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二章_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二章_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

2017-10-22 50页 doc 1MB 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二章_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鹰击长空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一) 有人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由于鲁四老爷的无情和四周人们的残酷(事实固然如此,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内在本质是封建礼教对于整个旧中国人们头脑里思想的束缚(若只是束缚了一小群人,那还不要紧,重要的是整个民...
第二章_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鹰击长空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一) 有人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由于鲁四老爷的无情和四周人们的残酷(事实固然如此,但这只是面现象,真正内在本质是封建礼教对于整个旧中国人们头脑里思想的束缚(若只是束缚了一小群人,那还不要紧,重要的是整个民族的思想都被束缚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畸形的社会舆论,祥林嫂也是深陷在那束缚里的一员(她也曾反抗,但无非只是想将自己重新溶入那个畸形的社会中(祥林嫂只是个社会的底层人物,具有小农意识,看不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分不清事物本质的正确与错误(所以她只能在那畸形的社会中无声无息的死去(祥林嫂在那畸形的社会里是无法存活的(她所需要的,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也不是周围人们意识的改变,她所需要的是整个民族意识的解放和发展(而作为一个"下等人"她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我并不是想再老生常谈,而的确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是整个中华民族完完全全的再生了,假如祥林嫂能忍辱负重的活到新中国成立,她一定能有新的生活( 鲁迅先生在《论第三种人》?一文中曾这样说过:生在阶级社会里,要想做一个超阶级的人,这样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恰如一个人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生在封建社会中的祥林嫂是不可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园囿的,她正是被封建社会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扼杀致死的。 祥林嫂在一生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比她小十岁的丈夫的死;第二次丈夫的死和孩子阿毛被狼吃掉;捐门槛后仍得不到鲁四老爷和太太的宽恕和谅解,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又慌忙大声说:“祥林嫂你放着罢~”这一次给了她致命的打击。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 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致死。作品通过最富有表现力的三次打击,塑造了她的悲剧性格。 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和姓,她在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毫无权力,而且失去了起码的人身自由。她和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一样,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祥林嫂当然不会满意这婚姻,却又不可能摆脱不幸的遭遇。不久,小丈夫的去世,使祥林嫂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她本来想遵奉着封建礼教的老实地守寡,后来听说婆婆要把她卖到深山野坳,才跑了出来到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在鲁四老爷家里,她默默忍受着残酷的剥削,“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不仅不以繁重的体力劳动为苦,反而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所希望的,所感到满足的,原来是一种作为人的最低的生存条件,是一种极不公平的生活,因而这希望和满足本身,便是带着悲剧性的。 而鲁四老爷家,是个顽固的封建堡垒,它当然不可能把祥林嫂搭救出来,当她的婆婆和堂伯一旦打听到了祥林嫂的底细,靠着族权的威严,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把祥林嫂劫了回去,把它当作商品卖给别人,这是祥林嫂的命运史上遭到来自封建四权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如同牲畜、商品,处境悲惨可怜。 祥林嫂的被迫再婚,曾被认为“交了好运”。“男人有力气干活,房子是自家的……母子皆胖……”在祥林嫂苦难的一生中,这段值得回忆的幸福生活却短暂的如昙花一现,而灾难和不幸却总是象影子一样威逼着她,迫害着她。随着贺老六断送在伤寒后,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使祥林嫂再一次遇到了挫折,因为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三从”,实际上是“三靠”,在家靠父母,出嫁靠丈夫,夫死靠儿子。而祥林嫂夫死子亡,已经无人可从,无人可靠,象浮萍似的在水面上飘来荡去无所归依。后来大伯趁机收屋,驱逐了她,她就漂流回到鲁镇,不得不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这是祥林嫂遭到封建四权的第二次更重的打击。 