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退溪与奇明彦四端七情之辩及其意义

2017-09-05 12页 doc 29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退溪与奇明彦四端七情之辩及其意义退溪与奇明彦四端七情之辩及其意义 第24卷第3期 2007年4月 东疆学刊 DongjiangJournal Vo1.24No.2 Apr.2007 哲学研究 退溪与奇明彦四端七情之辩及其意义 金仁权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0) 摘要:退溪关于理与气四端七情,心统性情之说的发展和完善,几乎都是通过与奇明彦的"四 端七情之辩"实现的,退溪提出的"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的理气互发论的命题,开启 了朝鲜性理学心性论的争端."四端七情之辩"是李退溪哲学全面走向成熟并形成自己理论体系的最 ...
退溪与奇明彦四端七情之辩及其意义
退溪与奇明彦四端七情之辩及其意义 第24卷第3期 2007年4月 东疆学刊 DongjiangJournal Vo1.24No.2 Apr.2007 哲学研究 退溪与奇明彦四端七情之辩及其意义 金仁权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0) 摘要:退溪关于理与气四端七情,心统性情之说的发展和完善,几乎都是通过与奇明彦的"四 端七情之辩"实现的,退溪提出的"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的理气互发论的命,开启 了朝鲜性理学心性论的争端."四端七情之辩"是李退溪哲学全面走向成熟并形成自己理论体系的最 重要的标志,也是以四端七情之辩为起点,朝鲜的性理学走上了以心性学为中心的具有朝鲜性理学特 点的哲学轨道. 关键词:退溪;四端七情;理气 中图分类号:I207.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07)03—0070—05 退溪在58岁开始(于1558年)的与比他小 26岁的学生奇明彦之间长达8年之久的"四端 七情之辩",是李退溪哲学全面走向成熟并形成 自己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以四端七情 之辩为起点,及之后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四端七 情"哲学争论,使朝鲜心性学探讨论辩大放其光 彩,其治学之勤笃与论辩之激烈,前所未见,其影 响极其深远.故而有人说,理学问题,在中国则为 朱陆的心与理之辩,在朝鲜则为朱子学中的四端 七情之辩. 1."四端七情之辩"的起因 这场争论是从修改奇明彦所作的《天命图 说》时开始引起的.争论的焦点在于四端七情与 理气关系n].奇明彦在《天命图》(又称《天命旧 图》)开头写着"四端发于理,七情发于气."对此, 退溪认为将理与气分离得过分,觉得过于生硬, 绝对,于是经退溪之手而修改的《天命图》(又称 《天命新图》)中把"四端发于理,七情发于气."改 为"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这一重要的关键 性的改动引起了朝鲜学术界的注目.正是对这一 修改引起了奇明彦的异议.3年之后,退溪与奇 明彦的四端七情之辩,就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 解为其发端的. 戊午年,32岁的奇明彦,科举考试及格之 后,拜见了58岁的退溪,第一次议论了四端七情 问题.奇明彦针对上述退溪所作的修改提出质 问,以此作为和退溪讨论的主要议题.之后己未 年,退溪59岁时,对上一次的讨论有所新的思 考,致信给奇明彦.《答奇明彦大升?已未》一 中写道:"顷者,虽遂观见之愿,似如一梦,未深 扣,而犹有契合所然处,又因士友间传闻所论四 端七情之说,鄙意于此亦当自病其下语之未稳, 逮得砭驳,益知疏缪,即改之云,四端之发纯理, 故无不善,七情之发兼气,故有善恶未知.……如 此下语无病否?"[]?.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 是退溪正在重新探讨四端七情问题,处于不成熟 的阶段,二是退溪治学待人的品格.连与比自己 小26岁的年轻学生也"如此下语无病否?"这样 非常诚恳,谦虚,平等,温和的语气商讨,其大儒 学学者的高尚学术品格,实在可贵.这也开了良 好的学术之辩开端. 奇明彦在答信中说"若又以四端之发纯理, 故无不善,七情之发兼气,故有善恶者而改之,则 虽似稍胜于前说,而愚意亦恐未安".[23(P2)一方 收稿日期:2006—10—15 作者简介:金仁权(1957一),男(朝鲜族),吉林和龙人,江苏淮阴工学院教授,博士. 70 面首先肯定了修改后的说法比以前略微好一些, 能够加深理解,但另一方面仍存有疑难不解之 处.