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石壕吏》之“如闻泣幽咽”新解[权威资料]

2017-11-15 4页 doc 14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石壕吏》之“如闻泣幽咽”新解[权威资料]《石壕吏》之“如闻泣幽咽”新解[权威资料] 《石壕吏》之“如闻泣幽咽”新解 [摘要]历代的注家、评家、教师、学生关于杜甫《石壕吏》中“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泣幽咽”者为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无论是哪种理解,一位深切关心、同情人民疾苦生活的伟大诗人形象已跃然纸上,这一句“如闻泣幽咽”对诗歌主题的揭示入木三分,尽得风流。 [关键词]《石壕吏》;如闻泣幽咽;注解 []G623 []A []2095-3712(2013)20-0055-02 [作者简介]赵东明(1976―),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江苏省南京市南化...
《石壕吏》之“如闻泣幽咽”新解[权威资料]
《石壕吏》之“如闻泣幽咽”新解[权威资料] 《石壕吏》之“如闻泣幽咽”新解 [摘要]历代的注家、评家、教师、学生关于杜甫《石壕吏》中“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泣幽咽”者为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无论是哪种理解,一位深切关心、同情人民疾苦生活的伟大诗人形象已跃然纸上,这一句“如闻泣幽咽”对诗歌主题的揭示入木三分,尽得风流。 [关键词]《石壕吏》;如闻泣幽咽;注解 []G623 []A []2095-3712(2013)20-0055-02 [作者简介]赵东明(1976―),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课本中有杜甫的一首诗歌《石壕吏》,诗中第四节“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泣幽咽”一语,究竟是谁在哭,在教师用书中也语焉不详。传统上都认为指老妇人的媳妇的哭泣声。但如果仅这样武断地对学生作出解释,恐怕难以让人信服。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够完整、深入的。从“如闻”来看,是“好像听到”的意思,有隐隐约约之意,也有猜测之意。这种感觉可以是实的,即眼前听到的声音,也可以是虚的,指内心出现的哭声。 一、历代注家、评家的看法 有人认为《石壕吏》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作者是“不动声色,不动感情”。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其实作者是寓情于事,事由情生。翻检杜诗的各家注本,就会发现历代的注家、评家关于“泣幽咽”者为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不同意见。 其一,认为是老妇。明人邵宝《刻杜少陵先生诗分类集注》和清人施鸿保《读杜诗说》即主此说。施鸿保特地指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可见妻犹在家。” 其二,认为是儿媳。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妇随吏诉官,故其儿媳泣声。”其后,杨伦《杜诗镜锉》也持同样见解。杨伦在“如闻泣幽咽”句旁加批曰:“孙母在内。” 其三,认为是老翁。朝鲜李植《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说:“吏与妇去,而翁仍来室中吞声涕泣也。” 以上三种意见中以“其二”多为今人所取,肖涤非先生在《杜甫研究》(下集)中,认为“也许因为有客人(杜甫)在家中,不便放声大哭”。程云青先生的《杜甫诗选讲》,也认为这句诗是“事后诗人听到的被害者家人的哀诉”。 二、师生的见解 当在课堂上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认为,这里确实可以理解为是老妇人媳妇断断续续的哭泣声。该媳妇是个妇道人家,如今家破人亡,婆婆被拉走,公公逃走,丈夫又死了,孩子还嗷嗷待哺,今后的日子到底该怎么过啊,以泪洗面,痛不欲生。因为声音不大,所以只是“如闻”,倒也合情合理,似乎毋庸置疑。马上就有学生反对,认为也可以是老翁的哭泣声。“老翁逾墙走”后,等老翁逃走后再回来时发现老妪已经被捉走,三个儿子没了。老妪此去也是凶多吉少,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家人已妻离子亡。老翁生不如死,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如泣如诉。 以上两种解释都把“如闻泣幽咽”的“闻”理解为“实闻”,指隐隐约约地听到。而如果“如闻泣幽咽”示“虚闻”,“如”字就是“好像”的意思,表达的仅是一种猜测的情况。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还可以是指老妪的哭泣声。杜甫暮投石壕村,夜宿老妪家,亲眼目睹了老妪一家人的悲惨遭遇,亲耳聆听了老妪与差吏的纠缠哭诉声。老妪最 终还是被差吏捉走充丁了,但细想一下,老妪的挣扎哭泣声能使作者平静吗,当然不能。所以“如闻泣幽咽”指老妪虽去,但老妪的哭泣声时刻萦绕回响在作者耳畔,使他久久不能入睡,更不能平静。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他们认为还有可能指作者杜甫自己的哭声。杜甫本人因为是个小官而幸免于难,但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倾听和目睹了这一哭诉和悲剧之后,独自一人躺在床榻,自然难以入睡,眼前的一幕悲剧萦绕心头,恍恍惚惚,迷迷糊糊,似睡非睡,梦中呜咽,悲天悯人,自慨自叹。 最后,课代表站起来讲,作为一代“诗圣”,难道他听到的只是这一家人的哭诉声吗,之前他经过新安等地时,不也曾听过这种哭声吗,难道悲剧仅在这一家发生了吗,所以回响在耳边的不仅仅是这一家人的哭诉声,更有当时那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百姓的呼救声。因此,身为一个心系国家安危、关注百姓疾苦的伟大诗人,此时更多关注的是像诗中老妪一家人那样的悲剧,十室九空,由此及彼,比比皆是,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理解,已经并不重要了。一位深切关心同情人民疾苦生活的伟大诗人形象已跃然纸上,这一句“如闻泣幽咽”对诗歌的主题的揭示已入木三分,尽得风流了。 参考文献: [1]吴金华,张敏文.《石壕吏》注释异议二则[J].江苏教育,1981(4). [2]郑湖滨.三读注释导学《石壕吏》[J].语文教学通讯,2007(2). 文档资料:《石壕吏》之“如闻泣幽咽”新解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 尽快删除。*
/
本文档为【《石壕吏》之“如闻泣幽咽”新解[权威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