源和市场分析 百花山保护区旅游区的主要游客来自于北京、河北、天津3个省份,其辐射半径500km以上,这是最基本的客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北京城区的居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远离城市喧嚣的心态越来越迫切,从而百花山成为北京城区居民休闲度假最理想的场所。 随着百花山保护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旅游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优美的环境将为民众现今回归自然的旅游理念找到钋〉钡脑靥濉,倩ㄉ奖;で旁降那挥攀疲晌?锹糜我档闹匾槌刹糠郑本?乔鞯氐挠慰褪前倩ㄉ缴糜吻淖畲笄痹诳驮础?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完整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科学价值,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观光,这将带动旅游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另外,时下追求优雅恬静的会议时尚,也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又一切入点。 4.6.1.5 旅游项目规划 (1)旅游线路 根据百花山保护区生态旅游主要景区的分布,在坚持保护为主原则的基础上,确定的旅游线路如下: ?百花山保护管理站,百花草甸 ?江水河保护管理站,灵山主峰 (2)旅游项目规划 根据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范围及主要景观分布现状,规划如下旅游项目: ? 百花山景区 百花山景区包括百花草甸区、中咀森林浴景区、望海楼景区、百花山主峰景区等。 ? 灵山景区 灵山景区包括六月雪、千年古刹等。 4.6.1.6 旅游效益分析 经估算,本规划实施的今后十年,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年经营收入将达到321.3万元,按旅游业利润率为17%计算,保护区年旅游收益可达54.62万元。由此而带动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收入颇为可观。 4.6.2 可持续利用规划 4.6.2.1 原则 (1)以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过程为前提,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2)自然资源经营利用以可持续利用为原则,不能超越自然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调节适应能力和整体的负荷补偿能力; (3)发展以非保护性的 优势资源为经营利用对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项目; (4)限定在保护区实验区或周边地区,因地制宜、适度开发,不影响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5)项目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经济论证,符合保护区生产实际,符合区域产业政策; (6)自然资源经营利用有利于提高保护区人们生产积极性。 4.6.2.2 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 (1)生产方式 ?自然资源的经营利用的生产方式选择应有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的自养能力; ?生产方式的选择应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生产方式选择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基于上述,应采取多种经济成分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2)组织形式 由保护区自然资源经营利用科提出项目申请报告,写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保护区管理处核实批准后进入实施阶段。保护区管理处指定或委托局计划财务科及民主管理组织负责监督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4.6.2.3 项目建设与生产规模 (1)建立花卉珍贵苗木基地 在保护区内的各旅游景点、保护局站和周边地区进行绿化美化,以与自然景观协调,需要大量的花卉苗木。另外,也可供应北京及河北的花卉苗木需求,增加收入。因此,规划充分利用保护区内丰富的花卉和乡土树种,同时引进珍贵花木,建设1处花卉珍贵苗木基地。 (2)核桃深加工厂 保护区周边地区的核桃林种植已成规模,产量极高,对核桃进行深加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此,规划在清水镇建设1处核桃深加工厂。 4.6.2.4 效益分析 上述经营项目的开展,利用的是当地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成本低,收益好,项目达到正常经营水平后,年实现产值可达140万元,上缴税收23.9万元,扣除成本48.3万元,年实现利润67.8万元。这样,既提高了保护区的自养能力,为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物质储备,又可提高周边居民的经济收益。 4.7 保护区周边环境质量控制和生态保护 4.7.1 环境质量控制 (1)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环境标准的规定。把环保工作列为保护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强化对环境质量负责; (2)限制保护区内工业污染的新建、扩建、改建,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关停严重污染企业; (3)逐步加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强化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的地位,新、扩、改建项目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 (4)改变保护区燃料结构; (5)区内所有机构和部门搞好门前“三包”,门前做好宣传监督,使游人遵守旅游规定,不超越旅游线路、区域,不乱扔垃圾,不乱采花草; (6)区内的娱乐场所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消除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噪音超过国家标准的车辆限制进入区内;驶入区内的机动车辆,应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消声器和符合规定的喇叭; (7)沿公路两侧种植绿化林带,以乔木、灌木、草地相结合,形成连续密集的障碍带,充分发挥林带的吸声作用。保护区各类设施安装的设备尽量采用静音设备。 4.7.2 三废处理 (1)生活废水 生活废水须经过生物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再排入水体。旅游区宜使用免水冲环保型的分散公厕。 (2)废弃物 在游览区内设立宣传牌,加强文明卫生宣传。在保护区入口处向入区游人发放垃圾袋,要求游人将废弃物装入垃圾袋后就近投入垃圾箱。同时,配备专职环卫人员即时清扫和清理垃圾箱,并将固体废弃物集中进行电气焚烧、灰化处理。 (3)废气 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机动车辆须经环保部门检验,符合尾气排放标准后,持环保部门 颁发的尾气排放合格证方可进入保护区。 4.7.3 生态保护规划 (1)区内裸地绿化美化 保护区内的裸地应因地制宜地栽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果树林,既可以提高人均绿地占有率,又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路旁绿化 对保护区内沿路、沿线及游路路旁的林木严加保护,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式护路绿化,并逐步实现公路、游路和乡村路林荫化。 (3)乡镇绿化 在保护和利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点、线、面相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调,巧用植物季相变化,达到四季有景的乡镇自然风貌,为乡镇居民提供宁静、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4)局站址周围绿化 局站址周围采取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绿化方式,选择富有当地特色及具观赏价值的花草和树种营造绿地、遮荫林和花境,为职工提供清新、舒适和优美的工作环境,也向到访者展示保护区略影。 (5)庭院绿化美化 职工住宅周围采取庭院式的绿化方式,在房前屋后孤植、丛植一些观型、赏色、闻香的风景树和花草,使建筑物若隐若现,使居民置身于绿色氛围中。 