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汗管瘤

2017-11-15 5页 doc 17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汗管瘤汗管瘤 汗管瘤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肿瘤,可能与内分泌有关。 汗管瘤诊断要点 (1)皮疹多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青春期生长较快,成年后停止生长。 (2)常见于头皮及面部。 (3)皮肤损害:为淡黄色或黄褐色隆起性斑块,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附有油腻物,呈蜡样光泽,边界清楚,其上无毛发,也可呈优状或乳头状增生。 (4)少数伴发上皮瘤,如基底细胞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等。 (5)无自觉症状,皮损不能自行消退。 (6)组织病理检查:青春发育期的皮损中,真皮内可见大量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皮脂腺,无皮脂腺...
汗管瘤
汗管瘤 汗管瘤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肿瘤,可能与内分泌有关。 汗管瘤诊断要点 (1)皮疹多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青春期生长较快,成年后停止生长。 (2)常见于头皮及面部。 (3)皮肤损害:为淡黄色或黄褐色隆起性斑块,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附有油腻物,呈蜡样光泽,边界清楚,其上无毛发,也可呈优状或乳头状增生。 (4)少数伴发上皮瘤,如基底细胞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等。 (5)无自觉症状,皮损不能自行消退。 (6)组织病理检查:青春发育期的皮损中,真皮内可见大量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皮脂腺,无皮脂腺导管,直接与毛囊漏斗相连,其上方的表皮呈统状或乳头瘤样增生。婴儿及儿童期的皮损内仅有少许或无皮脂腺结构。 汗管瘤鉴别诊断 1.疣状痣 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为淡黄色或棕黑色扰状丘疹,表面角化过度,粗糙,多呈线状分布。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疵细胞。 2.幼年黄色瘤 皮损多于出生6个月后成批出现,不规则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为圆形或卵圆形黄红色或棕色丘疹、结节,边界清楚,常于1}2岁内自然消退。组织病理检查为早期为大量组织细胞伴少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成熟期有泡沫细胞、花环状巨细胞、大量成纤维细胞。 3.幼年黑素瘤 皮损为单发的粉红色或红褐色坚实结节,直径1一2 cm,表面光滑或疵状隆起,外伤后易出血。 4.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多发于头皮,皮损为单个乳头瘤状结节、斑块,表面有渗出、结痴。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并不规则地向真皮内陷形成乳头状囊腔。 汗管瘤治疗 (1)手术治疗。 (2)C02激光。 (3)液氮冷冻。 注意:治疗不彻底时,皮损可复发。 二、 汗孔角化症属于遗传性角化异常性皮肤病。 诊断要点:1.多于青少年发病。2.可发生于头、面、躯干、四肢任何部位。3.皮损轻重不一,一种为光化性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发生于面部的多发性淡灰褐色环形角化斑片,有一堤状角化嵴,对称性分布,多有家族性发病。重者全身皮肤大片褐色角化斑片,环形或地图状,有的呈列序状排列,发生在眼睑处可导致睑外翻,少数病人可在汗孔角化损害上发生鳞癌。4.组织病理有典型角化不全的柱状鸡眼样板。 治疗要点:1.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服用维生素,或维甲酸类制剂治疗。2.外用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维甲酸软膏等。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较少见的、起源于遗传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以边缘堤状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为特点,由Mibelli于1893年首先并命名。Mibelli认为本病的损害是由于汗孔部角化障碍所致,因此命名为汗孔角化症。但有些学者发现皮损边缘的角样板层可能和毛囊有关,且病损也可见于粘膜、龟头及其它无小汗管的部位,故这一名称可能是错误的。 