两次嫁人,夫死子亡的祥林嫂,处境每况愈下,当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里时,已经面目全非,不仅衰老迟钝,干起活来也不如从前,还絮絮叨叨向人复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对于祥林嫂来说,丈夫死于疾病,毕竟属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天命”,儿子被狼吃掉,是因为自己疏忽大意,“于心有愧”,所以阿毛的死成了她心灵上无法医治的创伤,久久不能忘怀。她企图借助喋喋不休地讲故事来 博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以减少自己思念的痛苦,结果越说越想,越想越说。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在反复咀嚼自己的痛苦,这种痛苦始终在折磨她。 祥林嫂更为痛苦的是,他不仅要接受封建礼教在现实生活中所强加给她的苦痛,还要受神权思想对她的精神虐杀。这种精神的虐杀,使她到临死还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感到死亡并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更大恐怖的开始。祥林嫂打算守寡,却受到迫害,以至被认为犯了“伤风败俗”的罪,还要捐门槛求赦。祥林嫂这么善良、安分,这么孤独、可怜,她哪里有什么罪呢,但在封建社会里,就因为她死过两个丈夫,又死了一个儿子,她反而成了罪人了,越是不幸,就越是有罪。祥林嫂本来是受千人踏、万人跨,才折磨成这样子,但是还要再捐一条门槛,再让千人踏、万人跨。这该有多惨啊~这里,不仅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而且把封建迷信压迫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质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祥林嫂是不断为自己命运挣扎的,为了捐门槛,她默默忍受,把历来积存、用血汗换来的钱捐了门槛,再受了那么多践踏,理该让她安心走向死亡了吧。但在当时社会,这也只是一个幻想。当她以为赎了罪,坦然地去拿酒杯筷子时,四婶大叫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就彻底打破了其幻想。这时,“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是封建四权对她的一次致命的打击。当祥林嫂终于明白了捐门槛不过是一个愚弄,而自己昼夜渴望的赦罪的念头不过是一场幻梦之后,她对所谓“灵魂”之说产生了怀疑,然而当她从宿命论向无神论迈出了第一步时,竟走上了生命的终点,祥林嫂终于被阶级的、家族的、宗教的皮鞭抽打而死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祥林嫂就是被这四条绳索绞死的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 祥林嫂之所以死,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人看得起她,就连曾让她忘记第一次丧夫的痛苦的鲁四老爷家也不把她当作一个真正的人看待(在她四周的人们的眼里,她已不再清白,而是一个"不贞不忠"、"克夫克子"的人,仿佛,两个丈夫和一个儿子的死都是由她所造成的(她不能容忍那些无缘无故扣在她头上的"帽子",四处向人述说着,讨得一点点同情和"原谅",以求能得到在人群中继续生存的权利(但是,四周的人们只愿付出一丁点的同情来听听她的故事(当她不再有新的故事时,就变本加厉的从她身上剥夺那赖以生存的希望,并将她抛弃到社会的被遗忘的角落(她为了反抗,不得不暂屈于封建礼教,默认下一切的"罪行","企图"用封建迷信麻醉自己,"欺骗"那些往 她心灵创伤上撒盐的"凶手们","骗取"那渺茫的生存的希望(可她却什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会被骗,竟会落入罪恶的圈套(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本是自家姐妹,怎会为她这微小的希望而放弃对四周麻木的人们的统治,于是,他们共同夺走祥林艘最后一点希望,与"凶手们"共同分享了那一切(最后的祥林嫂已不再麻木,因为它已失去了最后一点希望,曾经坚韧顽强的精神被完全夺走了(她所剩下的,只是一副毫无生气的躯壳(失去生气的躯壳是不能生存多久的了(终于,在"凶手们"与封建礼教庆祝胜利,互相祝福的最后时刻,她的躯壳像精神一般被沉重的祝福声砸得粉碎( 自从祥林嫂初道鲁镇来时,他那勤劳,质朴,善良的性格品质(这是多数农村妇女所具备的),就注定了他必定有普遍的农村妇女所遭遇的不幸。那些不幸的根源便是封建礼教,同样是这些封建思想造成了他封建道德礼教。同样也是这些封建礼教思想造成了他封建化的美德。由于是寡妇,便与大家闺秀不同,难以取得好一点的待遇,更何况是逃出来的,只得顺着眼了。此后在鲁家做活儿,他那抵得过男工的表现更是由于她想留在鲁家以躲避家人的追捕所做的努力。可见他早已认定自己寡妇的身份是永远不能让住家满意的了。 (二)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形成还有周围群众落后麻木等诸多因素,柳妈是受剥削受迫害的劳动妇女,她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可又由于的愚昧无知,受封建迷信的毒害太深,作者通过这个人物进一步暴露了封建势力的统治之深、毒害之大,使人不寒而栗,可悲可愤,加强了主思想的深度。不仅柳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就连周围的人们,对于祥林嫂的不幸,甚至是自己的不幸,当作玩物而鉴赏,把她的悲哀,甚至是自己的悲哀当作烦厌和唾弃的渣滓,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啊~ 祥林嫂悲惨的不幸的一生,充满了灾难和痛苦。丧夫、被劫、再丧夫、亡子、又被驱逐……灾难连着灾难,不幸又加上不幸,她的遭遇就像那门槛一样,被千人踏、万人跨,充满了血和泪。她的不幸遭遇,是多么地令我们同情~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围绕着祥林嫂周围的人,不管亲的、疏的,怀有恶意的,并无恶意的,都在把她往死路上赶。 祥林嫂生活的鲁镇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地方。在这里,封建的等级关系是天经地义的观念:祝福前女人忙于准备“福礼”,但祝福时“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婆婆为了赚钱,可以用买卖方式将新寡的媳妇强行再嫁;主人可以随意摆布女佣 的命运。