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个感叹号

2017-09-05 28页 doc 54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三个感叹号三个感 叹号 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多才多艺 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祖父就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李煜多才多艺,不仅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造诣也很深。加上他为人厚道,所以备受大家喜爱。按照一般的顺序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但他的五个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
三个感叹号
三个感 叹号 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多才多艺 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祖父就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李煜多才多艺,不仅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造诣也很深。加上他为人厚道,所以备受大家喜爱。按照一般的顺序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但他的五个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李煜继位前几年,南唐国势走上了衰落,他的父亲在后周强大的攻势面前,最终将江北领土割让,南唐和后周隔长江对峙,但面对后周强劲的发展势头,南唐上下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已经无力挽救败势了。 青年皇帝无谋略 在北宋建立后,李煜的父亲就将南唐的都城迁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里去了,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几个月后,李煜的父亲病逝,李煜正式继位,当时年仅25岁。李煜非常信佛,结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李煜用宫中的钱招募人为僧,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诵佛,然后赦免。北宋皇帝听说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就很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而是整天念佛。 李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他很有情趣,也注 重豪华的排场,书法、绘画和文章都很出色,总之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没有皇帝特别是没有周世宗那样的豪气和统一天下的壮志,所以对于军事不感兴趣,即使有将领提出来,他也是极力压制。南都留守林仁肇说,他愿意领兵几万人北上,收复旧地。林仁肇还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他起兵的时候,李煜就向外发消息说林仁肇叛变,让宋朝廷知道,以后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国家,如果失败就杀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就是这样已经为李煜想好托词的,他也没有同意,只知念佛、添词、醉生梦死,静候亡期的到来。北方的后周他不敢与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朝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发兵攻击呢,”卢绛说:“臣请陛下以属地反叛为名先予以声讨,然后向吴越乞求援兵,等他们的援兵到了,陛下就发兵阻挡,臣再领兵悄然前去偷袭,就能一举灭掉吴越。”李煜根本就听不进去。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降格求安定 在北宋灭掉南汉后,李煜异常恐惧,上表给宋太祖,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然后又自己把政权降格,他下的书不称诏,改称为教,中央的行政机构也改变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 虽然不喜欢大修武备,不北伐,但李煜词的成就却很大。他的父亲就非常有才华,词也添得很好,在父亲以及当时浓郁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李煜的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上他喜欢的大臣冯延巳也擅长添词,君臣之间切磋技艺,最后将疆土切磋完了,但词的成就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李煜的词一下,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描写宫廷之中豪华奢侈以及风花雪月之类的内容,第二是体现极度忧愁的心情,第三是亡国之后在被软禁时写的反应亡国之情的词,这是李煜词成就最高的时候,但时间不长他便撒手西去了。 描写宫廷豪华生活的词中《玉楼春》是一个代表作: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箫声断水云闲,冲按《霓裳》歌彻遍。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还有一首是《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绉。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作为一国的君主,李煜也实施过一些仁政的措施,减轻赋税,放宽刑罚,这应当肯定,但他在强敌面前不思进取,积极备战迎敌,而是借酒浇愁,听任国家的衰亡,大的历史形势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任何事总会有起色的。