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2017-10-08 7页 doc 20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蔡中郎与《琵琶记》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起码在南宋年间,蔡中郎的故事就已在民间传唱。说书的盲人所唱的故事,显然是来于南戏曲目《赵贞娘》。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实首之。”《赵贞娘》叙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富贵功名,长期不归,其妻赵五娘独撑门户,吃尽千辛万苦,在蔡家父母死后到京师寻访伯喈,伯喈不认妻子,马踏赵五娘,最后天降报应,蔡伯喈被雷击而死。此等故事,后来又有家喻户晓的《铡美案...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蔡中郎与《琵琶记》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起码在南宋年间,蔡中郎的故事就已在民间传唱。说书的盲人所唱的故事,显然是来于南戏曲目《赵贞娘》。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实首之。”《赵贞娘》叙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富贵功名,长期不归,其妻赵五娘独撑门户,吃尽千辛万苦,在蔡家父母死后到京师寻访伯喈,伯喈不认妻子,马踏赵五娘,最后天降报应,蔡伯喈被雷击而死。此等故事,后来又有家喻户晓的《铡美案》,蔡伯喈在前,陈世美继后,男人富贵忘恩,抛弃糟糠之妻,终有恶报,实在是为苦难中受尽屈辱的妇女出了一口恶气,让她们在故事和戏文中得到一些慰藉和感动。元末,杂剧作家高明将《赵贞娘》的故事改编成《琵琶记》,其故事略谓:蔡伯喈原是个孝子,同赵五娘结婚后夫妻感情很好。他本不想去应考,但其父蔡公不从。他考中状元后,牛府招他入赘,他辞婚,牛丞相不从;他辞官,朝廷又不从。蔡伯喈入京后,家乡陈留遭灾,父母先后亡故,赵五娘一路弹唱琵琶,行乞入京寻夫。由于牛氏的贤惠和牛丞相的回心转意,夫妻终得团圆,蔡伯喈受到了朝廷的旌表。这个故事较《赵贞娘》复杂很多,蔡伯喈成了正面人物,有了大团圆的结局。 比之原作《赵贞娘》,《琵琶记》经过文人的加工,显然文学性更高了。它把人物置于各种情境之中,让他在两难的境遇中经过灵魂的挣扎,做出艰难的选择。人并不能完全听从内心的召唤,他有时要屈服于环境,正因如此,人性经过苦难的淬炼,才更加显示出它耀眼的光芒。原作《赵贞娘》情节相对简单,人物黑白分明,过于脸谱化,后来蔡伯喈受天谴被雷击而死,更显出它的粗糙和幼稚。而《琵琶记》中的道德说教和大团圆结局也并不怎么高妙。如果从文学的大概念来说,中国的文学讲教化,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经、史、子、集,诗文繁盛,但小说、戏曲等狭义的文学形式发育较晚,对于一千多年前的南戏和元杂剧,我们不能有更多的苛求。 剧中的蔡中郎(伯喈)何许人也,从戏剧的角度讲,他就是子虚乌有的艺术创造,是虚构的人物。但是,蔡伯喈却实有其人,他就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文学家蔡邕。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少有文名,博学善辞章,并精通音律。由于他善弹古琴,曾被桓帝时的宦侍征发入都,行至半途,因病而返,因留有诗赋《述行赋》。鲁迅说他“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就因为他在诗赋中不畏权势,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同情。