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

2017-11-27 24页 doc 48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1808

暂无简介

举报
【doc】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doc】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 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 究进展 _, 14卷4期 1998年12月 微波 JOURNALOFMICROWAVES Vo1.14No.4 Dec.1998 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 CurrentDosimetricResearchonthelnteractionbetween MobileHandsetAntennaandHumanBody 康刚祝西王长清徐承和?康刚祝西里王长清徐承和-77V7,一/ 7厂…0o871...
【doc】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
【doc】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 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 究进展 _, 14卷4期 1998年12月 微波 JOURNALOFMICROWAVES Vo1.14No.4 Dec.1998 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 CurrentDosimetricResearchonthelnteractionbetween MobileHandsetAntennaandHumanBody 康刚祝西王长清徐承和?康刚祝西里王长清徐承和-77V7,一/ 7厂…0o871),/KaagGang,ZhuXili,WangChangqing,XuChenghe 【摘要】本文全面综述了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现状,指出 丁进一步研究 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移动通信,手机天线,人体,剂量学-__?—.一-_?--一-_一?-—一 Abstract:Athoroughreviewofthecurrentdosimetricresearchontheinteractionbetween themobilehandsetantennaandhuman. bodyaregiveninthispaper.Theproblemswhichshouldbe wellsolvedinthefutureresearcharealsogiven. Keyterms:Mobilecommunications,Handsetantenna,Humanbody,Dosimetry 一 ,引言 移动通信系统的迅速发展使各种手持式收发信机(以下统称手机)已经成为当今 电信产业 中发展最快的产品之一,到1997年7月为止,仅在我国手机用户量已突破一千万.由于使用时 手机天线非常靠近人头部,手机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 和探讨的问题.早在移动通信发展初期,人们已开始重视手机辐射对人体作用的研究".1993 年1月在美国的一场"移动电话诱发脑癌致死"的官司更激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重 视,促使一些国家投入人力研究移动电话对人体的作用.最近,又有了新的动向:世界卫生组织 于1996年6月4日公布了一项耗资330万美元为期5年的关于移动电话对人体作用的研究 ;欧洲联盟也将就移动电话是否对人体有害的问题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并成立了一个负责 筹备这一研究活动的专家小组,研究活动于1997年开始,为期至少5年,每年预算数百万欧 元.由此看来,以移动通信电话为代的各种辐射近区场对人体的作用研究成为人们关心的一 个重要问题.除移动电话之外,人们还把眼光注意到手电钻,电动剃须刀.,电吹风",医学应 用中的磁共振成象技术等近区场对人体的作用研究中. 众所周知,外界电磁场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但只有进入生物体内直接与生物系 -收稿日期:1997一O8一O4;定稿日期:1997—1O—O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j jr' } ?,? ??_I-,? 348微波1998年12月 统发生相互作用的电磁场才是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直接因素,因此确定进入生物体内的电磁场 分布非常重要.这一任务由实验或理论电磁剂量学来完成.手机辐射电磁场对人体作用的问 题,虽然最终需要通过生物学效应实验研究来证实,但在此之前,进行有效剂量学分析是非常 必要的.