男尊女卑,上尊下卑,长尊幼卑的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是被异常严格的遵守着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一般女人的地位尚且低得可怜,曾经嫁过两个丈夫的祥林嫂,被婆婆卖掉,祝福时不让沾手被主人鲁四一脚踢开,自然更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的了。这就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祥林嫂是被活活逼死的,吃掉她的人们当中,有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他的窗下的案头上摆着“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和《回书衬》,书房中有陈抟老祖写的“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他是旧礼教的化身,信奉最腐朽、反动的理学,把“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奉为“天理”,宣传“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在婚姻关系上,要求女子从一而终,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理论,以牺牲妇女的幸福为代价来维护“夫为妻纲”的神圣法则。 祥林嫂处在这样理学严密统治之下,首次到鲁四老爷家中作佣工,“四叔皱了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到她还有力气可榨,还是收留她当佣人。当她第二次到鲁家做工时,鲁四道貌岸然地说:“这种人似乎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一套封建说教,正是害死祥林嫂的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因而祥林嫂即使捐门槛恕罪,也仍然未能得到鲁四老爷的承认和饶恕,她始终被看成了“不干不净”的浊物。而这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致命因素。 柳妈,从阶级地位来看,是个被剥削、被压迫者,“是个善女人”,但她对祥林嫂额角上伤疤的嘲弄和劝祥林嫂捐门槛一事却不自觉地传播了封建迷信和封建道德,从而加深了祥林嫂的悲剧。她以为这是积功德、行好事,但恰恰是她帮鲁四老爷等等杀死了祥林嫂。当然柳妈头脑中的封建迷信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造成的。柳妈中了毒又去害人,反映出下层社会的不幸,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残酷和罪恶。 鲁镇的群众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也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给祥林嫂带来的是精神上的透骨的严寒。 祥林嫂叙述关于阿毛遭狼的故事时,最初似乎在鲁镇的人们中也有一些反映:“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收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而女人们“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然而这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正的同情吗,不是的。这些人不过是把祥林嫂的故事当作一出情节悲惨的戏曲在观赏罢了。你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听完以后, “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而大家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戏剧的故事看熟以后,“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相反的,读者看到的是这些群众的烦厌与鄙视,是又冷又尖的嘲弄与戏笑,是回避犹恐不及的疏远。正如鲁迅先生所写:“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这是一种彻骨穿心的冷漠,是一种失去人的良知的精神麻木。它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进程。 此外,祥林嫂还遭到一些非社会性灾难:伤寒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野狼叼走了祥林嫂的儿子。在这种种不幸与摧残下,在四权夹击下,祥林嫂被折磨得体无完肤,精神心灵受到严重创伤,我们由她四次重复“我真傻,真的”关于阿毛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其精神麻木,简直如同一个痴呆的傻子了。祥林嫂三次不同时期的外貌和眼神的变化,形象的显示了她身受的迫害日趋严重,所过的奴隶般的生活日益悲惨,心灵所遭到的折磨日渐加剧,这些精神面貌变化正是被封建礼教摧残、压迫的结果,这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无疑是一种血泪的控诉。 (三) 再看祥林嫂反抗的一面,中间有些却仍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她先是躲避婆家的逼迫而逃到鲁镇。接着又是大闹婚礼,头撞香案。这都是因为他深受封建道德贞节观念的影响。但前者更为进步,那是她对封建道德中的媳妇受婆婆完全支配的一次反抗。简而言之,便是她对封建道德的一次反抗。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祥林嫂拼命的赚钱去捐门槛,便是为未来的生活争取希望。只可惜,这一次她的思想仍是封建化的,尚未意识到鬼神的存在的可能性,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封建的做法去争取希望。后来,她在祝福日中抢着去帮忙。此时,她已不觉得自己的身份有何不妥。最后她和"我"的对话,更加进步。此时,她的思想已逐渐被自己动摇,对神鬼的疑惑,便是对自己捐门槛一类事的否定,也是对自己敬畏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准则的一次冒犯。这时候,她已经将反抗进行到最高点。也许她还想发展下去。但多年来对自己的提问,外界的刺激,终于将她击溃了。一夜间毙命非无迹可寻,她对自己遭遇的念叨,两眼的黑圈,而后来常常忘事则进而证明她是常用脑。一个帮工有何用脑之处,必定只有心灵上的斗争了。而且她四十岁便出现挣扎,可见她早已开始了抗争之路。这也是她和一般妇女不同之处,也是最后结局不一般的原因。 