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

2017-10-17 30页 doc 63KB 6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4084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 2008年10月 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3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6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 2008年10月 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3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6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0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2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3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4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5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6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16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1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3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24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24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0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35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5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7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2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47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47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4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55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56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6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59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0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64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64 二、真理的检验 „„„„„„„„„„„„„„„„„„„„„„„„69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71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76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77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78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7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4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85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85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89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93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97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00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0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3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6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7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9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13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13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18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23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124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2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27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34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36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138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39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51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52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52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158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62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163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63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67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174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77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177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 180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83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83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85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1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91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95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198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0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204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04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7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211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21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16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216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220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22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 226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26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28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35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235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236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237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40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40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42 总阅读文献 „„„„„„„„„„„„„„„„„„„„„„„„„„„„ 246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 义。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科学性 革命性 行动指南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的确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己经15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像邓小平所说的: 1“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对此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变上独立地参加了这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所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 2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月有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为建立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财富,工场手工业的长时间发展,分工的日益发达和深化,为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18世纪60年代后,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己成为第一个从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国家。182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半,1830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从1770年到1840年的70年间,英国工人每一个工作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法国于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落后于英国和法国,但到了19世纪30年代,也已开始进入了工业革命的阶段。此外,欧洲其他国家如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上半叶也都先后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力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形台后,就先后于1778、 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此后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病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 1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和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无产阶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机器大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境遇得到改善,相反地,却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命压榨工人血汗。 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然而,破坏机器的运动遭到政府和资本家的残酷镇压,而且带来的是机器更加广泛的采用。斗争的实践使工人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等展开经济斗争。但初期的这种斗争也还只是自发的、零散的。到了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一是1825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充分暴露,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二是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又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地位的社会矛盾。马克思指出,从30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 1形式”。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己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的科学和实践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变成了现实。 卡尔?马克思(1818-1883)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在中学时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1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1841年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多篇,就积极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而当他实现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以后,就自觉地站在工 2人阶级的立场上,就对“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的现状作了有力的鞭挞,对“把我们文明社会的这些‘野蛮人’变成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充满了信心。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17岁时,由于父亲的坚持而辍学习商,这使恩格斯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穷苦的工人群众。1842年他写作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群众的残酷剥削,同时也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他告诉工人们:“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 3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门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经过60年代中期创立不和领导第一国际;一直到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指引和促进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1804-1872)。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作是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己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页。 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难题一筹莫展、困惑不解时,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了许多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表达了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裹足不前。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且详尽的描绘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 1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形成资本垄断的局面。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历史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一一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各国内部的矛盾,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农奴制改革以来,一方面,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俄国资本主义又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封建农奴制的特征。这使俄国 1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变成为一个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等异常突出和激烈。沙皇的横征暴敛也使俄国成了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由此也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无产二阶级“联合 1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况作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2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一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大理论成果,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同时又都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共产党宣言》发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 1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 2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性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 3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行动着的群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3《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 ?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企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致力于救世济民的思想家,在中国有持“大同”说的思想家,在西方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当今有各种各样人道主义学派,对美好的社会理想作出种种设计和构想,但他们都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称 为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的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我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所要努力达到的目的。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以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以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现代社会生活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百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但另一方面也对如何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意 志,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 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的要求。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并长期坚持的优良学风。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基础。我们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总结过去,客观地分析现实,科学地思考未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这只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实用主义则是容易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往往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从而肢解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 ?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就要做到: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80多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坚持提倡先进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只有用统一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荣知耻,发挥其“导向”作用。大学生应把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明辨是非、为人行事的座右铭。这也是检验是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谎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它鞭策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知识的佼佼者,而且要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考题 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 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 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 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 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 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 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 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 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 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 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 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 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 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 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 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断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 页)。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阅读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节选),《列宁选集》第2 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一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6(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而件寺点》,《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7(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基础》,《斯大林选集》巨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 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 1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