汉灵帝时,他被召拜郎中,入朝做了官,校书东观,迁为议郎。虽然参与了政治,但还在校书,做着文化人的本职工作。可是既从政为官,就不能不对政治和时局发言,终于惹来祸端,因弹劾宦官,被流放到朔方。后虽然遇赦,但宦竖仍在朝中专权,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跑到当时荒秽阴湿、疫疠横行的吴越之地隐藏了十二年。其后汉朝衰微,董卓专权,他又被强征入朝做了官,不久,董卓为王允所杀,王允以“怀卓”之罪,将蔡邕关入大牢,瘐死狱中。这个学识渊博、才艺出众的读书人终于在专制政治的反复倾轧中死于非命。 蔡邕又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文姬在兵燹动乱中被匈奴掠往北国,被迫嫁于匈奴左贤王,生子后又被曹操派使节赎回。她的《悲愤诗》写尽国破家亡的乱离之苦、生离死别的凄怆之痛,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又传有《胡笳十八拍》,疑为后人假托之伪作)。蔡邕在朝中做官时,曾亲书经文,刻于大石,立于太学门前,以便士子们习诵,这就 是有名的石经。他对教育和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承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质之蔡邕(伯喈)之人生经历,可知无论《赵贞女》还是《琵琶记》,上演的皆非他的本事。汉代人要想做官,学问德行出众后,博得时誉,要靠地方官举荐(举孝廉),或者自己上书朝廷,使帝王召对,若果有学问才能,皇帝即可封赏,进入官场。隋、唐之后,科举渐兴,后世科考逐渐完备,才有上京应举科考之说。元以后的小说、戏曲写才子落魄,入京考中状元,扬眉吐气,得意洋洋,一天云彩全都散去,官爵、美人俱入怀中,寄托了文人的想望,甚至可说是一种意淫。但人生的这一陡转,却是小说、戏曲的大关目,矛盾解决,皆大欢喜,成就了国人最喜欢的大团圆,人生和艺术都有了完满的结局。 朱买臣与《马前泼水》 朱买臣是西汉武帝时人,最辉煌时官列九卿,属朝廷重臣,班固《汉书》有传。读他的传记,觉得饶有趣味,是因为班固写出了人情伦理,传主的性格也跃然纸上。朱买臣家境贫寒,喜爱读书,入山砍柴,担薪而行,吟诵不绝,“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夫妻俩背负柴捆,走在山道上,丈夫边走边大声背诵讴歌诗书典籍,妻子觉得丢人,一次次阻止他。可这个执拗的读书人却不听,反而“愈益疾歌”,这叫活在现实中的妻子情何以堪,“妻羞之,求去”.不是不和他同行,而是要离开这个穷酸的书生。如果朱买臣仅仅以诗书自娱,安贫乐道,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那么朱买臣以后也就没戏了。但朱买臣是读书做官论的忠实信徒,他坚信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未来的富贵荣华,于是他笑对妻子说:“我年五十当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眼前的现实和未来的憧憬反差太大,妻子当然不肯相信他对未来的许诺,于是,“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巨大反差,朱买臣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妻子离他而去后,他仍然“独行歌道中”.如果现实主义胜利了,朱买臣就是那个背倚老槐树的黄粱梦者,一个行为怪异、精神有问题的妄想狂。但这故事的结局是理想主义胜利了,朱买臣后来做了官,登了天子堂,他平日苦读的诗书派上了用场,果然有了荣华富贵。