后来北宋发兵进攻时,南唐能够抵抗一年多,就说明南唐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家还是有很大实力的,如果李煜再像后周世宗那样励精图治,南唐就不会只抵抗一年就落个国亡君被俘的惨痛结局。 李煜并没有励精图治,而是借酒浇愁,不过,在这种真实的情感下写出的词水平还是非常高的,这方面的词有代表性的是《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还有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酒虽然可以暂时将忧愁浇走,但北宋的军队是几壶酒不可能浇走的,噩运终于来临了。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的秋天,赵匡胤派使者来请李煜去开封。李煜清楚请去就回不来了,于是就说有病,没有去。不久,到冬天的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就渡过长江,将金陵包围了。前线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李煜还在宫中填了一首词《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据说这首词还没有填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后来补上的。当年腊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虏。后来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因为李煜曾经对宋称臣,所以赵匡胤没有杀他,而是封了他一个违命侯,实际上是名副其实的亡国奴,享受高级待遇的亡国奴。 不幸亡故国 有幸成词宗 当了囚徒,李煜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吃喝不愁,但身份毕竟不同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和享乐了,再加上亡国之痛,所有这些切身的体会,李煜都融进了词中,由此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这方面有三首词最具代表性。 其一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二是《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三是《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李煜的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纯粹是天然而成,可谓鬼斧神工。历代成就高的诗词都是将感情和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的,一般的诗词,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涩,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词就将两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有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可以说,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眼界。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为心情郁闷,就让歌妓奏乐,声音很大,外面都能听到,宋太宗知道后非常恼怒,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亡国之后成词宗,不,亡国不是代价。 ——记 李煜——亡国词宗 无经雕琢,天性使然,一方美玉词海龙,赞赞赞,岂止词宗, 醉生梦死,迷佛怯兵,国破家亡赵家囚,叹叹叹,怎是帝王, 一个唯一为人所熟知的五代十国之帝王,一个永远为人所扼腕叹息的年青词人。 看“花明月黯笼轻雾”,他的心意,与晓月宿云,梦回天涯芳草 依依;他的神思,与啼莺余花,飘过寂寞画堂深深。共朱颜,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止不住、银屏中,相看无限情。 听“铜簧韵脆锵寒竹”,他的神思,伴浪花有意千重雪,荡紫丁香涟涟;他的心意,伴桃李无言一队春,拂绿细鱼霏霏。和翠鬟,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挡不得、纱窗下,魂迷春梦中。 若不是盲目信神佛,原本沉寂的丧钟不会就此骚动;若不是胆怯吴钩,原本锦绣腾云路不会就此缩短成虎口亡国途;若不是,若不是生在没落帝王家,画楼西畔上那枚新月也许,永远,永远不会变成残月。 退缩,当忠臣谏求出兵杀敌,收复失地;醉梦生死,当雪月风花漫天飞宫闱;苦闷,当独上西楼,恨不能剪断愁丝;肠断,当烽火三月带来满目疮痍;欲哭无泪,当身份证被烙刻上“亡国奴”、“阶下囚”等字眼。 若不是开国父亲的横溢才华,若不是爱臣冯延的飞扬词彩,他兴许不过南唐的一个仲永罢了;若不是亲历亡国之痛,丧家之哀,《虞美人》怎经得起千古传唱,百世相吟的历史锤炼;若不是,若不是人主沉浮,我为扁舟的动荡与巨变,他的词安能达到登峰造极之地,安能穿越数千年,依旧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也许只不过,是贵族作乐时一曲悦耳,宫女取笑时几句玩乐罢了。 看“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他破碎的心,伴玉钩罗幕,留不住冉冉秋光,他破散的魂,共红叶宫娥,故国梦重归。春花秋月何时了,怎奈何、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听“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他破散的魂,和车水马龙,林风淅淅夜厌厌,他破碎的心,与明烛暗香,旧时游上苑。雕栏玉砌应犹在,到头来、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帘外雨潺潺,他缓缓步上西楼,轻轻抚摸玉栏。夜月柔和的清辉静静泻下,流入高大的梧桐树,也流入李煜心间。他不清楚,那到底是一剂良方,抚平受伤的心,还是一包毒药,揪紧剪不断,理还乱的神经。