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781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探讨

2017-11-11 34页 doc 193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高781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探讨高781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探讨 高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探讨 甘 宅 平 (武钢集团轧辊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430083) 摘要:对高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X射线衍射和磁性法都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对有择优取向的组织来说,用旋转摆动的X射线可准确地 测出残余奥氏体的数值。 关键词:高铬铸铁:X射线衍射;磁性法;残余奥氏体 The Discuss of Retained Austenite Measurement on High---chromium Cast lron GAN ...
高781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探讨
高781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探讨 高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探讨 甘 宅 平 (武钢集团轧辊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83) 摘要:对高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X射线衍射和磁性法都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对有择优取向的组织来说,用旋转摆动的X射线可准确地 测出残余奥氏体的数值。 关键词:高铬铸铁:X射线衍射;磁性法;残余奥氏体 The Discuss of Retained Austenite Measurement on High---chromium Cast lron GAN Zhaiping (Roll Company Ltd. of Wisco, Wuhan 430083,China) Abstract : Some methods of retained austenite measurement on high-chromium cast iron are compared. X-ray diffraction and magnetic permeability methods have their localization and suitability. For the structure correctly by X--ray method of rotating and tilting specimen holder. Key words: high chromium cast iron, X-ray diffraction, magnetic l 引言 高铬铸铁轧辊使用在热连轧精轧前架,耐磨性好,抗斑带能力强,但由于其 导热率低,要承受因温度反复激烈变化而产生的热应力和巨大的机械应力;组织 中的残余奥氏体在轧制过程中因应力诱导转变为马氏体,体积增加6,,导致产 生很大的内应力,易产生剥落缺陷。因此,准确测定高铬铸铁组织中的残余奥氏 体,并通过热处理方法加以消除,对高铬铸铁轧辊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 各种残余奥氏体测定方法的比较 测定残余奥氏体的方法很多,有光学显微镜法、磁性法和x射线法。 2(1 光学显微镜法 对奥氏体钢或双相钢,由于其高温下的亚稳组织奥氏体可以保留到室温,因 此可在金相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因而能够大致给奥氏体定量;高铬铸铁铸态下, 奥氏体的量较多,浸蚀后在金相上也是大块可见的,因而也可通过光学显微镜给 奥氏体定量;但高铬铸铁在热处理后,残留的奥氏体并不是以块状的形式,而是 [1]在己转变的马氏体组织的空隙间,或以厚度10-20nm的薄膜形式存在于马氏体 [2]之间,由于与马氏体结合紧密,即使奥氏体量达40,,在金相上也是不可见的。 因此,对热处理态的高铬铸铁,用光学显微镜是无法测定残余奥氏体量的。 2(2 衍射法x射线 根据x射线衍射原理,某物相的x射线衍射累计强度随该相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用选定的体心立方铁素体相(马氏体)及面心立方奥氏体相衍 [3]射线的累计强度,代入下列公式,计算出残余奥氏体相的体积分数: V一奥氏体相的体积分数 A Vc一碳化物相总量的体积分数 I,马氏体(hkl)i晶面衍射线的累计强度 M(hkl)i I,奥氏体(hkl)j晶面衍射线的累计强度 A(hkl)j G一奥氏体(hkl)j晶面与马氏体(hkl)i晶面所对应的强度有关因子之比 由于高铬铸铁中存在着严重的择优取向,常规的x射线衍射法已不适用, [4]Miller运用旋转摆动法成功地解决了有相当程度的择优取向材料的残余奥氏体 [5]的测量问。对于高铬白口铸铁,C.Kim在Miller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参数的优化选择,也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用新的x射线法确定合金铸铁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仍是以通常方式抛光和弱腐蚀的磨片试样、在衍射仪中用过滤的Mo-Kɑ线或Co-Kɑ线来分析。唯一的特点是衍射器的夹具:为了避免正常的忽高忽低的衍射光谱强度,它不仅能使试 [6]样转动,而且同时使试样倾斜,按新方法研究的结果列于表l。 ( 由表1可见,仅仅可旋转的试样夹具与可旋转和倾斜的试样夹具比较,其结果相差甚远。并且表明对于有择优取向的材料,用x射线法测定残余奥氏体含量时,仅用可旋转的试样夹具,测量结果随机性波动很大,而用旋转摆动法所测的结果比较可靠(目前,国内X射线衍射仪基本上不能旋转摆动,因此用x射线衍射仪测量高铬铸铁的残余奥氏体量还需进行进一步探讨。 2.3磁性法 磁性法是测定组织中铁磁相的量,在高铬铸铁中奥氏体和碳化物是无磁的,可以被区分开来。碳化物的量可以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定量金相测量出来。磁性法测量残余奥氏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测量接近饱和时的磁响应,另一种是 [2]通过测量磁导率来测量高铬铸铁中的残余奥氏体量。 磁导率、饱和时的磁化强度和化学成分的变化、铁素体相都会影响残余奥氏体的读数。铁素体相的磁导率变化宽,磁导率随下列顺序依次减少:铁素体、珠光体、回火马氏体、未回火马氏体。 因此必须完全知道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知道热处理状态,仪器再根据这些条件作适当的校准,才能用测量磁导率法来准确的测出残余奥氏体量。 测定接近饱和时的磁响应的仪器,残余奥氏体的读数受碳化物量、基体中的特殊铁素体相以及铁素体相的化学成分的影响。图1和图2表明不同碳化物量的高铬铸铁,用接近饱和时的磁响应法和磁导率法测量的残余奥氏体与x射线衍射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碳化物体积百分数时,如果不对仪器作适当的调节,结果将是严重错误的。 用磁响应法测定无磁相(也就是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之和)总量,在奥氏体量高时与x射线衍射结果一致;在低奥氏体量(<10,)时,对应的无磁相总量结果分散,是由于各铁素体相的磁导率不同造成的。 2(4磁性法和x射线法的比较 [2] 用磁导率法和X射线法所测的r的结果见图3。 A 由图可知,用x射线法所测数值普遍偏低,磁导率法与X射线法所测结果差别达40%之多,说明铁素体、珠光体、马氏体等组织及碳化物对残余奥氏体读数都有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 .l用磁性法测量残余奥氏体量 磁性法要求试样表面抛光,环境无振动。用磁性法测定残余奥氏体含量时, [7]以相同的淬火温度、600?回火试样作为标样,残余奥氏体的计算公式为 : 式中:r %一残余奥氏体含量 A ɑ一冲击检流计偏转角 K,一碳化物百分含量(通过定量金相测得) 残余奥氏体测定试样尺寸为3mmХ3mmХ4mm,每个数值为3个试样的平均值,实验条件为:磁化电流6A,极巨28mm,磁场强度7300Oe。所测残余奥氏体结果见表2。 残余奥氏体量对热处理很敏感。由试样1、2、3可见铸态下残余奥氏体量达53.1,,经950?,3h淬火,残余奥氏体量减少一半;再经过500?,3h回火,残余奥氏体急剧下降至4.3,。成分对残余奥氏体量也有较大影响,由试样3、4、5可见Cr含量相同,碳化物量相同,热处理相同,残余奥氏体量仍有 差别。当加入1.5,Cu时,既使经950?,3h淬火+500?,3h回火,残余奥氏体量达38.4,,差别更大。 3.2 x射线法测残余奥氏体量 用x射线仪测量残余奥氏体量时,试样为平板状,一般尺寸为20mm×20mm×2mm。被测表面应无脱碳层,无氧化区,无热影响区。日本理学D,MAX-3C型x射线衍射仪衍射用Co--Kɑ,管电压35KV,管电流30mA,所 测结果见表3。 