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2019-04-24 20页 doc 39KB 7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1、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 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交往起源说:叶澜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4、20世纪后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1、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 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交往起源说:叶澜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4、20世纪后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有利于国际交流 6、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7、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9、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10、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1、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 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2、人的发展规律: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启示: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 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13、学校教育再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有组织地培养 人的活动,他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好似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1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 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5、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 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6、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 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1 1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 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 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部分组成。 17、我国当面的德育目标: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 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17、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 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18、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 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18、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 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8、德育原则:(一)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四)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要求: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五)因材施教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七)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结合原则】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有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19、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19、中学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 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实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19、中学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要有针对性,要有感染性,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2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感化。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4实践锻炼法: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20、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促进学生优良 品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3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0、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观依据:从主管反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 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客观依据: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21、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和教材。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中心内容);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2、课程的作用: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 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23、分科课程:又叫作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 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特点:1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2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 24、综合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特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 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26、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 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他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27、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 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28、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 是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9、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如师生关系、学风、校风等。 30、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 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31、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 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32、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 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33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广义的课程目标包括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狭义的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34、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 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35、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 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6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7、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 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3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39、上课时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上好一节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 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40、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要求: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 与语言讲解结合;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2启发性原则(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 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8量力性原则(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4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4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 的规律组织教学,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4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43、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特点:1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2容量较大;3形象鲜 明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44、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语义 编码和表象编码 4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46、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47、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48、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 性3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50、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 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个因素。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指向、维持 51、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1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 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3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51、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维 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制性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52、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 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 力导致成功的归因感 53、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1关注实施经验,完善认知结构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 活动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54、有意义自由学习观: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 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3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 5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 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3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5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1建构主义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 真理2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3建构主义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57、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58、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美瑞察觉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正确调整情绪4有 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59、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 心理过程。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2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性发展3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性发展4意志行动的持续时间逐步增长,坚持性品质逐渐形成5意志行动对行为的调节能力增强,自制力逐渐成熟 60、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2培养学生良好 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61、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 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62、佛罗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佛罗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 我是指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是追求完美。 63、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 感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7岁-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64、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指在某一 社会文化状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有的特质,个人特质根据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65、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分为四层:1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 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且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2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3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使人趋向 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指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 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的特质。 66、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 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67、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一、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 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常用方法。二、系统脱敏法:三个步骤1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2建立焦虑层次3让来访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这样直到来访者能从想象情境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原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三、认知疗法: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四个基本辅导过程:第一建立求助的动机;第二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第三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第四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四,来访者中心疗法: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咨询者不给予指导。五、理性-情绪疗法又称为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情绪(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A)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所引起的,也称为ABC理论模型 68、压力的调节方法: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 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69、挫折是个体的动机、愿望、需要和行为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阻碍的情境和相应的情感态 度。挫折具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三方面的含义。 70、挫折的应对:升华、补偿、幽默、合理的宣泄、认同、认知改变 71、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1强化干预2厌恶干预法3转移注意力法4替代、延迟满足法5 团体辅导法 7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 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73、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影响品德发的因素: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74、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 予恰当地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75、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 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6、班集体的建设策略: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3建立班集体的领 导核心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77、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 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8、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 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79、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 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80、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 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8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