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谈酉阳土家族跳丧歌的艺术特征 -毕业论文

2017-09-20 16页 doc 51KB 10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酉阳土家族跳丧歌的艺术特征 -毕业论文浅谈酉阳土家族跳丧歌的艺术特征 -毕业论文 【标题】浅谈酉阳土家族跳丧歌的艺术特征 【作者】杨通文 【关键词】土家族 跳丧歌 艺术特征 文化内涵 【指导老师】董 峰 【专业】音乐学 【正文】 一、 引言 “生死,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世上每个民族都对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对死有着不同的看法,并用不同的丧葬方式表达他们对生死的领悟,从而构成了缤纷各异的各民族特色丧葬的习俗。”[1]土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其丧葬习俗演变为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酉阳土家族是中...
浅谈酉阳土家族跳丧歌的艺术特征 -毕业论文
浅谈酉阳土家族跳丧歌的艺术特征 -毕业论文 【标】浅谈酉阳土家族跳丧歌的艺术特征 【作者】杨通文 【关键词】土家族 跳丧歌 艺术特征 文化内涵 【指导老师】董 峰 【专业】音乐学 【正文】 一、 引言 “生死,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世上每个民族都对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对死有着不同的看法,并用不同的丧葬方式达他们对生死的领悟,从而构成了缤纷各异的各民族特色丧葬的习俗。”[1]土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其丧葬习俗演变为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酉阳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丧葬礼俗有着土家族传统习俗的深刻烙印,然而由于地缘的关系,它又带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 世居酉水河流域、武陵山脉腹地的酉阳土家族,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土家人俗称之为“跳丧”。“其跳丧习俗源远流长,根据很研究资料介绍,“撒尔嗬”是土家族祖先巴人创造,如今流传了三千余年时间,清代的长阳诗人彭秋潭的诗中就有描述当时撒尔嗬的句子“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到天明”:唐代《蛮书》中描述到:“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 酉阳土家山寨里,无论谁家的长者去世后,必请“先生”来做道场。一般装殓入棺后在堂屋里停放三至七天,“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每晚都有亲朋好友前来陪同先生跳丧,不管与死者生前有任何恩仇邻近的村民都会跑过来帮忙。跳丧时锣鼓大作,鞭炮阵阵。跳丧可分为几种:一种是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边跳边唱,此名“坐丧歌”;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另二人边跳边唱,此名“跳丧鼓”;有时四人或四人以上围棺转圈,边跳边唱,此名“转丧鼓”。曲调多样有“撒儿嗬”、“叫歌”、“孝歌”等等,节能明快,气氛热烈。唱词内容丰富,有时借跳丧规劝教育世人:哪怕帝王将帅,也难免入土为安,哪怕你高官厚禄,也无非一坟棺材。 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土家族丧葬习俗还知之不多,研究就更少了。笔者是酉阳土家族人,凭着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熟悉,决心对家乡的丧葬习俗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并试着分析其艺术特征,希望能为人们撩开酉阳土家族丧葬习俗的神秘面纱。为撰此文,笔者利用寒假时间在家乡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查,参观了丧礼的全过程,走访了两位当地殡葬从业者和四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本文的写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土家族,与鄂西、湘西、黔东及渝东地各自治县的土家族为一个整体。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也就是本地人。