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行政管理总结

2020-03-08 22页 doc 41KB 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行政管理总结第一章公共行政学 (1)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1.行为科学学派 2.决策理论学派3.系统理论学派 (2)20世纪80年代以来:1.新公共管理理论 2.政府治理理论 3.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公共能量场”) (3)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与意义 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方法——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PS:经验方法又叫实证方法(注重于个别事例的特殊性的研究的方法是案例方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 (1)雷格斯的行政生态模式: 1.农业社会——融合型行政模式 2.工业社会——衍射型行政...
行政管理总结
第一章公共行政学 (1)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1.行为科学学派 2.决策理论学派3.系统理论学派 (2)20世纪80年代以来:1.新公共管理理论 2.政府治理理论 3.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公共能量场”) (3)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与意义 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方法——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PS:经验方法又叫实证方法(注重于个别事例的特殊性的研究的方法是案例方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 (1)雷格斯的行政生态模式: 1.农业社会——融合型行政模式 2.工业社会——衍射型行政模式 3.过渡型”社会——棱柱型行政模式 (2)经济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经济环境——经济力量、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科技发展水平 PS:1.经济力量从根本制约着行政系统的规模、体制结构与运行方式 2.经济体制其核心是社会资源调配制度 3.经济体制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职能范围、运行方式及手段 (2)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 3.受限市场模式(价格的不可决,在我国表现为价格双轨制和全国市场的分割性) (3)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 3.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 (4)我国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 1.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 2.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 3.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 3.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 第三章行政权力 (1)行政权力的特征: 1.主体:国家行政机关、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 2.客体: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 3.目的:实现国家意志 4.重要基础:国家强制力 (2)行政权力的来源 1.人民群众才是国家权力的唯一来源 2.人民的授权是政府及其权力存在的唯一合法根据 3.人民正是通过法律这一形式将其部分权力让渡给行政机构 (3)行政权力的特性及其价值取向:1.公共性(是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2.执行性3.有限性 (4)行政权力公共性的体现※: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权力的活动领域是公共事务,不是私人事务;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 (5)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 1.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是一种公共责任 2.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 3.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 (6)重构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思路 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 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3.实现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 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第四章行政职能 (1)强势政府时期(“积极干预”政府时期)特点: 1.行政职能范围大大拓展(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兴办国有企业、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政府社 会管理职能的加强) 2.行政职能方式更加复杂多样(广泛使用法律手段;使用计划手段;制定产业政策;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采取直接的行动手段) (2)有限政府时期特点: 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 2.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 (3)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及其弊端 1.特征:a.集中计划管理 b.微观直接管理c.片面强调政治职能 2.弊端: a.政府机构膨胀 b.资源配置效率低下c.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d.容易产生腐败 (4)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必要性 1.是建议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3.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5.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5)职能方式的转变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6)职能关系的转变 1.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政企关系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五章行政管理机构 (1)人类为什么需要政府?作用 1.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2.执行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维持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市场秩序 (2)国务院:1.中央人民政府 2.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3.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3)依其行使职能的不同进行分:1经济类行政管理机构2.社会类行政管理机构 3.政治类行政管理机构 (4)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1.适应性原则(这是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最基本原则)2.协调性原则 3.权责相称原则 4.精干高效原则 5.法制性原则 (5)行政管理机构编制:1.职能管理 2.机构管理 3.人员编制管理 (6)为什么要进行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1.外部因素:a.经济体制转变b.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c.社会发展程度d.国际环境的转变 2.内部因素:a.机构的过度膨胀 b.人员素质不高、弱化 (7)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基本目标 1.总体目标: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2.具体目标: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b.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c.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 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8)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基本内容(西方国家) 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 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 4.强化综合协调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 (9)中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经验(基本内容): 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 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即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 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 第六章行政管理事务 选择居多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 (1)行政组织四要素:1.行政职位(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2.行政人员(最活跃的因素) 3.行政体制(决定了行政组织的运作形式) 4.精神要素(主观因素) (2)行政组织设计影响因素:1.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 2.行政组织的技术特征 3.行政组织目标、职能与环境和行政组织技术特征的匹配性 (3)1.管理层次:是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指一个组织系统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2.管理幅度:是横向结构,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 (4)行政组织中的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1.根据冲突主体的不同对组织冲突进行分类:※ 2.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冲突 3.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 4.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 5.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5)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主要方式:1.谈判 2.调处3.服从权威(解决上下级行政组织冲突的常见方式) (6)行政组织的变革趋势: 1.行政组织结构 a.横向:职能部门之间的地位从不平衡走向平衡;部分增多 b.纵向:从尖塔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发展 2.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 a.在行政组织体制内部,既出现了横向分权趋势,又出现了纵向分权趋势 b.行政组织部分权力向社会组织转移 (7)授权艺术 1.原则:a.权责统一原则b.视能授权原则c.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d单一隶属原则 2.方式:a.充分授权 b.不充分授权 c.弹性授权d制约授权 (8)行政沟通的过程: 1.信息发送者的意愿——发送者选择信息传递的媒介——确定发送信息的时间、途径和方式——接受者接受 信息——接受者将信息再编译为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即对信息的再理解——接受者采取行动 (9)行政沟通过程中的行政信息 1.特征:客观性、时效性、共享性、政治性 2.地位:行政信息是行政沟通的物质基础;行政信息的质量是行政沟通高效、畅通的依据和保证 (10)行政信息的公开化及其作用 1.所谓行政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将凡不属保密范围的行政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发布以使行政信息为社会所广泛 知晓并得到充分利用的行政沟通行为。 