5. 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5.1 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1.1 保护管理处规划 保规划在清水镇政府所在地建一座建筑面积2500m2,集办公、科研、宣教、防火指挥、保护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楼,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抗震强度为6级设防,建筑物等级为?级。院内建车库250m2,门房50 m2。购置所需的办公、接待和会议设备。 5.1.2 保护管理站规划 规划建设的5个保护管理站中,百花山、小龙门2站分别用百花山林场和小龙门林场原有的设施,其它3个保护管理站为新建,分别建办公用房400 m2,车库40 m2,门房20m2。所建办公用房结构形式为砖木两层双坡屋顶瓦房,抗震等级为6级设防,建筑物等级为?级。生活区各需建公厕1座,化粪池1座。购置所需的办公设备。 5.1.3 保护点规划 规划设置的9个保护点中,分别建设办公用房80 m2。保护点办公用房建设结构为砖木单层双坡屋顶瓦房。 5.1.4 检查站规划 规划设置的2个检查站各需建设站房100m2(含值班宿舍),建设结构为砖木单层双坡屋顶瓦房。厕所2座,花粪池2个。购置所需的办公设备。 5.1.5 区碑、界桩和指示牌规划 区碑共需设立2块,规格为500×200×30(cm),用砖混基座,表面镶嵌大理石;界桩每1000m设一个,共150块,规格为20×30×150(cm),用钢混材料制作;指示牌设在保护区的交通道口及人流较多的地方,每2km左右设一块,规格为130×90×30(cm),共设30块,用钢材制作。 5.1.6 道路建设规划 规划修建道路31.2km,其中: ——修建燕家台到清水的道路,长8.8km,用于巡护和防火。 ——修建小西裕到田寺的道路,长4.6km,用于巡护、管理和防火。 ——修建八亩堰到百花山林场的道路,长11km,用于巡护、管理和防火。 ——修建斋堂到马栏的道路,长6.8km,用于巡护、管理和防火。 5.1.7 防火设施建设规划 (1)防火了望塔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为全面监测火灾隐患和火情,为防火指挥系统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规划设立东灵山、清水、白草畔3个了望塔。 (2)防火隔离带 防火隔离带对火灾能起到隔离的作用,可避免大面积火灾的发生和蔓延。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暖温带,冬季少雨,在保护区中有国道通过,所以建立防火隔离带非常必要。规划在道路两侧开设防火隔离带,共计长度21.6km,宽15m。配备火情定位监测设施设备。 (3)防火通信网络 防火通信是为山火监测、信息传递、指挥调度、扑救、后勤供应等工作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保护区内部建立无线通讯网, 总台设在保护区管理处,并与北京林业局森林防火中心联网。各保护管理站及部分护林点配备无线电台,各了望塔配备手持对讲机。 (4)防火设备 管理处和各站、点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和扑火装备,便于发生火灾时,及时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5.1.8 通讯工程规划 处址及各保护管理站配备有线程控电话,其中处址需要15门,保护管理站需5门、检查站需2门。野外护林工作需配备无线对讲机20部,建1座基地台,2座插转台,对讲机以基地台为中心进行联络。另外,针对目前网络发展的速度,处址必须配备上网计算机,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信息交流,增强保护区对外科研合作和经验交流能力。 5.1.9 供电工程规划 (1)负荷等级 根据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各子项工程的特点、功能及用电设备的使用要求,各个子项的电气负荷等级均为三级,电压等级为380/220v。 (2)供电电源 保护区管理处址用电可直接并入城区原有电网。电源须由供电部门接到站址。保护站、木材检查站及保护点共需布设高压线路5km,低压线路21km。所有的电路输电电压10kv。 (3)供电方案及供电设施 局址约需电量200kw,各保护管理站、护林点约需电量50kw。局址需建变电所,各保护管理站、护林点设置杆置变压器。接线方式采用单母线,供电方式采用放射式,建筑物内供电线路采用铜芯电力电缆埋地敷设。 (4)电器照明 各建筑物内采用发光效率较高的荧光灯,采用带功率补偿的镇流器,照度按《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133-90的规定进行设计,在人流密集处及楼梯、通廊口设置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灯,应急时间不少于30分钟。 5.1.10 给排水工程规划 5.1.10.1 给水工程 (1)设计依据 《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建筑给排水(GBJ15,8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2)给水工程设计 ?水源选择 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来看,保护区内的地表水不能满足保护区管理处和保护管理站的用水,应采用打深井取水。水井建成后,须将井水进行化验,如井水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应增加消毒和过滤设施。引水管线应防止冬天温度过低而冻裂。 ?给水方式 在保护区管理处和保护站采用打深井供水时,需通过变频调速压力泵经输水管送入各用水点,共需供水管线9000m。 ?供水水量 经调查和估算,处址用水,全天最大用水量为20m3/h,各保护管理站全天最大用水量为10m3/h。 ?消防用水 处址综合楼内消防栓供水系统设计供水量为15L/S,同时使用3支水枪,每支最少流量4L/S,充实水柱长度10m,水龙带长度25m。 5.1.10.2 排水工程 雨水可经排水沟直接排入附近农灌渠,处址和保护管理站生产、生活用水产生的污水,禁止直接外排,严禁排入引用水源中或水井附近,生产、生活污水需经管道排入化粪池内,消毒处理过滤后再排入附近农灌渠。引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必须埋在冻土深度以下。规划设建排水管线9000m。 5.1.11 交通工具规划 为更好的发展保护事业,加强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力度,规划在管理处配备办公用车2辆,防火指挥车1辆,公安用车2辆,交通运输车1辆,科研监测车1辆。各保护管理站和检查站配备巡护车各1辆、护林点及了望台各配备摩托车各1辆。 表5.1 管护基础设施设备工程主要建设内容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工程设施建设 二、设备配置 (一)管理处建设 变压器 个 14 综合楼 m2 2500 程控电话 门 22 管理处车库 m2 250 电视信号接收系统 套 6 管理处门房 m2 50 传真机 部 3 (二)站、点建设 计算机 台 20 保护管理站 m2 1200 复印机 台 2 管理站车库 m2 120 电视机 台 8 管理站门房 m2 60 音响设施 套 2 保护点 m2 720 办公家具 套 142 检查站 m2 200 会议室家具 套 2 公用厕所 座 5 接待家具 套 2 化粪池 座 5 水泵 台 6 (三)区碑、界桩和指示牌建设 无线电台 部 5 区碑 块 2 手持对讲机 部 20 界桩 块 150 高倍望远镜 个 5 指示牌 个 30 灭火器 个 50 (四)道路建设 红外火险监测仪 套 5 巡护和防火道路 km 31.2 消防水龙头 个 20 (五)防火设施建设 消防管线 m 6000 防火了望塔 个 3 灭火机 套 30 防火隔离带 km 21.6 扑火组合工具 套 30 (六)通讯供电及给排水设施建设 扑火装备 套 30 基地台 座 1 野外生活工具 套 20 插转台 座 2 防身工具 套 20 高压线路 km 5 三、交通工具规划 低压线路 km 21 办公用车 辆 2 给水管线 m 9000 防火指挥车 辆 1 排水管线 m 9000 公安用车 辆 2 交通运输车 辆 1 科研监测车 辆 1 巡护车 辆 7 摩托车 辆 9 5.2 保护与生态恢复规划 5.2.1 病虫害防治规划 病虫害是森林的又一大敌,威胁到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与存活。保护区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为此,规划购置3套病虫害检疫设备,3套灭虫设备。 5.2.2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规划 规划在清水苗圃建设1座面积为300m2的濒危动物救护站。其功能为隔离、抢救、收容、检疫、治疗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受伤、致病的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并为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实验提供场所。 