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2017-10-20 20页 doc 40KB 2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精品文档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篇一: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精品文档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篇一: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1 / 24 精品文档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 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 2 / 24 精品文档 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是,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汲取他人的智慧,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力量。 徐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看似零散实则严密,在谈话式的教学氛围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他在课堂上的话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学生反而都能听得明白。就如朱乐平老师所说:听他的数学课会让你领略“聊天”的美丽风景,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在他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诠释。 3 / 24 精品文档 评蔡小钰老师《乘法分配律》一课 织里实验 朱学芬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蔡老师从实际情境中引出问 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说几点印象最深刻的: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蔡老师通过解决“买3件夹克衫和3条裤子一共多少钱,”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55,45)×3,55×3,45×3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就马上切入了让学生去交流:“观察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提问有点泛,不容易实现高效回答、高效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而且通过后来的师生互动,“终于”发现的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但是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55,45)×3,55×3,45×3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00个3,右边也表示100个3,所以(55,45)×3,55×3,45×3。 2(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 4 / 24 精品文档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或性质法则)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蔡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在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就请你用哪种方法算,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3(建议渗透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更要有适当体现,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是我们小学阶段运算定律中最难理解与运用的一个定 律。这节课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课。陶老师把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从课中我们发现,陶老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一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出示“买5件衣服和5条裤子,一 5 / 24 精品文档 共付多少钱”的例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情境中包含了乘法分配律的生活模型,为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提供了现实情境,也由于是学生熟悉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样也降低了理解难度。 2、经历探索、分析比较,从而得出规律。如例题列式后交流算式 的意义,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并追问交流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的想法;接着,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并通过验证再说说算式中蕴含的规律,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最后,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发现异同,从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3、练习多样,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如填空 题,有字母的,有数字的,有数字与字母相结合的,形式多变,进一步巩固运算定律;再如连线题,提供10个算式,但其实只有3组是满足条件的,这样的练习,更加能让学生理解规律,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公式的表面认识上,并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新知。 商榷: 1、本节课的重点应是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难点是学会运用乘 法分配律,只是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但是陶老师 6 / 24 精品文档 的课中,把下节课的内容也增设了进去,一来容量大,二来拔高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本节课,我们就应该是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只有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才是正确的。 2、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个人认为那个小箭头的运用很重要, 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帮助。陶老师只在理解字母表达式时出现了箭头,且画的箭头个人认为比较复杂,我认为在下面的练习中也要标一标箭头,且可简单些,弧线箭头即可,并让学生多动手自己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的数相乘。 以生为本 有效引导 ——评徐卫国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 徐老师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一、创设情境,生成资源 传统“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一般都是从写形式上加以证明的,这样既脱离了数学与实际、数学与数学的联系,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徐卫国老师在本节课中力图打破这一僵 7 / 24 精品文档 局,通过创设“为公司员工买工作服”这个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体现“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学生在“为公司员工买工作服”这个具体情境中生成探究的资源并从中发现问题,旨在突出“乘法分配律”的“现实原型”,并通过“现实原型”来提炼数学模型。较好地让学生从数学活动中去体验,从数学与生活原型中寻求支点,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良好途径。 二、探求新知,发现规律 传统“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把探究的重点放在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的变化上,忽视了等式左右两边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认识还是处于表面,没有深入其实质。即为什么“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积相加”,可以转化为“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用和与一个数相乘”。 篇二: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 8 / 24 精品文档 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 9 / 24 精品文档 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转自:wWw.cDfDs.com 千 池锝 范文网:乘法分配率评课稿)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回归主题图,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5×65-5×45可以写成(65-45)×5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说两点印象最深刻的: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叶老师通过解决“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多少钱,”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45,65)×5,45×5,65×5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 10 / 24 精品文档 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但是叶老师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45,65)×5,45×5,65×5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10个5,右边也表示110个5,所以(45,65)×5,45×5,65×5。 