其一,剂量学研究能够预测对人的头颅内各组织的作用剂量,为设计有效的的生物学 效应实验提供依据.其二,目前已有大量关于非电离辐射防护卫生公布,这些标准是 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且已对人体内吸收电磁能规定了最高限值,剂量学研究结果 可以直接和这些标准进行比较以得出初步结论.另外,有效的剂量分析可以为建立新的卫生标 准提供资用数据.所以当前关于手机天线辐射电磁场对人体作用的研究都集中于实验或理论 剂量学分析中. 本文综述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这一专题研究的背景材料.指出研究的初步结论和不 足之处,并提出进一步工作面临的问题. 二,手机辐射近区场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 电磁剂量是指外界电磁场"给予"生物体并直接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电磁场量.剂量学量 除感生电场强度(E)和感生电流密度()外,还有比吸收量(SpecificAbsorption,简称SA::1/ kg)和比吸收率(SpecificAbsorptionRate,简称SAR:W/kg).SA是指暴露于电磁场中的生 物体内单位质量吸收的总能量,主要用来描述脉冲场的作用.SAR是指暴露于电磁场中的生 物体内单位质量吸收的功率,按取平均的组织区域不同,又分为全身平均SAR(Whole—body— averagedSAR)和局部平均SAR(LocalSAR).其中SAR是电磁剂量学的基本量,为剂量学分 析和各国卫生标准所广泛应用.SAR和E在量值上可以互换,因为分布SAR定义为: sAR:(1) 其中.D为组织质量密度(kg/m.),口为组织电导率(S/m). 测量或计算得到人体模型内的SAR分布后.可直接和非电离辐射防护卫生标准比较.世 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建议性(或指导性)标准.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 对公众照射,其规定为,"在任意连续3O分钟内,人体全身IEEEC95.1-1991标准?. 平均SAR 应小于80mW/kg,任意1克肌体中最大SAR应小于1.6W/kg."由于手机对人体作用是一个 近区场局部作用问题,局部平均SAR比起全身平均SAR更能说明问题,所以大多数研究均以 任意1克肌体中最大SAR限值比较讨论. 2.1实验电磁剂量学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实验剂量学研究是利用人体模型通过测量确定人体内的电磁分布.测量SAR的方法有电 场法,温度法和热像法(ThermographicTechnique).前两种方法是用电场探头或温度探头逐 点测量电场或温度,热像法是通过一次成象得到一个平面的温度分布.对测得电场 通过(1)式 得到SAR,对测得温度由下式计算SAR. SAR兰4186兰(W/kg)(2) 式中c为组织模拟材料的比热(kcal/kg?C),4186为从kcal到joule的转换系数.?为温升 (C),t为照射时间(s). Q?Balzano等n(1978年)最早在150MHz用分辨率为0.01C的数字式温度计测量了螺 l4卷4期康刚等: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349 旋型天线手机对人头颅模型的作用.研究发现功率为6.4W的手机,置于人眼(机身距鼻尖)约 0.5cm,人头额部内最大温升不超0.1_C,而眼周围没有可检测到的温度升高.进一步,在 840MHz(1978年)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套筒偶极子天线和/4鞭状天线手机对人头模型的作 用指出,在正常使用手机时(距鼻尖5cm)天线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热损伤. 考虑到350MHz为人头颅的谐振频率,S.S.Stuchly等?(1985)在350MHz利用电场法 及用肌肉组织等效的人体全身均匀模型测量了偶极子天线和缝隙天线对人体的作用.实验指 出,近场作用下,不同天线辐射特性造成人体内的电磁分布差异很大(例如线天线作用时 SAR是全身平均SAR值的150~300倍,缝隙天线时则为30倍);局部SAR随天线位置和 极化方向的不同变化很大,而全身平均SAR则主要依赖于天线增益及其与人体的距离.同期, I.Chatterjee等(1985)在50MHz,150MHz,450MHz,800MHz用电场法研究对讲机对人体 的作用,主要考虑对讲机在不同携带部位时的作用. 此后的工作是间断的.1989年,R.F.Cleveland等u?用电场法在800MHz测量了x/2套 筒天线,/4和5X/8鞭状天线手机对人体的作用.结果发现SAR随天线的类型,馈源的位 置,及天线与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差异很大.例如天线离开人头lcm垂直置于眼前.