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2019-03-25 6页 doc 19KB 4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 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 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 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到儒...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 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 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 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 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我们经常谈到,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叫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3)“现实”:重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 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这些现实的命题决定了其学说的“现实”性特征。 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入世”、“有为”和“现实”。 (二)“无为”。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哲 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这就叫无为。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自然”。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老子》中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者,小鱼也。从字面上看,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换句话说,就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为。这就是道家的无为。它有一个超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里面。 (三)“超现实”。道家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社会的 批判。所以说,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是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种空灵,追求的那是一种逍遥和自由。所以,我们说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现实”的。 二、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的人生态度 (一)“出世”。所谓佛家的出世思想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超脱人世凡尘,不入六道轮回,超凡入圣。具体来说,佛法又称出世间法,以出离世间, 免除生死轮回为目的。即所谓涅磐。人生是苦是全部佛教的出发点,也是佛教对人生的一种根本态度。人生是苦,不是说人生之中有痛苦,而是说苦是人生的根本体验和感受,有受皆苦,在现实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快乐可言。佛教的这种人生观决定了它的出世倾向。 佛教的出世态度不仅否定人生价值,也对人生世界和现实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出离轮回的佛国净土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影像,佛教众生平等、自由自在的理想也根本无法在人间得以实现,因而只能通过离世出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追求,对现实社会只能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佛教贬低人性、指出人的种种弱点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其目的是让人们认清自身的缺点,了知人身的无可爱乐,从而消除人对色身的贪欲,破除人的我慢自大,使人不再对现实世界产生留恋,厌弃世俗生活,出家修道。因此佛教并非有意使人丧失信心,而是为了达到诱使众生出离世间的目的。 ?(二)“空无”。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皆空是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在佛家看来,万物生死成坏的变动不居,即是“一切皆空”之本质表现或证明。在佛家思想中,“空”不仅是普遍的现象,而且也是世界本体(诸如“佛性”、“实相”、“法界”)的最基本的特征或内涵。 (三)非现实。佛家讲所谓非现实,就是说人在这个红尘世界,由于诸多污染,使其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现,而产生种种执着幻想、诸多痛苦烦恼。所以佛教认为要把它解脱了,要把它超越了,要把它洗净了,这样就能离苦得乐,这是佛陀的本怀。因此我们说,佛教之教义,就其本质而言是积极的,但是却又是非现实的。 ?从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来看,不能武断说哪一个好,哪一个坏,而是各具千秋,各有所用。用北宋一位皇帝的话讲,儒家是治国(事)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因此,在中国长期的封建时代,历朝历代统治者大多兼而用之,用以奴愚百姓。 ?还有人认为:年轻时学儒,年老时学道。年轻学儒,“儒”字拆开,是需要的人,积极入世,抱“修齐治平”之意,服务社会;年老学道,凡事看开,一切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度过幸福的晚年。佛说,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名利),你的心灵就会平静。运用禅的智慧,愿禅引导人们走出喧嚣,避开炎凉,脱离宠辱,以便活得轻松自在,智慧豁达。 ?一、“儒”“道”“佛”各自对人生的功效 从精神层面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即为“儒”、“道”、“佛”。它们各自的功效为: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 (一)“儒”强调有为,即要做事情,这个世界中做事。孔子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兢兢业业,认为活着就是为了 “做点什么”。道家老子提出“全真保牲”,保持人的原始状态,生下来怎样就怎样。 (二)道家的终极追求为长生不老。 (三)“佛”的治心即是心里要想的升,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台”的,世事无常,每一个事物包括都为实体存在,像是 芭蕉树,掰掉叶子什么也不是,人就是一副臭皮囊里面装了心、肝、肺。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幻象,任何事得与不得都一样。 四)道教与佛教的区别是:道教相信“长生不老”,佛教相信人是会死的,道教说佛教是“死人宗教”,说自己为科学,而不承认自己为宗教。道教的“长生不老”的追求是不现实的,是其最大理论障碍,道教把道家看实在了,将道家的思想实在化了。道教想追求不死与道家,佛教都有区别,佛教理论就简单了,人死后或上天或下地狱,是不得而知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是主要问题,其它问题都围绕它。所谓“境界”,是一个很难清晰表述的概念。文学上的境界,是通过几个有限的意象,以引起或达到突破这些意象的无限的意趣。而哲学中所谓“境界”: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哲学境界的意味,它不是指向一个特定的领域,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而是通过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使人的心智更为健全,行为更加自然,在生命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愉悦。真正有层次的人是不矫糅造作的,但我们却能感到特别,这就是一种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以人生论为主,尤其重视境界,也可以说,中国哲学的宗旨就是提高人生的境界。如“天真”,天真一种浑沌状态,突破这种浑沌就回不去了。西方哲学的特点“真”西方就是追求“真”,西方的境界是确定的。 2、功利境界,是指主体意识建立了,行为思想为主体服务。“儒”讲应该,认为讲利是小人,儒家最着不起“讲利”,实际上功利境界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主体意识到了。墨家,法家主张功利境界,墨了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是一种功利,获利的爱,为了获利益而爱。法家韩非子核心是功利境界,荀子是杂儒,汇集多门思想,集先秦之大成者,他的思想中也有功利因素。 3、道德境界即“我的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伦理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伦理是人伦关系有相对客观化,古化五伦,即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以血缘为基础的,而道德则以伦理标准,是纯粹的主观化。主张人是道德化的存在,存在”仁“的人,无“仁”则非人。 4、存在境界,即主客体另一层面上达到一种交融,更自然,更健康,更理想,这是“道”与“儒”的共同追求。
/
本文档为【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