试样均为同一种化学成分,1、2号试样在武汉和上海两地分别用日本理学D,MAX-3C和D,MAX-3A型X射线衍射仪进行测量,采用测量马氏体(110)、 (211) 及奥氏体的(200)、(220)、(311)的衍射峰积分强度,分别采用双线(200)、 对法、三线对法计算其残余奥氏体的百分含量,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测得的r A值。试样2-1、2-2、2-3为一个试样三个不同方向的切片结果。试样3、4-1、4-2在海南检测,采用X一350A X射线应力分析系统,采用侧倾固定ψ法,通过对不同的ψ角所测得的残余奥氏体量的平均值作为测得的残余奥氏体值。 从测定结果可见,l号试样的残余奥氏体量在铸态与热处理态完全一样,说明三线对法所测结果并不可靠。而相同的仪器、相同的方法,在武汉和上海所测结果也不一致,说明随机因素较大。而采用x射线应力分析系统,侧倾固定ψ法所测结果可信度较大,使用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3(3碳化物的定量测量 碳化物的定量采用1BAS2000真彩色自动图象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屏幕尺 2寸为640mm× 512mm,所取的视场面积为1.482mm,屏幕尺寸640mm相当于视场的1.741mm,总放大倍数320倍。 用定量金相法测得的碳化物数量在计算残余奥氏体时被扣除。同时,用仪器精确测定了二次碳化物占基体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见表4。 二次碳化物量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呈增大的趋势。 4 结论 (1)对于有择优取向的材料,用普通x射线衍射仪测量残余奥氏体结果并不可靠(而采用测量不同的ψ角的残余奥氏体的平均值所得结果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2)残余奥氏体对热处理很敏感,铸态组织经淬火或回火都能明显降低残余奥氏体的值。 (3)化学成分对残余奥氏体量有较大影响。 (4)组织中二次碳化物量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呈增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何肇基.金属的力学性能[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2 .11( [2)Morton P A,Gundlach R B,Dodd J. Factors Affecting Austenite Measurements in High-Chromium white Cast lrons[J]AFS Transactions,1985: 879-884 [3)GB,T8362-1987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测量X射线衍射仪法[S]. [4]Miller R L. Volume Fraction Analysis of Phases in Texture Alloys[J] Trans. ASM l968,61:592-597 [5]Kim C X-Ray Method of Measuring Retained Austenite in White Cast lrons [J].J. Heat treating,1979,1(2):43-51 [6]Dodd J, Parks J L.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duc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ick-section High Chromium-Molyboenum Alloy lron Castings[J].Metals Forum,1980,3(1):3-27( [7]李仁和,钟春青,武运隆,等,高铬磨球失效分析[A],磨损失效分析案例汇集[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1.编者按: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但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仅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就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目前我国大地污染现状严峻,成因十分复杂,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经济参考报》以此为主题,探寻大地污染背后所触及的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化进程中关于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与两难抉择,并以“大地之殇”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敬请关注。 大地之殇一?黑土地之悲 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个并不为多数人了解的严峻事实是,支撑粮食产量的黑土层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东北这一中国最大粮仓的产能也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记者 孙彬 管建涛 连振祥 吉哲鹏 娄辰 李松 南京 哈尔滨 兰州 昆明 济南 重庆报道 毒土:GDP至上的恶果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中国土壤学会 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一直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 “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污染包括随经济发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属污染、以点状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农业污染等。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张维理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龙江农业监测站杜桂德站长说:“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不仅污染加重,而且还在转移扩散。”潘根兴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其中浏阳镉污染事件不仅污染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还造成2人死亡,500余人镉超标。 频繁爆发的污染事故损失惨重,不仅增加了环境保护治理成本,也使社会稳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费用更是天价。常州农药厂土壤修复需2亿元,无锡胡埭电镀厂重金属铬污染修复费用890万元,苏州化工厂需数亿至数十亿元。 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 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潘根兴教授说“许多土壤污染地区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没有外来的治理干预,千百年后土壤也无法自净,有的地块永远都无法自净,甚至出现环境报复。” 一是生态关系失衡,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长江三角洲等地调查的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 “吃土吐土,净化土壤,作为土壤的„义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环境指标,对土壤具有重大意义。”令潘根兴教授忧心的是,现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鳖及各种有益菌等大 量消失,农作物害虫的天敌青蛙的数量大减,自然生态面临危机。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江鸿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农田里发现,杀虫剂的使用对稻田节肢动物物种有损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敌和害虫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二是土壤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减产降质。 