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屈原的作品

2017-08-31 8页 doc 19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2950

暂无简介

举报
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作品 深刻的思想内容,纯熟的艺术技巧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充分的表现。 《九章》是包括九篇诗歌的总题,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 愤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但这个总题 名不是诗人所自定,而是后人辑录时所加。朱熹所谓“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 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从《九章》各篇内容来看,这种说法是符合事实的。 《九章》各篇的创作年代,大概以《惜诵》为最早,它是作者被谗见疏以后所作。 《抽思》是怀王时作者流放汉北所作,故诗中有“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之句。 其余七篇都...
屈原的作品
屈原的作品 深刻的思想内容,纯熟的艺术技巧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充分的现。 《九章》是包括九篇的总,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 愤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但这个总题 名不是诗人所自定,而是后人辑录时所加。朱熹所谓“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 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从《九章》各篇内容来看,这种说法是符合事实的。 《九章》各篇的创作年代,大概以《惜诵》为最早,它是作者被谗见疏以后所作。 《抽思》是怀王时作者流放汉北所作,故诗中有“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之句。 其余七篇都是作者在顷襄王时被放于江南所作。其中《哀郢》为顷襄王二十一年, 郢都被秦攻破后作,诗人久放的痛苦和对祖国危亡的忧虑,在这首诗中得到异常 深刻的反映。《涉江》中的地名和时令紧承《哀郢》而来,是诗人溯江北上,入于 湖湘以后所作。《橘颂》中有“生南国兮”一语,疑亦是诗人在江南途中所作,表 面上咏物,实际是诗人的自赞。《怀沙》、《惜往日》都是屈原自沉以前不久作的, 后者是屈原的绝笔,是他最后一首述志诗。此外《思美人》、《悲回风》二篇作于 何时不能确定,所可知者,前者大概是再放初春所作,后者则作于再放的某年秋 间。 《九章》与《离骚》一样,是诗人在同腐朽的贵族集团进行激烈的斗争中产生的。因此,它也同《离骚》一样,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在《抽 思》中诗人写道: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愿径逝而未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诗人独处“异域”的孤寂苦闷的心情和对郢都的怀念,是表现得如此深挚动人, 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夏夜不寐,辗转反侧,魂梦萦绕故都的痛苦表情。诗人热爱 祖国的心情越到晚年就越强烈,当郢都被敌人攻破时,诗人在《哀郢》中回忆当 年被迫离郢的情景,如云“出国门而轸怀”,“望长楸而太息”,“顾龙门而不见”, “背夏浦而西思”,最后则“登大坟以远望,聊以舒吾忧心”,真是一步一回首, 一步一伤神。他在九年不复的放逐中,面对着残破的祖国河山,内心的痛苦是无 可名状的。但诗人仍坚持返回故国的愿望,所以在《哀郢》的“乱辞”中写道: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 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诗人时刻都没有忘怀祖国,也时刻没有忘怀人民,特别是在长期的流放中,实际 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在郢都破灭后,诗人事实上成为难民群中的一个。因此, 他就更加深切地了解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诗人这种同情人民、拯救人民的心也 就成为他热爱祖国,不肯远离“故乡”的动力。 诗人在《涉江》中还具体描写了流放中的艰苦生活,但诗人并没有灰心退缩,反 而更加顽强,更加坚毅不屈。他郑重宣言:“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由于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进一步地 认识了“党人”的腐朽丑恶的本质,因而对他们的鞭挞更加有力,对当时黑暗现 实的揭露更加深刻: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 上以为下。凤皇在奴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之鄙固 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怀沙》 《九章》的强烈的政治性,强烈的抒情意味与《离骚》基本一致。诗人眼看 着祖国的命运就要被“党人”断送,他的心情就越发不能平静。所以表现在《九 章》中的感情有时比《离骚》还更激烈。但《九章》中幻想夸张的手法较少,主 要是使用直接倾泻和反复吟咏的方法来表现其奔放的激情,因之它比《离骚》具 有更强的现实性。如《哀郢》、《涉江》、《怀沙》等篇都是纪实之辞,作者放逐生 活历历可见。《九章》的语言十分华美,富于表现力,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 情。