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虽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她的勤劳、善良和极为悲哀的反抗本身就是悲剧性的。不是吗,她的逃婚,她的抗婚,她的 所谓捐门槛赎罪,她的临终发问灵魂的有无,她哪里知道她的这一切祈盼掌握自己命运的举动,本身就是无法实现的悲哀,正如想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 鲁迅先生不仅描写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也塑造她的反抗形象。然而由于她尚未觉醒,阶级意识不够鲜明,因而在反抗和挣扎中充满了盲目性,虽然渴望摆脱痛苦,结果却总是自投罗网陷于更深的痛苦之中。 祥林嫂的小丈夫死后,受尽婆婆的虐待,只好逃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在笼罩着浓重的封建思想的旧社会,敢于冲破家族统治的囹圄,独自逃出来,依靠劳动渡日,这无疑是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它充分反映祥林嫂勇于追求美好生活与反抗不公平待遇的倔强性格。但是,祥林嫂的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她逃的只是封建家长制,而不是整个封建思想制度。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当女佣。“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年底繁重的劳务,全是一人担当”。这实际上是一种为地主出卖劳动力的奴隶生活。“然而她极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出白胖了。”这时她已不再想逃,甚至有点留恋这个主子的家了。鲁迅说过,中国历史上只有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的奴隶时代。”?“实际上,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到„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祥林嫂正是这样,她的反抗,并没有争到“人”的资格,最多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然而她反而满足于这种奴隶地位。祥林嫂的缺乏觉悟大大限制了她以“逃”来反抗的彻底性。 祥林嫂被卖再嫁贺老六,成亲那天,她闹得“真出格”“她一路只是嚎、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祥林嫂这种异乎寻常的吵闹,奋不顾身的冲撞,表现出她对于自己牛马似的被买卖的遭遇的强烈抗议,是一场捍卫人的尊严的抗争。但是,祥林嫂的这一撞也显示了她的落后性。她的这种表现,含有对失节事极大的理学法则的遵从,她宁可撞死,也不再嫁。 祥林嫂的捐门槛,反映了她希望能甩掉压在身上的沉重的包袱,洗刷身上的污秽,让自己能象一个正常的人那样生活,享有人的一切权利。这是一种要求摆脱非人地位的挣扎,是对正常的人的生活权利的渴望,这些都是富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祥林嫂的捐门槛也同样显示了她的愚昧的一面。她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人的权利,仍然只是希望能做稳奴隶。因为她所不满的只是在鲁四老爷祭祀时她“没有事情做”,只能坐在灶下烧火的地位,争取的是能够象别的奴隶那样, 理直气壮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她本身并无罪孽,然而她却屈从于理学法则而承认自己犯了大罪;她要求摆脱非人地位的努力采取的竟是封建迷信的方式。 祥林嫂捐了门槛后,鲁四老爷仍然不承认她的赎罪,四婶仍然不准她拿祭品,她的非人地位没有丝毫的改变,依然未能争取到人的生活权利。她的全部希望都破灭了。从此她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一个木偶人,沦为乞丐。几年后,祥林嫂向我提:“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等一系列问题,并带着这些疑惑死去。正如作品里写道:“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祥林嫂的问,表现了她对现有秩序的大胆怀疑,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统治的挑站。这是勇敢的叛逆,同时也洋溢着一种热烈的希望。一个妇女承受了如此深重的压迫,在一切都绝望的时候,还敢于希望,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希望之火,这一切都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祥林嫂的希望也有消极色彩:她希望其有,死后一家人可以团圆,她仍把希望寄托于封建迷信;希望其无,免得经受在地狱里被锯成两半的酷刑,她依旧在受到阴司恐怖的严酷折磨。这种深刻矛盾,又说明无论生前死后,她对于前途都感到十分茫然。 纵观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发展过程,充满了悲剧性。她的奴隶性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愚民政策下的必然产物。她的反抗是自发的,盲目的,并没有冲破封建礼教罗网,她既没有找到造成自己不幸命运的根源,找不到摆脱悲惨命运的正确出路,而且她的反抗挣扎本身,就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烙印。她的不愿再嫁,分明受了“妇女从一而终”封建礼教支配,她对有无灵魂有无地狱问题的恐惧,显然受了封建迷信的影响。这就更加深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显示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深广和巨大。充分表明鲁迅先生的意图:把劳动妇女从封建礼教压迫中解放出来,迫切艰巨。 祥林嫂勤劳质朴,坚毅善良,同其他劳动妇女一样热爱生活,希望独立做人。然而她一生命运悲惨:两次不幸婚姻,丧子丧夫,在礼教压迫下奴隶地位也随之变化。导致精神面貌每况愈下。虽也有过抗争和希望,但她的反抗是自发的,盲目的,徒劳的,因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悲剧性,致使其最终沦为封建礼教迫害下的牺牲品。通过她的不幸遭遇,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吃人罪恶,从而激起我们对封建制度的无比憎恨和对妇女问题的认识。 