手机功率 为lW时,SAR一在眼表面为1.1?0.2W/kg;而在同样距离上斜置耳侧时,SAR则在太阳 穴附近为3.5?0.3W/kg.Kuster等"(1993)对900MHz辐射功率为lW的欧洲蜂窝系统手 机用电场法测量发现:当手机机身离开人体,而天线接触人头枕骨时(认为是最坏情况),在等 效的脑组织材料中,任意1克组织的SAR高达6.0W/kg. 1993"手机诱发脑瘤"风波后,人们加紧了这一研究.V.Anderson等n(1995)在835MHz 用电场法对三种不同天线手机(面板天线,/4flip—up天线,x/z拉杆天线)作用进行分析.手 机功率600mW时,眼内和脑内SAR分别为0.21W/kg和0.36W/kg.对模型戴上金属框眼 镜后测试,发现眼内SAR会提高9,29.并进一步基于实验测量得到的SAR建立模型讨' 算得出SAR为lW/kg时可引起0.1C温升的结论. 最近较为全面的研究是摩托罗拉公司Q.Balzano等人n(1995)的工作.他们用电场法在 835MHz分析目前广泛使用的连续波系统 (FrequencyModulationoftheRFContinuous Wave)和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roupSystemMobiles和NorthAmericanDigitalCellular) 中两 种典型天线("老式"固定在外的天线和"新式"拉杆天线)手机对人头的作用.实验模拟真实使 用情况.发现手机辐射为0.6W时,在头颅内离开颅骨外壳0.41cm的脑组织中,几种情况下 任意1克组织的SARm~都小于ANSI/IEEEC95.1—1992对公众照射最大1.6W/kg的规 定.进一步分析了两种为减少对人体影响而设计的有防护作用的天线,指出虽然人体内SAR 值得到减少,但天线增益值最大要减少lldB,大大降低了通信效率,认为不可取. 以上工作虽有八项,但时间跨度达17年,实验结果之间的比较非常困难.因为实际测量本 身还有以下问题有待澄清. 1?温度法测量只限于大功率照射的情况,而且需要在照射后20秒内完成,以致由SAR 引起的温升尚来不及因热动力学作用而改变. 2.尚没有用于SAR测量的校准电场探头和温度探头的标准方法. 3?没有得到标准模型和人体组织等效材料的供应场所.个别定做花费昂贵而且差别较 大.例如,R.F.Cleveland等所用人的头颅模型由骷髅(真实或人工)及模拟脑,肌 肉,眼等组织电特性的材料粘贴而成;Q.Balzano等m(1995)的人头模型则用由 1?5mm玻璃纤维组成头颅外壳,壳内充满等效为脑组织介电常数的液体材料.这些增 35O微波1998年12月 加了个体实验的差异性. 4.17年来移动通信发展很快,以上实验所用手机差异很大. 这些原因使实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个人的专业技能,自然增加了实验结果间比较 的困难.事实上.实验研究无论怎样精细,都不可能做出符合人体实际的模型.因此, 其结果只 能反映人体模型所能达到的近似程度.另外,比较文献发现,实验用电场探头尺寸的最小体积 为0.125cm.,这远大于理论分析所能采用的最小分辨率为0.001cm.的模型.所以,实验研究 进一步需要改进的是,如何提高人体模型的真实性,和进一步减小测量探头的尺寸. 综合分析表明,由电场法和温度法测量SAR的精度在土2,3dB以内".正是由于实验 研究的复杂性和实验用人体模型在真实性上受到的限制,其结果未必比理论分析更精确可靠. 这促使人们进行大量的理论剂量学研究. 2.2理论电磁剂量学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早期关于天线辐射近区场对人体作用的理论分析并不是针对手机问题进行的,但从分析 这些理论分析都是把人体等效为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可以看成是先期的相关研究. 球形或长椭 球形分析电小天线对人体的作用.而数值分析缝隙天线,单极或偶极子天线近区场作用时.所 用人体组织模型场都较大(300cm.),其局限性是显然的(1982)"钉.虽然M.S.Stuchly等" (1986)用矩量法模拟偶极子天线对人体的作用与他们的实验结果比较一致性很好,但人体 模型仅用180个单元模拟.1989年,N.Kuster等".?用多重多极子展开法(MultipleMulti— poleMethod)Yt析了偶极子天线手机对人体的作用,但人体模型仍限于均匀材料椭柱状人体 逼近模型.以上工作由于模型简化,都未能得到近场作用下人体内的详细信息. 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1993年以后,人们采用FDTD法(FDTD法能够模拟天线与 人体 电磁相互作用的全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数值分析,并把重点放到近区场对人头颅的影响上.王 长清等.较早(1992)在35OMHz利用分辨率(人体组织的网格尺寸)为2.62cm的人体非均匀 块状模型分析了偶极子天线与人体的作用,并取得了与Stuchly等(1985)用测量方法所得 相当一致的结果,较早重视天线对头部尤其是脑和眼睛影响的研究,促使这一工作在我国开展 起来.'.".几乎同期,P.J.Dimbylow等姑.(1993)在900MHz和1900MHz分析了偶极子天线 对人头非均匀块状模型的作用,提高了使用频率.Hsing--YiChen等.(1994)也在835MHz 进行类似工作.J.Toftgard等姑(1993)在914MHz和1890MHz用FDTD法较早分析了天线 并首先考虑到人手的影响.