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7-11-06 16页 doc 60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1.技术创新的涵义与特征 (1)技术创新的涵义 “创新”这一概念是由著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1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活动可以是下述活动之一:?生产新品种。?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方式。他指出,这些创新活动均可使进行创新的企业和个人赚取高额利润。但是,熊彼特并没有对技术创新下严格的定义,也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做专门的研究。对...
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1.技术创新的涵义与特征 (1)技术创新的涵义 “创新”这一概念是由著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1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活动可以是下述活动之一:?生产新品种。?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方式。他指出,这些创新活动均可使进行创新的企业和个人赚取高额利润。但是,熊彼特并没有对技术创新下严格的定义,也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做专门的研究。对技术创新概念做出清晰描述的是著名学者索罗(S.C.Solo),他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需要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在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不少学者都在技术创新概念上做过较接近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缪尔塞(R.Mueser)对以往有关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做了整理分析。在他搜集的300余篇相关中,约有3/4的论文在技术创新界定上接近于以下表达: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缪尔塞将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一定义突出了技术创新活动的非常规性和必须获得最终的成功实现的特点,比较简练地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 我国的广大学者在对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做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技术创新的涵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 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上述技术创新的涵义表明: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获取潜在的超常规的商业利益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是技术创新的手段,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是技术创新的标志。 总之,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形成过程,也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还应包括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也就是新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 (2)技术创新的特征 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其本身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创造性。技术创新直接表现为创造出新的资源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本身必然伴随着改进与提高的创造性活动,这是技术创新的最基本的特征,正是基于这一特征,熊彼特将创新活动形容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 2)累积性。每一轮新的技术创新都是要以先前的创新成果为基础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组合,而是在已有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对旧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扬弃和技术突破。 3)效益性。任何层次及规模的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这是实现预期的创新目标的物质性保证。伴随着这种投入,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又总会相应获得一定的新增财富或比较利益,这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所在。技术创新的效益性还表现为技术创新会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效益以及宏观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持续不断的技术 创新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4)风险性。技术创新所能获得的增量收入的多少又是与技术创新活动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相对应的。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活动都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增量收益,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又是一项风险系数很高的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因素是可控的,但也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是事先难以估计或把握的,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5)扩散性。促使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最大的经济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成功的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扩散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促进发展、增进财富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宏观经济效益才能得以实现。 2.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其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0f-the-Corporation)是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来的,他们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解释为企业的“一组先进的技术和谐组合”。这里提到的先进技术不是单指科学技术,它既包括科学技术,又包括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因此,可以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发明独特营销手段和运用独特管理方式诸能力的特定组合,是以一定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群体。它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其与企业的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交互作用,而生成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合成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途径依赖性和累积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按增长率来衡量,最成功的企业都采取集中在某个或某些(少数几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上的做法,并且企业的产品改进和提高也围绕这个领域来进行。 2)组织结构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复合的,它不仅是由技术因素决定的,而且与企业的组织、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协调有序的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效应,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超越员工个人的技术能力。 3)粘滞性。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在它形成过程中,企业主体的内质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与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不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竞争对手之间形成质的差别。 4)暗默性。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作技巧与诀窍等技术特性,还包含了企业管理和文化特征,其内容大部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的,表现出明显的暗默性特征。正因如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了解,轻易复制,所以它能成为企业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包括企业的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内的复杂系统。 1)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能力的强弱。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静态和动态双重特性,静态技术创新能力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储存水平,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则表现为对企业技术存量的应用和操作,涉及技术创新的递增和重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既要注重增强静态技术创新能力,更要注重增强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因为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更为重要。此外,要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则还需要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 2)企业的反应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作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3)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在外部环境相对平稳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和企业主要资源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技术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 4)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需要通过产品来展现,而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则是关键,因为它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取得产品质量竞争优势和成本竞争优势。 