重金属污染的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认为,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 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三是重金属病开始出现,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汞、镉、铅、铬、砷五种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的“五毒”,对人有致命的危害。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说“这些污染严重影响儿童发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体生命健康。”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出现“痛痛病”,是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而引起的,影响面很广,受害者众多,所以被公认为是“公害病”。 潘根兴教授在全国各地市场上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约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他说:“这些镉米对自产自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风险。”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状已开始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土壤污染导致的疾病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害中华民族的子孙未来。” “宁愿毒死也要GDP”,产业模式亟待反思 土壤污染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甚至产生环境报复。“土壤污染的加剧原因有天灾,但更多是人祸,不科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认为,土壤污染主要一来自矿山采冶、工业“三废”、污灌、固废堆放等,基本上都属于人为因素,表明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反思。 当前,令人忧心的是各地以追求G D P为核心的政绩观,不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大量违法排污、超量排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发展心切,抱着“宁愿毒死也要G D P”的心态,有意无意地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引进企业就是引进污染,发展经济就是破坏环境”的恶果。 面对企业违法排污,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的保护伞,通过变通政策打擦边球,甚至开绿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污染事件暴露了各地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监督缺失,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不断发生的污染事件告诉人们,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呵护,对公共利益和公众生 命漠不关心,暴露出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和地方政府责任缺失。”江苏省小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指出,必须反思高歌猛进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黑土层流失 危及中国最大粮仓 黑土层变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进步和高产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日渐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导致农民和相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关专家建议,应尽早完善耕地质量建设法规,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用最小代价守住我国最大“粮仓”的产粮之本。 “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不会有了 “以前挖两锹深还是黑土,现在一锹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三道岗村农民程先粟从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所专家联合调研形成的“东北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地初垦时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开垦20年的黑土层则减至60至70厘米,开垦70至80年的黑土层只剩下20至30厘米。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黑土层大都一米多厚,现在找半米深的都难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层,颜色也由黑变黄。”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长胡瑞轩有些感慨,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层大约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现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层。有专家担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 “黑土层变薄,就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断言,这势必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对肇东、讷河等县市区的耕地检测显示,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的25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已相对下降两成,严重地区下降六成。 地越来越没劲儿,想增产就得大量用化肥。最近几年,45岁的张艳峰感觉自家水稻田患上了“化肥依赖症”。老张是吉林省前郭县平凤乡黑岗子村农民,“10年前一亩水稻就用60多斤肥,如今已经翻番到120斤了,不施肥就得减产一半”。老张还有些担心,现在能靠化肥增产,这地要是越来越没劲儿,以后可能化肥也无能为力了。 据了解,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区中部“十一五”期间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840条,治理水 土流失面积5600多平方公里,但黑土地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仍有3.1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须治理。 “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粮食主产区了解到,当地一些土地已连续十几年种玉米、水稻等同一种作物,吸收养分单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养分失衡加剧。由于土地分散,不少农民常年使用小型农机具耕作,耕层越来越浅板结严重“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就是真实写照。 由于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支撑,在黑土层日渐变薄的同时,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仍然稳中有升。但专家指出,恰恰是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这反倒容易导致农民和有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东北部分黑土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已透支耕地产出能力,黑土层变薄的风险性被粮食增产淡化,严重性正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合谋”影响下加剧。 “最重要的是耕地质量保护法规不完善,作为耕地使用主体的农民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主动性。”