5.2.3 植被恢复规划 为了提高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手段主要采取全自然状态下的天然更新的恢复方法,在困难地采取人工促进更新的方法,以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演替过程的自然性。规划恢复森林植被800hm2,建设网围栏10km。 表5.2 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病虫害防治规划 三、植被恢复规划 病虫害检疫设备 套 3 植被恢复 hm2 600 灭虫设备 套 3 网围栏 km 10 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规划 濒危动物救护站 m2 300 5.3 社区工作和宣教工作规划 5.3.1 生态经济林种植基地 规划在齐家庄建立1处生态经济林种植基地,面积为10hm2。管理用房200m2。购置移动喷灌设施2套。 5.3.2 宣教设施设备 规划与保护区管理处处址与综合楼和建一处600m2的宣教中心,内设阅览室、资料室、教室、报告厅、录像厅等,作为宣传教育、职工培训、周边学校 学生实习、储存生产成果文字材料以及历年收集的资料的场所。购置幻灯机、投影仪等宣教设备。 表5.3 社区工作和宣教工作主要建设内容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社区工作 二、宣教工作 生态经济林种植基地 hm2 10 信息栏 处 10 管理用房 m2 200 宣传牌 块 40 移动喷灌设施 套 2 幻灯机 台 2 投影仪 台 2 5.4科研与监测规划 5.4.1 科研监测中心 规划在保で芾泶Υχ酚胱酆下ズ辖蒲屑嗖庵行模婊?000m2。 5.4.2 生态定位观测站 长期定位观测可及时了解保护区内林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以有针对性的调整保护策略,发挥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功能。规划在百花山建生态定位观测站1处。 5.4.3 气象观测站 气象观测站的主要功能是观测记载各气象要素,分析气候对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规划在保护区百花山和马栏林场分别设置1个气象观测站。 5.4.4 水文观测站 水文状况直接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对水文状况的准确掌握利于保护的分类施策。规划在张家铺建1处水文观测站。 5.4.5 科研监测设备 针对上述工程设施,购置水文、气象、监测、实验及办公等设备。 表5.4 科研监测工程主要建设内容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工程建设 简易气象观测设备 套 2 生态定位观测站 处 1 GIS软件 套 1 气象观测站 处 2 GPS 个 10 水文观测站 处 1 绘图仪 台 1 隐蔽式监测台 座 2 二、设备配置 扫描仪 台 1 信息管理决策系统 套 1 数字化仪 台 1 科研档案管理设备 套 1 摄像机 台 1 标本陈列与制作设备 套 1 DVD机 台 1 水文监测设备 套 1 数码相机 台 1 生态定位监测设备 套 2 光学照相机 台 1 5.5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 5.5.1 生态旅游规划 5.5.1.1 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对双林寺进行修复;在百花山建500m2的避暑山庄;设立宣传和警示牌30块;建攀山石磴8km,步游道4km。 5.5.1.2 生态旅游设备购置 布设供水管线3000m,低压线路5km,高压线路3km,变压器2台。 表5.5 生态旅游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 单位 数量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工程建设 供水管线 m 3000 宣传、警示标志 块 30 低压线路 km 5 古建筑修复 处 1 高压线路 km 3 盘山石磴 Km 8 二、设备配置 步游道 Km 4 变压器 台 2 5.5.2 可持续利用规划 5.5.2.1 花卉珍贵苗木基地 充分利用保护区内丰富的花卉和乡土树种,同时引进珍贵花木,规划在清水苗圃附近建设1处30hm2花卉珍贵苗木基地,建温室2000m2,办公和实验用房300m2。购置喷灌设施6套,自控温室设备1套。 5.5.2.2 核桃深加工厂 保护区周边地区的核桃林种植已成规模,产量极高,对核桃进行深加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此,规划在清水镇建设1处核桃深加工厂,建设厂房1000m2,办公用房100m2,购置加工设备2套。 表5.6 可持续利用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 单位 数量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花卉珍贵苗木基地 二、核桃深加工厂 基地 hm2 30 厂房 m2 1000 温室 m2 2000 办公用房 m2 100 办公和实验用房 m2 300 加工设备 套 2 喷灌设施 套 6 6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6.1原则 (1)符合国家林业局和地方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有利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建设方针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2)体现保护区当前与长远工作的重点,体现科学性和整体性; (3)精简、效能、统一,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6.2机构设置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定名为“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直属北京市林业局领导,行政级别为处级。自然保护区对自然资源的管护实行管理处—保护管理站—保护点(护林点)三级管理体系。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根据保护区的保护任务、职能范围和管理项目等实际情况,管理处内部下设办公室、计财科、资源保护科、科研宣教科、资源综合利用科、社区事务管理科、林业公安科7个职能科室;下辖5个保护管理站,9个保护点;2个检查站;1个珍稀动物救护中心。组织机构见图6.1。 6.3人员编制 6.3.1原则 (1)本着“精干、实用、高效”的原则,采用“定岗、定职、定员、兼职”的定编方法和“因事设岗、因岗定人”的管理及用人制度; (2)根据工作需要,可采用灵活的季节性雇工制度; (3)符合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 (4)兼顾保护区当前及长远工作的重点及需要,体现科学性和整体性。 6.3.2人员编制 根据上述原则,全局固定编制为142人。详见表6.1。 6.1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人员编制分工表 机构名称 人员结构 人数 小计 处领导 处长 1 3 副处长 2 办公室 主任 1 3 工作人员 2 计财科 科长 1 3 工作人员 2 资源保护科 科长 1 5 工作人员 4 科研宣传科 科长 1 3 工作人员 2 资源综合利用科 科长 1 3 工作人员 2 社区事务管理科 科长 1 3 工作人员 2 林业公安科 科长 1 4 干警 3 百花山保护管理站 站长 1 19 工作人员 18 小龙门保护管理站 站长 1 17 工作人员 16 江水河保护管理站 站长 1 17 工作人员 16 清水保护管理站 站长 1 14 工作人员 13 马栏保护管理站 站长 1 14 工作人员 13 大桠口检查站 站长 1 5 工作人员 4 清水检查站 站长 1 6 工作人员 5 濒危动物救护中心 主任 1 8 工作人员 7 百花山林业公安派出所 所长 1 5 干警 4 小龙门林业公安派出所 所长 1 5 干警 4 清水林业公安派出所 所长 1 5 干警 4 合计 142 6.4任务与职能 (1) 管理处领 导 负责保护区全面综合管理工作,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执行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赋予保护区的各项任务;制定保护区发展方向、方针政策,制定工作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各科室的人力、财力资源;指导、监督和考核各科室、保护站管理干部的工作业绩,进行干部的任免;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部、员工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依法行政;严格审核、监督各项财政经费的开支;会同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森林防火联防组织,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定期组织自然资源的调查,并做好监测、保护、科研等工作;负责组织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近、中期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合理妥善安排社区建设和区内村民的生活、生产活动等;从总体上把握全局的发展。 (2)办公室 负责行政事务和后勤管理工作,包括宣传、公关、文秘、档案、统计、内务管理及后勤管理工作;承办党务、纪检、监察、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制定机关管理和后勤服务管理办法,加强文件和档案管理;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及局领导交给的其它任务。 (3)计划财务科 负责财务管理和财务检查工作;承担保护区长远和年度计划的编制、申报、统计工作;编制保护区财务计划方案,做好预决算;准确及时地处理财务往来帐目,管好用好固定资产;计划财务科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和国会计法》。 (4)资源保护科 负责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执行保护工程规划的实施,制定长远期保护战略、年度计划;对管理站、管护点的业务工作开展及保护区基础设施的完整性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掌握保护区的资源消长变化、资源结构变化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变化趋势;负责对保护区职工和社区群众的法律、法规、政策培训与宣传教育;全面完成第一线的保护管理工作。 (5)科研宣传科 负责科研计划制订和组织实施;组织常规性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科研技术引进、推广、传授、交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技档案管理,组织科研课题的开展以及人员培训、深造等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行;组织科研考察和科普教育。 (6)社区事务管理科 负责保护区内乡村的生产安排和管理;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和近期、年度发展计划并指导实施;探索保护区综合利用项目,做好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 (7)林业公安科 负责旅游安全、消防安全工作;负责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制定资源保护的管理规章并组织实施;负责保密、信访工作;负责保护区内案件侦察处理和治安工作。 (8)保护管理站 负责辖区内的保护管理和生产经营工作;并做好邻近站点的联系、配合工作,做好社区联防。 (9)检查站 负责进出保护区的车辆检查。对进出保护区的行人、车辆实行严格检查,杜绝危禁物品进入保护区。 (10)管护点 负责辖区的保护巡查,做好护林防火安全工作。 7投资估算和事业费测算 7.1基本建设投资估算 7.1.1估算依据 (1)《林业建设工程概算编制办法》; (2)原林业部颁发《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 (3)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2,初案); (4)交通部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概算定额》基价表; (5)《北京市地方工业民用建筑项目投资估算指标》; (6)《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参考指标》; (7)《实用建筑工程估算手册》 (8)《给排水设计使用手册》 (9)设备参照市场现价。 7.1.2估算原则 (1)坚持“全面规划,科学发展,分期实施,重点投放,经济合理,注重效果”的原则; (2)坚持事权划 分的原则,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保护区共同承担建设资金; (3)坚持保护设施优先,效益好、回报高的项目优先的原则; (4)投资估算分两期,近期从2004年,2008年,远期从2009年,2013年。 7.1.3估算说明 由于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建设,一些建设项目将依托已建设施,已有的投资不再纳入本次投资估算中。对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改扩建工程投资以及新建项目投资,一并列入本规划总估算内。 7.1.4估算范围 (1)保护区基本建设投资 (2)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投资 7.1.5投资估算 经估算,保护区各项工程总投资为3952.9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856.45万元,其它费用1096.52万元。 按工程项目分,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621.10万元,占总投资的41.01%;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355.45万元,占总投资的8.99%;科研监测工程296.40万元,占总投资的7.50%;社区共管与宣教工程117万元,占总投资的2.96%;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466.50万元,占总投资的11.80%;其它费用1096.52万元,占总投资的27.74% 按构成分,基本建设投资2095.80万元,占总投资的27.74%;设备投资760.65万元,占总投资的19.24%;其它费用1096.52万元,占总投资的27.74%。详见表7.1。 表7.1 投资估算汇总表 单位:万元 建设项目 投资小计 投资估算值 投资期限 建筑 设备 其它 近期 远期 合计 3952.97 2095.80 760.65 1096.52 2277.41 1675.56 固定资产 2856.45 2095.80 760.65 , 1727.15 1129.30 工程名称 管护基础设施工程 1621.10 1167.30 453.80 , 1089.00 532.10 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 355.45 295.00 60.45 , 210.30 145.15 科研监测工程 296.40 81.00 215.40 , 126.10 170.30 社区共管与宣教工程 117.00 112.00 5.00 , 58.50 58.50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 466.50 440.50 26.00 , 243.25 223.25 其它费用 1096.52 , , 1096.52 550.26 546.26 7.2投资计划安排 规划近期优先安排的项目投资包括: ——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中的动物保护以及部分植被恢复项目; ——科研监测工程中的生态定位站以及其它站点的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保护管理处、保护管理站、保护点以及部分道路建设。 2004年,2008年投资2277.41万元,占总投资的57.61%; 2009年,2013年投资1675.56万元,占总投资的42.39%。 7.3投资渠道 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本规划项目总投资分为国家投资、地方财政配套、自筹三个渠道解决。属于保护性质的保护、科研、监测、宣教、社区共管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其中国家承担2/3;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由保护区自筹。按照上述原则,资金来源划分如下: 国家投资2324.31万元,占总投资的58.80%;地方配套1162.16万元,占总投资的29.40%;保护区自筹资金466.50万元,占总投资的11.80%。 7.4事业费预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2003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当前保护区事业费支出的具体情况,以及保护区组织机构调整和编制情况,事业费预算为每年356.3万元,并根据物价、工资水平等因素,逐年予以调整。 表7.2 保护区事业费预算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 金额 内容 合计 356.3 1 工资 256 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及其它工资性支出 2 职工福利 9.8 工会经费等福利性С? 3 社会保障费 11.5 医疗等社会保障性支出 4 公务费 79 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水电费等费用 8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使总体规划顺利有效的实施,必须建立保障体系,除现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组织、资金、人才、管理等保障体系。 