虽然这中间经过了很多波折,但理想主义还是战胜了现实主义,于是,朱买臣苦难倒霉时离去的妻子成了嫌贫爱富、下场可悲的坏女人,成了戏剧中的反面人物。 这戏的名字叫《马前泼水》,是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中的传统曲目。 其故事是:朱买臣身处贫寒,仍然苦读诗书,妻子崔氏嫌贫爱富,逼他风雪天入山砍柴,又恶语相加,目的是逼迫朱买臣写下休书,离开这个整日做白日梦的穷酸书生,另嫁他人。朱买臣对妻子很有感情,不忍离弃,但崔氏早就变了心,一定要挣脱这无柴无米的生活:“崔氏闻听这句话,叫声穷酸朱买臣。你有干柴和细米,老娘能将就过几春。没有干柴和细米,老娘和你两离分。”当朱买臣试图用美好的愿景来抚平她的怒火时,她完全不相信这种对未来的许诺,她轻蔑地羞辱对方道:“崔氏闻听撇一撇嘴,叫声穷酸朱买臣。打开你朱家家谱看一看,你朱家哪辈做过官人,你柳罐斗脑袋怎戴乌纱帽,虾米腰怎穿蟒龙鳞,狗爪子怎拿爷家象牙笏板,熊掌怎登爷家粉底朝靴沾埃尘。京城内下了三阵做官的雨,哪阵雨点能淋(临)你的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瞎你眼盼断你筋。”语言鄙俚,骂得痛快淋漓而又惊心动魄,把对方羞辱得无地自容,一个又刁又泼的可恶女人呼之欲出。崔氏挣脱了朱买臣,嫁给一个石匠。石匠崩瞎一只眼,砸断一条腿,对崔氏行家庭暴力,打骂不休,崔氏沦为乞丐。这时朱买臣入京赶考得中高官,车马仪仗,前呼后拥,回乡祭祖。崔氏拦路认夫,想续前缘。朱 买臣命人将一盆水泼于马前,如崔氏能收得泼地之水,则认她为妻。当然是覆水难收,崔氏又羞又悔,无颜人世,于是撞死在马前。 社会生活中,物质是基础。朱买臣不善治生,挣不来干柴细米,养不了妻子,但却坚信自己会做高官,并许诺将来妻子就是“一品夫人”,使她享受荣华富贵。这样的话不独崔氏不相信,观众也难以认可。可最后的事实告诉我们:你应该相信未来和梦想,如果你不相信,当美梦成真的时候,你后悔就来不及了~可是,一个男人,挣不来干柴细米,满足不了老婆最低的生活需要,你相信他对未来的许诺吗,你相信读书真能做官吗,你相信一个沦落底层没有任何背景的穷酸书生对未来的幻想和期许吗,尽管从古至今,当官永远是荣华富贵的捷径,但是,官场真就那么好混吗, 放下《马前泼水》,我们来看一看朱买臣的现实人生。 首先,朱买臣的上升之路并不平坦,汉代并无科考制度,他是给一个负责监察的小吏当小卒跑到长安去的。到了长安,他给皇帝上疏自荐,皇帝没理他这个茬,他寄居京城,饭都吃不上,众人皆以乞丐视之。朝中有人好做官,他有一个老乡叫严助,深得皇帝信重,靠严助的吹嘘引荐,皇帝接见了他。这时候,他砍柴时习诵讴歌的诗书才派上了用场,“说《春秋》,言《楚辞》,帝甚悦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人之发达显赫,时也,运也,倘若朝中无人,朱买臣满腹诗书连一粥一饭也挣不来,只能饿毙街头。 其次,朱买臣是个喜欢张扬做戏之人。人生失意时,他用未来的美好愿景安抚妻子,说得煞有介事,似乎五十之龄一到,入庙堂,当大官如探囊取物一般。说此话时,他心里肯定没底,所以妻子也只当他胡说。可这一天果真到来时,朱买臣岂能不把戏做足~朱买臣官拜会稽太守,离京上任前,皇帝取笑他:“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如何,”朱买臣早就打定主意,要有出人意表之举,于是,他到了故乡会稽之后,没穿官服,没带随从,却穿着从前的破衣烂衫,怀揣印绶,来到会稽的旧衙门口。他从前常到这里蹭饭吃,所以认识这里一些看守旧邸的人。他们见他来了之后,并没当回事,以为他还是那个从前找不着饭门的“孔乙己”.他们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朱买臣佯醉而卧,准备露底,果然,守邸小吏发现了他破衣中故意露出的系印的绶带,“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这出戏真是做得高妙之极,朱买臣踌躇满志而深藏不露,突现真身而缓步出庭,家乡故人除了惊诧、惊骇、惊羡、惊叹之外,惟有顶礼俯伏而已。 