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张维理一语道破黑土质量下降的玄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耕地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耕地管理单元变小,使用权变更频繁,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足“种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技术层面上也落后,没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就无法及时发现耕地质量变化的最新情况,不能制定准确的修复。”张维理认为,耕地质量测试指标和方法陈旧,比如我国对地力的评价通常采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实际测定的却是有机物质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机质,这样的测试结果根本无法准确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变。 此外,地方在建设桥梁、道路时会占用优质的黑土农田,补回来的却多是相对贫瘠的土地,“这就不仅是黑土层流失问题,占一亩就少一亩。”即便新增土地具备改造成黑土地的条件,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法整理处处长任百会说,耕地占补平衡中对新增土地的整理费用每亩在10万元左右。 生源地说明: 1、由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本科前的生源省区; 2、由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又由硕士研究生考入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本科前的生源省区; 3、由非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又由硕士研究生考入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硕士前的生源省区; 4、由非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入学前的户口及档案所在省区。 2、签三方就业程序 (1)收到有用人指标(能解决毕业生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用人单位接收函或录用通知或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回执,本人经慎重考虑,同意到该单位工作,开始进入签约程序。 (2)凭用人单位的接收证明到研究生部领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简称“三方协议书”,签署后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各留存一份)。(注:“三方协议书”每人只有一份,请慎重考虑后签约)。 (3)毕业生个人签字。需要毕业生准确填写个人相关资料,并签字确认。 (4)用人单位签字盖章。用人单位填写单位相关资料并签字盖章,如果本单位无人事权,还需该单位的上级单位(具有人事接收权)签字盖章。 个别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可以到所网站“教育园地,研究生,下载表格”栏自行下载,填好后到研究生部盖章。 注意: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视为协议生效,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将视为违约。 (5)到研究生部签字、盖章。 (6)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确认。 (7)领取就业报到证。 根据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安排,1月底左右集中办理春季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6月底前后集中办理夏季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如果在1月20日之前或6月20日之前完成《就业协议书》签约程序的毕业生,可在办理毕业离所手续时领到《就业报到证》。过此期限后(含寒暑假期间),研究生部将根据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安排和规定时间内办理《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到研究生部领取就业报到证。 (8)办理户口和档案关系(必须办理离所手续)。 领取就业报到证后,凭就业报到证到所综合办公室户籍管理工作人员借户口卡,再到广州市天河区公安分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凭就业报到证到研究生部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3、户档派回原籍程序 (1)毕业时未落实去向(如出国、考研、签三方协议),可向研究生部提交 户口和档案派回原籍的申请书,申请书中应写明派遣单位(可派到生源省就业主管部门或市、县人事局)。由研究生部将按派回生源地信息上报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2)由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派回生源地的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在研究生部领取报到证。 (3)凭就业报到证到所综合办公室户籍管理工作人员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凭就业报到证下联到研究生部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编者按: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但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仅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就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目前我国大地污染现状严峻,成因十分复杂,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经济参考报》以此为主题,探寻大地污染背后所触及的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化进程中关于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与两难抉择,并以“大地之殇”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敬请关注。 大地之殇一?黑土地之悲 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个并不为多数人了解的严峻事实是,支撑粮食产量的黑土层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东北这一中国最大粮仓的产能也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记者 孙彬 管建涛 连振祥 吉哲鹏 娄辰 李松 南京 哈尔滨 兰州 昆明 济南 重庆报道 毒土:GDP至上的恶果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一直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 “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污染包括随经济发展日 益普遍的重金属污染、以点状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农业污染等。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张维理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龙江农业监测站杜桂德站长说:“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不仅污染加重,而且还在转移扩散。”潘根兴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其中浏阳镉污染事件不仅污染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还造成2人死亡,500余人镉超标。 频繁爆发的污染事故损失惨重,不仅增加了环境保护治理成本,也使社会稳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费用更是天价。常州农药厂土壤修复需2亿元,无锡胡埭电镀厂重金属铬污染修复费用890万元,苏州化工厂需数亿至数十亿元。 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 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潘根兴教授说“许多土壤污染地区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没有外来的治理干预,千百年后土壤也无法自净,有的地块永远都无法自净,甚至出现环境报复。” 