第1页 共3页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艺术形象,不仅是对吃人社会无情的鞭挞和控诉,而且也以此揭示其社会的病根,从而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女性一直都享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亲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我们还常常听到职业妇女的痛苦的呻吟,评论家的对于新式女子的讥笑。她们从闺阁走出,到了社会上,其实是又成为给大家开玩笑,发议论的新资料了。这是因为她们虽然到了社会上,还是靠着别人的“养”;要别人“养”,就得听人的唠叨,甚而至于侮辱。我们看看孔夫子的唠叨,就知道他是为了要“养”而“难”,“近之”“远之”都不十分妥贴的缘故。这也是现在的男子汉大丈夫的一般的叹息。也是女子的一般的苦痛。在没有消灭“养”和“被养”的界限以前,这叹息和苦痛是永远不会消灭的。这并未改革的社会里,一切单独的新花样,都不过一块招牌,实际上和先前并无两样。拿一匹小鸟关在笼中,或给站在竿子上,地位好象改变了,其实还只是一样的在给别人做玩意,一饮一啄,都听命于别人。俗语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就是这。所以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自然,在生理和心理上,男女是有差别的;即在同性中,彼此也都不免有些差别,然而地位却应该同等。必须地位同等之后,才会有真的女人和男人,才会消失了叹息和苦痛。 在真的解放之前,是战斗。但我并非说,女人应该和男人一样的拿枪,或者只给自己的孩子吸一只奶,而使男子去负担那一半。我只以为应该不自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而不断的为解放思想,经济等等而战斗。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但自然,单为了现存的唯妇女所独有的桎梏而斗争,也还是必要的。 注:?“第三种人”是指苏汶。《论“第三种人”》收在鲁迅的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中。 ?出自鲁迅杂文《灯下漫笔》原句是:……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 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 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祥林嫂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她具有勤劳、善良、质朴的品质,处于社会下层,对封建制度对她的迫害进行了一定的反抗,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经济压迫和精神摧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读者读了这篇小说,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读者从感情上走近祥林嫂呢, 下面从小说的构思、道具、祥林嫂反抗的性质、结果、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感情世界。 祥林嫂形象: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提出了妇女命运问题,这个形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阅读中要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心灵的“情”弦,一旦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来,那么这个形象就会在你的心中迸射出生命的活力。无疑也会大大的了解祥林嫂,从感情上就会走进祥林嫂。 祥林嫂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她具有勤劳、善良、质朴的品质,处于社会下层,对封建制度对她的迫害进行了一定的反抗,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经济压迫和精神摧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读者读了这篇小说,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从感情上走近祥林嫂呢, 下面从小说的艺术构思、祥林嫂反抗的性质、反抗的结果、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了解祥林嫂的感情世界。 一、 从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1、 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而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看来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的一生里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2、 孟春之日,被迫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尽管当时她一路的嚎哭、叫骂,“喉咙哭哑了”,“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得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春天,对于她简直就是灾难,春天,带给她的是疯狂的人格侮辱,春天,是她心灵备受摧残。 3、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的做了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祥林嫂有了儿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权利。可“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第二次丧夫又给她精神上一个沉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这唯一的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一丝春光。