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长期居住在武陵山区,源远流长,在史料中,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历史上称为“蛮”、“土”,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同开发酉阳。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从大量的文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土家族与古代的部分巴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巴”的出现很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有“巴方”的记载,说明巴人是一个古老的族类。《华阳同志》卷一,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帮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泰灭巴以后,一部分巴人被迫迁徙到武陵山区,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巴人进人酉阳以后,与当地苗族人友好地相邻而居共同开发酉阳这一广大地区。酉阳龚滩镇对岸涯绝壁上,有一个“蛮王洞”,相传是土家族先民“巴蛮”沿乌江进入酉阳后早期活动基地。酉阳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虎纽镦于和编钟各一件,均为巴人乐器。这些文物证实,酉阳在先秦时代已经是人生活的主要地区之一。 在宋朝时史书上出现了区别于其他族类的称呼:“土兵”、“土人”、“土蛮”、为了区别于苗族。此时宋代也就出现了“苗”作为一族类的专称。宋元之际,有“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并建立土司,并以“土”命族的记载大量出现,如“土官”、“土兵”、“土丁”、“土民”等称谓。到明清时期有大量的汉人迁入,为了区别族类,土家人用汉语自称“土家”称亲迁入的汉人为“客家”,称与其近邻的苗人为“苗家”。这时土、苗、汉分别是很清楚了。[,](酉阳县志)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酉阳自治县境土家族由于与汉族相邻而居时间久远、交往频繁、关系日深,酉阳土家族多数都使用汉语,只有聚居在酉阳东西部酉水河沿岸边远山区的一些老人还保留着说土家的习惯。仍说土家语的人数不过万余,多数居住在可大、大溪、五福、酉酬、后溪等乡镇的土家族聚居地。[,] 二、酉阳土家族丧葬程式和跳丧歌形式简介 土家族地区的民间丧祭礼俗经长期演变俗成,复杂而又严格。繁杂的礼俗牵连着亡人的“超度”、“来世”以及在世者的富贵与祸福,因此执办得十分认真严格。酉阳土家族丧祭礼俗继承了土家族丧祭的共性而又略有个性,酉阳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丧礼一般分为如下几步进行: 1、丧葬程的程式: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寿鞋,用门板放在有炕的房屋中,脸上盖一张香纸,脚边点上清油灯。将棺材放在堂屋中,从七至九户邻居中取来火炕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跳丧的“先生”做过法事之后,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布头巾。孝子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不能剃头发,以表 哀思。 (3)开路.人死即焚化烧纸若干,请道士择时入殓,诵经,谓之开路。顾名思义,即为死人开去来世之路。 (4)叫茶.入殓之后,由道士为死人开咽喉,叫茶、叫饭。俗有“莫饮阴间忘魂汤,只饮阳间一杯茶”之说,意在叫茶之后,亡人不会因喝阴间的忘魂汤而忘却在世之事。 (5)堂祭.殡期前夕请道士作法事,或请文士行礼仪式。随着社会的开化,土家族热衷请文士作礼仪。俗称“道士作一七,不如秀才作一揖”。 (6)出殡.或叫出丧。出棺叫出殡。清晨,延黄冠、浮屠,道士赁亭彩、夥帐、金架,孝子抱灵牌,在灵前跪拜,谢抬丧之人,游行路途或街市,亲友出送,以此炫耀,谓之送亡灵上山。送葬时,沿途丢纸钱,称之为“买路钱”。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的差异以及家庭成员构成的区别,土家族各地的丧葬礼俗亦有差异。比如有的地方,超度,既请土师爷念经超度,又请道士开路。 有的地方的葬仪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按亡者的辈分资望决定着葬仪的繁简。对非正常死亡者,尸体不能进屋,亲戚不能接近尸体,由他人办理入殓,不能在堂屋举行丧葬仪式, 不能埋在家族祖坟山上。对夭折者,不穿鞋子,只穿袜子和草鞋,葬丧仪式简单。 2、丧歌的形式: 酉阳土家族跳丧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坐丧,即守灵,亲属在家歌颂死者寄托哀思。