可是后面还有好戏。大官临境,忙坏百姓,这样一个大人物回到故乡,地方上焉敢怠慢,于是,征发百姓给仪仗车马整治道路,前来迎接的大小官吏公车塞路,有百余乘。朱买臣豪车华衮,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车入吴界,竟发现了弃他而去的前妻和后夫,两口子混杂在百姓中间,正给衣锦还乡的朱买臣整修道路。朱买臣令停车,将前妻与之后夫载于后车,带到太守府养在后花园里,让他们做点杂役闲差。前妻又羞又悔又恨,一个月后,自缢而死。真实的人生与戏中情节相去不远。但人性远要复杂得多,当朱买臣穷困潦倒之时,负薪行墓地中,正逢离异的妻子与夫家祭扫,见他饥寒无食,尚“呼饭炊之”,给他吃了一顿饱饭。可见人性还有温暖美好的一面。妻子与他分手,只是耐不得饥寒,看不到前景而已。 朱买臣人生大起大落,前后境遇云泥之别。他成功了,辉煌了,也极尽炫耀了,他的人生是否会从此如诗如画,如歌如吟,画上完满的句号呢,不,那是不可能的~庙堂官场,虽钟鸣鼎食,富贵显赫,但那里可不是天堂,稍不留意,则跌入万丈深渊,身名俱灭。朱买臣的为官之路充满坎坷,如履薄冰,曾两次“坐法免官”.官场同僚间的倾轧残酷无情,他整别人,当然也被人整,无论挨整和整人,都是下狠手,往死里整。他的同僚和恩人严助贵幸一时,但牵连进淮南王刘安谋反大案,虽然皇帝有心赦免,但廷尉张汤力争,认为严助出入禁门,乃皇帝的腹心之臣,和诸侯私交如此,不诛何以为治,于是,把严助砍了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朱买臣自此和张汤结仇。张汤为小吏时,曾巴结趋附朱买臣,如今已非往日光景,张汤不仅手握重权,且几次代丞相视事,朱买臣此时为朝中长史,虽名列朝班,但张汤已不肯买他的账,屡屡折辱之。朱买臣去见张汤,张汤据几坐床,傲然不为礼。故买臣对其恨之入骨,必欲置汤于死地。于是,他联络王朝等另外两个长史,合谋排陷张汤,终于使其下狱。汤不服,抗声自辩,皇帝使张汤的知交赵禹入狱责之。赵禹说:“你为何如此不自知,当初你整治别人时,多少人死于你手,如今别人整治你,当然要做成铁案,天子也要把此案严查到底,想让你自己了断。你还抗辩什么哪,”张汤如梦方醒,自知难逃一死,于是上书皇帝,说自己起于刀笔小吏,于朝廷无尺寸之功,陛下恩德,使我位居三公之位,今我虽无以塞责,但陷害我的就是朱买臣等三位长史也~上书后,张汤于狱中自杀。张汤临死,狠狠咬了朱买臣一口,这一口咬得不轻,足以使朱等毙命。张汤死后,家无余财,儿子们要厚葬其父,张汤母亲说:“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于是,有棺无椁,以牛车拉出埋了。事传皇帝耳中,皇帝感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此时方悟,张汤被买臣等合谋诬陷而死。虽然最后裁决张汤生死的是皇帝,但当他醒悟时,还是要找替罪羊,皇帝下旨,将诬陷张汤的三长史一并送上刑场。朱买臣等人掉了脑袋,他梦寐以求的当官之路就此终结。 常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人生的舞台有大有小,角色有主有次。在皇权专制的中国,人生最辉煌亮丽的舞台莫如官场庙堂,一旦登台,万众瞩目,人人喝彩,真真羡煞人也~朱买臣登台之后,表演得淋漓尽致,声威并壮,赢得满堂彩,真是极人生之快意也~但很快就在同僚的排挤厮杀中跌下台去,弄得血淋淋一段尸身,连脑袋都丢了。可惜他的娘子目光短浅,既已离异,又何必悔恨自缢,若活到最后,知道朱买臣烈火烹油锦上添花的一番闹腾之后,却丢了卿卿性命,她应该庆幸自己的选择还是正确的吧~ www.nk6g.com,www.cn-hifi.com
/
本文档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