8.1政策保障 8.1.1国家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1)认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2)根据保护区的特点,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保护区的范围、重点保护对象、保护管理机制、管理办法等,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法制化; (3)通过制定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具体的规章、规定,为保护区全方位发展提供保障; (4)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法律监督,坚决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5)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进行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 (6)《科技进步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为主体,加强科技法规建设,为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 8.1.2特殊优惠政策 (1)鼓励交通运输、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和高新技术引进的特殊优惠政策; (2)扶持自然保护区发展政策。各级政府和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予以扶持,逐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3)改善自然保护区管理嗽贝龅挠呕菡摺,匀槐;で诘匾话憬煌ú槐悖詈凸ぷ魈跫喜睿斜匾实碧岣咦匀槐;で芾砣嗽钡拇觯纳破涔ぷ骱蜕钐跫却胧 饩龉芾砣嗽钡暮蠊酥牵榷ü芾矶游椋? (4)科学研究的重点扶持政策。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大多属于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的范畴,各级政府科委和有关主管部门在科研立项、科研经费安排等方面应给予必要的倾斜,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开展; (5)在减免林业的税金费,争取无息和低息贷款,支持生态旅游等方面给予优惠。 8.1.3引进资金和人才政策 8.1.3.1引进资金政策 (1)争取通过立法,制订地方财政对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的机制,保障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经费的落实,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自然保护区自筹和国内外捐助相结合的资金渠道; (2)加强宣传和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开辟民间集资渠道;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国外民间团体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资助; (3)制定灵活可行的政策,创造减税、物质鼓励等优惠条件吸引投资方积极向保护区投资; (4)通过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和提供便利的设施、设备与服务,以合作或协助的方式吸引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研项目,从而引进科研资金; (5)开展科普生态旅游,通过招商引资办法,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兴办与旅游相关的生产项目。 8.1.3.2引进人才政策 (1)在吸引人才方面,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 (2)针对现在的人才专业结构状况,引进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公众教育等方面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3)对于引进人才,提供其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并在工资、职称等待遇方面给予特殊关照。 8.2组织保障 8.2.1 领导管理体系 加强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保护区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综合管理部门将自然保护区建设列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切实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8.2.2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定期对保护区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建设目标。各级环保部门和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要通过定期检查制度,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促进保护区建设走上合法、良性发展道路。保护区决策部门针对各管理部门的反馈意见,作出修改,形成新的决策,再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直至全面通过,付诸执行。 8.2.3定岗定责 实行领导任期内目标责任制,把执行规划预定目标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签定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 8.3资金保障 8.3.1资金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由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各级政府要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所需资金要列入当地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予以安排落实。 为了加强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确保工程按进度顺利实施,需建立健全完善的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项目的使用范围,实行专款专用,独立核算,绝不允许挤占挪用、截留拖欠或改变资金投向。资金使用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有关资金合法使用的规定,各项收支都应有明细帐。 8.3.2资金报帐制度 严格执行资金报帐制度,有关领导和会计要严格把关,杜绝不合理的支出入帐。对资金的来源、使用、节余及使用效率、成本控制、利益分配等作出详细计划、安排、登记及具体报告。先施工、后验收、再资助,促使承建单位以质量换效益,形成共同管理的良好局面。 8.3.3资金审计和监督 设立资金监管部门,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核查、审计和监督工作。监督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财政法规、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财政资金运用和管理过程是否符合规定;保证各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理,杜绝产生挪用、滥用资金状况,提高资金的利用与使用效率。 8.4人才保障 8.4.1竞争上岗原则 推行岗位聘任制度,采取公开、公平、公正,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竞争上岗原则。从文化程度、个人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工人实行合同制或在社会上招聘临时工;其余职工录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员;关键岗位负责人实行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选择适合各部门发展的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上岗,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 8.4.2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 为保证职工能胜任本职工作,职工上岗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职工上岗后,也要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轮训,不断充实新知识,适应时代与当前保护区发展的需要。