坐丧时除亲属哭丧之外,还有专门请歌先生数人来击丧鼓,唱孝歌。孝歌的内容是称述亡人的事迹,颂扬亡人的品格以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等。时常也穿插着男女调情的唱段。 (2)转丧:又叫“绕丧”,民间通常叫“绕棺”,又名“穿花”“打绕棺”。它是渝东南土家族在丧时围绕棺材打转并歌舞的一种祭悼活动形式,一般由五至七人转跳,最少为五人,皆奇数。前面一人执“引导灯”为领舞,称“引导”或“土老师”,一般由懂得设坛的“道士”担任。“打绕棺”时从者鸣锣击鼓,绕棺唱词内容丰富,曲调多变,配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器,并吸收了当地民歌和高腔山歌的特色,惨伤之情寓于谐娱之中,极具独特的土家乡土气息。 绕棺歌舞的内容主要是表现原始的渔猎生活和古代的军事、农事、日常生活,动作有近于杂耍一类的“武术”和对野兽动作的形象模仿,也有少量与佛教有关的舞式。舞蹈语汇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如表现军事和渔猎生活的有“怀弓抱月”、“猛虎下山”、“黄龙缠腰”、“鲤鱼板滩”、“鹭鸶伸腿”等等;表现农事的有“栽秧”、“擦牛庠”、“小牛抵角”等等;表现日常生活的有“美女晾衣”、“美女梳头”等等;表现神话传说和带杂要武术性质的有“犀牛望月”、“懒龙翻身”、“苦竹盘根”等等;佛教特色的有“观音坐莲”、“参禅打坐”、“挖心见佛”、“天地为誓”等等。绕棺舞蹈民族特色浓郁舞姿刚健、古朴或豪放或诙谐或粗犷或柔美。 (3)跳丧,又称跳“撒尔嗬”、“打丧鼓”。现在渝东南部、五峰西部和长阳西部以及建始和恩施的少数部分地区,也流行跳丧,这大概是土家族共同的殡葬习俗。土家族的“跳丧”与“绕棺”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唐宋时期就有关于“撒尔嗬”的记载,并且较为明确。“初丧,鼓以直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舞戏十余日”。唐宋时期称这种丧祭形式为“踏蹄”,表演形式由“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演变为“打歌踏歌”,“其众必跳”、“其歌必号”,与现在“跳丧”的形式和内容十分相似,说明“跳丧”在唐宋时期已基本定型。清代土家族诗 人彭秋潭在一首竹枝词中吟道:“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到天明”。跳丧的舞姿以“曲”、“颤”、“悠”、“靠”、“转”而独具一格,除了“跑场子”和“四大步”基本套路外,多为模仿山中禽走兽和一些农事活动。诸如鹰展翅、猛虎下山、虎洗脸等。土家族用于祭祀死者的歌舞——跳丧歌舞、丧鼓舞是土家族先祖在长期的生产与活动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丧葬形式,相沿成习。跳丧者只能限于男性。 (4)哭丧:又称陪哭。由于女性不能参加跳丧,直系亲属的女性都坐在棺木边对着死者“哭丧”。这种“哭丧”一是表达孝子的悲痛之情;二是陪同到场的其他亲属一起哭。所哭的内容大多是死都生前的一些事迹。 三、酉阳跳丧歌的音乐特征 “跳丧歌”音乐包含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是指在“坐丧”中的祭歌部分,器乐则是指贯穿整个丧葬礼仪的吹打乐部分。“跳丧歌”仪式发展到今天吹打乐已不再按以前谱例上的锣鼓谱和吹奏谱来演奏,而是演奏者随意吹打些自己按民歌改编的乐曲。而祭歌部分还是依谱依词吟唱。 (一)曲体结构 酉阳土家族跳丧歌的结构比较长大,技艺高的歌师可以唱上几天几夜。它基本上属于联曲体结构,曲体主要由四大部分连缀构成:起歌头——开路歌(孝歌)——盘歌(翻田埂)——还阳歌,每部分都包含有多段唱词。 1(起歌头:可以看作是正曲开始前的引子,半说半唱,一共有360句。由于这部分唱段多数是半说半唱、用念白的方式说出来,其节奏和曲调随演唱者的心情而变化,很随意的。因此,无法记谱。(起头歌也叫做开路歌,开路是丧礼的开头部分,意味着引亡人入天堂之路开始,同时敲响的丧鼓会告诉近邻的乡亲某家了丧礼,乡亲们都会过来帮忙。) 又称“三百六十句”。歌师引孝子到十字路口(一般在死者家门前寻找一处有十字的路口,在此烧香开唱)歌师手执引魂幡,击鼓敲锣,歌师唱一句歌词,孝子烧一张纸磕一个头,向家门口后退一步。就这样,歌师唱三百六十句歌词,孝子烧三百六十张纸,磕三百六十个头,正好退到孝子家门口。这一部分主要以念白为主,歌词具有较强的程式性。(以下歌词是我于2007年,月27号至29号在酉阳县大溪镇大溪村一次丧葬中采访当时的做丧葬法师白贤龙师傅的手抄本歌词共360句)[,] 起歌头 天上星朗朗, 地下金鼓响( 打扫堂前地, 金炉满焚香。 列位(耶)请坐, 待我开歌场。 一开天地水浒, 二开日月三光。 ...... 六开六家神将。 七开北斗七星, 八开八大金刚。 九开当坊土地, 十开本县城隍。 „„ 月儿弯弯照九州, 孝家请我起歌头。 歌头不是容易起, 未曾开口汗长流。 我们既有本县城隍, 阴曹也有地府阎王。 县官能判凶吉祸福, 阴曹也有善恶昭彰。 既是有善恶昭彰, 也必要先告禀阎王。 