形式上《九章》散而不乱,跌宕有致,语气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而变化,深 深地吸引着读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分完美地结合,是《九章》 的主要特色。 《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奇文。它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 的疑问,从中可见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作者在篇中所提出的一百 七十多个关于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中,保存了不少的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 《天问》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全用诘问语气,然参差错落,灵活变化,并不觉 得单调。 《天问》的创作年代,据篇末“薄暮雷电,归何忧”、“伏匿穴处,授何云”及“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几句看来,王逸认为是诗人放逐后所作是正确的。又 《天问》后半篇多引历史故实以为鉴戒,与《离骚》陈词重华的用意相同,估计 它们的写作时间相去不会太远。 《招魂》也是一篇奇文,是屈原放于江南时 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的。现在应该根据《史记》屈原传来纠正王逸以来 认为宋玉所作的错误看法。全文以中间巫阳招魂词为主体,前有叙文,后有乱辞。 招魂辞最突出的特点是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做语尾。“些”和“兮”都是楚国 的方言,而用“些”字又是楚国巫觋楚咒语的旧习。诗人正是把民间流行的习惯 语言引入自己的创作中。关于本篇的主旨,除旧说宋玉招屈原外,还有屈原招怀 王和他自己招自己两说。我们基本上同意后一说。招魂本是楚国当时的巫风。而 从谢灵运《山居赋》的“招惊魂于殆化,收危形于将阑”和杜甫《彭衙行》的“暖 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等语句中,还可以看到这种招生魂的遗风。 屈原放逐江南后,思想中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根本原因就是《离骚》提出的是否离开祖国的问题,这就造成他“愁懑山泽,魂魄放逸”的精神状态。诗人采 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和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 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 都再得进用的愿望。这与《离骚》的上下求索、眷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铺张那些物质享受,虽然不一定属于诗人自己,却是他曾与楚王“图议国事”,经 常出入游宴的处所,耳闻目见的事物。这正是诗人的苦心孤诣之所在,不是什么 俳谐之文。有人认为《招魂》是以文滑稽,那是轻看了这篇作品的。《招魂》在艺 术上的特色是铺叙丰富,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它的铺写方法对后来汉 赋的创作有直接影响。 《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离骚》、《天问》都曾提到它。据传说它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 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九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为了获得神的福佑,《九歌》中有的写祭祀中歌舞娱神的热闹场面, 有的写人们对神的热烈礼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就是。它们庄 严富丽的情调,与《诗经》的颂诗相近,但比颂诗生动活泼而有情致。《九歌》又 有神与神、人与神相爱的描写,这是原始宗教“人神杂糅”的一种遗留,如《湘 君》、《湘夫人》、《山鬼》三篇就是十分优秀的恋歌。《湘君》是湘夫人的独唱,《湘 夫人》是湘君的独唱,都是表现他们互相追求终于不遇的复杂变化的心情;《山鬼》 写神女去同爱人相会,但爱人却没有来。诗中极写女主人公相思、怨恨、怀疑、 忧伤的情绪。《大司命》、《少司命》和《河伯》或写愿结相知、顷刻别离的悲愁, 或写同游九河、日暮忘归的快乐,都是很好的抒情诗。 此外,《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全诗 概括而又生动地描写了战斗的经过,刻划出卫国壮士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 形象,并加以热烈的礼赞。《国殇》风格刚健悲壮,语言朴素,色彩单纯,声调激 越,与内容和谐一致,是《九歌》中风格突出的一首。 《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关系。《九歌》中的 多数诗篇大抵韵味隽永,语言精美,善于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人物容貌动作 的描绘和内心感情的抒写十分完美地统一起来,有一些片段长期为后人所传诵。 例如: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弱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 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 境。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夫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他如《山鬼》 以深山中特有的景物描摹女主人公的美丽和她的深挚的感情,《少司命》写神灵往 来倏忽所引起的悲欢离合的情绪,也都具有深切感人的力量。
/
本文档为【屈原的作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