制定上岗工作的规章、规定,推行持证上岗,保证各项业务、服务水平的标准化、规范化,督促自身不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职工素质。 8.4.3岗位激励和奖励机制 为激发职工爱岗敬业、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利益约束机制,使业绩考核与报酬制度、晋升、晋级制度相关连。保护区各工作岗位均应制定详细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并以此作为在岗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所有考核结果作为年度报酬、奖惩及晋升、晋级的依据,对为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鼓励先进,调动人们献身保护事业的工作积极性。对不履行岗位职责或 不称职的职工进行警告、调离乃至下岗、辞退等处理。 8.5管理保障 8.5.1完善制度和强化依法行政管理 (1)国家和地方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生态系统保护的制度、奖惩规定,健全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和条例,明确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完善执法机构,强化法制宣传。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条例,使保护区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正规化道路。充分发挥公安的职能作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进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3)执行工程监理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充分发挥行政监察部门在执法领域的监察力度,依法严厉查处乱采滥伐、毁林毁草开垦等违法犯罪行为; (4)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对主要保护对象和景区环境质量、自然景观、动植物群落的监测、评价和预测系统,每年旅游旺季以后即提出评价预测报告和改进恢复措施。 8.5.2强调科学决策 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为了保护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进行科学决策。特别是总体目标与重点工程建设等重大事宜,要进行科学决策,确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经集体研究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分析、论证、评审,通过后再行实施。 为实现保护区建设工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护区应形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文化结构合理的和谐领导班子,努力实现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议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使导致重大环境破坏或生命财产损失的当事者,真正对环境与发展的大业负起责任。 8.5.3鼓励引入先进管理措施 (1)建立目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信息系统化,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2)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 (3)推行项目资本金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招标制; (4)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管理、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 (5)在项目实施中,推行量化考核制度,同时开展同行业、同部门或与其他保护区的经验交流; (6)实行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资金流向和使用审计制度,确保投资效益; (7)在生产管理中,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尊重职工和社区群众的意愿与选择,进行协商式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8)对经营性和服务性项目,要大力推行集体和个体承包制,鼓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9)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针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采取实质性环保处罚措施。在项目建设前、在建过程和项目运营后进行跟踪环境影响评价。 9效益分析 总体规划各建设项目的实施,保护区在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培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可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以及整个区域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创造新高,将增加诸多有形和无形的资产。从而为人类自然保护事业和自然科学研究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9.1生态效益分析 总体规划的实施,使保护区的保护设施更加完善、保护手段更加现代化,从宏观上控制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使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对维持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生态过程的自然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另外在维护首都国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具体生态效益如下。 9.1.1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过程的自然性与完整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人民的目标,也是人类为了发展和生存的最佳选择。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内保存有典型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天然的物种资源宝库,更包含有多种特 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通过自然保护和科研规划的实施,将扩大种群数量、增加植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为完整,通过绝对而有效的保护使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处于自然状态。 9.1.2阻隔沙尘暴,维护首都的生态安全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京西,是首都北京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北京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及自然保护区网络系统的重要结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山体垂直高大,是北京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通过总体规划的实施,保护区在阻隔北京西部风沙源的入侵,保护首都的国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是永定河流域清水河的源头,对其植被的保护利于京津水资源的战略安全。 9.1.3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森林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森林植被具有拦截降水,降低其对地表的冲蚀,减少地表径流。有关资料显示,同强度降水时,每公顷荒地土壤流失量75.6t,而林地仅0.05t,流失的每吨土壤中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相当于20kg化肥。 