冥府一殿秦广王, 牛头夜叉站两旁。 告阎王来赦免, 赦免的亡人往西方„„ 起头唱罢,进入跳丧歌的正曲部分——开路歌。其内容主要是唱孝歌的由来、 孝子家的情况和朝代的兴衰等等。 闲言不表, 言归正传。 谈古论今, 讲一切根源。 自从盘古分天地, ........ 叫孝倌细听端详: 今日亡者是何人? 孝倌答曰: 亡的是生身父母, 养身爹娘。 叫孝倌不必悲伤, 无有天子不崩, 诸侯不丧。 彭祖寿高八百, 也是命见阎王„„ 生与死,在酉阳土家族人看来,是相互依存的,不知死鄢能知生?他们相信死 是生者到了另一个世界,是另一种生,和土家族所有的族民一样酉阳土家族人对待 死亡都是乐观的态度,在他们的心里死亡只是另一种开始,他们相信人死了之后还 会有来世。因此,歌师劝慰死者的家属不要悲伤,而是手执引魂幡,作为给死者通 向另一个世界的通行证,虔诚地唱。 开罢歌路跟鼓走, 引魂幡儿拿在手, 我想与亡者指条路。 我劝亡者莫往上, 上头西天高万丈。 我劝亡者莫往下, 下头去见阎王你害怕。 我劝亡者走中央, 神仙圣地你的家乡„„ 孝家认为活着的人在阳间要用钱币,那死去的人在阴间也要用冥钞。于是边烧纸边唱: 一更纸二更钱, 亡人拿去做盘缠。 好钱拿去当钱使, 哈(破)钱摔至在破钱山。 有朝一日没钱使, 破钱山上寻好钱„„ 2(开路歌与孝歌:又称“劝善歌”。进灵堂后,歌师带领孝子围绕棺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方才落座,结合孝子焚香、烧纸,开始唱孝歌。孝歌的内容主要是劝人行孝行善,立大志,走正道,为亡者和生者祈福。 这两部分的唱腔结构基本相同,构成了全曲的核心部分。唱腔也比较固定,有较强的程式性,曲调全部采用阴歌歌调。 3(盘歌和翻田埂:这两部分唱腔结构比较复杂,曲调很丰富,既有阴歌专用的唱腔、曲调,也引用当地的山歌、小调或民间说唱、戏曲曲牌,有时还与“阳锣鼓”共用某些唱腔,只是唱词内容有所不同。 4(还阳歌:还阳歌的唱腔比较固定,是全曲的结束部分。该部分属于全曲结束语,在整个跳丧过程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一般该部分都于专业的丧葬从业者演唱。该部分的曲调固定,多以一段曲子配上不同的歌词加以演唱,有时会加上一些念白。 (二)调式、音阶、旋律、衬词、伴奏、演唱形式等特征 1.调式以“徵”调为主 调式的特殊性与旋律框架结构的特点及音调内在的逻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旋律运动规律特点。土家族音乐中的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别具特色;此外,土家族部分地区,其民歌旋律中出现“#6”与“6”、“#5”与“5”(湘西永顺),从而形成了鲜明对比,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这种条件下“#6”与“#5”共存的徵调式五声音阶便成为土家族音乐中独特的形式,由此充分显示出土家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尽管这些音乐与我国纯律、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三种不完全相符,也不能从律学、声学、史学上得到完满的解释,但土家族音乐中的这些特点却形成了土家族音乐中独有的风格是不可否认的。[,] 酉阳土家族跳丧歌在继承土家族音乐的同性,也由于多年人们对歌曲口传心授而有了自己的音乐特征。对于酉阳的跳丧歌按其音阶结构形态的式样多少为序,最多的是微调式,其次是宫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角调式比较少见。音阶排列以加入“变宫”的六声音阶徵调式最为常见,“变宫”的加入使阴歌悲哀的色彩更加浓厚了。徵音不但作为调式骨干音贯穿全曲,而且几乎每一乐句的落音都在“徵”上,以突出徵调色彩。 2.音阶和旋律 跳丧歌的旋律变化重复较多,往往是用同样的曲调配以不同内容的唱词。开路歌、孝歌的结构看似长大,其实只是用同一个旋律(多为“四句子”)配以多段唱词。 由曲谱可看出,“跳丧歌”酉阳土家族音乐是属于以一首同样的曲调配上不同的歌词加以演唱的,所唱的都是重复一个曲调。它的内容都是一些土家族人日常生活锁 事和历朝历代的一些经典唱段,对于它的旋律并没有专业音乐工作者为其谱曲,笔者认为最先的唱者可能依据当地民歌的旋律,再加上方言的影响,用吟诵的方式逐渐形成旋律,后又被后人学唱,渐渐形成一个固定旋律。在以前的仪式中祭歌部分都由歌童来完成,到现今几乎已没有小孩来学,就改由现在的通赞、答赞们来唱,孝子们也会吟唱。 跳丧歌的音调“哀而不伤,悲而不惨”。丧歌,本是一种十分悲伤的音乐,然而面对着漆黑发亮的棺木,令人恐怖的引魂幡,披麻带孝的人群,撕心裂肺痛哭的亲友,歌师们的歌声却不那么凄惨。如歌师们在互比歌艺时唱的“武腔”——《武松打殿》、《秦琼卖马》,曲调高亢奔放,十分具有阳刚之气,使人在悲痛中依然精神振奋。 节拍和速度特征“跳丧歌”音乐的旋律是自行创作的,十首乐曲的节拍多数都为散板。歌者依字行腔,节奏自由多变。其中三首有固定节拍的乐曲中节拍也是多变的。 一般的哀歌在速度上都是以慢为主,而“跳丧歌”音乐的速度一直保持在中速上。十首乐曲的速度变化依次为:慢—稍慢—中速—中速—中速—中速稍慢—中速稍快—中速—中速 —中速稍慢。