但人头颅模型用均匀球来模手机与人头颅的相互作用, 拟.计算机 技术的不断提高使采用更高分辨率的人体模型成为可能.P.J.Dimbylow等?(1994)在 900MHz和1800MHz分析了几种单极天线手机对人头的作用,首先用到由核磁共振成象建立 的人头颅模型,使分辨率提高到2mm.采用类似模型的还有我国旅美学者陈金元等姑(1994) 在835MHz分析单极手机对人头颅的作用,及K.Martens等(1995)在900MHz所进行的 研究. M.A.Jensen等姑?(1995)在900MHz,主要考虑人的头和手存在时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 响,并设计出两种新型天线以减少对人体的影响.Orl1.P.Gandhi等"(1995)对未来会 用到的 6GHz个人通信系统中三种天线手机对人体的作用进行评估,指出其中一种天线对人体作用 会超过现有标准,但未给出天线尺寸.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始于1994年),我们几乎与国际上各项研究同步,也取得 了自己的成果(1995??,1996."..).我们利用分辨率为0.655cm的人体非均匀块状模型,在 700MHz计算了x/4单极天线手机模型在不同使用方式下与人体的相互作用.考虑到人体模 14卷4期康刚等: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351 型仅用头部的局限性,提出人体模型应当考虑胸部.并分析了人体模型考虑头,胸,手和臂时对 结果的影响.这一点对于对讲机使用方式尤为重要. 与我们工作同期或稍晚...的几个不同国家的工作更加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Paola Bernardi等..(意大利)在900MHz着重分析了手机附近有反射体(例如模拟在车内通话)时 对人头颅的作用,并重点估计了腮腺和脑垂体处的SAR.M.Okoniewski等.(加拿大)在 915MHz较系统地分析了不同人头模型(如立方体,均匀球,分层均匀球,基于核磁共振成象头 部模型)对计一算结果的影响,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天线,能够减小人手对辐射特性的影响. So--ichiWatanabe等?(Et本)在900MHz和1.5GHz分析了基于解剖图的人头模型在手机 下的作用,特点是对手的握机方式模拟较细,并特别考虑到外耳对SAR的影响.V.Hombach 等..(德国,瑞士)在900MHz用数值方法和实验测量分析手机对人头的作用,主要考虑人头 模型在大小,形状,均匀,非均匀时的影响.一个重要结论是,虽然局部SAR随组织的非均匀性 和电特性变化很大,但考虑最坏情况下任意1克组织平均SAR时.均匀模型比起非均匀模型 来说,只会带来很小的误差.这一点在指导实验设计时非常重要.Oin.P.Gandhi等?'在 835MHz和19O0MHz对/4,3x/8天线手机对人体的作用,特别不同的是考虑了手机倾斜35. 的情况.用均匀模型和非均匀模型比较指出均匀模型带来的误差很大.这一点与文献结论 大大不同. 除FDTD法,还有用其它方法进行的工作,H.R.Chuang.(1994)在840MHz分析了偶 极子天线手机放在人体不同部位附近时与人体相互作用.用到矩量法和耦合积分方程法 (CoupledIntegeralEquationMethod)及人体全身块状逼近模型(肌肉),是这一领域较早的工 作.另外,H.O.RUOSS等?'?(1995,1996)在考虑人体作用时.用矩量法进行天线优化设计.但 其人头模型用均匀有耗介质球等效,得不到人头内的详细信息. 综合以上各项研究,可以看出FDTD法是一致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具体分析中有许多 特点,也存在着新的需要关注的问题,从总体上可概括如下: 1.人体模型分辨率不断提高,使理论分析能够采用更接近人体解剖结构真实情况的模 型,在分析的对象上,人们已开始重视除大脑和眼睛以外的一些重要器官(如腮腺和脑 垂体)内的剂量分布.这一点显然比实验剂量学更为优越.模型分辨率的提高又需 要具 备分类上更为详细的人体各组织的介电参数实验数据.而有限的介电参数资用数据又 成为进一步提高计算准确性的瓶颈.例如.文献[34]中用到的一种模型(YaleMode1) 中由于分辨率达1.1×1.1×1.4ram..可以区分人头部26种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但按 介电常数只分为14类.所以为得到手机作用下人体内更为准确的剂量分布.不断提高 分辨率和先得到准确的介电参数,哪个更为迫切,尚值得研究. 2.已有研究在人体模型中考虑到胸部和臂的影响.."".或考虑使用手机时邻近有物体 的情况?.这些因素的加入有助于得到手机作用下头部更为准确的信息.但考虑因素 的增多必然引起计算量的增大.在有限的计算机资源下.为保证计算可行.又不得不降 低对模型分辨率的要求.从这一点上讲,增加考虑因素比起只提高分辨率来说哪个更 有效,尚需探讨. 3.在没有得到手机辐射对人体是否有害的定论以前.试图设计对人体影响较小的天线, 同时可提高天线的辐射特性. 4.由于人体模型分辨率的提高(均小于1×1×1era.),模型的最小方块质量小于1克'.