什么也做不了,只能任由月光渗着鲜血滴滴消逝。也许他不恨赵匡胤的嘲讽羞辱,也许他不恨自己的懦弱无能,也许他不恨残月空中挂依旧,他恨的是如今与他分享忧思的,只剩下一棵梧桐树,他更恨的是梧桐树竟不能说话。 难道非得在梦中才能重温旧欢,他的忿恨与郁闷难以排解,不,简直不能排解。七夕之夜,他不堪虚度,召集歌妓,大奏美乐。他词兴大发,将所有的心事付诸《虞美人》,鬼斧神工的绝唱,无与伦比的遗书,从此打动千百年来多少颗孤寂的心。 我为李煜抱不平。 的确。他没有雄心壮志,他不会建功立业,他不能挥斥方遒。生于末世,遭受了末世君主必然的遭遇,经历了命运给他铺就的必由亡国路。他无所作为,也无法有所作为,只是淡淡走过,也许曾自暴自弃,也许曾自怨自艾。然而他迎接命运,无论坦然,或是惨然。然而,他开拓了另一条路。没错,他毫不犹豫,当仁不让地劈开一条路,一条通向词之最高峰的光明大道,一条命运不曾为其准备的未知之途,一条让世人惊诧不已的腾飞之梯。在这条路上,他平步青云,比 大象踏得更稳,比猎豹跑得更快,比雄鹰飞得更高。 放眼古今,也许站在最高峰上的并不是李煜。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条路上,曾经有一个叫做李煜的人,且歌且行,或悲或喜,或痛或乐。但,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一代文人,恨风云变幻无常,我且独醉; 一个帝王,愁云惨淡风雨路,触目柔肠断; 一代文人帝王,峰险景愈奇,顶上无限风光,且看我把你来追。 四十二年的风华绝代,南唐最平凡的亡国史,历史给予的错位,命运之神的游戏,为李煜的一生画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给后人留下串串长长的叹息。 李白 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创作。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 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年轻时仗剑任侠,《与韩荆州书》云: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魏颢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 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也以“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这样的句子描述其风度。很久以后,他和朋友叙旧,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见《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孙光宪《北梦琐言》)的学者,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又深得这位“朝廷大手笔”、文章巨公的赞赏。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鹏赋?序》)。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 (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 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 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李白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至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 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喜豪饮纵博,又精于骑射。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轨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独孤及说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还从山东尊师高如贵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他对排难解纷的策士颇为倾心,有纵横家的气派,崔宗之说他“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赠李十二白》)。《新唐书?文艺列传》也说他“喜纵横术”。总之,“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而上述各个方面,又正是盛唐时代社会习尚和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当代人们所心仪的人伦风范。例如为了一瞻李白的丰采,任华、魏万不远千里追踪相从;“四明狂客”贺知章一见李白,惊呼为“谪仙人”,解下随身所佩的金龟相赠;门人武七则甘愿赴汤蹈火,越过安禄山叛军的占领区至东鲁接回诗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的。 李白醉写吓蛮书 唐代有一个皇帝叫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唐玄宗当皇帝时,国内有一个大才子,大诗人,名叫李白。李白长得姿容秀美,清奇飘逸,有超然出世的风度。,, 岁时,他就精通书法和历史,作起文章来,一挥而就,不加点缀,人人都说他锦心绣口,聪明绝顶,是神仙降生,所以又叫他李谪仙,他自称为青莲居士。 李白一生喜欢饮酒,视功名如同粪土,立志游历神州大地,看尽天下名山名水,尝遍天下美酒佳酿。登峨嵋山,游云梦山,还曾到过徂徕山竹溪隐居,和孔巢父等, 人天天饮酒赋诗,号为竹溪六逸。李白听说湖州乌程的酒最好,又不远千赶到乌程,在酒店里,开怀畅饮,旁若无人。当时有一个复姓迹叶的司马路过,听到李白饮酒狂歌的声音,就叫手下人去问一问是谁。李白随口赋诗答道:“青莲居上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迪叶司马大吃一惊,问道:“莫非是四川李谪仙,久闻大名。”就和李白攀谈起来,一见如故。临别之时,迦叶司马问道:“以您这样的高才,要想成就功名,易如反掌,为什么不到长安去参加应举考试,”李白回答说:“现在朝政混乱,不讲公道,走后门的高官厚禄,行贿受贿的荣华富贵,如果不走后门,不行贿受贿,就是有孔子孟子那样的贤才,也没有办法。所以我整天饮酒赋诗,就是不受这些窝囊气。”