2.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 3.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4.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腐败 5.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6.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我国政府更好地适应WTO的要 第八章行政管理过程 (1)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决策的设计——决策方案的分析、论证与选择——决策方案的实施 (2) 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1.问题:a.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b.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c.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d.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2.措施:a.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b.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c.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d.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3)行政监督方式 a.合法性监督与合理性监督 b.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c.长期监督与暂时监督 PS.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是合理性监督;听证是事前监督;国政调查是事后监督;权力机关代表的质询活动是暂时监督(十人以上联名) (4)行政监督系统 1.外部:a.权力机关的监督 b.政党的监督 c.司法机关的监督d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 e.新闻舆论的监督 2.内部:a.一般监督(上下级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 b.专门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 PS:行政监察机关职权:检察权、调查权、建议权、行政处理权 第九章行政管理方法 (1)作用 1.是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 2.是执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 3.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 (2)行政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4.行为方法 (3)为什么要运用行政方法? 1.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 2.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 (4)行政方法的利弊 1.能够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上级的意图快速地向下贯彻,有处于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 2.会压抑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下级对上级的过分依赖;一言堂、家长制等不利于参与式的民主管理; 容易忽略横向的协调,有可能造成条块之间的矛盾 (5)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 1.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 2.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 3.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 (6)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 1.适度原则 2.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 1.法制教育优先的原则 2.法制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法治与心治相结合的原则 (8)特点: 1.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 2.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 3.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 (电子政务首行是观念的转变,是认识上的提高这也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关键因素) (9)电子政务的产生原因: 1.政府转型 2.因特网的发展 3.电子商务的驱动 4.全球化的竞争 5.大公司的驱动 6.领导人的政治意志 (10)电子政务的功能 1.能够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能够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于廉政、勤政建设 3.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从集权管理型向集散管理型转变 4.有利于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1.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第十章行政管理规范 (1)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构成: 1.行政道德准则(是行政道德体系中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或说根本准则,它是特定行政道德体系的实质与根 本所在,体现了特定行政管理系统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行政道德体系的灵魂) 2.为人民服务是行政道德体系最基本的准则 (2)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 1.规范与控制功能(最基本功能) 2.组织与调节功能 3.改革与稳定功能 (3)行政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 1.导向和约束功能 2.自我调节功能 3.示范与激励功能 (4)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 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 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 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 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 (5)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意义 1.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4.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6)以德行政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 2.有助于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3.有助于社会风气的优化 (7)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关系 1.区别:a.形成的依据不同b.运行的手段与内容不同c运行机制的不同 d.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 果不同 2.相互关系: a.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b.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 c.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d.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 第十一章行政绩效评估 (1)地位与作用※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2)我国现阶段大力开展和完善行政绩效评估,还有几下功能:※ 1.能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能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绩效 3.能改善和提高我国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3)根据评估的方法划分※ 1.经济评估指标(成本评估指标) 2.效率评估指标 3.效益评估指标 4.公平评估指标 (4)行政绩效评估的程序※ 1.制定计划——初步调查——管理控制评估——详细评估——撰写评估报告 (5)经济合理性评估方法 1.成本-收益评估方法(※步骤:估计成本和收益—成本和收益折现—得出最后结论) 2.成本-效益评估方法(※关注焦点:最低成本评估、最大效益评估、边际效益评估) (6)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经济体制的类型 2.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程度 3.大众传播媒介 (7)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政府的活动受资金预算的限制 2.政府部门的权力也受到限制 3.在官僚政府中,往往会导致行政机构和人员自我膨胀 (8)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公务员往往在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 2.公务员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职业素质必然制约着行政绩效 3.公务员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也是保证高效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 (9)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1.政府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 2.绩效管理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10)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效率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第十二章行政发展 (1)按照行政发展的内容来划分: 1.以解除政府管制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 2.以实行企业家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 3.以进行授权改革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 4.以实行灵活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 (2)行政发展的动力※ 1.外部动力 2.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主要) 4.文化因素 5.技术因素 6.内部动力7行政组织的演化8.组 织分工的细化9.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3)行政发展的阻力※ 1.外部阻力 2.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3.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3.内部阻力 4.来自既有行政制度 惯性的阻力 5.来自公务员的阻力 6.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 (4)行政发展的途径: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是行政发展的途径 2.行政改革的内容:功能调整、结构重组、行为变革 3.行政改革的原则: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坚持依法行政改革;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 (5)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 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6)WTO规则对我国行政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途径: 1.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途径产生影响 2.通过限制政府权力的途径产生影响 3.通过改变权力结构的途径产生影响 (7)加入WTO后行政发展的趋势※ 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 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
本文档为【行政管理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