所 以计算可得到两种定义的最大SAR值:在任意1克肌体中平均所得SAR最大值(记 352微波 为SAR);在模型的最小方块中平均所得SAR最大值,(iE为SAR…?).由于剂 量分布很不均匀,SAR.~..显然要大于SAR.~川,前者最大时可为后者的3,4倍(例 如文献(373所给出的结果).IEEEC95.1—1992标准是以任意1克肌体中最大SAR 规 定的,欧洲标准则对任意10克肌体中最大SAR给出限值.这里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问 题:一方面,即使手机作用下SAR.~不超过卫生标准限值,但SAR.1可以超过标 准很多倍,所以不能从SAR.~川与标准的比较中得出结论;另一方面?标准对任意1g (或10g)组织规定限值是否合理,尚需研究.. 5.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是否存在科学态度(或科学观点倾向)的问题.例如通信公刊支 持的项目中结论倾向于"无害",而一些工作在得到公司资助前后,分析所得人体内的一 AR分布是有相当差异的.S虽有可能是由于不同时期采用的模型不同造成的,但这一 问题值得重视. 由于近区场问题非常复杂,手机辐射近区场随距离的增大衰减非常大.以及由于各自研究 的独立性,加之考虑问题角度不同,采用的手机模型和人体模型上的差异,各研究者所得结果 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以致相互比较非常困难.但从另一角度讲,这些结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 手机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分布,为进一步回答手机对人体作用是否有害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 用数据. 三,使用手机对人体是否有害的初步讨论 最近我国邮电部门有消息指出,现有正常使用的手机天线对人体的作用是符合标准的.但 在没有研究大量的生物学效应以前要进一步回答"使用手机对人体是否有害"的问题是需要非 常谨慎的.前述工作中大部分研究回避了这个问题,只有个别研究进行了初步讨论, 并主要是 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根据所得SAR直接与现有卫生标准比较得出结论:二是基于人体吸 收电磁能在人体内部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行讨论.下面进行简要综述. 陈金元等钉分析835MHz辐射功率为600mW手机天线对人头颅的作用,结论明确指出, 人体全身平均SAR和SAR一,lg均低于ANSI/IEEEC95.1—1992所规定的安全标准,可见人 体吸收蜂窝电话发射功率的很小部分,可以认为其能量尚不足以加速致癌物与细胞间的反应. 因此尚看不出使用蜂窝电话与脑癌等疾病的直接联系.文中虽没有给出详细的分析讨论过程. 但结论的前提是明确的:卫生标准的制订是"基于电磁场对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损伤闭值乘以 安全系数(SafetyFactor,取为10)"得到的,既然手机作用下SAR值低于卫生标准限值,则更 远低于损伤效应阈值. 基本的剂量学量SAR是与热效应机理有关的量(见式(2)),能量的积累必然伴随着温度 的变化.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具有较强调节能力的热系统."手机辐射下人头内温度变化如 何"是人们最早关注的问题,Q.Balzano等实验测量得到:在辐射功率为0.6W的手机作用 下,大脑内的SAR为0.1,1.0W/kg.进一步讨论认为这部分电磁能量属于非热效应范畴(即 不会产生属于热效应的损伤).这是由于以下原因:1.大脑的基础新陈代谢率为8,10W/kg, 大脑吸收手机辐射电磁能大大小于该值,它产生的热量很少;2.大脑吸收心脏输出血液量的 1/6,1/5,电磁能产生的热量很快会被带走;3.SAR最大值出现在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具有 丰富的毛细血管.但是,理论剂量学分析表明,手机辐射功率lW时,在1.97×1.97×0.3ram3 的体积内平均,脑内最大SAR高达7.76W/kg(文献[37]中TableIV).在更小层次上温度上升 14卷4期康刚等: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353 如何,尚不能由这样的定性分析得出. V.Anderson等?z基于实验测量得到的SAR在不考虑任何散热机理的情况下计算了大 脑内的最大温升为0.034C,另外又孤立出眼睛,在较好地考虑眼睛散热机理的前提下分析了 眼内的最大温升为0.022?.结论认为手机辐射不会对人体组织(脑,眼)产生热损伤. Hz下单极天线手机对人体作用的SAR分布,在考虑人体内基础我们"基于900M 新陈 代谢率,吸收电磁能等热源,组织间通过传导和血液灌流进行的热传递,及与外界通过辐射,对 流,无感觉出汗等进行的热交换的因素下,建立生物热传导方程,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得到人体 内的温度分布.