迦叶司马说道:“虽然这样,像你这样鼎鼎大名,谁人不知,一到长安,必然有人举荐你。” 李白听从迦叶司马的话,便来到京城长安。有一天到紫极宫游玩,与翰林学士贺知章相识,两人彼此非常投机,贺知章便邀请李白到酒店喝酒,卖了金貂, 当作酒钱。贺知章请李白搬到他家里去住,以便谈论天下大事,饮酒赋诗。第二大,李白把行李搬到贺知章家,两人从此便结拜为兄弟。不知不觉间,考试日期临近,贺知章说:“今年考试的主考官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监考官是太尉高力士,这两个人都是爱财如命。你又没有金钱去贿赂他们,恐怕就是有再好的学问,也不能考上了。这两个人我都熟悉,我写一封信给他们,也许他们能够给一点面子。”李白虽然才大气高,遇到这种情况,也没了办法,只好照贺知章说的去做。贺知章写好信,就叫人送到杨国忠大师和高力土手上。杨国忠、高力士看了信,冷笑着说:“贺知章得了他的金钱,却写一封空信到我们这里讨人情,等到考试那天,只要遇到李白的卷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他弄掉。”,月 , 日,天下才子都来会考,李白才思敏捷,一笔挥就,第一个交了卷子,杨国忠见卷子上有李白的名字,也不看内容,说:“这样的人,只配给我磨墨。”高力十接过来说:“磨墨也不配,只配给我穿袜脱靴。”就命令手下把李白赶出考场。 李白被杨国忠、高力士捉弄之后,怒气冲天,回到贺知章家,发誓道:“以 后如果我得志,一定要杨国忠给我磨墨,高力士给我脱靴,才能出我这口气。”贺知章安慰李白说:“不用烦恼,暂且在我家住下,等他, 年,再考试时,换了别的考官,你一定能够考中。”贺知章天和李白饮酒赋诗,不知不觉就是一年。 忽然有一天,有一个来自渤海国的番使带着国书到达长安,朝廷派贺知章迎接安排番使。第二天,番使送给朝廷国书一封。唐玄宗宣召翰林学士,打开番书,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都跪在地上说道:“这封信都是些鸟兽文字,我们学识浅薄,不认识一个字。”玄宗就叫杨国忠看看,杨国忠打开一看,两只眼睛就像瞎了一样,也是一个字不认识。玄宗就宣诏文武百官,但还是没有人认识一个字,更无法知道信上写的是什么了。玄宗非常气愤,大骂这些无用大臣:“在有你们这些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个是饱学之人,谁也不能为国家分忧解难。这封信认不出来,怎么回话,怎么能让番使回去,让他们耻笑我大唐王朝,以为我大唐王朝无人,他们必定会侵犯我边界,这可怎么办,限令, 天,如果没有人能知道番书的意思,一律停薪;, 天之内,如果还没有人能知道,一律撤职;如果 , 天还不能知道番书的内容,一律处斩。再选其他的大臣,保护大唐江山。”圣旨一下,文武百官都默默无语,再也没有一个人敢讲话。玄宗更加烦恼。贺知章回到家里,把这些事一五一十都讲给李白听了。李白微微冷笑说:“可惜我李某去年没有考中,不能给天子分忧解难了。”贺知章大吃一惊,连忙问道:“看来你博学多识,一定能认识番书,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你。”第二天,贺知章就向玄宗说:“我家有一个秀才,叫李白,博学多识,要想认识番书,非他莫属。”玄宗非常高兴,立即派遣大臣,带着皇帝的诏书到贺知章家,要李白奉诏上殿。李白对宣诏大臣说道:“我李白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普通百姓,无才无识,朝廷里有很多官僚,都是博学之人,为什么要向我这样的人请教,我不敢奉诏,生怕得罪朝廷显贵。”大臣把这事向玄宗禀奏。玄宗又向贺知章说道:“李白不肯奉诏,他到底是什么意思,”贺知章回答说:“我知道李白文章盖世,学问渊博。只因为去年在考场中,被主考官屈批了卷子,轰出门去,今天叫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朝拜天子,心里有愧。请皇上赐给他一个名位,再派一个大臣去,一定会奉诏来的。”玄宗说道:“同意你的意见。赐李白进士及第,可以穿紫袍金带。就麻烦你自己去迎接李白,你一定不要推辞。” 贺知章领了圣旨,回到家中,请李白去阅读番书,把玄宗求贤若渴的心情一一说给李白听。李白身穿御赐紫袍金带,就骑马随着贺知章一起入朝。唐玄宗正在等着李白的到来,一见李白,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连忙说道:“现 在有一封番信,没有人能读懂,所以特此宣诏你来,希望你能力社稷分忧。”李白谢恩,躬身说道:“我因为学识浅薄,被太师批了一个不取,高太尉把我轰出考场。我是被批无用的秀才,不能令主考官满意,怎么能使皇上满意呢,”玄宗说道:“我非常了解你,请你不要推辞。”就叫侍臣把番信捧出来给李白看。李白看了一遍,微微冷笑,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番信用流利的长安话翻译出来。其实,那封信也很简单,无非是警告玄宗皇帝不要再侵犯它,并要玄宗将高丽割让,,, 个城池给它,如果不答应,就兴兵讨伐。 文武百官听完李白阅读番书,大惊失色,面面相觑。唐玄宗听了,更是神情不悦,愁云满面。沉思了很长时间,才向文武百官问道:“现在番兵要抢占高丽,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拒敌,”文武百官,就像泥塑也似的没有人敢回话。贺知章启奏说:“自太宗皇帝, 次征伐高丽,不知死伤多少人马,消耗多少财物,也没有取胜。幸好盖苏文死了,盖苏文的几个儿子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给了我们可乘之机,高宗皇帝派李斌。薛仁贵统帅百万大军,这才消灭高丽,使他们归顺。现在天下太平,多年不遇战事,既没有良将也没有精兵,如果打起仗来,很难说能不能取胜。兵连祸结,不知要到什么时间才能安宁,愿皇帝明鉴。”玄宗问道:“我们该怎样回答番使,”贺知章说道:“皇上可以问问李白,他必定善于辞令。”玄宗于是就召见李白,问如何回复的事,李白说:“皇上尽管放心,不必多虑。明天召见番使,我当面回答他,也用鸟兽一般文字。信中言语,一定羞辱番家,一定要他们的可毒知我大唐王朝的威严,拱手来降。”玄宗问道:“谁是可毒,”李白奏道:“渤海这个地方的风俗,称他们的大王叫可毒,就好像回纥族人称他们的大王叫可汗,吐鲁番叫赞普,六诏叫诏,诃陵称悉莫一样,都是各地的不同风 玄宗见李白应对自如,滔滔不绝,当天就封李白为翰林学士,设宴款待李俗。” 白,李白也无所顾忌,尽量而饮,直到喝醉为止。 第二天早朝,李白醉酒未醒,被内官催促着进朝。百官朝见完了,玄宗召见李白上殿,只见李白脸上酒气未退,两只眼睛还显得朦朦胧胧。玄宗叫御厨弄三份醒酒酸鱼汤来,亲自给李白调汤。李白跪着喝下汤去,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当时百官见皇帝器重李白,又惊又喜,唯有杨国忠、高力士心里极为不舒服,表现出轻蔑来。