从而奇明彦继续质问退溪,回信中说:"理,气 之主宰;气,理之材料"二者虽名字上有区别,而 其在事物中:"则固混沦而不可分开,"因而主张: 四端"固纯是天理所发,然非能出于七情之外也, 乃七情之中而中节者之苗脉也."l_2](聊奇明彦认 为,理与气作为一个事物来说,它们是混沌而不 可分开的,理与气只是在名称上有所区别,所以 作为人固有的优点道德品质,侧隐,善恶,辞让, 是非所谓四端,虽然是纯粹的"天理"所发出,然 而它们却不在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所谓七情之 外,而是人们七情感情表现得恰到好处的反映. 因此,在他看来理与气,四端与七情,只是名称上 有差别,而实质来讲"混沌为一物".他以此为基 点,认为退溪"四端之发纯理,无不善;七情之发 兼气,故有善恶"之说存在着过于"理气决为二 物"的倾向.显而易见,奇明彦开始讨论的出发点 和立脚点,偏向于朱熹所提出的"理气不相离"的 观点,以此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观点来向退溪提 出异议并批评退溪倾向于"理气决为二物""不相 杂"的立场,这是四端七情之辩实质问题之一.说 明四端七情之辩已拉开序幕. 2.四端七情第一书 四端七情之辩的实质问题之二是"情"的本 体论证明问题.奇明彦明确地提出"四端,固纯是 天理所发,然非能出于七情之外,乃七情中而中 节者之苗脉也."认为七情是包括人的一切情感 活动,它包括作为道德情感的四端,四端七情都 是情,同源(性理)都发于仁义礼智之性.针对这 一 问题退溪在1560年11月,挥笔写了有名的 "答奇明彦四端七情第一书".特别引起注意的是 这一封信是奇明彦己未年(1959年退溪59岁) 给退溪寄书信之后,将近过了一年,庚申年(1560 年11月)退溪才写了这一书.为什么呢?退溪在 信的最后言及其理由.自从奇明彦向退溪再次提 出质问之后,本想立即回信重申自己观点和立 场,但那时由于明彦的反复提问下连他自己也不 敢确定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所以很长一段时间 反复思考这些问题.但仍然不敢肯定自己之说, 总觉得理论依据不充分.因此,很长时间对此问 题没有给奇明彦明确的回答.然而,"近因看《朱 子语类》论孟子四端处末一条正论此事,其说云: '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妇古人不云乎, 不敢自信,而信其师,朱子,吾所师也,亦天下古 今之所宗师也.得是说然后方信愚见不至于大 谬.而当初郑说亦自为无病,似不须改也,乃敢粗 述其区区,以请教焉,不审于意云何?"[2J(n"在反 复思考理气与四端七情问题时,正好退溪在宗师 朱子的语录中找到了支撑自己观点的有力的理 论依据,从而敢肯定并相信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欣然挥笔给奇明彦写了这一封信. 在这一封信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退溪观 察问题,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辩证的 论.它贯穿于整个四端七情之辩之中.四端七情 之辩中这一辩证的方法非常重要.假如离开这一 辩证的方法,我们将无法理解和掌握四端七情之 辩中的退溪的立场和观点.可以说没有这种方法 论,退溪的四端七情之说也只能限入概念的混乱 和自相矛盾之中,达不到理学的高度哲学理论境 界.他在信中举例:"大抵义理之学,精微之致,必 须大着心胸,高着眼目,切勿先以一说为主,虚心 平气,徐观其义趣,就同中而知其有异,就异中而 见共有同,分而为二而不害其未当离,合而为一 而实归于不相离,乃为周悉而无偏也.""盖理之 与气,本相须以为体,相待以为用,因未有无理之 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然而所就而言之不同,则亦 不容无别."l_2](H.这些精彩的论述中都贯穿着辩 证法思想,无论在第一封信还是最后第三封信, 在整个四端七情之辩中退溪始终坚持贯彻了他 的这种辩证的方法论.以此对奇明彦的偏于"理 与气"为一物,四端七情混为一物的观点逐一进 行分析,并辩证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朱熹哲 学思想中"情"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指侧隐, 善恶,辞让,是非之分,四端(《孟子集注》之说), 其二指七情(《中庸章句》之说).四端是理性的内 在道德情感,纯善无恶,七情则泛指一切感性的 外在情感活动,有善有恶.朱熹所说的以四端发 于仁义礼知之性,这完全符合"情根于性,性发为 情"以性为情的内在根据,情是性的外在表现的 朱子心性论基本原则.然而,如果说"七情"有善 有恶,有邪有正,那自然而然碰到一个自相矛盾 的问题.即七情中发而不善的情感是否也是发于 仁义礼知的本性之善?