森林对降水具有再分配作用,并且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具有强大的的蓄水功能。据资料表明,每公顷林地每年持水量达2000m3。通过植被恢复和发展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充分发挥百花山保护区涵水保土,改善水质的生态效益。 9.1.4净化空气和水质,调节气温 据测定,高郁闭度的森林,每年每公顷可释放氧气2.025t,吸收二氧化碳2.805t,吸尘9.75t,茂密的森林对净化空气的作用非常显著。保护区内林地对地下径流的过滤和离子交换功能起到了水质净化的效果,从区内流出的溪水不但清彻凉润,且甘甜可口,适宜饮用。 保护区的大面积森林对于调节气温也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森林庞大起伏的树冠,拦阻了太阳辐射带来的光和热,大约有20,25,的热量被反射回空中,约35,的热量被树冠吸收,树木本身旺盛的蒸腾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热能。据测定,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有林荫的地方要比空旷地气温低3,5?,而在冬季有林地要比无林地区的气温高出2,4?。 9.1.5调节气候,防风减灾 由于森林林冠层在日间可吸收35%—75%的太阳辐射,20%—25%被反射,森林经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比无林空旷区平均增加15%—20%,有利于当地农作物播种、生长,同时还可以调节土壤水分、盐分动态,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减轻干旱、风、霜冻等自然灾害。由于森林增加了广阔粗糙的下垫层,能对高空气流产生影响,可以调节辐射平衡和水热平衡,改善地方气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降低污染。随着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不断恢复和完善,其改善小气候的功能将不断增强,对当地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9.2社会效益分析 9.2.1科研科普理想的教育基地 百花山保护区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典型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等成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研究基地及科普教育、教育实习的理想基地。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管理,将为人类永久保留这些资源作出贡献。 9.2.2提高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 随着自然保护事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和游客将纷至沓来,通过科考、探险、游憩、绘画、摄影、录像和宣传等活动,将使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蒸蒸日上,高知名度带来的各种正面效益将不可估量。 9.2.3加速信息交流 随着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对外交往,扩大人员交流,加速信息传递。将有利于引进人才、技术和设备,对尽快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和科研水平,繁荣自然保护事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9.2.4提高全民环保 意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不但能满足人们向往、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又是对人们进行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唤起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进一步推动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保护区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及所有的保护设施,都是对公众进行环保教育的很好材料和课堂,有利真情实感。于促进身心健康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 9.3经济效益分析 9.3.1促进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 保护区优越的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态旅游区和实验区发展旅游业和多种经营,可以为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保护区社区共管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为投资经营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促进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周边群众将会认识到,保护区建设的好与坏,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样又能达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的目的。 9.3.2可再生资源的直接经济效益 保护区内野生食用植物、药用植物种类繁多,通过本次总体规划的实施,将使可再生资源得到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直接经济效益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9.3.3多种经营效益 通过引导、扶持社区经济发展,建立保护区和周边社区联合运行的经营疲;で慕ㄉ璺?共唤鼋肓夹匝罚币参鼙呱缜姆?棺?牖盍佣玫浇徊降姆?埂? 9.3.4生态旅游效益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景观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通过总体规划的实施,将推出一系列高层次的专项旅游项目,使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经济收益进一步提高。 9.4总体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总体规划实施后,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在增加生物资源、调节改善区域小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首都生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保护区的管理手段,提高其保护、管理、科研和可持续利用水平,加速周边区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区居民更加积极参与自然保护,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有成效,为人类自然保护事业和自然科学研究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9.4.1总体评价 9.4.1.1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的自然性 该规划实施后,对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同时,绝对保护可保持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生长、种群繁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能量循环等生态过程的自然性,以使系统向负反馈方向发展,达到保护区与整个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平衡。 9.4.1.2为野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本次规划完善了保护制度,健全了保护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为顺利开展保护区的各项工作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在生物资源恢复和发展方面,采取对植被进行恢复和发展,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行救护的措施,这些保护措施都对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了条件,使保护区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最佳栖息地。 