一是生态关系失衡,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长江三角洲等地调查的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 “吃土吐土,净化土壤,作为土壤的„义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环境指标,对土壤具有重大意义。”令潘根兴教授忧心的是,现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鳖及各种有益菌等大量消失,农作物害虫的天敌青蛙的数量大减,自然生态面临危机。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江鸿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农田里发现,杀虫剂的使用对稻田节肢动物物种有损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敌和害虫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二是土壤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减产降质。 重金属污染的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认为,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 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三是重金属病开始出现,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汞、镉、铅、铬、砷五种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的“五毒”,对人有致命的危害。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说“这些污染严重影响儿童发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体生命健康。”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出现“痛痛病”,是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而引起的,影响面很广,受害者众多,所以被公认为是“公害病”。 潘根兴教授在全国各地市场上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约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他说:“这些镉米对自产自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风险。”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状已开始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土壤污染导致的疾病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害中华民族的子孙未来。” “宁愿毒死也要GDP”,产业模式亟待反思 土壤污染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甚至产生环境报复。“土壤污染的加剧原因有天灾,但更多是人祸,不科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认为,土壤污染主要一来自矿山采冶、工业“三废”、污灌、固废堆放等,基本上都属于人为因素,表明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反思。 当前,令人忧心的是各地以追求G D P为核心的政绩观,不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大量违法排污、超量排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发展心切,抱着“宁愿毒死也要G D P”的心态,有意无意地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引进企业就是引进污染,发展经济就是破坏环境”的恶果。 面对企业违法排污,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的保护伞,通过变通政策打擦边球,甚至开绿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污染事件暴露了各地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监督缺失,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不断发生的污染事件告诉人们,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呵护,对公共利益和公众生命漠不关心,暴露出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和地方政府责任缺失。”江苏省小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指出,必须反思高歌猛进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黑土层流失 危及中国最大粮仓 黑土层变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进步和高产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日渐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导致农民和相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关专家建议,应尽早完善耕地质量建设法规,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用最小代价守住我国最大“粮仓”的产粮之本。 “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不会有了 “以前挖两锹深还是黑土,现在一锹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三道岗村农民程先粟从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所专家联合调研形成的“东北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地初垦时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开垦20年的黑土层则减至60至70厘米,开垦70至80年的黑土层只剩下20至30厘米。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黑土层大都一米多厚,现在找半米深的都难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层,颜色也由黑变黄。”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长胡瑞轩有些感慨,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层大约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现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层。有专家担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 “黑土层变薄,就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断言,这势必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对肇东、讷河等县市区的耕地检测显示,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的25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已相对下降两成,严重地区下降六成。 地越来越没劲儿,想增产就得大量用化肥。最近几年,45岁的张艳峰感觉自家水稻田患上了“化肥依赖症”。老张是吉林省前郭县平凤乡黑岗子村农民,“10年前一亩水稻就用60多斤肥,如今已经翻番到120斤了,不施肥就得减产一半”。老张还有些担心,现在能靠化肥增产,这地要是越来越没劲儿,以后可能化肥也无能为力了。 据了解,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区中部“十一五”期间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84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00多平方公里,但黑土地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仍有3.1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须治理。 “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粮食主产区了解到,当地一些土地已连 续十几年种玉米、水稻等同一种作物,吸收养分单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养分失衡加剧。由于土地分散,不少农民常年使用小型农机具耕作,耕层越来越浅板结严重“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就是真实写照。 由于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支撑,在黑土层日渐变薄的同时,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仍然稳中有升。但专家指出,恰恰是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这反倒容易导致农民和有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东北部分黑土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已透支耕地产出能力,黑土层变薄的风险性被粮食增产淡化,严重性正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合谋”影响下加剧。 “最重要的是耕地质量保护法规不完善,作为耕地使用主体的农民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主动性。”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张维理一语道破黑土质量下降的玄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耕地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耕地管理单元变小,使用权变更频繁,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足“种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技术层面上也落后,没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就无法及时发现耕地质量变化的最新情况,不能制定准确的修复方案。”张维理认为,耕地质量测试指标和方法陈旧,比如我国对地力的评价通常采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实际测定的却是有机物质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机质,这样的测试结果根本无法准确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变。 此外,地方在建设桥梁、道路时会占用优质的黑土农田,补回来的却多是相对贫瘠的土地,“这就不仅是黑土层流失问题,占一亩就少一亩。”即便新增土地具备改造成黑土地的条件,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法整理处处长任百会说,耕地占补平衡中对新增土地的整理费用每亩在10万元左右。 生源地说明: 1、由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本科前的生源省区; 2、由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又由硕士研究生考入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本科前的生源省区; 3、由非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又由硕士研究生考入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硕士前的生源省区; 4、由非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入学前的户口及档案所在省区。 2、签三方就业协议程序 (1)收到有用人指标(能解决毕业生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用人单位接收函或录用通知或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回执,本人经慎重考虑,同意到该单位工作,开始进入签约程序。 (2)凭用人单位的接收证明到研究生部领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简称“三方协议书”,签署后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各留存一份)。(注:“三方协议书”每人只有一份,请慎重考虑后签约)。 (3)毕业生个人签字。需要毕业生准确填写个人相关资料,并签字确认。 (4)用人单位签字盖章。用人单位填写单位相关资料并签字盖章,如果本单位无人事权,还需该单位的上级单位(具有人事接收权)签字盖章。 个别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可以到所网站“教育园地,研究生,下载表格”栏自行下载,填好后到研究生部盖章。 注意: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视为协议生效,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将视为违约。 (5)到研究生部签字、盖章。 (6)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确认。 (7)领取就业报到证。 根据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安排,1月底左右集中办理春季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6月底前后集中办理夏季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如果在1月20日之前或6月20日之前完成《就业协议书》签约程序的毕业生,可在办理毕业离所手续时领到《就业报到证》。过此期限后(含寒暑假期间),研究生部将根据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安排和规定时间内办理《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到研究生部领取就业报到证。 (8)办理户口和档案关系(必须办理离所手续)。 领取就业报到证后,凭就业报到证到所综合办公室户籍管理工作人员借户口卡,再到广州市天河区公安分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凭就业报到证到研究生部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3、户档派回原籍程序 (1)毕业时未落实去向(如出国、考研、签三方协议),可向研究生部提交户口和档案派回原籍的申请书,申请书中应写明派遣单位(可派到生源省就业主管部门或市、县人事局)。由研究生部将按派回生源地信息上报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2)由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派回生源地的就业报到证。毕业生 在研究生部领取报到证。 (3)凭就业报到证到所综合办公室户籍管理工作人员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凭就业报到证下联到研究生部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资源一般可分为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两大类。经济学研究的资源是不同于地理资源(非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源,它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开发和利用。 《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一定义很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资源被划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加工资源。”(《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编辑本段人类对资源的认识概述 对自然资源的看法,历来都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劳力经济阶段、自然经济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 劳力经济阶段 劳力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力资源的占有来进行,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相对于农业经济时期。 自然经济阶段 传统经济学往往把农业经济叫做自然经济。