分析表明,辐射功率约为1W的手机,在两种典型使用方式下,使脑内和眼内的 最大温升分别为0.039C和0.066C.落于人体核心温度变化的正常范围内(37.O?0.5C).进 一 步分析表明,辐射功率约为1W的手机,在分辨率为0.655cm的人体模型层次上.如只从热 效应产生温度变化角度,尚看不出手机对人脑或眼睛的损伤作用.但由于分辨率为0.655cm. 只能在这一层次上进行讨论. 仅从现有的以上讨论来看,"使用手机对人体是否有害"的问题看来是乐观的.但必须注意 到,1.卫生标准本身的制订需要不断完善;2.以上温度分析只是在较大分辨率上进行的.所 以,对这个问题的明确回答尚需通过大量研究,尤其需要把生物学效应研究和剂量学分析结合 起来进行. 四,结束语 目前关于移动通信手机天线辐射近场对人体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剂量学分析研究中. 但尚没有生物学效应实验研究的结果报导.关于手机辐射是否会对人体内尤其入脑或眼睛产 生危害的问题,个别研究的初步结论是无害的.但尚没有定论.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这一专 旨在作为这一专题研究的背景材料,并借以引起国内专家尤其是电题的研究进展, 子学领域专 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E1]Q.Balzano,O.Garay,F.R.Stee1.Heatingof biologicaltissueintheinductionfieldofVHF portableradiotransmitters.IEEETram.D VehictdarTechnology,1978;27(2):51,S6. (2]Thecellularphonescare.IEEESpectrum. 1993;(6):43~47. E33S.T0fani,P.Ossola.G.d'Amoreeta1.Electric fieldandcurrentdensitydistributionsinduced inananatomically—basedmodelofthehuman headbymagneticfieldsfromahairdryer, HealthPhysics,1995;68(1):71,79. E42S?Tofani,L,Anglesio,P.Ossolaeta1.Spectral analysisofmagneticfieldsfromdomesticap— plianeesandcorrespondinginducedcurrent densitiesinananatomicallybasedmodelofthe humanhead,Bioelctromagnetics.1995;16:356 , 364. E53D.Simunic,P.Wach.W.Renharteta1.Spatial distributionofhigh—frequencyelectromagnetic energyinhumanheadduringMRI:Numerical resultsandmeasurements.IEEETrnns.on 且E,1996;43(1):88,94. E6]IEEEC95.1-1991(alsoIEEEC95.1—1992). IEEEStandardforSafetyLevelswithRespect tOHumanExposuretORadioFrequencyElec— tromagneticFields.3kHzto300GHz.USA. April27,1992. C73Q?Balzano.0.Garay.F.R.Stee1.Energydepo- sitioninsimulatedhumanoperatorsof800.. MID,portabletransmitter,IEEETram.On 354微波1998年12月 icularTechnology,1978;27(4):174,181- [8]S.S.Stuchly,A.Kraszewski,M.A.Stuchlyet a1.Energydepositionina. modelofmaninthe nearfield.Bioelectromagnetics,1985;6:115, 129. [9]Chatterjee,Yong—GongGu,0.P.Gandhi. Quantificationofeletromagneticabsorption inhumanfrombody—mounted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s.IEEETr?ls'onveh|ct? nology,1985;34(2):55,62. [103R.F.Cleveland.Jr..T.W.Athey.Specific AbsorptionRate(SAR)inmodelsofthe humanheadexposedtohand—heldUHF portableradios.Bioe~ctromagnetws,1989; 1O:173,186. (11]N.Kuster,T.Schmid,K.Meier.Studiesof absorptionintheextremenearfieldoftrans— mitters.Mannheim.FederalRepubicofGer. many:ProcDEMeeting,November,1993: 