5)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包括企业对市场营销过程、销售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它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将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6)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等诸因素,它的作用在于通过管理过程的化、程式化而将企业的技术知识和生产技巧融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企业组织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转换的效率。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企业诸方面能力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企业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经营的灵魂。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并注重其有机结合。 1)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它包括员工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与结构,企业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以及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这些既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职工个人和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技能的更新与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重组。企业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2)技术体系的完善。技术体系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和技术组成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有机系统,它既包含以知识技术为表现形式的隐性技术资源,也包含以核心产品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技术资源。企业技术体系通常以一项或几项关键技术为核心,企业的技术优势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核心技术上,识别、开发与有效利用这些核心技术,并围绕之形成独具一格的技术体系和核心产品,常常能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奠定基础。技术体系的建设是企业的战略行为,拥有先进的或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近期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具备了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但技术体系的建设一定要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进行,因为企业单纯在技术上的优势并不能必然地导致企业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 3)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组织管理体系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系统体现的对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活动进行组织、激励、控制的系统。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系统,优化配置和高效地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形成企业的整体优势,以利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参与市场竞争,在创新与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4)信息体系的培育。由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时获取有关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在组织内部迅速准确地传递、处理信息是企业成功的前提,因此企业信息体系的完善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方面。 5)价值观念的更新。价值观念是在企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工作态度、行为规范的总称。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无形因素,它强烈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与偏好,并通过经营决策过程和行为习惯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践中。如果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在企业内形成巨大凝聚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反之,则会束缚管理者和职工的思想,使之墨守陈规,因循守旧,严重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相比较而言,企业知识技能、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不适应客观环境发展变化的情况,企业较容易识别,也会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而价值观念则是无形的,在酿成苦酒之前有时很难意识到它的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观念的落后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克服价值观念落后是培育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3.技术创新的作用 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技术创新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前提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在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时指出:就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国家包括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大多数企业已经走出了资源推进型增长方式,发达国家企业则已经经历了投资推动增长方式而进入了创新推动型增长阶段,而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大多数企业则仍处在投资推动阶段。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也主要依赖投资推动,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众多和经济落后等许多问题的存在,又迫切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我国企业也要尽快走上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的道路。 (2)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交互作用,而生成的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中,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Drucker)曾指出,现代企业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营销;二是创新。其中,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日本学者则将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联系起来,他们经过研究指出,一个企业的R&D费用如果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l,,那么,这个企业注定要失败;如果占3,则仅仅可以维持企业发展;如果占到5,则可以参与竞争;如果达到8,以上,那才可能有竞争力。在现实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则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转移或扩散行为相关,决定着企业的产品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3)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动力源 我国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疲软”。这种产品疲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竞争性疲软,即产品并非处于衰退期,只是因为产品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乃至售后服务上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为解决生产经营的燃眉之急,只有依靠进口,从而导致国内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另一类是结构性疲软,即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其中某些产品甚至已进人淘汰期,不适应用户的需求,从而导致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归根结底,产品疲软是由于企业没有按用户需求而进行产品创新的结果,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4.技术创新的种类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广度及深度的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加以不同的分类。 (1)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按技术创新的对象来划分,可以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1)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可分为重大的产品创新和一般的产品创新。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著变化者可称为重大产品创新。重大的产品创新往往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相联系。一般的产品创新是指在技术原理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所做的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如由包装箱发展起来的集装箱,由收音机发展起来的组合音响等。这类技术创新对企业也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不断吸引大量的顾客,为企业产品开辟广阔的市场。 2)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一般之分。重大工艺创新往往伴有重大的技术变化,与采用新的技术原理相联系。一般的工艺创新往往是对产品生产工艺的某些改进,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些措施,或导致生产成本降低的一些方法等。工艺创新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往往取决于它的应用范围,而不完全取决于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一般来说,具有广泛应用范围的技术创新必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渐进性技术创新与根本性技术创新 按照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的强度,可以将技术创新划分为渐进性技术创新和根本性 技术创新。 1)渐进性技术创新。渐进性技术创新是指对现有产品和工艺的非质变性的改革与改进。它虽然是一种非质变性的创新,但其重要性却不可轻视,这种改进的不断进行最终也可能使某项技术产生质的突破,也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影响,也可能具有良好的商业价值。 