从资源学的角度,所谓自然经济就是指工业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尽管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完成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铁矿石和煤、石油等发展机器生产的主要资源很快成为短缺资源,开始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生产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的占有来进行。 知识经济阶段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为基础产业的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征服论等多种认识阶段与相应的处理方式,才进入到协调论的现代,即人、自然和技术这个大系统应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工业时代,人类对资源采取耗竭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不断使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产生强大震动。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使得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不断出现能源危机,导致人类生 活不能稳步提高,时常出现巨幅涨落。进入到现代,人们逐渐悟出,人类只不过是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必须和其它要素协调发展,力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经济的关系。编辑本段新的资源观定义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某种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问题。这就是“新资源观”,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解决资源问题的认识基础。 资源系统观 资源系统观是资源观中最核心的观点。只有当人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人与自然大系统的一部分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施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且,也只有当人类把各种资源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正确处理这个资源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时,人类才能高效利用这种资源。 资源辩证观 以新的资源观看待资源问题时,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几个重要的资源矛盾关系: 1(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 自然资源就其物质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片面的悲观和盲目乐观都是不正确的。 2(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问题 分析一国的资源情况既要看到宏观上综合经济潜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微观上人均可利用资源限度的现实问题。 3(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 4(资源的量与质问题。 资源层次观 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认识和利用的水平来区分层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现实世界三项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而整个人类的文明又可根据人类对这三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划分层次。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展决定的。起初,人类最先学会了利用材料来加工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力,但仅用材料来制作的工具是一种“死的工具”,要靠人力来驱动和操作,这大体是农业——手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情形;后来人类进一步学会了利用能量资源,把材料和能量结合在一起制造新型生产工具,使原来“死的工具”变成了“活的工具”,但这种工具还是要靠人来驾驭和操纵,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体因素的限制,这大体是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的情形。到了现代,人类逐渐学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并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不仅具有动力驱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进工具系统,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传统经济中,人们对资源的争夺主要表现在占有土地、矿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人们争夺的重点。这大体是信息时代生产力的情形。 总之,人类从学会利用材料资源再到能量资源到信息资源,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再向信息时代的不断迈进,材料枣能源枣信息“三位一体”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只有全面地开发和综合利用三大资源,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资源开放观 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资源的开放观是从地区到全球,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在不同层次上都要确立的一种基本观点。我国地区差别很大,资源组合错位,地区间的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动态交流的必然性。以资源的开放观为指导,就是要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以实现产业结构动态优化,合理配置资源。 资源动态平衡观 资源动态平衡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人与自然大系统中,人的发展变化要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系统由于自身动因和人的作用也在发展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要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也需要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动态交流,防止资源组合错位的 差距。 今天我们对自然资源保证的估计,必须考虑高技术因素的影响。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及新材料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盲目的资源悲观论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如不从现在起就下大力气实抓基础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应用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将来就可能制约人的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所谓资源保证,关键在于这些高技术的科学应用,可以达到商用阶段,以便在经济生活中用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实际发展成果表明,绝大多数高技术的应用期的预测都是提前的,这也证实了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对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是有道理的。编辑本段资源系统及其分类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资源系统可从性质、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资源性质分类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赅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从资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划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专有资源:如国家控制、管辖内的资源。 