依照这个速度的变化可看出,渝东南土家族人民众对生死乐观的态度。他们不会因为人的死亡而彻底绝望,不会一味的用慢的速度来衬托整个悲痛的气氛,大家在悲伤之余还包含有愉快的成分,想到亲人就要结束辛苦的一生去极乐世界大家相反心感欣慰。 ,.衬词 在土家族的“跳丧歌”中,衬词运用较为广泛并有独到之处,如“哎呀佐”、“嗬也啊撒”、“哎哟也”、“哦”、“啊”、“哇”、“唉”、“罗儿罗”、“啊里呀”等等,就单看其衬词并没有什么大的意义,而把这些衬词加到跳丧歌的歌词中就有了重要的意义,与曲调结合后有很强的表情作用,衬词在土家族跳丧歌歌词中能影响其表情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家族的跳丧歌都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存的,它与曲调跳丧的场结合后更主要的是一种直接诉说的形态存在了。因为不同的语言或歌在长期的历史衍变中都有不同的变化。在土家族居住的地方,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言,所用的衬词也不相同,各地根据本地的方言习惯加上了不同的衬词,以表跳丧时不同的情怀,这就显出了不同地区的确特殊风格。 ,.伴奏乐器 跳歌的伴奏乐器都很简单,一样是鼓,一样是锣,有时会加上锁呐来演奏主调。一、在起歌之前都有一段不长的锣鼓独奏,俗称“敬荼”前奏。这种独奏多以二拍子要多一些演奏的比较强烈。二、锣鼓作为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衔接,或称作“咬尾”、“搭尾”,使乐曲的节奏更为紧凑;三、两大段清唱或念白之间的锣鼓点独奏,通常是起到过渡的作用;四、人声和锣鼓点子一起响,虽说这样可能听不清歌者口中所唱词语但这样会使气氛高涨。 ,.演唱形式 土家族跳丧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在灵前聚集,坐唱亡者的恩德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孝歌等安慰家属或互相取乐。采用的是主堂的歌师主唱和鼓手对唱,或三之五人合唱的演唱形式。而转丧和绕棺时不演唱歌词,在绕棺时边上的客人会向跳丧的人扔鞭炮(这样做是为了避邪),而跳丧转为了避开鞭炮在跳时不停的转换方向让扔鞭炮者捉摸不定。 四、土家族跳丧歌的文化内涵 “生命伦理的最后情节彰显无疑是死。死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它构成了生的对立面,有生就有死,有死也就有生,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事物的一种自然规律,但在乌江流域各少数民族先民的观念中,生是神秘世界的按排,死更是神秘世界的某种按排,所以他们赋予了死以更多的宗教哲学含义......由此产生了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娱神慰神仪式。”[10] 自古以来,酉阳土家族先民基本上一直生活在湘、鄂、渝、黔边交界的深山老林中,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环境的险恶、生存的艰难,这决定了酉阳土家人强烈的生命意识,顽强的生存能力。酉阳土家族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又衍生出了强烈 的群体意识。由于酉阳土家族地区社会形态变革的迟缓以及生存繁衍的实际需要,这种强烈的群体意识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积淀很深,老人的去世是生活中的大事,“赴丧”更是这种原始群体意识的突出表现,所谓“人死众人哀”,表现出来共同的民族生存忧患意识,远亲近邻,无亲无故者都“不请自然来”,甚至以前与死者有过结、生前结下仇怨的人,也会不请自来,主动帮忙,人们常说“人都死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在许多时候,原来本宗族或家庭内的矛盾在跳丧的仪式中得到化解,隔阂也在此消除,填平了宗族或家庭之间情感的裂缝,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大家是“打不起豆腐送不起礼,打夜丧鼓送人情”,“一打丧鼓二帮忙”,赴丧并不以钱财为重,更重要的是传递一份浓浓的情感,表现一份分担变故的关心体贴,大家齐心协力帮助死者料理后事,群体意识体现得十分鲜明,表现酉阳土家族人共同的民族团结合作意识。 思念祖先,崇拜祖先,是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思想信念。在酉阳土家族人的心目中,祖灵在其子孙的心目中是一种保佑着他们的力量,祖先神在酉阳土家族民间信仰精神中是最受重视的,酉阳土家人认为,除了天、地之外,最有本事最大最好的神灵是祖先神。这样崇拜祖先的虔诚和情感程度超过了信奉任何神灵,其信奉的程度几乎达到祖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境界。因此,为求得祖宗的赐福和保佑,土家人的子孙后代必须时时牢记祭祀祖先,酉阳土家族崇拜祖先的习俗很多,在其丧葬习俗中就得到体现。