如果说不善之情也是发于 全善之性,这显然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奇明彦没 有发现在朱子哲学中的"情"在道德本体论上的 71 自相矛盾,而以朱子《中庸章句》之说为凭据,反 对"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的退溪的观 点.奇明彦认为,七情泛指人的一切感情,四端只 是七情中发而中节的一部分,七情包含着四端, 四端包含于七情之中.因而,四端作为部分应与 作为全体的七情共同来源于同一根源,即皆来源 于仁义礼智本然之性.明彦的这种说法,可以在 朱子哲学体系中找到一些理论根据.但他自身不 知不党地陷入了朱子心性论自身的矛盾之中.对 此,退溪在"第一书"中,运用"同中而知其有异, 异中而见其有同…'分而为二,合而为一"的方法, 阐明了理与气,四端七情的关系,退溪写道:"夫 四端情也,七情亦情也,均是情也,向以有四七之 异名耶?未喻所谓'所就以言之者不同',是也,盖 理之与气,本相须以为体,相待以为用,固未有无 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然而所就而言之不同, 则亦不容无别.从古圣贤有论及二者,何曾必滚 合为一而不分别言之耶?且以'性'之一字言之, 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性善之性',此 二胜'字,所指而言在何在乎?将非就理气赋予 之中,而指此理原头本然处言之乎?由其所指者 在理不在气,故可谓之纯善无恶耳.若以理气不 相离之故,而欲兼气为性,则已不是性之本然矣. 夫以子思,孟子洞见道体之全而之言如此者,非 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诚以为杂气而言性,则无以 见性之本善故也.至于后世程张诸子之出,然后 不得已有'气质之性'之论,亦非求多而立异也. 所指而言者在乎禀生之后,则又不得纯以本然之 性混称之也.故愚尝妄以为,情之有四端七情之 分,犹性之有'本性','气禀'之异也,然则其于性 也,既可以理气分言之,至于情,犹不可以理气分 言乎?"[2](围绕着"情"的问题,退溪有两种说 法,首先肯定明彦的说法情之有四端七情之分, "四端情也,七情亦情也.",均为情也.前儒们也 "以混沦言之",在这个意义上四端包容在七情之 内:其次,则以七情与四端相对而言,以七情为以 四端以外的其他情感,主要反映人的生理需要的 各种情感以及非道德情感等.退溪正是在后一种 的意义上认为七情可以分理与气.退溪引用子 思,孟子,张载,二程,朱子等人的问题的言论,层 层深入,逐一论证,"天命之性","性善之性"都是 指"理"的"源头本然处"说的,故纯善无恶,如果 指理气不相离,则便不是本然之性,性有本然之 72 性与气质之性,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并非为二 物.只是理堕赋予气中而谓之性,此性在朱子谓 为气质之性,就气质之中单指其理则谓之本然之 性."质性,太极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亦非判然 两物也."[4]退溪论性,也坚持二程,张载,朱子的 观点,把性分为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这是整个 论辩中最基本的观点和理论基础之一,论"情"也 有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因此,性上可以分理气 言之,情上也可以理气言之.他以此当作"四端理 之发,七情气之发"的重要的理由之一.退溪以本 然之性论四端,以气质之性论七情,进而以四端 直接与孟子仁义礼智性(或理,道心)联结在一 起,而七情则与形气或人心联在一起,"恻隐,善 恶,辞让,是非,何从而发乎?发于仁义礼智之性 焉而?喜怒哀惧爱恶欲,向从而发乎?外物触其 形而动于中,缘境而出焉尔.四端之发,孟子既谓 之心,则心固理气之合也.然而所指而言者,则主 于理,何也?仁,义,礼,智之性粹然在中,而四者, 其端绪也.七情之发,朱子谓'本有当然之则',则 非无理,然而所指而言者,则在于气,何也?外来 物之来,易感而先动者,莫如形气,而七情,其苗 脉也.安有在中为纯理而才发为杂气,外感则形 气,而其发为理之本体耶?四端,皆善也,故日: '无四者之心,非人也',而日:'乃若其情,则可以 为善矣.',七情,善恶未定也,故一有之而不能 察,则心不得其正而必发而中节然后乃谓之和. 由是观之,二者虽日皆不外乎理气,而因其所从 来各指其所主与所重而言之,则谓之某为理,某 为气,何不可之有乎,"E53这也是退溪坚持"四端 理之发,七情气之发"的理由之一,是退溪之所以 分四端七情为"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的重要 的思想依据:第一,退溪坚持孟子仁义礼智之性, 从性善之说出发,四端看作粹然在中,其端绪皆 善."所指不在乘气处,只在纯理发处".第二,四 端虽兼理气,然而,四端是源头处本然之性,仁义 礼智之性而言,四者其端绪,则主于理,四端理之 发,何不可以?