共享资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资源等。 2(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按资源用途分类 1(农业资源 2(工业资源 3(信息资源(含服务性资源) 按资源可利用状况分类 A、现实资源:即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 B、潜在资源:即尚未被认识,或虽已认识却因技术等条件不具备还不能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C、废物资源:即传统被认为是废物,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又使其转化为可被开发利用的资源。编辑本段资源系统的特点自然资源系统的特点 根据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度,其主要特点是: 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规律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现实资源是有限的,但开发利用及转化是无限的); 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资源的系统性;等。 社会资源系统的特点 社会资源同自然资源相比较,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社会性。人类本身的生存、劳动、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中实现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无一例外。社会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 (1)不同 的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质量的社会资源。 (2)社会资源是可超越国界、超越种族关系的,谁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创造社会财富。 2(继承性。社会资源的继承性特点使得社会资源不断积累、扩充、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人类社会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的产物,就是积累到"知识爆炸",使社会经济发展以知识为基础,这种积累使人类经济时代发生了一种质变,即从传统的经济时代(包括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有局部质变)飞跃到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信息革命、知识共享必然的结果。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人力资源通过人类的遗传密码继承、延续、发展。 (2)通过载带信息的载体长期保存、继承下来。人类社会通过书籍、音像、磁带和教育手段等,继承人类的精神财富。 (3)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产劳动中学会的知识、技能物化在劳动的结果,,物质财富上而继承下来。 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的每一代人在开始社会生活的时候,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迈步的。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类一方面把前人创造的财富继承下来,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新的财富。也正因为这样,科技知识不断发展,一代胜过一代,并向生产要素中渗透,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科研设备得到改进,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社会财富的积累、反过来又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3(主导性 社会资源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资源决定资源的利用、发展的方向。 (2)把社会资源变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它表现、贯彻了社会资源的主体,,人的愿望、意志和目的。这就是马克思讲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4(流动性。 社会资源流动性的主要表现是: (1)劳动力可以从甲地迁到乙地。 (2)技术可以传播到各地。 (3)资料可以交换,学术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贸易。 利用社会资源的流动性,不发达国家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国的技术、人才、资金引进到自己的国家。我国改革开放、开发特区的理论依据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 5(不均衡性。 社会资源的这种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的差异性。 (4)社会制度对人才、智力、科技发展的影响作用的不同。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网络资源是网络上互连起来的计算机提供给各用户分享的信息。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计算机上(www服务器、ftp服务器、bbs服务器、vod服务器等),因为有网络互连,大家都能通过internet访问到。编辑本段中国资源状况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中国森林面积为15894.1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中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勘查,新增储量规律和各种方法的 分析,测算出中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为10万,14万立方米。按照国际上(油气富集程度)通常的分类标准,中国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属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煤的资源总量稳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烧煤的话,我国的煤的储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烧大约100年。编辑本段中国的资源问题 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点:总量大、人均少、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现:?资源危机、水危机 ?因使用不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解决方法:“开源”与“节流”——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解决矿产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的问题;努力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立法保护——《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编辑本段资源应用 许多资源在其原始形式的情况下是无法消费或者说使用的。为了将其转变化 更加方便可用的商品,就必须对它们予以加工处理。这就是所谓的资源开发。例如,将原油变为汽油。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的增多,对于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资源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发达国家所使用的资源要多于发展中国家。 与资源之过度消费相关的需求上涨已经造出了若干的问题: 资源枯竭 资源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 环境退化 公地悲剧 资源诅咒
/
本文档为【高781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