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不公平的从她怀里夺走了仅有的一丝春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这个悲惨的情节再次发生在春天,而且随着“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4、 迎春之日,凄惨死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贫穷悬殊,反差巨大,这一结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 从道具、服饰上看,“开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头绳,表孝心”。 鲁迅的作品,道具设置是非常独特的。祥林嫂一出场,一股浓浓的悲剧情调沉重的袭人心鼻。除了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肖像描写之外,还要归功于作者精心制作的道具:竹篮、破碗、裂竿,“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极其简单的道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碗“破而空”生活凄凉可想而知,竹竿下端“开了裂”可见沦为乞丐的岁月之长,读罢,怎能不让人心碎悲伤、怜悯。 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 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份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 规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有力控诉。 三、病态的社会、人们,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祥林嫂生活在清末,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悲剧。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只能用无尽的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 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性格。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揭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曾说过:“人,归根到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祥林嫂为什么会死,以及死后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显然与周围的人有密切的关系。如下图: 四叔四婶 冷酷 残忍 婆家人 强抢 祥林嫂 嘲讽奚落 鲁镇人 我 同情不愿介入 误导同情 柳妈 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柳妈的同情、误导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 不能,寻死又不敢。 祥林嫂一生受尽压迫侮辱,在精神方面所受的毒害尤其厉害,虽然她不甘于屈服,然而她面对的不是青面獠牙一望即知的恶霸,它所处的环境甚至充满了“平和”的祝福之祥气,正如“四叔”书房装饰的朱榻大“寿”字以及对联所显现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祥和气氛一样,她所处的环境很具虚伪性,可谓杀人不见血。 鲁迅在小说中展示了整个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通过这些典型环境的描写,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指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祥林嫂不仅经济上受剥削摧残,而且又受到了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从小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反抗的性质以及悲剧色彩是不同的。 四、反抗的性质盲目的,结果是惨重。 祥林嫂的反抗,为了逃避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为了反抗婆家的捆绑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为了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去捐门槛;临死前大胆的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些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因为她被卖改嫁时的出格反抗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是受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等封建伦理思想的毒害;她之所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临死怀疑鬼神有无,是她听了柳妈的迷信话语,怕死后被据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因此,她的反抗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她的抗争是为了做稳奴隶的抗争,她的抗争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抗争的结果不是跳出“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这种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当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穷富悬殊,反差巨大,这一结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典型意义不同 由于祥林嫂反抗的性质和结果不同,因而这个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意义也有所不同。 