皮损开始为一小的角化性丘疹,缓慢地向周围扩展形成环形、地图形、匐形性或不规则形的边界清楚的斑片,边缘呈堤状、有沟槽的角质性隆起,灰色或棕色,中心部分皮肤干燥光滑而有轻度萎缩,缺乏毳毛,其间汗孔处有时有针头大细小的角质栓。皮损形态不一,可从细小的角化性丘疹直至巨大疣状隆起,有时因边缘窄,颜色深而像一圈黑线,或因向单一方向扩展形成线状,或因中央发生新疹而形成多环形,皮损直径大小可自几毫米至几厘米,数目也因人而异,从单个至百余个不等,数目多时常呈带状分布于某一区域,受外伤处可以出现新疹。 皮损好发于四肢(尤其在手、足部)、面部、颈、肩部及外阴,也可累及头皮及口腔粘膜,不同部位的皮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位于受压或摩擦部位皮肤增厚处者,堤状角质性隆起的边缘特别显著;位于趾间者类似鸡眼;位于面部者边缘为一圈黑线而隆起不显; 如腋下),其角化和萎缩均轻;位于踝部者皮损有时类似疣状痣;位于头皮位于皮肤娇嫩处( 者产生秃斑;位于口腔粘膜者边缘浸渍,呈乳白色升高的条索;位于阴茎者产生糜烂性龟头包皮炎。如甲母质受累则可发生甲营养不良、甲板增厚、浑浊并起嵴纹。 本病男性较多见,初发于幼年期,但也有起于成年期者,一般无主观症状。皮损往往持续存在,趋向缓慢和不规则的进展。 汗孔角化损害易于恶变,恶变大多发生在线状型,且大多数在下肢。Jame等报告了32例癌变病人的情况,其中21例发生为鳞癌,8例为Bowen病,3例为基底细胞癌。 本病除了如Mibelli所述的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症(常为单个或仅数个孤立性角化损害,主要分布在手足、前臂和大腿等处)外,还有一些异型,主要有: (一)浅表播散型 多见于面、颈、前臂、躯干及掌跖,边缘纤细如一圈黑线,中央有色素沉着,类似萎缩性扁平苔藓。 (二)单侧线状型 皮损类似疣状线状表皮痣,常单侧分布。本型可能是线状苔藓的一个型或为非遗传性,起病于婴儿期并可自愈的特殊类型,或为外伤所致的同形反应现象。 (三)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见后述。 (四)显著角化过度型 皮损发红,中心区增厚及边缘角化过度明显,其它同经典斑块型。 (五)炎症角化型 皮损类似老年角化症,并可发生溃破、结痂的增生性炎症反应而使外观似鳞癌。 (六)掌跖泛发性型 与日光无关,首先在掌跖部发生皮疹,以后泛发到全身。 (七)点状汗孔角化症 多在儿童或青春期发病,为1,2mm大小点状角化性或棘状丘疹,少数皮疹为3,5mm的角化性丘疹。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在一个家族几代成员中发病,但也有无遗传证据而散发于人群者。已该病是表皮的细胞不正常的克隆增生,这些增生可受某些刺激而激发,尤其是免疫抑制剂,其它如肾移植、电子束辐射、光化学疗法、日光及慢性皮损损伤等均可诱发或加剧皮损,故认为免疫抑制在有遗传倾向者中可直接激发表皮突变克隆的表达或破坏表皮生长动力学而促发异常克隆的增生,从而诱发本病。此外,Inamoto等报告某些药物的苯甲 基双氯噻嗪也可诱发本病。而Chernosky则指出,本病的发生与局部或全身感染无关。 取自周围高起的角化过度嵴处,镜下该嵴呈充有角蛋白的凹陷。其凹窝以某种角度向下方深部伸展,其顶端偏离损害中央部。在充有角蛋白的凹窝部中央,有一不全角化柱,即圆锥形板层,此为本病最有特征的组织象。在板层内,角质细胞呈同质性并有嗜碱性固缩核,其下方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排列不规则,胞核固缩伴核周围水肿。皮损中央部的表皮棘层萎缩,但也可呈正常厚度(偶有肥厚),真皮可见非特异性血管周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电镜检查可见角化不全柱下方表皮的许多角质形成细胞变性,表现为核固缩,胞质有大的空泡,而其周边可见张力丝凝聚,在角化不全柱基底部可见残核和张力丝簇构成的角化不良细胞,角化不良柱主要由固缩核以及由于出现许多部分退化的细胞器而具有高电子致密度的胞质所构成。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可作活检以证实之,因本病的组织病理象有诊断价值。 在鉴别诊断方面,本病需与扁平苔藓、萎缩性硬化性苔藓、疣、光线性角化症、疣状表皮痣、Bowen病以及穿通性弹性纤维病相鉴别。 可外用10,水杨酸软膏或0.05,,0.1,维A酸软膏。 外用5-氟尿嘧啶封包治疗对本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如Mc Donald等采用5,5-氟尿嘧啶霜或溶液在皮损部作封包,直至皮损产生明显炎症甚至溃疡,结果发现约经3周即可获痊愈。 内服阿维A酯、阿维A或异维A酸往往在用药期有效,如Danno报告1例播散性汗孔角化症病人用阿维A酯每日1 mg,kg治疗2周后开始见效,3个月后疗效更显,但在停药后趋向复发。对疑与日晒有关的病人,可试服氯喹治疗。 对局限性皮损可用CO2激光、电灼、液氮冷冻或作手术切除。 因本病的损害位于表皮和真皮浅层,故也可试用皮肤磨削术来治疗,但磨削的深度不能超过真皮乳头层,否则术后会遗留瘢痕。 由于本病可有恶变,故对于局限性的皮损均应予以切除或破坏;对播散型病人应接受定期随访,遇有在角化斑基础上发生增殖损害时应及时取活检,一旦有癌变趋势即应切除、冷冻或作电灼、激光去除,以防后患。
/
本文档为【汗管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