不一会儿,玄宗召见番使,李白紫衣纱帽,飘飘然就像神仙驾临人间一样,双手捧着番信,站在左边的大柱子下,朗读起番信来,只读得铿锵悦耳,一字不差。番使极为吃惊,不知从哪里来的高人,竟如此精通我们番国文字。正惊异间,李白朗声说道:“小小番国,竟敢如此无礼,蔑视我大唐王朝。皇上圣明,宽大为怀,不与小人计较。现在皇上有诏在此,请番使仔细听好。”番国使臣战战兢兢,跪在阶下。玄宗叫在御座旁边安置七宝床,准备好阗白玉砚,象管兔毫毛笔,独草龙香墨汁,五色金花信笺。吩咐李白到御座前,坐在锦墩上写诏书。李白奏道:“我的靴子不干净,恐怕弄脏了席,请皇上开恩,赐臣脱靴结袜上去。”玄宗同意了,叫一个小内侍替李白脱靴子。李白又说道:“我有一句话,乞求皇上赦臣狂妄,我才敢说。”玄宗说道:“随便你说,我不会怪罪你。”李白这才整了整衣服,说道:“我前次考试,被杨太师批了个不中,又被高太尉赶出考场。今天看见他们两个人都在,我的精神不足,恳望皇上吩咐杨国忠太师替我捧砚磨墨,高力士太尉替我脱靴结袜。只有这样,我才能精神抖擞,提笔划诏,一挥而就,才能保证完成皇上吩咐的任务。”玄宗觉得这事也有点过份,但用人之际不好多说,只好传旨,叫“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杨国忠、高力士心里非常清楚,这是李白依仗皇帝的宠幸,报复他们两人,出于无奈,不敢违背皇 上,敢怒不敢言,只好遵旨。 李白这时洋洋得意,高力士脱了靴子,又替李白穿好袜子,李白这才爬上褥子,坐在锦墩之上。杨国忠在几案旁拼命用力磨墨,待磨好了墨汁,站在一旁侍候。李白用左手把胡子梳了一梳,右手拿起中山兔毛笔,就在五花素笺上挥洒起来,真正是笔力有神,横扫三军。一会儿,写好了吓蛮书。只见字画整齐,没有错落,献在玄宗面前。玄宗看了,大吃一惊,都是番书,一个字也不认识,递给文武百官看时,没有一人不惊骇万分。玄宗叫李白朗诵一遍,李白就在御座前把吓蛮书朗诵一遍。内容无非是大唐王朝将勇兵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多少多少小国家向我大唐王朝朝贡,小小渤海国,和大唐比起来,只不过是大唐三朝的一个郡县。希望渤海可毒不要作茧自缚,被人耻笑。玄宗听了非常高兴,要李白再对番使宣读一遍。李白仍然叫高力士给穿上靴子,这才下殿。叫过番使,把吓蛮书对着番使重读一遍。读得声韵铿锵,番使唯唯诺诺,面如土色,不免又要 刚山呼万岁向玄宗告辞回国。贺知章把番使送出都门,番官偷偷问贺知章道:“才读诏的那个人是谁,”贺知章回答说:“姓李名白,官拜翰林学士。”番使又问道:“这翰林学士的官有多大,能叫太师捧砚,太尉脱靴,”贺知章笑了笑说道:“太师是一个大臣,太尉是皇帝的亲近大臣,他们充其量也都只能算是人间的富贵显赫,而那个李白学士却是天上神仙降临,赞助大唐王朝,还有谁能比得上他,”番使连连点头,回到本国,把在大唐王朝出使的情况都讲给国王听。国王打开国书一看,大吃一惊,召集群臣商议,大唐王朝有神仙帮助,怎么能和唐王朝相抗衡呢。于是就写了一份降表,宁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玄宗从此更加敬佩李白,想给他加官进爵。李白启奏道:“我不想当什么官,只想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天天和皇上在一起饮酒赋诗,为皇上效犬马之劳。”玄宗听了这话,说道:“你既然不想做官,我的所有黄金白玉,珍珠玛瑙,任凭你挑选。”李白说:“我也不想要什么金银财宝,希望能天天跟从皇上,侍奉皇上,多喝美酒,也就满足了。”玄宗知道李白清高,不好勉强。从此以后,李白整天和玄宗在一起,寸步不离,连晚上也常常把李白留在金銮殿住宿,向李白征询治国治家的策略。 玄宗对李白越来越亲近,越来越常识,这可气坏了杨国忠、高力土两个人。杨国忠、高力士总想找个机会把李白赶出宫门,偏偏没有机会,就派人处处跟踪李白,想找点借口离间玄宗和李白的关系。终于有一天,高力士找到了一个机会。他对玄宗的宠妃杨玉环说道:“李白最近为娘娘写了《清平调词》:‘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红妆’。这个赵飞燕是汉成帝的宠妃,因德行败坏,被成帝打入冷宫。现在李白把娘娘比作赵飞燕,这是诽谤娘娘,娘娘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原来杨贵妃那时正好与安禄山之间关系非常,高力士的话正好刺中了杨贵妃的心。因此杨贵妃怀恨李白,常常在玄宗面前说李白轻狂酗酒,恃才傲物,自尊自大。玄宗见贵妃娘娘不喜欢李白,也就不叫李白到宫内饮酒,也不叫李白在金銮殿过夜了,渐渐便有一种疏远的感觉。李白心里也知道是杨国忠、高力士中伤,也不计较,更加沉湎于酒诗,和贺知章、李适之、王勃、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人结为诗酒朋友,被人们称作“饮中八仙。” 李白多次向玄宗皇帝请求回到老家去,玄宗心里确是非常喜欢李白,无奈杨贵妃从中作梗。李白知道宦海沉浮,心里更加希望早一天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辞意恳切。玄宗见李白执意要离开长安,就召见李白,问道:“你志存高远,可以先回老家,以后我还会召你回到长安。你对我们大唐王朝有大功,不能让你空 手回去,如果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李白叩头谢道:“我什么要求都没有,只希望时时有酒喝。”玄宗就赐给李白一块金牌,金牌上面写道:“御赐李白为无忧学土,逍遥落拓秀才,逢着酒店就可以喝酒,遇着官府的钱库就可以取钱,府级的要给千贯以上,县级的要给,,, 贯以上。所有的文武官员如果违背,就以违背圣旨论处。”又赐给李白黄金 ,,,,两,锦袍玉带,金鞍龙马,随从 ,, 个人。李白磕头感谢皇上,玄宗又赐给李白, 朵金花,御酒 , 杯。满朝文武大臣都放了假,给李白送行。贺知章等 ,人恋恋不舍,一直送到百里之外,直到过了 , 天,酒中七仙才与李白挥泪分别。 他可是七仙之首,不,群仙之首。 —— 题记 金星下凡——李白 莫非是金星下凡,上天赐福,一枝洁白无暇的花儿怎会绽放在斑斑浊世, 表面的金玉其外掩不住败絮其中,浮浅的光彩四逸饰不过暗黄天宇。支撑大唐朝的金柱早已被偷天换日,大粮仓里的食物早已被老鼠吃的几无剩余。 纯白的精灵,为何偏在此刻,无意间跌落凡间, 高秋朗月,独耀清辉。李白正如这清辉,集天地灵气,万物光华,纯净如白色绸缎,一尘不染,又内涵丰富。举杯邀明月,明月与他共徘徊,零乱舞。与明月嬉戏,落帆湖中天,行舟剔透空。明月伴他独上西楼,望吴越。他共明月,白云映水摇空城。不是明月洒下清辉,而是清辉牵动明月。方晓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李白恰似那金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泛着光明澄澈之美,荡漾着秀丽明朗之涟漪。他自称,醉必酒翁,行惟酒船。