“跳丧歌”的唱词为“三画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其表演动作中的“虎包头”“猛虎下山”,是对虎的动作的有意模仿,从其表现内容和形式来看,指向看白虎神廪君,明显地积淀着图腾崇拜的性质。“跳丧歌”歌词云“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表现对土家族共同祖先的崇拜的遗存。生存环境艰难的土家人特别敬重祖先,不仅仅是出于祖先对本宗族或民族的贡献,而且也希望祖先庇护后代,使后代更好地生存繁衍,正因为“跳丧”具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深层文化内涵。具有永久性的缅怀和祈福意义。所以至今久传不衰,神韵依旧。 贫困的经济和重重群山的生存环境,培育了酉阳土家族人的不断奋勇拼搏,积极向上、豁达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在土家族人对死亡的看法上最为明显。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死亡视为极悲惨恐怖的事,许多民族将死亡与悲哀永远结合在一起,死亡是必然的,无法抗拒的,但是面对死亡各民族由于信仰不同和人生观的不同,死亡观也不一样。土家族人的生死观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他们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一切客观存在看成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存在。“他们将人的生老病死看成很正常的规律。死亡只是一个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有一个新的生命开始中。因此,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再现”[1,]他们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生命是永恒的,它以不同形式存在,生与死是生命存在多不同形式,而且生死交替是自然而然的转换。人类的存在就如同自然界的树木花草一样,有生长死亡的规律, 正如流传在酉水流域的土家族的丧鼓歌: 人生命尽总难逃,纵有精神也不牢。 犹如梅花遭雷打,恰似嫩花被风摇。 罢了罢了真罢了,人生好似一春草。 平凡春草谁不老,秀青秀来高青高。 可见,他们将生老病死看成正常规律,死亡只是旧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有新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也就是生,老死是人生的顺头路,是脱胎换骨获得新生命的转折点。基于酉阳土家族人的独特豁达的生死观酉阳土家人能理性地对待死亡,处理死亡,把丧事当作“白喜事”办哀而不伤心情歌舞热闹非凡。 死,人生命的终结,按中国的传统观念,那是灵魂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为了使灵魂在新的世界得以安宁,活着的人们便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葬礼,这是一套严格的程序化的过程。其中招魂、哭灵、跳丧等逐渐演变成了各种艺术化的形式,使葬礼也成为一种美感的表达,这种以歌舞来祭祀死者的丧葬习俗,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死亡的美学认识和超然的审美态度 五、结语 总而言之,酉阳土家族的跳丧习俗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现得比较繁杂,甚至有点怪异,但其仍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蕴涵着土家人古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尤其是丧歌丧舞充分展现了土家人的阳刚之美,表达了土家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表现出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能将酉阳土家族的殡葬习俗介绍得非常详尽;更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对酉阳土家族跳丧习俗的文化涵义解读尤显肤浅。只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酉阳土家族的跳丧习俗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至于本人的不足只能留待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提高了。
/
本文档为【浅谈酉阳土家族跳丧歌的艺术特征 -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