2)根本性技术创新。根本性技术创新是指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并在商业化方面取得成功,获得相应效益的创新活动。这类创新活动,通常都是企业研究开发部门精心研究的结果。 (3)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和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 1)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是指由于技术创新而缩小了在生产要素构成中物化劳动的投入比例,从而导致生产向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转移。 2)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是由于技术创新而减少了生产要素中活劳动的价值构成比例,从而促使生产方式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移。 5.技术创新的过程 (1)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表明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一般形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五代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1)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5-1所示。 该模型表明:研究与开发(R&D)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是由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R&D,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引入市场,市场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该模型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第一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2)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5-2所示。 该模型表明:市场需求是R&D构思的来源,市场需求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激发为之寻找可行的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引发的结果,市场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该模型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属于第二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5-3所示。 该模型表明:技术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及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只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特例。该模型形成于20世纪70 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属于第三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4)一体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一体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5-4所示。 该模型表明:技术创新过程不是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序列性过程,而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的过程,它强调R&D部门、设计生产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该模型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属于第四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一体化创新过程的结构框架如表1-5-1所示。 表1-5-1 一体化创新过程的结构框架 创新阶段 详细设计与开发 职能 概念开发 产品计划 商业化准备 市场引入 阶段1 阶段2 提出开发选择部件并完成产品的细化产品设对工厂试生对上市产品 新技术、新与供应商沟详细设计;计;对中间产的产品进进行评价, 产品的构通;建立早与工艺设计试验产品进行检测和评发现新问题设计 思;建立模期产品系统师合作试制行检测;解价;解决技并加以改进 型实施模原型;确定产品原型;决技术难题 术难题 拟 产品结构 测试产品原 型 提供市场确定目标顾指导顾客测指导顾客对为产品投入为分销渠道 需求信息;客;估计销试产品原产品进一步市场做准供货;进行 提出新产售收入和毛型;参与评测试;评价备;培训销产品促销; 品概念并利;帮助研价产品的原产品原型;售人员和现与关键顾客营销 进行市场究开发人员型设计 策划新产品场服务人联系、沟通; 调查 与顾客进行首次亮相;员;设计定提供售后服 早期沟通 制定分销计单接受和处务 划 理系统 提出并研估计制造成完成详细工安装测试设进行商业目进行商业化 究、审查各本;确定工艺设计;设备;建立工的工厂试生生产,达到 种工艺概艺方案;实计、制造或艺规程;制产;细化工预期的质制造 念(构思、施工艺模采购工具和定操作程艺设计;培量、产量和 方案) 拟;选定供设备;作产序;进行产训人员和落成本目标 应商 品中试工艺品中试 实供应渠道 准备 5)系统集成网络模型。系统集成网络模型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原型,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认为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体化的职能交叉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该模型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属于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总之,科学技术在飞速地变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也在不断地更新。创新过程正变得更快、更灵活、更有效率,并越来越多地使用新的信息技术。同时,由于创新过程涉及的因素比以前更多,创新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组织管理更具柔性,建立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 (2)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在逻辑上通常划分为以下诸阶段:?产生创意构思。?评价创意构思。?开发试验模型。?进行工业原型开发,制定技术规范,进行现场工艺试验和新产品试生产,并进行市场测试和营销研究。?创新技术的初步实际应用或创新产品的初次商业化生产。?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或创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创新技术扩散。 在实际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上述阶段的划分不一定也不可能十分明确,各个阶段的创新活动也不一定按线性序列递次进行,有时存在着过程的多重循环与反馈以及多种活动的交叉和并行。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及其管理,主要应侧重于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及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包括创新计划的制定、创新构思的形成与评价、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组织与控制以及创新过程的阶段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正是探讨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管理的内容大体上如下: 1)技术创新计划的制定。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计划是提高创新过程的效率和成功率的前提。创新计划要服从企业的总体目标。创新计划的制定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目标、环境和条件。通过深入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弄清问题,发现机会,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向和路径,明确具体的创新目标,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就一般情况而言,企业制定创新计划首先要进行创新对象的选择,即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所处产业的类型和发展状况,决定是进行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传统的观点认为在产品引入阶段主要是进行产品创新,到了产品成熟阶段则主要进行工艺创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行的时代已经到来。 2)创新构思的形成与评价。创新过程始于创新构思的产生,创新构思产生于激发创新 构思的信息源。激发创新构思的信息源大多数来自企业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竞争对手的举动,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源。创新构思就是在综合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的。 创新构思形成之后要进行创新构思的评价。创新构思评价的目的在于权衡创新项目的费用,潜在效益与风险,对不同的创新构思进行筛选及组合,发现创新构思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创新构思提出建议,协调多个不同项目的开发进程及创新所涉及部门的工作。产品创新构思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潜力、市场变化趋势、市场稳定性、创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可行性、资源可支持性、迅速实现商品化的可能性等。 3)开发过程控制。开发过程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计划、开发活动计划和各阶段的开发产出目标;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纠正偏差,调整计划和目标;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活动;消除开发过程中企业内部技术转移的障碍;解决因意外情况出现或影响开发的企业内外部因素变化导致的有关问题。 4)创新阶段整合。创新过程分多个阶段,创新的各个阶段常常由不同的小组或职能部门来完成。小组或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因此,创新过程中的阶段整合往往成为企业创新过程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创新阶段整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串行整合、交叉整合和并行整合。 串行整合是一种传统的创新阶段整合方式。在串行整合方式下,创新构思形成、实验原型开发、工程原型开发、小批量试制、商业规模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这些阶段依次完成。上游阶段的任务完成以后,创新阶段成果被移交到下游工作部门,下游阶段的工作才能开始。 交叉整合有两重含义:?在上游阶段的工作还未完成时就开始下游阶段的工作。?在每一个上游工作阶段都吸收一定的下游工作部门的人员参加,从而在不同创新职能部门的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交叉。 并行整合是一种全新的创新协调与管理方式。并行整合方式也称为同步工程或并行工程,这是一种在创新过程中支持集成化并行作业的系统方法。它要求把创新看成是多职能部门并行推进的过程,各部门一开始就一起运行。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创新过程中的全部因素,及早沟通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消除,尽量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
/
本文档为【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