吟风咏月,也要醉酒泉。北斗美酒,可使骨秀神聪, 酣歌激壮士。对酌山花,即能输肝剖胆,洞庭罗三军。酒可以无需酒杯,但酒杯生而为酒。方晓得,“壶中别有日月天”。 伴一曲《侠客行》,醉舞倚天剑。李白正似这剑气,锐利潇洒,灵动如龙,刺向无垠天际,划出一道炼奶般馥郁纯美的银河。他心慌,拔剑四顾心茫然;他不得志,剑戟森词铎,跨海斩长鲸;他愤慨,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并非剑都带剑气,惟有好剑才能自然焕散出剑气勃勃。方晓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儒道合一的思想是北极星,牵引载满斗志的帆。按剑笑饮,他的天真无邪泼撒在大唐每个角落。深比桃花潭水的友情似风,吹动载着赤子之心的帆。对月倚剑,他的傲岸不羁刺痛每一双贪婪眼。应接不暇的明争暗斗是浪,摇晃载着满腔热情的帆。舞月畅醉,他的忧虑不安是如此纤尘不染,羡煞每一颗玲珑心。 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千古笑谈。相当初,“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怎如今,“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势竟衰,“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毅从戎,“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是骑驴歌者,在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高唱; 是海上钓鳌客,以霓为线,以虹为钩; 是鸡中孤凤,放白鹿于青崖,访两岸猿声; 是去天白鹤,挂横天连峰,倚枯松绝壁。 我为李白叫好。 他渴望报效国家,不为五侯七贵,不为黄金白玉。只为心雄万夫, 只为一醉累月。功成去,富贵若浮云。五湖家,沧州是归处。 他就似飞鱼,跳越海面,追求卓越,却终穿梭于奔浪。他就似雄鹰,纵横三维,任尔东西南北风,却终遨游于苍穹。他就似流星,燃其一生,瞬间光华,却终化归于宇宙。 我为李白叫快。 他自比落魄狂客,蔑视珠玉宝石,嘲讽蝘蜒冠鸡。但慷慨自在胸中,“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友情自在心中,“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食”。爱情自在泉月中,“金釭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因为这个时代的骄子,蓬勃与浪漫唤醒生机无限; 因为这个盛世的歌手,盛唐之音被推向最高峰; 因为这个酒中仙,黄河、太行、落日、浮云,大自然焕发出从所未有的瑰丽璀璨。 我为李白叫绝。 最是羡慕他的乐观。最是倾慕他的肆意。当受到排挤,他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受到压抑,他大喝,“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当不如意接踵而来,他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他狂呼,“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句句,多少年来,激动人心,让自信之石大放异彩。读李白的诗,就如走进群花斗艳的世外桃源,就如走进群星共耀的芳美银河,就如走进百舸争流的壮阔东海。而读李白,才知世外桃源建的多么不易,才知银河竟能芳美至此,才知东海居然会如此壮阔。 醉一觞明月,揽青天九龙,开天门石壁; 泻一虹倚天,白马行空,气贯山河,昂首天地间; 挥一韵浓郁,咆哮两山,喷流东海,浩浩然与溟涬同科。 纵看浩淼天宇,李白的诗为其一生画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攫取后人的啧啧的赞叹与倾仰的视线。 李清照 杰出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的女词人。她的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后人曾以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悼亡思乡,沉郁感伤。然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她的词总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 一代杰出女词人 李清照的作品颇丰,遗憾的是经过历代大量地散佚,到清朝加以整理时已所剩无多。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全集有李文奇辑《漱玉集》五卷,收词七十八首,诗十八首,文五篇,其中伪作不少;词集有王鹏运四印斋本《漱玉词》一卷,辑有词五十首;另外还有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漱玉词》收词六十首,其中存疑九首,伪作八首作附录。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根据这些辑集,李清照的词现存可能在五十首左右。《四库全书》提要云“李清 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佚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也。” 崭露头角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神宗年间的一个士大夫家庭里。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是个有名的学者,母亲王氏,也善于作诗词写文章。在李清照家里,常常是贵客盈门,高朋满座,这些饱学多才的文人墨客往往饮酒赋诗,议论纵横。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受家庭浓郁的文学空气的影响,对吟诗作词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日傍晚,薄暮冥冥,细雨纷纷,远山似黛,浓云如墨,李清照独居闺房,透过重重竹帘,只见屋外洁白的梨花飘然落地,稀疏的竹影摇曳多姿,她突然生发出一种寂寞情绪,为了排遣心中的清冷,李清照握管填词,作《浣溪沙》一首。作完后,她轻拨瑶琴,开口吟唱起来。 此时,客厅内正高朋满座,宾客们一听到这美妙的乐曲,立时停住谈笑,侧耳细听: 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宾客听罢,频频赞叹,其词精美,其音妙绝,真是珠润声圆,惊心动魄。