七情也虽兼理气,然而外物之来, 易感而动的气质之性,则主于气,七情气之发,又 何不可以?显然,在退溪看来,事物的主要方面决 定事物的性质.第三,坚持人性的社会性和道德 理性原则及道德本心."无四者之心,非人也."仁 义礼智,在孟子那里不仅是人的道德本心,也是 人们通过道德之性的实践而成圣人的根据. 总而言之,李退溪和奇明彦的第一封四端七 情之辩中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层次差别,即观点, 立场,方法,层次上体现出两人理论思维的差别. 退溪和明彦在理气,四端七情问题上,各自 站在不同层次上去探讨问题,着重于不同的侧 面,因而形成不同的理解和结论.明彦只是停留 在个别到一般,异中见其同的认识阶段上,而退 溪已超出这一阶段,从同中见其异,一般到个别, 因而退溪阐述问题,层层深入,逐一论证,认为 "理之与气本相须以为体,相诗以为用,固未有无 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然而所就而言之不同, 则亦不容无别.从固圣贤有论及二者,何曾必滚 合为一说而不可分别意之耶?""情之有四端七情 之分,犹性之有'本性','气禀'之异也,然则其于 性也,既可以理气分言之,至于情,犹不可以理气 分言之乎?""四端之发,则主于理,七情之发,则 主于气."退溪论述中有一个特点,就是讲理气不 离不杂时,总是理气不相离放在前面,是有道理 的.退溪是在理气不相离的基础上,侧重讲"理气 不杂";四端七情均为情的基础上侧重讲四端之 发则主于理,七情之发则主于气即在方法论异中 见其同的基础上,侧重坚持同中见其异,站在认 识的更高一级阶段看问题.由此可见,退溪是以 比较完整的理性认识过程来理解和阐明了四端 七情之说.因此,退溪的四端七情之说,在理学发 展史中具有自己独特之处.这一点我们通过退溪 给奇明彦的第二封信中,将会更加清楚地看到. 3.四端七情之辩第二书 退溪寄出"四端七情第一书"之后,明彦来 信,信中奇明彦仍然固执己见,无所新的认识.针 对这种情况退溪写了《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 书》"第二书"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第一 书的改正本."顷承第二书诲论,知前书语有疏谬 失秤停处,谨已修改.今将改本在前面呈禀,可 否?其后乃继以第二书.伏乞明以回教."E23弛在 改正本中,除了对个别辞句有些修改外,对第一 书中的根本观点没有修正,然而在后一部分中, 在第一书的根本观点作了更进一步的,具体的说 明,而且有所新思想.退溪写道:"未有无理之气, 亦未有无气之理;如论四端则日,心固理气之合; 论七情则日,非无理也.""夫四端非无气,七情非 无理,非以公言之,亦言之,非徒吾二人言之,先 儒已言之,非先儒强而言之,乃天所赋人所受之 源流脉络固然也.然其所见如同而终异者无他; 公意以四端七情,皆兼理气,同实异名,不可以分 属理气;混意以谓,就异中见其有同,故二者固多 有浑沦言之,就同中而知其有异,则二者所就而 言,本自有主理主气之不同分属,何不可之?有斯 理也."E](显而易见,退溪的精辟论述是通过 严密而完整的辩证方法论来表明出来的.又日: "天地之性固专指理,不知此际只有理还无气乎? 天下未有无气之理,则非只有理,然犹可以专指 理言,则气质之性虽杂于气,宁不可指气而言之 乎?一则理为主,故就理言,一则气为主,故就气 言耳.四端,非无气,而但云理之发,七情,非无 理,而但云气之发,其义亦犹是也"退溪的"四端 理之发,七情气之发"的思想,在这点开始有新的 发展,比以前更深入,逻辑上更严密,表述上更清 晰,明朗.四端理之发,则理为主,但四端,非无 气;七情气之发,则气为主,但七情;非无理."为 主"本身未否定"为次"的存在.退溪那里开始形 成了有名的互发之说."就天地人物上看,亦非理 在气外,犹可以分别言之,则于性于情,虽日理在 气中,性在气质,岂不可分别言之?盖人之一身, 理与气合而生,故二者互为发用,而其发又相须 也.互发则各有所主可知,相须则互在其中可知, 互在其中,故浑沦言之者固有这各有所主,故分 别言之而无不论性而理在气中"E23""四端之 发,固日非无气,然孟子之所指实不在发于气处, 若日兼指气则已,非复四端之谓矣"[2](四端理 之发,并不是说四端没有气,只是四端以理为主, 它规定仁义礼知的性质即善之性.孟子所说的 性,实际上不是从气处发出,如果说四端只是四 端以理为主兼气罢了,并不是说四端也是从气处 发出的. 在"第二书"中,退溪又提出了有其独特 的新的思想."大抵有理发而气随之者,则可主理 而言耳,非谓理外于气,四端是也;有气发而理乘 之者,则可主气而言耳,非谓气外于理,七情是 也."所谓理发气随,是因为理与气不相离,无气 之随,是理自身做不出来,此所为其理由之一;四 端理之发,则主理,因而理规定四端之善,四端主 于理,此为其理由之二.所谓气发理乘,也因为理 与气不相离,无所以之理,气则自身做不出来,此 为其理由之一;七情之发,则主于气,此为其理由 之二.