《祝福》里的祥林嫂受着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束缚,所承受的压力远比我国古代妇女多得多、重得多。试想,对于一个只求生存的祥林嫂来讲,如果没有婆婆的势利,凭她的勤劳和“顺眼”,很有可能会在鲁四老爷家干下去,而不至于被卖再嫁,再遭厄运;夫死子亡后,如果不是贺大伯赶她,也许会在贺家凹度过残生的;再到鲁镇后,如果不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鲁四老爷在精神上的摧残,她也不会精神麻木、“不见伶俐”,也很有可能会在鲁镇苟且一生;如果没有柳妈的“善意”的指点,她也不会那么快就走上末路,以至于临死也未能摆脱死后的恐惧。可以说封建礼教全方位的压力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到绝境,终至沦为乞丐。当人们欢庆的时候, 她却怀着对生的疑惑死的恐惧像“尘芥”一样被扫出世界。祥林嫂的悲剧,使人们看到套在脖子上的四条绳索。尽管她不断挣扎,表现了最大的韧性,依旧冲不破罗网,争不到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也就是鲁迅小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作品的深刻意义还在祥林嫂在鲁四老爷等封建势力迫害下,周围的人不但不同情她,反而蹂躏她、践踏她,反而对她的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丁玲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她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像柳妈就是因同情祥林嫂而给祥林嫂“增加痛苦”的一个。病态的社会以及病态社会的人们的存在造成了祥林嫂悲剧,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悲剧。正因如此,祥林嫂的悲剧在引起人们的同情之后便是凝重的沉默,是那种不是灭亡就是爆发的沉默,是于无声处的惊雷。 六、社会效应上看,祥林嫂更值得同情。 典型意义的差异必然导致社会效应的不同。刘兰芝等古代妇女形象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一千多年,其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对封建势力并无多大震动,封建势力照常发展,且年久愈深,到祥林嫂时代积重难返。倒是那些古代妇女形象出现后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出现了杜丽娘(《牡丹亭》)、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形象。而鲁迅笔下的这个形象出现只有几十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势力便被推翻了,中国妇女也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这一精神枷锁。我看,这一结果与鲁迅在小说里塑造的这个女性形象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劳动妇女长期以来受着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尤其是经过宋明理学者的大肆宣传,而到清末的祥林嫂、爱姑、子君时代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祥林嫂的命运比刘兰芝等古代妇女要悲惨的多。而统治者最残酷的时候,也就是它们即将崩溃的时候,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鲁迅应运而生。他把妇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写他写的妇女问题的小说,比之于同时代的作家写的妇女问题的小说,有着更为丰富、深刻的内容,和更为高出的思想境界。其中重点是他以妇女问题为突破口,在解剖中国社会,解剖它的组成细胞——家庭,从而探索改革中国社会的道路。当然也包括妇女解放的道路。在探索中,他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进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解放妇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他“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忧国忧民的思想驱动下,毅然弃医从文,挥笔呐喊,写下了《祝福》为代表的一系列反封建礼教的文章,《祝福》让人们“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毅然的举起了反封建的旗帜。 在祥林嫂身上他不但写了封建制度加给他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种种绳索和毒害,不但写了他的悲苦生活,而且写了他的反抗和觉醒,开始显露了蕴藏于她本身的反抗力量;祥林嫂这个形象给人以希望,而且预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是无可阻挡地向前发展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祥林嫂这个形象的悲剧里可以看出,妇女要获得完全自由,个性要解 放,经济上必须独立、政治上必须自由,她的悲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她处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下,最终惨剧发生。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地位低下,完全没有自己的权利,鲁迅先生就是要揭示她们的悲苦生活,帮助她们寻找出路,争得做人的权利。在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它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让她们以各自血淋淋的伤痕、酸苦的泪水,走过读者面前,从而揭示那黑暗的底层生活,这些形象既是独立的,又有其内在的联系性。 总之,在阅读中要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心灵的“情”弦,一旦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来,那么这个形象就会在你的心中迸射出生命的活力。无疑也会大大的了解祥林嫂,从感情上就会走进祥林嫂。
/
本文档为【第二章_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