其中有个叫晁补之的客人问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这首《浣溪沙》可是令爱所作?”李格非笑道:小女信口胡诌,何足道哉。”晁补之惊喜地说:“信口一唱, “ 即成佳作,宇字清新奇拔,真了不起呀。” 李格非见客人赞叹不绝,一时高兴,拿出李清照平时写的一些诗词,故意说这是女儿不知从何处找来学习的,请朋友们指出优劣。客人们看罢,又无不啧啧称赞,尤其是其中一首《如梦令》,更是让人惊叹,那上面写道: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好一个“绿肥红瘦”,立意清新,妙不可言。晁补之反复吟咏着这首小词,末了回头对李格非说:“这首词,问得极有情,答得似无意,字少意多,含蓄曲折,必出自名家高手,敢问这词是哪位老前辈所作,” 这一说,倒把李清照一家三口逗乐了。宾客们也在这一家人的笑声中突然顿悟:李家出人才了,日后必然名扬海内,成为词坛首屈一指的人。 李清照和赵明诚 赵明诚是宰相的儿子。李清照18岁那年,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了婚。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中国历史文坛上的同志爱人,人称赵、李“夫妇擅朋友胜场”。 李清照少女时,词名轰动京师,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虽说是传说,但也表明李清照在当时的气之 大,赵家父子对这位女词人的倾慕之情。 1107年,赵明诚夫妇回到青州故居,过上了十年乡居生活。他们将书房称作“归来堂”,把内室命名为 “易安室”。明诚致力于搜集金石书画,李清照协助他整理校勘,他们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常以“尽一烛为率”。十年之间,所收金石书画、文物古籍,竞达十余屋之多。其中包括北宋书法家蔡襄所写的《进谢御赐诗卷》、南唐徐铉所写的《小篆千字文》真迹。除治金石之学外,夫妇二人在归来堂上饮茶逗趣,相从赋诗。时常于饭后,他们一边在归来堂上烹茶小憩,—边玩一种游戏,规则是一人说一史事,另一人要说出此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说对者就先饮茶,充满了文人雅兴。 同甘共苦夫妻情 1107年3月,赵明诚在朝廷担任宰相职务的父亲突然病逝了,这时,奸恶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杀机,污蔑赵明诚父亲对皇室不忠。昏庸的徽宗听信谗言,立即追回了他对赵明诚父亲的各种赠官和所加称号,赵明诚兄弟三人,也因为“父 罪”而统统免职。 在蔡京的迫害下,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乡青州去住。由于官场的倾轧,连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赵明诚内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说:“看来我们夫妻两个要在此白头到老了。” 李清照笑道:“你以为我是羡慕荣华富贵的人吗?我才不是呢!咱们的日子是清苦一点,可是苦中也有甜。我们应该像桂花那样:悄悄躲在绿叶丛中,暗淡清黄,甘为寂寞。从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诗作词,以慰生平。 赵明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又叹道:“不做官,无薪俸,坐吃山空,纵然粗茶淡饭:也难长期维持,收藏书画碑帖,更是不易。” 李清照说:“财源枯竭,更应当一切从俭。我想,从今日起,咱吃的饭菜,可减去肉类;穿的衣服,可减去贵重的绸绢。我头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钗、银簪等等,统统可以去掉。咱家中的涂金器具,贵重摆设,刺绣之类,也可以变卖典当,一句话,除了碑帖、书画、百家书史,全都可以变卖。” 赵明诚听罢,深为感动:“贤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难相随,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难买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 后来,在李清照的协助下,赵明诚终于完成了他的鸿篇巨著《金石录》两千卷。 作词祭亡夫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徽宗、钦宗被俘北去,康王赵构即位,史称“靖康之耻”。李清照夫妇先后南下,在混乱的局势中,赵明诚接任了湖州太守,但在赴任途中,不幸得病,死于建康(今南京)。这年,李清照46岁。丈夫的去世,使李清照悲痛欲绝。秋风萧瑟,愁云笼罩,李清照独自守在窗前,感到无限悲哀和孤寂。这天黄昏时刻,天上又落下一场潇潇秋雨,那梧桐树的大叶子土,不时滴滴嗒嗒地滴下晶莹的水珠,在悲痛中的李清照看来,简直是天地间都在替她叹息哭泣,那液落的分明;巨一串串伤苦的泪珠。痛定之余:长歌当哭,李清照怀着对赵明诚的无限深切之情,提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声 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用寻常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语调,自然动人地抒写出她孤独的处境和凄凉的心情,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词人心中怅然若失,到处寻觅感情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但眼前的景物——晚风中的孤雁,满地憔悴的黄花,雨帘笼罩的梧桐,构成了触目生愁的凄冷画面,更加深了这位伟大词人的悲苦感,她心中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人间况味,使她陷入了愁愁愁的境地,然而,回顾往昔,面对今朝,遥想明天,一个愁字怎说得出她心头之情, 苦难的后半生 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国难当头,又恰逢家难。1129年月赵 ”的她,手头明诚病卒,李清照刚刚办完丧事,金兵加紧进逼,此时“仅存喘息还有从青州故居运出的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及其他文物家产。