二程和朱熹探讨四端时即没有肯定理的支 73 配地位,也没有同时肯定气的作用;讨论七情时, 也没有肯定气的支配地位,也没有同时肯定理的 作用,朱子有"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之言,可 没有具体的论述和解释.然而,退溪把它当作自 已四端七情之说的根本依据,以"朱子此语,乃混 所宗本"来阐明发展了自己独创的四端七情之 说.退溪四端七情之说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概括 为三个发展阶段:"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之 说发展到"理与气二者互有发用,而其发又相须 也.互发则各自所主可知,相须则互在其中可 知"的理气互发之说,又进一步更深入,更明确地 发展到"四端则理发而气随之,七情则气发而理 乘之"的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之说.可以说,从笼 统发展到具体,从简单之说发展到观点逻辑明确, 的完善的理论形态,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理 论. 奇明彦收退溪的第二书后,又写了"四端七 情分理气辩"的第三封信.重申人的本然之性与 气质之性无异,四端七情均为情.对此退溪就来 信中的几段作了一些批语,指出明彦的理气浑沌 而不可分之说难以立说之外未另作答复.之后奇 明彦重新细致研究,反复思考退溪四端七情之 说,认为退溪四端七情之说颇有道理,觉得是正 确的.因此,1565年奇明彦写了《四端七情后论 说》和《四端七情总论》.退溪阅后说:"四端七情 总说,后说两篇议论,极明快,无惹缠纷孥孥之 病,眼目尽正,当能独观昭旷之原,亦能辨旧见之 差于毫忽之微,顿改以从新意,此尤人所难者,甚 善甚善."[2](们'明彦"近在湖南寄书来,自言仔 细参究,如知其非误,因着总说,后说二篇来,其 言粹然一出于正,乃知人眼目既高,不以先人为 主,而能越然独得于昭旷之原如此."c6_J(. 总之,退溪关于理与气,四端七情,心统性情 之说几乎都是通过与奇明彦的"四端七情之辩" 逐步发展和完善,退溪提出的"四端理发而气随 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的理气互发论的命题,开 启了对朝鲜性理学心性论的争端,也是以四端七 情之辩为起点,朝鲜的性理学走上了以心性学为 中心的具有朝鲜性理学特点的哲学轨道. 参考文献: [1]肖君平.再辩"四端七情"理气论[J].东疆学刊, 2005(4). [2]贾顺先.退溪全书(第三册)[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1. [33朱子语类(卷五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43朱子大全(卷四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 [5]贾顺先.退溪全书(第一册)[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1.P422 [63贾顺先.退溪全书(第4册)[M].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1. [责任编校张克军] YiHwangandKiMyong—Yon'sDisputeover"Four OriginsandSevenEmothions''VSItssignificance JinRenquan (HuaiyinInstituteofTechnology,Huai'an,JiangsuProvince223000,China) Abstract:YiHwang'stheoriesabout"liandqi","originandemotion''and"mindandnature"ev olve withhisdisputewithKiMyoung— yon.AndYi'stheoryof"fouroriginsandsevenemotions"evokes thedisputeover"mindandnature''inKorea'SNeo—Confucianism.ItisinthatperiodthatYi Hwang'sphilosophybecomesmatureandhedevelopshisowntheoreticalsystem.Fromthen on, Korea'sNeo— Confucianismwith"mindandnature"theoryasitscentretakesitsphilosophicalroad withdistinctivenationalcharacteristics. Keywords:LiHwang,fouroriginsandsevenemotions,liandqi 74
/
本文档为【退溪与奇明彦四端七情之辩及其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