9,10. [12]V.Anderson,K.H.Joyner,S~ecificAbsorp— tionRatelevelsmeasuredinaphantomhead exposedtoradiofrequencytransmissions fromanaloghand—heldmobilephones.Bio_ electromagnetics,1995;16:6O,69. (13]Q?Balzano,O.Garay,T.J.Manning.Jr.Elec— tromagneticenergyexposureofsimulated usersofportablecellulartelephones.IEEE Trans.onVehicularTechnology,1995;44(3): 39O,4O3. (14]C.K.Chou,H.Bassen,J.Osepchuketa1.Ra— diofrequencyelectromagneticexposure:Tu— torialreviewonexperimentaldosimetry.Bio- electromagnetics,1996;17:195,208. (15]R.J.Spiege1.Thethermalresponseofahu— maninthenear—zoneofaresonantthin—wire antenna.IEEETrn.,1982;MTr一3O:177, 185. (16]S?Stuchly,R.J.Spiegel.S.S.Stuchlyeta1. Exposureofmaninthenear..fieldofareso— nantdipole:comparisonbetweentheoryand measurements.IEEETm.,1986;MTT一34 (1):26,31. (17)N.Kustei,R.Ballisti.MMPmethodsimula— tionofantennaswithscatteringobjectsin closernearfield.饱EETrans.,1989:MAG一 25(4):2881,2883. [18]N.Kuster.Multiplemuhipolemethodfor simulatingEMproblemsinvolvingbiological bodies.IEEETrans..1993;BME一40(7): 611,620. [193王长清.祝西里.振子天线辐射近场对人体的 作用研究.第四届全国生物电磁学学术会议 论文摘要集.西安,1992:97. [203祝西里,王长清.辐射近场作用下头部的高分 辨率SAR分布.微波三十周年增刊. 1994:87~90. [213祝西里,王长清.天线近场对人体作用与频率 的关系.第五届全国生物电磁学学术会议论 文摘要集,成都,1994:54~56. [22]P.J.Dimbylow.FDTDcalculationsofthe SARforadipolecloselycoupledtothehead at900MHzand1.9GHz.Phys.Med.B. 1993;38:361,368. [23]Hsing—YiChen.Hou—HwaWang.Currentand SARinducedinahumanheadmodelbythe electromagneticfieldsirradiatedfromacellu— larphone.IEEETrans.,1994;MTT一42 (12):2249,2254. [243Toftgard,S.N.Hornsleth.J.B.Andersen.Ef— fectsonportableantennasofthepresenceof person.IEEETrans.,1993;AP一41(6):739, 746. (25]P.J.Dimbylow,S.M.Mann,SARcalculations inananatomicallyrealisticmodelofthehead formobilecommunicationtransceiversat 900MHzand1.8GHz.Phys.Med.Bio,1994; 39:1537,1553. [263陈金元,高本庆.蜂窝电话对人体电磁吸收效 应的研究.科学通报,1994;39(17):1622, 1625. (27]L.Martens,J.DeMoerloose.D.DeZutter. Calculationoftheelectromagneticfieldsin— ducedintheheadofanoperatorofacordless telephone.RadioScience,1995;30(1):283, 290. [283M.A.Jensen,Y.Rahmat—Samii.EMinterac— tionofhandsetantennasandahumaninper— ? 14卷4期康刚等: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355 sonalcommunications.Proc.oftheIEEE. 1995;83(1):7,17. [29]O.P.Gandhi,Jin—YuanChen.Electromag— neticabsorptioninthehumanheadfromex—. perimental6-GHzhan?
/
本文档为【【doc】移动通信手机天线对人体作用的剂量学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