2、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或性质法则)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叶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在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 篇三:《乘法分配律》评课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赵相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11 / 24 精品文档 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全班汇报,达成共识。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 分配律的题量稍微缩小,顺势引导减的情况可以吗,让生去 12 / 24 精品文档 验证,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得出来的,并不会很难。就不会在巩固练习中出现:60×(30-20)=60×30-60×20时,老师就直接自己说,这种乘法分配律也适用在减的时候了。 老师对学生有点不放心,比如说在发现规律,特点时老师总是要去扶着说。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也许有不对之处。 篇四: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出示例题:买3件夹克衫和3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 13 / 24 精品文档 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3件夹克衫和3条裤子的总价)即:(35+25)×3=35×3+25×3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一)数学医院:判断正误。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错误 2. (二)填一填是(三)的基础 3(三)做一做:这两个题比较典型 ( 80+ 4) ×25 34× 72 +34×28 值得互相学习的地方: 1.教态大方,自然,有亲和力,师生互动较好,思路清楚,条理清晰。 14 / 24 精品文档 2.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教学设计环节齐全、,特别是:“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接近生活运用能力强和题型设计完美。 3.能及时鼓励学生,巡视课堂,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 4.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总结乘法分配律,练习充分. 仍需改进的地方: 1. 这节课没有提到乘法分配律的简便性 2. 教师让学生板书,板演零乱 3. 在探究中给学生思考时间和概括时间太少,学生只能套用 4. 教师在解释算式时应说清楚,使学生在以后的表达过程中更加注意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而不要说成括号几加几括号乘一个数。因为正确的读法,也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 5. 教师语言表达尽可能准确,数学老师的语言该是精炼的,问题的提出该是让学生一听就明白你要让他干什么的。总是要求学生要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如果能运用书本上的情景例题说明第一个等式(35+25)×3与35×3+25×3相等的实际道理。学生就会真正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而不是靠模仿、强硬的记住乘法分配律的 15 / 24 精品文档 “外形” 篇五:乘法分配率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安定乡中心校 鲁建连 各位老师: 您们好,我是来自安定中心校的一名教师,我叫鲁建连。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节《乘法分配率》。本次说课包含七个环节: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 P36 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中,教材已让学生借助情境接触到了反映乘法分配律的大量例子,如:40×32,60×32,学生能够说出巧算 16 / 24 精品文档 的思考过程,把40和60先相加,凑成整百,然后再乘32,但是没有作进一步提升。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但是,对他们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教学时,力求促进学习的迁移,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运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借助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等环节,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并用字母来表示。同时渗透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 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 17 / 24 精品文档 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 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 18 / 24 精品文档 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一、 创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六一节快到了你,你喜欢过六一节吗,你打算怎样庆祝呢,想买一套衣服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衣服的样品,我们一起看一看好吗, (出示情景图)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要买4件短袖衫和4条裤子,一共要花多少钱,你会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25+20)×4 25×4+20×4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19 / 24 精品文档 (4)列成等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5)读:谁能把这道等式读一遍。 多读从语言上感悟乘法分配律。 观察,这道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请跟你的同桌说说。 全班汇报。 (二)、猜想验证。 1、如果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呢,一共要多少钱,请同学列式。 (30+20)×5 30×5+20×5 2、求一个问题,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那大家猜想一下,两个式子的结果会怎样,(相同) 3、验证: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用什么方法验证呢,分组计算 板书:(30+20)×5= 30×5+20×5 2、读:(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老师也发现了等号左右两边都有3个数字)。 3、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等号左边是怎样计算的,等号右边又是怎样计算的,睁大你的眼睛认真观察,跟你的小 20 / 24 精品文档 组同学说说,师巡视。 4、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先算括号里两个加数的和,再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 而等号右边的式子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去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三)、同类推广,总结归纳。 1、有这样特征的例子多不多,你能写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要求数字用得简单些)。请你在你的本子上写一写。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2、你是怎样验证的。 3、同桌互相验证。 4、用符号表示:这样的式子很多,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具有这种特征的等式表示出来吗, 全班交流。 5、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种规律表示出来,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来,一起读一 21 / 24 精品文档 遍。 6、统一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它们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式子吗, (a+b) ×c=a×c+b×c 5、感受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优点, 感受数学的美。 6、总结规律: (a+b) ×c=a×c+b×c (四)学习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1、既然左边=右边,那右边等于左边,谁来读一读。 2、从右往左看,这个式子有什么特征, 3、乘法分配律可以从左边用到右边,也可以从右边用到左边。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〇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1=(?〇?)×? 72×(30+6)=?〇?〇?〇? 2、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等式后面画“?”。 (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22 / 24 精品文档 74×(19+1) 74×19+74(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 17×(5+5)17×5+17×5 ( )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师巡视指导。最后一题较为开放,可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 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四、回顾、拓展 1、老师想知道上衣的价钱比裤子多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在原有算式上添上减号即可) 2、说说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3、进一步 完善乘法分配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说一说。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乘法分配率 ,并能运用于计算 23 / 24 精品文档 中。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洁,明了。 七、说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对情境的趣味性、兴趣性、情境性没能很好的体现。 24 / 24
/
本文档为【乘法分配率评课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