9.1.1.3保存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是一座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其中一些物种已呈濒危状态,这一物种一旦丢失或灭绝,将给人类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多种保护措施的实施,保护区内的负面人为影响将大大减弱,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得天独厚的栖息、繁衍、生存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保护区内的生物种群,将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物种多样性、遗 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将得到保护。特别是通过一些保护、繁育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使濒危动植物得以生存下去不致灭绝,还可以使它们的种群得以扩大发展。 9.1.1.4加强对外联系 由于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群落结构和自然景观多样,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因此越来越被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保护区进行过科学研究和考察,随着保护区工程的完善,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学者来此考察、进行学术交流和旅游观光,由此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必将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因此完善保护区的建设,势必在世界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9.4.2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尚具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对于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和社区经济的发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建设项目完成后,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将形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功能多样的具有国际水平的自然保护区,必将为人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也将为我国可持续林业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附表1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现状统计表 内容 单位 数量 备注 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 hm2 21743.1 林业用地总面积 hm2 19583.9 非林业用地总面积 hm2 2159.2 森林覆盖率 % 55.57 动物资源 兽类 种 25 鸟类 种 131 两栖爬行类 种 13 两栖类6种,爬行类7种 昆虫 种 1000余种 现已查明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种 14 一级4种,二级10种 植物资源 裸子植物 种 19 被子植物 种 1013 蕨类植物 种 38 苔藓植物 种 30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种 2 全部为二级 保护区特有植物 种 5 职工 编制 人 142 实际人数 人 310 社区经济 行政区划 镇 1 区外乡镇人口 人 9731 农村人均收入 元 4426.5 附表2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结构现状表 单位:hm2、% 总 面 积 林业用地 非林业用地 森林覆盖率 合计 有林地 灌木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苗圃地 无林地 合计 林分 经济林 竹林 21743.1 19583.9 12082.8 11232.8 850 0 4065.6 187.3 70 4.8 3173.4 2159.2 55.57 附表3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功能区 面积(hm2) 比例(%) 合计 21743.10 100.00 核心区 6836.00 31.44 缓冲区 4880.64 22.45 实验区 10026.46 46.11 附表4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工程表 工程类别 主要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 建设期 近期 远期 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程 管理处建设 综合楼 2500m2 ? 车库 250m2 ? 门房 50m2 ? 站、点建设 管理站办公用房 1200m2 ? ? 管理站车库 120m2 ? ? 管理站门房 60m2 ? ? 检查站用房 200m2 ? ? 保护点用房 720m2 ? ? 公用厕所 5座 ? ? 化粪池 5个 ? ? 区碑、界桩、指示牌建设 区碑 2块 ? 界桩 150块 ? 指示牌 30块 ? 道路建设 巡护和防火道路 31.2km ? ? 防火设施建设 防火了望台 3座 ? ? 防火隔离带 40km ? ? 通讯供电及给排水设施建设 基地台 1座 ? 插转台 2座 ? ? 高压线路 5 km ? ? 低压线路 21 km ? ? 给水管线 9000m ? ? 排水管线 9000m ? ? 保护与生态恢复规划工程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规划 濒危动物救护站 300m2 ? 植被恢复规划 植被恢复 600hm2 ? ? 网围栏 10km ? ? 科研监测规划工程 监测设施 生态定位监测站 1处 ? 气象观测站 2处 ? ? 水文观测站 1处 ? 隐蔽式监测台 2座 ? ? 社区共管与宣教规划工程 宣教设施 信息栏 10处 ? ? 宣传牌 40块 ? ? 社区共管 生态经济林种植基地 10hm2 ? ? 管理用房 200m2 ? ? 移动喷灌设施 2套 ? ?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 生态旅游 宣传、警示标志 30块 ? ? 古建筑修复 1处 ? 盘山石磴 8km ? ? 步游道 4km ? ? 供水管线 3000m ? ? 低压线路 5km ? ? 高压线路 3km ? ? 可持续经营 花卉苗木基地 30hm2 ? ? 温室 2000m2 ? ? 花卉基地办公和实验用房 300m2 ? ? 喷灌设施 6套 ? ? 核桃深加工厂房 1000m2 ? ? 加工厂办公用房 100m2 ? ? 附表5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建设设备清单 工程 设备 单位 数量 近期 远期 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程 变压器 个 14 ? 程控电话 门 22 ? 电视信号接收系统 套 6 ? 传真机 部 3 ? ? 计算机 台 20 ? ? 复印机 台 2 ? ? 电视机 台 8 ? ? 音响设施 套 2 ? ? 办公家具 套 142 ? ? 会议室家具 套 2 ? ? 接待家具 套 2 ? ? 水泵 台 6 ? ? 无线电台 部 5 ? ? 手持对讲机 部 20 ? ? 高倍望远镜 个 5 ? 灭火器 个 50 ? ? 红外火险监测仪 套 5 ? ? 消防水龙头 个 20 ? ? 消防管线 m 6000 ? ? 灭火机 套 30 ? ? 扑火组合工具 套 30 ? ? 扑火装备 套 30 ? ? 野外生活工具 套 20 ? ? 防身工具 套 20 ? ? 办公用车 辆 2 ? ? 防火指挥车 辆 1 ? 公安用车 辆 2 ? ? 交通运输车 辆 1 ? 科研监测车 辆 1 ? 巡护车 辆 7 ? ? 摩托车 辆 9 ? ? 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 病虫害检疫设备 套 3 ? ? 灭虫设备 套 3 ? ? 科研监测工程 信息管理决策系统 套 1 ? 科研档案管理设备 套 1 ? 标本陈列与制作设备 套 1 ? 水文监测设备 套 1 ? 生态定位监测设备 套 2 ? ? 简易气象观测设备 套 2 ? ? GIS软件 套 1 ? GPS 个 10 ? ? 绘图仪 台 1 ? 扫描仪 台 1 ? 数字化仪 台 1 ? 摄像机 台 1 ? DVD机 台 1 ? 数码相机 台 1 ? 光学照相机 台 1 ? 社区共管和宣教工程 幻灯机 台 2 ? ? 投影仪 台 2 ? ?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 变压器 台 2 ? ? 加工设备 套 2 ? ? PAGE PAGE 2
/
本文档为【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