数目如此巨大的文物尚不知如何安置,又有人诬陷赵明诚生前以玉壶投献金人。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通敌之罪,灾难接踵而来。身体羸弱的李清照,想捐出家中所有铜器,以洗清罪名,就追随高宗逃窜路线,辗转流亡在越州、四明、杭州等地。 而她手中的珍贵文物,引来无数人的觊觎。有官军李将军的强行霸占,有御医王继先的强行购买,有邻居钟复皓掘壁偷盗,更有不择手段的张汝舟,强行骗婚。李清照49岁那年和张汝舟结婚。这个张汝舟实际上是掮客奸商一流的人物,为人势利贪婪,见利忘义,为了把李清照身边尚存的一些古玩搞到手,他用如簧之舌说了许多花言巧语骗取了李清照的信任,可是一旦娶过李清照,见目的已达到,便虐待起她来,甚至拳打脚踢,肆意凌辱。李清照不堪折磨、忍无可忍,告发他骗官职的恶行,使他受到惩罚。而她因告发亲人而落下牢狱之灾。后由友人的帮助才出狱。最终离开了张汝舟。 李清照的晚年是十分悲惨凄苦的。自从和张汝舟脱离夫妻关系后,一直独自默默无闻地过着清贫苦闷的生活,在67岁那年,在江南旅居中寂寞地死去。 再审视,依旧是,一切经历并非枉然 —— 题记 开口不谈李易安~纵读诗书亦枉然 正溪亭日暮,醉晕晕,误入藕花深处,惊起鸥鹭羽羽。是哪位妙 人儿,如此情趣,好酒不让须眉。 恰孤雁儿飞,烟飘飘,缭绕沈香断续,升腾满庭芬芳。是哪处撩人院,别样雅致,清词当魁巾帼。 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归来堂中,是她,和丈夫赵明诚在饮茶逗趣,相从赋诗。易安室内,是她,和丈夫在玩赏金石,打马斗胜。惬意的和风轻轻吹过脸颊。她倚靠窗边,不经意,袜刬金钗溜,不在意,把青梅来嗅。沐浴柳絮划落的宁静,她笑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像许许多多少女一样,她青春萌动,水晶的心,看得见雪清玉瘦,听得见红稀香少,触摸得到云阶月地。不若许许多多少女,她取半笺娇恨,挥一寸柔肠,望闲窗春色,蘸绿肥红瘦。 但是,高高在上的君主没有能力珍惜江山美。赵匡胤的家族根基,巍巍然摇曳风雨中。“靖康之变”毁掉了多少个原本温暖的家。李清照同样避免不了悲凄的阴阳相隔。 苦不过相思泪,痛不过肝肠断。 丈夫的西去,似轰然巨雷,天塌地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怀至情,连篇痴语。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字字血泪,声声呜咽。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连苍天都不禁为之动容。 忆元宵佳节繁华气,风鬟雾鬓,竟怕见夜间出去。硬生生把自己留在孤独中。低徊旧梦,竟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怎奈何,终究逃不出内心的寂凉。欲泛舟阳春,却担忧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欲说还休,回首处,物是人非事事休。 家国的破裂,使她四处游走,居无定所。 抹不去的伤痕在呐喊,“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破碎的镜子盖纤尘,不敢看,“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但李清照竟不是一介普通女子。她会叹,会哀,但她更会愤。她嘲讽宋室君臣偷安南避:“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她渴盼秉气节之能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义愤填膺,歌高亢悲凉之请,“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壤土”, 这等豪迈大气,这等磅礴万里,不是出自一个男子,而是脱口于一纤纤女子。该让多少须眉退步让道,面红耳赤。 李清照绝不是一名平凡女子。她的相思词、闺情词、春怨词,尽管让多少借女子口吻写爱情的男性望而却步,尽管真挚细腻,委婉动人,但几不含脂粉气,别有一番清新明快。 我为易安叹。 翻开历史,乱如麻的关系网呈现出惊人的事实:秦桧竟是李清照的表姐夫,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居然诬陷苏东坡,迫害黄庭坚。在这种环境下,这朵鲜花是否会摧腰折枝,是否会摇曳不堪,是否会污浊枯败, 没有,不但没有,她还出落得亭亭玉立,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如梅花,傲视皑皑白雪;如荷花,天然一股清香才。 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她和赵明诚的离愁别绪,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她和赵明诚的金玉之志。我们看不到赵明诚的出仕入相之梦,我们看不到,当金兵包围南宋首都建康,建康知府赵明诚顺一溜绳子,弃 城而逃。 也许由于人们对易安的拳拳挚爱,也许由于人们对易安不安的心疼,也许由于人们对小女子的甜蜜梦的不忍心。人们往往将赵明诚的是非弃置一边。 面对丈夫对入仕的热衷远远超越对她的爱,面对丈夫毫无气节枉为人臣的逃亡,面对“才藻非女人事也”的指责,她坚守一颗冰心,她把持一角水晶,她借来梅花三分香,柳絮七片幽,凝望人生中最高贵的那份夙望。 我为易安赞。 她是小女子,又是大丈夫。 是什么,让她的性格如冽酒般刚烈;是什么,让她的心如梅花般孤傲;是什么,让她的词,逸芳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多少王侯将相“偏安”时,她一个寡妇却想着收复疆土。当听闻韩肖胄要刺探军情时,她竟“不能忘言”,并一挥而就大气歌,《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在秦桧相府落成,请柬已到,她却一摇头,一摆手,明心志。 不是点点彤霞晓露,而是万丈爱国情; 不是惶惶草际星桥,而是千层民族愤 ;不是渺渺金尊绿蚁,而是酣畅薄云天。她的才情,不为叹身世之苦,只为倾情酬国家,一朝赴义慨而慷; 她的匠心,不为哀理想破灭,只为空腔祭鬼雄,一觞血泪壮而悲。 那样的家世,那样的乱世,怎会诞生如此奇艳动人的清水芙蓉,莫说是婉约词宗,莫道是女诗人之最,纵然将古今所有诗人聚在一起, 也必将为李易安腾出一片天空。无论怎么分类,如何评价,李易安也必将位居一流之列。 李易安,她的平凡, 她的不凡,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但见,一摞摞刮目,一叠叠另眼。
/
本文档为【三个感叹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